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103169U - 一种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空调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103169U
CN219103169U CN202320065343.0U CN202320065343U CN219103169U CN 219103169 U CN219103169 U CN 219103169U CN 202320065343 U CN202320065343 U CN 202320065343U CN 219103169 U CN219103169 U CN 21910316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exchanger
air conditioner
switching device
compressor
conditioner syste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065343.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汤奇雄
邱小洲
李鹏
黎辉玲
冯君璞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dea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065343.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10316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10316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10316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4Thermal energy storage

Landscapes

  • Compression-Type Refrigeration Machines With Reversible Cy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空调器***,所述空调器***包括压缩机、第一切换装置、第二切换装置、室外换热器、蓄热体和第一室内换热器;所述压缩机具有第一排气口、第二排气口和吸气口;所述第一排气口、所述吸气口、所述室外换热器的第一端以及所述蓄热体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切换装置连接;所述第二排气口、所述吸气口、所述室外换热器的第一端以及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切换装置连接,所述室外换热器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的第二端和所述蓄热体的第二端连接。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中,通过设置双排气口的压缩机和蓄热体,在制热模式下储存热量,在除霜模式下,释放热量,从而实现不停机化霜,避免了室内环境温度的突变。

Description

一种空调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制冷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空调器***。
背景技术
现行家用机空调器***制热应用,随着室外环境温度下降,蒸发温度降低,吸气比容增大,单位容积能力下降,制热量衰减,当***在蒸发温度0℃以下制热应用时,蒸发器会逐渐结霜,随着霜量增加,通常会采用空调逆循环进行除霜,在逆循环的过程中,室内换热器会对室内空气进行降温,室外换热器会进行升温,此时,会导致室内温度降低,导致室内温度变化较大,影响用户体验。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空调器***,旨在解决现有的空调器除霜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空调器***,所述空调器***包括压缩机、第一切换装置、第二切换装置、室外换热器、蓄热体、以及第一室内换热器;
所述压缩机具有第一排气口、第二排气口和吸气口;
所述第一排气口、所述吸气口、所述室外换热器的第一端以及所述蓄热体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切换装置连接;
所述第二排气口、所述吸气口、所述室外换热器的第一端以及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切换装置连接,所述室外换热器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的第二端和所述蓄热体的第二端连接。
可选地,所述第一切换装置包括四通阀;和/或,
所述第二切换装置包括四通阀。
可选地,所述第二切换装置与所述室外换热器的第一端之间设有第一连接阀,以控制所述第二切换装置与所述室外换热器的第一端之间冷媒流向。
可选地,所述蓄热体的第二端还连接于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的第一端,且所述蓄热体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连接的第一端管路上设置有第二连接阀,以控制所述蓄热体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的冷媒流向。
可选地,所述空调器***还包括设置于所述蓄热体的第二端和所述室外换热器的第二端之间的旁通节流阀。
可选地,所述空调器***还包括第二室内换热器,所述第二室内换热器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蓄热体的第二端和所述室外换热器的第二端;
所述第一切换装置、所述蓄热体和所述第二室内换热器连接形成第一支路;
所述第二切换装置和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连接形成第二支路;
所述第一支路与所述第二支路均与所述室外换热的第二端相连接。
可选地,所述空调器***还包括节流装置,所述节流装置包括第一节流件、第二节流件;
所述第一节流件设于所述第一支路,并位于所述第二室内换热器与所述室外换热器之间;
所述第二节流件设于所述第二支路,并位于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与所述室外换热器之间。
可选地,所述节流装置还包括第三节流件,所述空调器***还包括第一干路,所述第一支路与所述第二支路汇合后通过所述第一干路与所述室外换热器连接;所述第三节流件设于所述第一干路上。
可选地,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设于背风侧,所述第二室内换热器设于迎风侧。
可选地,所述压缩机为双缸双吸双排压缩机,所述吸气口包括第一子吸气口和第二子吸气口,所述第一切换装置通过第一管路与所述第一子吸气口连接,所述第二切换装置通过第二管路与所述第二子吸气口连接。
可选地,所述空调器***还包括第三连接阀,所述第三连接阀设置于所述第二管路。
可选地,所述空调器***还包括第一电磁阀,所述电磁阀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管路,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三连接阀和所述第二子吸气口之间的所述第二管路。
可选地,所述空调器还包括补气模块,所述补气模块的第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的第二端,所述补气模块的第二端连接于所述室外换热器的第二端,且所述补气模块通过补气管道与所述压缩机的吸气口连接。
可选地,所述空调器***还包括第二室内换热器,所述第二室内换热器的第一端连接于所述蓄热体的第二端,所述补气模块的第一端还连接于所述第二室内换热器的第二端。
