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971634U - 转动机构和可折叠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转动机构和可折叠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971634U
CN218971634U CN202222849639.XU CN202222849639U CN218971634U CN 218971634 U CN218971634 U CN 218971634U CN 202222849639 U CN202222849639 U CN 202222849639U CN 218971634 U CN218971634 U CN 21897163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wing arm
groove
gear
synchronizing
gui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849639.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董长富
黄圣贤
金开放
董绍洪
陈瑞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or Devic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or Devic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or Device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or Devic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849639.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97163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97163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97163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Transmission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转动机构和可折叠电子设备,转动机构包括承载基座、第一安装板、第二安装板、弹性件、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弹性件包括第一贯穿孔和第二贯穿孔;第一贯穿孔和第二贯穿孔并排设置,第一贯穿孔的轴线和第二贯穿孔的轴线相平行;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均固定连接承载基座,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的轴向相平行;第一连接杆穿过第一贯穿孔,第二连接杆穿过第二贯穿孔;第一安装板与第二安装板相对折叠或者远离时,弹性件被压缩或释放,以为第一安装板和第二安装板提供阻尼力。弹性件的弹性系数为两个弹性件处于相互独立状态下弹簧系数的1.5以上,可以防止出现卡死情况。

Description

转动机构和可折叠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子产品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转动机构和可折叠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发展,各种各样的电子设备已经成为日常生活和生产不可缺少的产品。其中可折叠电子设备因具有较大的显示面积和便于携带的优点,已经逐渐成为发展趋势。目前的可折叠电子设备实现折叠和展开功能主要依靠转动机构,现有技术中的转动机构中一般都采用弹簧提供阻尼力。
然而,目前的转动机构,弹簧的弹性系数较小,且容易出现卡死的情况。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转动机构和可折叠电子设备,增加了弹性件的弹性系数,且不易出现卡死情况。
本申请第一方面提供一种转动机构,包括:承载基座、第一安装板、第二安装板、弹性件、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所述第一安装板和所述第二安装板分别可转动的连接于所述承载基座的相对两侧;所述弹性件包括第一贯穿孔和第二贯穿孔;所述第一贯穿孔和所述第二贯穿孔并排设置,所述第一贯穿孔的轴线和所述第二贯穿孔的轴线相平行;所述第一连接杆和所述第二连接杆均固定连接所述承载基座,所述第一连接杆和所述第二连接杆的轴向相平行;所述第一连接杆穿过所述第一贯穿孔,所述第二连接杆穿过所述第二贯穿孔;所述第一安装板与所述第二安装板相对折叠或者远离时,所述弹性件被压缩或释放,以为所述第一安装板和所述第二安装板提供阻尼力。
承载基座为长条状。第一安装板和第二安装板的结构基本相同,且均成长方体薄板状,第一安装板和第二安装板相对承载基座对称的排布。
本实施例中,弹性件设有第一贯穿孔和第二贯穿孔。第一贯穿孔和第二贯穿孔至少部分相互隔离,使得弹性件可以同时与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连接。相较于设置两个独立的弹性件分别与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连接的传统方式,一体式的弹性件的弹性系数为两个弹性件处于相互独立状态下弹簧系数的1.5以上。另外,传统相互独立的两个弹性件,还会出现两个弹性件相互卡死的情况;本实施例中,弹性件为一体式的,可以防止出现卡死情况;且相较于传统两个独立的弹性件,占用的空间较小,有利于提升转动机构的结构紧凑性。
一些实施例中,弹性件包括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在转动机构的宽度方向,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并排设置;在转动机构的长度方向,第一本体的一侧和第二本体的一侧至少部分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贯穿孔由所述第一本体形成,所述第二贯穿孔由所述第二本体形成。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本体一侧和所述第二本体的一侧完全固定连接,在所述弹性件宽度方向上,所述第一贯穿孔和所述第二贯穿孔完全隔离。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本体一侧和所述第二本体的一侧交叉固定连接,在所述弹性件宽度方向上,所述第一贯穿孔和所述第二贯穿孔部分隔离。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本体和所述第二本体为一条形体呈螺旋状缠绕形成,以使所述弹性件呈螺旋状,且垂直于第一贯穿孔的方向;所述弹性件的截面为“∞”形。该种结构的弹性件,既能便于同时与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连接,且体积较小,占用的空间小,有利于提升转动机构的结构紧凑性,且弹性系数较高,还不会出现卡死情况。
一些实施例中,弹性件还包括连接弹性条;第一本体包括第一弹性条和多个第一环形体,第一环形体具有第一环形孔;多个第一环形体的一侧均与第一弹性条固定连接,多个第一环形体的另一侧均与连接弹性条固定连接;多个第一环形体的第一环形孔依次连通构成第一贯穿孔。第二本体包括第二弹性条和多个第二环形体;多个第一环形体的一侧均与第一弹性条固定连接,多个第一环形体的另一侧均与连接弹性条固定连接;多个第二环形体的第二环形孔依次连通构成第二贯穿孔。连接弹性条、第一弹性条和第二弹性条均可以为螺旋形或波浪形。波浪形具体可以为方波、正玄波、三角波等形状。
该种结构的弹性件,既能便于同时与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连接,且体积较小,占用的空间小,有利于提升转动机构的结构紧凑性,且弹性系数较高,还不会出现卡死情况。另外,该种结构的弹性件,结构简单,重量较轻,利于转动机构的轻量化设计。
一些实施例中,弹性件包括螺旋本体和弹性隔离条,螺旋本体螺旋延伸,且围绕成贯穿空间;弹性隔离条固定于贯穿空间内,将贯穿空间分隔为第一贯穿孔和第二贯穿孔。该种结构的弹性件,既能便于同时与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连接,且体积较小,占用的空间小,有利于提升转动机构的结构紧凑性,且弹性系数较高,还不会出现卡死情况。另外,该种结构的弹性件,结构简单,重量较轻,利于转动机构的轻量化设计。
一些实施例中,转动机构还包括第一同步件、第二同步件和第一阻尼滑块;第一同步件的一侧滑动且转动连接第一安装板,第一同步件的另一侧转动连接第一连接杆;第二同步件的一侧滑动且转动连接第二安装板,第二同步件的另一侧转动连接第二连接杆。第一阻尼滑块滑动连接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第一阻尼滑块的一部分位于弹性件和第一同步件之间,第一阻尼滑块的另一部分位于弹性件和第二同步件之间。所述第一安装板与所述第二安装板相对折叠或者远离时,使所述第一同步件和所述第二同步件相对所述承载基座转动,所述第一同步件和所述第二同步件使所述第一阻尼滑块沿所述第一连接杆和所述第二连接杆滑动,以使所述第一阻尼滑块压缩或释放所述弹性件的端部。
也即,第一同步件与第一阻尼滑块配合,以将弹性件设有第一贯穿孔的部分压缩,以使弹性件设有第一贯穿孔的部分为第一安装板提供阻尼力。第二同步件与第一阻尼滑块配合,以将弹性件设有第二贯穿孔的部分压缩,以使弹性件设有第二贯穿孔的部分为第二安装板提供阻尼力。此时,弹性件的一端被压缩或释放。
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同步件包括第一配合轮,第二同步件包括第三配合轮;第一阻尼滑块包括第一滑块、第一凹凸轮和第三凹凸轮,第一凹凸轮和第三凹凸轮均固定连接第一滑块的一表面,第一滑块滑动连接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第一凹凸轮啮合第一配合轮,第三凹凸轮啮合第三配合轮;弹性件的一个端部与第一滑块背离第一凹凸轮的一侧抵接。
所述第一安装板与所述第二安装板相对折叠或者远离时,使所述第一同步件和所述第二同步件相对所述承载基座转动,使所述第一配合轮推挤所述第一凹凸轮,所述第三配合轮推挤所述第三凹凸轮,以带动所述第一滑块沿所述第一连接杆和所述第二连接杆滑动。
也即,通过第一配合轮与第一凹凸轮转动过程中的啮合状态变化,使得弹性件设有第一贯穿孔的部分被压缩或释放,进而使得弹性件为第一安装板提供阻尼力。通过第三配合轮与第三凹凸轮的啮合状态变化,使得弹性件设有第二贯穿孔的部分被压缩或释放,进而使得弹性件为第二安装板提供阻尼力。
一些实施例中,转动机构还包括第二阻尼滑块,第二阻尼滑块滑动连接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第二阻尼滑块的一部分位于弹性件远离第一阻尼滑块的一端和第一同步件之间,第二阻尼滑块的另一部分位于弹性件远离第一阻尼滑块的一端和第二同步件之间。
所述第一同步件和所述第二同步件相对所述承载基座转动时,还使所述第二阻尼滑块沿所述第一连接杆和所述第二连接杆滑动,以使所述第二阻尼滑块压缩或释放所述弹性件远离所述第一阻尼滑块的端部。
