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000747U - 一种可撑开椎间植入物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可撑开椎间植入物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000747U
CN219000747U CN202223474844.9U CN202223474844U CN219000747U CN 219000747 U CN219000747 U CN 219000747U CN 202223474844 U CN202223474844 U CN 202223474844U CN 219000747 U CN219000747 U CN 21900074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ush block
main body
body frame
intervertebral implant
fram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474844.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周非非
徐鹏
张勋
甄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eking University Third Hospital Peking University Third Clinical Medical College
Original Assignee
Peking University Third Hospital Peking University Third Clinical Medical College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eking University Third Hospital Peking University Third Clinical Medical College filed Critical Peking University Third Hospital Peking University Third Clinical Medical College
Priority to CN202223474844.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00074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00074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00074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rosthes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可撑开椎间植入物,属于骨科植入物技术领域,所述可撑开椎间植入物包括主体框,主体框的上方和下方分别设有上撑开体和下撑开体,上撑开体的外表面为弧形面,下撑开体的外表面为楔形面,上撑开体和下撑开体上均设有顶尖,顶尖高于其所在撑开体的外表面1‑3mm,主体框内的撑开结构包括推块和驱动杆,推块为框形且内部空腔用作为植骨空腔,驱动杆的尾部位于推块的前壁上,推块的后壁上设有植骨通道,主体框的后壁上设有贯穿的插接开口。本实用新型的可撑开椎间植入物方便调整,稳定性好,植骨量多。

Description

一种可撑开椎间植入物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骨科植入物技术领域,特别是指一种可撑开椎间植入物。
背景技术
颈椎椎间融合术能有效的治疗颈椎退变和不稳等特征,它可以融合上下椎体,维持椎间隙高度、恢复生理前凸、减轻神经根压力、维持脊柱稳定。其临床效果满意,手术创伤小,操作方便。
近年来,随着临床应用的推广和理论研究的进步,逐渐发现常规椎间植入物尚存在一定不足,例如椎间植入物在植入椎体过程中,需要先进行植骨窗植骨或填充植骨材料,然后使用骨锤或滑锤等敲击工具敲击椎间植入物,以将椎间植入物植入椎间隙,操作复杂,椎间植入物再次调整较为困难;例如椎间植入物在植入后不能够在理想位置稳定,容易出现退出或不融合现象;再例如椎间植入物虽然可以有效的保证椎间隙高度,减轻由椎体带来压迫的病症,但存在植骨效果不佳,植骨量少,骨融合率低,椎体融合术后椎体生理前凸恢复不理想等问题。