可选地,所述补气模块包括过冷节流阀和经济器,所述经济器通过第一干路与所述室外换热器的第二端相连接,所述第一干路上设有旁通管道,所述旁通管道连通所述第一干路与所述经济器,所述过冷节流阀设置在所述旁通管道上;所述经济器通过所述补气管道与所述压缩机的第二子吸气口连接;
所述经济器连接于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的第二端
可选地,所述空调器***还包括第二室内换热器,所述第二室内换热器的第一端连接于所述蓄热体的第二端,所述补气模块的第一端还连接于所述第二室内换热器的第二端,所述经济器分别于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室内换热器的第二端相连接。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中,通过设置双排气口的压缩机和蓄热体,在制热模式下,让双排气口的压缩机其中一个排气口流出的冷媒,先经过蓄热体进行蓄热,将热量存储在蓄热体内,再经过室外换热器进行换热,最后回流到压缩机内,在除霜模式下,可以将所述压缩机两个排气口流出的冷媒,其中一个流向室内换热器,进行室内的制热,另外一个排气口流出的冷媒,流向室外换热器进行除霜,再将冷媒汇聚至蓄热体,让其释放出储存的热量,从而避免了在除霜的过程中,室内温度变化较大的问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压缩机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压缩机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空调器***第一实施例在制热模式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空调器***第一实施例在制冷模式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空调器***第一实施例在旁通除霜模式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空调器***第一实施例在部分逆循环除霜模式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空调器***第二实施例在制热模式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空调器***第二实施例在制冷模式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空调器***第二实施例在再热除湿模式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空调器***第二实施例在旁通除霜模式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空调器***第二实施例在部分逆循环除霜模式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空调器***第三实施例在制热模式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空调器***第三实施例在制冷模式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空调器***第三实施例在旁通除霜模式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空调器***第三实施例在部分逆循环除霜模式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16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空调器***第三实施例在补气增焓模式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17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空调器***第四实施例在制热模式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18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空调器***第四实施例在制冷模式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19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空调器***第四实施例在再热除湿模式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20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空调器***第四实施例在旁通除霜模式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2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空调器***第四实施例在部分逆循环除霜模式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2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空调器***第四实施例在补气增焓模式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Figure BDA0004037822240000051
Figure BDA0004037822240000061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全文中出现的“和/或”的含义,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现行家用机空调器***制热应用,随着室外环境温度下降,蒸发温度降低,吸气比容增大,单位容积能力下降,制热量衰减,当***在蒸发温度0℃以下制热应用时,蒸发器会逐渐结霜,随着霜量增加,通常会采用空调逆循环进行除霜,在逆循环的过程中,室内换热器会对室内空气进行降温,室外换热器会进行升温,此时,会导致室内温度降低,导致室内温度变化较大,影响用户体验。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空调器***100,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压缩机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压缩机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空调器***第一实施例在制热模式下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空调器***第一实施例在制冷模式下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空调器***第一实施例在旁通除霜模式下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空调器***第一实施例在部分逆循环除霜模式下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空调器***第二实施例在制热模式下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空调器***第二实施例在制冷模式下的结构示意图;图9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空调器***第二实施例在再热除湿模式下的结构示意图;图10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空调器***第二实施例在旁通除霜模式下的结构示意图;图1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空调器***第二实施例在