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068347U - 声学装置和移动终端 - Google Patents

声学装置和移动终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068347U
CN219068347U CN202222947156.3U CN202222947156U CN219068347U CN 219068347 U CN219068347 U CN 219068347U CN 202222947156 U CN202222947156 U CN 202222947156U CN 219068347 U CN219068347 U CN 21906834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ound
front cavity
shell
vibrating diaphragm
acoustic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947156.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于龙欣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oertek Inc
Original Assignee
Goertek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oertek Inc filed Critical Goertek Inc
Priority to CN202222947156.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06834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06834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06834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Telephone Set Structur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声学装置,包括具有收容空间的壳体,壳体上设有第一声孔和第二声孔;以及设于收容空间的发声器件,发声器件具有第一振膜和第二振膜,第一振膜和第二振膜分别和壳体配合限定出第一前腔和第二前腔,第一前腔与第一声孔连通,第二前腔与第二声孔连通,第一前腔内设有吸音件。本实用新型的声学装置,可以实现良好的外放效果和声偶极子效应,并且可以改善第一振膜和第二振膜辐射的声波叠加或抵消后频响曲线的尖峰问题,提升声学装置的灵敏度,应用于移动终端时,提升移动终端的音质。

Description

声学装置和移动终端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声产品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声学装置和移动终端。
背景技术
随着消费类电子市场的扩大,大量手机、笔记本电脑等消费类电子产品得到广泛应用,作为消费类电子产品中重要的声学部件,扬声器具有广泛的需求。随着人们对消费类电子产品要求的提高,扬声器的性能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为了使得相关技术中的移动终端(例如手机)在其处于扬声器外放模式时具有较好的立体声效果,以及在其处于听筒通话模式时具有较好的隐私保护效果,通常会在移动终端的音频***中直接使用一个双面发声器件,以便发出两个相位相同声波进行叠加增强来起到提高扬声器外放模式时的立体声效果,或者基于声偶极子效应来发出两个相位相反的声波进行抵消衰减来起到提高听筒通话模式时的隐私保护效果。然而,双面发声器件两面声波在高频频段抵消或者叠加后峰值高,高频峰值降低困难,导致移动终端的音质人声尖锐。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以上不足,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声学装置和移动终端,旨在改善声学装置的频响曲线的尖峰问题且提升其灵敏度,进而提升移动终端的音质。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声学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具有收容空间,所述壳体上设有第一声孔和第二声孔;发声器件,所述发声器件设于所述收容空间,所述发声器件具有第一振膜和第二振膜,所述第一振膜和所述第二振膜分别和所述壳体配合限定出第一前腔和第二前腔,所述第一前腔与所述第一声孔连通,所述第二前腔与所述第二声孔连通,其中
所述第一前腔内设有吸音件。
优选地,所述壳体包括形成所述收容空间的外壳体和设于所述外壳体内部的内壳体,所述第一声孔和所述第二声孔均设于所述外壳体,所述发声器件设于所述内壳体,所述第一振膜和所述外壳体之间形成所述第一前腔,所述第二振膜和所述内壳体之间形成所述第二前腔,所述内壳体和所述外壳体之间设有连通所述第二前腔和所述第二声孔的导声通道。
优选地,所述内壳体包括底壁和设于所述底壁的周缘的侧壁,所述底壁设有支撑部,所述发声器件支撑于所述支撑部且和所述底壁之间形成所述第二前腔,所述侧壁上设有侧出声孔以及连通所述侧出声孔和所述第二前腔的导声部,所述侧出声孔和所述导声部共同形成所述导声通道。
优选地,所述发声器件还设有前壳,所述前壳设于所述第一前腔且与所述第一振膜的周缘连接,所述前壳上贯穿设有通孔,所述吸音件设于所述前壳和所述外壳体之间。
优选地,所述吸音件的两侧分别抵接于所述前壳和所述外壳体,且/或,吸音件为吸音棉、毛毡、泡沫金属、聚氨酯泡沫或发泡橡胶中的任意一种。
优选地,所述吸音件正对所述发声器件的中心区域设置,且/或在所述第一振膜的振动方向上,所述吸音件的投影尺寸不超出所述发声器件的投影尺寸。
