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017722U - 卷绕装置 - Google Patents

卷绕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017722U
CN219017722U CN202223236023.1U CN202223236023U CN219017722U CN 219017722 U CN219017722 U CN 219017722U CN 202223236023 U CN202223236023 U CN 202223236023U CN 219017722 U CN219017722 U CN 21901772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needle
driven
winding
driving
assembl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236023.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请求不公布姓名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uxi Lead Intelligent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uxi Lead Intelligent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uxi Lead Intelligent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Wuxi Lead Intelligent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3236023.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01772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01772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017722U/zh
Priority to PCT/CN2023/135947 priority patent/WO2024114808A1/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50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Landscapes

  • Winding Of Web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电芯加工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卷绕装置。一种卷绕装置,所述卷绕装置包括:支架;所述第一组卷针组件包括第一主动卷针组件及第一从动卷针组件,所述第一主动卷针组件及所述第一从动卷针组件均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支架,所述第一主动卷针组件及所述第一从动卷针组件均包括卷针;传动组件,所述传动组件设置于所述支架,所述传动组件分别与所述第一主动卷针组件及所述第一从动卷针组件连接,所述传动组件用于驱动所述第一主动卷针组件及所述第一从动卷针组件同步转动,以将第一料带卷绕于所述第一主动卷针组件对应的卷针、第二料带卷绕于所述第一从动卷针组件对应的卷针。本申请提供的卷绕装置,可以提高卷绕装置的加工效率。

Description

卷绕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芯加工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卷绕装置。
背景技术
卷绕装置是一种用于将隔膜和极片卷绕起来以形成电芯的装置。具体地,卷绕装置通常包括卷针,卷针转动时能够将隔膜和极片卷绕于自身形成上述电芯。
近年来,随着对卷绕装置的加工效率的要求越来越高,相关技术中通常通过加快卷针转动速度的方式以期在单位时间内加工更多的电芯,进而实现提高卷绕装置的加工效率的目的。
然而,碍于机械结构的设计,卷针的转动速度目前已经到达极值,卷绕装置的结构已无法支持卷针的速度继续提高,导致卷绕装置的加工效率遇到了瓶颈,因此,如何进一步提高卷绕装置的加工效率成为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卷绕装置,其能够提高卷绕装置的加工效率。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公开一种卷绕装置,所述卷绕装置包括:
支架;
第一组卷针组件,所述第一组卷针组件包括第一主动卷针组件及第一从动卷针组件,所述第一主动卷针组件及所述第一从动卷针组件均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支架,所述第一主动卷针组件及所述第一从动卷针组件)均包括卷针;
传动组件,所述传动组件设置于所述支架,所述传动组件分别与所述第一主动卷针组件及所述第一从动卷针组件连接,所述传动组件用于驱动所述第一主动卷针组件及所述第一从动卷针组件同步转动,以将第一料带卷绕于所述第一主动卷针组件对应的卷针、第二料带卷绕于所述第一从动卷针组件对应的卷针。
由于第一主动卷针组件及第一从动卷针组件均可转动地设置于支,第一主动卷针组件及第一从动卷针组件均包括卷针,因此,当第一主动卷针组件及第一从动卷针组件各自转动时,可以实现分别将第一料带卷绕于第一主动卷针组件对应的卷针,第二料带卷绕于第一从动卷针组件对应的卷针上的目的。
其中,由于传动组件分别与第一主动卷针组件及第一从动卷针组件连接,并且传动组件可以驱动第一主动卷针组件及第一从动卷针组件同步转动,因此,当传动组件驱动第一主动卷针组件及第一从动卷针组件同步转动时,可以实现在第一料带卷绕于第一主动卷针组件对应的卷针的同时,第二料带卷绕于第一从动卷针组件对应的卷针。
也即是,通过设置传动组件,并使得传动组件分别与第一主动卷针组件及第一从动卷针组件连接,可以一次性实现将两个料带分别卷绕于第一主动卷针组件对应的卷针及第一从动卷针组件对应的卷针,相比于相关技术中一次性只能对一个料带进行卷绕的方式来说,可以大大提高该卷绕装置的加工效率。
可选地,所述支架包括:
主动支架,所述主动支架包括主动支撑座以及第一主动旋转盘,所述第一主动旋转盘绕自身的轴线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主动支撑座,所述第一主动卷针组件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第一主动旋转盘,所述第一主动卷针组件的转动中心线与所述第一主动旋转盘的转动中心线平行;
从动支架,所述从动支架与所述主动支架间隔相对设置,所述从动支架包括第一从动旋转盘,所述第一从动卷针组件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第一从动旋转盘,所述第一从动卷针组件的转动中心线与所述第一从动旋转盘的转动中心线平行;
动力传动件,所述动力传动件设置于所述第一主动旋转盘及所述第一从动旋转盘之间且分别与所述第一主动旋转盘的及所述第一从动旋转盘固定,所述第一主动旋转盘转动时能够通过所述动力传动件带动所述第一从动旋转盘跟随所述第一主动旋转盘同步转动,以带动所述第一主动卷针组件及所述第一从动卷针组件同步在多个工位之间切换。
当第一主动旋转盘转动时,能够通过动力传动件带动第一从动旋转盘跟随第一主动旋转盘同步转动,进而实现带动第一主动卷针组件及第一从动卷针组件同步在多个工位之间切换的目的。通过使得第一主动卷针组件及第一从动卷针组件在多个工位之间切换,可以使得第一主动卷针组件及第一从动卷针组件将料带分别带动至不同的工位,这样,可以使得针对料带的不同的加工工序在不同的工位上进行,相比于在同一个工位上对料带进行多种加工工序的方式来说,可以使得各个加工工序所对应的加工机构分散至各个工位,可以避免各个加工机构之间出现干涉的情况。
可选地,所述多个工位包括卷绕工位、贴胶工位及下料工位。
可选地,所述主动支架还包括:
第二主动旋转盘,所述第二主动旋转盘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主动支撑座且位于所述第一主动旋转盘的背离所述从动支架的一侧,所述第二主动旋转盘与所述第一主动旋转盘间隔相对设置,所述第一主动卷针组件还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第二主动旋转盘。
通过使得第二主动旋转盘与第一主动旋转盘间隔相对设置,并使得第一主动卷针组件可转动地设置于第二主动旋转盘,第一主动旋转盘及第二主动旋转盘可以在第一主动卷针组件的不同位置处与第一主动卷针组件可转动地连接,可以使得第一主动卷针组件在转动的过程中更加的平稳,不容易出现局部晃动的情况。
可选地,所述从动支架还包括:
第二从动旋转盘,所述第二从动旋转盘与所述第一从动旋转盘间隔相对设置且位于所述第一从动旋转盘的背离所述主动支架的一侧;
从动连杆,所述从动连杆位于所述第一从动旋转盘及所述第二从动旋转盘之间且分别与所述第一从动旋转盘及所述第二从动旋转盘固定,所述第一从动卷针组件还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第二从动旋转盘。
由于第二从动旋转盘与第一从动旋转盘间隔相对设置,第一从动卷针组件还可转动地设置于第二从动旋转盘,因此,第一从动旋转盘及第二从动旋转盘可以在第一从动卷针组件的不同位置处与第一从动卷针组件可转动的连接,可以使得第一从动卷针组件在转动的过程中更加的平稳,不容易出现局部晃动的情况。
可选地,所述传动组件包括:
支撑轴,所述支撑轴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支架,所述支撑轴上固设有第一传动件,所述第一传动件用于带动所述支撑轴绕自身的轴线转动;
所述支撑轴分别与所述第一主动卷针组件及所述第一从动卷针组件连接,所述支撑轴绕自身的轴线转动时驱动所述第一主动卷针组件及所述第一从动卷针组件同步转动,以将第一料带卷绕于所述第一主动卷针组件对应的卷针、第二料带卷绕于所述第一从动卷针组件对应的卷针。
由于支撑轴上固设有第一传动件,因此,可以通过第一传动件驱动支撑轴绕自身的轴线转动,当支撑轴绕自身的轴线转动时,由于支撑轴分别与第一主动卷针组件及第一从动卷针组件连接,因此,可以带动第一主动卷针组件及第一从动卷针组件同步转动。可见,通过使得支撑轴绕自身的轴线转动,即可实现带动第一主动卷针组件及第一从动卷针组件同步转动的目的,实现方式非常的简单。
可选地,所述传动组件还包括:
第一主动轮,所述第一主动轮固设于所述支撑轴且对应所述第一主动卷针组件设置;
