CN219285559U - 背光模块以及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背光模块以及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285559U
CN219285559U CN202320382529.9U CN202320382529U CN219285559U CN 219285559 U CN219285559 U CN 219285559U CN 202320382529 U CN202320382529 U CN 202320382529U CN 219285559 U CN219285559 U CN 21928555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uide plate
light guide
backlight module
light
pris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382529.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映翔
陈冰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oretroni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Coretron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oretronic Corp filed Critical Coretronic Corp
Priority to CN202320382529.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28555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28555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28555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Liquid Crystal (AREA)

Abstract

一种背光模块,其包括第一发光单元、第一导光板、第二发光单元、第二导光板以及光控制膜。第一发光单元配置于第一导光板的第一侧面。第二发光单元配置于第二导光板的第二侧面。光控制膜配置于第一导光板与第二导光板之间,光控制膜具有沿第一方向排列及沿第二方向延伸的多个遮光微结构,第一方向垂直于第二方向。本实用新型还提供具备该背光模块的显示装置。借由本实用新型的显示装置所配置的背光模块,可让使用者便利地切换分享模式或防窥模式,且可维持显示装置良好的显示辉度,并可避免额外配置防窥光学元件时所产生的光学干涉现象。

Description

背光模块以及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有关于一种发光模块以及电子装置,且特别是有关于一种背光模块以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液晶显示器包含液晶显示面板,由于液晶显示面板本身不具发光的能力,所以液晶显示面板必须依赖背光模块提供面光源给液晶显示面板,以便于使用者观看液晶显示面板所显示的影像。
在目前,当显示器有防窥需求时,通常会在显示器上方放置一片防窥片,将大角度的光线滤除,或者是采用一种具有防窥切换的液晶盒,借由施加电压改变液晶的排列方向,使各视角的相位值改变,进而改变不同视角的辉度以达到防窥的效果。然而,此种做法必须手动放置或移离防窥片至显示器表面,容易造成不便。且使用此方式的显示器辉度会因配置防窥片或液晶盒而大幅下降。除此之外,防窥片或液晶盒容易影响显示器以产生干涉现象,造成不良的显示效果。
“背景技术”段落只是用来帮助了解本实用新型内容,因此在“背景技术”段落所揭露的内容可能包含一些没有构成所属技术领域中的技术人员所知道的已知技术。在“背景技术”段落所揭露的内容,不代表该内容或者本实用新型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所要解决的问题,在本实用新型申请前已被所属技术领域中的技术人员所知晓或认知。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背光模块以及显示装置,可便利地切换为分享模式或防窥模式而不需额外配置防窥光学元件于显示器上,可维持显示装置良好的显示辉度,同时可避免配置防窥光学元件所产生的光学干涉现象。
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目的和优点可以从本实用新型所揭露的技术特征中得到进一步的了解。
为达上述之一或部分或全部目的或是其他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背光模块,包括第一发光单元、第一导光板、第二发光单元、第二导光板以及光控制膜。第一发光单元配置于第一导光板的第一侧面。第二发光单元配置于第二导光板的第二侧面。光控制膜配置于第一导光板与第二导光板之间,光控制膜具有沿第一方向排列及沿第二方向延伸的多个遮光微结构,第一方向垂直于第二方向。