也即,第一同步件与第二阻尼滑块配合,以将弹性件设有第一贯穿孔的部分压缩,以使弹性件设有第一贯穿孔的部分为第一安装板提供阻尼力。第二同步件与第二阻尼滑块配合,以将弹性件设有第二贯穿孔的部分压缩,以使弹性件设有第二贯穿孔的部分为第二安装板提供阻尼力。此时,弹性件的一端被第一阻尼滑块压缩或释放,弹性件的另一端被第二阻尼滑块压缩或释放。
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同步件还包括第二配合轮,第二同步件还包括第四配合轮;第二阻尼滑块包括第二滑块、第二凹凸轮和第四凹凸轮;第二凹凸轮和第四凹凸轮均固定连接第二滑块的一表面,第二滑块滑动连接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第二凹凸轮啮合第二配合轮,第四凹凸轮啮合第四配合轮,弹性件远离第一滑块的端部与第二滑块抵接。
所述第一同步件和所述第二同步件相对所述承载基座转动时,还使所述第二配合轮推挤所述第二凹凸轮,所述第四配合轮推挤所述第四凹凸轮,以带动所述第二滑块沿所述第一连接杆和所述第二连接杆滑动。
也即,通过第二配合轮与第二凹凸轮转动过程中的啮合状态变化,使得弹性件设有第一贯穿孔的部分被压缩或释放,进而使得弹性件为第一安装板提供阻尼力。通过第四配合轮与第四凹凸轮的啮合状态变化,使得弹性件设有第二贯穿孔的部分被压缩或释放,进而使得弹性件为第二安装板提供阻尼力。
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同步件还包括第一齿轮和第二齿轮;第一齿轮和第二齿轮均转动连接第一连接杆;第一配合轮固定连接第一齿轮的端部,第二配合轮固定连接第二齿轮的端部。第二同步件包括第三齿轮和第四齿轮,第三齿轮和第四齿轮均转动连接第二连接杆;第三配合轮固定连接第三齿轮的端部,第四配合轮固定连接第四齿轮的端部;第三齿轮啮合第一齿轮,第四齿轮啮合第二齿轮。
由此,便于安装弹性件,以及便于第一同步件和第二同步件带动第一阻尼滑块和第二阻尼滑块沿Y轴方向滑动。另外,第一同步件的第一齿轮和第二同步件的第三齿轮直接啮合,第一同步件的第二齿轮和第二同步件的第四齿轮直接啮合,相较于现有技术中设置中间齿轮的技术方案,简化了转动机构的机构,降低了转动机构的重量,降低了设计和装配难度,利于电子设备的轻薄化设计。另外,第一同步件的第一齿轮和第二同步件的第三齿轮直接啮合,第一同步件的第二齿轮和第二同步件的第四齿轮直接啮合实现同步,同步传动链较短,同步功能较为稳定,不易失效,提升了同步组件在折叠状态和展开状态之间切换的稳定性。
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安装板设有第一导向槽;第二安装板设有第二导向槽,第一导向槽和第二导向槽的至少部分均相对承载基座沿长度方向的中心面(O1面)倾斜,且倾斜方向均朝向中心面。第一导向槽和第二导向槽均大致呈长方体状。上述的中心面具体为转动机构长度方向的中心轴和厚度方向的中心轴所在的平面,且中心面沿Y轴方向延伸,且与Z轴方向平行。
第一同步件包括第一滑动杆、第一摆臂及第一同步齿轮,第一摆臂的一端固定连接第一滑动杆,第一滑动杆的另一端固定连接第一同步齿轮,第一滑动杆和第一同步齿轮的轴向平行;第一同步齿轮转动连接承载基座;第一滑动杆位于第一导向槽内;第一滑动杆能够在第一导向槽滑动且转动,以带动第一摆臂相对承载基座转动。其中第一滑动杆、第一摆臂和第一同步齿轮沿着X轴方向依次固定连接。第一滑动杆的轴向平行于Y轴方向,第一同步齿轮的轴向平行于Y轴方向。
第二同步件包括第二滑动杆、第二摆臂和第二同步齿轮;第二摆臂的一端固定连接第二滑动杆,第二滑动杆的另一端固定连接第二同步齿轮,第二滑动杆和第二同步齿轮的轴向平行;第二同步齿轮转动连接承载基座,且与第一同步齿轮啮合;第二滑动杆位于第二导向槽内;第二滑动杆能够在第二导向槽内滑动且转动,以带动第二摆臂相对承载基座转动。第二滑动杆、第二摆臂和第二同步齿轮沿着X轴方向依次固定连接。第二滑动杆和第二同步齿轮的轴向均平行于Y轴方向。
上述实施例中,第一同步件的第一同步齿轮直接与第二同步件的第二同步齿轮啮合,相较于现有技术中设置中间齿轮的技术方案,简化了转动机构的机构,降低了转动机构的重量,降低了设计和装配难度,利于电子设备的轻薄化设计。另外,第一同步件的第一同步齿轮直接与第二同步件的第二同步齿轮啮合实现同步,同步传动链较短,同步功能较为稳定,不易失效,提升了转动机构在折叠状态和展开状态之间切换的稳定性。另外,直接啮合的方式,使得第一同步件和第二同步件的旋转中心距离较近,减少了整个转动机构占用的X轴方向的空间,提升了转动机构的结构紧凑性。
第一同步件和第二同步件的旋转中心轴距离较近,则第一同步件和第二同步件大致旋转45度至60度之间的角度,即可带动转动机构从展开状态切换至折叠状态。第一同步件和第二同步件无需转动太大角度,由此,能够降低第一同步件和第二同步件的磨损,从而延长第一同步件和第二同步件的寿命。
第一同步件和第二同步件转动角度较小,且在转动机构处于折叠状态时,第一同步件和第二同步件之间的夹角大致呈45度至60度之间。换言之,转动机构处于折叠状态时,第一同步件的第一摆臂向转动机构的宽度方向和厚度方向延伸,第二同步件的第二摆臂同时向转动机构的宽度方向和厚度方向延伸。因此,第一摆臂和第二摆臂的长度相较于现有技术较短,从而能够降低转动机构的重量,利于转动机构轻量化设计。
而第一导向槽和第二导向槽的至少部分朝向O1面倾斜设置,从而在有限的X轴方向空间内,利用Z轴方向的空间,延长了第一导向槽和第二导向槽的长度,确保第一同步件和第二同步件的旋转中心轴距离较近的情况下,第一滑动杆和第二滑动杆有足够的滑动行程,以防止第一滑动杆从第一导向槽脱离,以及防止第二滑动杆从第二导向槽脱离。
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导向槽包括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连通并呈夹角设置;第一部分相对中心面倾斜,且倾斜方向朝向中心面;第二部分相对中心面倾斜,且倾斜方向背对中心面;中心面沿承载基座长度方向延伸,且平行于承载基座的厚度方向。第一导向槽的开口位于第二部分,且朝向中心面。
其中,第一导向槽的第一部分与中心面之间的夹角为第一夹角,第一夹角为锐角,且介于55度至65度之间。第一导向槽的第二部分与第一部分之间的夹角为第二夹角,第二夹角介于85度至100度之间。
在同样的X轴方向的空间内,相较于将第一导向槽的第一部分设置为垂直于O1面而言,第一导向槽的第一部分朝向O1面倾斜,能够增加第一导向槽的第一部分的长度。从而在有限宽度方向滑动行程内,利用Z轴方向的空间,增加了第一滑动杆的滑动行程。确保第一摆臂的长度较短的情况下,第一滑动杆在滑动过程中始终位于第一导向槽的第一部分,而不会从第一导向槽内脱离,增加了转动机构的稳定性。
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导向槽的槽口处设有第一遮挡块;第一遮挡块位于第一部分,且遮挡第一导向槽的部分槽口;第一导向槽包括间隔相对的第一槽底面和第一槽顶面,第一槽顶面位于第一遮挡块上,第一滑动杆位于第一槽底面和第一槽顶面之间;第一槽底面和第一槽顶面均相对中心面倾斜,且倾斜方向均朝向中心面。
第一槽底面和第一槽顶面与O1面之间的夹角均为第一夹角,第一夹角为锐角,且介于55度至65度之间。由此使得第一导向槽的第一部分朝向O1面倾斜,进而使得第一导向槽的第一部分在有限X轴方向空间内延长,避免了第一滑动杆滑出第一槽底面和第一槽顶面之间,也即避免第一滑动杆滑出第一导向槽的第一部分,增加了转动机构运行的稳定性。
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导向槽还包括第一导向侧面和第二导向侧面,第一导向侧面和第二导向侧面分别与第一槽底面沿转动机构的宽度方向相对的两侧连接;第一导向侧面与第一遮挡块间隔以形成第一导向槽的开口,第一导向槽的开口形成第一安装间隙;第一滑动杆从第一安装间隙伸进第一导向槽内,且与第二导向侧面抵接。
其中第一遮挡块包括朝向第一导向侧面的第一端表面,第一端表面与第一导向侧面间隔设置形成第一安装间隙。在组装转动机构时,第一安装间隙供第一滑动杆伸进第一导向槽的第一部分,从而增加组装机构的便利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导向侧面呈弧形,且与第一槽底面平滑连接。由此,第一滑动杆在第一导向槽的第一部分滑动时,当移动至与第二导向侧面接触,或者从第二导向侧面处向第一槽底面处移动时,能够降低对第一滑动杆的磨损,从而延长第一滑动杆的寿命,以及增加转动机构运行的稳定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导向侧面相对中心面倾斜,且倾斜方向背向中心面。第一滑动杆穿过第一安装间隙后,沿着第一导向侧面的延伸方向继续移动即可进入第一导向槽的第一部分。由此可见,第一导向侧面背向O1面倾斜,使得第一滑动杆更易进入第一导向槽的第一部分,增加了组装转动机构的便利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导向侧面至少部分呈弧形,且与第一槽底面平滑连接。由此,第一滑动杆在第一导向槽的第一部分滑动时,当移动至接近第一导向侧面时,能够降低第一导向侧面对第一滑动杆的磨损,从而延长第一滑动杆的寿命,以及增加转动机构运行的稳定性。
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导向槽还包括第一导向壁面和第二导向壁面,第一导向壁面和第二导向壁面分别与第一槽底面沿转动机构的长度方向相对的两侧连接;第一导向壁面与第一遮挡块间隔以形成第一间隙;第二导向壁面与第一遮挡块间隔以形成第二间隙;第一间隙和第二间隙均用于避让第一摆臂。
第一摆臂包括第一同步摆臂和第二同步摆臂,第一同步摆臂和第二同步摆臂分别位于第一滑动杆的相对两端,且第一同步摆臂和第二同步摆臂的长度方向均与第一滑动杆的长度方向相交;第一同步摆臂与第一间隙配合,第二同步摆臂与第二间隙配合。
其中,第一遮挡块还包括与第一导向壁面相对的第一侧,第一遮挡块的第一侧与第一导向槽的第一导向壁面沿Y轴方向间隔相对,形成上述的第一间隙。第一遮挡块还包括与第二导向壁面相对的第二侧,第一遮挡块的第二侧与第一导向槽的第二导向壁面沿Y轴方向间隔相对,形成上述的第二间隙。第一间隙、第一遮挡块和第二间隙沿着Y轴方向依次排布,且第一间隙和第二间隙对称分布于第一遮挡块的两侧。
第一间隙对第一同步摆臂进行避让,防止第一同步摆臂与第一安装板发生干涉,使得第一同步摆臂能够顺利摆动。第二间隙对第二同步摆臂进行避让,防止第二同步摆臂与第一安装板发生干涉,使得第二同步摆臂能够顺利摆动。从而增加了转动机构运行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第一摆臂包括第一同步摆臂和第二同步摆臂,相较于将第一摆臂设置为一体成型的板状而言,第一摆臂的重量较轻。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摆臂为一体成型的长方体板状,且第一摆臂沿Y轴方向的长度与第一滑动杆基本相同。由此,能够便于第一摆臂的加工,且减少了转动机构的零部件数量。
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同步摆臂包括依次固定的第一基体、第一弯折段和第一连接臂;第一基体和第一连接臂位于第一弯折段沿承载基座的长度方向相对的两侧,且第一基体和第一弯折段之间呈夹角,第一连接臂与第一弯折段之间呈夹角。
第二同步摆臂包括依次固定的第二基体、第二弯折段和第二连接臂;第二基体和第二连接臂位于第二弯折段沿承载基座的长度方向相对的两侧,且第二基体和第二弯折段之间呈夹角,第二连接臂与第二弯折段之间呈夹角。
第一滑动杆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第一基体和第二基体的端部;第一基***于第一间隙内,第二基***于第二间隙内;第一同步齿轮固定连接第一连接臂的端部和第二连接臂的端部,第一连接臂和第二连接臂均位于第一导向槽内。由此,第一同步摆臂和第二同步摆臂的结构均比较简单,且能够顺利在第一导向槽和第二导向槽内转动和滑动,以及能够顺利带动第一同步齿轮相对承载基座转动,降低了成本,增加了转动机构运行的稳定性。