优选地,所述壳体至少一部分为移动终端的终端壳体。
优选地,所述壳体包括前壳、中框和后壳,所述第一声孔设于所述前壳或者设于所述前壳和所述中框的连接处,所述第二声孔设于所述后壳或者所述中框或者所述后壳与所述中框的连接处。
优选地,所述第一振膜与所述中框和所述前壳配合形成所述第一前腔。
本实用新型另一方面还提供一种移动终端,包括终端壳体和上述声学装置,所述声学装置设于所述移动终端的顶部,在所述终端壳体上设有与所述第一声孔连通的第一出音部,以及与所述第二声孔连通的第二出音部。
本实用新型的声学装置与相关技术相比,有益效果在于:
通过采用双面发声器件,且第一振膜和第二振膜分别和壳体配合限定出第一前腔和第二前腔,壳体上设有与第一前腔连通的第一声孔和与第二前腔连通的第二声孔,当第一前腔的声波和第二前腔的声波相位相同时,两个声波叠加增强,提高外放效果;当第一前腔的声波和第二前腔的声波相位相反时,两个声波抵消衰减,基于声偶极子效应来起到提高通话隐私保护效果。进一步地,在第一前腔内设置吸音件,可以消除在高频段处声波叠加或抵消后产生的尖峰,改善尖锐声且提升声学装置的灵敏度,进而提升移动终端的音质。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声学装置的立体结构图。
图2为图1的声学装置的分解结构图。
图3为图1的沿A-A线的剖面图。
图4为图3中C处的局部结构放大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声学装置与现有技术的曲线对比图。
附图标号说明:
Figure BDA0003928870430000031
/>
Figure BDA0003928870430000041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若干”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固定”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固定”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另外,本实用新型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随着便携式消费类电子产品市场的发展,微型发声器件得到广泛的应用,并且随着便携式终端电子产品的多功能和小型化设计,对微型发声器的声学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双面发声器件的应用越来越普遍。
双面发声器件一般包括磁路***、振动***以及支撑二者的固定***,其中,振动***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振膜和第二振膜以及驱动第一振膜或第二振膜振动的音圈。第一振膜和第二振膜辐射相同相位的声波时,可以提升外放效果,第一振膜和第二振膜辐射相反相位的声波时,可以提升终端的通话私密性。然而,在高频频段处,两侧的声波抵消或者叠加后峰值高,导致移动终端的音质人声尖锐。
基于上述构思和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声学装置100,如图1至图4所示,包括壳体10,壳体10具有收容空间,壳体10上设有第一声孔111和第二声孔121;发声器件20,发声器件20设于收容空间内,发声器件20具有第一振膜21和第二振膜22,第一振膜21和第二振膜22分别和壳体10配合限定出第一前腔30和第二前腔40,第一前腔30与第一声孔111连通,第二前腔40与第二声孔121连通,其中第一前腔30内设有吸音件50。
本实用新型的声学装置100采用双面发声器件20,且第一振膜21和第二振膜22分别和壳体10配合限定出第一前腔30和第二前腔40,壳体10上设有与第一前腔30连通的第一声孔111和与第二前腔40连通的第二声孔121,当第一前腔30的声波和第二前腔40的声波相位相同时,两个声波叠加增强,起到提高声学装置100的外放效果;当第一前腔30的声波和第二前腔40的声波相位相反时,两个声波抵消衰减,基于声偶极子效应来起到提高通话隐私保护效果。进一步地,如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声学装置100在第一前腔30内设置吸音件50,可以消除4k-6k频段处声波叠加或抵消后的尖峰,使频响曲线更为平缓,改善尖锐声,进而提升移动终端的音质。
可以理解地,发声器件20包括外壳、磁路***及振动***(图中未标示),外壳用于安装、固定、支撑和保护振动***、磁路***等部件,也即外壳为振动***、磁路***等部件提供安装基础。振动***包括第一振膜21和第二振膜22以及驱动第一振膜21和第二振膜22振动的音圈,音圈可以包括一个或者两个,可以分别与第一振膜21和第二振膜22连接,独立驱动第一振膜21和第二振膜22振动,也可以有其他的连接及驱动方式,在此不做限定。第一振膜21和第二振膜22相对设置于发声器件20的相对两端,以此形成双面发声器件20。第一振膜21和第二振膜22可以同向振动,也可以反向振动,由此,第一前腔30的声波和第二声腔的声波可以相互叠加或者抵消以使声学装置100实现提高外放效果或者形成声偶极子的效果。
在一实施例中,壳体10包括形成收容空间的外壳体10以及设于外壳体10内部的内壳体1410,第一声孔111和第二声孔121均设于外壳体10,发声器件20设于内壳体1410,第一振膜21和外壳体10之间形成第一前腔30,第二振膜22和内壳体1410之间形成第二前腔40,内壳体1410和外壳体10之间设有连通第二前腔40和第二声孔121的导声通道。采用内壳体1410支撑发声器件20,内壳体1410安装于外壳体10的内部,在组装产品时,可以先组装发声器件20和内壳体1410,之后将组装件安装于外壳体10内,工艺简单,便于量产。可以理解地,内壳体1410和外壳体10可以粘接固定或采用其他固定方式。进一步地,在内壳体1410和外壳体10之间可以设置密封泡棉60等减震件,减少内壳体1410和外壳体10之间的振动传递,提高用户体验感。