为解决上述问题,申请号为202111307020.X的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可撑开椎间植入物,该可撑开椎间植入物实施例1通过驱动杆驱动头部撑开块靠近尾部框,以使撑开体向外张开,虽然其头部撑开块与各撑开体相对的表面、以及尾部框与各撑开体相对的表面均采用顶推斜面顶推配合且顶推斜面上设有相互配合的燕尾状凸台和燕尾状滑槽,但在其撑开过程中撑开体的稳定性仍然较差,撑开体的相对位置容易发生变化。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方便调整,稳定性好,植骨量多的可撑开椎间植入物。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可撑开椎间植入物,包括主体框,所述主体框的上方和下方分别设有上撑开体和下撑开体,所述上撑开体的外表面为弧形面,所述下撑开体的外表面为楔形面,所述上撑开体和下撑开体上均设有顶尖,所述顶尖高于其所在撑开体的外表面1-3mm,其中:
所述主体框内设有撑开结构,所述撑开结构包括推块、以及用于驱动所述推块在所述主体框内前后移动的驱动杆,所述推块和各撑开体传动连接以使所述推块在所述主体框内前后移动过程中驱动各撑开体向外张开;
所述推块为框形且内部空腔用作为植骨空腔,所述驱动杆的尾部位于所述推块的前壁上,所述推块的后壁上设有与所述植骨空腔相联通的植骨通道,所述主体框的后壁上与所述植骨通道相对应的位置设有贯穿且供操作器械***的插接开口。
进一步的,各撑开体的顶尖的数量为两个且呈对角分布;
或者,各撑开体的顶尖的数量为四个且分别位于撑开体的四个角部。
进一步的,各撑开体均为3D打印实体结构;
或者,各撑开体均为3D打印多孔结构;
或者,各撑开体均包括3D打印实体结构的外框和位于所述外框内的3D打印多孔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推块的左右侧壁上均设有横向向外延伸的滑柱,各撑开体的左右两侧均设有沿前后方向延伸且位于所述推块的侧壁和主体框的侧壁之间的竖板,所述竖板上设有与所述滑柱相配合的斜向滑槽。
进一步的,所述主体框的侧壁上设有沿前后方向延伸且用于容纳所述滑柱的末端的滑槽;
和/或,各撑开体上均设有用于避让对侧竖板的避让槽。
进一步的,所述主体框的前壁上设有第一驱动杆安装孔,所述推块的前壁上与所述第一驱动杆安装孔相对应的位置设有第二驱动杆安装孔,所述驱动杆包括位于头部且螺旋装配在所述第一驱动杆安装孔内的螺杆段、以及位于尾部与所述第二驱动杆安装孔相配合的光杆段,所述光杆段的尾部设有与所述推块的前壁的后端面挡止配合的台阶部。
进一步的,所述驱动杆的螺杆段和光杆段之间设有环形凹槽,所述环形凹槽内设有与所述推块的前壁的前端面挡止配合的C形卡环。
进一步的,所述上撑开体上与所述环形凹槽相对应的位置设有贯穿的卡环装配槽。
进一步的,所述主体框的后壁的后部两侧设有负角度的持取槽;
和/或,所述主体框的前壁和后壁均为加厚设计且中部设有竖向延伸的加强板,以使所述主体框的前壁和后壁呈十字形,各撑开体的前后两侧均设有用于避让所述加强板的加强板避让槽。
进一步的,所述推块的前壁上在所述第二驱动杆安装孔处设有加强筋。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可撑开椎间植入物,其上撑开体的外表面为弧形面,下撑开体的外表面为楔形面,更加符合椎体终板的生理角度,能够较好的恢复椎节的高度与张力,保障脊柱稳定;上撑开体和下撑开体上均设有顶尖,顶尖高于其所在撑开体的外表面1-3mm,这样可撑开椎间植入物在椎间盘内撑开到理想位置后,上撑开体和下撑开体上的顶尖均在植入物融合前扎入椎体终板提供即刻稳定作用,使得可撑开椎间植入物在合适位置融合前稳定,防止植入物退出,稳定性好;其主体框内的推块为框形且内部空腔用作为植骨空腔,驱动杆的尾部位于推块的前壁上,推块的后壁上设有与植骨空腔相联通的植骨通道,主体框的后壁上与植骨通道相对应的位置设有贯穿且供操作器械***的插接开口,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可撑开椎间植入物植入前为并拢/未撑开状态,可轻松植入需要恢复高度的椎间隙中,方便调整,并且其驱动杆位于推块的前壁上,使得推块内部可以留出大量植骨空间,这样本实用新型的可撑开椎间植入物在植入人体撑开后,植入物内部仍具有较大的植骨空腔,可利用植骨器械穿过插接开口和植骨通道将骨泥、骨块、骨粉等骨填充材料植入植骨空腔内,方便进行后植骨操作,充分利用了植入物撑开后所增加的植骨空间,在植入物内部充分植骨,