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106320U - 电芯外壳及电芯 - Google Patents

电芯外壳及电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106320U
CN219106320U CN202223062941.7U CN202223062941U CN219106320U CN 219106320 U CN219106320 U CN 219106320U CN 202223062941 U CN202223062941 U CN 202223062941U CN 219106320 U CN219106320 U CN 21910632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st
battery cell
disposed
housing
she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062941.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熊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arasis Energy Ganzhou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arasis Energy Ganzhou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arasis Energy Ganzhou Co Ltd filed Critical Farasis Energy Ganzhou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3062941.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10632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10632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10632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Sealing Battery Cases Or Jackets (AREA)
  • Primary Cel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芯外壳及电芯,电芯外壳包括壳本体和端盖组件,壳本体用于套设在内芯本体外,端盖组件设置在壳本体的端部,壳本体上设置有装配孔,电芯外壳还包括防爆部件和第一加强结构,第一加强结构呈环状,并沿装配孔的周向设置在装配孔的端面上,且相对于装配孔的端面凸出,防爆部件设置在第一加强结构内。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芯外壳及电芯,能够降低防爆部件在电芯正常使用状态下因壳本体变形而发生开裂的概率,从而能够提高电芯外壳及电芯的使用稳定性。

Description

电芯外壳及电芯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芯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电芯外壳及电芯。
背景技术
电芯通常可以包括外壳及设置在外壳内的内芯本体,其中,内芯本体可以包括正极片和负极片,正极片和负极片可以卷成内芯本体,内芯本体可以作为电芯充放电的主体,用于提供电能,外壳用于保护内芯本体。为了防止电芯发生热蔓延,外壳上通常会设置有防爆阀,当电芯内部发生热失控温度升高,产生高温高压气体时,防爆阀可以打开,使电芯内部能够实现泄压,从而能够避免电芯的热失控,因此,防爆阀是电芯的重要***件。
现有的外壳通常可以包括壳体和端盖,其中,壳体套设在内芯本体外,端盖密封盖设在壳体的端部,以将内芯本体密封在外壳内,端盖上设置有极柱,在现有技术中,防爆阀可以设置在壳体上,或者可以设置在端盖上。
但是,由于壳体的厚度较薄,机械强度较差,并且,防爆阀由于其自身结构特点,防爆阀在其防爆刻痕处的厚度较薄,强度较差,并且,电芯在正常使用状态下(例如,电芯的正常运输以及电芯的正常充放电等)会发生膨胀,导致壳体变形,因此对于在壳体上设置防爆阀来说,防爆阀会在壳体的变形过程中发生变形,造成防爆阀在电芯的正常使用周期内容易开裂,导致电芯漏液,电芯失效,甚至严重的安全问题,从而造成外壳以及电芯的使用稳定性较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提出了一种电芯外壳及电芯,其能够降低防爆部件在电芯正常使用状态下因壳本体变形而发生开裂的概率,从而能够提高电芯外壳及电芯的使用稳定性。
为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而提供一种电芯外壳,包括壳本体和端盖组件,所述壳本体用于套设在内芯本体外,所述端盖组件设置在所述壳本体的端部,所述壳本体上设置有装配孔,所述电芯外壳还包括防爆部件和第一加强结构,所述第一加强结构呈环状,并沿所述装配孔的周向设置在所述装配孔的端面上,且相对于所述装配孔的端面凸出,所述防爆部件设置在所述第一加强结构内。