为达上述之一或部分或全部目的或是其他目的,本实用新型另提供一种显示装置,用以提供显示光束。显示装置包括背光模块以及显示模块。背光模块包括第一发光单元、第一导光板、第二发光单元、第二导光板以及光控制膜。第一发光单元配置于第一导光板的第一侧面。第二发光单元配置于第二导光板的第二侧面。光控制膜配置于第一导光板与第二导光板之间,光控制膜具有沿第一方向排列及沿第二方向延伸的多个遮光微结构,第一方向垂直于第二方向。显示模块配置于第一导光板远离光控制膜的一侧。
基于上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至少具有以下其中一个优点或功效。在本实用新型的背光模块及显示装置中,背光模块包括第一发光单元、第一导光板、第二发光单元、第二导光板以及光控制膜。其中,光控制膜配置于第一导光板与第二导光板之间,具有沿第一方向排列及沿第二方向延伸的多个遮光微结构,用以使光束通过光控制膜后有效缩减大水平视角的光强度,进而达到防窥的效果。因此,当点亮第一导光板时,可使显示装置呈现分享模式,而当仅点亮第二导光板时,则可使显示装置呈现防窥模式。如此一来,可便利地切换为分享模式或防窥模式而不需额外配置防窥光学元件于显示器上,维持显示装置良好的显示辉度,同时可避免配置防窥光学元件所产生的光学干涉现象。
为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示意图。
图2A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光控制膜的示意图。
图2B为图1的背光模块分别在分享模式及防窥模式的等辉度视角图。
图3A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示意图。
图3B为图1的背光模块分别在分享模式及防窥模式的等辉度视角图。
图3C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示意图。
图14为在本实用新型不同实施例的显示装置中穿透率对水平视角的曲线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10A~10C:显示装置
50:显示模块
100,100A~100G:背光模块
110:第一发光单元
112:第二发光单元
120:第一导光板
122,122A:第二导光板
130:光控制膜
132:遮光微结构
140:反射片
150:第一扩散片
152:第二扩散片
160,160A:第一棱镜片
162,162A:第二棱镜片
164:第三棱镜片
170:第一反射式增亮膜
180:第二反射式增亮膜
200:液晶元件
300~330:曲线
A1:第一侧面
A2:第二侧面
D1:第一方向
D2:第二方向
D3:第三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有关本实用新型之前述及其他技术内容、特点与功效,在以下配合参考附图之一较佳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中,将可清楚的呈现。以下实施例中所提到的方向用语,例如:上、下、左、右、前或后等,仅是参考附图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语是用来说明并非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示意图。请参考图1。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背光模块100,可应用于显示装置中,显示装置例如为液晶显示器,举例而言,可应用于车用型液晶显示器,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此。背光模块100包括第一发光单元110、第一导光板120、第二发光单元112、第二导光板122以及光控制膜130。其中,第一发光单元110配置于第一导光板120的第一侧面A1,第二发光单元112配置于第二导光板122的第二侧面A2,且在本实施例中第一侧面A1平行于第二侧面A2。
图2A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光控制膜的示意图。图2B为图1的背光模块分别在分享模式及防窥模式的等辉度视角图。请同时参考图1至图2B。其中,图2A所显示的光控制膜130至少可应用于图1所显示的背光模块100中,故以下说明以此为例。呈上述,光控制膜130配置于第一导光板120与第二导光板122之间。光控制膜130具有沿第一方向D1间隔排列及沿第二方向D2延伸的多个遮光微结构132。其中,第一方向D1垂直于第二方向D2,在一显示装置中,第一方向D1为水平视角方向,而第二方向D2为垂直视角方向,且第二方向D2是垂直于第一导光板120的第一侧面A1。相邻两遮光微结构132之间具有一间隙,其中该间隙可以为光控制膜130的镂空区,亦或是透光材质,以供光线透射。因此,借由多个遮光微结构132的遮光作用,光束通过光控制膜130后可有效缩减大水平视角的光强度,进而达到防窥的效果。举例而言,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光控制膜130的光束在大于30度或小于负30度的水平视角中的光强度小于主光轴上的光强度的20%,故此达到良好的水平视角防窥效果。在不同的实施例中,多个遮光微结构132可设计为沿第二方向D2排列及沿第一方向D1延伸,以达到垂直视角防窥效果,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此。