部分逆循环除霜模式下的结构示意图;图1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空调器***第三实施例在制热模式下的结构示意图;图1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空调器***第三实施例在制冷模式下的结构示意图;图14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空调器***第三实施例在旁通除霜模式下的结构示意图;图15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空调器***第三实施例在部分逆循环除霜模式下的结构示意图;图16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空调器***第三实施例在补气增焓模式下的结构示意图;图17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空调器***第四实施例在制热模式下的结构示意图;图18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空调器***第四实施例在制冷模式下的结构示意图;图19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空调器***第四实施例在再热除湿模式下的结构示意图;图20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空调器***第四实施例在旁通除霜模式下的结构示意图;图2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空调器***第四实施例在部分逆循环除霜模式下的结构示意图;图2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空调器***第四实施例在补气增焓模式下的结构示意图。
请参阅图1至图6,所述空调器***100包括压缩机10、第一切换装置40、第二切换装置41、室外换热器20、蓄热体50、以及第一室内换热器30;所述压缩机10具有第一排气口11、第二排气口12和吸气口13;所述第一排气口11、所述吸气口13、所述室外换热器20的第一端以及所述蓄热体50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切换装置40连接;所述第二排气口12、所述吸气口13、所述室外换热器20的第一端以及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30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切换装置41连接,所述室外换热器20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30的第二端和所述蓄热体50的第二端连接。
需要强调的是,所述蓄热体50的第二端可以连接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30的第一端或者是所述室外换热器20的第二端,在所述室内换热器存在多个时,还可以是与其他的室内换热器的第一端相连接,在此不做限定。在实际应用时,空调器***中在室外机与室内机之间设有节流装置90,以保证空调器***的正常制热和制冷功能,其具体结构在此不做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室内换热器和室外换热器20之间连接的管路形成第一干路73,当只存在一个室内换热器时,也就是第一室内换热器30的第二端与所述室外换热器20的第二端之间连接管路形成所述第一干路73,当存在多个换热器时,例如,两个室内换热器,第一室内换热器30和第二室内换热器31的第二端的管路汇聚形成所述第一干路73,以此类推。
所述蓄热体50的第二端与所述室外换热器20的第二端相连接,具体的实现方式可以是通过旁通分支管路连接所述蓄热体50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一干路73,也可以是通过管道直接连接所述室外换热器20的第二端,在此不做限定,在本实施例中,是通过旁通分支管路连接所述蓄热体50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一干路73。
请参阅图3,在制热模式下,所述压缩机10的第一排气口11的冷媒流出至所述第一切换装置40,在所述第一切换装置40的切换下,流入至所述蓄热体50内进行蓄热,再流入至所述室外换热器20或者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30进行换热,最后从所述室外换热器20的第一端流出至所述第一切换装置40,回到所述压缩机10的吸气口13,从而让所述压缩机10的第一排气口11流出的冷媒的热量在所述蓄热体50内存储。
此时,所述压缩机10的第二排气口12的冷媒流出至所述第二切换装置41,在所述第二切换装置41的切换下,流入至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30进行换热,再流入至所述室外换热器20进行换热,最后从所述室外换热器20的第一端流出至所述第一切换装置40,回到所述压缩机10的吸气口13,从而完成制热循环,在本循环中,压缩机10流出的冷媒的热量可以储存一部分至所述蓄热体50中。
请参阅图4,在制冷模式下,所述压缩机10的第一排气口11和第二排气口12流出的冷媒在所述第一切换装置40和所述第二切换装置41的作用下,汇聚至所述室外换热器20进行换热,然后流入至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30进行换热制冷,最后在所述第二切换装置41的作用下,流回至所述压缩机10的吸气口13。
请参阅图5,在旁通除霜模式下,所述压缩机10的第一排气口11的冷媒流出至所述第一切换装置40,在所述第一切换装置40的切换下,流入至所述蓄热体50,此时所述蓄热体50由于前期在制热模式下储存的热量,其温度较高,并不会大幅度的降低或者升高的冷媒的温度,起到对压缩机10流出的冷媒保温的作用,冷媒再流入至所述室外换热器20进行除霜,所述压缩机10的第二排气口12的冷媒流出至所述第二切换装置41,在所述第二切换装置41的切换下,流入至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30进行换热,再流入至所述室外换热器20进行换热,最后从所述室外换热器20的第一端流出至所述第一切换装置40,回到所述压缩机10的吸气口13,从而完成制热循环,在本循环中,所述压缩机10的第一排气口11的流出的冷媒起到了对所述室外换热器20的除霜工作,所述压缩机10的第二排气口12流出的冷媒起到了对室内环境的制热的作用,从而实现了不停机的化霜,避免了室内环境的突变。
请参阅图6,在部分逆循环的除霜模式下,所述压缩机10的第一排气口11排出的冷媒经由所述第一切换装置40的作用,流入至所述室外换热器20进行换热,在流入至所述蓄热体50换热,最后通过所述第一切换装置40流回到所述压缩机10的吸气口13,所述压缩机10的第二排气口12排出的冷媒经由所述第二切换装置41的作用,流入到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30进行对室内环境的制热,再流入至所述蓄热体50内换热,后通过所述第一切换装置40流回到所述压缩机10的吸气口13,从而完成部分逆循环的除霜模式循环,在本循环中,所述压缩机10的第一排气口11排出的冷媒起到了对所述室外换热器20的除霜工作,所述压缩机10的第二排气口12流出的冷媒起到了对室内环境的制热的作用,从而实现了不停机的化霜,避免了室内环境的突变。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中,通过设置双排气口的压缩机10和蓄热体50,在制热模式下,让双排气口的压缩机10其中一个排气口流出的冷媒,先经过蓄热体50进行蓄热,将热量存储在蓄热体50内,再经过室外换热器20进行换热,最后回流到压缩机10内,在除霜模式下,可以将所述压缩机10两个排气口流出的冷媒,其中一个流向室内换热器,进行室内的制热,另外一个排气口流出的冷媒,流向室外换热器20进行除霜,再将冷媒汇聚至蓄热体50,让其释放出储存的热量,从而避免了在除霜的过程中,室内温度变化较大的问题。
