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068015U - 一种电机的油冷结构及电机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电机的油冷结构及电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068015U
CN219068015U CN202223443357.6U CN202223443357U CN219068015U CN 219068015 U CN219068015 U CN 219068015U CN 202223443357 U CN202223443357 U CN 202223443357U CN 219068015 U CN219068015 U CN 21906801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il
stator core
silicon steel
oil passing
groo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443357.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旭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orgwarner Powertrain Tianji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orgwarner Powertrain Tianji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orgwarner Powertrain Tianjin Co ltd filed Critical Borgwarner Powertrain Tianji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3443357.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06801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06801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06801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64Electric machine technologies in electromobility

Landscapes

  • Iron Core Of Rotating Electric Machin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机的油冷结构及电机,包括,至少部分区域构造有过油通道的定子铁芯,定子铁芯的外径面与电机壳体接触;设有贯穿孔的绝缘纸,绝缘纸设于定子铁芯的槽内,贯穿孔的位置与定子铁芯的设有过油通道的区域位置相对应;过油通道被设置为两端分别与定子铁芯的槽的内外两侧相连通,以使得从电机壳体上的进油口进入的冷却介质沿着过油通道流动,穿过贯穿孔,进入定子铁芯的槽内的油路腔体结构中,沿着定子绕组流动,进行散热。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过油通道贯穿定子铁芯的槽的轭部,冷却介质直接经过油通道进入定子铁芯的槽内,与定子绕组的线圈接触,对定子绕组进行散热,无需额外增加喷油环,优化整机安装空间,节省整机成本。

Description

一种电机的油冷结构及电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机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电机的油冷结构及电机。
背景技术
对于现有的电机,目前大部分油路结构设计都含有喷油环或者挡油板,占用电机内部空间,电机功率密度低,所以,在现有空间内如何提高电机功率密度是一个难题。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机的油冷结构及电机,以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以上或者其他前者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电机的油冷结构,包括,
至少部分区域构造有过油通道的定子铁芯,定子铁芯的外径面与电机壳体接触;