植骨量多,提高植骨融合效果,便于后期骨融合,从而使植入物固定性好,骨性融合增加,满足临床要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可撑开椎间植入物未撑开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可撑开椎间植入物撑开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可撑开椎间植入物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可撑开椎间植入物中主体框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可撑开椎间植入物中上撑开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可撑开椎间植入物中下撑开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可撑开椎间植入物中推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可撑开椎间植入物中驱动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的可撑开椎间植入物中C形卡环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可撑开椎间植入物,如图1-9所示,包括主体框1,主体框1的上方和下方分别设有上撑开体2和下撑开体3,上撑开体2的外表面为弧形面,下撑开体3的外表面为楔形面,上撑开体2和下撑开体3上均设有顶尖26、36,顶尖26、36高于其所在撑开体的外表面1-3mm,其中:
主体框1内设有撑开结构,撑开结构包括推块4、以及用于驱动推块4在主体框1内前后移动的驱动杆5,推块4和各撑开体传动连接以使推块4在主体框1内前后移动过程中驱动各撑开体向外张开;
推块4为框形且内部空腔用作为植骨空腔41,驱动杆5的尾部位于推块4的前壁上,推块4的后壁上设有与植骨空腔41相联通的植骨通道42,主体框1的后壁上与植骨通道42相对应的位置设有贯穿且供操作器械***的插接开口11。
本实用新型的可撑开椎间植入物,其上撑开体的外表面为弧形面,下撑开体的外表面为楔形面,更加符合椎体终板的生理角度,能够较好的恢复椎节的高度与张力,保障脊柱稳定;上撑开体和下撑开体上均设有顶尖,顶尖高于其所在撑开体的外表面1-3mm,这样可撑开椎间植入物在椎间盘内撑开到理想位置后,上撑开体和下撑开体上的顶尖均在植入物融合前扎入椎体终板提供即刻稳定作用,使得可撑开椎间植入物在合适位置融合前稳定,防止植入物退出,稳定性好;其主体框内的推块为框形且内部空腔用作为植骨空腔,驱动杆的尾部位于推块的前壁上,推块的后壁上设有与植骨空腔相联通的植骨通道,主体框的后壁上与植骨通道相对应的位置设有贯穿且供操作器械***的插接开口,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可撑开椎间植入物植入前为并拢/未撑开状态,可轻松植入需要恢复高度的椎间隙中,方便调整,并且其驱动杆位于推块的前壁上,使得推块内部可以留出大量植骨空间,这样本实用新型的可撑开椎间植入物在植入人体撑开后,植入物内部仍具有较大的植骨空腔,可利用植骨器械穿过插接开口和植骨通道将骨泥、骨块、骨粉等骨填充材料植入植骨空腔内,方便进行后植骨操作,充分利用了植入物撑开后所增加的植骨空间,在植入物内部充分植骨,植骨量多,提高植骨融合效果,便于后期骨融合,从而使植入物固定性好,骨性融合增加,满足临床要求。本实用新型主要适用于脊柱融合固定手术,尤其适用于颈椎融合固定手术。
进一步的,各撑开体的顶尖26、36的数量为两个且呈对角分布,以较好的提高植入物的稳定性;或者,如图中所示实施例,各撑开体的顶尖26、36的数量为四个且分别位于撑开体的四个角部,以更好的提高植入物的稳定性。
为诱导骨长入,促进植骨融合,增强椎间植入物的融合效果,各撑开体上均可以设有多孔结构或骨小梁结构。根据撑开体的结构不同,可以有以下结构形式:
结构形式一:各撑开体均可以为3D打印实体结构;
结构形式二:各撑开体均可以为3D打印多孔结构;
结构形式三:各撑开体均可以包括3D打印实体结构的外框和位于外框内的3D打印多孔结构,以方便形成多孔结构,同时3D打印实体结构的外框和3D打印多孔结构可以有多种方式结合,这样各撑开体的形态/尺寸可根据患者自身椎间隙的情况及需求进行个性化定制,设计对应高度/角度的撑开体,完美适配患者的椎间隙。3D打印多孔结构的孔隙率可以为40-90%;3D打印多孔结构的孔径可以为300-600μm;各撑开体的材料均优选为钛合金或钽或铌锆合金等多种材料。
