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120801U - 一种介质恒温机 - Google Patents

一种介质恒温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120801U
CN219120801U CN202223371318.XU CN202223371318U CN219120801U CN 219120801 U CN219120801 U CN 219120801U CN 202223371318 U CN202223371318 U CN 202223371318U CN 219120801 U CN219120801 U CN 21912080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hell
cooling
liquid
radiating
condenser pip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371318.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宋凯
李铨源
莫余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Semis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Semi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Semis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Semi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3371318.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12080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12080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12080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evices That Are Associated With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AREA)

Abstract

一种介质恒温机,包括壳体、与所述壳体连接且可制冷的换热组件、设置在所述壳体上且用于将通入介质降温的冷凝管,所述壳体设有内腔,所述冷凝管位于所述内腔内,所述内腔用于装载冷却液,所述冷凝管包括伸出至所述壳体外的入口和出口、位于所述入口与所述出口之间且浸没在液体中的冷凝管本体,所述换热组件包括连接在所述壳体上的制冷片、及与所述制冷片连接的散热组件。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内腔中加入液体,启动制冷片通过壳体对液体进行降温,以使得浸没在液体中的冷凝管内的气体或液体降温冷却,以此提高换热效率,其操作便捷能够满足气体或液体冷却恒温的需求。

Description

一种介质恒温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制冷设备的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介质恒温机。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产生活的不断深入,不同领域都对气体处理有一定的需求。在工业生产的锅炉作业或者在生活中的汽车尾气会产生大量热废气,这些热废气可能含有一些有毒有害气体,不能直接排放于空气中,因此在排放前需对其进行冷却,再进一步对其进行处理。
如中国专利文献CN105716323A公开的一种气体冷却器,该专利中的半导体制冷片供电后制冷使得底盒内的气体降温,然而这种由底盒表面降温后促使底盒内气体降温的热交换效率低,气体与底盒内壁接触一段时间才能降温,当气体流速较快时,气体进入底盒后未完全接触底盒的内壁就马上脱离底盒,由此气体的降温冷却效果无法达到预期。