可选的,所述电芯外壳还包括第二加强结构,所述第二加强结构呈环状,并沿所述装配孔的内周壁和所述第一加强结构的内周壁设置,所述防爆部件设置在第二加强结构内。
可选的,所述第二加强结构的内周壁设置有承载部,所述承载部呈环状,并沿所述第二加强结构的内周壁的周向设置,且相对于所述第二加强结构的内周壁凸出,所述承载部用于承载所述防爆部件。
可选的,所述第一加强结构设置在所述装配孔的朝向所述壳本体外的外端面上。
可选的,所述装配孔的内周壁和所述第一加强结构的内周壁齐平。
可选的,所述端盖组件包括盖本体、极柱结构和载流增强结构,所述盖本体盖设在所述壳本体的端部,所述极柱结构穿设在所述盖本体上,所述极柱结构与所述电芯外壳内的所述内芯本体电接触,并用于与所述电芯外壳外的外部电连接件电连接,所述载流增强结构设置在所述盖本体上,并与所述极柱结构电接触。
可选的,所述极柱结构包括极柱板和极柱,所述载流增强结构包括载流板,所述极柱板位于所述壳本体内,并与所述内芯本体电接触,所述极柱设置在所述极柱板上,并贯穿所述盖本体至所述壳本体外,且所述极柱的位于所述壳本体外的部分上设置有凹接部,所述载流板上设置有配合孔,且所述配合孔中设置有凸接部,所述载流板设置在所述盖本体的朝向所述壳本体外的一侧上,所述配合孔套设在所述极柱的位于所述壳本体外的部分外,且所述凸接部插接在所述凹接部中。
可选的,所述极柱包括第一柱段、第二柱段和第三柱段,所述第一柱段、所述第二柱段和所述第三柱段依次设置在所述极柱板上,且所述第二柱段的径向尺寸小于所述第一柱段的径向尺寸和所述第三柱段的径向尺寸,以形成所述凹接部。
可选的,所述载流板与所述盖本体之间设置有第一绝缘部件,所述第一绝缘部件用于对所述载流板与所述盖本体之间进行绝缘。
可选的,所述第一绝缘部件延伸至所述极柱与所述盖本体之间,用于对所述极柱与所述盖本体之间进行绝缘。
可选的,所述极柱与所述盖本体之间设置有密封部件,所述密封部件用于对所述极柱与所述盖本体之间进行密封。
可选的,所述极柱与所述盖本体之间设置有第二绝缘部件,所述第二绝缘部件用于对所述极柱与所述盖本体之间进行绝缘。
可选的,所述壳本体的相对的两端分别设置有所述端盖组件,其中,位于所述壳本体一端的所述端盖组件作为电芯正极端的端盖组件,位于所述壳本体另一端的所述端盖组件作为所述电芯负极端的端盖组件。
可选的,所述极柱的数量为多个,所述配合孔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极柱间隔设置在所述极柱板上,多个所述配合孔间隔设置在所述载流板上,并与多个所述极柱一一对应。
可选的,所述电芯外壳还包括绝缘支撑部件,所述绝缘支撑部件设置在所述壳本体内,所述绝缘支撑部件的一侧用于搭接在所述内芯本体的端部,另一侧与所述盖本体的朝向所述壳本体内的一侧相抵,用于支撑所述端盖组件。
可选的,所述绝缘支撑部件的背离所述盖本体的一侧设置有避让凹槽,所述避让凹槽用于避让所述内芯本体的极耳。
可选的,所述电芯外壳还包括绝缘壳,所述绝缘壳设置在所述壳本体与所述内芯本体之间,并套设在所述内芯本体外,用于对所述壳本体与所述内芯本体之间进行绝缘。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电芯,包括内芯本体和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所述电芯外壳,所述电芯外壳套设在所述内芯本体外。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芯外壳,通过在装配孔的端面上沿装配孔的周向设置呈环状的第一加强结构,并使第一加强结构相对于装配孔的端面凸出,且将防爆部件设置在第一加强结构内,这与将防爆部件设置在装配孔中相比,能够借助第一加强结构加强壳本体的设置有防爆部件的局部的机械强度,从而能够降低防爆部件在电芯正常使用状态下因壳本体变形而发生开裂的概率,继而能够降低电芯在正常使用状态下发生漏液、失效以及安全问题的概率,进而能够提高电芯外壳及电芯的使用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芯,通过将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芯外壳套设在内芯本体外,从而能够降低防爆部件在电芯正常使用状态下因壳本体变形而发生开裂的概率,进而能够提高电芯外壳及电芯的使用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芯外壳及电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壳本体、第一加强结构、第二加强结构和防爆部件未装配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芯外壳的正极侧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芯外壳的负极侧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壳本体、第一加强结构、第二加强结构和防爆部件装配