所述第一切换装置40和所述第二切换装置41的具体实现形式不受限制,可以是多个电磁阀的组合,也可以是采用的四通阀,等等,在此不做限定,为了实现简单有效的切换,所述第一切换装置40包括四通阀;和/或,所述第二切换装置41包括四通阀,如此设置,只需要设置四通阀既可以实现切换,简单快速,需要强调的是,可以是所述第一切换装置40和所述第二切换装置41其中一个采用四通阀,另外一个采用其他的形式,例如两个三通阀的组合亦或者多个单向阀的组合,还可以是两个都采用四通阀的形式,在此不做限定。
为了避免流向所述室外换热器20第一端的冷媒从所述第二切换装置41回流到所述压缩机10的吸气口13,所述第二切换装置41与所述室外换热器20的第一端之间设有第一连接阀60,以控制所述第二切换装置41与所述室外换热器20的第一端之间冷媒流向,如此设置,在制冷模式和部分逆循环模式下,所述第一连接阀60关闭,从所述第一切换装置40流向所述室外换热器20的第一端的冷媒,不会从所述室外换热器20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切换装置41之间的管道回流至所述第二切换装置41,从而防止了流向所述室外换热器20第一端的冷媒从所述第二切换装置41回流到所述压缩机10的吸气口13。
所述第一连接阀60的具体实现形式不受限制,可以是电磁阀门,还可以采用单向阀的形式,具体的,所述第一连接阀60包括第一单向阀,所述第一单向阀设置为由所述第二切换装置41至所述室外换热器20单向导通。
由于制热模式一般持续较长时间,在一段时间的蓄热后,所述蓄热体50的温度会无限接近于所述压缩机10的第一排气口11的温度,此时,所述蓄热体50无法再存储多余的热量,为了利用这部分的冷媒的热量,所述蓄热体50的第二端还连接于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30的第一端,在制热模式下,所述压缩机10的第一排气口11和第二排气口12的流出的冷媒都会流入到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30内进行换热,对室内环境进行升温,再从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30的第二端流出至所述室外换热器20进行换热,最后通过所述第一切换装置40,流回至所述压缩机10的吸气口13,从而通过将所述蓄热体50的第二端连接于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30的第一端,可以充分利用压缩机10排出的冷媒,对室内进行升温,避免了对冷媒的浪费。
与此同时,所述蓄热体50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30连接的第一端管路上设置有第二连接阀61,以控制所述蓄热体50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30的冷媒流向,在制冷模式,将所述第二连接阀61关闭,可以避免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30的第一端流出的冷媒流入至所述蓄热体50内。
所述第二连接阀61的具体实现形式不受限制,可以是电磁阀门,还可以采用单向阀的形式,具体的,所述第二连接阀61包括第二单向阀,所述第二单向阀设置为由所述蓄热体50至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30单向导通。
在旁通化霜模式下,所述蓄热体50内的冷媒,会从所述蓄热体50的第二端流向所述室外换热器20的第二端,在部分逆循环化霜模式下,所述室外换热器20的第二端流出的冷媒和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30的第二端流出的冷媒会流向所述蓄热体50的第二端,此时,需要所述蓄热体50的第二端流出的冷媒或者是流向所述蓄热体50的第二端的冷媒进行节流,因此,所述空调器***100还包括设置于所述蓄热体50的第二端和所述室外换热器的第二端之间的旁通节流阀64,从而在旁通化霜模式下,对所述蓄热体50的第二端流出的冷媒进行节流,在部分逆循环化霜模式下,对所述室外换热器20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30的第二端流向所述蓄热体50的第二端的冷媒进行节流。具体的,所述蓄热体50的第二端通过所述旁通分支管路连接所述第一干路73,所述旁通节流阀64设置于所述旁通分支管路。
进一步的,所述空调器***100还包括第二室内换热器31,所述第二室内换热器31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蓄热体50的第二端和所述室外换热器20的第二端;所述第一切换装置40、所述蓄热体50和所述第二室内换热器31连接形成第一支路70;所述第二切换装置41和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30连接形成第二支路71;所述第一支路70与所述第二支路71均与所述室外换热的第二端相连接。
请参阅图7,如此设置,在制热模式下,所述压缩机10的第一排气口11流出的冷媒,经由所述第一切换装置40的切换,流经所述蓄热体50进行蓄热,再流入至所述第二室内换热器31进行室内制热,所述压缩机10的第二排气口12流出的冷媒,经由所述第二切换装置41的切换,自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30的第一端流入,在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30内进行室内制热,此时,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30和所述第二室内换热器31内的冷媒各自从第二端流出至第一干路73内,然后自所述室外换热器20的第二端流入,在所述室外换热器20内完成换热后,从所述室外换热器20的第一端流出,再经由所述第一切换装置40的切换,从所述压缩机10的吸气口13回流至所述压缩机10内,完成制热循环。
请参阅图8,在制冷模式下,所述压缩机10的第一排气口11排出的冷媒,经由第一切换装置40的切换作用下,自所述室外换热器20的第一端流入,所述压缩机10的第二排气口12排出的冷媒,在所述第二切换装置41的切换作用下,自所述室外换热器20的第一端流入,在所述室外换热器20换热后,然后从所述室外换热器20的第二端流出,其中一部分流入至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30,在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30对室内环境制冷后,经由所述第二切换装置41的切换,流回至所述压缩机10的吸气口13,另外一部分流入至所述第二室内换热器31,在所述第二室内换热器31内对室内环境进行制冷,在从所述第二室内换热器31的第一端流出至所述蓄热体50,再经由所述第一切换装置40的切换,流回至所述压缩机10的吸气口13,完成制冷循环。
请参阅图9,在除湿模式下,所述压缩机10的第一排气口11排出的冷媒,经由所述第一切换装置40的切换作用下,流入至所述室外换热器20进行换热,然后再流入至所述第二室内换热器31进行制冷,经由所述蓄热体50后,在所述第一切换装置40的切换作用下,流回至所述压缩机10的吸气口13,所述压缩机10的第二排气口12排出的冷媒,经由所述第二切换装置41的切换作用下,流入至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30进行制热,再流入至所述第二室内换热器31的第二端,在所述第二室内换热器31内制冷后,经由所述蓄热体50后,在所述第一切换装置40的切换作用下,流回至所述压缩机10的吸气口13,在本循环中,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30进行制热,所述第二室内换热器31进行制冷,室内空气先降温后升温,实现了恒温除湿的功能。
