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139709U - 一种避震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避震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139709U
CN219139709U CN202122761418.2U CN202122761418U CN219139709U CN 219139709 U CN219139709 U CN 219139709U CN 202122761418 U CN202122761418 U CN 202122761418U CN 219139709 U CN219139709 U CN 21913970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ulge
shock
sliding groove
along
shock absorb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761418.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郑世杰
赵嵩阳
温旭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Robottime Beijing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Robottime Beiji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Robottime Beijing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Robottime Beiji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2761418.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13970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13970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13970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Vibration Damper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避震器,包括:避震基块,包括第一外接孔组和沿第一方向延伸的滑动槽,避震基块设置有在第一方向上排布的第一凸起和第二凸起,第一凸起和第二凸起均沿与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向滑动槽中延伸;避震滑块,沿第一方向滑动安装于滑动槽;避震滑块设置有第二外接孔组以及在第一方向上排布的第三凸起和第四凸起,第三凸起和第四凸起均沿第二方向向滑动槽延伸;螺旋弹簧,沿第一方向延伸,并位于第一凸起与第三凸起,以及第二凸起与第四凸起之间的腔体内。本申请提供的避震器,避震基块和避震滑块滑动连接,一方面使得结构紧凑,另一方面也能有效降低安装难度,使本实施例适用于机器人底盘、轮架、型材或其他安装空间较小的结构。

Description

一种避震器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机械减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避震器。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技术的不断发展,机器人的使用得到了普及。在一些领域中,机器人可替代或部分替代人类完成作业,尤其在一些恶劣复杂的环境下,由于机器人的高灵活性和高机动性使其具有明显优势。
对于一些用于复杂地形的机器人,对减震结构的性能要求普遍较高,但现有的性能较好的避震器体积较大,并不能适用于结构紧凑的机器人。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避震器,以解决现有避震器由于体积较大不能用于机器人的问题。
基于上述目的,本申请提供了避震器,包括:避震基块,包括第一外接孔组和沿第一方向延伸的滑动槽,所述避震基块设置有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排布的第一凸起和第二凸起,所述第一凸起和所述第二凸起均沿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向所述滑动槽中延伸;避震滑块,沿所述第一方向滑动安装于所述滑动槽;所述避震滑块设置有第二外接孔组以及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排布的第三凸起和第四凸起,所述第三凸起和所述第四凸起均沿所述第二方向向所述滑动槽延伸;螺旋弹簧,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并位于所述第一凸起与所述第三凸起,以及所述第二凸起与所述第四凸起之间的腔体内。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凸起共有两个,且沿所述滑动槽的轴线对称设置,所述第三凸起安装于两个所述第一凸起之间;所述第二凸起共有两个,且沿所述滑动槽的轴线对称设置,所述第四凸起安装于两个所述第二凸起之间;其中,所述避震滑块为静止状态,所述第一凸起和所述第二凸起分别与所述螺旋弹簧的两端抵接;所述避震滑块为滑动状态,所述第三凸起或所述第四凸起挤压所述螺旋弹簧的端部。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凸起和所述第二凸起沿所述第二方向高于所述螺旋弹簧的中心,所述第三凸起和所述第四凸起沿所述第二方向高于所述螺旋弹簧的中心。