在本实施例中,背光模块100沿第三方向D3依序包括第二导光板122、光控制膜130以及第一导光板120,其中第三方向D3为背光模块100的出光方向,故第三方向D3垂直于第一方向D1及第二方向D2。因此,当仅点亮第一导光板120或同时点亮第一导光板120及第二导光板122时,可使显示装置呈现分享模式,光束可由第一导光板120出光,使显示画面在大水平视角上具有一定水平的光强度。而当仅点亮第二导光板122时,则可使显示装置呈现防窥模式,显示画面在大水平视角上的光强度将受到光控制膜130的光学作用而有效降低,以达到良好的防窥效果,如图2B所显示,需进一步说明的是,于图2B中,以相同网底样式填满的区域,表示具有相近的光场能量值的值域,并且,网底样式中的网点分部越密集的区域,表示具有越高的光场能量值的值域(即辉度值较高的区域)。如此一来,使用本实施例背光模块100的显示装置,可便利地切换为分享模式或防窥模式而不需额外配置防窥光学元件于显示器上,可维持显示装置良好的显示辉度,同时可避免配置防窥光学元件所产生的光学干涉现象。
请继续参考图1。具体而言,在本实施例中,背光模块100还包括反射片140,第二导光板122位于第一导光板120与反射片140之间。反射片140用以反射第一导光板120或第二导光板122中朝相反于第三方向D3出光的光束,进而提高光束的使用效率。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导光板120远离光控制膜130的一侧可配置至少一的上层光学膜,而第一导光板120与第二导光板122之间可配置至少二的下层光学膜。举例而言,在本实施例中,背光模块100还包括第一扩散片150,配置于光控制膜130与第二导光板122之间,用以提高来自第二导光板122的光束的均匀度。此外,背光模块100还包括第一棱镜片160及第二棱镜片162,第一棱镜片160位于第一导光板120远离光控制膜130的一侧,第二棱镜片162位于光控制膜130与第二导光板122之间。第一棱镜片160及第二棱镜片162用以提升背光模块100的中心光强度。其中,第一棱镜片160远离第一导光板120的一侧具有第一棱镜结构(未显示),第二棱镜片162远离第二导光板122的一侧具有第二棱镜结构(未显示),第一棱镜结构的延伸方向大致垂直于第二棱镜结构的延伸方向,举例来说,第一棱镜结构的延伸方向与第二棱镜结构的延伸方向的夹角的角度范围为75至105度。举例而言,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棱镜片160的第一棱镜结构的延伸方向平行于第一方向D1,而第二棱镜片162的第二棱镜结构的延伸方向平行于第二方向D2。若以棱镜结构的延伸方向平行于第一方向D1为摆放0度,以及以棱镜结构的延伸方向平行于第二方向D2为摆放90度为定义,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棱镜片160的第一棱镜结构可为摆放0度,且第二棱镜片162的第二棱镜结构可为摆放90度。如此一来,可提升良好的光学效果。
图3A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示意图。图3B为图1的背光模块分别在分享模式及防窥模式的等辉度视角图。请参考图3A及图3B。本实施例的背光模块100A类似于图1所显示的背光模块100。两者不同之处在于,在本实施例中,第一侧面A1垂直于第二侧面A2。举例而言,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导光板120的第一侧面A1的长边平行于第二方向D2,因此第一发光单元110由侧边沿水平方向提供光束至第一导光板120。举例而言,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发光单元110分别配置于第一导光板120的相对两侧面。因此,当点亮第一导光板120时,可使显示装置呈现分享模式,光束可由第一导光板120出光,使显示画面在大水平视角上具有一定水平的光强度。除此之外,使用者可选择性地启动位于第一导光板120的其中一侧面上的第一发光单元110发光,进而提供出让水平视角中左侧或右侧可观看的光型,以达到较佳的分享效果,如图3B所显示,需进一步说明的是,于图3B中,以相同网底样式填满的区域,表示具有相近的光场能量值的值域,并且,网底样式中的网点分部越密集的区域,表示具有越高的光场能量值的值域(即辉度值较高的区域)。