第一从动轮,所述第一从动轮固设于所述支撑轴且对应所述第一从动卷针组件设置;
第一主动带,所述第一主动带套设于所述第一主动轮及所述第一主动卷针组件;
第一从动带,所述第一从动带套设于所述第一从动轮及所述第一从动卷针组件。
通过第一主动轮与第一主动带之间的配合,当支撑轴绕自身的轴线开始转动时,可以实现带动第一主动卷针组件转动的目的。通过第一从动轮303与第一从动带之间的配合,当支撑轴绕自身的轴线开始转动时,可以实现带动第一从动卷针组件转动的目的,结构设计非常的巧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卷绕装置的制造成本。
可选地,所述传动组件还包括:
抱箍轮,所述抱箍轮绕所述第一从动卷针组件的转动中心线可转动调节地套设于所述第一从动卷针组件,所述第一从动带套设于所述第一从动轮及所述抱箍轮。
通过使得抱箍轮绕第一从动卷针组件的转动中心线可转动调节地套设于第一从动卷针组件,当第一从动卷针组件对应卷针的卷绕缝隙的朝向与第一主动卷针组件对应卷针的卷绕缝隙的朝向不相同时,可以松开抱箍轮,接着,可以使得第一从动卷针组件相对于抱箍轮转动,直至第一从动卷针组件对应卷针的卷绕缝隙的朝向与第一主动卷针组件对应卷针的卷绕缝隙的朝向相同,在第一从动卷针组件对应卷针的卷绕缝隙的朝向与第一主动卷针组件对应卷针的卷绕缝隙的朝向相同之后,可以将抱箍轮锁紧于第一从动卷针组件,至此,则实现了第一从动卷针组件对应卷针的卷绕缝隙的朝向与第一主动卷针组件对应卷针的卷绕缝隙的朝向相同的目的。
通过使得第一从动卷针组件对应卷针的卷绕缝隙的朝向与第一主动卷针组件对应卷针的卷绕缝隙的朝向相同,可以使得第一从动卷针组件的卷针及第一主动卷针组件的卷针可以同时卷绕来自同一个方向的两个料带,可以使得第一从动卷针组件与第一主动卷针组件的一致性更好。
可选地,所述传动组件还包括:
第一中间轮,所述第一中间轮固设于所述支撑轴且与所述第一主动轮间隔设置;
第一中间带,所述第一中间带套设于所述第一中间轮及所述第一主动卷针组件。
由于第一中间轮固设于支撑轴,因此,当支撑轴开始转动时,可以带动第一中间轮同步转动,在第一中间轮开始转动时,由于第一中间带套设于第一中间轮及第一主动卷针组件,因此,第一中间轮可以通过第一中间带带动第一主动卷针组件转动。
其中,由于第一中间轮与第一主动轮间隔设置,因此,可以使得第一中间带及第一主动带分别套设于第一主动卷针组件的不同位置,可以使得第一主动卷针组件转动时稳定性更好。
可选地,所述支撑轴包括:
主动支撑轴及从动支撑轴,所述主动支撑轴及所述从动支撑轴通过联轴器连接;
所述第一传动件及所述第一主动轮固设于所述主动支撑轴,所述第一从动轮及所述第一中间轮固设于所述从动支撑轴。
通过使得第一传动件及第一主动轮固设于主动支撑轴,第一从动轮及第一中间轮固设于从动支撑轴,主动支撑轴及从动支撑轴通过联轴器连接,这样,当出现异常情况,导致第一主动轮的转动速度与第一中间轮的转动速度不同,进而导致主动支撑轴的转动速度与从动支撑轴的转动速度不同时,联轴器可以及时断裂,进而可以避免后续出现更大异常导致出现生命或财产损失的情况发生。
可选地,所述卷绕装置还包括:
第二组卷针组件,所述第二组卷针组件包括第二主动卷针组件及第二从动卷针组件,所述第二主动卷针组件及所述第二从动卷针组件均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支架,所述第二主动卷针组件及所述第二从动卷针组件均包括卷针;
所述传动组件分别与所述第二主动卷针组件及所述第二从动卷针组件连接,所述传动组件还用于驱动所述第二主动卷针组件及所述第二从动卷针组件同步转动,以将第一料带卷绕于所述第二主动卷针组件对应的卷针、第二料带卷绕于所述第二从动卷针组件对应的卷针。
由于第二主动卷针组件及第二从动卷针组件均可转动地设置于支架,第二主动卷针组件及第二从动卷针组件均包括卷针,传动组件分别与第二主动卷针组件及第二从动卷针组件连接,并且传动组件还可以驱动第二主动卷针组件及第二从动卷针组件同步转动,因此,当传动组件驱动第二主动卷针组件及第二从动卷针组件同步转动时,可以实现在第一料带卷绕于第二主动卷针组件对应的卷针的同时,第二料带卷绕于第二从动卷针组件对应的卷针,使得该卷绕装置的加工效率进一步的提高。
可选地,所述传动组件还包括:
第一主动套筒,所述第一主动套筒绕所述支撑轴的轴线可转动地套设于所述支撑轴,所述第一主动套筒上固设有第二传动件,所述第二传动件用于带动所述第一主动套筒绕所述支撑轴的轴线转动;
第一从动套筒,所述第一从动套筒绕所述支撑轴的轴线可转动地套设于所述支撑轴;
第二主动轮,所述第二主动轮固设于所述第一主动套筒且对应所述第二主动卷针组件设置;
第二中间轮,所述第二中间轮固设于所述第一从动套筒;
第二从动轮,所述第二从动轮固设于所述第一从动套筒且对应所述第二从动卷针组件设置;
第二主动带,所述第二主动带套设于所述第二主动轮及所述第二主动卷针组件;
第二中间带,所述第二中间带套设于所述第二中间轮及所述第二主动卷针组件;
第二从动带,所述第二从动带套设于所述第二从动轮及所述第二从动卷针组件。
来自第二传动件的动力可以通过第一主动套筒、第二主动卷针组件及第一从动套筒传递至第二从动卷针组件,通过简单的机械结构即可实现复杂的运动,结构设计非常的巧妙。
可选地,所述第一主动卷针组件包括:
第一卷针套筒,所述第一卷针套筒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支架),所述传动组件与所述第一卷针套筒连接,用于驱动所述第一卷针套筒转动;
第二卷针套筒,所述卷针包括第一卷针及第二卷针,所述第一卷针与所述第二卷针套筒连接,所述第二卷针套筒沿所述第一卷针套筒的轴向可滑动地套设于所述第一卷针套筒内,以使所述第一卷针的至少部分结构收缩于所述第一卷针套筒或从所述第一卷针套筒伸出;
第三卷针套筒,所述第二卷针与所述第三卷针套筒连接,所述第三卷针套筒沿所述第一卷针套筒的轴向可滑动地套设于所述第二卷针套筒内,以使所述第二卷针至少部分结构收缩于所述第一卷针套筒或从所述第一卷针套筒伸出,所述第一卷针及从所述第二卷针均从所述第一卷针套筒伸出时,所述第一卷针及从所述第二卷针之间具有用于穿设第一料带的卷绕缝隙。
在第一料带卷绕于第一卷针及第二卷针,形成电芯之后,当需要将电芯从第一卷针及第二卷针上下料时,可以使得第一卷针的至少部分结构和/或第二卷针的至少部分结构收缩于第一卷针套筒,这样,即可使得电芯能够非常方便的从卷绕装置上拿下来,电芯的下料工作变得非常容易,可以避免第一卷针及第二卷针由于变形导致电芯卡在第一卷针及第二卷针上无法取下的情况发生。
可选地,所述第二卷针套筒上设置有沿所述第一卷针套筒的轴向延伸的导向槽,所述第一卷针套筒上固设有第一导向限位块,所述第三卷针套筒上固设有第二导向限位块,所述第一导向限位块及所述第二导向限位块均位于所述导向槽中,所述导向槽用于引导所述第一导向限位块及所述第二导向限位块沿所述第一卷针套筒的轴向滑动。
由于第一导向限位块及第二导向限位块均位于导向槽中,也即是,第一导向限位块及第二导向限位块可以共用一个导向槽,这样,可以进一步地简化整个第一主动卷针组件的结构。
可选地,所述第二卷针套筒上设置有第一拉动部,所述第三卷针套筒上设置有第二拉动部。
通过在第二卷针套筒上设置第一拉动部,可以通过第一拉动部沿第一卷针套筒的轴向拉动第二卷针套筒,使得第二卷针套筒沿第一卷针套筒的轴向滑动变得更加的方便。通过设置第二拉动部,可以通过第二拉动部沿第一卷针套筒的轴向拉动第三卷针套筒,使得第三卷针套筒沿第一卷针套筒的轴向滑动变得更加的方便。
可选地,所述卷绕装置还包括:
第一伸缩驱动组件,所述第一伸缩驱动组件用于在所述第一主动卷针组件位于所述下料工位时通过所述第一拉动部及所述第二拉动部分别驱动所述第一卷针及所述第二卷针的至少部分结构收缩于所述第一卷针套筒或从所述第一卷针套筒伸出。
可选地,所述卷绕装置还包括:
第二伸缩驱动组件,所述第二伸缩驱动组件用于在所述第一主动卷针组件位于所述卷绕工位时通过所述第二拉动部驱动所述第二卷针的至少部分结构从所述第一卷针套筒伸出。
通过设置第二伸缩驱动组件,可以使得该卷绕装置的自动化程度更高。
可选地,所述卷绕装置还包括:
切刀组件,所述切刀组件用于切断所述卷绕工位及贴胶工位之间的第一料带;
补偿组件,所述补偿组件用于在所述第一料带切断之前推动位于所述卷绕工位及贴胶工位之间的第一料带,以改变所述贴胶工位与所述切刀组件之间的第一料带的长度。
通过设置补偿组件,可以在发现第一主动卷针组件对应的卷针上电芯的直径小于预设直径时,通过推动位于卷绕工位及贴胶工位之间的第一料带的方式来改变第一料带在贴胶工位与切刀组件之间的第一料带的轨迹,使得第一料带的轨迹由直线改为折线,这样,可以使得位于贴胶工位与切刀组件之间的第一料带的长度变长,从而在该部分第一料带卷绕于第一主动卷针组件对应的卷针上之后可以起到增大电芯直径的作用,使得电芯的直径尽可能的符合预设要求,加工品质更好。
可选地,所述卷绕装置还包括:
支撑件,所述支撑件设置于所述动力传动件,所述卷针的自由端可转动地穿设于所述支撑件,所述支撑件用于支撑所述卷针的自由端。
通过使得卷针的自由端可转动地穿设于支撑件,支撑件可以起到支撑卷针的自由端的目的,使得卷针转动时更加的平稳。
可选地,第一主动卷针组件的卷针的自由端与所述第一从动卷针组件的卷针的自由端分别可转动地穿设于所述支撑件的两侧。
通过使得第一主动卷针组件的卷针的自由端与第一从动卷针组件的卷针的自由端分别可转动地穿设于支撑件的两侧,一方面,可以使得第一主动卷针组件的卷针及第一从动卷针组件的卷针共用一个支撑件,使得卷绕装置的零部件数量减少,起到简化卷绕装置的结构的作用。另一方面,由于第一主动卷针组件的卷针的自由端与第一从动卷针组件的卷针的自由端分别可转动地穿设于支撑件的两侧,可以使得支撑件的两侧均受力,进而可以使得支撑件的受力更加的均衡。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的有益效果在于:
由于第一主动卷针组件及第一从动卷针组件均可转动地设置于支架,第一主动卷针组件及第一从动卷针组件均包括卷针,因此,当第一主动卷针组件及第一从动卷针组件各自转动时,可以实现分别将第一料带卷绕于第一主动卷针组件对应的卷针,第二料带卷绕于第一从动卷针组件对应的卷针上的目的。
其中,由于传动组件分别与第一主动卷针组件及第一从动卷针组件连接,并且传动组件可以驱动第一主动卷针组件及第一从动卷针组件同步转动,因此,当传动组件驱动第一主动卷针组件及第一从动卷针组件同步转动时,可以实现在第一料带卷绕于第一主动卷针组件对应的卷针的同时,第二料带卷绕于第一从动卷针组件对应的卷针。
也即是,通过设置传动组件,并使得传动组件分别与第一主动卷针组件及第一从动卷针组件连接,可以一次性实现将两个料带分别卷绕于第一主动卷针组件对应的卷针及第一从动卷针组件对应的卷针,相比于相关技术中一次性只能对一个料带进行卷绕的方式来说,可以大大提高该卷绕装置的加工效率。
该卷绕装置相比于相关技术中为了提高卷绕装置的加工效率而一味的提高卷针的转动速度导致对卷绕装置中各个零部件的机械强度要求较高的方式来说,本申请提供的卷绕装置中的各个零部件满足一般的机械强度即可,并无特殊的要求,因此,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该卷绕装置的制造成本。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卷绕装置的结构示意图(省略掉传动组件);