在一实施例中,内壳体1410包括底壁141和设于底壁141的周缘的侧壁142,底壁141设有支撑部,发声器件20支撑于支撑部且和底壁141之间形成第二前腔40,侧壁142上设有侧出声孔1411以及连通侧出声孔1411和第二前腔40的导声部1412,侧出声孔1411和导声部1412共同形成导声通道。通过在发声器件20和内壳体1410之间形成第二声腔,以及在内壳体1410上设置导声通道,可以简化外壳体10的设计,可实现性高,便于量产。
可以理解地,在内壳体1410的侧壁142与外壳体10之间可以设有防尘网,即在侧壁142侧出声孔1411和第二声孔121之间设有防尘网,可以防止外部灰尘等异物进入收容空间,避免影响发声器件20的性能。组装时,可以将发声器件20、内壳体1410以及防尘件先组装为一体,再与外壳体10结合固定。
在一实施例中,发声器件20还设有前壳11,前壳11设于第一前腔30且与第一振膜21的周缘连接,前壳11上贯穿设有通孔,吸音件50设于前壳11和外壳体10之间。前壳11设于第一前腔30,即设于第一振膜21远离第二振膜22的一侧,前壳11的周缘和第一振膜21的周缘连接,在发声器件20的安装或搬运过程中,可以保护第一振膜21不被损伤。吸音件50设于前壳11和外壳体10之间,不干涉第一振膜21的振动且便于安装。
可以理解地,吸音件50可以粘接固定于外壳体10或者粘接固定于前壳11上,或者两侧分别粘接固定于外壳体10和前壳11上,保证安装稳定性。吸音件50可以是吸音棉、毛毡、泡沫金属、聚氨酯泡沫或发泡橡胶等材质。吸音件50设于前壳11且覆盖通孔,在起到透气作用的同时可以防止外部杂质进入发声器件20内部,影响发声器件20的正常发声。同时,吸音件50前壳11通孔,省去常规在前壳11开设通孔后,需要在通孔处贴透气网布的步骤,简化工艺。
作为其中一种实施方式,吸音件50正对发声器件20的中心区域设置。吸音件50设于发声器件20的中心区域,可以起到更好的阻尼效果。进一步地,在第一振膜21的振动方向上,吸音件50的投影尺寸不超出发声器件20的投影尺寸。
在一实施例中,壳体10至少一部分为移动终端的终端壳体10。即,声学装置100的壳体10可以部分是终端壳体10,也可以全部是终端壳体10。声学装置100可以是发声模组、半模组或者移动终端,壳体10可以有多种实现方式,使用者可以根据实际需求选择。
在一实施例中,壳体10包括前壳11、中框12和后壳13,前壳11、中框12和后壳13围成收容空间。在壳体10之间的结合处可以设置密封泡棉60,提升壳体10之间的密封性。第一声孔111和第二声孔121的相对位置关系具有多种,例如将第一声孔111设于前壳11和中框12的连接处,第二声孔121设于后壳13和中框12的连接处。既能够保证用户通话时第一声孔111与耳部耦合效果好,使得用户能够清晰接听自第一声孔111发出的声音,提升用户通话接听效果。还能减小第一声孔111在前壳11的占用空间,在声学装置100组装于终端时,减小第一声孔111占用终端壳体10用于设置屏幕的空间,有利于增大屏幕尺寸,实现全面屏。而通过将第二声孔121设于后壳13与中框12的连接处,在第一声孔111和第二声孔121用于外放声音时,能够提升两个声孔的配合效果,从而提升外放声音的音量。如此设置能够达到较好的通话隐私保护功能和发声器件20外放功能。当然,在其它实施方式中,还可以将第一声孔111设置于前壳11,第二声孔121设于后壳13与中框12的连接处。如此也能保证用户通话时第一声孔111与耳部耦合效果好,使得用户能够清晰接听自第一声孔111发出的声音,提升用户通话接听效果,能够达到较好地声偶极子效应和较好的外放功能。
作为更多的实施方式,可以将第一声孔111设于前壳11和中框12的连接处,第二声孔121设于后壳13。或者,第一声孔111设于前壳11和中框12的连接处,第二声孔121设于中框12。或者,第一声孔111设于前壳11,第二声孔121设于中框12。使得用户能够清晰接听自第一声孔111发出的声音,提升用户通话接听效果,并且能够达到较好地声偶极子效应。
在上述实施例中,第一振膜21与中框12和前壳11配合形成第一前腔30。利用中框12和前壳11与第一振膜21配合形成前腔,不需要额外设置壳体10与第一振膜21配合形成第一前腔30,有利于减小声学装置100的厚度,利于薄型化发展。
本实用新型另一方面还提供一种移动终端,包括终端壳体10和上述的声学装置100,声学装置100设于移动终端的顶部,在终端壳体10上设有与第一声孔111连通的第一出音部,以及与第二声孔121连通的第二出音部。
本实用新型的移动终端包括如前所述的发声器件20,该发声器件20的具体结构参照前述实施例。由于本移动终端采用了前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前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声学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具有收容空间,所述壳体上设有第一声孔和第二声孔;发声器件,所述发声器件设于所述收容空间,所述发声器件具有第一振膜和第二振膜,所述第一振膜和所述第二振膜分别和所述壳体配合限定出第一前腔和第二前腔,所述第一前腔与所述第一声孔连通,所述第二前腔与所述第二声孔连通,其中
所述第一前腔内设有吸音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声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形成所述收容空间的外壳体和设于所述外壳体内部的内壳体,所述第一声孔和所述第二声孔均设于所述外壳体,所述发声器件设于所述内壳体,所述第一振膜和所述外壳体之间形成所述第一前腔,所述第二振膜和所述内壳体之间形成所述第二前腔,所述内壳体和所述外壳体之间设有连通所述第二前腔和所述第二声孔的导声通道。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声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壳体包括底壁和设于所述底壁的周缘的侧壁,所述底壁设有支撑部,所述发声器件支撑于所述支撑部且和所述底壁之间形成所述第二前腔,所述侧壁上设有侧出声孔以及连通所述侧出声孔和所述第二前腔的导声部,所述侧出声孔和所述导声部共同形成所述导声通道。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声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声器件还设有前壳,所述前壳设于所述第一前腔且与所述第一振膜的周缘连接,所述前壳上贯穿设有通孔,所述吸音件设于所述前壳和所述外壳体之间。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声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吸音件的两侧分别抵接于所述前壳和所述外壳体,且/或