进一步地,所述滑动槽的宽度方向为第三方向,所述避震滑块沿所述第三方向设置有两个凸出的限位条,两个所述限位条沿所述滑动槽的轴线对称;所述避震基块安装有与所述限位条抵接的挡块,所述挡块用于保持所述避震滑块与所述避震基块贴合。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外接孔组设置于与所述滑动槽相对的侧壁;所述第二外接孔组设置于与所述第三凸起相对的侧壁;所述第二外接孔组所在侧壁沿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挡块齐平或凸出于所述挡块。
进一步地,所述避震基块还设置有沿所述第二方向连通所述腔体和外界的第一开口,所述避震滑块还设置有沿所述第二方向连通所述腔体和所述外界的第二开口。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外接孔组为围绕所述第一开口且呈正方形分布的四个螺纹孔;所述第二外接孔组为与所述第一外接孔组位置相对应的四个螺纹孔。
进一步地,所述螺纹孔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且安装有压铆螺母。
进一步地,所述滑动槽的两端分别贯通所述避震基块。
进一步地,所述螺旋弹簧为矩形弹簧。
从上面所述可以看出,本申请提供的避震器,避震基块通过第一凸起和第二凸起对螺旋弹簧起到承载支撑作用。在振动时,避震滑块通过第三凸起或第四凸起对螺旋弹簧的端部进行挤压,使螺旋弹簧产生弹力,以达到抑制弹簧吸震后反弹时的震荡和吸收路面冲击能量的目的。本实施例中的避震基块和避震滑块采用滑动连接的方式,一方面使得结构紧凑,另一方面也能有效降低安装难度,使本实施例适用于机器人底盘、轮架、型材或其他安装空间较小的结构。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的避震器的立体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的避震器的立体***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的避震器的另一方向的立体***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的避震器的前视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的避震器的右视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的避震器的俯视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的避震器安装于双轮底盘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的避震器安装于另一种双轮底盘的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的避震器安装于四轮底盘的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的避震器安装于另一种四轮底盘的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的避震器安装于四轮全向底盘的示意图;
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的避震器安装于另一种四轮全向底盘的示意图;
图13为本申请实施例的避震器安装于六轮底盘的示意图;
图14为本申请实施例的避震器安装于另一种六轮底盘的示意图;
图15为本申请实施例的避震器安装于六轮侧移底盘的示意图;
图16为本申请实施例的避震器安装于六轮全向底盘的示意图;
图17为本申请实施例的避震器安装于六轮腿底盘的示意图;
图18为本申请实施例的避震器安装于履带底盘的示意图;
图19为本申请实施例的避震器安装于越障履带底盘的示意图;
图20为本申请实施例的避震器安装于强化越障履带底盘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避震基块;1-1、第一外接孔组;1-2、滑动槽;1-3、第一凸起;1-4、第二凸起;1-5、第一开口;
2、避震滑块;2-1、第二外接孔组;2-2、第三凸起;2-3、第四凸起;2-4、限位条;2-5、第二开口;
3、螺旋弹簧;4、挡块;5、底盘架;6、胶轮;7、驱动轮模块;8、六轮悬架模块;9、四轮悬架模块;10、麦克纳姆轮;11、福来轮;12、摆臂轮模块;13、随动轮;14、履带;15、随动轮摆臂履带模块;16、驱动轮摆臂履带模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并参照附图,对本申请进一步详细说明。