图2是图1中的卷绕装置的轴测图(省略掉支架的部分结构);
图3是图1中的卷绕装置在A-A位置的剖视图;
图4是图2中的卷绕装置的传动组件在B-B位置处的剖视图;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一主动卷针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中的第一主动卷针组件在C-C位置处的剖视图;
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一伸缩驱动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二伸缩驱动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二伸缩驱动组件与第一主动卷针组件的位置关系图;
图10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卷绕装置在A-A位置处的剖视图(第一料带被推动之前);
图1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卷绕装置在A-A位置处的剖视图(第一料带被推动之后)。
主要附图标记说明
1-支架;11-主动支架;111-主动支撑座;112-第一主动旋转盘;113-第二主动旋转盘;12-从动支架;121-第一从动旋转盘;122-第二从动旋转盘;123-从动连杆;13-动力传动件;
2-第一组卷针组件;21-第一主动卷针组件;211-第一卷针套筒;2111-第一导向限位块;212-第二卷针套筒;2121-导向槽;2122-第一拉动部;213-第三卷针套筒;2131-第二导向限位块;2132-第二拉动部;22-第一从动卷针组件;
3-传动组件;301-支撑轴;3011-第一传动件;3012-主动支撑轴;3013-从动支撑轴;302-第一主动轮;303-第一从动轮;304-第一主动带;305-第一从动带;306-抱箍轮;307-第一中间轮;308-第一中间带;309-联轴器;310-第一主动套筒;310a-第二主动套筒;3101-第二传动件;311-第一从动套筒;311a-第二从动套筒;312-第二主动轮;313-第二中间轮;314-第二从动轮;315-第二主动带;316-第二中间带;317-第二从动带;
4-第二组卷针组件;4a-第三组卷针组件;41-第二主动卷针组件;42-第二从动卷针组件;
5-第一伸缩驱动组件;51-第一驱动件;52-第一安装板;53-第一滑轨组件;54-第一卡接部;55-第二驱动件;56-第二卡接部;57-第二滑轨组件;
6-第二伸缩驱动组件;61-安装架;62-第三驱动件;63-第三滑轨组件;64-转接件;65-第四滑轨组件;66-第四驱动件;67-第三卡接部;
7-切刀组件;
8-补偿组件;
9-支撑件;
10-卷针;101-第一卷针;102-第二卷针;20-卷绕工位;30-贴胶工位;40-下料工位;50-卷绕缝隙;
100-卷绕装置;
O1-第一主动卷针组件的转动中心线;O2-第一主动旋转盘的转动中心线;O3-第一从动卷针组件的转动中心线;O4-第一从动旋转盘的转动中心线;L-第一料带。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在本申请中,术语“上”、“下”、“左”、“右”、“前”、“后”、“顶”、“底”、“内”、“外”、“中”、“竖直”、“水平”、“横向”、“纵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这些术语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描述本申请及其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定所指示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必须具有特定方位,或以特定方位进行构造和操作。
并且,上述部分术语除了可以用于表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以外,还可能用于表示其他含义,例如术语“上”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用于表示某种依附关系或连接关系。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这些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术语“安装”、“设置”、“设有”、“连接”、“相连”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可拆卸连接,或整体式构造;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或者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又或者是两个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之间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主要是用于区分不同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具体的种类和构造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并非用于表明或暗示所指示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的相对重要性和数量。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为两个或两个以上。
下面将结合具体实施例和附图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说明。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卷绕装置100的结构示意图(省略掉传动组件3),图2是图1中卷绕装置100的轴测图(省略掉支架1的部分结构)。
参见图1及图2,卷绕装置100包括:支架1、第一组卷针组件2以及传动组件3。其中,第一组卷针组件2包括第一主动卷针组件21及第一从动卷针组件22,第一主动卷针组件21及第一从动卷针组件22均可转动地设置于支架1,第一主动卷针组件21及第一从动卷针组件22均包括卷针10。传动组件3设置于支架1,传动组件3分别与第一主动卷针组件21及第一从动卷针组件22连接,传动组件3用于驱动第一主动卷针组件21及第一从动卷针组件22同步转动,以将第一料带卷绕于第一主动卷针组件21对应的卷针10、第二料带卷绕于第一从动卷针组件22对应的卷针10。
本申请实施例中,由于第一主动卷针组件21及第一从动卷针组件22均可转动地设置于支架1,第一主动卷针组件21及第一从动卷针组件22均包括卷针10,因此,当第一主动卷针组件21及第一从动卷针组件22各自转动时,可以实现分别将第一料带卷绕于第一主动卷针组件21对应的卷针10,第二料带卷绕于第一从动卷针组件22对应的卷针10上的目的。
其中,由于传动组件3分别与第一主动卷针组件21及第一从动卷针组件22连接,并且传动组件3可以驱动第一主动卷针组件21及第一从动卷针组件22同步转动,因此,当传动组件3驱动第一主动卷针组件21及第一从动卷针组件22同步转动时,可以实现在第一料带卷绕于第一主动卷针组件21对应的卷针10的同时,第二料带卷绕于第一从动卷针组件22对应的卷针10。
也即是,通过设置传动组件3,并使得传动组件3分别与第一主动卷针组件21及第一从动卷针组件22连接,可以一次性实现将两个料带分别卷绕于第一主动卷针组件21对应的卷针10及第一从动卷针组件22对应的卷针10,相比于相关技术中一次性只能对一个料带进行卷绕的方式来说,可以大大提高该卷绕装置的加工效率。
并且,该卷绕装置100相比于相关技术中为了提高卷绕装置的加工效率而一味的提高卷针10的转动速度导致对卷绕装置100中各个零部件的机械强度要求较高的方式来说,本申请提供的卷绕装置100中的各个零部件满足一般的机械强度即可,并无特殊的要求,因此,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该卷绕装置100的制造成本。
需要说明的是,当卷绕装置100应用于制作电池的电芯的场景中时,上述第一料带可以理解为两层层叠设置的隔膜,或者,第一料带可以理解为两层层叠设置的隔膜以及夹设于两层隔膜之间的极片共同组成的带状结构。当然,基于不同的应用场景,上述第一料带还可以为作其他可能的理解,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上述第二料带可以与第一料带相同,本申请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还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第一主动卷针组件21可转动地设置于支架1上的方式可以有多种,在其中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主动卷针组件21可以通过轴承可转动地设置于支架1上,当然,第一主动卷针组件21还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实现可转动地设置于支架1上,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上述第一从动卷针组件22可转动地设置于支架1的方式可以与第一主动卷针组件21可转动地设置于支架1上的方式相同或者类似,本申请实施例在此不再作过多的赘述。
关于上述支架1,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1、图2及图3,支架1包括:主动支架11、从动支架12及动力传动件13。其中,主动支架11包括主动支撑座111以及第一主动旋转盘112,第一主动旋转盘112绕自身的轴线可转动地设置于主动支撑座111,第一主动卷针组件21可转动地设置于第一主动旋转盘112,第一主动卷针组件21的转动中心线O1与第一主动旋转盘112的转动中心线O2平行。从动支架12与主动支架11间隔相对设置,从动支架12包括第一从动旋转盘121,第一从动卷针组件22可转动地设置于第一从动旋转盘121,第一从动卷针组件22的转动中心线O3与第一从动旋转盘121的转动中心线O4平行。动力传动件13设置于第一主动旋转盘112及第一从动旋转盘121之间且分别与第一主动旋转盘112的及第一从动旋转盘121固定,第一主动旋转盘112转动时能够通过动力传动件13带动第一从动旋转盘121跟随第一主动旋转盘112同步转动,以带动第一主动卷针组件21及第一从动卷针组件22同步在多个工位之间切换。