所述吸音件为吸音棉、毛毡、泡沫金属、聚氨酯泡沫或发泡橡胶中的任意一种。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声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吸音件正对所述发声器件的中心区域设置,且/或
在所述第一振膜的振动方向上,所述吸音件的投影尺寸不超出所述发声器件的投影尺寸。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声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至少一部分为移动终端的终端壳体。
8.如权利要求1或7所述的声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前壳、中框和后壳,所述第一声孔设于所述前壳或者设于所述前壳和所述中框的连接处,所述第二声孔设于所述后壳或者所述中框或者所述后壳与所述中框的连接处。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声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振膜与所述中框和所述前壳配合形成所述第一前腔。
10.一种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包括终端壳体和如权利要求1至9任意一项所述的声学装置,所述声学装置设于所述移动终端的顶部,在所述终端壳体上设有与所述第一声孔连通的第一出音部,以及与所述第二声孔连通的第二出音部。
CN202222947156.3U 2022-11-07 2022-11-07 声学装置和移动终端 Active CN21906834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947156.3U CN219068347U (zh) 2022-11-07 2022-11-07 声学装置和移动终端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947156.3U CN219068347U (zh) 2022-11-07 2022-11-07 声学装置和移动终端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068347U true CN219068347U (zh) 2023-05-23

Family

ID=8636732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947156.3U Active CN219068347U (zh) 2022-11-07 2022-11-07 声学装置和移动终端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068347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4001979A1 (zh) * 2022-06-30 2024-01-04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4001979A1 (zh) * 2022-06-30 2024-01-04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3099364B (zh) 电子设备
CN109756828B (zh) 发声装置以及电子设备
US6389145B2 (en)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controlling the output of moving armature transducers
CN109040926B (zh) 发声器件及便携终端
CN114554369A (zh) 发声装置和电子设备
KR100540678B1 (ko) 휴대용 통신 단말장치 및 그에 사용되는 전기 음향 변환기
CN219068347U (zh) 声学装置和移动终端
CN216356802U (zh) 一种移动终端设备
CN210725317U (zh) 矩形的微型扬声器及音响设备
CN117240952A (zh) 电子设备
CN117241191A (zh) 发声单体、发声模组及电子设备
CN217770282U (zh) 聆听设备、支架及扬声器
CN216930315U (zh) 扬声器及电子设备
CN115967900A (zh) 电子设备
CN113784243B (zh) 一种喇叭模组和头戴设备
CN212628371U (zh) 发声器件
CN114866912A (zh) 发声器件、发声模组及终端设备
CN114866631A (zh) 电子设备
CN116743898A (zh) 电子设备
CN114257919A (zh) 发声装置和电子设备
WO2021237795A1 (zh) 发声器件
CN114666714B (zh) 发声装置和电子设备
CN114567841B (zh) 发声装置和电子设备
CN221177917U (zh) 发声模组和电子设备
CN114257931B (zh) 发声装置和电子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