同时,各行业人员在极端环境下作业的情况愈发普遍,高温环境下作业的人员极易产生热应激反应,加重疲劳感,影响反应灵敏度危害人员健康及作业安全。为了改善高温环境下的人体微气候,作业人员会选择使用如风冷式或者水冷式的降温服,对防护服内进行冷却以达到一定的防暑降温目的,能够改善人体舒适性,保障作业安全性。
如中国专利文献CN109123834A公开的一种恒温劳动防护服及其使用方法,该专利中使用场景较为单一,水冷头内的水不方便更换,半导体制冷片制冷后与水冷头接触,表面降温的水冷头对其内部流动的水进行热交换,然而当进入水冷头内的水热量较大且流速较快时,水冷头内的水未完全与水冷头接触并进行热交换,就重新留回冷凝管中,一段时间的热量积累后,热交换率变差,造成冷凝管的恒温效果无法达到预期。
因此,需要研发一款介质恒温机能够提高热交换效率,满足气体或液体冷却恒温的效果。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上述提到现有的制冷设备热交换率差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介质恒温机,包括壳体、与所述壳体连接且可制冷的换热组件、设置在所述壳体上且用于将通入介质降温的冷凝管,所述壳体设有内腔,所述冷凝管位于所述内腔内,所述内腔用于装载冷却液,所述冷凝管包括伸出至所述壳体外的入口和出口、位于所述入口与所述出口之间且浸没在液体中的冷凝管本体,所述换热组件包括连接在所述壳体上的制冷片、及与所述制冷片连接的散热组件。
为了提高冷凝管的换热效果,所述冷凝管本体为双层设置,所述冷凝管本体呈波浪形且沿所述内腔内壁周侧环绕设置。
为了提高换热组件的换热效果,所述制冷片包括一侧连接在所述壳体外侧的制冷端、及散热端,所述散热组件包括与所述散热端连接的散热器、及与所述散热器连接的散热风扇。
为了提高散热组件的散热效果,所述散热器包括与所述散热端连接的散热器本体、及多块连接在所述散热器本体上的散热片,所述散热片间隔设置且朝所述散热风扇方向延伸,相邻的散热片之间形成散热间隙。
进一步地,所述壳体设有可拆卸的外盖,所述外盖用于盖合在所述内腔的上端,所述外盖设有供所述入口伸出的外盖第一开口、供所述出口伸出的外盖第二开口、及与所述内腔连通的注液口。
为了提高介质恒温机的散热效果,一种介质恒温机还包括外壳,所述外壳设有容置所述壳体和所述换热组件的安装腔、及位于所述外壳上且与所述安装腔连通的散热进风口及散热排风口。
为了提高介质恒温机的散热效果,所述散热进风口设有多个且朝向所述散热风扇,所述散热进风口呈环形设置,所述散热排风口设有多个且朝向所述散热间隙的侧面。
进一步地,所述外壳设有外壳上盖,所述外壳上盖设有供所述入口伸出的外壳第一开口、供所述出口伸出的外壳第二开口、及供所述注液口伸出的外壳第三开口,所述注液口上设有密封件。
为了提高冷凝管的换热效果,所述壳体外侧设有保温层。
进一步地,所述外壳上设有承托所述壳体与所述换热组件的底板,所述底板上设有电源组件。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内腔中加入液体,启动制冷片通过壳体对液体进行降温,以使得浸没在液体中的冷凝管内的气体或液体降温冷却,以此提高换热效率,其操作便捷能够满足气体或液体冷却恒温的需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介质恒温机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介质恒温机的***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介质恒温机的内部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介质恒温机的内部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作详细说明。
