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163483U - 电池包及动力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电池包及动力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163483U
CN219163483U CN202223200740.9U CN202223200740U CN219163483U CN 219163483 U CN219163483 U CN 219163483U CN 202223200740 U CN202223200740 U CN 202223200740U CN 219163483 U CN219163483 U CN 21916348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oling
battery pack
battery
shell
outl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200740.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梦楠
陈许超
唐丽娟
张晓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volt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volt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volt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volt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3200740.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16348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16348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16348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Secondary Cells (AREA)
  • Battery Mounting, Suspend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池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电池包及动力装置,该电池包包括:壳体,包括多个首尾相接的边梁;底板,设置在壳体的底部,用于支撑多个电芯;所述底板与所述电芯底面的接触区域设置有流道,形成第一冷却部;第二冷却部,包括多个第二冷却板,所述第二冷却板与所述电芯的侧面接触。在本实用新型中,电池包的壳体内放置有电芯,通过在壳体的内部和底部分别设置冷却部,并使冷却部与电芯的底面和侧面接触,从而通过冷却部同时对电芯的底面和侧面进行冷却散热,能够满足电池包在高电压快充的情况下的散热需求,极大地提高了电池包的散热能力,保证了电池包的散热效率,还有效地提高了电池包的使用寿命。

Description

电池包及动力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池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电池包及动力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新能源产业的兴起,新能源汽车的加速发展,使得动力电池包的安全化、轻量化、标准化、低成本化等设计成为制约当下新能源汽车普及的重要因素,同时,如何提高动力电池包的循环寿命以及安全性,尤其是随着高电压平台的加速发展,需要有针对动力电池包的更高效的热管理***,而动力电池包的冷却***则成为当下研究的热点。
传统的动力电池包中,均是对电芯的底部冷却或者侧面进行冷却,其并无法满足800V以上的电池热管理***的需求,而动力电池包就需要更高的换热需求,同时还需要考虑动力电池包的轻量化设计。
因此,急需一种技术解决现有技术中动力电池包换热需求较高以及如何满足动力电池包轻量化设计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电池包及动力装置,旨在解决如何在提高动力电池包散热效率的同时,还能够满足动力电池包轻量化设计的问题。
一个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池包,包括:
壳体,包括多个首尾相接的边梁;
底板,设置在壳体的底部,用于支撑多个电芯;所述底板与所述电芯底面的接触区域设置有流道,形成第一冷却部;