举例而言,在车用显示器中,本实施例的背光模块100A在进行分享模式时,可仅点亮右侧的第一发光单元110以让左侧使用者(例如为驾驶)可观看显到显示画面。或者是,可仅点亮左侧的第一发光单元110以让右侧使用者(例如为副驾驶)可观看显到显示画面。又或者,可同时点亮左右两侧的第一发光单元110以让左侧及右侧使用者皆可观看显到显示画面。而当仅点亮第二导光板122时,则可使显示装置呈现防窥模式,显示画面在大水平视角上的光强度将受到光控制膜130的光学作用有效降低,以达到良好的防窥效果。如此一来,使用本实施例背光模块100A的显示装置,可便利地切换为分享模式或防窥模式而不需额外配置防窥光学元件于显示器上,可维持显示装置良好的显示辉度,同时可避免配置防窥光学元件所产生的光学干涉现象。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导光板120远离光控制膜130的一侧可选择性配置上层光学膜,而第一导光板120与第二导光板122之间可配置至少二的下层光学膜。举例而言,相较于图1的背光模块100,本实施例的背光模块100A还包括第一反射式增亮膜170,第一反射式增亮膜170可为DBEF(Dual Brightness Enhancement Film)或APCF(AdvancedPolarization Conversion Film),配置于第一导光板120远离光控制膜130的一侧,用以提升在分享模式下的亮度以及视觉效果。此外,背光模块100A的第一棱镜片160及第二棱镜片162分别配置于光控制膜130与第二导光板122之间以及第一棱镜片160与第二导光板122之间。其中,第一棱镜片160的第一棱镜结构的延伸方向垂直于第二棱镜片162的第二棱镜结构的延伸方向。举例而言,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棱镜片160朝向第一导光板120的一侧具有第一棱镜结构(未显示),第二棱镜片162远离第二导光板122的一侧具有第二棱镜结构(未显示),其中第一棱镜片160的第一棱镜结构的延伸方向平行于第二方向D2,而第二棱镜片162的第二棱镜结构的延伸方向平行于第一方向D1。除此之外,在本实施例中,背光模块100A还包括第三棱镜片164,配置于第二棱镜片162与第二导光板122之间。第三棱镜片164朝向第二导光板122的一侧具有第三棱镜结构,例如为反向棱镜片。第三棱镜结构的延伸方向可平行于第一棱镜结构的延伸方向,即平行于第二方向D2。若以棱镜结构的延伸方向平行于第一方向D1为摆放0度,以及以棱镜结构的延伸方向平行于第二方向D2为摆放90度为定义,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棱镜片160的第一棱镜结构为摆放90度,第二棱镜片162的第二棱镜结构为摆放0度,且第三棱镜片164的第三棱镜结构为摆放90度。另,第三棱镜结构的延伸方向可垂直于第一棱镜结构的延伸方向,即平行于第一方向D1。若以棱镜结构的延伸方向平行于第一方向D1为摆放0度,以及以棱镜结构的延伸方向平行于第二方向D2为摆放90度为定义,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棱镜片160的第一棱镜结构为摆放90度,第二棱镜片162的第二棱镜结构为摆放0度,且第三棱镜片164的第三棱镜结构为摆放0度。如此一来,可提升良好的光学效果。值得一提的是,第三棱镜片164可同样配置于图1所显示的背光模块100中的第二棱镜片162与第二导光板122之间,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此。
需进一步说明的是,于图3A所显示的背光模块100A,可包含反射片140及扩散片150,反射片140位于第二导光板122远离第一导光板120的一侧,扩散片150位于第二导光板122与下层光学膜之间。
图3C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示意图。请参考图3C。本实施例的背光模块100A1类似于图3A所显示的背光模块100A。两者不同之处在于,在本实施例中,背光模块100A1的第一发光单元110与第一导光板120的配置方式选用图1的背光模块100的配置方式。换句话说,第一发光单元110与第二发光单元112配置于背光模块100A1的同一侧。如此可获得类似于图1的背光模块100的光学效果,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此。
图4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示意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示意图。请先参考图4。本实施例的背光模块100B类似于图1所显示的背光模块100。两者不同之处在于,在本实施例中。背光模块100B还包括第一反射式增亮膜170或第二扩散片152,配置于第一导光板120远离光控制膜130的一侧,用以提升在分享模式下的亮度以及视觉效果。详细而言,此第一反射式增亮膜170或第二扩散片152可配置于第一棱镜片160远离第一导光板120的一侧,或配置于第一棱镜片160与第一导光板120之间。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扩散片152可选用异向性扩散片,使其散射方向与防窥方向垂直,进而在防窥模式下维持良好的光学效果。需进一步说明的是,于本实施例亦可选择配置复合式棱镜片于第一导光板120远离光控制膜130的一侧,此复合式棱镜片(multi-function film)包含第一棱镜片160及第二扩散片152的技术特征,因此,若配置复合式棱镜片,不需额外配置第一棱镜片160。类似于图1中背光模块100与图4中背光模块100B之间的差异,图5所显示的背光模块100C可依循图4实施例的实施方式对图3A的背光模块100A进行修改而获得图5的背光模块100C,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此。