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外定义,本申请实施例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申请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本申请中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的词语意指出现该词前面的元件或者物件涵盖出现在该词后面列举的元件或者物件及其等同,而不排除其他元件或者物件。“连接”或者“相连”等类似的词语并非限定于物理的或者机械的连接,而是可以包括电性的连接,不管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上”、“下”、“左”、“右”等仅用于表示相对位置关系,当被描述对象的绝对位置改变后,则该相对位置关系也可能相应地改变。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避震器,包括:避震基块1,包括第一外接孔组1-1和沿第一方向(图1中x轴方向)延伸的滑动槽1-2,避震基块1设置有在第一方向上排布的第一凸起1-3和第二凸起1-4,第一凸起1-3和第二凸起1-4均沿与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图1中y轴方向)向滑动槽1-2中延伸;避震滑块2,沿第一方向滑动安装于滑动槽1-2;避震滑块2设置有第二外接孔组2-1以及在第一方向上排布的第三凸起2-2和第四凸起2-3,第三凸起2-2和第四凸起2-3均沿第二方向向滑动槽1-2延伸;螺旋弹簧3,沿第一方向延伸,并位于第一凸起1-3与第三凸起2-2,以及第二凸起1-4与第四凸起2-3之间的腔体内。
避震基块1和避震滑块2分别通过第一外接孔组1-1和第二外接孔组2-1与两个不同的结构安装,以实现吸收两个结构之间的振动。
当发生振动时,避震基块1和避震滑块2沿第一方向产生相对滑动。第一凸起1-3和第二凸起1-4用于对螺旋弹簧3的两端进行承载支撑,即螺旋弹簧3始终位于第一凸起1-3和第二凸起1-4之间。第三凸起2-2和第四凸起2-3用于对螺旋弹簧3的端部进行挤压,螺旋弹簧3受压收缩并产生弹力,该弹力又推动避震滑块2驱使其反向复位滑动。
以图1中实施例的方向为例进行进一步说明,当避震滑块2由静止位置向上滑动时,第一凸起1-3支撑螺旋弹簧3的上端,第四凸起2-3从下向上挤压螺旋弹簧3的下端。此时,螺旋弹簧3受压收缩并产生弹力,该弹力向静止位置推动避震滑块2。同理,当避震滑块2由静止位置向下滑动时,第二凸起1-4支撑螺旋弹簧3的下端,第三凸起2-2从上向下挤压螺旋弹簧3的上端。此时,螺旋弹簧3受压收缩并产生弹力,该弹力同样向静止位置推动避震滑块2。
本实施例提供的避震器,避震基块1通过第一凸起1-3和第二凸起1-4对螺旋弹簧3起到承载支撑作用。在振动时,避震滑块2通过第三凸起2-2或第四凸起2-3对螺旋弹簧3的端部进行挤压,使螺旋弹簧3产生弹力,以达到抑制弹簧吸震后反弹时的震荡和吸收路面冲击能量的目的。本实施例中的避震基块1和避震滑块2采用滑动连接的方式,一方面使得结构紧凑,另一方面也能有效降低安装难度,使本实施例适用于机器人底盘、轮架、型材或其他安装空间较小的结构。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凸起1-3共有两个,且沿滑动槽1-2的轴线对称设置,第三凸起2-2安装于两个第一凸起1-3之间;第二凸起1-4共有两个,且沿滑动槽1-2的轴线对称设置,第四凸起2-3安装于两个第二凸1-4起之间;其中,避震滑块2为静止状态,第一凸起1-3和第二凸起1-4分别与螺旋弹簧3的两端抵接;避震滑块2为滑动状态,第三凸起2-2或第四凸起2-3挤压螺旋弹簧3的端部。
当然,第一凸起1-3、第二凸起1-4、第三凸起2-2和第四凸起2-3四者的数量均可为多个。
第一凸起1-3和第三凸起2-2之间,以及第二凸起1-4和第四凸起2-3之间均呈交错结构,一方面能够对避震滑块2的滑动起到限位的作用,避免其在沿第一方向滑动的过程中产生偏移,进而影响实施例的避震效果;另一方面也使得实施例结构紧凑。
可选的,螺旋弹簧3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凸起1-3和第二凸起1-4抵接时,其自身为收缩状态,即在避震滑块2静止时,螺旋弹簧3已经具有预紧力。
对于螺旋弹簧3预紧力的调节,可根据使用需求,调节第一凸起1-3和第二凸起1-4之间沿第一方向的相对距离,或螺旋弹簧3的长度,以改变螺旋弹簧3的压缩率,进而改变螺旋弹簧3的预紧力。还可根据需求替换不同弹性系数的螺旋弹簧3,即选用刚性弹簧或柔性弹簧,以改变螺旋弹簧3的预紧力。此外,还可在避震基块1上安装调节结构,如在避震基块1上沿第一方向安装螺钉,通过调节螺钉伸入腔体内的长度,实现对螺旋弹簧3压缩率的调节,进而达到调节螺旋弹簧3预紧力的效果。
如图6所示,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凸起1-3和第二凸起1-4沿第二方向高于螺旋弹簧3的中心,第三凸起2-2和第四凸起2-3沿第二方向高于螺旋弹簧的中心。