请参阅图10,在旁通除霜模式下,所述压缩机10的第一排气口11的冷媒流出至所述第一切换装置40,在所述第一切换装置40的切换下,流入至所述蓄热体50,此时所述蓄热体50由于前期在制热模式下储存的热量,其温度较高,并不会大幅度的降低或者升高的冷媒的温度,起到对压缩机10流出的冷媒保温的作用,再流入至所述室外换热器20进行除霜,所述压缩机10的第二排气口12的冷媒流出至所述第二切换装置41,在所述第二切换装置41的切换下,流入至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30进行换热,再流入至所述室外换热器20进行换热,最后从所述室外换热器20的第一端流出至所述第一切换装置40,回到所述压缩机10的吸气口13,从而完成制热循环,在本循环中,所述压缩机10的第一排气口11的流出的冷媒起到了对所述室外换热器20的除霜工作,所述压缩机10的第二排气口12流出的冷媒起到了对室内环境的制热的作用,从而实现了不停机的化霜,避免了室内环境的突变,需要说明是的,在循环中,所述蓄热体50内的冷媒,不再流入所述第二室内换热器31,所述第二室内换热器31不进行换热工作。
请参阅图11,在部分逆循环的除霜模式下,所述压缩机10的第一排气口11排出的冷媒经由所述第一切换装置40的作用,流入至所述室外换热器20进行换热,在流入至所述蓄热体50换热,最后通过所述第一切换装置40流回到所述压缩机10的吸气口13,所述压缩机10的第二排气口12排出的冷媒经由所述第二切换装置41的作用,流入到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30进行对室内环境的制热,再流入至所述蓄热体50内换热,后通过所述第一切换装置40流回到所述压缩机10的吸气口13,从而完成部分逆循环的除霜模式循环,在本循环中,所述压缩机10的第一排气口11排出的冷媒起到了对所述室外换热器20的除霜工作,所述压缩机10的第二排气口12流出的冷媒起到了对室内环境的制热的作用,从而实现了不停机的化霜,避免了室内环境的突变,需要说明是的,在循环中,所述蓄热体50内的冷媒,不再流入所述第二室内换热器31,所述第二室内换热器31不进行换热工作。
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由于设置了两个室内换热器,并且让所述蓄热体50与所述第二室内换热器31相串联,可以是在制热模式下,使用所述蓄热体50进行蓄热,在除霜模式下释放出所述蓄热体50的热量对室外换热器20进行除霜,并且设置了两个室内换热器,在除湿模式下,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30进行制热,所述第二室内换热器31进行制冷,室内空气先降温后升温,实现了恒温除湿的功能。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空调器***100还包括节流装置90,所述节流装置90包括第一节流件91和第二节流件92,所述第一节流件91设于所述第一支路70,并位于所述第二室内换热器31与所述室外换热器20之间;所述第二节流件92设于所述第二支路71,并位于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30与所述室外换热器20之间。
可以理解的,空调器***的节流装置90可以设置在与室外换热器20连接的干路上,也可以设置在与第一室内换热器30连接的第一支路70上,或者设置在与第二室内换热器31连接的第二支路71上。
可选地,节流装置90包括第一节流件91和第二节流件92,所述第一节流件91设于所述第一支路70,以对第一支路70上的冷媒节流。或者,所述第二节流件92设于所述第二支路71,以对第二支路71上的冷媒节流。
可选地,所述节流装置90还包括第三节流件93,所述空调器还包括第一干路73,所述第一支路70与所述第二支路71汇合后通过所述第一干路73与所述室外换热器20连接;所述第三节流件93设于所述第一干路73上。
可以理解的,第一节流件91可以对第一支路70上的冷媒节流,第二节流件92可以对第二支路71上的冷媒节流,所述第三节流件93可以对第一干路73上的冷媒节流,在实际应用时,空调器可以通过第一节流件91、第二节流件92和第三节流件93与第一切换装置40和第二切换装置41的相互配合实现多种不同的模式。
可选地,第一节流件91和/或第二节流件92和/或所述第三节流件93为电子膨胀阀。
可将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30设于背风侧,所述第二室内换热器31设于迎风侧,此时经过第二室内换热器31降温除湿后的气流能够经过第一换热器升温,从而达到化霜除湿温度不波动的效果,达到恒温除湿化霜的目的。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压缩机10为双缸双吸双排压缩机,所述吸气口13包括第一子吸气口14和第二子吸气口15,所述第一切换装置40通过第一管路74与所述第一子吸气口14连接,所述第二切换装置41通过第二管路75与所述第二子吸气口15连接。
本实施例中,压缩机10为双缸双吸双排压缩机,第一子吸气口14和第二子吸气口15独立回气,第一排气口11和第二排气口12独立出气,利用两个压缩缸同时工作,增大了压缩机10的吸气量和排气量,从而提升了压缩机10的压缩能力,进而能够提升空调器***的能效。
以室内换热器设置为只有第一室内换热器30为例,请参阅图12和图16,在制热模式下,所述压缩机10的第一排气口11的冷媒流出至所述第一切换装置40,在所述第一切换装置40的切换下,流入至所述蓄热体50内进行蓄热,再流入至所述室外换热器20或者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30进行换热,最后从所述室外换热器20的第一端流出至所述第一切换装置40,回到所述压缩机10的第一子吸气口14,从而让所述压缩机10的第一排气口11流出的冷媒的热量在所述蓄热体50内存储。
此时,所述压缩机10的第二排气口12的冷媒流出至所述第二切换装置41,在所述第二切换装置41的切换下,流入至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30进行换热,再流入至所述室外换热器20进行换热,最后从所述室外换热器20的第一端流出至所述第一切换装置40,回到所述压缩机10的第一子吸气口14,从而完成制热循环。
与此同时,在其他的实施例中,所述空调器***100还包括第三连接阀62,所述第三连接阀62设置于所述第二管路75,此时,在制热模式下,所述第三连接阀62关闭,避免所述第一电磁阀63分流的冷媒,从所述第二管路75流出至所述第二切换装置41。
所述第三连接阀的具体实现形式不受限制,可以是电磁阀门,还可以是单向阀等等,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三连接阀62包括第三单向阀,且导通方向为所述第二切换装置41至所述第二子吸气口15。
所述空调器***100还包括第一电磁阀63,所述电磁阀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管路74,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三连接阀62和所述第二子吸气口15之间的所述第二管路75,此时,通过设置所述第一电磁阀63,连通所述第一管路74和所述第二管路75,可以让在制热模式下的回到所述第一子吸气口14的冷媒部分流入至所述第二管路75,自所述第二子吸气口15流回所述压缩机10。
请参阅图13,在制冷模式下,所述压缩机10的第一排气口11和第二排气口12流出的冷媒在所述第一切换装置40和所述第二切换装置41的作用下,汇聚至所述室外换热器20进行换热,然后流入至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30进行换热制冷,最后在所述第二切换装置41的作用下,流回至所述压缩机10的第二子吸气口15。
与此同时,在其他的实施例中,所述空调器***100还包括第一电磁阀63,所述电磁阀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管路74,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三连接阀62和所述第二子吸气口15之间的所述第二管路75,此时,通过设置所述第一电磁阀63,连通所述第一管路74和所述第二管路75,可以让在制冷模式下的回到所述第二子吸气口15的冷媒部分流入至所述第一管路74,自所述第一子吸气口14流回所述压缩机10。