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的A-A向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二加强结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池外壳及端盖组件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端盖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9背侧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极柱结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载流增强结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绝缘支撑部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电芯外壳;11-壳本体;111-装配孔;112-第一加强结构;113-第二加强结构;114-承载部;12-端盖组件;121-盖本体;122-极柱结构;1221-极柱板;1222-极柱;1223-第一柱段;1224-第二柱段;1225-第三柱段;123-载流增强结构;1231-载流板;1232-配合孔;1233-凸接部;13-防爆部件;14-第一绝缘部件;15-密封部件;16-第二绝缘部件;17-绝缘支撑部件;171-避让凹槽;18-绝缘壳;2-电芯;21-内芯本体;22-极耳。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芯外壳及电芯进行详细描述。
如图1-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电芯外壳1,包括壳本体11和端盖组件12,壳本体11用于套设在内芯本体21外,端盖组件12设置在壳本体11的端部,壳本体11上设置有装配孔111,电芯外壳1还包括防爆部件13和第一加强结构112,第一加强结构112呈环状,并沿装配孔111的周向设置在装配孔111的端面上,且相对于装配孔111的端面凸出,防爆部件13设置在第一加强结构112内。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芯外壳1,通过在装配孔111的端面上沿装配孔111的周向设置呈环状的第一加强结构112,并使第一加强结构112相对于装配孔111的端面凸出,且将防爆部件13设置在第一加强结构112内,这与将防爆部件13设置在装配孔111中相比,能够借助第一加强结构112加强壳本体11的设置有防爆部件13的局部的机械强度,从而能够降低防爆部件13在电芯2正常使用状态下因壳本体11变形而发生开裂的概率,继而能够降低电芯2在正常使用状态下发生漏液、失效以及安全问题的概率,进而能够提高电芯外壳1及电芯2的使用稳定性。
具体来说,通过在装配孔111的端面上设置第一加强结构112,并使第一加强结构112相对于装配孔111的端面凸出,从而使得第一加强结构112的厚度能够大于壳本体11的厚度,继而使得第一加强结构112的机械强度能够大于壳本体11的机械强度,使得第一加强结构112能够提供相对于壳本体11的机械强度更大的机械强度,进而能够借助第一加强结构112加强壳本体11的设置有防爆部件13的局部的机械强度,降低防爆部件13在电芯2正常使用状态下因壳本体11变形而发生开裂的概率,提高电芯外壳1及电芯2的使用稳定性。
在实际应用中,内芯本体21可以包括正极片和负极片,正极片和负极片可以卷成内芯本体21,内芯本体21可以作为电芯2充放电的主体,用于提供电能。端盖组件12可以设置在壳本体11的端部,并与壳本体11的端部密封,从而使得端盖组件12与壳本体11能够将内芯本体21以及电解液密封在电芯外壳1内。
可选的,第一加强结构112可以与装配孔111的端面焊接,使得第一加强结构112能够与壳本体11形成一体结构,或者,也可以通过对装配孔111的端面进行拉伸工艺形成第一加强结构112,使得第一加强结构112能够与壳本体11形成一体结构。
如图所示,可选的,第一加强结构112可以呈椭圆形环。但是,第一加强结构112所呈的环状并不以此为限,例如,第一加强结构112也可以呈方形环或者圆形环,或者也可以呈椭圆形环、方形环和圆形环中的几种组合。
可选的,防爆部件13可以包括防爆阀。
可选的,壳本体11的横截面可以呈方形。
可选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芯外壳1可以适用于二次锂电池的电芯2的电芯外壳1。二次锂电池可以作为移动电池或者电动车电池。
如图所示,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电芯外壳1可以还包括第二加强结构113,第二加强结构113呈环状,并沿装配孔111的内周壁和第一加强结构112的内周壁设置,防爆部件13设置在第二加强结构113内。