图6中的虚线位置为第二方向(图6中y轴方向)中螺旋弹簧3的中心所在位置。由图6可以看出,第一凸起1-3由滑动槽1-2的底部伸出,超过螺旋弹簧3的中心。该结构使得第一凸起1-3在支撑螺旋弹簧3时能够更加稳定,保证螺旋弹簧3不会偏向侧向,有效避免螺旋弹簧3在收缩或复原时发生弯折。第二凸起1-4的结构与第一凸起1-3的结构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第三凸起2-2由避震滑块2伸出,超过螺旋弹簧3的中心。该结构使得第三凸起2-2在挤压螺旋弹簧3时能够更加平稳,保证螺旋弹簧3不会偏向侧向,有效避免螺旋弹簧3在受压收缩的过程中发生弯折。第四凸起2-3的结构与第三凸起2-2的结构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一些实施例中,滑动槽1-2的宽度方向为第三方向(如图1中z轴方向),避震滑块2沿第三方向设置有两个凸出的限位条2-4,两个限位条2-4沿滑动槽1-2的轴线对称;避震基块1安装有与限位条2-4抵接的挡块4,挡块4用于保持避震滑块2与避震基块1贴合。
可选的,限位条2-4为与避震滑块2一体连接成形的条形凸起。或限位条2-4为与避震滑块2固定连接的条状结构。
可选的,为了使实施例整体的结构紧凑,限位条2-4设置于靠近避震基块1的位置,这样可缩减实施例整体沿第二方向的厚度。
可选的,挡块4与避震基块1通过现有紧固件固定连接。为了避免紧固件凸出挡块4,紧固件选用沉头螺钉。沉头螺钉在安装完成后,其整体均在挡块4内部,便于外接结构与避震滑块2的安装。
通过挡块4的限位作用,使得避震滑块2只能沿第一方向滑动,即在避震滑块2滑动的过程中,始终保持与避震基块1贴合。一方面保证实施例的紧凑结构,另一方面保证第三凸起2-2或第四凸起2-3对螺旋弹簧3平稳挤压。
如图1、图2和图3,一些实施例中,避震基块1还设置有沿第二方向连通腔体和外界的第一开口1-5,避震滑块2还设置有沿第二方向连通腔体和外界的第二开口2-5。
螺旋弹簧3在安装时,第一开口1-5和第二开口2-5内的空间可用于容纳螺旋弹簧3,该结构能够进一步缩减实施例在第二方向的厚度,使实施例的整体结构更加紧凑。实施例的整体厚度与螺旋弹簧3的外径尺寸相近,如图5和图6。
如图1至图6所示,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外接孔组1-1设置于与滑动槽1-2相对的侧壁;第二外接孔组2-1设置于与第三凸起2-2相对的侧壁;第二外接孔组2-1所在侧壁沿第二方向与挡块4齐平或凸出于挡块4。
第一外接孔组1-1设置于避震基块1的侧壁,第二外接孔组2-1设置于避震滑块2的侧壁,且两个侧壁位置相对。该结构能够保证与避震基块1连接的外接结构和与避震滑块2连接的外接结构,在避震滑块2滑动时,两外接结构不会发生干涉。
此外,第二外接孔组2-1在第二方向上不低于挡块4,一方面能够保证与避震滑块2连接的外接结构不与挡块4发生摩擦,进而保证实施例正常工作;另一方面也能够简化避震滑块2的安装结构,使避震滑块2与外接结构之间无需再安装延伸件。
如图4所示,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外接孔组1-1为围绕第一开口1-5且呈正方形分布的四个螺纹孔;第二外接孔组2-1为与第一外接孔组1-1位置相对应的四个螺纹孔。
可选的,第一外接孔组1-1和第二外接孔组2-1均呈边长为4b的正方形分布,其中4b为不等于0的参考尺寸。相应的,避震基块1沿第三方向的外尺寸为8b,沿第一方向的外尺寸也为8b。实施例整体沿第二方向的外尺寸为4b。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一些实施例中,螺纹孔沿第二方向延伸,且安装有压铆螺母。
可选的,螺纹孔也可为在避震基块1和避震滑块2上直接加工而成的螺纹孔。
本实施例中选用铆接压铆螺母形成螺纹孔的方式,能够提高螺纹孔的使用寿命。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一些实施例中,滑动槽1-2的两端分别贯通避震基块1。
该结构能够使避震滑块2伸出避震基块1或在滑动时伸出避震基块1,有助于增大避震滑块2的滑动行程,使实施例具有较强的通用性,能够适用于多种外接结构和多种场景。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一些实施例中,螺旋弹簧3为矩形弹簧。
矩形弹簧性能稳定,同时能够适用于高负载且安装空间有限的场景,符合高速压缩及超重负荷的需求。
当然,也可根据实际使用场景,选择不同种类和弹性系数的弹簧及其他具有弹性的现有结构件。
前述任一实施例通过第一外接孔组1-1和第二外接孔组2-1均能够与多种结构连接,用于吸收结构之间的震动。以下,以机器人运动底盘结构为例进行说明。
双轮差速底盘(安装有两个驱动轮的底盘)
如图7,将螺钉或其他带有螺纹连接结构的现有紧固件(以下简称螺钉)穿过底盘架5,与避震基块1上的第一外接孔组1-1连接。将螺钉穿过驱动轮模块7,与避震滑块2上的第二外接孔组2-1连接。驱动轮模块7上安装有胶轮6。
该结构具有避震功能,能够更好的适应轻微不平的承载表面(如地面、倾斜结构面等)。
如果需要底盘具有更强的适应性,可配合六轮悬架模块8使用,如图8,能够使底盘适用于更大起伏的承载表面。
四轮底盘(安装有四个驱动轮的底盘)
如图9,螺钉穿过底盘架5,与避震基块1上的第一外接孔组1-1连接。螺钉穿过驱动轮模块7,与避震滑块2上的第二外接孔组2-1连接。驱动轮模块7上安装有胶轮6。
该结构具有避震功能,能够更好的适应轻微不平的承载表面,且相较双轮差速底盘,其越障能力大幅提高。
如果需要底盘具有更强的适应性,可配合四轮悬架模块9使用,如图10,能够使底盘适用于更大起伏的承载表面。
此外,为了解决底盘在转向时存在侧移,且容易对胶轮6造成较大磨损的问题,可将前述两个四轮底盘结构中的胶轮6替换为麦克纳姆轮10,如图11和图12。使底盘实现全向移动,即除前进、后退和左右转向外,还可以实现横向的左右平移动作,能够避免侧滑问题。
六轮底盘(安装有六个驱动轮的底盘)
如图13,螺钉穿过底盘架5,与避震基块1上的第一外接孔组1-1连接。螺钉穿过驱动轮模块7,与避震滑块2上的第二外接孔组2-1连接。驱动轮模块7上安装有胶轮6。