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导向槽包括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第三部分与第四部分连通并呈夹角设置;第三部分相对中心面倾斜,且倾斜方向朝向中心面;第四部分相对中心面倾斜,且倾斜方向背对中心面;中心面沿承载基座长度方向延伸,且平行于承载基座的厚度方向;第二导向槽的开口位于第四部分,且朝向中心面。
其中,第二导向槽的第三部分与中心面之间的夹角为锐角,且介于55度至65度之间。第二导向槽的第四部分与第三部分之间的夹角介于85度至100度之间。
在同样的X轴方向的空间内,相较于将第二导向槽的第三部分设置为垂直于O1面而言,第二导向槽的第三部分朝向O1面倾斜,能够增加第二导向槽的第三部分的长度。从而在有限的宽度方向滑动行程内,利用Z轴方向的空间,增加了第二滑动杆的滑动行程。确保第二摆臂的长度较短的情况下,第二滑动杆在滑动过程中始终位于第二导向槽的第三部分,而不会从第二导向槽的第三部分脱离,增加了转动机构的稳定性。
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导向槽的槽口处设有第二遮挡块;第二遮挡块位于第三部分,且遮挡第二导向槽的部分槽口。第二导向槽包括间隔相对的第二槽底面和第二槽顶面,第二槽顶面位于第二遮挡块上,第二滑动杆位于第二槽顶面和第二槽底面之间。第二槽底面和第二槽顶面均相对中心面倾斜,且倾斜方向均朝向中心面。第二槽底面和第二槽顶面具体为平行设置。
第二槽底面和第二槽顶面与O1面之间的夹角为锐角,且介于55度至65度之间。由此使得第二导向槽的第三部分朝向O1面倾斜,进而使得第二导向槽的第三部分在有限X轴方向空间内延长,避免了第二滑动杆滑出第二槽底面和第二槽顶面之间,也即避免第二滑动杆滑出第二导向槽的第三部分,增加了转动机构运行的稳定性。
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导向槽的槽壁面还包括第三导向侧面和第四导向侧面,第三导向侧面和第四导向侧面分别与第二槽底面沿转动机构的宽度方向相对的两侧连接;第三导向侧面与第二遮挡块间隔以形成第二导向槽的开口,第二导向槽的开口形成第二安装间隙;第二滑动杆从第二安装间隙伸进第二导向槽内,且与第四导向侧面抵接。
其中第二遮挡块包括朝向第三导向侧面的第二端表面,第二端表面与第三导向侧面间隔设置形成第二安装间隙。在组装转动机构时,第二安装间隙供第二滑动杆伸进第二导向槽的第三部分,从而增加组装机构的便利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四导向侧面呈弧形,且与第二槽底面平滑连接。由此,第二滑动杆在第二导向槽的第三部分滑动时,当移动至与第四导向侧面接触,或者从第四导向侧面处向第二槽底面处移动时,能够降低对第二滑动杆的磨损,从而延长第二滑动杆的寿命,以及增加转动机构运行的稳定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三导向侧面相对中心面倾斜,且倾斜方向均背向中心面。第二滑动杆穿过第二安装间隙后,沿着第三导向侧面的延伸方向继续移动即可进入第二导向槽的第三部分。由此可见,第三导向侧面背向O1面倾斜,使得第二滑动杆更易进入第二导向槽的第三部分,增加了组装转动机构的便利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三导向侧面至少部分呈弧形,且与第二槽底面平滑连接。由此,第二滑动杆在第二导向槽的第三部分滑动时,当移动至接近第三导向侧面时,能够降低对第二滑动杆的磨损,从而延长第二滑动杆的寿命,以及增加转动机构运行的稳定性。
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导向槽还包括第三导向壁面和第四导向壁面,第三导向壁面和第四导向壁面分别与第二槽底面沿转动机构的长度方向相对的两侧连接;第三导向壁面与第二遮挡块间隔以形成第三间隙;第四导向壁面与第二遮挡块间隔以形成第四间隙;第三间隙和第四间隙用于避让第二摆臂。
第二摆臂包括第三同步摆臂和第四同步摆臂;第三同步摆臂和第四同步摆臂分别位于第二滑动杆的相对两端,且第三同步摆臂和第四同步摆臂的长度方向均与第二滑动杆的长度方向相交;第三同步摆臂与第三间隙配合,第四同步摆臂与第四间隙配合。
其中,第二遮挡块还包括与第三导向壁面相对的第三侧,第二遮挡块的第三侧与第二导向槽的第三导向壁面沿Y轴方向间隔相对,形成上述的第三间隙。第二遮挡块还包括与第四导向壁面相对的第四侧,第二遮挡块的第四侧与第二导向槽的第四导向壁面沿Y轴方向间隔相对,形成上述的第四间隙。第三间隙、第二遮挡块和第四间隙沿着Y轴方向依次排布,且第三间隙和第四间隙对称分布于第二遮挡块的两侧。
第三间隙对第三同步摆臂进行避让,防止第三同步摆臂与第二安装板发生干涉,使得第三同步摆臂能够顺利摆动。第四间隙对第四同步摆臂进行避让,防止第四同步摆臂与第二安装板发生干涉,使得第四同步摆臂能够顺利摆动。从而增加了转动机构运行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第二摆臂包括第三同步摆臂和第四同步摆臂,相较于将第二摆臂设置为一体成型的板状而言,第二摆臂的重量较轻。
一些实施例中,第三同步摆臂包括依次固定的第三基体、第三弯折段和第三连接臂;第三基体和第三连接臂位于第三弯折段沿承载基座的长度方向相对的两侧,且第三基体和第三弯折段之间呈夹角,第三连接臂与第三弯折段之间呈夹角。
第四同步摆臂包括依次固定的第四基体、第四弯折段和第四连接臂;第四基体和第四连接臂位于第四弯折段沿承载基座的长度方向相对的两侧,且第四基体和第四弯折段之间呈夹角,第四连接臂与第四弯折段之间呈夹角。
第二滑动杆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第三基体和第四基体的端部;第三基***于第三间隙内,第四基***于第四间隙内;第二同步齿轮固定连接第三连接臂的端部和第四连接臂的端部,第三连接臂和第四连接臂位于第二导向槽内。
由此,第三同步摆臂和第四同步摆臂的结构均比较简单,且能够顺利在第二导向槽和第二导向槽内转动和滑动,以及能够顺利带动第二同步齿轮相对承载基座转动,降低了成本,增加了转动机构运行的稳定性。
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安装板还设有第一收容槽;第二安装板还设有第二收容槽;第一收容槽和第二收容槽对应且连通,第一收容槽和第二收容槽形成收容腔室,承载基座位于收容腔室内。能够增加转动机构的结构紧凑性。
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安装板具有第一上表面,第二安装板具有第二上表面;第一导向槽凹设于第一上表面和第一收容槽的槽壁;第二导向槽凹设于第二上表面和第二收容槽的槽壁。
一些实施例中,转动机构还包括第一主摆臂和第二主摆臂;第一主摆臂包括固定连接的第一摆动体和第一转动体;第一摆动体固定连接第一安装板,第一转动体滑动且转动连接承载基座。第二主摆臂包括固定连接的第二摆动体和第二转动体;第二摆动体固定连接第二安装板,第二转动体滑动且转动连接承载基座。通过设置第一主摆臂和第二主摆臂,从而实现第一安装板和第二安装板相对承载基座转动,以增加转动机构转动的稳定性。
本申请第二方面提供一种可折叠电子设备,包括第一壳体、第二壳体、显示屏和本申请第一方面中任一项的转动机构,转动机构连接于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之间,显示屏安装于第一壳体、第二壳体及转动机构,转动机构转动时,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相对转动,从而带动显示屏弯折或展开。
本实施例中,弹性件设有第一贯穿孔和第二贯穿孔。第一贯穿孔和第二贯穿孔至少部分相互隔离,使得弹性件可以同时与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连接。相较于设置两个独立的弹性件分别与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连接的传统方式,一体式的弹性件的弹性系数为两个弹性件处于相互独立状态下弹簧系数的1.5以上。另外,传统相互独立的两个弹性件,还会出现两个弹性件相互卡死的情况;本实施例中,弹性件为一体式的,可以防止出现卡死情况;且相较于传统两个独立的弹性件,占用的空间较小,有利于提升转动机构的结构紧凑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背景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申请实施例或背景技术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进行说明。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可折叠电子设备在第一种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可折叠电子设备在第二种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所示可折叠电子设备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中所示转动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所示转动机构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4中所示转动机构的部分分解图。
图7是图6中所示第一同步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6中所示第一同步组件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8中所示第一连接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图8中所示第二连接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图8中所示第一阻尼滑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图8中所示第二阻尼滑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图8中所示第一同步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4是图8中所示第二同步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5是图8中所示弹性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6是图8中所示弹性件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17是另一种实施例提供的弹性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8是又一种实施例提供的弹性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9是图6中所示摆动组件的第一安装板和第二安装板的部分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20是图19的摆动组件的第一安装板的局部放大图,其中示出了第一遮挡块和第一导向槽的具体结构。
图21是图20的摆动组件的A-A方向的剖视图。
图22是图20的摆动组件的B-B方向的剖视图。
图23是图19的所示摆动组件的第二导向槽和第二遮挡块的局部放大图,其中示出了第二遮挡块和第二导向槽的具体结构。