如图1-2所示,推块4的左右侧壁上均可以设有横向向外延伸的滑柱43,各撑开体的左右两侧均设有沿前后方向延伸且位于推块4的侧壁和主体框1的侧壁之间的竖板21、31,竖板21、31上设有与滑柱43相配合的斜向滑槽22、32,这样在植入物撑开过程中,推块4的侧壁和主体框1的侧壁可以防止各撑开体前后移动和左右晃动,使各撑开体只可在植入物高度方向移动,能够确保各撑开体撑开时角度固定,撑开体的相对位置不容易发生变化,提高了撑开体的稳定性,并且增强了撑开体的抗压能力,从而使植入物撑开稳定性好,能够较好的恢复椎节的高度与张力,保障脊柱稳定。
如图1-4所示,主体框1的侧壁上可以设有沿前后方向延伸且用于容纳滑柱43的末端的滑槽12,也即滑柱43的末端***滑槽12内,可以有效防止因驱动杆5旋动产生的扭矩导致推块4翻转,使得各撑开体可以平稳的升高,提高了撑开体的稳定性。
综上,本实用新型的术中使用过程参考如下:
本实用新型的可撑开椎间植入物首先处于图1所示的并拢/未撑开状态,利用持取器夹持植入物放入椎间隙中,待植入物放入椎间隙后,通过影像设备观察植入物在椎间隙内的位置,利用持取器调整植入物使其放置在合适位置,然后利用操作器械穿过插接开口11和植骨通道42驱动驱动杆5,驱动杆5驱动推块4在主体框1内前后移动,推块4上的滑柱43与各撑开体的竖板21、31上的斜向滑槽22、32相配合,以使各撑开体向外张开(即图2所示状态),各撑开体上的顶尖26、36均扎入椎体终板,此过程中,各撑开体的竖板21、31在推块4的侧壁和主体框1的侧壁之间滑动,能够确保各撑开体撑开时角度固定,撑开体的相对位置不容易发生变化;在此期间医生可通过显影设备观察可撑开椎间植入物,通过控制驱动杆5自由调节各撑开体的撑开高度,确认位置合适后取出操作器械;最后使用植骨器械穿过插接开口11和植骨通道42将骨泥、骨块、骨粉等骨填充材料(人工骨)植入植骨空腔41内即可。
如图5-6所示,各撑开体上均可以设有用于避让对侧竖板21、31的避让槽23、33,以便于避让对侧竖板31、21。
如图1-3和图7所示,滑柱43的横截面可以为朝后侧突出的水滴形或菱形,也即滑柱43的后侧有突出的结构设置,这样在植入物撑开过程中,可以防止各撑开体掉落/脱出。滑柱43的数量可以是对称的2根,也可以是对称的4根,相应的各撑开体的竖板21、31上的斜向滑槽22、32的数量为对应的2个或4个。图中所示实施例,滑柱43的数量为4根,斜向滑槽22、32的数量为4个。
为方便驱动推块4在主体框1内前后移动,可以采用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想到的各种结构形式,本实用新型优选采用以下结构形式:
如图4和图7-8所示,主体框1的前壁上可以设有第一驱动杆安装孔13,推块4的前壁上与第一驱动杆安装孔13相对应的位置设有第二驱动杆安装孔44,驱动杆5包括位于头部且螺旋装配在第一驱动杆安装孔13内的螺杆段51、以及位于尾部与第二驱动杆安装孔44相配合的光杆段52,光杆段52的尾部设有与推块4的前壁的后端面挡止配合的台阶部53(也即光杆段52与台阶部53为阶梯设置),这样通过驱动杆5可精准调节推块4在主体框1内前后移动,进而精准调节各撑开体的撑开高度。台阶部53的后端面设有器械操作孔(梅花槽)54,以便于器械操作。使用时,利用梅花扳手***梅花槽54并旋转驱动驱动杆5前进,驱动杆5通过台阶部53推动推块4的前壁后端面,使得推块4在主体框1内向前移动,以使各撑开体向外张开。
如图8所示,驱动杆5的螺杆段51和光杆段52之间可以设有环形凹槽55,环形凹槽55内设有与推块4的前壁的前端面挡止配合的C形卡环6,这样在驱动杆5装配完成后,将C形卡环6置入驱动杆5的环形凹槽55内,使得驱动杆5变为无法拆卸状态,防止驱动杆5从第二驱动杆安装孔44内向后脱出/回退,并且在驱动杆5向后移动时,防止驱动杆5因过度后退导致的脱出。
如图5和图9所示,上撑开体2上与环形凹槽55相对应的位置可以设有贯穿的卡环装配槽24,以便于将C形卡环6置入驱动杆5的环形凹槽55内。装配C形卡环6时,可以持取C形卡环6使其开口61朝向驱动杆5的环形凹槽55的位置,并将C形卡环6沿上撑开体2的卡环装配槽24通过敲击的方式置入环形凹槽55内。进一步的,C形卡环6的开口61的尺寸优选小于驱动杆5在环形凹槽55处的直径,以使C形卡环6置入环形凹槽55后能够抱紧驱动杆5,防止C形卡环6脱落。