第二冷却部,包括多个第二冷却板,所述第二冷却板与所述电芯的侧面接触。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冷却部包括多个沿所述壳体的横向方向延伸的第一冷却板,所述第一冷却板沿所述壳体竖直方向并排设置在所述壳体的底部,所述第一冷却板与所述电芯的底面接触。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冷却板内设置有第一流道,各所述第一冷却板内的所述第一流道依次连通,其中一所述第一冷却板上设置有第一进口,另一所述第一冷却板上设置第一出口,所述第一进口和第一出口分别与所述第一流道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冷却板内设置有第二流道,所述第二冷却板上设置有第二进口和第二出口,所述第二进口和第二出口分别与所述第二流道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底板包括:
第一区域,分别与所述壳体的左右边梁连接,所述第一流道设置在所述第一区域;
第二区域,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区域相对的两侧,所述第二区域分别与所述壳体的前后边梁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的电池包,还包括:
第一管道和第二管道,均设置在所述壳体内,并分别与所述第二进口和第二出口连通,所述第一管道用于向所述第二进口内输送冷却介质,所述第二管道用于排放流经所述第二出口的冷却介质。
进一步地,所述的电池包,还包括:
总进管,设置在所述壳体的侧壁上,并与所述第一管道连通,所述总进管用于向所述第一管道内输送冷却介质;
总出管,设置在所述壳体的侧壁上,并与所述第二管道连通,所述总出管用于排放流经所述第二管道的冷却介质。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冷却板与所述电芯的底面之间设置有导热层。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冷却板与所述电芯的侧面之间设置有导热层。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在本实用新型中,壳体包括多个首尾相接的边梁,底板设置在壳体的底部,用于支撑多个电芯,底板与所述电芯底面的接触区域设置有流道,形成第一冷却部,第二冷却部包括多个第二冷却板,所述第二冷却板与所述电芯的侧面接触。电池包的壳体内放置有电芯,通过在壳体的内部和底部分别设置冷却部,并使冷却部与电芯的底面和侧面接触,从而通过冷却部同时对电芯的底面和侧面进行冷却散热,能够满足电池包在高电压快充的情况下的散热需求,极大地提高了电池包的散热能力,保证了电池包的散热效率,还有效地提高了电池包的使用寿命。
进一步地,通过在壳体的底部设置第一冷却部,在对电芯底部进行散热冷却的同时,设置在底部的第一冷却部可作为电池包的底板使用,将冷却部与底板合成同一部件,无需再额外设置部件,在满足电池包的散热需求的同时,无需额外增加多余的散热部件,从而能够有效地降低电池包的重量,能够有效地满足电池包轻量化设计的需求。
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动力装置,该动力装置包括所述电池包。
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动力装置采用了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池包,上述动力装置具有与所述电池包相同的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下文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各种其他的优点和益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变得清楚明了。附图仅用于示出优选实施方式的目的,而并不认为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而且在整个附图中,用相同的参考符号表示相同的部件。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池包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冷却部的第一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冷却部的第二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冷却板的顶面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冷却板的底面视图;
图7为图4中B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8为图1中A-A方向剖视图。
图中:100-壳体;101-第一腔体;102-第二腔体;103-端板;110-电芯;121-第一管道;122-第二管道;123-总进管;124-总出管;1210-四通管件;1220-三通管件;1231-进液连接口;1241-出液连接口;200-冷却部;210-第一冷却板;211-第一区域;212-第二区域;213-连接凸起;214-第一进口;215-第一出口;220-第二冷却板;221-转接管;230-导热层;2111-第一流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动力电池包主要在外壳内设置多个电芯,再将电芯电连接后进行组装后即可形成动力电池包,从而为动力装置进行电能的供应。