图24是图6中所示第一同步组件安装于承载基座和摆动组件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其中转动机构处于展开状态。
图25是承载基座和摆动组件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26是图6中所示第一同步组件安装于承载基座和摆动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其中转动机构处于自展开状态切换至折叠状态过程中。
图27是图6中所示第一同步组件连接承载基座和摆动组件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其中转动机构处于展开状态。
图28是图6中所示第一同步组件连接承载基座和摆动组件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其中转动机构处于折叠状态。
图29是图6中所示第一同步组件连接承载基座和摆动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其中转动机构处于折叠状态。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进行描述。
请参阅图1和图2,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可折叠电子设备1000在第一种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可折叠电子设备1000在第二种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1所示的可折叠电子设备1000处于折叠状态,图2所示的可折叠电子设备1000处于展开状态。图2所示可折叠电子设备1000的展开角度为180度。可折叠电子设备1000包括但不限于手机(cellphone)、笔记本电脑(notebook computer)、平板电脑(tabletpersonal computer)、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可穿戴式设备(wearable device)或车载设备(mobile device)等。本申请实施例中,以可折叠电子设备1000为手机为例进行说明。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举例说明的角度均允许存在少许偏差。例如,图2所示可折叠电子设备1000的展开角度为180度是指,可以为180度,也可以大约为180度,比如170度、175度、185度和190度等。后文中举例说明的角度可做相同理解。
为了便于描述,将可折叠电子设备1000的宽度方向定义为X方向,将可折叠电子设备1000的长度方向定义为Y方向,将可折叠电子设备1000的厚度方向定义为Z方向。X方向、Y方向和Z方向两两相互垂直。
请参阅图3,图3是图2所示可折叠电子设备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可折叠电子设备1000包括主体200和显示屏300,显示屏300安装于主体200。显示屏300包括显示面和安装面,显示面和安装面相背设置。显示面用于显示文字、图像和视频等。显示屏300包括第一显示部分310、第二显示部分320和第三显示部分330。第三显示部分330位于第一显示部分310和第二显示部分320之间,第三显示部分330为柔性且可以沿X方向发生弯折。本实施例中,显示屏300采用柔性显示屏。第一显示部分310和第二显示部分320在不被固定时实际上也是可以弯折的。
主体200包括第一壳体210、第二壳体220和转动机构100,第一壳体210设有第一安装槽(图未示),第二壳体220设有第二安装槽(图未示),第一安装槽和第二安装槽连通形成安装槽。转动机构100安装于安装槽,并与第一壳体210和第二壳体220固定连接,以实现第一壳体210和第二壳体220之间的转动连接,且第一壳体210和第二壳体220可通过转动机构100相对转动,使得主体200在折叠状态和展开状态之间相互切换。
第一壳体210和第二壳体220背向显示屏300的一侧为电子设备的外表面,承载显示屏300的一侧为内侧,实际上第一壳体210和第二壳体220的内侧设有承载部,承载部封装间隙,显示屏装于承载部上并支撑柔性的显示屏300。
显示屏300安装于主体200,且安装面与主体200固定连接。具体的,第一壳体210承载第一显示部分310,第二壳体220承载第二显示部分320。换言之,第一显示部分310安装于第一壳体210,第二显示部分320安装于第二壳体220。其中,转动机构100与第三显示部分330相对设置,以实现显示屏300的弯折。
其中,第一壳体210和第二壳体220的相对转动使得主体200在折叠状态,是指第一壳体210和第二壳体220通过转动机构100转动,且彼此相互靠近,第一壳体210与第二壳体220承载显示屏300的面相对。在应用过程中,主体200完全折叠状态下,装于第一壳体210和第二壳体220的显示屏300折叠后,显示屏300位于第一显示部分310的显示面和位于第二显示部分320的显示面部分或者全部接触。第一壳体210和第二壳体220相对转动使得主体200在展开过程中(第一壳体210和第二壳体220是可以停留在任意角度的,比如第一壳体210和第二壳体220之间呈90度夹角、120度夹角等,即显示屏300处于半展开状态),第一壳体210和第二壳体220通过转动机构100转动,且彼此相互远离,第一壳体210和第二壳体220之间的夹角越来越大直至,第一壳体210和第二壳体220相对转动使得主体200展平,处于展开状态,第一壳体210和第二壳体220之间的夹角可以接近180度或者等于180度。第一壳体210和第二壳体220大致呈平板状态。同时第一壳体210和第二壳体220相对远离带动显示屏300展开,直至可折叠电子设备1000处于展开状态,其中,第一壳体210和第二壳体220相对远离带动显示屏300进一步展开,直至可折叠电子设备1000处于展开状态。
第一壳体210、第二壳体220和转动机构100沿着X方向依次设置,且三者之间的尺寸之和为主体200在X方向上的尺寸(包括装配公差和三者之间的装配缝隙)。主体200在X方向上的尺寸与显示屏300及电子设备沿X方向的尺寸相同,此处相同包括允许的公差范围。第一壳体210、第二壳体220和转动机构100沿Y方向的尺寸相同,所述的尺寸相同可以允许存在装配或者生产公差。第一壳体210、第二壳体220和转动机构100沿Y方向的尺寸即为主体200在Y方向的尺寸,主体200在Y方向的尺寸与显示屏300及可折叠电子设备1000沿Y方向的尺寸相同。当然,此处相同也可以允许有少量偏差(装配和生产公差)。
请参阅图2和图3,第一壳体210和第二壳体220通过转动机构100相对转动,当可折叠电子设备1000处于展开状态,显示屏300具有大面积的显示区域,实现可折叠电子设备1000的大屏显示及操作功能,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请参阅图1和图3,当可折叠电子设备1000处于折叠状态时,显示屏300处于第一壳体210和第二壳体220之间,第一壳体210和第二壳体220保护显示屏300的显示面,可大大降低显示屏300被损坏的概率,且整体尺寸减小,便于携带。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描述可折叠电子设备1000时所采用“顶”、“底”、“左”、“右”、“前”和“后”等方位用词主要依据可折叠电子设备1000于附图2和图4中的展示方位进行阐述,以朝向Z轴正方向为“顶”、“上”,以朝向Z轴负方向为“底”、“下”,以朝向X轴正方向为“右”,以朝向X轴负方向为“左”,以朝向Y轴正方向为“后”,以朝向Y轴负方向为“前”,其并不形成对可折叠电子设备1000于实际应用场景中的方位的限定。
请参阅图4和图5,图4是图3中所示转动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图4所示转动机构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转动机构包括同步组件10、摆动组件20和承载基座30。同步组件10和摆动组件20均安装于承载基座30,摆动组件20和同步组件10均能够相对承载基座30转动,且可在折叠状态和展开状态之间相互转换。
本实施例中,承载基座30沿Y轴方向延伸。同步组件10有两个,两个同步组件10沿着Y轴方向间隔排布,两个同步组件10分别为第一同步组件10a和第二同步组件10b,第一同步组件10a位于转动机构的前侧,且与承载基座30的前侧连接,第二同步组件10b位于转动机构的后侧,且与承载基座30的后侧连接。在其他实施例中,同步组件10也可以有一个、三个或四个以上,本申请对同步组件10的数量不做限制。
摆动组件20具体包括第一安装板21、第二安装板24和两个摆臂。其中,每个摆臂包括第一主摆臂27和第二主摆臂28。在其他实施例中,摆臂也可以是三个或者四个,数量不做限定。
第一安装板21和第二安装板24位于承载基座30的相对两侧,第一安装板21与第一同步组件10a滑动且转动连接,第二安装板24与第二同步组件10b滑动且转动连接。一个摆臂位于转动机构的前侧,且与承载基座30的前侧连接,另一个摆臂位于转动机构的后侧,且与承载基座30的后侧连接,且同步组件10位于两个摆臂之间。每一个摆臂的第一主摆臂27和第二主摆臂28分别固定于第一安装板21和第二安装板24上,且第一主摆臂27和第二主摆臂28分别与承载基座30滑动并转动连接;进而实现第一安装板21和第二安装板24与承载基座30转动连接。
承载基座30包括第一部分30a和第二部分30b,第一部分30a和第二部分30b关于面O2对称。图中仅示出了第一部分30a的结构,第二部分30b的结构参考第一部分30a的相关描述。
本实施例中,以Z轴所在平面O1为参照,第一安装板21和第二安装板24对称设置,第一主摆臂27和第二主摆臂28对称设置,平面O1为转动机构100在长度方向(Y轴方向)的中心面,平面O1具体为转动机构100长度方向的中心轴和厚度方向的中心轴所在的平面,且平面O1沿Y轴方向延伸,且与Z轴方向平行。以Z轴所在平面O2为参照,第一同步组件10a为对称结构,第二同步组件10b为对称结构,O2面为转动机构100在宽度方向(X轴方向)的中心面,平面O2具体为转动机构100宽度方向的中心轴和厚度方向的中心轴所在的平面。沿着Y轴方向,两个摆臂对称,承载基座30为对称结构,第一安装板21和第二安装板24均为对称结构,第一同步组件10a和第二同步组件10b对称设置。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上述两个对称设置可以错开设置,为对称结构的也可以不是对称结构。
请参阅图6至图8,图6是图4中所示转动机构的部分分解图,图7是图6中所示第一同步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8是图6中所示第一同步组件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第一同步组件10a包括第一连接杆11、第二连接杆12、第一阻尼滑块13、第二阻尼滑块14、第一同步件15、第二同步件16和弹性件17A。
第一连接杆11和第二连接杆12均固定连接承载基座30。弹性件17A为一体成型的弹簧,且套于第一连接杆11和第二连接杆12上,第一阻尼滑块13位于第一连接杆11和第二连接杆12的一侧,第二阻尼滑块14位于第一连接杆11和第二连接杆12的另一侧。第一同步件15和第二同步件16啮合,且第一同步件15、第二同步件16均与第一阻尼滑块13、第二阻尼滑块14啮合。弹性件17A被夹持在第一阻尼滑块13和第二阻尼滑块14之间,且通过第一阻尼滑块13、第二阻尼滑块14在第一连接杆11和第二连接杆12的滑动实现压缩。在其他实施例中,弹性件17A可以为弹性橡胶套。
其中,第一同步组件10a在展开状态和折叠状态之间切换时,第一同步件15相对承载基座30转动的方向与第二同步件16相对承载基座30转动的方向相反。