设有贯穿孔的绝缘纸,绝缘纸设于定子铁芯的槽内,贯穿孔的位置与定子铁芯的设有过油通道的区域位置相对应;
过油通道被设置为两端分别与定子铁芯的槽的内外两侧相连通,以使得从电机壳体上的进油口进入的冷却介质沿着过油通道流动,穿过贯穿孔,进入定子铁芯的槽内的油路腔体结构中,沿着定子绕组流动,进行散热。
进一步的,构造有过油通道的区域设于定子铁芯的中部,以使得进入油路腔体结构中的冷却介质从中间向两侧方向分别沿着定子绕组流出。
进一步的,过油通道设于定子铁芯的至少部分槽的轭部,过油通道由定子铁芯的槽的外径侧向内径侧方向倾斜设置;
每一槽的轭部的多个过油通道的倾斜方向相同;或,每一槽的轭部的多个过油通道中,相邻两个过油通道的倾斜方向相交设置。
进一步的,多个第一硅钢片叠装构造出定子铁芯的设置有过油通道的区域,多个第一硅钢片的一侧或两侧设置有多个第二硅钢片,多个第二硅钢片叠装构造出定子铁芯的其他区域部分。
进一步的,第一硅钢片的至少部分槽的相应轭部设有至少一个过油孔,沿着第一硅钢片的周向方向,各个槽的轭部上的过油孔至第一硅钢片的轴线的距离依次增大或依次减小。
进一步的,第一硅钢片的至少部分槽的相应轭部设有至少一个过油孔,在每一个槽的轭部,多个过油孔沿着第一硅钢片的径向方向依次设置,相邻两个槽的轭部上的各个过油孔被设置在不同圆周上。
进一步的,相邻两个槽的轭部上的过油孔的数量不相同。
进一步的,两个槽的轭部上的过油孔中,一个过油孔被设置在槽的外径端,与槽的外径侧相连通,另一个过油孔被设置在槽的内径端,与槽的内径侧相连通,设于外径端的过油孔与设于内径端的过油孔位于同一个槽的轭部或分别位于两个槽的轭部或分别位于相邻两个槽的轭部。
进一步的,相邻两个第一硅钢片在进行叠装时旋转一定角度进行叠装,叠装后,各个第一硅钢片上的相对应的槽的轭部上的各个过油孔相连通,构造出过油通道的结构。
进一步的,多个第一硅钢片被设置为至少两组,每一组中,多个第一硅钢片对齐叠装,构成第一硅钢片组,多组第一硅钢片组进行旋转叠装,相邻两个第一硅钢片组在进行叠装时旋转一定角度,构造出过油通道的结构。
进一步的,旋转角度为第一硅钢片的相邻两个槽之间的角度。
进一步的,在定子铁芯的任一槽内,构成该槽的两个齿部上的线圈、槽楔及绝缘纸构成造出油路腔体结构,油路腔体结构与过油通道连通,以使得从过油通道中流出的冷却介质在油路腔体结构中流动。
进一步的,电机壳体的与定子铁芯的设有过油通道的区域相对应的内侧壁部分为凹槽结构,以使得定子铁芯的设有过油通道的区域的外径面与电机壳体的内侧壁构造出一流通空间,流通空间与进油口相连通,冷却介质从进油口进入流通空间,并在流通空间内流动,进入与各个槽相连通的进油通道。
一种电机,包括上述的电机的油冷结构。
由于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定子铁芯的部分区域设置过油通道,该过油通道位于定子铁芯的槽的轭部,过油通道的两端分别与定子铁芯的外径侧的空间和槽内的空间相连通,从电机壳体上的进油口进入的冷却介质直接经过油通道进入定子铁芯的槽内,与定子绕组的线圈接触,沿着线圈的表面向定子绕组的两端方向流动,流经整个定子绕组,吸收定子绕组上的热量,对定子绕组进行散热;
在绝缘纸上设置有贯穿孔,该贯穿孔的位置与定子铁芯的设有过油通道的区域相对应,以使得从过油通道中流出的冷却介质穿过贯穿孔进入定子铁芯的槽内;
在定子铁芯的槽的两个齿部上设置的线圈、该槽的端部的槽楔及定子铁芯的槽、绝缘纸构造出油路腔体结构,从过油通道流出的冷却介质在油路腔体结构中流动,充分与定子绕组和定子铁芯接触,吸收定子绕组及定子铁芯的热量,对定子绕组及定子铁芯进行散热;
定子铁芯上设置过油通道,实现定子铁芯的外径侧空间和槽内空间的连通,实现冷却介质直接在定子铁芯内外的流动,无需额外增加喷油环或者挡油板,优化了整机安装空间;
定子铁芯可以直接安装在电机壳体内,与电机壳体接触,可以采取过盈配合,优化整机安装空间;
采用现有零件优化结构实现油路设计,减少使用不同材料带来的额外耐油试验验证等,节省整机成本,提高电机功率密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电机定子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电机定子的另一种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油路腔体结构的局部剖视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电机定子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第一种第一硅钢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两个第一种第一硅钢片旋转叠装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