请参阅图14,在旁通除霜模式下,所述压缩机10的第一排气口11的冷媒流出至所述第一切换装置40,在所述第一切换装置40的切换下,流入至所述蓄热体50,此时所述蓄热体50由于前期在制热模式下储存的热量,其温度较高,并不会大幅度的降低或者升高的冷媒的温度,起到对压缩机10流出的冷媒保温的作用,再流入至所述室外换热器20进行除霜,所述压缩机10的第二排气口12的冷媒流出至所述第二切换装置41,在所述第二切换装置41的切换下,流入至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30进行换热,再流入至所述室外换热器20进行换热,最后从所述室外换热器20的第一端流出至所述第一切换装置40,回到所述压缩机10的第一子吸气口14,从而完成制热循环,在本循环中,所述压缩机10的第一排气口11的流出的冷媒起到了对所述室外换热器20的除霜工作,所述压缩机10的第二排气口12流出的冷媒起到了对室内环境的制热的作用,从而实现了不停机的化霜,避免了室内环境的突变。
与此同时,在其他的实施例中,所述空调器***100还包括第一电磁阀63,所述电磁阀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管路74,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三连接阀62和所述第二子吸气口15之间的所述第二管路75,此时,通过设置所述第一电磁阀63,连通所述第一管路74和所述第二管路75,可以让在旁通除霜模式下的回到所述第一子吸气口14的冷媒部分流入至所述第二管路75,自所述第二子吸气口15流回所述压缩机10。
请参阅图15,在部分逆循环的除霜模式下,所述压缩机10的第一排气口11排出的冷媒经由所述第一切换装置40的作用,流入至所述室外换热器20进行换热,在流入至所述蓄热体50换热,最后通过所述第一切换装置40流回到所述压缩机10的第一子吸气口14,所述压缩机10的第二排气口12排出的冷媒经由所述第二切换装置41的作用,流入到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30进行对室内环境的制热,再流入至所述蓄热体50内换热,后通过所述第一切换装置40流回到所述压缩机10的第一吸气口13,从而完成部分逆循环的除霜模式循环,在本循环中,所述压缩机10的第一排气口11排出的冷媒起到了对所述室外换热器20的除霜工作,所述压缩机10的第二排气口12流出的冷媒起到了对室内环境的制热的作用,从而实现了不停机的化霜,避免了室内环境的突变。
在其他的实施例中,
所述空调器***100还包括第一电磁阀63,所述电磁阀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管路74,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三连接阀62和所述第二子吸气口15之间的所述第二管路75,此时,通过设置所述第一电磁阀63,连通所述第一管路74和所述第二管路75,可以让在部分逆循环的除霜模式下的回到所述第一子吸气口14的冷媒部分流入至所述第二管路75,自所述第二子吸气口15流回所述压缩机10。
请参阅图12至图22,并且,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空调器***还包括补气模块80,所述补气模块80与所述压缩机10连接。
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补气模块80对压缩机10补气增焓,可以理解的,补气增焓用在低温制热的情况下,即在低温制热时通过引入一股中压气流,改善压缩机10吸气,提升了压缩机10的功效,进一步改善低温制热时的***能力,提升低温制热量。
具体的,所述补气模块80包括过冷节流阀83和经济器82,所述经济器82通过第一干路73与所述室外换热器20的第二端相连接,所述第一干路73上设有旁通管道84,所述旁通管道84连通所述第一干路73与所述经济器82,所述过冷节流阀83设置在所述旁通管道84上;所述经济器82通过所述补气管道81与所述压缩机10的第二子吸气口15连接;所述经济器82连接于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30的第二端。
可以理解的,制热或者化霜时,补气模块80设置在室内换热器的后面,从而实现对高温级的补气增焓。在实际应用中,补气模块80可采用经济器82形式或者闪蒸罐形式实现。
本实施例中,补气模块80包括设置在第一干路73的经济器82,经济器82中包括两组换热管路,从室内换热器流出的冷媒一部分通过过冷节流阀83节流,以热量膨胀的方式进行进一步冷却,去降低另一部分的温度,令其过冷,这被稳定下来的过冷液体进入室外换热器20制冷。而另一部分未冷却的气态制冷剂通过补气管道81,重新进入所述压缩机10继续压缩,进入循环,以提高***容量和效率。
与此同时,在制热模式下,可以选择所述补气管道81是往所述压缩机10的第二子吸气补气,当其开启时,未冷却的气态制冷剂通过补气管道81,重新进入所述压缩机10继续压缩,进入循环,以提高***容量和效率,从而实现压缩机10的补气增焓循环,实现空调器***100的准二级压缩。
再者,以室内换热器设置为两个为例,所述空调器***100还包括第二室内换热器31,所述第二室内换热器31的第一端连接于所述蓄热体50的第二端,所述补气模块80的第一端还连接于所述第二室内换热器31的第二端。
请参阅图17和图22,在制热模式下,所述压缩机10的第一排气口11流出的冷媒,经由所述第一切换装置40的切换,流经所述蓄热体50进行蓄热,再流入至所述第二室内换热器31进行室内制热,所述压缩机10的第二排气口12流出的冷媒,经由所述第二切换装置41的切换,自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30的第一端流入,在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30内进行室内制热,此时,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30和所述第二室内换热器31内的冷媒各自从第二端流出至第一干路73内,然后自所述室外换热器20的第二端流入,在所述室外换热器20内完成换热后,从所述室外换热器20的第一端流出,再经由所述第一切换装置40的切换,从所述压缩机10的第一子吸气口14回流至所述压缩机10内,完成制热循环。
与此同时,在其他的实施例中,所述空调器***100还包括第一电磁阀63,所述电磁阀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管路74,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三连接阀62和所述第二子吸气口15之间的所述第二管路75,此时,通过设置所述第一电磁阀63,连通所述第一管路74和所述第二管路75,可以让在制热模式下的回到所述第一子吸气口14的冷媒部分流入至所述第二管路75,自所述第二子吸气口15流回所述压缩机10。
所述空调器***100还包括第三连接阀62,所述第三连接阀62设置于所述第二管路75,此时,在制热模式下,所述第三连接阀62关闭,避免所述第一电磁阀63分流的冷媒,从所述第二管路75流出至所述第二切换装置41。
所述补气模块80包括过冷节流阀83和经济器82,所述经济器82通过第一干路73与所述室外换热器20的第二端相连接,所述第一干路73上设有旁通管道84,所述旁通管道84连通所述第一干路73与所述经济器82,所述过冷节流阀83设置在所述旁通管道84上;所述经济器82通过所述补气管道81与所述压缩机10的第二子吸气口15连接;所述经济器82分别于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30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室内换热器31的第二端相连接。
本实施例中,补气模块80包括设置在第一干路73的经济器82,经济器82中包括两组换热管路,从室内换热器流出的冷媒一部分通过过冷节流阀83节流,以热量膨胀的方式进行进一步冷却,去降低另一部分的温度,令其过冷,这被稳定下来的过冷液体进入室外换热器20制冷。而另一部分未冷却的气态制冷剂通过补气管道81,重新进入所述压缩机10继续压缩,进入循环,以提高***容量和效率。
与此同时,在制热模式下,可以选择所述补气管道81是往所述压缩机10的第二子吸气补气,当其开启时,未冷却的气态制冷剂通过补气管道81,重新进入所述压缩机10继续压缩,进入循环,以提高***容量和效率,从而实现压缩机10的补气增焓循环,实现空调器***100的准二级压缩。