图6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示意图。图7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示意图。请先参考图6。本实施例的背光模块100D类似于图1所显示的背光模块100。两者不同之处在于,在本实施例中,背光模块100D的第一棱镜片160的第一棱镜结构的顶角位于40至80度之间,第二棱镜片162的第二棱镜结构的顶角位于70至120度之间。此外,背光模块100D还包括了如图3A所显示的第三棱镜片164,例如为反向棱镜片,配置于第二棱镜片162与第二导光板122之间,然而,需注意的是,背光模块100D不会配置第一扩散片150。借由上述结构配置,可使在防窥模式下产生更窄的视角,产生更佳的光学效果。
类似于图1中背光模块100与图6中背光模块100D之间的差异,图7所显示的背光模块100E可依循图6实施例的实施方式对图3A的背光模块100A进行修改而获得图7的背光模块100E。举例来说,背光模块100E的第一棱镜片160的第一棱镜结构的顶角位于70至120度之间,第二棱镜片162的第二棱镜结构的顶角的角度范围位于40至80度之间。
图8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示意图。图9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示意图。请参考图8。本实施例的背光模块100F类似于图1所显示的背光模块100。两者不同之处在于,在本实施例中。背光模块100F还包括第二反射式增亮膜180,第二反射式增亮膜180可为DBEF(Dual Brightness Enhancement Film)、APCF(AdvancedPolarization Conversion Film)或半反射膜,其配置于第一导光板120与光控制膜130之间,用以将来自第一导光板120向下出光的部分再反射利用,减少被光控制膜130吸收,进而提升背光模块100F在分享模式下的辉度。类似于图1中背光模块100与图8中背光模块100F之间的差异,图9所显示的背光模块100G可依循图8实施例的实施方式对图3A的背光模块100A进行修改而获得图9的背光模块100G,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此。
图10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示意图。图11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示意图。请先参考图10。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装置10,用以提供显示光束。显示装置10包括显示模块50、背光模块100以及液晶元件200。其中,背光模块100选用如图1所显示的背光模块100,显示模块50配置于背光模块100中第一导光板120远离光控制膜130的一侧。液晶元件200位于显示模块50与第一导光板120之间,用以控制视角以达到更佳的防窥效果。举例而言,在本实施例中,液晶元件200可包括至少一液晶面板、至少一偏光片,而每一液晶面板包括多个透光导电层以及位于多个透光导电层之间的多个液晶分子。此外,每一液晶面板还可进一步包括基板以及配向层(alignment layer),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此,于其他实施例,液晶元件200更可包括至少一补偿膜。类似于图10的显示装置10,图11所显示的显示装置10A中的背光模块100A可选用图3A的背光模块100A,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此。需进一步说明的是,液晶面板的液晶配向与防窥方向的夹角为45度,另,位于液晶面板两侧的上偏光片及下偏光片的吸收轴的夹角为90度。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示意图。图13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示意图。图12及图13所显示的显示装置10B、10C类似于图10及图11显示的显示装置10、10A。两者不同之处在于,在图12及图13的实施例中,显示模块50位于液晶元件200与第一导光板120之间,用以控制视角以达到更佳的防窥效果。
图14为在本实用新型不同实施例的显示装置中穿透率对水平视角的曲线图。请参考图14。曲线300为具有高折射率差(即垂直液晶分子长轴方向的折射率与平行液晶分子长轴方向的折射率的差)特性的液晶元件200(如图10至图13)在电压为3.52V时的穿透率对视角变化,曲线310为具有高折射率差特性的液晶元件200在电压为3.96V时的穿透率对视角变化,曲线320为具有低折射率差特性的液晶元件200在电压为1.8V时的穿透率对视角变化,且曲线330为具有低折射率差特性的液晶元件200在电压为2.05V时的穿透率对视角变化。如图14所显示,提高液晶元件200的折射率差可使穿透率对水平视角的曲线较为陡峭,将有助于提高防窥模式的亮度和增强防窥效果。需进一步说明的是,当液晶元件200包括补偿膜时,可有效地避免图14的视角的负40度至负80度的曲线陡升,即,可达到抑制防窥方向大视角漏光的功效。