该结构具有避震功能,能够更好的适应轻微不平的地形,且相较四轮底盘,其越障能力进一步得到提高。
如果需要更强的地形适应性,可配合六轮悬架模块8使用,使底盘适用于更大起伏的地形,如图14。
为了解决底盘在转向时存在侧移,且容易对胶轮6造成较大磨损的问题,可将车首和车尾两对胶轮6替换为福来轮11,保留中间对胶轮6,如图15。也可将车首和车尾两对胶轮6替换为麦克纳姆轮10,中间对胶轮6替换为福来轮11,如图16。使底盘实现全向移动,即除前进、后退和左右转向外,还可以实现横向的左右平移动作,能够避免侧滑问题。
此外,为了进一步提高底盘的越障能力,还可将三对轮替换为摆臂轮模块12,如图17,使底盘兼具仿生六足和轮型底盘两种特性。
履带底盘
如图18,螺钉穿过底盘架5,与避震基块1上的第一外接孔组1-1连接,完成车首和车尾两对避震器与底盘架5的连接。螺钉穿过驱动轮模块7,与避震滑块2上的第二外接孔组2-1连接,完成车首对或车尾对避震器与驱动轮模块7的连接;螺钉穿过随动轮模块13,与避震滑块2上的第二外接孔组2-1连接,完成另一对避震器与随动轮模块13的连接。同侧驱动轮模块7和随动轮模块13之间安装有履带。
如果需要提高越障性能,可在随动轮模块13上加装随动轮摆臂履带模块15,如图19。
如果需要进一步提高越障性能,可在随动轮模块13上加装随动轮摆臂履带模块15的基础上,再在驱动轮模块7上加装驱动轮摆臂履带模块16,如图20。
本申请中各个实施例均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它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或相似的部分相互参见即可。
本申请的描述是为了示例和描述起见而给出的,而并不是无遗漏的或者将本申请限于所公开的形式。很多修改和变化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是显然的。选择和描述实施例是为了更好说明本申请的原理和实际应用,并且使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本申请从而设计适于特定用途的带有各种修改的各种实施例。
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以上任何实施例的讨论仅为示例性的,并非旨在暗示本申请的范围(包括权利要求)被限于这些例子;在本申请的思路下,以上实施例或者不同实施例中的技术特征之间也可以进行组合,步骤可以以任意顺序实现,并存在如上所述的本申请的不同方面的许多其它变化,为了简明它们没有在细节中提供。
本申请的实施例旨在涵盖落入所附权利要求的宽泛范围之内的所有这样的替换、修改和变型。因此,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省略、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避震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避震基块,包括第一外接孔组和沿第一方向延伸的滑动槽,所述避震基块设置有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排布的第一凸起和第二凸起,所述第一凸起和所述第二凸起均沿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向所述滑动槽中延伸;
避震滑块,沿所述第一方向滑动安装于所述滑动槽;所述避震滑块设置有第二外接孔组以及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排布的第三凸起和第四凸起,所述第三凸起和所述第四凸起均沿所述第二方向向所述滑动槽延伸;
螺旋弹簧,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并位于所述第一凸起与所述第三凸起,以及所述第二凸起与所述第四凸起之间的腔体内;
其中,所述避震滑块为静止状态,所述第一凸起和所述第二凸起分别与所述螺旋弹簧的两端抵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避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起共有两个,且沿所述滑动槽的轴线对称设置,所述第三凸起安装于两个所述第一凸起之间;
所述第二凸起共有两个,且沿所述滑动槽的轴线对称设置,所述第四凸起安装于两个所述第二凸起之间;
其中,所述避震滑块为滑动状态,所述第三凸起或所述第四凸起挤压所述螺旋弹簧的端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避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起和所述第二凸起沿所述第二方向高于所述螺旋弹簧的中心,所述第三凸起和所述第四凸起沿所述第二方向高于所述螺旋弹簧的中心。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避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动槽的宽度方向为第三方向,所述避震滑块沿所述第三方向设置有两个凸出的限位条,两个所述限位条沿所述滑动槽的轴线对称;