请参阅图18,在制冷模式下,所述压缩机10的第一排气口11排出的冷媒,经由第一切换装置40的切换作用下,自所述室外换热器20的第一端流入,所述压缩机10的第二排气口12排出的冷媒,在所述第二切换装置41的切换作用下,自所述室外换热器20的第一端流入,在所述室外换热器20换热后,然后从所述室外换热器20的第二端流出,其中一部分流入至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30,在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30对室内环境制冷后,经由所述第二切换装置41的切换,流回至所述压缩机10的第二子吸气口15,另外一部分流入至所述第二室内换热器31,在所述第二室内换热器31内对室内环境进行制冷,在从所述第二室内换热器31的第一端流出至所述蓄热体50,再经由所述第一切换装置40的切换,流回至所述压缩机10的第一子吸气口14,完成制冷循环。
与此同时,在其他的实施例中,所述空调器***100还包括第一电磁阀63,所述电磁阀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管路74,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三连接阀62和所述第二子吸气口15之间的所述第二管路75,此时,通过设置所述第一电磁阀63,可以调节流入所述第一子吸气口14和所述第二子吸气口15的冷媒的比例。
对应的,此时所述第三连接阀62为导通状态,从而将所述第二切换装置41的冷媒通过第二管道流回至所述压缩机10的第二子吸气口15。
请参阅图19,在除湿模式下,所述压缩机10的第一排气口11排出的冷媒,经由所述第一切换装置40的切换作用下,流入至所述室外换热器20进行换热,然后再流入至所述第二室内换热器31进行制冷,经由所述蓄热体50后,在所述第一切换装置40的切换作用下,流回至所述压缩机10的吸气口13,所述压缩机10的第二排气口12排出的冷媒,经由所述第二切换装置41的切换作用下,流入至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30进行制热,再流入至所述第二室内换热器31的第二端,在所述第二室内换热器31内制冷后,经由所述蓄热体50后,在所述第一切换装置40的切换作用下,流回至所述压缩机10的第一子吸气口14,在本循环中,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30进行制热,所述第二室内换热器31进行制冷,室内空气先降温后升温,实现了恒温除湿的功能。
与此同时,在其他的实施例中,所述空调器***100还包括第一电磁阀63,所述电磁阀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管路74,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三连接阀62和所述第二子吸气口15之间的所述第二管路75,此时,通过设置所述第一电磁阀63,连通所述第一管路74和所述第二管路75,可以让在除湿模式下的回到所述第一子吸气口14的冷媒部分流入至所述第二管路75,自所述第二子吸气口15流回所述压缩机10。
对应的,在除湿模式下,所述第三连接阀62不导通,所述补气通道导通,从而实现对压缩机10的补气增焓。
请参阅图20,在旁通除霜模式下,所述压缩机10的第一排气口11的冷媒流出至所述第一切换装置40,在所述第一切换装置40的切换下,流入至所述蓄热体50,此时所述蓄热体50由于前期在制热模式下储存的热量,其温度较高,并不会大幅度的降低或者升高的冷媒的温度,起到对压缩机10流出的冷媒保温的作用,再流入至所述室外换热器20进行除霜,所述压缩机10的第二排气口12的冷媒流出至所述第二切换装置41,在所述第二切换装置41的切换下,流入至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30进行换热,再流入至所述室外换热器20进行换热,最后从所述室外换热器20的第一端流出至所述第一切换装置40,回到所述压缩机10的第一子吸气口14,从而完成制热循环,在本循环中,所述压缩机10的第一排气口11的流出的冷媒起到了对所述室外换热器20的除霜工作,所述压缩机10的第二排气口12流出的冷媒起到了对室内环境的制热的作用,从而实现了不停机的化霜,避免了室内环境的突变,需要说明是的,在循环中,所述蓄热体50内的冷媒,不再流入所述第二室内换热器31,所述第二室内换热器31不进行换热工作。
与此同时,在其他的实施例中,所述空调器***100还包括第一电磁阀63,所述电磁阀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管路74,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三连接阀62和所述第二子吸气口15之间的所述第二管路75,此时,通过设置所述第一电磁阀63,连通所述第一管路74和所述第二管路75,可以让在旁通除霜模式下的回到所述第一子吸气口14的冷媒部分流入至所述第二管路75,自所述第二子吸气口15流回所述压缩机10。
对应的,此时,在旁通除霜模式下,所述第三连接阀62不导通,所述补气通道导通,从而实现对压缩机10的补气增焓。
请参阅图21,在部分逆循环的除霜模式下,所述压缩机10的第一排气口11排出的冷媒经由所述第一切换装置40的作用,流入至所述室外换热器20进行换热,在流入至所述蓄热体50换热,最后通过所述第一切换装置40流回到所述压缩机10的吸气口13,所述压缩机10的第二排气口12排出的冷媒经由所述第二切换装置41的作用,流入到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30进行对室内环境的制热,再流入至所述蓄热体50内换热,后通过所述第一切换装置40流回到所述压缩机10的第一子吸气口14,从而完成部分逆循环的除霜模式循环,在本循环中,所述压缩机10的第一排气口11排出的冷媒起到了对所述室外换热器20的除霜工作,所述压缩机10的第二排气口12流出的冷媒起到了对室内环境的制热的作用,从而实现了不停机的化霜,避免了室内环境的突变,需要说明是的,在循环中,所述蓄热体50内的冷媒,不再流入所述第二室内换热器31,所述第二室内换热器31不进行换热工作。
与此同时,在其他的实施例中,所述空调器***100还包括第一电磁阀63,所述电磁阀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管路74,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三连接阀62和所述第二子吸气口15之间的所述第二管路75,此时,通过设置所述第一电磁阀63,连通所述第一管路74和所述第二管路75,可以让在部分逆循环的除霜模式下的回到所述第一子吸气口14的冷媒部分流入至所述第二管路75,自所述第二子吸气口15流回所述压缩机10。
对应的,此时,在部分逆循环的除霜模式下,所述第三连接阀62不导通,所述补气通道导通,从而实现对压缩机10的补气增焓。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6)

1.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器***包括压缩机、第一切换装置、第二切换装置、室外换热器、蓄热体、以及第一室内换热器;
所述压缩机具有第一排气口、第二排气口和吸气口;
所述第一排气口、所述吸气口、所述室外换热器的第一端以及所述蓄热体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切换装置连接;
所述第二排气口、所述吸气口、所述室外换热器的第一端以及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切换装置连接,所述室外换热器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的第二端和所述蓄热体的第二端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切换装置包括四通阀;和/或,