两个第一种第一硅钢片旋转叠装后的一个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第二种第一硅钢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多个第一种硅钢片旋转叠装后构成的过油通道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图9的一个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图9的另一个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电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
1、定子铁芯 2、过油通道 3、设有过油通道的区域
4、电机壳体 5、绝缘纸 6、定子绕组
7、流通空间 8、槽楔 9、进油口
10、油路腔体结构 11、第一硅钢片 12、第二硅钢片
13、槽 110、过油孔 90、进油管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涉及一种电机的油冷结构及电机,用于对电机的定子进行散热,尤其是集中绕组电机定子,在定子铁芯的局部区域设置多个过油通道,且过油通道与定子铁芯的槽的内外侧连通,冷却介质经过油通道直接进入定子铁芯的槽内与绕组充分接触,吸收定子绕组及定子铁芯热量,简化电机结构,无需额外增加喷油环或挡油板,改善电机定子散热。
一种电机的油冷结构,如图1和图2所示,对定子铁芯1和定子绕组6进行散热,包括,
至少部分区域构造有过油通道2的定子铁芯1,过油通道2的设置,使得冷却介质直接从定子铁芯1的外径侧流向内径侧,定子铁芯1的外径面与电机壳体4接触,定子铁芯1可以与电机壳体4过盈配合,充分利用电机壳体4内部空间,可以省略油路常规设计中的喷油环或挡油板;
设有贯穿孔的绝缘纸5,绝缘纸5设于定子铁芯的槽13内,贯穿孔的位置与定子铁芯1的设有过油通道的区域3位置相对应,贯穿孔的设置,以使得从过油通道2流出的冷却介质能够通过贯穿孔进入定子铁芯的槽13内;
过油通道2被设置为两端分别与定子铁芯的槽13的内外两侧相连通,位于定子铁芯1外径面的冷却介质能够通过过油通道2进入定子铁芯1的内侧,以使得从电机壳体4上的进油口9进入的冷却介质沿着过油通道2流动,穿过贯穿孔,进入定子铁芯的槽13内的油路腔体结构10中,沿着定子绕组6流动,进行散热。在定子铁芯1上设置有过油通道2,过油通道2贯穿定子铁芯的槽13的轭部,使得定子铁芯1能够直接安装在电机壳体4内,无需设置喷油环或挡油板,冷却介质从电机壳体4上的进油口9进入电机壳体4内部后,位于定子铁芯1的外径侧,能够穿过过油通道2直接进入定子铁芯的槽13内,与定子绕组6接触,沿着定子绕组6流动,对定子绕组6进行散热,同时,能够直接吸收定子铁芯1的热量,改善定子散热问题,提高定子散热能力。
构造有过油通道2的区域设于定子铁芯的中部,以使得进入油路腔体结构10中的冷却介质从中间向两侧方向分别沿着定子绕组流出。
过油通道2由定子铁芯的槽13的外径侧向内径侧方向倾斜设置,连通定子铁芯的槽13的内径侧的空间和外径侧的空间,实现冷却介质在定子铁芯1内外侧之间的流通。过油通道2的数量为多个,沿着定子铁芯1的周向方向设置多个过油通道2,沿着定子铁芯1的轴向方向设置多个过油通道2,过油通道2的数量及设置方式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这里不做具体要求。
在本实施例中,每一个定子铁芯的槽13的轭部均设置有多个过油通道2,且多个过油通道2沿着定子铁芯1的轴向方向及周向方向设置,过油通道2的数量及设置方式根据构造有过油通道的区域3的宽度及定子铁芯的槽13的宽度进行选择设置,这里不做具体要求。
每一个定子铁芯的槽13的轭部的多个过油通道2的倾斜方向可以相同,即,每一个过油通道2的倾斜方向均可以为沿着定子铁芯的槽13的外径侧向内径侧方向由定子绕组6的出线端至非出线端方向倾斜,也可以是,每一个过油通道2的倾斜方向均为沿着定子铁芯的槽13的外径侧向内径侧方向由定子绕组6的非出线端至出线端方向倾斜,冷却介质倾斜喷淋在定子绕组上;
或者,每一个定子铁芯的槽13的轭部设有多个过油通道2,相邻两个过油通道2的倾斜方向相交设置,以使得从各个过油通道2内冷却介质均倾斜喷淋到定子绕组6的中部,并从定子绕组6的中部沿着定子绕组6向两侧方向流动并流出,在相邻两个过油通道2中,一个过油通道2的倾斜方向为:沿着定子铁芯的槽13的外径侧向内径侧方向由定子绕组6的非出线端向出线端方向倾斜,另一个过油通道2的倾斜方向为:沿着定子铁芯的槽13的外径侧向内径侧方向由定子绕组6的出线端向非出线端方向倾斜,两组过油通道2的倾斜方向相反,两组过油通道2的轴线相交设置。