通过沿装配孔111的内周壁和第一加强结构112的内周壁设置呈环状的第二加强结构113,并将防爆部件13设置在第二加强结构113内,能够借助第二加强结构113进一步加强壳本体11的设置有防爆部件13的局部的机械强度,从而能够进一步降低防爆部件13在电芯2正常使用状态下因壳本体11变形而发生开裂的概率,继而能够进一步降低电芯2在正常使用状态下发生漏液、失效以及安全问题的概率,进而能够进一步提高电芯外壳1及电芯2的使用稳定性。
可选的,第二加强结构113的材质可以包括金属。
可选的,第二加强结构113可以与装配孔111的内周壁焊接,并与第一加强结构112的内周壁焊接,使得第二加强结构113能够与壳本体11形成一体结构。
可选的,第二加强结构113可以通过激光缝焊与装配孔111的内周壁焊接,和/或第二加强结构113可以通过激光缝焊与第一加强结构112的内周壁焊接。
如图所示,可选的,第二加强结构113可以呈椭圆形环。但是,第二加强结构113所呈的环状并不以此为限,例如,第二加强结构113也可以呈方形环或者圆形环,或者也可以呈椭圆形环、方形环和圆形环中的几种组合。
如图所示,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第二加强结构113的内周壁可以设置有承载部114,承载部114呈环状,并沿第二加强结构113的内周壁的周向设置,且相对于第二加强结构113的内周壁凸出,承载部114用于承载防爆部件13。
通过在第二加强结构113的内周壁沿第二加强结构113的内周壁的周向设置呈环状的承载部114,并使承载部114相对于第二加强结构113的内周壁凸出,可以借助承载部114在第二加强结构113内形成类似台阶的结构,从而能够借助承载部114承载防爆部件13,进而能够提高防爆部件13设置在第二加强结构113内的可靠性。
可选的,防爆部件13可以与承载部114焊接,从而能够使防爆部件13与承载部114可靠的连接。
可选的,防爆部件13可以通过激光缝焊与承载部114焊接。
如图所示,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第一加强结构112可以设置在装配孔111的朝向壳本体11外的外端面上。
也就是说,装配孔111可以具有朝向壳本体11外的外端面和朝向壳本体11内的内端面,为了使第一加强结构112相对于装配孔111的端面凸出,可以将第一加强结构112设置在装配孔111的外端面上,或者,也可以设置在装配孔111的内端面上,而通过将第一加强结构112设置在装配孔111的外端面上,也就是说,第一加强结构112设置在壳本体11外,这与将第一加强结构112设置在装配孔111的内端面上,第一加强结构112设置在壳本体11内相比,能够避免第一加强结构112占用壳本体11内的空间,继而能够在壳本体11内设置体积更大的内芯本体21,进而能够提高电芯2的能量密度。
如图所示,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装配孔111的内周壁和第一加强结构112的内周壁可以齐平。
这样第二加强结构113的外周壁为平面,就可以沿装配孔111的内周壁和第一加强结构112的内周壁设置,从而能够便于第二加强结构113的加工。
如图所示,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端盖组件12可以包括盖本体121、极柱结构122和载流增强结构123,盖本体121盖设在壳本体11的端部,极柱结构122穿设在盖本体121上,极柱结构122与电芯外壳1内的内芯本体21电接触,并用于与电芯外壳1外的外部电连接件电连接,载流增强结构123设置在盖本体121上,并与极柱结构122电接触。
通过在盖本体121上设置载流增强结构123,并使载流增强结构123与极柱结构122电接触,可以借助载流增强结构123与极柱结构122共同载流,这与仅借助极柱结构122载流相比,使得电芯2的载流能力能够得到增强,从而使得电芯2的载流能力能够满足5C快充(即指50A的充放电电流)甚至6C快充(即指60A的充放电电流)甚至6C以上快充的需求,进而使得例如电动车的电芯2的快充能力能够得到提高。
在实际应用中,盖本体121可以密封盖设在壳本体11的端部,以实现端盖组件12与壳本体11的密封。极柱结构122可以通过与内芯本体21的极耳22电接触,实现与内芯本体21电接触。极柱结构122可以与电芯外壳1外的例如充电插头等外部电连接件电连接,实现例如充电等电功能。
如图所示,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极柱结构122可以包括极柱板1221和极柱1222,载流增强结构123包括载流板1231,极柱板1221位于壳本体11内,并与内芯本体21电接触,极柱1222设置在极柱板1221上,并贯穿盖本体121至壳本体11外,且极柱1222的位于壳本体11外的部分上设置有凹接部,载流板1231上设置有配合孔1232,且配合孔1232中设置有凸接部1233,载流板1231设置在盖本体121的朝向壳本体11外的一侧上,配合孔1232套设在极柱1222的位于壳本体11外的部分外,且凸接部1233插接在凹接部中。
在实际应用中,位于壳本体11内的极柱板1221可以通过与内芯本体21的极耳22电接触,实现与内芯本体21电接触。通过使极柱1222贯穿盖本体121至壳体外,可以实现极柱1222与电芯外壳1外的外部电连接件的电连接。