综上所述,在本实用新型的背光模块及显示装置中,背光模块包括第一发光单元、第一导光板、第二发光单元、第二导光板以及光控制膜。其中,光控制膜配置于第一导光板与第二导光板之间,具有沿第一方向排列及沿第二方向延伸的多个遮光微结构,用以使光束通过光控制膜后有效缩减大水平视角的光强度,进而达到防窥的效果。因此,当点亮第一导光板时,可使显示装置呈现分享模式,而当仅点亮第二导光板时,则可使显示装置呈现防窥模式。如此一来,可便利地切换为分享模式或防窥模式而不需额外配置防窥光学元件于显示器上,维持显示装置良好的显示辉度,同时可避免配置防窥光学元件所产生的光学干涉现象。
惟以上所述者,仅为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而已,当不能以此限定本实用新型实施之范围,即凡依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书及实用新型内容所作之简单的等效变化与修改,皆仍属本实用新型专利涵盖之范围内。另外本实用新型的任一实施例或权利要求不须达成本实用新型所揭露之全部目的或优点或特点。此外,摘要和标题(实用新型名称)仅是用来辅助专利文件检索之用,并非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之权利范围。此外,本说明书或权利要求书中提及的“第一”、“第二”等用语仅用以命名元件(element)的名称或区别不同实施例或范围,而并非用来限制元件数量上的上限或下限。

Claims (15)

1.一种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模块包括第一发光单元、第一导光板、第二发光单元、第二导光板以及光控制膜,其中:
所述第一发光单元配置于所述第一导光板的第一侧面;
所述第二发光单元配置于所述第二导光板的第二侧面;以及
所述光控制膜配置于所述第一导光板与所述第二导光板之间,所述光控制膜具有沿第一方向排列及沿第二方向延伸的多个遮光微结构,所述第一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二方向。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面垂直于所述第二侧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反射片,所述第二导光板位于所述第一导光板与所述反射片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扩散片,其配置于所述光控制膜与所述第二导光板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反射式增亮膜或第二扩散片,其配置于所述第一导光板远离所述光控制膜的一侧。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棱镜片及第二棱镜片,所述第一棱镜片具有第一棱镜结构,所述第二棱镜片具有第二棱镜结构,所述第一棱镜结构的延伸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二棱镜结构的延伸方向,所述第一棱镜片位于所述第一导光板远离所述光控制膜的一侧,所述第二棱镜片位于所述光控制膜与所述第二导光板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三棱镜片,其配置于所述第二棱镜片与所述第二导光板之间,所述第三棱镜片朝向所述第二导光板的一侧具有第三棱镜结构,且所述第三棱镜结构的延伸方向平行或垂直于所述第一棱镜结构的延伸方向。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棱镜结构的顶角的角度范围为40至80度,所述第二棱镜结构的顶角的角度范围为70至120度。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棱镜片及第二棱镜片,所述第一棱镜片具有第一棱镜结构,所述第二棱镜片具有第二棱镜结构,所述第一棱镜结构的延伸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二棱镜结构的延伸方向,所述第一棱镜片位于所述光控制膜与所述第二导光板之间,所述第二棱镜片位于所述第一棱镜片与所述第二导光板之间。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三棱镜片,其配置于所述第二棱镜片与所述第二导光板之间,所述第三棱镜片朝向所述第二导光板的一侧具有第三棱镜结构,且所述第三棱镜结构的延伸方向平行或垂直于所述第一棱镜结构的延伸方向。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棱镜结构的顶角的角度范围为70至120度,所述第二棱镜结构的顶角的角度范围为40至80度。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反射式增亮膜,其配置于所述第一导光板与所述光控制膜之间。
13.一种显示装置,用以提供显示光束,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装置包括背光模块以及显示模块,其中:
所述背光模块包括第一发光单元、第一导光板、第二发光单元、第二导光板以及光控制膜,其中:
所述第一发光单元配置于所述第一导光板的第一侧面;
所述第二发光单元配置于所述第二导光板的第二侧面;以及