当然,每一个定子铁芯的槽13的轭部的多个过油通道2中,可以是:部分过油通道2的倾斜方向相同,部分过油通道2的倾斜方向相交设置。
每一个定子铁芯的槽13的轭部的多个过油通道2的倾斜方向的设置方式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这里不做具体要求。
如图1-图4所示,多个第一硅钢片11叠装构造出定子铁芯1的设有过油通道的区域3,多个第一硅钢片11的一侧或两侧设置有多个第二硅钢片12,多个第二硅钢片12叠装构造出定子铁芯1的其他区域部分,即,多个第一硅钢片11和多个第二硅钢片12叠装构成定子铁芯1的结构,其中,第二硅钢片12为常规使用的硅钢片,第一硅钢片11用于构造设有过油通道的区域3,多个第一硅钢片11可以位于多个第二硅钢片12的任一侧,或者,多个第一硅钢片11位于多个第二硅钢片12之间,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设置,这里不做具体要求。在本实施例中,优选的,多个第一硅钢片11叠装后,在多个第一硅钢片11的两侧分别进行多个第二硅钢片12的叠装,构造出定子铁芯1的结构,多个第一硅钢片11位于多个第二硅钢片12的中部,即,多个第一硅钢片11位于定子铁芯1的中部,也即,构造有过油通道的区域3位于定子铁芯1的中部,以使得冷却介质从定子铁芯1的中部进入定子铁芯1内侧,与定子绕组6的中部接触,并沿着定子绕组6表面向两端方向流动,流经整个定子绕组6,从定子绕组6的两端流出,对定子绕组6进行降温。
如图5-图12所示,过油通道2的结构由多个依次相连通的沿着定子铁芯1的轴向方向设置的过油孔110构成,每一个过油孔110设置在一个第一硅钢片11上,多个第一硅钢片11叠装后相应位置过油孔110连通后构造出过油通道2的结构。第一硅钢片11的至少部分槽13的相应轭部设有至少一个过油孔110,沿着第一硅钢片11的周向方向,各个槽13的轭部上的过油孔110至第一硅钢片11的轴线的距离依次增大或依次减小。在每一个第一硅钢片11上,可以是每一个槽13的轭部均设置有过油孔110,此种结构下,定子铁芯1的各个槽13的轭部均设置有过油通道2,或者,部分槽13的相应轭部设置有过油孔110,此种结构下,定子铁芯1的部分槽13的相应轭部设置有过油通道2,过油孔110的数量及设置位置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设置,这里不做具体要求。
在本实施例中,优选的,在第一硅钢片11的各个槽13的轭部均设置有过油孔110,能够使得冷却介质流经定子绕组6的各个线圈,散热效率高。
过油孔110的形状可以是矩形、方形或圆形,或者是其他形状,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设置,这里不做具体要求。
为使得多个第一硅钢片11依次叠装后相对应的过油孔110相连通构造出过油通道2的结构,沿着第一硅钢片11的周向方向,各个槽13的轭部上的过油孔110至第一硅钢片11的轴线的距离不相同,各个槽13的轭部上的过油孔110不在同一圆周上,相邻两个槽13的轭部上的过油孔110在竖直面上的投影有重叠部分,以便构造出过油通道2的结构。
沿着第一硅钢片11的周向方向,各个槽13的轭部上的过油孔110等间距设置,多个第一硅钢片11在叠装时,相邻两个第一硅钢片11在进行叠装时旋转一定角度进行叠装,叠装后,各个第一硅钢片11上的相对应的槽13的轭部上的各个过油孔110相连通,构造出过油通道2的结构,该旋转角度为第一硅钢片11的相邻两个槽13之间的角度。具体地,第一个第一硅钢片11安装后,以第一个第一硅钢片11为基础,第二个第一硅钢片11与第一个第一硅钢片11对齐,各个齿部、各个槽13及各个槽13的轭部上的过油孔110一一对应,旋转一个角度后,进行叠装,相对应的槽13的轭部上的过油孔110部分重合而相互连通,然后进行第三个第一硅钢片11的叠装,以第二个第一硅钢片11为基础,第三个第一硅钢片11先与第二个第一硅钢片11对齐,旋转一个角度后,进行叠装,相应的槽13的轭部上的过油孔110部分重合而相互连通,然后进行第四个第一硅钢片11的叠装,……,依次进行上述旋转叠装步骤,进行多个第一硅钢片11的叠装,在各个槽13的轭部构造出至少一个过油通道2,贯穿相应槽13的轭部。
为使得位于定子铁芯1的外径侧的冷却介质能够进入过油通道2内,沿着过油通道2流动,并从过油通道2流出,进入定子铁芯1的槽13内,在第一硅钢片11的各个槽13的轭部上的过油孔110中,一个槽13的轭部上的过油孔110设于该槽13的轭部的外径端,与外径侧连通;另一个槽13的轭部上的过油孔110设于该槽13的轭部的内径端,与内径侧连通,因此,设置在槽13的轭部的外径端和内径端的过油孔110,为槽结构,位于外径端的过油孔110面向外径侧的空间,位于内径端的过油孔110面向内径侧的空间,以使得冷却介质能够进入位于外径端的过油孔110,随之进入与之相连通的相邻过油孔110中,随之依次进入构成过油通道2的各个相连通的过油孔110中,最后从位于内径端的过油孔110流出,位于内径端的过油孔110面向定子铁芯1的槽13的内部,使得冷却介质流出后直接进入定子铁芯1的槽13的内部。