通过使载流板1231的配合孔1232套设在极柱1222的位于壳本体11外的部分外,并使凸接部1233插接在凹接部中,可以实现载流板1231与极柱1222的连接以及电接触,从而可以实现载流增强结构123与极柱结构122的连接以及电接触,通过使载流板1231与极柱1222连接并电接触,可以借助载流板1231与极柱1222共同载流,而借助载流板1231与极柱1222共同载流的载流面积,与仅借助极柱结构122载流的载流面积相比,使得载流面积得到提高,从而使得载流能力得到增强。并且,通过将载流板1231设置在盖本体121的朝向壳本体11外的一侧上,也就是说,将载流板1231设置在壳本体11外,能够避免载流板1231占用壳本体11内的空间,继而能够在壳本体11内设置体积更大的内芯本体21,进而能够提高电芯2的能量密度。
如图所示,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极柱1222可以包括第一柱段1223、第二柱段1224和第三柱段1225,第一柱段1223、第二柱段1224和第三柱段1225依次设置在极柱板1221上,且第二柱段1224的径向尺寸小于第一柱段1223的径向尺寸和第三柱段1225的径向尺寸,以形成凹接部。
如图所示,可选的,极柱板1221位于壳本体11内,第一柱段1223设置在极柱板1221的朝向壳本体11外的表面上,并贯穿盖本体121,第二柱段1224设置在第一柱段1223的朝向壳本体11外的表面上,并位于壳本体11外,第三柱段1225设置在第二柱段1224的朝向壳本体11外的表面上。通过使第二柱段1224的径向尺寸小于第一柱段1223的径向尺寸,并小于第三柱段1225的径向尺寸,可以使得第二柱段1224相对于第一柱段1223和第三柱段1225凹入,从而能够形成凹接部。
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先将极柱1222贯穿盖本体121,再通过镦粗工艺使载流板1231的配合孔1232套设在极柱1222的位于壳本体11外的部分外,并使配合孔1232中的凸接部1233插接在凹接部中。
可选的,第一柱段1223、第二柱段1224和第三柱段1225可以均呈圆柱。
可选的,第一柱段1223、第二柱段1224和第三柱段1225可以同轴设置。
如图所示,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载流板1231与盖本体121之间可以设置有第一绝缘部件14,第一绝缘部件14用于对载流板1231与盖本体121之间进行绝缘。
通过在载流板1231与盖本体121之间设置第一绝缘部件14,可以借助第一绝缘部件14对载流板1231与盖本体121之间进行绝缘,从而能够避免载流板1231的电流传导至盖本体121,避免盖本体121带电,进而能够避免载流板1231的电流传导至壳本体11,避免壳本体11带电。
如图所示,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第一绝缘部件14可以延伸至极柱1222与盖本体121之间,用于对极柱1222与盖本体121之间进行绝缘。
通过使第一绝缘部件14延伸至极柱1222与盖本体121之间,可以借助第一绝缘部件14对极柱1222与盖本体121之间进行绝缘,从而能够避免极柱1222的电流传导至盖本体121,避免盖本体121带电,进而能够避免极柱1222的电流传导至壳本体11,避免壳本体11带电。
如图所示,可选的,第一绝缘部件14可以呈环状,第一绝缘部件14可以环绕载流板1231的部分外周壁,并沿载流板1231的外周壁朝载流板1231的朝向壳本体11内的一侧延伸,并弯折至载流板1231的朝向壳本体11内的表面,且沿载流板1231的朝向壳本体11内的表面延伸至第一柱段1223的外周壁,且环绕第一柱段1223的部分外周壁。
如图所示,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极柱1222与盖本体121之间可以设置有密封部件15,密封部件15用于对极柱1222与盖本体121之间进行密封。
通过在极柱1222与盖本体121之间设置密封部件15,可以借助密封部件15对极柱1222与盖本体121之间进行密封,从而能够实现极柱1222与盖本体121之间的密封。
如图所示,可选的,密封部件15可以呈环状,密封部件15可以环绕第一柱段1223的部分外周壁,并沿第一柱段1223的外周壁朝极柱板1221延伸,并弯折至极柱板1221的朝向壳本体11外的表面,且沿极柱板1221的朝向壳本体11外的表面延伸,覆盖极柱板1221的朝向壳本体11外的部分表面。
如图所示,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极柱1222与盖本体121之间可以设置有第二绝缘部件16,第二绝缘部件16用于对极柱1222与盖本体121之间进行绝缘。
通过在极柱1222与盖本体121之间设置第二绝缘部件16,可以借助第二绝缘部件16对极柱1222与盖本体121之间进行绝缘,从而能够避免极柱1222的电流传导至盖本体121,避免盖本体121带电,进而能够避免极柱1222的电流传导至壳本体11,避免壳本体11带电。
如图所示,可选的,第二绝缘部件16可以呈环状,第二绝缘部件16可以覆盖极柱板1221的朝向壳本体11外的部分表面,并沿极柱板1221的朝向壳本体11外的表面延伸至极柱板1221的外周壁,并弯折至极柱板1221的外周壁,且沿极柱板1221的外周壁延伸,覆盖极柱板1221的部分外周壁。