具体的,第一同步组件10a自折叠状态切换至展开状态时,第一同步件15相对承载基座30沿逆时针方向转动,同时第二同步件16相对承载基座30沿顺时针方向转动。第一同步组件10a子展开状态切换至折叠状态时,第一同步件15相对承载基座30沿顺时针方向转动,同时第二同步件16相对承载基座30沿逆时针方向转动。
本实施例中,请参阅图5,第二同步组件10b包括第一连接杆11f、第二连接杆12f、第一滑动件13f、第二滑动件14f、第一同步件15f、第二同步件16f、弹性件17F。需要说明的是,第二同步组件10b的各部件结构、各部件之间的连接关系、以及各部件与承载基座30和摆动组件20的连接关系可以参照第一同步组件10a的相关描述,不再赘述。
请参阅图9,图9是图8中所示第一连接杆的结构示意图。
第一连接杆11包括第一杆体111、第一止挡台112和第二止挡台113,第一杆体111固定连接第一止挡台112和第二止挡台113,且沿Y轴方向贯穿第一止挡台112和第二止挡台113。第一杆体111位于第一止挡台112和第二止挡台113之间的部分形成第一连接段114,第一杆体111伸出第一止挡台112的部分形成第二连接段(图未示),第一杆体111伸出第二止挡台113的部分形成第三连接段115。第一止挡台112和第二止挡台113中至至少一个与第一杆体111可拆卸固定,以在组装转动机构100时,便于其他部件转动连接至第一杆体111的第一连接段114。本实施例中,第二止挡台113与第一杆体111可拆卸固定,第一止挡台112与第一杆体111一体成型。
请参阅图10,图10是图8中所示第二连接杆的结构示意图。
第二连接杆12的结构与第一连接杆11的结构相同,第二连接杆12包括第二杆体121、第三止挡台122和第四止挡台123,第二杆体121固定连接第三止挡台122和第四止挡台123,且沿Y轴方向贯穿第三止挡台122和第四止挡台123。第二杆体121位于第三止挡台122和第四止挡台123之间的部分形成第四连接段124,第二杆体121伸出第三止挡台122的部分形成第五连接段(图未示),第二杆体121伸出第四止挡台123的部分形成第六连接段125。第三止挡台122和第四止挡台123中至少一个与第二杆体121可拆卸固定,以在组装转动机构100时,便于其他部件转动连接至第二杆体121的第四连接段124。本实施例中,第四止挡台123与第二杆体121可拆卸固定,第三止挡台122与第二杆体121一体成型。
请参阅图11,图11是图8中所示第一阻尼滑块的结构示意图。
本实施例中,第一阻尼滑块13包括第一滑块131、第一凹凸轮132和第三凹凸轮133。第一滑块131设有沿Y轴方向贯穿的第一滑动孔134和第二滑动孔135,第一凹凸轮132和第三凹凸轮133的结构相同,且均固定连接第一滑块131的一表面,第一凹凸轮132与第一滑动孔134同轴心,第三凹凸轮133与第二滑动孔135同轴心。第一凹凸轮132包括多个第一凹部(图未标)和多个第一凸起(图未标),多个第一凹部和多个第一凸起交替分布。第三凹凸轮133包括多个第三凹部(图未标)和多个第三凸起(图未标),多个第三凹部和多个第三凸起交替分布。
请参阅图12,图12是图8中所示第二阻尼滑块的结构示意图。
第二阻尼滑块14的结构与第一阻尼滑块13的结构相同,第二阻尼滑块14包括第二滑块141、第二凹凸轮142和第四凹凸轮143。第二滑块141设有沿Y轴方向贯穿的第三滑动孔144和第四滑动孔145,第二凹凸轮142和第四凹凸轮143的结构相同,且均固定连接第二滑块141的一表面,且第二凹凸轮142与第三滑动孔144同轴心,第四凹凸轮143与第四滑动孔145同轴心。第二凹凸轮142包括多个第二凹部(图未标)和多个第二凸起(图未标),多个第二凹部和多个第二凸起交替分布。第四凹凸轮143包括多个第四凹部(图未标)和多个第四凸起(图未标),多个第四凹部和多个第四凸起交替分布。
请参阅图13,图13是图8中所示第一同步件的结构示意图。
第一同步件15包括第一滑动杆151、第一摆臂及第一同步齿轮。第一滑动杆151、第一摆臂及第一同步齿轮沿着X轴方向依次固定,也即,所述第一摆臂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滑动杆,所述第一滑动杆151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同步齿轮,且第一滑动杆151的轴向和第一同步齿轮的轴向相同。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摆臂为一体成型的长方体薄板状,且其沿Y轴方向的长度尺寸基本与第一滑动杆151一致;或者是,第一摆臂包括多个沿Y轴方向间隔排布的同步摆臂。
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第一摆臂包括第一同步摆臂152和第二同步摆臂153,第一同步齿轮包括第一齿轮154和第二齿轮155。且第一同步件15还包括第一配合轮156、第二配合轮157,其中,第一滑动杆151、第一同步摆臂152和第二同步摆臂153连接成U型。具体为,第一滑动杆151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第一同步摆臂152和第二同步摆臂153的一端。第一滑动杆151、第一同步摆臂152和第一齿轮154沿着X方向排布,第一滑动杆151、第二同步摆臂153和第二齿轮155沿着X方向排布,且第一齿轮154和第二齿轮155的轴向为Y轴方向。第一滑动杆151沿着Y轴方向延伸。也即,第一齿轮154和第二齿轮155的轴向与第一滑动杆151的轴向平行。
第一同步摆臂152和第二同步摆臂153的结构相同,均大致呈Z形板体。第一同步摆臂152包括第一基体152b和第一连接臂152a,第一基体152b和第一连接臂152a通过第一弯折段152c连接,第一基体152b和第一连接臂152a位于第一弯折段152c相对两端,且第一基体152b和第一连接臂152a延伸方向平行或者大致平行。第二同步摆臂153包括第二基体153b和第二连接臂153a,第二基体153b和第二连接臂153a通过第二弯折段153c连接,第二基体153b和第二连接臂153a位于第二弯折段153c相对两端,且第二基体153b和第二连接臂153a延伸方向平行或者大致平行。由此,使得第一同步摆臂152和第二同步摆臂153与摆动组件20连接时,不会与摆动组件20的相关部件发生干涉。
第一齿轮154固定连接第一同步摆臂152远离第一滑动杆151的一端,具体是连接在第一连接臂152a的端部。第二齿轮155与第一齿轮154的结构相同,第二齿轮155固定连接第二同步摆臂153远离第一滑动杆151的一端,具体是连接在第二连接臂153a的端部。
第一齿轮154设有沿Y轴方向贯穿的第一穿孔158,第二齿轮155设有沿Y轴方向贯穿的第二穿孔159,第一穿孔158和第二穿孔159同轴心。第一配合轮156固定连接第一齿轮154的一侧面且与第一穿孔158同轴心。第二配合轮157的结构与第一配合轮156的结构相同,第二配合轮157固定连接第二齿轮155的一侧面且与第二穿孔159同轴心;第一齿轮154的一侧面和第二齿轮155的一侧面间隔相对,第一配合轮156和第二配合轮157间隔相对。第一配合轮156包括多个第一配合凹部(图未标)和多个第一配合凸起(图未标),多个第一配合凹部和多个第一配合凸起交替分布。第二配合轮157包括多个第二配合凹部(图未标)和多个第二配合凸起(图未标),多个第二配合凹部和多个第二配合凸起交替分布。
请参阅图14,图14是图8中所示第二同步件的结构示意图。
第二同步件16包括第二滑动杆161、第二摆臂及第二同步齿轮,第二滑动杆161、第二摆臂及第二同步齿轮沿着X轴方向依次固定,也即,所述第二摆臂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滑动杆161,所述第二滑动杆161的另一端固定连接第二同步齿轮,且第二滑动杆161的轴向和第二同步齿轮的轴向相同。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摆臂为一体成型的长方体薄板状,且其沿Y轴方向的长度尺寸基本与第二滑动杆161一致;或者是,第二摆臂包括多个沿Y轴方向间隔排布的同步摆臂。
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第二同步件16的结构与第一同步件15的结构相同,其中第二摆臂包括第三同步摆臂162和第四同步摆臂163,第二同步齿轮包括第三齿轮164和第四齿轮165。第二滑动杆161、第三同步摆臂162和第四同步摆臂163成U型连接。具体为,第二滑动杆161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第三同步摆臂162和第四同步摆臂163的一端。第二滑动杆161、第三同步摆臂162和第三齿轮164沿X方向排布,第二滑动杆161、第四同步摆臂163和第四齿轮165沿X方向排布,且第三齿轮164和第四齿轮165的轴向为Y轴方向。第二滑动杆161沿着Y轴方向延伸。也即,第三齿轮164和第四齿轮165的轴向与第二滑动杆161的轴向平行。
第三同步摆臂162和第四同步摆臂163的结构相同,均大致呈Z形板体。第三同步摆臂162包括第三基体162b和第三连接臂162a,第三基体162b和第三连接臂162a通过第三弯折段162c连接,第三基体162b和第三连接臂162a位于第三弯折段162c相对的两端,且第三基体162b和第三连接臂162a延伸方向平行或者大致平行。第四同步摆臂163包括第四基体163b和第四连接臂163a,第四基体163b和第四连接臂163a通过第四弯折段163c连接,第四基体163b和第四连接臂163a位于第四弯折段163c相对的两端,且第四基体163b和第四连接臂163a延伸方向平行或者大致平行。由此,使得第三同步摆臂162和第四同步摆臂163与摆动组件20连接时,不会与摆动组件20的相关部件发生干涉。
第三齿轮164固定连接第三同步摆臂162远离第二滑动杆161的一端,具体是连接在第三连接臂162a的端部。第四齿轮165与第三齿轮164结构相同,第四齿轮165固定连接第四同步摆臂163远离第二滑动杆161的一端,具体是连接在第四连接臂163a的端部。
第三齿轮164设有沿Y轴方向贯穿的第三穿孔168,第四齿轮165设有沿Y轴方向贯穿的第四穿孔169,第三穿孔168和第四穿孔169同轴心。第三配合轮166固定连接第三齿轮164面的一侧面且与第三穿孔168同轴心。第四配合轮167的结构第三配合轮166的结构相同,第四配合轮167固定连接第四齿轮165的一侧面且与第四穿孔169同轴心。第三齿轮164的一侧面和第四齿轮165的一侧面间隔相对,第三配合轮166和第四配合轮167间隔相对。第三配合轮166包括多个第三配合凹部(图未标)和多个第三配合凸起(图未标),多个第三配合凹部和多个第三配合凸起交替分布。第四配合轮167包括多个第四配合凹部(图未标)和多个第四配合凸起(图未标),多个第四配合凹部和多个第四配合凸起交替分布。
请参阅图15和图16,图15是图8中所示弹性件的结构示意图,图16是图8中所示弹性件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弹性件17A为碳钢、高碳钢或者合金弹簧钢等一种或者多种材料制成。所述弹性件17A设有第一贯穿孔17b和第二贯穿孔18b。第一贯穿孔17b和第二贯穿孔18b并排设置。第一贯穿孔17b和第二贯穿孔18b至少部分相互隔离,第一贯穿孔17b和第二贯穿孔18b的轴线相平行。第一贯穿孔17b用于与第一连接杆11配合,第二贯穿孔18b用于与第二连接杆12配合。第一贯穿孔17b可以为圆形、椭圆形、方形、三角形等任意形状,只要能与第一连接杆11配合即可。第二贯穿孔18b可以为圆形、椭圆形、方形、三角形等任意形状,只要能与第二连接杆12配合即可。
本实施例中,所述弹性件17A包括第一本体17a和第二本体18a,在所述转动机构的宽度方向,所述第一本体17a和所述第二本体18a并排设置;在所述转动机构的长度方向,所述第一本体17a的一侧和所述第二本体18a的一侧部分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贯穿孔17b为所述第一本体17a形成,所述第二贯穿孔18b为所述第二本体18a形成。