如图1至图4所示的一种介质恒温机,包括壳体1、与所述壳体1连接且可制冷的换热组件2、设置在所述壳体1上且用于将通入介质降温的冷凝管3,所述壳体1设有上端为开口端的内腔4,所述内腔4用于容置所述冷凝管3,所述壳体1设有内腔4,所述冷凝管3位于所述内腔4内,所述内腔4用于装载冷却液,所述冷凝管3包括伸出至所述壳体1外的入口31和出口32、位于所述入口31与所述出口32之间且浸没在液体中的冷凝管本体33,所述换热组件2包括连接在所述壳体1上的制冷片21、及与所述制冷片21连接的散热组件22。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内腔中加入液体,启动制冷片通过壳体对液体进行降温,以使得浸没在液体中的冷凝管内的气体或液体降温冷却,以此提高换热效率,其操作便捷能够满足气体或液体冷却恒温的需求。
可选地,本实用新型可用于对汽车尾气、锅炉废气或者防护衣内的气体进行降温。
可选地,本实用新型可作为水冷式制冷设备,用于对防护衣进行降温。
可选地,本实用新型还能够根据不同的使用情景对气体或液体进行换热恒温,提高换热效率,其操作便捷能够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当用户在内腔中加入液体时,启动制冷片通过壳体对水进行降温以使得冷凝管内的气体或液体冷却,当内腔中的液体温度过高时,可以替换冷源或者补充冷源。
可选地,可以在不启动制冷片的情况下,在内腔中加入冷却的低温液体以带动冷凝管内的气体或液体冷却。
可选地,用户可以不加入液体,直接启动制冷片,对内腔的气体进行降温,由于冷凝管位于内腔中,流经冷凝管内的气体与内腔的气体可以进行换热。
如图2和图4所示的一种介质恒温机,所述冷凝管本体33为双层设置,所述冷凝管本体33呈波浪形且沿所述内腔4内壁周侧环绕设置。
采用这样的设计,波浪形的冷凝管本体能使空气移动的行程增长,使得冷凝管内的空气或者液体更充分地与内腔的液体进行热交换,冷凝管沿内腔侧壁环绕设置,由于制冷端与壳体外侧连接,冷凝管更加靠近内腔侧壁,能够更快速地进行热交换。双层设置能够保证冷凝管本体充分地布设在内腔中,具体地,波浪形冷凝管本体弯折角度一致,冷凝管本体由各个波浪段组成,其各个波浪段的上端面高度持平,其各个波浪段的下端面高度持平,各个波浪段之间的间隔相同且保持浸没在液体中,与液体接触的波浪段吸热热量均匀一致。
可选地,冷凝管本体呈蛇形且沿内腔侧壁环绕设置,或者冷凝管本体呈螺旋形盘绕设置。
可选地,冷凝管本体可以呈单层设置,也可以采用多层设置以使得气体或液体充分流动并通过冷却液体进行换热。
如图2和图3所示的一种介质恒温机,所述制冷片21包括一侧连接在所述壳体1外侧的制冷端211、及散热端212,所述散热组件22包括与所述散热端212连接的散热器221、及与所述散热器221连接的散热风扇222。进一步地,制冷片为半导体制冷片,当半导体制冷片启动时,制冷端制冷并通过壳体传递到内腔中,同时半导体制冷片的热量会集聚到散热端上,通过散热器与散热端连接,使得散热端的热量传递到散热器上,通过启动散热风扇,利用外界的空气将散热器上的热量迅速带走。
如图2、图3和图4所示的一种介质恒温机,所述散热器221包括与所述散热端212连接的散热器本体2211、及多块连接在所述散热器本体2211上的散热片2212,所述散热片2212间隔设置且朝所述散热风扇222方向延伸,相邻的散热片2212之间形成散热间隙2213。进一步地,散热端的热量通过散热器本体传递到散热片上,当散热风扇抽取外界的冷空气时,冷空气与散热片接触并进入到相邻的散热片之间形成的散热间隙,由于散热片间隔设置且朝散热风扇方向延伸,进入到散热间隙的冷空气向两侧移动,并从散热间隙的侧面吹出。
如图2所示的一种介质恒温机,所述外盖5设有供所述入口31伸出的外盖第一开口51、供所述出口32伸出的外盖第二开口52、及与所述内腔4连通的注液口53。进一步地,外盖能够避免内腔的冷空气散失,进一步保持冷凝管与内腔的空气或液体稳定地进行热交换。注液口方便从壳体外侧添加液体从而不需要频繁打开外盖。
如图2所示的一种介质恒温机,一种介质恒温机还包括外壳6,所述外壳6设有容置所述壳体1和所述换热组件2的安装腔61、及位于所述外壳6上且与所述安装腔61连通的散热进风口62及散热排风口63。当散热风扇启动时,散热进风口外侧的冷空气被吸入到安装腔内,再经散热风扇抽送到散热片上,空气带走散热片上的热量并移动至散热排风口的外侧,进一步地,散热进风口及散热排风口分别位于外壳上的不同侧,这样的设计,使得散热排风口的外侧的热空气不容易从散热进风口重新进入到安装腔中,能够提高热交换的效率。