如图所示,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壳本体11的相对的两端可以分别设置有端盖组件12,其中,位于壳本体11一端的端盖组件12作为电芯2正极端的端盖组件12,位于壳本体11另一端的端盖组件12作为电芯2负极端的端盖组件12。
在实际应用中,电芯外壳1和电芯2通常具有正极端和负极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端盖组件12可以分别设置在电芯外壳1和电芯2的正极端和负极端,设置在电芯外壳1和电芯2正极端的端盖组件12的极柱1222可以作为电芯2的正极,设置在电芯外壳1和电芯2负极端的端盖组件12的极柱1222可以作为电芯2的负极。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极柱1222的数量可以为多个,配合孔1232的数量可以为多个,多个极柱1222间隔设置在极柱板1221上,多个配合孔1232间隔设置在载流板1231上,并与多个极柱1222一一对应。
如图所示,可选的,正极端的端盖组件12的极柱1222的数量为两个,配合孔1232的数量为两个,作为正极的两个极柱1222间隔设置在正极端的极柱板1221上,正极端的两个配合孔1232间隔设置在正极端的载流板1231上,并一一对应的套设在作为正极的两个极柱1222外,负极端的端盖组件12的极柱1222的数量为两个,配合孔1232的数量为两个,作为负极的两个极柱1222间隔设置在负极端的极柱板1221上,负极端的两个配合孔1232间隔设置在负极端的载流板1231上,并一一对应的套设在作为负极的两个极柱1222外。但是,正极端和负极端的极柱1222和配合孔1232的数量并不以此为限,例如,正极端和负极端的极柱1222和配合孔1232的数量也可以分别为1个、3个、4个或更多个。
如图所示,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电芯外壳1可以还包括绝缘支撑部件17,绝缘支撑部件17设置在壳本体11内,绝缘支撑部件17的一侧用于搭接在内芯本体21的端部,另一侧与盖本体121的朝向壳本体11内的一侧相抵,用于支撑盖本体121。
这样的设计是由于壳本体11的厚度较薄,通过壳本体11与绝缘支撑部件17共同支撑端盖组件12,能够提高端盖组件12的稳定性。
如图所示,可选的,绝缘支撑部件17可以呈环状,绝缘支撑部件17环绕第二绝缘部件16和内芯本体21的极耳22设置。
可选的,绝缘支撑部件17的材质可以包括绝缘材质。
可选的,绝缘材质可以包括聚丙烯(Polypropylene,简称PP)。
可选的,绝缘支撑部件17可以通过注塑工艺成型。
如图所示,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绝缘支撑部件17的背离盖本体121的一侧可以设置有避让凹槽171,避让凹槽171用于避让内芯本体21的极耳22。
通过在绝缘支撑部件17的背离盖本体121的一侧设置避让凹槽171,可以在绝缘支撑部件17的一侧搭接在内芯本体21的端部时,借助避让凹槽171避让内芯本体21的极耳22,从而能够避免内芯本体21的极耳22的箔材(例如,铝箔和/或铜箔)接触,继而能够避免因内芯本体21的极耳22的箔材接触而产生箔材短路。
可选的,电芯外壳1和电芯2的正极端和负极端可以分别设置有绝缘支撑部件17。
如图所示,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电芯外壳1可以还包括绝缘壳18,绝缘壳18设置在壳本体11与内芯本体21之间,并套设在内芯本体21外,用于对壳本体11与内芯本体21之间进行绝缘。
在实际应用中,绝缘壳18一方面能够对壳本体11与内芯本体21之间进行绝缘,另一方面还能够对内芯本体21进行固定和保护,尤其是在绝缘支撑部件17的避让凹槽171处,绝缘壳18能够对内芯本体21的极耳22起到有效保护和绝缘作用。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电芯2,包括内芯本体21和如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芯外壳1,电芯外壳1套设在内芯本体21外。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芯2,通过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芯外壳1套设在内芯本体21外,从而能够降低防爆部件13在电芯2正常使用状态下因壳本体11变形而发生开裂的概率,进而能够提高电芯外壳1及电芯2的使用稳定性。
在实际应用中,内芯本体21可以包括正极片和负极片,正极片和负极片可以卷成内芯本体21,内芯本体21可以作为电芯2充放电的主体,用于提供电能,电芯外壳1可以保护内芯本体21。
可选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芯2可以为二次锂电池的电芯2。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芯外壳1及电芯2,能够降低防爆部件13在电芯2正常使用状态下因壳本体11变形而发生开裂的概率,从而能够提高电芯外壳1及电芯2的使用稳定性。