在该实施例中,由于第一主动旋转盘112绕自身的轴线可转动地设置于主动支撑座111,第一主动卷针组件21可转动地设置于第一主动旋转盘112,且第一主动卷针组件21的转动中心线O1与第一主动旋转盘112的转动中心线O2平行,因此,当第一主动旋转盘112绕自身的轴线相对于主动支撑座111开始转动时,将带动第一主动卷针组件21在多个工位之间切换。
在第一主动旋转盘112转动的同时,由于动力传动件13设置于第一主动旋转盘112及第一从动旋转盘121之间且分别与第一主动旋转盘112及第一从动旋转盘121固定,因此,第一主动旋转盘112的转动动力可以通过动力传动件13传递至第一从动旋转盘121,进而使得第一从动旋转盘121跟随第一主动旋转盘112同步转动。在第一从动旋转盘121跟随第一主动旋转盘112同步转动的情况下,由于第一从动卷针组件22可转动地设置于第一从动旋转盘121,且第一从动卷针组件22的转动中心线O3与第一从动旋转盘121的转动中心线O4平行,因此,第一从动旋转盘121可以带动第一从动卷针组件22在多个工位之间切换。
其中,多个工位可以包括卷绕工位20、贴胶工位30及下料工位40。
可见,当第一主动旋转盘112转动时,能够通过动力传动件13带动第一从动旋转盘121跟随第一主动旋转盘112同步转动,进而实现带动第一主动卷针组件21及第一从动卷针组件22同步在卷绕工位20、贴胶工位30及下料工位40之间切换的目的。通过使得第一主动卷针组件21及第一从动卷针组件22在卷绕工位20、贴胶工位30及下料工位40之间切换,可以使得第一主动卷针组件21及第一从动卷针组件22将料带分别带动至不同的工位,这样,可以使得针对料带的不同的加工工序在不同的工位上进行,相比于在同一个工位上对料带进行多种加工工序的方式来说,一方面,可以使得各个加工工序所对应的加工机构分散至各个工位,可以避免各个加工机构之间出现干涉的情况。另一方面,还可以进一步地提高该卷绕装置100的加工效率。
另外,通过使得动力传动件13设置于第一主动旋转盘112及第一从动旋转盘121之间且分别与第一主动旋转盘112及第一从动旋转盘121固定,可以使得第一主动旋转盘112的动力通过动力传动件13传递至第一从动旋转盘121,这样一来,一方面,无需单独为第一从动旋转盘121设置动力机构,起到降低成本的作用。另一方面,可以保证第一从动旋转盘121与第一主动旋转盘112转动的一致性,第一从动旋转盘121与第一主动旋转盘112的运行同步性更高。
其中,上述第一主动旋转盘112绕自身的轴线可转动地设置于主动支撑座111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实现,在其中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主动支撑座111上可以设置有轴承,第一主动旋转盘112设置于轴承内,这样,可以实现使得第一主动旋转盘112绕自身的轴线可转动地设置于主动支撑座111的目的。
当然,第一主动旋转盘112绕自身的轴线可转动地设置于主动支撑座111还可以通过其他可能的方式实现,本申请实施例在此不再一一列举。
上述第一主动旋转盘112的形状可以为圆形。
同理,上述第一从动旋转盘121的形状也可以为圆形、三角形或者其他任意可能的形状,本申请实施例对第一从动旋转盘121的形状也不作限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1,主动支架11还包括:第二主动旋转盘113,第二主动旋转盘113可转动地设置于主动支撑座111且位于第一主动旋转盘112的背离从动支架12的一侧,第二主动旋转盘113与第一主动旋转盘112间隔相对设置,第一主动卷针组件21还可转动地设置于第二主动旋转盘113。
通过使得第二主动旋转盘113与第一主动旋转盘112间隔相对设置,并使得第一主动卷针组件21可转动地设置于第二主动旋转盘113,第一主动旋转盘112及第二主动旋转盘113可以在第一主动卷针组件21的不同位置处与第一主动卷针组件21可转动地连接,可以使得第一主动卷针组件21在转动的过程中更加的平稳,不容易出现局部晃动的情况。
其中,第二主动旋转盘113可转动地设置于主动支撑座111的方式可以与第一主动旋转盘112可转动地设置于主动支撑座111的方式类似,本申请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第二主动旋转盘113的形状也可以为圆形。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1,从动支架12还包括:第二从动旋转盘122及从动连杆123。其中,第二从动旋转盘122与第一从动旋转盘121间隔相对设置且位于第一从动旋转盘121的背离主动支架11的一侧。从动连杆123位于第一从动旋转盘121及第二从动旋转盘122之间且分别与第一从动旋转盘121及第二从动旋转盘122固定,第一从动卷针组件22还可转动地设置于第二从动旋转盘122。
由于从动连杆123位于第一从动旋转盘121及第二从动旋转盘122之间且分别与第一从动旋转盘121及第二从动旋转盘122固定,因此,当第一从动旋转盘121转动时,第一从动旋转盘121转动动力可以通过从动连杆123传递至第二从动旋转盘122,进而可以带动第二从动旋转盘122跟随第一从动旋转盘121同步转动。
另外,由于第二从动旋转盘122与第一从动旋转盘121间隔相对设置,第一从动卷针组件22还可转动地设置于第二从动旋转盘122,因此,第一从动旋转盘121及第二从动旋转盘122可以在第一从动卷针组件22的不同位置处与第一从动卷针组件22可转动的连接,可以使得第一从动卷针组件22在转动的过程中更加的平稳,不容易出现局部晃动的情况。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1、图2及图4,传动组件3包括:支撑轴301,支撑轴301可转动地设置于支架1,支撑轴301上固设有第一传动件3011,第一传动件3011用于带动支撑轴301绕自身的轴线转动。支撑轴301分别与第一主动卷针组件21及第一从动卷针组件22连接,支撑轴301绕自身的轴线转动时驱动第一主动卷针组件21及第一从动卷针组件22同步转动,以将第一料带卷绕于第一主动卷针组件21对应的卷针10、第二料带卷绕于第一从动卷针组件22对应的卷针10。
在该实施例中,由于支撑轴301上固设有第一传动件3011,因此,可以通过第一传动件3011驱动支撑轴301绕自身的轴线转动,当支撑轴301绕自身的轴线转动时,由于支撑轴301分别与第一主动卷针组件21及第一从动卷针组件22连接,因此,可以带动第一主动卷针组件21及第一从动卷针组件22同步转动。可见,通过使得支撑轴301绕自身的轴线转动,即可实现带动第一主动卷针组件21及第一从动卷针组件22同步转动的目的,实现方式非常的简单。
其中,当支架1包括上述主动支架11、从动支架12及动力传动件13。主动支架11包括主动支撑座111以及第一主动旋转盘112,从动支架12包括上述第一从动旋转盘121时,支撑轴301可以可转动地设置于第一主动旋转盘112及第一从动旋转盘121,且支撑轴301的轴线分别与第一主动旋转盘112的轴线及第一从动旋转盘121的轴线共线。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2及图4,传动组件3还包括:第一主动轮302、第一从动轮303、第一主动带304及第一从动带305。其中,第一主动轮302固设于支撑轴301且对应第一主动卷针组件21设置。第一从动轮303固设于支撑轴301且对应第一从动卷针组件22设置。第一主动带304套设于第一主动轮302及第一主动卷针组件21。第一从动带305套设于第一从动轮303及第一从动卷针组件22。
由于第一主动轮302固设于支撑轴301且对应第一主动卷针组件21设置,因此,当支撑轴301绕自身的轴线开始转动时,可以带动第一主动轮302开始转动。接着,由于第一主动带304套设于第一主动轮302及第一主动卷针组件21,因此,当第一主动轮302开始转动时,可以通过第一主动带304带动第一主动卷针组件21开始转动。
与此同时,由于第一从动轮303固设于支撑轴301且对应第一从动卷针组件22设置,因此,当支撑轴301绕自身的轴线开始转动时,还可以带动第一从动轮303开始转动。接着,由于第一从动带305套设于第一从动轮303及第一从动卷针组件22,因此,当第一从动轮303开始转动时,可以通过第一从动带305带动第一从动卷针组件22开始转动。
可见,通过第一主动轮302与第一主动带304之间的配合,当支撑轴301绕自身的轴线开始转动时,可以实现带动第一主动卷针组件21转动的目的。通过第一从动轮303与第一从动带305之间的配合,当支撑轴301绕自身的轴线开始转动时,可以实现带动第一从动卷针组件22转动的目的,结构设计非常的巧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卷绕装置的制造成本。
其中,第一主动轮302可以为同步带轮,第一主动带304可以为同步带,这样,可以避免第一主动带304在第一主动轮302上打滑的情况发生,使得卷绕装置的运行更加的可靠。
同理,第一从动轮303也可以为同步带轮,第一从动带305也可以为同步带。本申请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为了避免第一主动带304在第一主动卷针组件21上打滑的情况发生,第一主动卷针组件21上可以固设有带轮,第一主动带304套设于带轮上,这样,可以避免第一主动带304在第一主动卷针组件21上打滑的情况发生。
同理,为了避免第一从动带305在第一从动卷针组件22上打滑的情况发生,第一从动卷针组件22上也可以固设有带轮,第一从动带305套设于带轮上,这样,可以避免第一从动带305在第一从动卷针组件22上打滑的情况发生。
为了使得第一主动卷针组件21对应卷针的卷绕缝隙的朝向与第一从动卷针组件22对应卷针的卷绕缝隙的朝向相同,以便第一主动卷针组件21的卷针能够卷绕来自预设方向上的第一料带,第一从动卷针组件22上的卷针能够卷绕来自预设方向上的第二料带,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2,传动组件3还包括:抱箍轮306,抱箍轮306绕第一从动卷针组件22的转动中心线可转动调节地套设于第一从动卷针组件22,第一从动带305套设于第一从动轮303及抱箍轮306。
通过使得抱箍轮306绕第一从动卷针组件22的转动中心线可转动调节地套设于第一从动卷针组件22,当第一从动卷针组件22对应卷针的卷绕缝隙的朝向与第一主动卷针组件21对应卷针的卷绕缝隙的朝向不相同时,可以松开抱箍轮306,接着,可以使得第一从动卷针组件22相对于抱箍轮306转动,直至第一从动卷针组件22对应卷针的卷绕缝隙的朝向与第一主动卷针组件21对应卷针的卷绕缝隙的朝向相同,在第一从动卷针组件22对应卷针的卷绕缝隙的朝向与第一主动卷针组件21对应卷针的卷绕缝隙的朝向相同之后,可以将抱箍轮306锁紧于第一从动卷针组件22,至此,则实现了第一从动卷针组件22对应卷针的卷绕缝隙的朝向与第一主动卷针组件21对应卷针的卷绕缝隙的朝向相同的目的。