当前的动力电池包在使用时,为了提高动力电池包的充电速度,大都采用高电压快充的方式进行充电,由于传统的动力电池包中均是对电芯的底部进行冷却或者侧面进行冷却,传统的动力电池包并无法满足800V以上的电池热管理***的需求,从而导致传统的动力电池包在进行高压快充时,散热效果较差,使得动力电池包极易出现热失控的情况。
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电池包通过在壳体的内部和底部分别设置冷却部,并使冷却部与电芯的底面和侧面接触,通过冷却部同时对电芯的底面和侧面进行冷却散热,从而能够同时对电芯的多个面进行冷却,以提高电芯的冷却效率。
本实施例中提供的电池包能够满足电池包在高电压快充的情况下的散热需求,极大地提高了电池包的散热能力,保证了电池包的散热效率,能进一步提高电池包的使用寿命。
同时,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在壳体的底部设置冷却部,并使冷却部作为电池包的底板使用,无需再额外设置底板,在满足电芯的散热的需求的同时,无需额外增加多余部件,从而能够有效地降低电池包的重量,能够有效地满足电池包轻量化设计的需求。
参阅图1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池包,包括壳体100、底板和冷却部200,壳体100的内部设置有电芯110,若干电芯110并排设置在壳体100内,各个电芯110之间电连接在一起。冷却部200设置在壳体100的内部和底部,并与电芯110的底面和侧面接触,冷却部200用于与电芯110进行热交换,通过冷却部200对电芯110进行冷却。底板设置在壳体100的底部,用于支撑多个电芯110。
具体而言,冷却部200设置在壳体100的底部,并使冷却部200与壳体100的底部进行连接,电芯110放置于位于壳体100底部的冷却部200上,通过冷却部200对电芯110的底面进行冷却散热。冷却部200还设置在壳体100的内部,并与壳体100进行连接固定,使得冷却部200与电芯110的侧面相接触,通过冷却部200对电芯110的侧面进行冷却散热。
具体而言,在壳体100内设置冷却部200时,在每一排的电芯110之间设置一冷却部200,同时,在位于最外侧一排电芯110的外侧设置冷却部200,通过设置的冷却部200对电芯110的侧面进行冷却散热。
具体而言,在壳体100内设置冷却部200时,冷却部200均匀的排列设置在壳体100内部,并在相邻的两冷却部200之间设置一排电芯110,从而通过冷却部200能够对同一电芯110相对的两侧同时进行散热,以及通过冷却部200对电芯110的底面进行散热,能够通过冷却部200同时对同一电芯110的三面进行冷却散热,能够有效地提高电芯110的冷却散热效率,提高电芯110的安全性。
具体而言,冷却部200包括第一冷却部和第二冷却部。所述底板与所述电芯110底面的接触区域设置有流道,形成第一冷却部。第二冷却部包括多个第二冷却板220,所述第二冷却板220与所述电芯110的侧面接触。
结合图1和2所示,壳体100包括多个首尾相接的边梁,多个边梁首尾相连后围设成盒体结构的壳体100。
优选的,壳体100由四个边梁围设而成,分别为左侧边梁1001、右侧边梁1002、前侧边梁1003和后侧边梁1004,左侧边梁1001、右侧边梁1002、前侧边梁1003和后侧边梁1004围设成上述壳体100后,在壳体100的下部设置底板,使底板与壳体100的各个边梁连接后,将电芯110放置于壳体100内后,使得电芯110放置在底板上,通过底板对电芯110进行支撑。
可以看出,上述实施例通过在壳体100的内部和底部分别设置冷却部200,并使冷却部200与电芯110的底面和侧面接触,通过冷却部200同时对电芯110的底面和侧面进行冷却散热,从而能够同时对电芯110的多个面进行冷却,以提高电芯110的冷却效率,还能够满足电池包在高电压快充的情况下的散热需求,极大地提高了电池包的散热能力,保证了电池包的散热效率,能进一步提高电池包的使用寿命。
具体而言,在本实施例中,左侧边梁1001和右侧边梁1002相对平行的进行设置,且两者的延伸方向为壳体100的竖直方向;前侧边梁1003和后侧边梁1004相对平行设置,两者的延伸方向为壳体100的横向方向。左侧边梁1001和右侧边梁1002分别与前侧边梁1003和后侧边梁1004垂直相交。
具体而言,电芯110沿着左侧边梁1001和右侧边梁1002的延伸方向进行排列设置。
结合图1-4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冷却部包括多个沿所述壳体100的横向方向延伸的第一冷却板210,所述第一冷却板210沿所述壳体100竖直方向并排设置在所述壳体100的底部,所述第一冷却板210与所述电芯110的底面接触。
具体而言,多个第一冷却板210在设置时,第一冷却板210沿着壳体100的横向方向进行延伸,并且,多个第一冷却板210在排列时,沿着壳体100的竖直方向并排进行设置。