第一硅钢片11上的各个槽13的轭部上的过油孔110的设置方式可以是:如图5-图7、图9-图11所示,沿着第一硅钢片11的周向方向,各个槽13的轭部均设置有过油孔110,且过油孔110的数量为一个,以保证轭部的磁路宽度,其中,一个槽13的轭部的过油孔110设置在该槽13的轭部的外径端,与外径侧面相连通,沿着顺时针方向或逆时针方向,各个槽13的轭部上的过油孔110至第一硅钢片11的轴线的距离依次减小,直至与在外径端设置有过油孔110的槽13相邻的槽13的轭部的内径端设置有过油孔110。
或者,一个槽13的轭部的过油孔110设置在该槽13的轭部的内径端,与内径侧面相连通,沿着顺时针方向或逆时针方向,各个槽13的轭部上的过油孔110至第一硅钢片11的轴线的距离依次增大,直至与在内径端设置有过油孔110的槽13相邻的槽13的轭部的外径端设置有过油孔110。
或者,如图8所示,将沿着第一硅钢片11的周向方向的各个槽13的轭部的过油孔110分成多个组,每一个组中,包括一个槽13的轭部上的过油孔110位于外径端,一个槽13的轭部上的过油孔110位于内径端,以及位于这两个槽13之间的各个槽13的轭部上的过油孔110,该组中的各个过油孔110至第一硅钢片11的轴线的距离依次增大或依次减小,每一组中的过油孔110的数量根据过油孔110的尺寸及设置方式进行选择设置,沿着第一硅钢片11的周向方向的各个槽13的轭部的过油孔110被设置的组数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设置,这里不做具体要求。
或者,第一硅钢片11的至少部分槽13的相应轭部设有至少一个过油孔110,在每一个槽13的轭部,多个过油孔110沿着第一硅钢片11的径向方向依次设置,相邻两个槽13的轭部上的各个过油孔110被设置在不同圆周上,每一个槽13的轭部上的多个过油孔110位于同一径向方向上,相邻两个槽13的轭部上的过油孔110交错设置,且相邻两个槽13的轭部上的多个过油孔110在竖直方向上的投影有部分重合,以便多个第一硅钢片11旋转叠装后构成过油通道2的结构。相邻两个槽13的轭部上的过油孔110的数量不相同,一个槽13的轭部上的过油孔110的数量为奇数个,另一个槽13的轭部上的过油孔110的数量为偶数个,且由于相邻两个槽13的轭部上的各个过油孔110不在一个圆周上,因此,在进行多个第一硅钢片11在旋转叠装过程中,相邻两个第一硅钢片11在旋转叠装时类似于一个第一硅钢片11的相邻两个槽13的轭部进行重叠,两个槽13的轭部上的多个过油孔110依次沿着径向方向设置,且相邻两个过油孔110均有重叠部分,因此,构成一个连通的通道,多个第一硅钢片11旋转叠装后,多个连通的通道依次连通,构造出过油通道2的整体结构。
相邻两个槽13的轭部上的多个过油孔110中,有两个过油孔110分别设于槽13的轭部的内径端和外径端,分别与内径侧和外径侧连通,以使得构成的过油通道2的两端分别与定子铁芯1的内径侧和外径侧的空间相连通,位于外径侧的冷却介质能够进入过油通道2内,沿着过油通道2流动,流入定子铁芯1的槽13内。位于内径端和外径端上的过油孔110可以是位于同一个槽13的轭部上,或者是分别位于相邻两个槽13的轭部上,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设置,这里不做具体要求。
在本实施例中,优选的,相邻两个槽13的轭部上的过油孔110,一个槽13的轭部上的过油孔110的数量为两个,被设置在该槽13的内径端与外径端之间;另一个槽13的轭部上的过油孔110的数量为三个,一个过油孔110设于该槽13的外径端,与该槽13的外径侧相连通,另一个过油孔110设于该槽13的内径端,与该槽13的内径侧相连通。
此种过油孔110设计形式的第一硅钢片11在旋转叠装时,可以是:相邻两个第一硅钢片11在进行叠装时旋转一定角度进行叠装,叠装后,各个第一硅钢片11上的相对应的槽13的轭部上的各个过油孔110相连通,构造出过油通道2的结构,旋转角度为第一硅钢片11的相邻两个槽13之间的角度;也可以是,先将多个第一硅钢片11分成至少两组,每一组中,多个第一硅钢片11不进行旋转叠装,直接对齐进行叠装,各个齿部、槽13以及槽13的轭部上的过油孔110一一对应,叠装后,多组的第一硅钢片11的结构是一样的,形成第一硅钢片组,然后对多组第一硅钢片组进行旋转叠装,旋转角度为第一硅钢片11的相邻两个槽13之间的角度,相对应的槽13的轭部上的多个过油孔110相连通,构成至少一个过油通道2结构。