通过使得第一从动卷针组件22对应卷针的卷绕缝隙的朝向与第一主动卷针组件21对应卷针的卷绕缝隙的朝向相同,可以使得第一从动卷针组件22的卷针及第一主动卷针组件21的卷针可以同时卷绕来自同一个方向的两个料带,可以使得第一从动卷针组件22与第一主动卷针组件21的一致性更好。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2及图4,传动组件3还包括:第一中间轮307及第一中间带308。其中,第一中间轮307固设于支撑轴301且与第一主动轮302间隔设置。第一中间带308套设于第一中间轮307及第一主动卷针组件21。
由于第一中间轮307固设于支撑轴301,因此,当支撑轴301开始转动时,可以带动第一中间轮307同步转动,在第一中间轮307开始转动时,由于第一中间带308套设于第一中间轮307及第一主动卷针组件21,因此,第一中间轮307可以通过第一中间带308带动第一主动卷针组件21转动。
其中,由于第一中间轮307与第一主动轮302间隔设置,因此,可以使得第一中间带308及第一主动带304分别套设于第一主动卷针组件21的不同位置,可以使得第一主动卷针组件21转动时稳定性更好。
另外,第一主动卷针组件21除了受到来自第一主动带304的转动力之外,还可以受到来自第一中间带308的转动力,使得第一主动卷针组件21的转动动力更加的强劲。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中间轮307的结构可以与上述第一主动轮302的结构相同,第一中间带308的结构也可以与上述第一从动带305的结构相同,本申请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为了避免第一中间带308在第一主动卷针组件21上打滑的情况发生,第一主动卷针组件21上固设有与第一中间带308相匹配的带轮,第一中间带308通过该带轮套设于第一主动卷针组件21,这样,可以避免第一中间带308在第一主动卷针组件21上打滑的情况发生。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加图2及图4,支撑轴301包括:主动支撑轴3012及从动支撑轴3013,主动支撑轴3012及从动支撑轴3013通过联轴器309连接。第一传动件3011及第一主动轮302固设于主动支撑轴3012,第一从动轮303及第一中间轮307固设于从动支撑轴3013。
通过使得第一传动件3011及第一主动轮302固设于主动支撑轴3012,第一从动轮303及第一中间轮307固设于从动支撑轴3013,主动支撑轴3012及从动支撑轴3013通过联轴器309连接,这样,当出现异常情况,导致第一主动轮302的转动速度与第一中间轮307的转动速度不同,进而导致主动支撑轴3012的转动速度与从动支撑轴3013的转动速度不同时,联轴器309可以及时断裂,进而可以避免后续出现更大异常导致出现生命或财产损失的情况发生。
其中,上述主动支撑轴3012的轴线可以与从动支撑轴3013的轴线大致共线,这样,可以使得主动支撑轴3012与从动支撑轴3013转动一致性更好。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1及图2,卷绕装置还包括:第二组卷针组件4,第二组卷针组件4包括第二主动卷针组件41及第二从动卷针组件42,第二主动卷针组件41及第二从动卷针组件42均可转动地设置于支架1,第二主动卷针组件41及第二从动卷针组件42均包括卷针10。传动组件3分别与第二主动卷针组件41及第二从动卷针组件42连接,传动组件3还用于驱动第二主动卷针组件41及第二从动卷针组件42同步转动,以将第一料带卷绕于第二主动卷针组件41对应的卷针10、第二料带卷绕于第二从动卷针组件42对应的卷针10。
由于第二主动卷针组件41及第二从动卷针组件42均可转动地设置于支架1,第二主动卷针组件41及第二从动卷针组件42均包括卷针10,传动组件3分别与第二主动卷针组件41及第二从动卷针组件42连接,并且传动组件3还可以驱动第二主动卷针组件41及第二从动卷针组件42同步转动,因此,当传动组件3驱动第二主动卷针组件41及第二从动卷针组件42同步转动时,可以实现在第一料带卷绕于第二主动卷针组件41对应的卷针10的同时,第二料带卷绕于第二从动卷针组件42对应的卷针10,使得该卷绕装置的加工效率进一步的提高。
更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例中,卷绕装置100还包括:第三组卷针组件4a,第三组卷针组件4a包括第三主动卷针组件及第三从动卷针组件,第三主动卷针组件及第三从动卷针组件均可转动地设置于支架1,第三主动卷针组件及第三从动卷针组件均包括卷针10。传动组件3分别与第三主动卷针组件及第三从动卷针组件连接,传动组件3还用于驱动第三主动卷针组件及第三从动卷针组件同步转动,以将第一料带卷绕于第三主动卷针组件对应的卷针10、第二料带卷绕于第三从动卷针组件对应的卷针10。
其中,第三组卷针组件4a的结构可以与上述第二组卷针组件4的结构相同,并能带来相同或者类似的有益效果,本申请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1,第一组卷针组件2、第二组卷针组件4及第三组卷针组件4a可以均匀分布于支架1。这样,可以使得卷绕装置100的结构布局更加的规整。
关于第一组卷针组件2、第二组卷针组件4及第三组卷针组件4a均匀分布于支架1,具体地,参见图1,当支架1包括第一主动旋转盘112时,第一组卷针组件2、第二组卷针组件4及第三组卷针组件4a可以绕第一主动旋转盘112的轴线均匀分布。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2及图4,传动组件3还包括:第一主动套筒310、第一从动套筒311、第二主动轮312、第二中间轮313、第二从动轮314、第二主动带315、第二中间带316及第二从动带317。其中,第一主动套筒310绕支撑轴301的轴线可转动地套设于支撑轴301,第一主动套筒310上固设有第二传动件3101,第二传动件3101用于带动第一主动套筒310绕支撑轴301的轴线转动。第一从动套筒311绕支撑轴301的轴线可转动地套设于支撑轴301。第二主动轮312固设于第一主动套筒310且对应第二主动卷针组件41设置。第二中间轮313固设于第一从动套筒311。第二从动轮314固设于第一从动套筒311且对应第二从动卷针组件42设置。第二主动带315套设于第二主动轮312及第二主动卷针组件41。第二中间带316套设于第二中间轮313及第二主动卷针组件41。
第二从动带317套设于第二从动轮314及第二从动卷针组件42。
在该实施例中,由于第一主动套筒310绕支撑轴301的轴线可转动地套设于支撑轴301,第一主动套筒310上固设有第二传动件3101,因此,可以通过第二传动件3101驱动第一主动套筒310转动,当第二传动件3101驱动第一主动套筒310开始转动时,由于第二主动轮312固设于第一主动套筒310,因此,可以带动第二主动轮312开始转动。由于第二主动带315套设于第二主动轮312及第二主动卷针组件41,因此,当第二主动轮312开始转动时,可以通过第二主动带315带动第二主动卷针组件41开始转动。
在第二主动卷针组件41开始转动之后,由于第二中间带316套设于第二中间轮313及第二主动卷针组件41,因此,第二主动卷针组件41可以通过第二中间带316带动第二中间轮313开始转动。在第二中间轮313开始转动之后,由于第二中间轮313固设于第一从动套筒311,因此,第二中间轮313可以带动第一从动套筒311开始转动。
在第一从动套筒311开始转动之后,由于第二从动轮314固设于第一从动套筒311,因此,可以带动第二从动轮314开始转动。接着,由于第二从动带317套设于第二从动轮314及第二从动卷针组件42,因此,在第二从动轮314开始转动时,可以通过第二从动带317带动第二从动卷针组件42,至此,则实现了第二从动卷针组件42与第二主动卷针组件41同步转动的目的。
可见,来自第二传动件3101的动力可以通过第一主动套筒310、第二主动卷针组件41及第一从动套筒311传递至第二从动卷针组件42,通过简单的机械结构即可实现复杂的运动,结构设计非常的巧妙。
当卷绕装置还包括第三组卷针组件4a时,参见图4,传动组件3还可以包括:第二主动套筒310a及第二从动套筒311a,第二主动套筒310a可转动地套设于第一主动套筒310与支撑轴301之间,第二从动套筒311a可转动地套设于第一从动套筒311与支撑轴301之间,适应性地,传动组件3还包括一系列带轮及同步带等,其实现原理与当卷绕装置包括第二组卷针组件4时,第二主动卷针组件41与第二从动卷针组件42同步转动的原理类似,本申请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5及图6,第一主动卷针组件21包括:第一卷针套筒211、第二卷针套筒212及第三卷针套筒213。其中,第一卷针套筒211可转动地设置于支架1,传动组件3与第一卷针套筒211连接,用于驱动第一卷针套筒211转动。卷针10包括第一卷针101及第二卷针102,第一卷针101与第二卷针套筒212连接,第二卷针套筒212沿第一卷针套筒211的轴向可滑动地套设于第一卷针套筒211内,以使第一卷针101的至少部分结构收缩于第一卷针套筒211或从第一卷针套筒211伸出。第二卷针102与第三卷针套筒213连接,第三卷针套筒213沿第一卷针套筒211的轴向可滑动地套设于第二卷针套筒212内,以使第二卷针102至少部分结构收缩于第一卷针套筒211或从第一卷针套筒211伸出,第一卷针101及从第二卷针102均从第一卷针套筒211伸出时,第一卷针101及从第二卷针102之间具有用于穿设第一料带的卷绕缝隙50。
在该实施例中,由于第一卷针套筒211可转动地设置于支架1,传动组件3与第一卷针套筒211连接,因此,传动组件3可以驱动第一卷针套筒211转动,接着,由于第一卷针101与第二卷针套筒212连接,第二卷针套筒212沿第一卷针套筒211的轴向可滑动地套设于第一卷针套筒211内,因此,当第一卷针套筒211转动时,可以带动第二卷针套筒212跟随第一卷针套筒211转动,进而使得设置在第二卷针套筒212上的第一卷针101跟随第二卷针套筒212开始转动。
在第二卷针套筒212开始转动时,由于第三卷针套筒213沿第一卷针套筒211的轴向可滑动地套设于第二卷针套筒212内,因此,可以带动第三卷针套筒213跟随第二卷针套筒212同步转动,进而带动设置在第三卷针套筒213上的第二卷针102跟随第三卷针套筒213开始转动。也即是,传动组件3可以带动第一卷针101及第二卷针102同步转动,这样,当第一料带穿设于第一卷针101及从第二卷针102之间的卷绕缝隙50中时,可以实现将第一料带卷绕于第一卷针101及第二卷针102上的目的。
其中,由于第二卷针套筒212沿第一卷针套筒211的轴向可滑动地套设于第一卷针套筒211内,因此,当第二卷针套筒212沿第一卷针套筒211的轴向滑动时,可以带动第一卷针101沿第一卷针套筒211的轴向滑动,进而使得第一卷针101的至少部分结构能够收缩于第一卷针套筒211或从第一卷针套筒211伸出。又由于第三卷针套筒213沿第一卷针套筒211的轴向可滑动地套设于第二卷针套筒212内,因此,当第三卷针套筒213沿第一卷针套筒211的轴向滑动时,可以带动第二卷针102至少部分结构收缩于第一卷针套筒211或从第一卷针套筒211伸出,如此一来,当需要通过第一卷针101及第二卷针102卷绕第一料带时,可以使得第一卷针101的至少部分结构从第一卷针套筒211伸出、第二卷针102的至少部分结构也从第一卷针套筒211伸出,这样,即可通过第一卷针101及第二卷针102进行第一料带的卷绕工作。