具体的,第一本体17a和第二本体18a为一条形体呈螺旋状缠绕形成,以使弹性件17A呈螺旋状。此时,弹性件在垂直于Y轴方向上的截面大致为“∞”字形。第一本体17a和第二本体18a均具有多层,第一本体17a的第一层的一个端部、第一本体17a的第一层的另一个端部、第二本体18a的第一层的一个端部固定连接。第二本体18a的第一层另一个端部延伸至与第一本体17a的第二层的一个端部固定连接,第一本体17a的第二层的另一个端部与第二本体18a的第二层的一个端部固定连接,第二本体18a的第二层的另一个端部与第一本体17a的第三层的一个端部固定连接。由此使得第一本体17a和第二本体18a为一条形体且呈螺旋状缠绕形成,且第一本体17a和第二本体18a的一侧交叉固定,第一贯穿孔17b和第二贯穿孔18b在弹性件17A的宽度方向部分隔离。该种结构的弹性件17A,实现了第一本体17a和第二本体18a的一侧部分固定连接。既能便于同时与第一连接杆11和第二连接杆12连接,且体积较小,占用的空间小,有利于提升转动机构的结构紧凑性,且弹簧力较高,弹性系数较高,便于加工,还不会出现卡死情况。
具体的,弹簧力根据如下公式一进行计算:
F=kΔs    (公式一)
弹性系数根据如下公式二进行计算:
弹簧可制造系数根据如下公式三进行计算:
上述公式三个公式中,F为弹簧力,Δs为变形尺寸,k为弹性系数,G为弹性模量(由材料决定),n为有效匝数,D为平均线圈直径,N为弹性可制造系数(由截面形状和材料决定),d为线径。
本实施例中,d为0.75mm,n为5,D为2.98mm。
因此,本实施例中的弹性系数为:
单独的一个弹性件(也即仅有一个贯穿孔的弹性件)中,d为0.35mm,n为9,D为1.4mm。
因此,单独的一个弹性件的弹性系数为:
在压缩量相同的前提下,本实施例一个弹性件17A与两个单独的弹性件的弹性系数之比为:
k1/(2*k2)=1.915。
可见,本实施例提供的弹性件17A的弹性系数为两个单独的弹性件的弹性系数的1.915倍,弹性系数明显增加。
弹簧力F为弹性系数与变形尺寸的乘积,因此变形尺寸相同的前提下,本实施例中的弹性件17A的弹性系数增加,则其弹簧力也相应增加。弹性件的可制造系数为平均线圈直径D与d之比,在d相同的前提下,D增加。在d小幅度增加的情况下,D大幅度增加,因此本实施例中的弹性件17A的可制造系数增加。
请参阅图17,图17是另一种实施例提供的弹性件的结构示意图。
其他实施例中,弹性件17A包括第一本体17a、第二本体18a和连接弹性条19。所述第一本体17a包括第一弹性条171和多个第一环形体172,所述第一环形体172具有第一环形孔;多个所述第一环形体172的一侧均与所述第一弹性条171固定连接,多个所述第一环形体172的另一侧均与所述连接弹性条19固定连接;多个所述第一环形体172的所述第一环形孔依次连通构成所述第一贯穿孔17b。所述第二本体18a包括第二弹性条181和多个第二环形体182;多个所述第一环形体172的一侧均与所述第一弹性条171固定连接,多个所述第一环形体172的另一侧均与所述连接弹性条19固定连接;多个所述第二环形体182的所述第二环形孔依次连通构成所述第二贯穿孔18b。连接弹性条19、第一弹性条171和第二弹性条181均可以为螺旋形或波浪形。波浪形具体可以为方波、正玄波、三角波等形状。
第一本体17a的一侧和第二本体18a的一侧在Y轴方向整体连接,由此,使得第一贯穿孔17b和第二贯穿孔18b在Y轴方向完全不连通,处于隔开状态。第一本体17a和第二本体18a的连接稳定性较强,提升了弹性件17A的结构强度,以及使得弹性件17A具有较高的弹性系数。该种结构的弹性件,既能便于同时与第一连接杆11和第二连接杆12连接,且体积较小,占用的空间小,有利于提升转动机构的结构紧凑性,且弹性系数较高,还不会出现卡死情况。另外,该种结构的弹性件,结构简单,重量较轻,利于转动机构的轻量化设计。
请参阅图18,图18是又一种实施例提供的弹性件的结构示意图。
其他实施例中,所述弹性件包括螺旋本体17B和弹性隔离条17C,所述螺旋本体17B螺旋延伸,且围绕成贯穿空间;所述弹性隔离条17C固定于所述贯穿空间内,将所述贯穿空间分隔为所述第一贯穿孔17b和所述第二贯穿孔18b。其中螺旋本体17B垂直于Y轴方向的截面可以为椭圆形。连接弹性条19为螺旋形或波浪形。波浪形具体可以为方波、正玄波、三角波等形状。由此,使得螺旋本体17B的体积较小,且弹性系数相较于未设置弹性隔离条17C明显提升。
该种结构的弹性件17A,既能便于同时与第一连接杆11和第二连接杆12连接,且体积较小,占用的空间小,有利于提升转动机构的结构紧凑性,且弹性系数较高,还不会出现卡死情况。另外,该种结构的弹性件,结构简单,重量较轻,利于转动机构的轻量化设计。
请参阅图6,承载基座30具有顶表面303,第一部分30a的顶表面303上设有连接槽31、第一避让槽32和第二避让槽33。连接槽31、第一避让槽32和第二避让槽33用于连接第一同步组件10a。第二部分30b的顶表面也设置有连接槽、第一避让槽和第二避让槽,第二部分30b的连接槽、第一避让槽和第二避让槽用于连接第二同步组件10b。
第一避让槽32和第二避让槽33位于连接槽31沿X轴方向的两侧,且与连接槽31连通。第一端壁面311设有第一连接孔313和第二连接孔314,第二端壁面312设有第三连接孔(图未示)和第四连接孔(图未示)。第一连接孔313和第三连接孔同轴心,第二连接孔314和第四连接孔同轴心。连接槽31的槽底面设有限位槽36,限位槽36为四个,四个限位槽36分别为第一限位槽36a、第二限位槽36b、第三限位槽36c和第四限位槽36d。每个限位槽36的槽壁面均包括第一限位面、第二限位面和弧形的限位底面。
请参阅图19,图19是图6中所示摆动组件的第一安装板和第二安装板的部分结构分解示意图。第一安装板21和第二安装板24为长条形板体,其长度方向与承载基座30的长度方向相同。第一安装板21一侧设有两个第一导向槽22,第一导向槽22包括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连通并呈夹角设置。其中第一部分相对O1面倾斜,且倾斜方向朝向O1面。第二部分相对所述中心面倾斜,且倾斜方向背对O1面。O1面为承载基座30长度方向(Y轴方向)延伸,且平行于承载基座30的厚度方向(Z轴方向)。第一导向槽22的开口位于所述第二部分,且朝向O1面。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沿着X轴方向排布,且第二部分朝向承载基座30。
两个第一导向槽22的槽口处分别设有两个第一遮挡块23,第一遮挡块23位于所述的第一部分,且遮挡第一导向槽22的部分槽口,第一导向槽22的另一部分槽口(未被第一遮挡块23遮挡的部分槽口)形成第一导向槽22的开口。
两个第一导向槽22以对称面O2对称设置,其中一个第一导向槽22和第一遮挡块23用于与第一同步组件10a配合,具体是与第一同步件15的第一滑动杆151、第一同步摆臂152和第二同步摆臂153配合。另一个第一导向槽22和第一遮挡块23用于与第二同步组件10b配合,具体是与第一同步件15的第一滑动杆、第一同步摆臂和第二同步摆臂配合。
本实施例中,第一安装板21包括第一上表面211、第一下表面212、第一侧表面213、第二侧表面214、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215,第一上表面211和第一下表面212沿Z方向相背设置,第一侧表面213和第二侧表面214沿X方向相背设置,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215沿Y方向相背设置。第一侧表面213、第二侧表面214、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215首尾顺次连接,第一侧表面213、第二侧表面214、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215均连接于第一上表面211和第一下表面212之间。
第一安装板21还包括第一收容槽217和两个第一固定槽218,第一收容槽217用于收容承载基座30。第一收容槽217与第一固定槽218沿着X方向顺次分布于第一上表面211且连通。第一收容槽217为第一上表面211向第一下表面212方向下凹形成,且第一收容槽217贯穿第一侧表面213,第一收容槽217沿着Y方向延伸。第一固定槽218的为第一上表面211向第一下表面212方向下凹形成,轮廓为长方形,且沿Y方向延伸。两个第一固定槽218沿Y方向间隔分布,且关于O2面对称设置,两个第一固定槽218分别用于固定连接两个摆臂的第一主摆臂27。
第一收容槽217的槽壁与第一上表面211连接,第一导向槽22凹设于第一上表面211和第一收容槽217的槽壁。第一遮挡块23由第一上表面211向第一导向槽22的槽口方向延伸形成。
继续请参阅图19,第二安装板24为长条形板状结构,第二安装板24与第一安装板21以O1面对称设置,其结构与第一安装板21结构相同,且以O1面对称。第二安装板24包括第二上表面241、第二下表面242、第三侧表面243、第四侧表面244、第三端面和第四端面245。
第二安装板24还包括第二收容槽247和两个第二固定槽248。第二收容槽247用于收容承载基座30。第二收容槽247的槽壁与第二上表面241连接。第二导向槽25凹设于第二上表面241及第二收容槽247的槽壁上。第二遮挡块26由第二上表面241向第二导向槽25的槽口方向延伸形成。
一并请参阅图20至图22,图20是图19的摆动组件的第一安装板的局部放大图,其中示出了第一遮挡块和第一导向槽的具体结构。图21是图20的摆动组件的A-A方向的剖视图,图22是图20的摆动组件的B-B方向的剖视图。第一导向槽22大致呈长条形,第一导向槽22的槽壁面包括沿Y方向相对的第一导向壁面221和第二导向壁面222、沿X方向相对的第一导向侧面223和第二导向侧面224、沿Z方向相对的槽口和第一槽底面225。第一导向壁面221和第二导向壁面222均为平面状,第一导向侧面223和第二导向侧面224在Z方向错位,且至少部分为弧面状。第一槽底面225为平面状,且第一槽底面225的两侧分别与第一导向侧面223和第二导向侧面224平滑连接。
请参阅图22,第一导向侧面223相对O1面倾斜,且倾斜方向背向O1面;进而使得第一导向槽22的第二部分相对O1面倾斜,且倾斜方向背向O1面,以便于组装转动机构100。第一槽底面225相对O1面倾斜,且倾斜方向朝向O1面。第一槽底面225与O1面之间的夹角为第一夹角,第一夹角为锐角,且介于55度至65度之间,具体可以取值为55度、57度、59度、60度、62度、64度、65度等。第一槽底面225与第一导向侧面223之间的夹角为第二夹角,第二夹角介于85度至100度之间,具体可以取值85度、87度、88度、89度、90度、92度、95、97度、100度等。
第一遮挡块23从第二导向侧面224向第一导向侧面223方向延伸。第一遮挡块23还有部分向第一导向槽22的内部延伸,并具有第一槽顶面232,第一槽顶面232同时为第一导向槽22的一个槽壁,且第一槽顶面232与第一槽底面225平行且间隔相对。换言之,第一槽顶面232相对O1面倾斜,且倾斜方向朝向O1面。进而使得第一导向槽22的第一部分相对O1面倾斜,且倾斜方向朝向O1面。
第一遮挡块23还具有与第一槽顶面232相背设置的第一上壁面231,以及具有连接在第一上壁面231和第一槽顶面232之间,且顺次连接的第一侧233、第一端表面234、第二侧235。第一侧233与第二侧235背向设置,且第一侧233与第一导向壁面221间隔相对形成第一间隙227,第二侧235与第二导向壁面222间隔相对形成第二间隙227a。第一端表面234与第一导向侧面223间隔相对形成第一导向槽22的开口,该第一导向槽22的开口形成第一安装间隙226,第一安装间隙226供第一同步件15的第一滑动杆151、第一同步摆臂152和第二同步摆臂153通过。第一间隙227、第二间隙227a、第一遮挡块23位于第一导向槽22的第一部分,且第一间隙227、第一遮挡块23和第二间隙227a沿着Y轴方向依次排布。第一安装间隙226位于第一导向槽22的第二部分。