上述的构成设有过油通道区域3的第一硅钢片11的结构是相同的,也可以是第一硅钢片11的结构是不同的,是一系列结构相似的多个第一硅钢片11构造出设有过油通道区域3的结构,如:一系列结构相似的多个第一硅钢片11中,在一个第一硅钢片11上,在每一个槽13的轭部上设置有至少一个过油孔110,多个过油孔110位于同一圆周上,沿着周向方向依次设置,多个槽13的轭部上的多个过油孔110均设置在同一圆周上,但,多个第一硅钢片11中,每一个相对应的槽13的轭部上的过油孔110不位于同一圆周上,沿着径向方向,多个第一硅钢片11上的相对应的槽13的轭部上的过油孔110至定子铁芯1的轴线的距离逐渐增大或逐渐减小,多个第一硅钢片11在叠装时,直接对齐进行叠装,不进行旋转,相对应的槽13的轭部上的多个过油孔110依次连通,构造出过油通道2的结构。
在定子铁芯1的任一槽13内,位于该槽13的两个齿部上的线圈、槽楔8及绝缘纸5构成造出油路腔体结构10,油路腔体结构10与过油通道2连通,从过油通道2内流出的冷却介质进入该油路腔体结构10中,并在该油路腔体结构10中进行流动,同时,冷却介质与该油路腔体结构10两侧的线圈接触,并沿着线圈的表面向线圈的两端方向流动,流经整个定子绕组6的表面,充分与定子绕组6接触,吸收定子绕组6上的热量,对定子绕组6进行降温,同时,冷却介质在油路腔体结构10中流动的过程中,吸收定子铁芯1上的热量,对定子铁芯1进行降温,从而改善定子散热问题,提高定子散热能力。
在上述结构中,可以通过增加第一硅钢片11的数量并经过旋转叠装得到,或者减小轭部磁路宽度,在相同数量的第一硅钢片11旋转叠装结构下,增加槽的轭部的过油孔的数量,以实现定子铁芯的槽13的轭部的过油通道2的数量为多个。
为使得从电机壳体4的进油口9进入的冷却介质进入电机壳体4内部后,能够直接快速的进入过油通道2内,如图1和图2所示,电机壳体4的与定子铁芯1的设有过油通道的区域3相对应的内侧壁部分为凹槽结构,由电机壳体4的内侧壁向外侧壁方向凹陷形成,以使得定子铁芯1的设有过油通道的区域3的外径面与电机壳体4的内侧壁构造出一流通空间7,流通空间7与进油口9相连通,冷却介质从进油口9进入流通空间7,并在流通空间7内流动,进入与各个槽13相连通的过油通道2,由于该设有过油通道的区域3的形状为环形,相应的,该流通空间7的形状也为环形。
在本实施例中,该设有过油通道的区域3位于定子铁芯1的中部,则该凹槽位于电机壳体4的中部,且进油口9设置在该凹槽所对应的电机壳体4上,进油口9与凹槽13连通,进油口9外部连接有进油管道90,从进油口9进入的冷却介质直接进入该流通空间7内。
一种电机,如图12所示,包括如上述的电机的油冷结构。
电机定子在组装过程中,将多个第一硅钢片11根据过油孔110的设置方式进行叠装或旋转叠装,叠装后,在每一个槽13的轭部构造出过油通道2的结构,在多个第一硅钢片11的两侧均叠装多个第二硅钢片12,第二硅钢片12叠装后,构造出定子铁芯1的结构;然后,在各个定子铁芯1的槽13内安装绝缘纸5,将绝缘纸5上的贯穿孔与多个第一硅钢片11的位置相对应,以使得贯穿孔与过油通道2相连通;然后安装定子绕组6及槽楔8。
将定子安装在电机壳体4内,并将多个第一硅钢片11所在的位置与电机壳体4内侧壁上的凹槽的位置相对应,构造出流通空间7。
进行转子等其他部件的安装,构成电机结构。
电机在工作过程中,冷却介质从电机壳体4上的进油口9进入流通空间7内,并在流通空间7内流动,进入各个过油通道2,沿着过油通道2流动,流出后穿过绝缘纸5上的贯穿孔,进入定子铁芯1的各个槽13内,位于油路腔体结构10内,并在油路腔体结构10中流动,对定子绕组6线圈进行浸润,并沿着线圈表面向定子绕组6的两端方向流动,流经整个定子绕组6,对定子绕组6进行降温,同时,冷却介质在油路腔体结构10中流动的过程中,吸收定子铁芯1的热量,对定子铁芯1进行降温,吸收热量后的冷却介质从电机壳体4上的出油口流出,出油口位于电机壳体4的两端的端盖上。
由于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定子铁芯的部分区域设置过油通道,该过油通道位于定子铁芯的槽的轭部,过油通道的两端分别与定子铁芯的外径侧的空间和槽内的空间相连通,从电机壳体上的进油口进入的冷却介质直接经过油通道进入定子铁芯的槽内,与定子绕组的线圈接触,沿着线圈的表面向定子绕组的两端方向流动,流经整个定子绕组,吸收定子绕组上的热量,对定子绕组进行散热;
在绝缘纸上设置有贯穿孔,该贯穿孔的位置与定子铁芯的设有过油通道的区域相对应,以使得从过油通道中流出的冷却介质穿过贯穿孔进入定子铁芯的槽内;
在定子铁芯的槽的两个齿部上设置的线圈、该槽的端部的槽楔及定子铁芯的槽、绝缘纸构造出油路腔体结构,从过油通道流出的冷却介质在油路腔体结构中流动,充分与定子绕组和定子铁芯接触,吸收定子绕组及定子铁芯的热量,对定子绕组及定子铁芯进行散热;
定子铁芯上设置过油通道,实现定子铁芯的外径侧空间和槽内空间的连通,实现冷却介质直接在定子铁芯内外的流动,无需额外增加喷油环或者挡油板,优化了整机安装空间;
定子铁芯可以直接安装在电机壳体内,与电机壳体接触,可以采取过盈配合,优化整机安装空间;