如图1和图2所示的一种介质恒温机,所述散热进风口62设有多个且朝向所述散热风扇222,所述散热进风口62呈环形设置,所述散热排风口63设有多个且朝向所述散热间隙2213的侧面。散热风扇呈圆周运动,散热进风口呈环形,多个散热进风口间隔设置且圆点相同,由于散热片间隔设置且朝散热风扇方向延伸,进入到散热间隙的冷空气向两侧移动,并从散热间隙的侧面吹出,多个散热排风口朝向所述散热间的侧面设置,使得热风能够迅速地移动到外壳的外侧。
如图1和图2所示的一种介质恒温机,所述外壳6设有外壳上盖60,所述外壳上盖60设有供所述入口31伸出的外壳第一开口64、供所述出口32伸出的外壳第二开口65、及供所述注液口53伸出的外壳第三开口66,所述注液口53上设有密封件69。进一步地,密封件能够避免内腔中的液体或者空气溢出到外壳外侧,打开密封件即可从注液口往内腔添加液体,从而不需要打开外壳上盖以及外盖。
如图2和图3所示的一种介质恒温机,所述壳体1外侧设有保温层7。进一步地,保温层采用泡沫制成,保温层能够减少壳体上的冷气量散失。
具体地,所述保温层7设有卡合部71,所述壳体1设有与所述卡合部71配合的连接槽8,当卡合部与连接槽配合时,使得保温层能够紧密连接在壳体上。
进一步地,壳体采用铝制成,铝制成的壳体传递热量速度快,不容易被水腐蚀或者空气氧化。
如图2和图3所示的一种介质恒温机,所述外壳6上设有承托所述壳体1与所述换热组件2的底板67,所述底板67上设有电源组件68。进一步地,底板能够承托固定壳体与换热组件,避免其晃动松脱,进一步地,电源组件连接在底板上并与制冷片、散热风扇进行电连接,当电源组件启动时,通过不同的应用场景选择是否启动制冷片和散热风扇。
如图1至图4所示,实施例1的实施方式如下:
壳体1采用铝制成,泡沫制成的保温层7套设在壳体1外侧,冷凝管本体33呈波浪形且沿内腔4内壁周侧环绕设置,冷凝管本体33双层设置,制冷片21为半导体制冷片,制冷片21的制冷端211与壳体1外侧接触,与制冷端211连接的散热端212位于远离壳体1的一侧,与散热端212连接的散热器本体2211设有多个散热片2212,散热片2212间隔设置且朝散热风扇222方向延伸,相邻的散热片2212之间形成散热间隙。散热进风口62呈环形设置并与散热风扇222相对设置,散热排风口63设有多个且朝向散热间隙2213的侧面,散热进风口62及散热排风口63分别位于外壳6上的不同侧。
制冷片21设有四个,其中两个形成第一组制冷片位于壳体1的一侧,另外两个形成第二组制冷片位于壳体1的另一侧,散热器221设有两个,散热风扇222设有两个,其中一个散热器221与第一组制冷片连接,另一个散热器221与第二组制冷片连接。
打开密封件69,从注液口53由外壳6的外侧向内腔4添加液体,液体浸没冷凝管本体33,再盖上密封件69,启动制冷片21和散热风扇222,制冷端211制冷并通过壳体1传递到内腔4中,同时制冷片21的热量会从集聚到散热端212上,散热端212的热量传递到散热器221上,通过启动散热风扇222,散热进风口62外侧的冷空气被吸入到安装腔61内,冷空气再经散热风扇222抽送到散热片2212上,由于散热片2212间隔设置且朝散热风扇222方向延伸,进入到散热间隙2213的冷空气向两侧移动,并从散热间隙2213的侧面吹出,多个散热排风口63朝向散热间隙2213的侧面设置,空气带走散热片2212上的热量并移动至散热排风口63的外侧,散热进风口62及散热排风口63分别位于外壳6上的不同侧,使得散热排风口63的外侧的热空气不容易从散热进风口62重新进入到安装腔61中,能够提高热交换的效率。
内腔4中的液体降温后,能够持续对进入到冷凝管3的气体进行降温,本实施例用于对汽车尾气进行降温。
实施例2的实施方式如下:
实施例2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内腔4中的液体降温后能够持续对进入到冷凝管3的液体进行降温。本实施例作为水冷式制冷设备,降温的液体用于对防护衣进行降温。
上述仅以实施例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以便于读者更容易理解,但不代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仅限于此,任何依本实用新型所做的技术延伸或再创造,均受本实用新型的保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以权利要求书为准。