第一冷却板210设置在壳体100的下部,且第一冷却板210与左侧边梁1001、右侧边梁1002、前侧边梁1003和后侧边梁1004的底面进行连接,并且,第一冷却板210的上侧面与电芯110的底面接触,即,将壳体100内部的电芯110放置于第一冷却板210上,从而使得电芯110的底面与第一冷却板210的上侧面相接触,以通过第一冷却板210对电芯110的底面进行冷却散热。
具体而言,通过设置的第一冷却板210对电芯110的底面进行散热,能够有效地对电芯110的底部进行冷却散热,同时,第一冷却板210与壳体100的下侧面进行连接,使第一冷却板210作为电池包的底板对电芯110进行限位固定,从而无需再额外设置底部构件,减少了电池包所使用的部件数量,在满足电池包的散热需求的同时,还无需额外增加多余部件,能够有效地降低电池包的重量,有效地满足电池包轻量化设计的需求。
结合图5所示,具体而言,第一冷却板210内设置有第一流道2111,各个第一冷却板210内的第一流道2111依次连通,形成一个相贯通的流道。在各个第一冷却板210中,在其中一个第一冷却板210上设置有第一进口214,另一个第一冷却板210上设置第一出口215,第一进口214和第一出口215分别与第一流道2111相连通。
具体而言,在各个第一冷却板210并排设置并依次连接后,使得各个第一冷却板210内的第一流道2111依次连通,形成一个相贯通的流道,在该相贯通的流道的一端设置第一进口214,另一端设置第一出口215,即是,在位于两侧的其中一侧的一个第一冷却板210上设置第一进口214,另一侧的一个第一冷却板210上设置第一出口215,从而通过第一进口214向相贯通后的第一流道2111内输送冷却介质,通过第一出口215排出相贯通后的第一流道2111内的冷却介质。
具体而言,第一流道2111内能够使得冷却介质流通,通过第一进口214将冷却介质输送至第一流道2111内,冷却介质沿着第一流道2111的设置方向进行流动,流经第一流道2111的冷却介质通过第一出口215排出第一流道2111。
具体的,第一冷却板210为一板状结构,其内部为中空结构,且其内部的中空结构形成一条贯通的通道,该通道即为第一流道2111,在第一流道2111的两端部分别设置一开口,使得各个第一冷却板210的第一流道2111能够依次的连通在一起。第一进口214和第一出口215设置在第一冷却板210的上侧面上。
继续结合图5所示,具体而言,各个第一冷却板210内的第一流道2111的结构可以为蛇形结构、几字型结构以及回字形结构等,其具体结构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置,第一流道2111的结构只需满足能够均匀的分布于第一冷却板210的冷却区域即可。
结合图5-6所示,具体而言,底板包括第一区域211和第二区域212,第一区域211分别与壳体100的左右边梁连接,即是,第一区域211的边缘与左侧边梁1001和右侧边梁1002相连接,第一流道2111设置在所述第一区域211内;第二区域212分别设置在第一区域211相对的两侧,第二区域212分别与壳体100的前后边梁连接,即是,第二区域212分别与前侧边梁1003和后侧边梁1004进行连接。
具体而言,第一冷却板210上设置有上述第一区域211和第二区域212,第一区域211为流道区域,其设置在第一冷却板210的中部区域,并且,将第一流道2111设置在第一区域211内。第二区域212为连接区域,其分别设置在第一区域211相对的两侧,第二区域212设置在第一冷却板210的两端部。第二区域212与壳体100连接,即是,主要通过在第二区域212内设置连接结构,以将第一冷却板210与壳体100的下部连接在一起。
具体而言,还可以在第一区域211相对的两边缘处设置连接结构,以使得第一区域211的边缘处与壳体100进行连接,从而能够提高第一冷却板210与壳体100之间的整体连接强度。
优选的,设置在第一区域211和第二区域212的连接结构可以为设置在第一区域211和第二区域212内的连接孔、连接螺栓或者连接卡扣等结构,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置,在此不作具体限定。设置在第一区域211和第二区域212的连接结构只需满足能够使得第一冷却板210与壳体100的底面牢固的连接在一起即可。
优选的,第一区域211内均匀的设置有连接凸起213,第二冷却板220设置在连接凸起213上,且第一冷却板210和第二冷却板220相互垂直相交,通过设置的连接凸起213能够使得第二冷却板220与第一冷却板210牢固的连接,同时,通过设置的连接凸起213能够有效地承载第二冷却板220,防止第二冷却板220直接对第一区域211进行挤压,导致第一区域211出现变形,进而能够有效地提升第一冷却板210的结构强度。
继续结合图1-4所示,具体而言,第二冷却板220内设置有第二流道,所述第二冷却板220上设置有第二进口和第二出口,第二进口和第二出口分别与第二流道连通。
具体而言,第二冷却板220设置在壳体100的内部,第二冷却板220与电芯110的侧面接触。第二冷却板220设置若干个,且并排的设置在壳体100内。每一相邻的两第二冷却板220之间设置有一排电芯110,且第二冷却板220分别与电芯110相对的两个侧面相接触,通过第二冷却板220同时对同一电芯110的两个侧面进行冷却散热。通过相邻的第二冷却板220对电芯110进行夹持,还能有效地提高电芯110在安装至壳体100内后的结构稳定性。