采用现有零件优化结构实现油路设计,减少使用不同材料带来的额外耐油试验验证等,节省整机成本,提高电机功率密度。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所述内容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不能被认为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实施范围。凡依本实用新型申请范围所作的均等变化与改进等,均应仍归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专利涵盖范围之内。

Claims (14)

1.一种电机的油冷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至少部分区域构造有过油通道的定子铁芯,所述定子铁芯的外径面与电机壳体接触;
设有贯穿孔的绝缘纸,所述绝缘纸设于所述定子铁芯的槽内,所述贯穿孔的位置与所述定子铁芯的设有过油通道的区域位置相对应;
所述过油通道被设置为两端分别与定子铁芯的槽的内外两侧相连通,以使得从电机壳体上的进油口进入的冷却介质沿着所述过油通道流动,穿过所述贯穿孔,进入定子铁芯的槽内的油路腔体结构中,沿着定子绕组流动,进行散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机的油冷结构,其特征在于:构造有过油通道的区域设于所述定子铁芯的中部,以使得进入油路腔体结构中的冷却介质从中间向两侧方向分别沿着定子绕组流出。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机的油冷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油通道设于所述定子铁芯的至少部分槽的轭部,所述过油通道由所述定子铁芯的槽的外径侧向内径侧方向倾斜设置;
每一槽的轭部的多个所述过油通道的倾斜方向相同;或,每一槽的轭部的多个所述过油通道中,相邻两个过油通道的倾斜方向相交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机的油冷结构,其特征在于:多个第一硅钢片叠装构造出所述定子铁芯的设置有过油通道的区域,多个第一硅钢片的一侧或两侧设置有多个第二硅钢片,所述多个第二硅钢片叠装构造出定子铁芯的其他区域部分。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机的油冷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硅钢片的至少部分槽的相应轭部设有至少一个过油孔,沿着所述第一硅钢片的周向方向,各个槽的轭部上的过油孔至所述第一硅钢片的轴线的距离依次增大或依次减小。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机的油冷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硅钢片的至少部分槽的相应轭部设有至少一个过油孔,在每一个槽的轭部,多个所述过油孔沿着所述第一硅钢片的径向方向依次设置,相邻两个槽的轭部上的各个过油孔被设置在不同圆周上。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机的油冷结构,其特征在于:相邻两个槽的轭部上的过油孔的数量不相同。
8.根据权利要求5-7任一项所述的电机的油冷结构,其特征在于:两个槽的轭部上的过油孔中,一个过油孔被设置在槽的外径端,与槽的外径侧相连通,另一个过油孔被设置在槽的内径端,与槽的内径侧相连通,设于外径端的过油孔与设于内径端的过油孔位于同一个槽的轭部或分别位于两个槽的轭部或分别位于相邻两个槽的轭部。
9.根据权利要求5-7任一项所述的电机的油冷结构,其特征在于:相邻两个所述第一硅钢片在进行叠装时旋转一定角度进行叠装,叠装后,各个所述第一硅钢片上的相对应的槽的轭部上的各个过油孔相连通,构造出所述过油通道的结构。
10.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电机的油冷结构,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第一硅钢片被设置为至少两组,每一组中,多个所述第一硅钢片对齐叠装,构成第一硅钢片组,多组第一硅钢片组进行旋转叠装,相邻两个所述第一硅钢片组在进行叠装时旋转一定角度,构造出所述过油通道的结构。
11.根据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电机的油冷结构,其特征在于:旋转角度为第一硅钢片的相邻两个槽之间的角度。