参考图23,图23是图19的所示摆动组件的第二导向槽和第二遮挡块的局部放大图,其中示出了第二遮挡块和第二导向槽的具体结构,第二安装板24朝向承载基座一侧设有两个第二导向槽25,第二导向槽25包括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第三部分与第四部分连通并呈夹角设置。其中第三部分相对O1面倾斜,且倾斜方向朝向O1面。第四部分相对所述中心面倾斜,且倾斜方向背对O1面。O1面为承载基座30长度方向(Y轴方向)延伸,且平行于承载基座30的厚度方向(Z轴方向)。第一导向槽22的开口位于所述第四部分,且朝向O1面。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沿着X轴方向排布,且第四部分朝向承载基座30。
两个第二导向槽25的槽口处分别设有两个第二遮挡块26,第二遮挡块26遮挡第二导向槽25的部分槽口,第二导向槽25的另一部分槽口(未被第二遮挡块26遮挡的部分槽口)形成第二导向槽25的开口。
其中一个第二导向槽25和第二遮挡块26用于与第一同步组件10a配合,具体是与第二同步件16的第二滑动杆161、第三同步摆臂162和第四同步摆臂163配合。另一个第二导向槽25和第二遮挡块26用于与第二同步组件10b配合,具体是与第二同步件16的第二滑动杆、第三同步摆臂和第四同步摆臂配合。第二导向槽25的结构与第一导向槽22的结构相同,且以O1面对称。
第二导向槽25大致呈长条形,第二导向槽25的槽壁面包括沿Y方向相对的第三导向壁面251和第四导向壁面252、沿X方向相对的第三导向侧面253和第四导向侧面254、沿Z方向相对的槽口和第二槽底面255。第三导向壁面251和第四导向壁面252均为平面状,第三导向侧面253和第四导向侧面254在Z方向错位,且至少部分为弧面状。第二槽底面255为平面状,且第二槽底面255的两侧分别与第三导向侧面253和第四导向侧面254平滑连接。
第三导向侧面253相对O1面倾斜,且倾斜方向背对O1面。第二槽底面255相对O1面倾斜,且倾斜方向朝向O1面。第二槽底面255与O1面之间的夹角呈锐角。第二槽底面255与第三导向侧面253之间的夹角大致呈直角。
第二遮挡块26从第四导向侧面254向第三导向侧面253延伸,并具有第二槽顶面262。第二槽顶面262同时为第二导向槽25的一个槽壁,且第二槽顶面262与第二槽底面255平行且间隔相对。换言之,第二槽顶面262相对O1面倾斜,且倾斜方向朝向O1面。
第二遮挡块26还具有与第二槽顶面262相背设置的第二上壁面261,以及具有连接在第二上壁面261和第二槽顶面262之间,且顺次连接的第三侧263、第二端表面264和第四侧265。第三侧263与第四侧265背向设置,且第三侧263与第三导向壁面251形成第三间隙257,第四侧265与第四导向壁面252形成第四间隙257a。第二端表面264与第三导向侧面253形成第二导向槽25的开口,第二导向槽25的开口形成第二安装间隙256,第二安装间隙256共第二同步件16的第二滑动杆161、第三同步摆臂162和第四同步摆臂163通过。第三间隙257、第四间隙257a和第二遮挡块26位于第二导向槽25的第三部分,且第三间隙257、第二遮挡块26和第四间隙257a沿着Y轴方向依次排布。第二安装间隙256位于第二导向槽25的第四部分。
下面对第一安装板21的一个第一导向槽22为例,对第一导向槽22与第一滑动杆151、第一同步摆臂152和第二同步摆臂153的配合关系具体描述。
一并请参阅图24,图24是图6中所示第一同步组件安装于承载基座和摆动组件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其中转动机构处于展开状态。第一同步组件10a安装于承载基座30的第一部分30a的连接槽31内,且与摆动组件20的第一安装板21滑动且转动连接。其中,第一连接杆11和第二连接杆12平行且间隔固定连接承载基座30,具体为第一连接杆11的第二连接段固定于第一端壁面311的第一连接孔313内,第一连接杆11的第三连接段115固定于第二端壁面312的第三连接孔内。第二连接杆12的第五连接段固定于第一端壁面311的第二连接孔314内,第二连接杆12的第六连接段125固定于第二端壁面312的第四连接孔内。
弹性件17A位于第一阻尼滑块13和第二阻尼滑块14之间,且第一连接杆11的第一连接段114穿过第一本体17a的第一贯穿孔17b,第二连接杆12的第四连接段124穿过第二本体18a的第二贯穿孔18b。弹性件17A的两端被第一阻尼滑块13和第二阻尼滑块14微量压缩,也即弹性件17A处于非自然状态,从而为转动机构100提供预制力。也就是说,第一本体17a套设于第一连接杆11的第一连接段114,第二本体18a套设于第二连接杆12的第四连接段124;且第一本体17a和第二本体18a均位于第一阻尼滑块13和第二阻尼滑块14之间。第一本体17a和第二本体18a的两端被微量压缩,从而为转动机构100提供预制力。也即,第一本体17a和第二本体18a并非出于自然状态。以确保转动机构100能够正常工作。
第一阻尼滑块13滑动连接第一连接杆11和第二连接杆12,第二阻尼滑块14滑动连接第一连接杆11和第二连接杆12。具体为第一阻尼滑块13滑动连接第一连接杆11的第一杆体111的第一连接段114,以及滑动连接第二连接杆12的第二杆体121的第四连接段124。第二阻尼滑块14滑动连接第一连接杆11的第一连接段114和第二连接杆12的第四连接段124。
具体的,第一连接杆11的第一连接段114依次穿过第一齿轮154的第一穿孔158、第一滑块131的第一滑动孔134、第一本体17a的第一贯穿孔17b、第二滑块141的第三滑动孔144和第二齿轮155的第二穿孔159。第二连接杆12的第四连接段124依次穿过第三齿轮164的第三穿孔168、第一滑块131的第二滑动孔135、第二本体18a的第二贯穿孔18b、第二滑块141的第四滑动孔145和第四齿轮165的第四穿孔169。
第一同步件15的第一同步摆臂152和第二同步摆臂153从第一避让槽32处伸出连接槽31,且与摆动组件20的第一安装板21滑动且转动连接。第一同步件15的第一齿轮154和第二齿轮155分别转动连接第一连接杆11的第一连接段114,且第一齿轮154和第二齿轮155分别位于第一限位槽36a和第二限位槽36b内,且第一齿轮154和第二齿轮155各自沿Y轴方向相对的两端分别与对应的第一限位面和第二限位面抵接,从而限制第一齿轮154和第二齿轮155在Y方向的晃动,增加转动的稳定性。第一同步件15的第一配合轮156啮合连接第一阻尼滑块13的第一凹凸轮132,第一同步件15的第二配合轮157啮合连接第二阻尼滑块14的第二凹凸轮142。
第二同步件16的第三同步摆臂162和第四同步摆臂163从第二避让槽33处伸出连接槽31,且与摆动组件20的第二安装板24滑动且转动连接。第二同步件16的第三齿轮164和第四齿轮165分别转动连接第二连接杆12的第二杆体121的第四连接段124,且第三齿轮164和第四齿轮165分别位于第三限位槽36c和第四限位槽36d内,且第三齿轮164和第四齿轮165各自沿Y轴方向相对的两端分别与对应的第一限位面和第二限位面抵接,从而限制第三齿轮164和第四齿轮165沿Y方向的滑动,增加转动的稳定性。第二同步件16的第三配合轮166啮合连接第一阻尼滑块13的第三凹凸轮133,第二同步件16的第四配合轮167啮合连接第二阻尼滑块14的第四凹凸轮143。
第一同步件15的第一齿轮154、第一同步件15的第一配合轮156、第一阻尼滑块13的第一凹凸轮132、第一阻尼滑块13的第一滑块131、第一本体17a、第二阻尼滑块14的第二滑块141、第二阻尼滑块14的第二凹凸轮142、第一同步件15的第二配合轮157、第一同步件15的第二齿轮155沿着Y轴方向依次排布。其中,第一同步件15的第一齿轮154背离第一配合轮156的一侧与第一连接杆11的第一止挡台112抵接,第一同步件15的第二齿轮155背离第二配合轮157的一侧与第一连接杆11的第二止挡台113抵接。换言之,第一止挡台112和第二止挡台113对第一齿轮154、第一阻尼滑块13、第一本体17a、第二阻尼滑块14和第二齿轮155进行限位。
第二同步件16的第三齿轮164、第二同步件16的第三配合轮166、第一阻尼滑块13的第三凹凸轮133、第一阻尼滑块13的第一滑块131、第二本体18a、第二阻尼滑块14的第二滑块141、第二阻尼滑块14的第四凹凸轮143、第二同步件16的第四配合轮167、第二同步件16的第四齿轮165沿着Y轴方向依次排布。其中,第二同步件16的第三齿轮164背离第三配合轮166的一侧与第二连接杆12的第三止挡台122抵接,第二同步件16的第四齿轮165背离第四配合轮167的一侧与第二连接杆12的第四止挡台123抵接。换言之,第三止挡台122和第四止挡台123对第一齿轮154、第一阻尼滑块13、第一本体17a、第二阻尼滑块14和第二齿轮155进行限位。
无论转动机构100处于何种状态,第一齿轮154和第三齿轮164始终啮合,第二齿轮155和第四齿轮165始终啮合,并且,第一齿轮154和第三齿轮164的转动方向相反,第二齿轮155和第四齿轮165的转动方向相反。由此,第一同步件15和第二同步件16能够同步转动,从而使得摆动组件20同步转动,摆动组件20带动第一壳体210和第二壳体220相对折叠或者相对展开。本实施例中,第一同步件15的第一齿轮154和第二同步件16的第三齿轮164直接啮合,第一同步件15的第二齿轮155和第二同步件16的第四齿轮165直接啮合,相较于现有技术中设置中间齿轮的技术方案,简化了转动机构100的机构,降低了转动机构100的重量,降低了设计和装配难度,利于电子设备的轻薄化设计。
继续请参阅图24,第一凹凸轮132与第一配合轮156啮合,第三凹凸轮133与第三配合轮166啮合,第二凹凸轮142与第二配合轮157啮合,第四凹凸轮143与第四配合轮167啮合。具体的,第一凹凸轮132的第一凸起位于第一配合轮156的第一配合凹部内,第一配合凸起位于第一凹部内。第三凸起位于第三配合凹部内,第三配合凸起位于第三凹部内。第二凸起位于第二配合凹部内,第二配合凸起位于第二凹部内。第四凸起位于第四配合凹部内,第四配合凸起位于第四凹部内。第一安装板21和第二安装板24相较于承载基座30处于展开定位状态。
第一凸起至第四凸起、第一配合凸起至第四配合凸起的数量、分布、形状以及尺寸均相同。由此,使得第一凹凸轮132、第三凹凸轮133、第二凹凸轮142、第四凹凸轮143分别与第一配合轮156、第三配合轮166、第二配合轮157和第四配合轮167啮合稳定性较强。
第二同步组件10b与承载基座30的第二部分30b的连接槽、第一避让槽和第二避让槽连接,其连接关系参照第一同步组件10a与承载基座30的第一部分30a的连接槽31、第一避让槽32和第二避让槽33的描述。
再次请参阅图24,第一滑动杆151、第一同步摆臂152和第二同步摆臂153装入第一导向槽22。其中,第一同步摆臂152的第一基体152b位于第一间隙227内,第二同步摆臂153的第二基体153b位于第二间隙227a内,第一滑动杆151、第一同步摆臂152的第一连接臂152a、第二同步摆臂153的第二连接臂153a从第一安装间隙226装入第一导向槽22内,并可在第一导向槽22内滑动。具体的,第一滑动杆151位于第一导向槽22的第一部分,也即位于第一槽底面225和第一槽顶面232之间。
第二同步件16及与第二安装板24的第二导向槽25与上述结构及连接关系相同。具体为第二滑动杆161、第三同步摆臂162和第四同步摆臂163装入第二导向槽25。其中,第三同步摆臂162的第三基体162b位于第三间隙257内,第四同步摆臂163的第四基体163b位于第四间隙257a内,第二滑动杆161、第三同步摆臂162的第三连接臂162a、第四同步摆臂163的第四连接臂163a从第二安装间隙256装入第二导向槽25内,并可在第二导向槽25内滑动。具体的,第二滑动杆161位于第二导向槽25的第三部分,也即位于第二槽底面255和第二槽顶面262之间。
请参阅图25,图25是承载基座和摆动组件的部分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中,承载基座30为通过组装方式形成的一体式结构,呈长条状,承载基座30包括承载板和多个固定板,多个固定板固定安装于承载板。在其他实施例中,承载基座30为一体成型的结构件,以提高承载基座30的整体强度,保证承载基座30的结构稳定性。