可以理解的是,以上实施方式仅仅是为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而采用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然而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此。对于本领域内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实质的情况下,可以做出各种变形和改进,这些变形和改进也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8)

1.一种电芯外壳,包括壳本体和端盖组件,所述壳本体用于套设在内芯本体外,所述端盖组件设置在所述壳本体的端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本体上设置有装配孔,所述电芯外壳还包括防爆部件和第一加强结构,所述第一加强结构呈环状,并沿所述装配孔的周向设置在所述装配孔的端面上,且相对于所述装配孔的端面凸出,所述防爆部件设置在所述第一加强结构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芯外壳,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芯外壳还包括第二加强结构,所述第二加强结构呈环状,并沿所述装配孔的内周壁和所述第一加强结构的内周壁设置,所述防爆部件设置在第二加强结构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芯外壳,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加强结构的内周壁设置有承载部,所述承载部呈环状,并沿所述第二加强结构的内周壁的周向设置,且相对于所述第二加强结构的内周壁凸出,所述承载部用于承载所述防爆部件。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芯外壳,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强结构设置在所述装配孔的朝向所述壳本体外的外端面上。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芯外壳,其特征在于,所述装配孔的内周壁和所述第一加强结构的内周壁齐平。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芯外壳,其特征在于,所述端盖组件包括盖本体、极柱结构和载流增强结构,所述盖本体盖设在所述壳本体的端部,所述极柱结构穿设在所述盖本体上,所述极柱结构与所述电芯外壳内的所述内芯本体电接触,并用于与所述电芯外壳外的外部电连接件电连接,所述载流增强结构设置在所述盖本体上,并与所述极柱结构电接触。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芯外壳,其特征在于,所述极柱结构包括极柱板和极柱,所述载流增强结构包括载流板,所述极柱板位于所述壳本体内,并与所述内芯本体电接触,所述极柱设置在所述极柱板上,并贯穿所述盖本体至所述壳本体外,且所述极柱的位于所述壳本体外的部分上设置有凹接部,所述载流板上设置有配合孔,且所述配合孔中设置有凸接部,所述载流板设置在所述盖本体的朝向所述壳本体外的一侧上,所述配合孔套设在所述极柱的位于所述壳本体外的部分外,且所述凸接部插接在所述凹接部中。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芯外壳,其特征在于,所述极柱包括第一柱段、第二柱段和第三柱段,所述第一柱段、所述第二柱段和所述第三柱段依次设置在所述极柱板上,且所述第二柱段的径向尺寸小于所述第一柱段的径向尺寸和所述第三柱段的径向尺寸,以形成所述凹接部。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芯外壳,其特征在于,所述载流板与所述盖本体之间设置有第一绝缘部件,所述第一绝缘部件用于对所述载流板与所述盖本体之间进行绝缘。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芯外壳,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绝缘部件延伸至所述极柱与所述盖本体之间,用于对所述极柱与所述盖本体之间进行绝缘。
11.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芯外壳,其特征在于,所述极柱与所述盖本体之间设置有密封部件,所述密封部件用于对所述极柱与所述盖本体之间进行密封。
12.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芯外壳,其特征在于,所述极柱与所述盖本体之间设置有第二绝缘部件,所述第二绝缘部件用于对所述极柱与所述盖本体之间进行绝缘。
13.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芯外壳,其特征在于,所述壳本体的相对的两端分别设置有所述端盖组件,其中,位于所述壳本体一端的所述端盖组件作为电芯正极端的端盖组件,位于所述壳本体另一端的所述端盖组件作为电芯负极端的端盖组件。