12.根据权利要求1-2和4-7任一项所述的电机的油冷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定子铁芯的任一槽内,构成该槽的两个齿部上的线圈、槽楔及绝缘纸构成造出所述油路腔体结构,所述油路腔体结构与所述过油通道连通,以使得从所述过油通道中流出的冷却介质在所述油路腔体结构中流动。
13.根据权利要求1-2和4-7任一项所述的电机的油冷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壳体的与所述定子铁芯的设有过油通道的区域相对应的内侧壁部分为凹槽结构,以使得所述定子铁芯的设有过油通道的区域的外径面与所述电机壳体的内侧壁构造出一流通空间,所述流通空间与所述进油口相连通,冷却介质从所述进油口进入所述流通空间,并在所述流通空间内流动,进入与各个槽相连通的进油通道。
14.一种电机,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13任一项所述的电机的油冷结构。
CN202223443357.6U 2022-12-22 2022-12-22 一种电机的油冷结构及电机 Active CN21906801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443357.6U CN219068015U (zh) 2022-12-22 2022-12-22 一种电机的油冷结构及电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443357.6U CN219068015U (zh) 2022-12-22 2022-12-22 一种电机的油冷结构及电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068015U true CN219068015U (zh) 2023-05-23

Family

ID=8636308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443357.6U Active CN219068015U (zh) 2022-12-22 2022-12-22 一种电机的油冷结构及电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06801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471553B2 (ja) 同心円状コイルロータを備えた機械のための直接ガス冷却式コイル端通気方式
EP2575237B1 (en) Internal cooling of magnetic core for electric machine
CN215733714U (zh) 电机及车辆
US9735630B2 (en) Cooling arrangement for an electrical machine
CN115765259A (zh) 一种轴向磁场电机及其定子冷却结构和制作方法
CN115882622A (zh) 一种轴向磁场电机及其定子冷却结构和制作方法
CN112910122B (zh) 发电机定子及发电机
CN112928839B (zh) 发电机定子及发电机
CN219068015U (zh) 一种电机的油冷结构及电机
JP5892091B2 (ja) マルチギャップ型回転電機
US20230283123A1 (en) Electric motor for vehicle, and vehicle
US20230283148A1 (en) Electric motor for vehicle, and vehicle
KR20130123317A (ko) 전기 기계 모듈 냉각 시스템 및 방법
CN112928838B (zh) 折流风冷式的发电机定子及具有高转矩密度的发电机
CN112928840B (zh) 发电机定子及发电机
CN209994251U (zh) 双定子轴向磁通开关磁链永磁电机
CN114567102A (zh) 一种油冷电机转子冷却结构
CN220556691U (zh) 一种定子结构
CN220673474U (zh) 一种新能源汽车电机循环散热装置
CN112928837B (zh) 折流风冷式的发电机定子及具有高转矩密度的发电机
JP7329721B1 (ja) 回転電機
CN220043119U (zh) 一种轴向磁通电机、电动设备和交通工具
CN219041484U (zh) 油冷电机定子及油冷电机
CN217984694U (zh) 定子铁芯、定子、电机和车辆
CN114257009B (zh) 具有内部冷却结构的磁极线圈、转子和凸极电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