如图1-4所示,主体框1的后壁的后部两侧可以设有负角度的持取槽14,以便于持取器夹持。主体框1的前壁和后壁均可以为加厚设计且中部可以设有竖向延伸的加强板15,以使主体框1的前壁和后壁呈十字形,可以提高主体框1前壁和后壁的强度,有效抵抗因驱动杆5拉力导致的变形。各撑开体的前后两侧均可以设有用于避让加强板15的加强板避让槽25、35,以便于避让加强板15。推块4的前壁上在第二驱动杆安装孔44处可以设有加强筋,以提高推块4前壁的强度,有效抵抗因驱动杆5压力导致的变形。
综上,本实用新型具体为一种结合3D打印技术并且高度可任意调节的可撑开椎间植入物,术中可将植入物在椎间盘内调整到高度最佳位置进行椎间矫形,此植入物的撑开力可完美的恢复椎节的高度与张力,实现解除压迫,恢复脊椎生理曲度,增加骨性融合,保障脊柱稳定,从而使植入物固定性更好,融合性更佳,满足临床要求。本实用新型的可撑开椎间植入物可通过配合器械(梅花扳手)调节驱动杆,使植入物撑开/缩回,植入物的高度在可撑开范围内可任意调节,操作简单方便,将植入物植入椎间盘内时,植入物为闭合状态,可轻松植入需要恢复高度的椎间盘中,医生可根据椎间盘内情况将植入物通过梅花扳手进行高度调整,达到最佳效果,并且植骨器械可通过植入物预留的插接开口和植骨通道进行植骨或填充植骨材料,增强融合器的融合效果。
以上所述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所述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可撑开椎间植入物,其特征在于,包括主体框,所述主体框的上方和下方分别设有上撑开体和下撑开体,所述上撑开体的外表面为弧形面,所述下撑开体的外表面为楔形面,所述上撑开体和下撑开体上均设有顶尖,所述顶尖高于其所在撑开体的外表面1-3mm,其中:
所述主体框内设有撑开结构,所述撑开结构包括推块、以及用于驱动所述推块在所述主体框内前后移动的驱动杆,所述推块和各撑开体传动连接以使所述推块在所述主体框内前后移动过程中驱动各撑开体向外张开;
所述推块为框形且内部空腔用作为植骨空腔,所述驱动杆的尾部位于所述推块的前壁上,所述推块的后壁上设有与所述植骨空腔相联通的植骨通道,所述主体框的后壁上与所述植骨通道相对应的位置设有贯穿且供操作器械***的插接开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撑开椎间植入物,其特征在于,各撑开体的顶尖的数量为两个且呈对角分布;
或者,各撑开体的顶尖的数量为四个且分别位于撑开体的四个角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撑开椎间植入物,其特征在于,各撑开体均为3D打印实体结构;
或者,各撑开体均为3D打印多孔结构;
或者,各撑开体均包括3D打印实体结构的外框和位于所述外框内的3D打印多孔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撑开椎间植入物,其特征在于,所述推块的左右侧壁上均设有横向向外延伸的滑柱,各撑开体的左右两侧均设有沿前后方向延伸且位于所述推块的侧壁和主体框的侧壁之间的竖板,所述竖板上设有与所述滑柱相配合的斜向滑槽。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可撑开椎间植入物,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框的侧壁上设有沿前后方向延伸且用于容纳所述滑柱的末端的滑槽;
和/或,各撑开体上均设有用于避让对侧竖板的避让槽。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所述的可撑开椎间植入物,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框的前壁上设有第一驱动杆安装孔,所述推块的前壁上与所述第一驱动杆安装孔相对应的位置设有第二驱动杆安装孔,所述驱动杆包括位于头部且螺旋装配在所述第一驱动杆安装孔内的螺杆段、以及位于尾部与所述第二驱动杆安装孔相配合的光杆段,所述光杆段的尾部设有与所述推块的前壁的后端面挡止配合的台阶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可撑开椎间植入物,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杆的螺杆段和光杆段之间设有环形凹槽,所述环形凹槽内设有与所述推块的前壁的前端面挡止配合的C形卡环。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可撑开椎间植入物,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撑开体上与所述环形凹槽相对应的位置设有贯穿的卡环装配槽。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可撑开椎间植入物,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框的后壁的后部两侧设有负角度的持取槽;