14.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芯外壳,其特征在于,所述极柱的数量为多个,所述配合孔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极柱间隔设置在所述极柱板上,多个所述配合孔间隔设置在所述载流板上,并与多个所述极柱一一对应。
15.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芯外壳,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芯外壳还包括绝缘支撑部件,所述绝缘支撑部件设置在所述壳本体内,所述绝缘支撑部件的一侧用于搭接在所述内芯本体的端部,另一侧与所述盖本体的朝向所述壳本体内的一侧相抵,用于支撑所述端盖组件。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电芯外壳,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支撑部件的背离所述盖本体的一侧设置有避让凹槽,所述避让凹槽用于避让所述内芯本体的极耳。
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芯外壳,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芯外壳还包括绝缘壳,所述绝缘壳设置在所述壳本体与所述内芯本体之间,并套设在所述内芯本体外,用于对所述壳本体与所述内芯本体之间进行绝缘。
18.一种电芯,其特征在于,包括内芯本体和如权利要求1-17任意一项所述的电芯外壳,所述电芯外壳套设在所述内芯本体外。
CN202223062941.7U 2022-11-18 2022-11-18 电芯外壳及电芯 Active CN21910632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062941.7U CN219106320U (zh) 2022-11-18 2022-11-18 电芯外壳及电芯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062941.7U CN219106320U (zh) 2022-11-18 2022-11-18 电芯外壳及电芯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106320U true CN219106320U (zh) 2023-05-30

Family

ID=864650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062941.7U Active CN219106320U (zh) 2022-11-18 2022-11-18 电芯外壳及电芯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10632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S2826867T3 (es) Montaje de tapa superior de una batería secundaria, y batería secundaria
KR101217071B1 (ko) 이차 전지
EP2228853B1 (en) Rechargeable battery
KR101097220B1 (ko) 이차 전지
US20140139185A1 (en) Rechargeable battery module
CN109786611A (zh) 电池装置以及电子设备
CN101950812A (zh) 可再充电电池
CN102376931A (zh) 可再充电电池、电池模块和可再充电电池的电极端子组件
CN210379131U (zh) 纽扣电池
EP2752912B1 (en) Rechargeable battery
CN104300171A (zh) 可再充电电池
CN109817853A (zh) 二次电池的顶盖组件以及二次电池
CN210379130U (zh) 纽扣电池
JP5203729B2 (ja) 二次電池及び電池モジュール
KR20160106429A (ko) 이차 전지
KR20120114582A (ko) 이차 전지
CN219106320U (zh) 电芯外壳及电芯
CN116845250A (zh) 电池端盖、电池、用电设备及其制备方法
CN107968218B (zh) 一种组合式盖帽一体包覆电池
CN115411465A (zh) 圆柱电池、电池模组及用电装置
CN113675509A (zh) 一种电池密封结构及电池
US9190637B2 (en) Rechargeable battery
CN218299884U (zh) 一种电芯
KR20150039457A (ko) 이차 전지
CN221447234U (zh) 圆柱电池、电源模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