Claims (10)

1.一种介质恒温机,包括壳体(1)、与所述壳体(1)连接且可制冷的换热组件(2)、设置在所述壳体(1)上且用于将通入介质降温的冷凝管(3),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设有内腔(4),所述冷凝管(3)位于所述内腔(4)内,所述内腔(4)用于装载冷却液,所述冷凝管(3)包括伸出至所述壳体(1)外的入口(31)和出口(32)、位于所述入口(31)与所述出口(32)之间且浸没在液体中的冷凝管本体(33),所述换热组件(2)包括连接在所述壳体(1)上的制冷片(21)、及与所述制冷片(21)连接的散热组件(2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介质恒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凝管本体(33)为双层设置,所述冷凝管本体(33)呈波浪形且沿所述内腔(4)内壁周侧环绕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介质恒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片(21)包括一侧连接在所述壳体(1)外侧的制冷端(211)、及散热端(212),所述散热组件(22)包括与所述散热端(212)连接的散热器(221)、及与所述散热器(221)连接的散热风扇(222)。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介质恒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器(221)包括与所述散热端(212)连接的散热器本体(2211)、及多块连接在所述散热器本体(2211)上的散热片(2212),所述散热片(2212)间隔设置且朝所述散热风扇(222)方向延伸,相邻的散热片(2212)之间形成散热间隙(2213)。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介质恒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设有可拆卸的外盖(5),所述外盖(5)用于盖合在所述内腔(4)的上端,所述外盖(5)设有供所述入口(31)伸出的外盖第一开口(51)、供所述出口(32)伸出的外盖第二开口(52)、及与所述内腔(4)连通的注液口(53)。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介质恒温机,其特征在于:一种介质恒温机还包括外壳(6),所述外壳(6)设有容置所述壳体(1)和所述换热组件(2)的安装腔(61)、及位于所述外壳(6)上且与所述安装腔(61)连通的散热进风口(62)及散热排风口(63)。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介质恒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进风口(62)设有多个且朝向所述散热风扇(222),所述散热进风口(62)呈环形设置,所述散热排风口(63)设有多个且朝向所述散热间隙(2213)的侧面。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介质恒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6)设有外壳上盖(60),所述外壳上盖(60)设有供所述入口(31)伸出的外壳第一开口(64)、供所述出口(32)伸出的外壳第二开口(65)、及供所述注液口(53)伸出的外壳第三开口(66),所述注液口(53)上设有密封件(69)。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介质恒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外侧设有保温层(7)。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介质恒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6)上设有承托所述壳体(1)与所述换热组件(2)的底板(67),所述底板(67)上设有电源组件(68)。
CN202223371318.XU 2022-12-15 2022-12-15 一种介质恒温机 Active CN21912080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371318.XU CN219120801U (zh) 2022-12-15 2022-12-15 一种介质恒温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371318.XU CN219120801U (zh) 2022-12-15 2022-12-15 一种介质恒温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120801U true CN219120801U (zh) 2023-06-02

Family

ID=8652220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371318.XU Active CN219120801U (zh) 2022-12-15 2022-12-15 一种介质恒温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12080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130291564A1 (en) Thermoelectric cooling systems
TWM468568U (zh) 機油濾芯散熱器
CN104595056B (zh) 一种自由活塞式斯特林机冷端热交换器
CN206246174U (zh) 一种发动机机油的复合式散热器
CN219120801U (zh) 一种介质恒温机
TWI772092B (zh) 浸沒式冷卻系統
CN106500386B (zh) 基于斯特林电机的冷却装置
CN113175785A (zh) 液冷循环冷热双用容器
CN213696596U (zh) 一种冷凝器和蒸汽烹饪设备
JP2005083629A (ja) 食品冷却トレイ及びこれを備えた冷却庫
CN210608832U (zh) 一种电机蒸发冷却装置
CN216953755U (zh) 冷却模组及测试设备
CN219283779U (zh) 一种水冷恒温器
CN107829814B (zh) 水冷式摩托车发动机冷却水通路构造
CN214950030U (zh) 一种冰箱的散热结构
CN104847471B (zh) 冷却器、汽车发动机冷却***及其控制方法
CN214543997U (zh) 一种散热型汽车启动马达
CN212910578U (zh) 流体半导体制冷装置
CN108803841A (zh) 用于机箱的水冷板机构
CN218511263U (zh) 一种二元换热半导体冷藏箱
CN218993562U (zh) 便携式空调
CN215719561U (zh) 多功能水泵组件
CN110887263B (zh) 压缩机***
CN213687375U (zh) 一种换热器降温装置
CN113090375B (zh) 一种具有快速降温装置的汽车发动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