在第一料带卷绕于第一卷针101及第二卷针102,形成电芯之后,当需要将电芯从第一卷针101及第二卷针102上下料时,可以使得第一卷针101的至少部分结构和/或第二卷针102的至少部分结构收缩于第一卷针套筒211,这样,即可使得电芯能够非常方便的从卷绕装置上拿下来,电芯的下料工作变得非常容易,可以避免第一卷针101及第二卷针102由于变形导致电芯卡在第一卷针101及第二卷针102上无法取下的情况发生。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第二卷针套筒212沿第一卷针套筒211的轴向可滑动地套设于第一卷针套筒211内,以及第三卷针套筒213沿第一卷针套筒211的轴向可滑动地套设于第二卷针套筒212内具有多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其中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参见图6,第二卷针套筒212上设置有沿第一卷针套筒211的轴向(图6中X轴方向)延伸的导向槽2121,第一卷针套筒211上固设有第一导向限位块2111,第三卷针套筒213上固设有第二导向限位块2131,第一导向限位块2111及第二导向限位块2131均位于导向槽2121中,导向槽2121用于引导第一导向限位块2111及第二导向限位块2131沿第一卷针套筒211的轴向滑动。这样,在导向槽2121的引导作用下,可以使得第一导向限位块2111及第二导向限位块2131均可以沿第一卷针套筒211的轴向滑动,进而可以使得第二卷针套筒212及第三卷针套筒213分别实现沿第一卷针套筒211的轴向滑动的目的。
可见,通过导向限位块与导向槽之间的配合,即可实现使得第二卷针套筒212及第三卷针套筒213分别沿第一卷针套筒211的轴向滑动的目的,解结构设计非常的简单。
另外,由于第一导向限位块2111及第二导向限位块2131均位于导向槽2121中,也即是,第一导向限位块2111及第二导向限位块2131可以共用一个导向槽2121,这样,可以进一步地简化整个第一主动卷针组件21的结构。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所涉及到的所有的主动卷针组件及从动卷针组件的结构可以与第一主动卷针组件21的结构相同或者类似,并能带来相同或者类似的有益效果,本申请实施例在此不再一一展开赘述。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6,第二卷针套筒212上设置有第一拉动部2122,第三卷针套筒213上设置有第二拉动部2132。
通过在第二卷针套筒212上设置第一拉动部2122,可以通过第一拉动部2122沿第一卷针套筒211的轴向拉动第二卷针套筒212,使得第二卷针套筒212沿第一卷针套筒211的轴向滑动变得更加的方便。通过设置第二拉动部2132,可以通过第二拉动部2132沿第一卷针套筒211的轴向拉动第三卷针套筒213,使得第三卷针套筒213沿第一卷针套筒211的轴向滑动变得更加的方便。
其中,上述第一拉动部2122可以为环状或者其他任意可能的形状,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上述第二拉动部2132的形状也可以为任意可能的形状,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也不作限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7,卷绕装置100还包括第一伸缩驱动组件5,第一伸缩驱动组件5用于在第一主动卷针组件21位于下料工位40时通过第一拉动部2122及第二拉动部2132分别驱动第一卷针101及第二卷针102的至少部分结构收缩于第一卷针套筒211或从第一卷针套筒211伸出。
具体地,在第一主动卷针组件21位于下料工位的情况下,当需要将第一卷针101及第二卷针102上的电芯下料时,首先,第一伸缩驱动组件5可以通过第一拉动部2122及第二拉动部2132分别驱动第一卷针101及第二卷针102的至少部分结构收缩于第一卷针套筒211,这样,即可使得电芯能够非常方便的从卷绕装置上拿下来。
在电芯从卷绕装置上拿下来之后,当需要通过第一卷针101及第二卷针102继续卷绕料带时,在第一主动卷针组件21保持在下料工位的情况下,第一伸缩驱动组件5可以通过第一拉动部2122驱动第一卷针101的至少部分结构从第一卷针套筒211伸出,接着,可以使得第一主动卷针组件21转动至卷绕工位,在第一主动卷针组件21转动至卷绕工位的过程中,可以使得第一料带绷紧于第一卷针101,在第一料带绷紧于第一卷针101之后,为后续在卷绕工位上将第一料带卷绕于第一卷针101及第二卷针102上做好了准备。具体卷绕过程可继续参见下文。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6及图7,上述第一伸缩驱动组件5包括:第一驱动件51、第一安装板52、第一滑轨组件53及第一卡接部54,第一驱动件51设置于第一安装板52,第一滑轨组件53设置于第一安装板52,第一卡接部54设置于第一滑轨组件53,第一滑轨组件53的导向方向与第一卷针套筒211的轴向相同,第一卡接部54用于与第一拉动部2122卡接,第一驱动件51用于驱动第一卡接部54沿第一卷针套筒211的轴向滑动。这样,当第一驱动件51沿第一滑轨组件53的导向方向驱动第一卡接部54滑动时,可以实现带动第二卷针套筒212沿第一卷针套筒211的轴向滑动的目的。
其中,上述第一驱动件51可以为电机或者气缸等,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在第一拉动部2122为U型环的情况下,上述第一卡接部54可以为与U型环的凹槽刚好匹配的凸轮,当第一卡接部54为凸轮时,由于凸轮可以绕自身的轴线转动,这样,可以使得第一卡接部54在***至U型环的过程中摩擦力较小,进而可以避免第一卡接部54与第一拉动部2122“硬碰硬”接触导致二者中的一者被摩擦受损的情况发生。与此同时,也便于将第一卡接部54从第一拉动部2122上脱离。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6及图7,上述第一伸缩驱动组件5还包括:第二驱动件55、第二卡接部56及第二滑轨组件57,第二驱动件55及第二滑轨组件57均设置于第一安装板52,第二滑轨组件57的导向方向与第一卷针套筒211的轴向相同,第二卡接部56用于与第二拉动部2132卡接,第二驱动件55用于驱动第二卡接部56沿第一卷针套筒211的轴向滑动。这样,当第二驱动件55沿第一滑轨组件53的导向方向驱动第二卡接部56滑动时,可以实现带动第三卷针套筒213沿第一卷针套筒211的轴向滑动的目的。
其中,上述第二驱动件55的结构可以与第一驱动件51的结构相同,第二滑轨组件57的结构可以与第一滑轨组件53的结构相同,本申请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上述第二卡接部56的结构可以适配第二拉动部2132设置,比如,参见图6及图7,当第二拉动部2132为凸环时,第二卡接部56可以为两个相对设置的凸轮,两个凸轮之间形成有夹缝,第二拉动部2132可以穿设于夹缝中,这样,可以实现将第二卡接部56与第二拉动部2132卡接的目的。
上文中提到,在第一料带绷紧于第一卷针101之后为后续在卷绕工位上将第一料带卷绕于第一卷针101及第二卷针102上做好了准备。在此将继续展开说明。
具体地,参见图8,卷绕装置还包括:第二伸缩驱动组件6,第二伸缩驱动组件6用于在第一主动卷针组件21位于卷绕工位20时通过第二拉动部2132驱动第二卷针102的至少部分结构从第一卷针套筒211伸出。
也即是,在第一主动卷针组件21转动至卷绕工位,使得第一料带绷紧于第一卷针101之后,位于卷绕工位20的第二伸缩驱动组件6可以通过第二拉动部2132驱动第二卷针102的至少部分结构从第一卷针套筒211伸出,使得第一料带刚好穿设于第二卷针102及第一卷针101的卷绕缝隙50中,如此一来,当第一卷针101及第二卷针102同步开始转动时,可以实现将第一料带卷绕于第一卷针101及第二卷针102上形成电芯的目的。
通过设置第二伸缩驱动组件6,可以使得该卷绕装置的自动化程度更高。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8及图9,第二伸缩驱动组件6包括:安装架61、第三驱动件62、第三滑轨组件63、转接件64、第四滑轨组件65、第四驱动件66及第三卡接部67,第三滑轨组件63的导向方向与第一卷针套筒211的轴向相同,转接件64设置于第三滑轨组件63上,第四滑轨组件65设置于转接件64上,第三卡接部67设置于第四滑轨组件65上,第四滑轨组件65的导向方向与第三滑轨组件63的导向方向垂直。这样,首先可以通过第三驱动件62驱动转接件64沿第一卷针套筒211的轴向滑动,进而带动设置于转接件64上的第三卡接部67跟随转接件64一起滑动,直至第三卡接部67与第二拉动部2132对正。
接着,可以通过第四驱动件66驱动第三卡接部67朝着靠近第二拉动部2132的方向运动,使得第三卡接部67卡接于第二拉动部2132。在第三卡接部67卡接于第二拉动部2132之后,第三驱动件62可以驱动转接件64沿第一卷针套筒211的轴向滑动,可以实现带动第三卷针套筒213沿第一卷针套筒211的轴向滑动的目的。
其中,上述第三驱动件62可以为电机,上述第四驱动件66可以为气缸,当然,第三驱动件62及第四驱动件66还可以为其他可能的结构,本申请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第三卡接部67的结构与第二卡接部56的结构相同,本申请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10,卷绕装置100还包括:切刀组件7及补偿组件8。其中,切刀组件7用于切断卷绕工位20及贴胶工位30之间的第一料带。补偿组件8用于在第一料带切断之前推动位于卷绕工位20及贴胶工位30之间的第一料带,以改变贴胶工位30与切刀组件7之间的第一料带的长度。
当第一主动卷针组件21对应的卷针在卷绕工位20卷绕第一料带形成电芯之后,可以将第一主动卷针组件21转动至贴胶工位30,在第一主动卷针组件21到达贴胶工位之后,当发现第一主动卷针组件21对应的卷针10上电芯的直径小于预设直径时,可以通过补偿组件8推动位于卷绕工位20及贴胶工位30之间的第一料带L,参见图10(第一料带被推动之前)及图11(第一料带被推动之后),可以使得贴胶工位30与切刀组件7之间的第一料带L的长度变长,接着,通过切刀组件7可以切断卷绕工位20及贴胶工位30之间的第一料带L,第一料带L被切断之后,可以在贴胶工位3通过胶带将第一料带L的自由端固定于贴胶工位30的电芯上。