所述光控制膜配置于所述第一导光板与所述第二导光板之间,所述光控制膜具有沿第一方向排列及沿第二方向延伸的多个遮光微结构,所述第一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二方向,以及
所述显示模块配置于所述第一导光板远离所述光控制膜的一侧。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液晶元件,所述液晶元件位于所述显示模块与所述第一导光板之间。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液晶元件,所述显示模块位于所述液晶元件与所述第一导光板之间。
CN202320382529.9U 2023-03-03 2023-03-03 背光模块以及显示装置 Active CN21928555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382529.9U CN219285559U (zh) 2023-03-03 2023-03-03 背光模块以及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382529.9U CN219285559U (zh) 2023-03-03 2023-03-03 背光模块以及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285559U true CN219285559U (zh) 2023-06-30

Family

ID=869266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382529.9U Active CN219285559U (zh) 2023-03-03 2023-03-03 背光模块以及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28555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725228B2 (en) Electronic device display with switchable film structures
US11126054B2 (en)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US8488090B2 (en) Backlight unit and display apparatus employing the same
US6108059A (en) Reflective display having a laminated structure of a polarizer and quarter wave plate being attached to a light guide plate
JP5299757B2 (ja) 表示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WO2016195786A1 (en) Electronic device display with switchable film structures
JP3230890U (ja) バックライトモジュール及び表示装置
KR100378450B1 (ko) 표시 장치 및 이를 사용한 전자 기기
KR20200103566A (ko) 디스플레이 시스템에서 광 세기를 조절하기 위한 시스템 및 방법
KR20070067335A (ko) 액정 표시 장치
CN111090191B (zh) 光源模块及双屏幕显示装置
WO2023102975A1 (zh)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JP2007279224A (ja) 液晶表示装置
US8253901B2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having biased electrically controlled birefringence
JP5114853B2 (ja) 表示装置
CN219285559U (zh) 背光模块以及显示装置
KR100783810B1 (ko) 고분자 분산형 액정 모드를 채용한 액정 표시 장치
US20220187657A1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adjusting light intensity in a display system
JP3284757B2 (ja) 液晶表示装置
KR20110015921A (ko) 백라이트 유닛과 이를 이용한 액정표시장치
KR20120075115A (ko) 도광판, 이를 구비한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이들을 포함하는 액정표시장치
KR101157254B1 (ko) 백라이트 및 이를 구비한 액정표시장치
KR101281668B1 (ko) 반사형 편광판 및 이를 구비한 액정표시소자
KR20050068874A (ko) 액정표시장치
KR100943260B1 (ko) 액정표시장치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