所述避震基块安装有与所述限位条抵接的挡块,所述挡块用于保持所述避震滑块与所述避震基块贴合。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避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外接孔组设置于与所述滑动槽相对的侧壁;所述第二外接孔组设置于与所述第三凸起相对的侧壁;所述第二外接孔组所在侧壁沿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挡块齐平或凸出于所述挡块。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避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避震基块还设置有沿所述第二方向连通所述腔体和外界的第一开口,所述避震滑块还设置有沿所述第二方向连通所述腔体和所述外界的第二开口。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避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外接孔组为围绕所述第一开口且呈正方形分布的四个螺纹孔;所述第二外接孔组为与所述第一外接孔组位置相对应的四个螺纹孔。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避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螺纹孔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且安装有压铆螺母。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避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动槽的两端分别贯通所述避震基块。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避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旋弹簧为矩形弹簧。
CN202122761418.2U 2021-11-11 2021-11-11 一种避震器 Active CN21913970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761418.2U CN219139709U (zh) 2021-11-11 2021-11-11 一种避震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761418.2U CN219139709U (zh) 2021-11-11 2021-11-11 一种避震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139709U true CN219139709U (zh) 2023-06-06

Family

ID=8659816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761418.2U Active CN219139709U (zh) 2021-11-11 2021-11-11 一种避震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13970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732442B1 (ko) 차량용 서스펜션 장치
CN108045187B (zh) 一种全向移动平台的独立悬挂机构
KR101448761B1 (ko) 캐스터 능동 제어 장치
CN104163213A (zh) 一种被动自适应履带结构
KR20110013023A (ko) 멀티링크 타입 현가장치용 로어 암 장착유닛
CN219139709U (zh) 一种避震器
CN216684055U (zh) 具有独立驱动模块的移动底盘单元、移动底盘及移动小车
CN107571933B (zh) 一种应用于四足机器人的悬挂***
CN108945142B (zh) 一种基于内平衡原理的吸附力可调节永磁间隙吸附装置
US20060117524A1 (en) Structure of a shock absorbing caster
CN213081510U (zh) 一种减震型工业机器人底座
CN114953877A (zh) 一种新型移动机器人的自适应悬挂设计
CN106985602B (zh) 一种自带减震功能的车轮
CN210082850U (zh) 一种重载agv小车的避震舵轮结构
CN201258066Y (zh) 一种双向减振功能前叉
CN216545542U (zh) 一种机器人万向轮减震结构
CN211409786U (zh) 一种轮椅用中避震弹簧前叉
KR100507116B1 (ko) 자동차의 후륜 현가장치
CN111609083B (zh) 一种减震装置
CN217672834U (zh) 底盘悬架机构、底盘及机器人
CN113581238B (zh) 车辆的减振结构、转向架以及车辆
CN218085896U (zh) 全地形滑板车用后避震机构
CN219413367U (zh) 避震器和具有该避震器的运载工具
CN213262584U (zh) 一种服务型机器人通用底盘
CN207984725U (zh) 一种具有便携功能的汽车多媒体微型计算机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