具体的,第二冷却板220为一板状结构,其内部为中空结构,且其内部的中空结构形成一条贯通的通道,该通道即为第二流道,在第二流道的端部分别设置两个开口,分别作为第二进口和第二出口。
优选的,第二进口和第二出口设置在第二冷却板220的侧部,且优选设置在第二冷却板220的同一侧的侧部。
具体而言,第二流道内能够使得冷却介质流通,通过第二进口将冷却介质输送至第二流道内,冷却介质沿着第二流道的设置方向进行流动,流经第二流道的冷却介质通过第二出口排出第二流道。
具体而言,第二流道的结构可以为蛇形结构、几字型结构以及回字形结构等,其具体结构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置,第二流道的结构只需满足能够均匀的分布于第二冷却板220的冷却区域即可。
参阅图3-4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电池包还包括第一管道121和第二管道122,第一管道121和第二管道122均设置在壳体100内,且第一管道121和第二管道122分别与第二进口和第二出口相连通,第一管道121用于向第二进口内输送冷却介质,第二管道122用于排放流经第二出口的冷却介质。
继续参阅图1-4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电池包还包括总进管123和总出管124,总进管123设置在壳体100的前侧边梁1003上,并与第一管道121连通,总进管123用于向第一管道121内输送冷却介质。总出管124设置在壳体100的前侧边梁1003上,与总进管123并排设置,总出管124与第二管道122连通,总出管124用于排放流经第二管道122的冷却介质。
具体而言,上述实施例中的第二冷却板220并排设置在第一冷却板210的上侧面上,并且,多个第二冷却板220上开设的第二进口和第二出口位于靠近前侧边梁1003的同一侧,第一管道121的一端与总进管123相连通,第一管道121的另一端分别与各个第二冷却板220上开设的第二进口相连通,同时,第一管道121的另一端还与第一冷却板210上开设的第一进口214相连通,并且,总进管123的一端设置有进液连接口1231,进液连接口1231固定在前侧边梁1003上,通过进液连接口1231向总进管123内输送冷却介质,冷却介质由总进管123流入第一管道121内,再由第一管道121分别流入第一冷却板210上的第一进口214、以及各个第二冷却板220上开设的第二进口内,经由第一进口214和第二进口分别流入第一流道2111和第二流道内,通过在第一流道2111和第二流道内流动的冷却介质与电芯110的底面和侧壁之间进行热交换,从而对电芯110的底面和侧壁进行冷却散热。
具体而言,第二管道122的一端与总出管124相连通,第二管道122的另一端分别与第一冷却板210上开设的第一出口215、以及各个第二冷却板220上开设的第二出口相连通,并且,总出管124的一端设置有出液连接口1241,出液连接口1241固定在前侧边梁1003上,出液连接口1241和进液连接口1231并排设置在前侧边梁1003上。当冷却介质由第一流道2111和第二流道流出时,分别通过第一出口215和第二出口流入第二管道122内,冷却介质经由第二管道122流入总出管124内,总出管124内的冷却介质由出液连接口1241排出电池包。
具体而言,通过出液连接口1241和进液连接口1231向第一冷却板210和第二冷却板220内循环输送冷却介质,以对电芯110进行冷却散热。
具体而言,总进管123与第一管道121连接时,设置一个四通管件1210,四通管件1210的一端与总进管123连通,四通管件1210的另一端与第一进口214相连通,以向第一流道2111内输送冷却介质,四通管件1210的另外两端分别与第一管道121连通,且第一管道121分别与各个第二冷却板220相连通,从而向第二流道内输送冷却介质。
结合图7所示,优选的,总出管124与第二管道122连接时,设置一个三通管件1220,三通管件1220的一端与总进管123连通,另外两端分别与第二管道122连通,第二管道122在分别与各个第二冷却板220的第二出口相连通,此时,使得第一冷却板210的第一出口215通过转接管221与其中一第二冷却板220的出口相连通,第一出口215流出的冷却介质通过第二冷却板220的第二出口流至第二管道122内,再由三通管件1220流至总出管124中。
结合图1-6所示,壳体100内开设有空腔,壳体100内部设置有端板103,端板103设置在左侧边梁1001和右侧边梁1002之间,并分别与左侧边梁1001和右侧边梁1002垂直相交。通过端板103将空腔分隔为第一腔体101和第二腔体102。电芯110和第二冷却板220放置于第一腔体101内,第二冷却板220等间距的并排设置若干个,在相邻的第二冷却板220之间放置电芯110,同时,在第二腔体102内设置电芯支撑块,以将电芯110牢固的固定在第二腔体102内。
具体而言,第一冷却板210上的第一区域211设置在第一腔体101的正下方,以使得第一区域211上能够放置电芯110,并对电芯110进行承载。
具体而言,第二腔体102内设置有电器总成,同时,总进管123和总出管124设置在第二腔体102内,两者的一端穿过端板103后分别与第一管道121和第二管道122连通,另一端分别与进液连接口1231和出液连接口1241相连通,并且,出液连接口1241和进液连接口1231设置在第二腔体102一侧的前侧边梁1003上。