和/或,所述主体框的前壁和后壁均为加厚设计且中部设有竖向延伸的加强板,以使所述主体框的前壁和后壁呈十字形,各撑开体的前后两侧均设有用于避让所述加强板的加强板避让槽。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可撑开椎间植入物,其特征在于,所述推块的前壁上在所述第二驱动杆安装孔处设有加强筋。
CN202223474844.9U 2022-12-26 2022-12-26 一种可撑开椎间植入物 Active CN21900074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474844.9U CN219000747U (zh) 2022-12-26 2022-12-26 一种可撑开椎间植入物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474844.9U CN219000747U (zh) 2022-12-26 2022-12-26 一种可撑开椎间植入物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000747U true CN219000747U (zh) 2023-05-12

Family

ID=8625245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474844.9U Active CN219000747U (zh) 2022-12-26 2022-12-26 一种可撑开椎间植入物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00074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828172B2 (en) Expandable interbody fusion device
CN109688980B (zh) 具有关节运动接头的可扩张和角度可调节的椎间笼
EP1287796A1 (en) Intervertebral fusion device
USRE44417E1 (en) Banana cage
EP1459711B1 (en) Expandable intervertebral spacers
US20120277866A1 (en) Angled Bullet-Nose Banana Cage
US20120089228A1 (en) Lordotic expandable interbody implant and method
WO2002017823A1 (en) A prosthetic implant for spinal interbody fusion and a inserting apparatus thereof
CA2764837A1 (en) Intervertebral implant
WO2011153238A2 (e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a laterally expanding implant
EP1328217A2 (en) Osteogenic fusion devices
AU2001292826A1 (en) Osteogenic fusion devices
CN218979346U (zh) 一种可撑开椎间植入物
CN114271998A (zh) 可撑开椎间融合器
CN219000747U (zh) 一种可撑开椎间植入物
CN218247502U (zh) 高度可视化微创椎间融合器
CN218792651U (zh) 可撑开椎间融合器
CN114129314A (zh) 一种可撑开椎间植入物
CN219021766U (zh) 可撑开椎间植入物
CN216777128U (zh) 一种可撑开椎间植入物
CN115844599B (zh) 一种可撑开融合器及其设计方法
CN115969585B (zh) 双向可撑开融合器
CN217448143U (zh) 一种角度可撑开椎间融合器及脊柱植入***
CN219271242U (zh) 一种可撑开融合器
CN217286193U (zh) 可撑开椎间融合器及***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