可见,通过设置补偿组件8,可以在发现第一主动卷针组件21对应的卷针10上电芯的直径小于预设直径时,通过推动位于卷绕工位20及贴胶工位30之间的第一料带L的方式来改变第一料带L在贴胶工位30与切刀组件7之间的第一料带的轨迹,使得第一料带L的轨迹由直线改为折线,这样,可以使得位于贴胶工位30与切刀组件7之间的第一料带L的长度变长,从而在该部分第一料带L卷绕于第一主动卷针组件21对应的卷针10上之后可以起到增大电芯直径的作用,使得电芯的直径尽可能的符合预设要求,加工品质更好。
其中,切刀组件7可以包括切刀驱动件及设置在切刀驱动件上的切刀,切刀驱动件可以驱动切刀沿靠近或远离第一料带L的方向运动,以切断卷绕工位20及贴胶工位30之间的第一料带。
上述切刀驱动件可以为气缸或者电机等,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补偿组件8可以包括补偿驱动件及可转动地设置于补偿驱动件上的补偿滚轮,补偿驱动件用于驱动补偿滚轮沿靠近或远离第一料带L的方向运动,以在第一料带切断之前推动位于卷绕工位20及贴胶工位30之间的第一料带,以改变贴胶工位30与切刀组件7之间的第一料带的长度。
补偿驱动件的结构可以与上述切刀驱动件的结构相同,本申请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为了避免卷针10在转动的过程中,出现晃动的情况,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1,卷绕装置100还包括支撑件9,支撑件9设置于动力传动件13,卷针10的自由端可转动地穿设于支撑件9,支撑件9用于支撑卷针10的自由端。
通过使得卷针10的自由端可转动地穿设于支撑件9,支撑件9可以起到支撑卷针10的自由端的目的,使得卷针10转动时更加的平稳。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主动卷针组件21的卷针10的自由端与第一从动卷针组件22的卷针10的自由端分别可转动地穿设于支撑件9的两侧。通过使得第一主动卷针组件21的卷针10的自由端与第一从动卷针组件22的卷针10的自由端分别可转动地穿设于支撑件9的两侧,一方面,可以使得第一主动卷针组件21的卷针10及第一从动卷针组件22的卷针10共用一个支撑件9,使得卷绕装置100的零部件数量减少,起到简化卷绕装置的结构的作用。另一方面,由于第一主动卷针组件21的卷针10的自由端与第一从动卷针组件22的卷针10的自由端分别可转动地穿设于支撑件9的两侧,可以使得支撑件9的两侧均受力,进而可以使得支撑件9的受力更加的均衡。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20)

1.一种卷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卷绕装置包括:
支架(1);
第一组卷针组件(2),所述第一组卷针组件(2)包括第一主动卷针组件(21)及第一从动卷针组件(22),所述第一主动卷针组件(21)及所述第一从动卷针组件(22)均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支架(1),所述第一主动卷针组件(21)及所述第一从动卷针组件(22)均包括卷针(10);
传动组件(3),所述传动组件(3)设置于所述支架(1),所述传动组件(3)分别与所述第一主动卷针组件(21)及所述第一从动卷针组件(22)连接,所述传动组件(3)用于驱动所述第一主动卷针组件(21)及所述第一从动卷针组件(22)同步转动,以将第一料带卷绕于所述第一主动卷针组件(21)对应的卷针(10)、第二料带卷绕于所述第一从动卷针组件(22)对应的卷针(1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卷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1)包括:
主动支架(11),所述主动支架(11)包括主动支撑座(111)以及第一主动旋转盘(112),所述第一主动旋转盘(112)绕自身的轴线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主动支撑座(111),所述第一主动卷针组件(21)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第一主动旋转盘(112),所述第一主动卷针组件(21)的转动中心线(O1)与所述第一主动旋转盘(112)的转动中心线(O2)平行;
从动支架(12),所述从动支架(12)与所述主动支架(11)间隔相对设置,所述从动支架(12)包括第一从动旋转盘(121),所述第一从动卷针组件(22)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第一从动旋转盘(121),所述第一从动卷针组件(22)的转动中心线(O3)与所述第一从动旋转盘(121)的转动中心线(O4)平行;
动力传动件(13),所述动力传动件(13)设置于所述第一主动旋转盘(112)及所述第一从动旋转盘(121)之间且分别与所述第一主动旋转盘(112)的及所述第一从动旋转盘(121)固定,所述第一主动旋转盘(112)转动时能够通过所述动力传动件(13)带动所述第一从动旋转盘(121)跟随所述第一主动旋转盘(112)同步转动,以带动所述第一主动卷针组件(21)及所述第一从动卷针组件(22)同步在多个工位之间切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卷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工位包括卷绕工位(20)、贴胶工位(30)及下料工位(40)。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卷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动支架(11)还包括:
第二主动旋转盘(113),所述第二主动旋转盘(113)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主动支撑座(111)且位于所述第一主动旋转盘(112)的背离所述从动支架(12)的一侧,所述第二主动旋转盘(113)与所述第一主动旋转盘(112)间隔相对设置,所述第一主动卷针组件(21)还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第二主动旋转盘(113)。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卷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从动支架(12)还包括:
第二从动旋转盘(122),所述第二从动旋转盘(122)与所述第一从动旋转盘(121)间隔相对设置且位于所述第一从动旋转盘(121)的背离所述主动支架(11)的一侧;
从动连杆(123),所述从动连杆(123)位于所述第一从动旋转盘(121)及所述第二从动旋转盘(122)之间且分别与所述第一从动旋转盘(121)及所述第二从动旋转盘(122)固定,所述第一从动卷针组件(22)还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第二从动旋转盘(122)。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卷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组件(3)包括:
支撑轴(301),所述支撑轴(301)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支架(1),所述支撑轴(301)上固设有第一传动件(3011),所述第一传动件(3011)用于带动所述支撑轴(301)绕自身的轴线转动;
所述支撑轴(301)分别与所述第一主动卷针组件(21)及所述第一从动卷针组件(22)连接,所述支撑轴(301)绕自身的轴线转动时驱动所述第一主动卷针组件(21)及所述第一从动卷针组件(22)同步转动,以将第一料带卷绕于所述第一主动卷针组件(21)对应的卷针(10)、第二料带卷绕于所述第一从动卷针组件(22)对应的卷针(10)。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卷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组件(3)还包括:
第一主动轮(302),所述第一主动轮(302)固设于所述支撑轴(301)且对应所述第一主动卷针组件(21)设置;
第一从动轮(303),所述第一从动轮(303)固设于所述支撑轴(301)且对应所述第一从动卷针组件(22)设置;
第一主动带(304),所述第一主动带(304)套设于所述第一主动轮(302)及所述第一主动卷针组件(21);
第一从动带(305),所述第一从动带(305)套设于所述第一从动轮(303)及所述第一从动卷针组件(22)。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卷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组件(3)还包括:
抱箍轮(306),所述抱箍轮(306)绕所述第一从动卷针组件(22)的转动中心线可转动调节地套设于所述第一从动卷针组件(22),所述第一从动带(305)套设于所述第一从动轮(303)及所述抱箍轮(306)。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卷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组件(3)还包括:
第一中间轮(307),所述第一中间轮(307)固设于所述支撑轴(301)且与所述第一主动轮(302)间隔设置;
第一中间带(308),所述第一中间带(308)套设于所述第一中间轮(307)及所述第一主动卷针组件(21)。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卷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轴(301)包括:
主动支撑轴(3012)及从动支撑轴(3013),所述主动支撑轴(3012)及所述从动支撑轴(3013)通过联轴器(309)连接;
所述第一传动件(3011)及所述第一主动轮(302)固设于所述主动支撑轴(3012),所述第一从动轮(303)及所述第一中间轮(307)固设于所述从动支撑轴(3013)。
11.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卷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卷绕装置还包括:
第二组卷针组件(4),所述第二组卷针组件(4)包括第二主动卷针组件(41)及第二从动卷针组件(42),所述第二主动卷针组件(41)及所述第二从动卷针组件(42)均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支架(1),所述第二主动卷针组件(41)及所述第二从动卷针组件(42)均包括卷针(10);
所述传动组件(3)分别与所述第二主动卷针组件(41)及所述第二从动卷针组件(42)连接,所述传动组件(3)还用于驱动所述第二主动卷针组件(41)及所述第二从动卷针组件(42)同步转动,以将第一料带卷绕于所述第二主动卷针组件(41)对应的卷针(10)、第二料带卷绕于所述第二从动卷针组件(42)对应的卷针(10)。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卷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组件(3)还包括:
第一主动套筒(310),所述第一主动套筒(310)绕所述支撑轴(301)的轴线可转动地套设于所述支撑轴(301),所述第一主动套筒(310)上固设有第二传动件(3101),所述第二传动件(3101)用于带动所述第一主动套筒(310)绕所述支撑轴(301)的轴线转动;
第一从动套筒(311),所述第一从动套筒(311)绕所述支撑轴(301)的轴线可转动地套设于所述支撑轴(301);
第二主动轮(312),所述第二主动轮(312)固设于所述第一主动套筒(310)且对应所述第二主动卷针组件(41)设置;
第二中间轮(313),所述第二中间轮(313)固设于所述第一从动套筒(311);
第二从动轮(314),所述第二从动轮(314)固设于所述第一从动套筒(311)且对应所述第二从动卷针组件(42)设置;
第二主动带(315),所述第二主动带(315)套设于所述第二主动轮(312)及所述第二主动卷针组件(41);
第二中间带(316),所述第二中间带(316)套设于所述第二中间轮(313)及所述第二主动卷针组件(41);
第二从动带(317),所述第二从动带(317)套设于所述第二从动轮(314)及所述第二从动卷针组件(42)。
13.根据权利要求3-5任一项所述的卷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主动卷针组件(21)包括:
第一卷针套筒(211),所述第一卷针套筒(211)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支架(1),所述传动组件(3)与所述第一卷针套筒(211)连接,用于驱动所述第一卷针套筒(211)转动;
第二卷针套筒(212),所述卷针(10)包括第一卷针(101)及第二卷针(102),所述第一卷针(101)与所述第二卷针套筒(212)连接,所述第二卷针套筒(212)沿所述第一卷针套筒(211)的轴向可滑动地套设于所述第一卷针套筒(211)内,以使所述第一卷针(101)的至少部分结构收缩于所述第一卷针套筒(211)或从所述第一卷针套筒(211)伸出;
第三卷针套筒(213),所述第二卷针(102)与所述第三卷针套筒(213)连接,所述第三卷针套筒(213)沿所述第一卷针套筒(211)的轴向可滑动地套设于所述第二卷针套筒(212)内,以使所述第二卷针(102)至少部分结构收缩于所述第一卷针套筒(211)或从所述第一卷针套筒(211)伸出,所述第一卷针(101)及从所述第二卷针(102)均从所述第一卷针套筒(211)伸出时,所述第一卷针(101)及从所述第二卷针(102)之间具有用于穿设第一料带的卷绕缝隙。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卷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卷针套筒(212)上设置有沿所述第一卷针套筒(211)的轴向延伸的导向槽(2121),所述第一卷针套筒(211)上固设有第一导向限位块(2111),所述第三卷针套筒(213)上固设有第二导向限位块(2131),所述第一导向限位块(2111)及所述第二导向限位块(2131)均位于所述导向槽(2121)中,所述导向槽(2121)用于引导所述第一导向限位块(2111)及所述第二导向限位块(2131)沿所述第一卷针套筒(211)的轴向滑动。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卷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卷针套筒(212)上设置有第一拉动部(2122),所述第三卷针套筒(213)上设置有第二拉动部(2132)。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卷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卷绕装置还包括:
第一伸缩驱动组件(5),所述第一伸缩驱动组件(5)用于在所述第一主动卷针组件(21)位于所述下料工位(40)时通过所述第一拉动部(2122)及所述第二拉动部(2132)分别驱动所述第一卷针(101)及所述第二卷针(102)的至少部分结构收缩于所述第一卷针套筒(211)或从所述第一卷针套筒(211)伸出。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卷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卷绕装置还包括:
第二伸缩驱动组件(6),所述第二伸缩驱动组件(6)用于在所述第一主动卷针组件(21)位于所述卷绕工位(20)时通过所述第二拉动部(2132)驱动所述第二卷针(102)的至少部分结构从所述第一卷针套筒(211)伸出。
18.根据权利要求3-5任一项所述的卷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卷绕装置还包括:
切刀组件(7),所述切刀组件(7)用于切断所述卷绕工位(20)及所述贴胶工位(30)之间的第一料带;
补偿组件(8),所述补偿组件(8)用于在所述第一料带切断之前推动位于所述卷绕工位(20)及所述贴胶工位(30)之间的第一料带,以改变所述贴胶工位(30)与所述切刀组件(7)之间的第一料带的长度。
19.根据权利要求2-5任一项所述的卷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卷绕装置还包括:
支撑件(9),所述支撑件(9)设置于所述动力传动件(13),所述卷针(10)的自由端可转动地穿设于所述支撑件(9),所述支撑件(9)用于支撑所述卷针(10)的自由端。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卷绕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主动卷针组件(21)的卷针(10)的自由端与所述第一从动卷针组件(22)的卷针(10)的自由端分别可转动地穿设于所述支撑件(9)的两侧。
CN202223236023.1U 2022-12-02 2022-12-02 卷绕装置 Active CN21901772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236023.1U CN219017722U (zh) 2022-12-02 2022-12-02 卷绕装置
PCT/CN2023/135947 WO2024114808A1 (zh) 2022-12-02 2023-12-01 卷绕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236023.1U CN219017722U (zh) 2022-12-02 2022-12-02 卷绕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017722U true CN219017722U (zh) 2023-05-12

Family

ID=8624682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236023.1U Active CN219017722U (zh) 2022-12-02 2022-12-02 卷绕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017722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4114808A1 (zh) * 2022-12-02 2024-06-06 无锡先导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卷绕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4114808A1 (zh) * 2022-12-02 2024-06-06 无锡先导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卷绕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9017722U (zh) 卷绕装置
CN116072949A (zh) 卷绕装置
US6692542B1 (en) Apparatus for manufacturing spiral electrode assembly
CN208111607U (zh) 一种用于电芯卷绕的自动换带装置以及电芯卷绕设备
CN115583528B (zh) 一种无纺布加工用分卷机
CN112467229A (zh) 电芯卷绕装置及方法
CN110301058A (zh) 卷绕设备
CN210214270U (zh) 一种自动换卷装置
JPH09147878A (ja) 渦巻状電極群製造装置
CN110114919A (zh) 卷绕整组设备
CN110171735A (zh) 一种自动换卷装置及换卷方法
CN104953179B (zh) 卷绕装置
CN111276761A (zh) 一种组合卷针卷绕机头及卷绕机
CN114014076A (zh) 一种分切收卷转塔
CN116435031A (zh) 绕包装置及其绕包工艺
CN109616701A (zh) 一种电芯卷制装置
WO2024114808A1 (zh) 卷绕装置
CN111039056B (zh) 一种面料及面料加工***与面料加工工艺
CN210016383U (zh) 一种绕带机构及包带装置
CN209322216U (zh) 一种用于小批量提花面料绕卷的收卷装置
JP2000158042A (ja) 帯状基材の巻取装置および巻取方法
CN110114929A (zh) 卷绕装置
CN217597242U (zh) 一种棉布生产切断装置
JP3399269B2 (ja) コンデンサの巻取り素子テーピング装置
CN113892805B (zh) 一种全自动圣诞树切叶绑枝一体式拉条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