所述第二切换装置包括四通阀。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切换装置与所述室外换热器的第一端之间设有第一连接阀,以控制所述第二切换装置与所述室外换热器的第一端之间冷媒流向。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蓄热体的第二端还连接于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的第一端,且所述蓄热体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连接的第一端管路上设置有第二连接阀,以控制所述蓄热体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的冷媒流向。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器***还包括设置于所述蓄热体的第二端和所述室外换热器的第二端之间的旁通节流阀。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器***还包括第二室内换热器,所述第二室内换热器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蓄热体的第二端和所述室外换热器的第二端;
所述第一切换装置、所述蓄热体和所述第二室内换热器连接形成第一支路;
所述第二切换装置和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连接形成第二支路;
所述第一支路与所述第二支路均与所述室外换热的第二端相连接。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器***还包括节流装置,所述节流装置包括第一节流件、第二节流件;
所述第一节流件设于所述第一支路,并位于所述第二室内换热器与所述室外换热器之间;
所述第二节流件设于所述第二支路,并位于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与所述室外换热器之间。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节流装置还包括第三节流件,所述空调器***还包括第一干路,所述第一支路与所述第二支路汇合后通过所述第一干路与所述室外换热器连接;所述第三节流件设于所述第一干路上。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设于背风侧,所述第二室内换热器设于迎风侧。
10.如权利要求1或6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缩机为双缸双吸双排压缩机,所述吸气口包括第一子吸气口和第二子吸气口,所述第一切换装置通过第一管路与所述第一子吸气口连接,所述第二切换装置通过第二管路与所述第二子吸气口连接。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器***还包括第三连接阀,所述第三连接阀设置于所述第二管路。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器***还包括第一电磁阀,所述电磁阀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管路,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三连接阀和所述第二子吸气口之间的所述第二管路。
13.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器还包括补气模块,所述补气模块的第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的第二端,所述补气模块的第二端连接于所述室外换热器的第二端,且所述补气模块通过补气管道与所述压缩机的吸气口连接。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器***还包括第二室内换热器,所述第二室内换热器的第一端连接于所述蓄热体的第二端,所述补气模块的第一端还连接于所述第二室内换热器的第二端。
15.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补气模块包括过冷节流阀和经济器,所述经济器通过第一干路与所述室外换热器的第二端相连接,所述第一干路上设有旁通管道,所述旁通管道连通所述第一干路与所述经济器,所述过冷节流阀设置在所述旁通管道上;所述经济器通过所述补气管道与所述压缩机的第二子吸气口连接;
所述经济器连接于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的第二端。
16.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补气模块包括过冷节流阀和经济器,所述经济器通过第一干路与所述室外换热器的第二端相连接,所述第一干路上设有旁通管道,所述旁通管道连通所述第一干路与所述经济器,所述过冷节流阀设置在所述旁通管道上;所述经济器通过所述补气管道与所述压缩机的第二子吸气口连接;
所述经济器分别于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室内换热器的第二端相连接。
CN202320065343.0U 2023-01-04 2023-01-04 一种空调器*** Active CN21910316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065343.0U CN219103169U (zh) 2023-01-04 2023-01-04 一种空调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065343.0U CN219103169U (zh) 2023-01-04 2023-01-04 一种空调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103169U true CN219103169U (zh) 2023-05-30

Family

ID=864560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065343.0U Active CN219103169U (zh) 2023-01-04 2023-01-04 一种空调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10316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S2939186T3 (es) Sistema de acondicionador de aire
CN1128316C (zh) 一种蓄冷蓄热型热泵空调机
CN112665220B (zh) 基于制冷剂过冷热回收增效的空气源热泵***及控制方法
CN101201198A (zh) 制冷剂机械循环式冰蓄冷热泵空调机组
CN109059335B (zh) 一种低温空气源热泵机组
CN203586601U (zh) 一种喷气增焓型空调装置
CN107192056B (zh) 一种空调机组与观赏性鱼缸的组合节能***
CN210832603U (zh) 空调器
CN210374156U (zh) 一种双蒸发温度热泵***和空调器
CN219103169U (zh) 一种空调器***
CN112728800A (zh) 空调器
CN206514563U (zh) 空调***单元及空调***
CN112013472A (zh) 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CN115751530A (zh) 空调***、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206410354U (zh) 一种空调及空调热泵***
CN215489983U (zh) 一种多功能无水地暖***
CN209944563U (zh) 空调器
CN118293480A (zh) 一种空调器***
CN112710101B (zh) 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CN209944565U (zh) 空调器
CN210832268U (zh)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09944564U (zh) 空调器
CN108709336B (zh) 热泵***及空调器
CN219103371U (zh) 空调***
CN206637893U (zh) 制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