结合图8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电池包还包括导热层230,导热层230设置在冷却部200与电芯110之间。
具体而言,第一冷却板210与电芯110的底面之间设置有导热层230;第二冷却板220与电芯110的侧面之间设置有导热层230。
具体而言,导热层230设置在第一冷却板210与电芯110的底面之间,导热层230还设置在第二冷却板220与电芯110的侧壁之间,通过设置的导热层230,能够有效地使第一冷却板210和第二冷却板220与电芯110的底面和侧面之间进行热传导,提高热传递效率,进而能够有效地提高电芯110的冷却散热效果,提升电芯110的冷却散热效率。
具体而言,设置在相邻的两电芯110之间的第二冷却板220的两侧壁分别与一电芯110的侧壁接触,并在第二冷却板220与电芯110之间设置导热层230。
具体而言,导热层230优选为导热结构胶,导热结构胶设置在第一冷却板210与电芯110的底面之间,还设置在第二冷却板220与电芯110的侧壁之间,从而通过导热结构胶有效地将第一冷却板210和第二冷却板220与电芯110的底面和侧壁牢固的粘贴在一起,不仅能够提升第一冷却板210和第二冷却板220与电芯110之间的导热效率,还能够提高电池包的结构强度,进一步的提升电池包的刚度。
具体而言,上述导热层230的厚度优选为0.3-1mm。
优选的,当电芯110设置有开窗时,导热层230的涂覆面积大于电芯110的开窗面积。
具体而言,上述实施例中的冷却介质可以为水、冷却液或者冷却油等介质,冷却介质只需具有流动性,并能够进行热交换,以对电芯进行冷却散热即可。
具体而言,上述实施例中冷却介质可以由单独设置的冷却介质供应单元进行提供,还可以通过动力装置内的冷却***进行冷却介质的供应,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可以看出,上述实施例中,通过在壳体100的内部和底部分别设置冷却部200,并使冷却部200与电芯110的底面和侧面接触,具体的,通过设置的第一冷却板210和第二冷却板220,能够对电芯110的三面进行冷却散热,从而通过第一冷却板210和第二冷却板220同时对电芯110的底面和侧面进行冷却散热,能够满足电池包在高电压快充的情况下的散热需求,极大地提高了电池包的散热能力,保证了电池包的散热效率,还有效地提高了电池包的使用寿命。
同时,通过在壳体100的底部第一冷却板210,并将第一冷却板210设置在壳体100的下侧,使其与壳体100连接,通过第一冷却板210在对电芯110底部进行散热冷却的同时,设置在壳体100下部的第一冷却板210可作为电池包的底板使用,无需再额外设置底板,在满足电池包的散热需求的同时,无需额外增加多余部件,从而能够有效地降低电池包的重量,能够有效地满足电池包轻量化设计的需求。
基于上述实施例的另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本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动力装置,该动力装置包括上述实施例中提供的电池包。具体的,在动力装置内安装上述各实施例中的电池包,以为动力装置提供电能。动力装置通过采用上述电池包,能够极大地提升动力装置的热管理效率,保证了的动力装置的安全性,同时,在提升电池包使用寿命的同时,还降低了动力装置的维修和使用成本。
具体而言,上述动力装置可以为车辆、列车、飞行器、船舶等。
具体而言,本实施例的动力装置通过采用上述实施例中的电池包,能够实现与上述实施例中的电池包相同的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电池包,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包括多个首尾相接的边梁;
底板,设置在壳体的底部,用于支撑多个电芯;所述底板与所述电芯底面的接触区域设置有流道,形成第一冷却部;
第二冷却部,包括多个第二冷却板,所述第二冷却板与所述电芯的侧面接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包,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冷却部包括多个沿所述壳体的横向方向延伸的第一冷却板,所述第一冷却板沿所述壳体竖直方向并排设置在所述壳体的底部,所述第一冷却板与所述电芯的底面接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池包,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冷却板内设置有第一流道,各所述第一冷却板内的所述第一流道依次连通,其中一所述第一冷却板上设置有第一进口,另一所述第一冷却板上设置第一出口,所述第一进口和第一出口分别与所述第一流道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包,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冷却板内设置有第二流道,所述第二冷却板上设置有第二进口和第二出口,所述第二进口和第二出口分别与所述第二流道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池包,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包括:
第一区域,分别与所述壳体的左右边梁连接,所述第一流道设置在所述第一区域;
第二区域,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区域相对的两侧,所述第二区域分别与所述壳体的前后边梁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池包,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一管道和第二管道,均设置在所述壳体内,并分别与所述第二进口和第二出口连通,所述第一管道用于向所述第二进口内输送冷却介质,所述第二管道用于排放流经所述第二出口的冷却介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池包,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总进管,设置在所述壳体的侧壁上,并与所述第一管道连通,所述总进管用于向所述第一管道内输送冷却介质;
总出管,设置在所述壳体的侧壁上,并与所述第二管道连通,所述总出管用于排放流经所述第二管道的冷却介质。
8.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电池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冷却板与所述电芯的底面之间设置有导热层。
9.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电池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冷却板与所述电芯的侧面之间设置有导热层。
10.一种动力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电池包。
CN202223200740.9U 2022-11-29 2022-11-29 电池包及动力装置 Active CN21916348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200740.9U CN219163483U (zh) 2022-11-29 2022-11-29 电池包及动力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200740.9U CN219163483U (zh) 2022-11-29 2022-11-29 电池包及动力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163483U true CN219163483U (zh) 2023-06-09

Family

ID=8662181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200740.9U Active CN219163483U (zh) 2022-11-29 2022-11-29 电池包及动力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16348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994068A (zh) 一种集成式动力电池冷却结构及动力电池
WO2023103880A1 (zh) 电池冷却***、电池包及车辆
CN219203262U (zh) 一种液冷组件和电池包
CN217589072U (zh) 一种电芯热管理***、电芯模组及动力电池
CN217009315U (zh) 一种电池包和车辆
CN117543154A (zh) 电池箱体及电池包
CN113067052A (zh) 一种动力电池散热***及车辆
CN219163483U (zh) 电池包及动力装置
CN219321493U (zh) 电池模组以及电池包
CN117423929A (zh) 冷却保温一体式电池包
CN219066956U (zh) 电池包以及用电装置
CN218827389U (zh) 一种电池包的风道***
CN116169415A (zh) 电池箱体及电池包
CN116454450A (zh) 一种一体式电池模组
CN216958290U (zh) 下箱体、电池包及电动车辆
CN216054889U (zh) 一种电池包的冷却装置、动力电池包及车辆
CN220106652U (zh) 电池箱、电池模组及电子设备
CN219067057U (zh) 一种电池模块下箱体及电池模块
CN217009313U (zh) 一种电池包和车辆
CN116526051B (zh) 箱体结构及电池包
CN219106291U (zh) 电池模组及电池
CN220209066U (zh) 三层式冷却***
CN220604786U (zh) 一种冷却***、电池包箱体和电池包
CN221126048U (zh) 一种换热结构及电池包
CN221009032U (zh) 一种电池包箱体及其电池包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