承载基座30包括顶表面303、底表面304、第一侧面305和第二侧面306,顶表面303和底表面304相背设置,第一侧面305和第二侧面306分别位于顶表面303沿X轴方向的两侧,第一侧面305、第二侧面306和顶表面303平行设置,第一侧面305和第二侧面306沿Z轴方向的高度小于顶表面303的高度。第一侧面305和第二侧面306分别与底表面304连接。
本实施例中,连接槽31为顶表面303向底表面304方向凹陷形成。第一避让槽32为第一侧面305内凹形成,且贯通连接槽31的第一端壁面311和承载基座30的底表面304,第二避让槽33为第二侧面306内凹形成,且贯通连接槽31的第二端壁面312和承载基座30的底表面304。
承载基座30的第一部分30a还设有第一滑动槽34和第二滑动槽35,第一滑动槽34和第二滑动槽35的底壁面均为弧形,且延伸方向均与X轴方向平行。第一滑动槽34和第二滑动槽35用于连接摆动组件20。连接槽31、第一滑动槽34和第二滑动槽35沿着X方向相对,且在Y方向错位分布。
继续请参阅图25,第一主摆臂27包括第一摆动体271和第一转动体272。本实施例中,第一摆动体271为矩形薄板状结构。第一转动体272固定连接第一摆动体271的底面,且至少部分延伸至第一摆动体271的右侧。第一转动体272包括第一转动面(图未示),第一转动面为弧形,弧形的第一转动面用于与第一滑动槽34的弧形的底壁面相配合。
第二主摆臂28的结构与第一主摆臂27的结构类似。第二主摆臂28包括第二摆动体281和第二转动体282。第二转动体282固定连接第二摆动体281的底面,且至少部分眼神至第二摆动体281朝向第一摆动体271的一侧。第二转动体282包括第二转动面(图未示),第二转动面为弧形,弧形的第二转动面用于与第二滑动槽35的弧形的底壁面相配合。
本实施例中,第一主摆臂27的第一摆动体271安装于第一安装板21的第一固定槽218,且固定连接第一固定槽218的槽壁面。第一主摆臂27的第一转动体272位于第一滑动槽34内,第一转动体272可在第一滑动槽34内滑动并转动。
第二主摆臂28的第二摆动体281安装于第二安装板24的第二固定槽248,且固定连接第二固定槽248的槽壁面。第二主摆臂28的第二转动体282位于第二滑动槽35内,第二转动体282可在第二滑动槽35内滑动并转动。本实施例中,第二转动体282和第一转动体272在Y轴方向错位分布,使得第一转动体272和第二转动体282分别与第一滑动槽34和第二滑动槽35配合,且能避免第一转动体272和第二转动体282相互干涉,增加了转动机构100的紧凑性。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转动体282和第一转动体272在X轴方向并排且相对设置。
本实施例中,第一安装板21固定连接第一壳体,第二安装板24固定连接第二壳体。第一主摆臂27的第一摆动体271固定连接第一安装板21,第一主摆臂27的第一转动体272滑动且转动连接承载基座30。第二主摆臂28的第二摆动体281固定连接第二安装板24,第二主摆臂28的第二转动体282滑动且转动连接承载基座30。
承载基座30的第二部分30b还设有第一滑动槽和第二滑动槽,另一第一主摆臂和第二主摆臂分别滑动连接第二部分30b的第一滑动槽和第二滑动槽,且分别固定连接第一安装板21的另一第一固定槽和第二安装板24的另一第二固定槽。
摆动组件20与承载基座30连接后,转动机构100处于展开状态时,第一安装板21的第一收容槽217和第二安装板24的第二收容槽247对应且连通,第一收容槽217和第二收容槽247形成收容腔室。承载基座30位于收容腔室内,能够增加转动机构100的结构紧凑性。其中承载基座30背离连接槽31的一侧表面至少部分为弧形,收容腔室的腔壁面至少部分为弧形,以使第一安装板21和第二安装板24相对承载基座30折叠或者展开时,第一安装板21和第二安装板24能够沿着承载基座30的弧形表面部分滑动,增加第一安装板21和第二安装板24转动的顺畅性。
本实施例中,第一壳体210相对承载基座30转动时,可带动第一安装板21相对承载基座30转动,从而带动第一主摆臂27的第一摆动体271相对承载基座30转动,并使第一转动体272在第一滑动槽34内转动并滑动。第二壳体220相对承载基座30基座转动时,可带动第二安装板24相对承载基座30转动,从而带动第二主摆臂28的第二摆动体281相对承载基座30转动,并使第二转动体282在第二滑动槽35内转动并滑动。其中,第一安装板21的转动方向与第二安装板24的转动方向相反,第一主摆臂27的第一摆动体271的转动方向与第二主摆臂28的第二摆动体281的转动方向相反。
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第一安装板21和第二安装板24,并使第一安装板21固定连接第一壳体,第二安装板24固定连接第二壳体,从而可以增加摆动组件20与壳体的连接强度,提升可折叠电子设备1000转动的稳定性。并且,通过设置第一主摆臂27和第二主摆臂28,从而实现第一安装板21和第二安装板24相对承载基座30转动,以增加转动机构100转动的稳定性。
请参阅图26,图26是图6中所示第一同步组件安装于承载基座和摆动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其中转动机构处于自展开状态切换至折叠状态过程中。
转动机构100自展开状态切换至折叠状态时,第一安装板21、第一同步件15的第一同步摆臂152、第一同步件15的第二同步摆臂153、第一主摆臂27的第一摆动体271顺时针旋转。第一同步件15的第一滑动杆151在第一导向槽22的第一部分从左侧向右侧滑动且转动。第一同步摆臂152带动第一齿轮154顺时针转动,第二同步摆臂153带动第二齿轮155顺时针转动。第一齿轮154带动第一配合轮156顺时针转动,第二齿轮155带动第二配合轮157顺时针转动。使得第一配合轮156推动第一滑块131向Y轴负方向移动,第二配合轮157推动第二滑块141向Y轴正方向移动,换言之,第一滑块131和第二滑块141向相互靠近的方向移动。此时,第一凹凸轮132的第一凸起逐渐从第一配合轮156的第一配合凹部中移出,直至第一凸起与第一配合凸起的端部抵接。第二凹凸轮142的第二凸起逐渐从第二配合轮157的第二配合凹部中移出,直至第二凸起与第二配合凸起的端部抵接。
第二安装板24、第二同步件16的第三同步摆臂162、第二同步件16的第四同步摆臂163、第二主摆臂28的第二摆动体281逆时针旋转。第二同步件16的第二滑动杆161在第二导向槽25的第三部分从右侧向左侧滑动且转动。第三同步摆臂162带动第三齿轮164逆时针转动,第四同步摆臂163带动第四齿轮165逆时针转动。第一齿轮154和第三齿轮164啮合,第二齿轮155和第四齿轮165啮合,从而确保第一安装板21和第二安装板24摆动的同步性,以实现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转动的同步性。第三齿轮164带动第三配合轮166逆时针转动,第四齿轮165带动第四配合轮167逆时针转动。使得第三配合轮166推动第一滑块131沿着Y轴负方向移动,第四配合轮167推动第二滑块141沿着Y轴的正方向移动,换言之,第一滑块131和第二滑块141向相互靠近的方向移动。此时,第三凹凸轮133的第三凸起逐渐从第三配合轮166的第三配合凹部中移出,直至第三凸起与第三配合凸起的端部抵接。第四凹凸轮143的第四凸起逐渐从第四配合轮167的第四配合凹部中移出,直至第四凸起和第四配合凸起的端部抵接。
也即,转动机构100自展开状态切换至折叠状态时,第一阻尼滑块13和第二阻尼滑块14在第一摆臂和第二摆臂带动下,向相互靠近的方向滑动,此时弹性件17A的两端被同步压缩,也就是说,第一本体17a的两端逐渐被同步压缩,第二本体18a的两端逐渐被同步压缩。第一本体17a和第二本体18a逐渐被压缩过程中,能够提供阻尼力,进而使得用户获得阻尼手感。
转动机构100自折叠状态切换至展开状态时,第一安装板21、第一同步件15的第一同步摆臂152、第一同步件15的第二同步摆臂153、第一主摆臂27的第一摆动体271逆时针旋转。第一同步件15的第一滑动杆151在第一导向槽22的第一部分从右侧向左侧滑动且转动。第一同步摆臂152带动第一齿轮154逆时针转动,第二同步摆臂153带动第二齿轮155逆时针转动。第一齿轮154带动第一配合轮156逆时针转动,第二齿轮155带动第二配合轮157逆时针转动。使得第一配合轮156推动第一滑块131向Y轴正方向移动,第二配合轮157推动第二滑块141向Y轴负方向移动,换言之,第一滑块131和第二滑块141向相互远离的方向移动。此时,第一凹凸轮132的第一凸起逐渐向第一配合轮156的第一配合凹部内移动。第二凹凸轮142的第二凸起逐渐向第二配合轮157的第二配合凹部内移动。
第二安装板24、第二同步件16的第三同步摆臂162、第二同步件16的第四同步摆臂163、第二主摆臂28的第二摆动体281顺时针旋转。第二同步件16的第二滑动杆161在第二导向槽25的第三部分从左侧向右侧滑动且转动。第三同步摆臂162带动第三齿轮164顺时针转动,第四同步摆臂163带动第四齿轮165顺时针转动。第一齿轮154和第三齿轮164啮合,第二齿轮155和第四齿轮165啮合,从而确保第一安装板21和第二安装板24摆动的同步性,以实现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转动的同步性。第三齿轮164带动第三配合轮166顺时针转动,第四齿轮165带动第四配合轮167顺时针转动。使得第三配合轮166推动第一滑块131沿着Y轴正方向移动,第四配合轮167推动第二滑块141沿着Y轴的正方向移动,换言之,第一滑块131和第二滑块141向相互靠近的方向移动。此时,第三凹凸轮133的第三凸起逐渐向第三配合轮166的第三配合凹部内移动。第四凹凸轮143的第四凸起逐渐向第四配合轮167的第四配合凹部内移动。
也即,转动机构100自折叠状态切换至展开状态时,第一阻尼滑块13和第二阻尼滑块14在第一摆臂和第二摆臂带动下,向相互远离的方向滑动,此时弹性件17A的两端逐渐被同步释放,此时弹性件17A的两端同步回弹,在弹性件17A的两端同步回弹过程中,能够提供阻尼力。换句话说,第一本体17a的两端逐渐被同步释放,此时第一本体17a的两端同步回弹,第二本体18a的两端逐渐被同步释放,此时第二本体18a的两端同步回弹,第一本体17a和第二本体18a各自的两端同步回弹的过程中,能够提供阻尼力,且该阻尼力是单端回弹的弹性件的双倍,进而使得用户获得阻尼手感。
在其他实施例中,设置弹性件17A仅有一端被压缩,具体的,相较于上述实施例,弹性件17A仅有一端需要压缩时,转动机构包括第一同步件15、第二同步件16和第一阻尼滑块13。第一同步件15包括第一配合轮156,第二同步件16包括第三配合轮166,第一阻尼滑块13包括第一滑块131、第一凹凸轮132和第三凹凸轮133。第一凹凸轮132配合第一配合轮156,第三凹凸轮133配合第三配合轮166。第一安装板21相对承载基座30转动时,带动第一同步件15相对承载基座30转动,使第一配合轮156推挤第一凹凸轮132,以带动第一滑块131沿第一连接杆11滑动;第二安装板24相对承载基座30转动时,带动第二同步件16相对承载基座30转动,使第三配合轮166推挤第三凹凸轮133,以带动第一滑块131沿第二连接杆12滑动;进而使得第一阻尼滑块13压缩或释放弹性件的端部。与上述弹性件17A的两端被压缩的实施例比较,该实施例中,无需设置第二阻尼滑块14、第二配合轮157、第四配合轮167。
弹性件17A仅有一端被压缩时,也可以设置转动机构包括第一同步件15、第二同步件16和第二阻尼滑块14。第一同步件15包括第二配合轮157,第二同步件16包括第四配合轮167,第二阻尼滑块14包括第二滑块141、第二凹凸轮142和第四凹凸轮143。第二凹凸轮142啮合第二配合轮157,第四凹凸轮143啮合第四配合轮167,第一安装板21相对承载基座30转动时,带动第一同步件15相对承载基座30转动,使第二配合轮157推挤第二凹凸轮142,以带动第一滑块131沿第一连接杆11滑动;第二安装板24相对承载基座30转动时,带动第二同步件16相对承载基座30转动,使第四配合轮167推挤第四凹凸轮143,以带动第一滑块131沿第二连接杆12滑动。第二阻尼滑块14压缩或释放弹性件的端部。与上述弹性件17A的两端被压缩的实施例比较,该实施例中,无需设置第一阻尼滑块13、第一配合轮156、第三配合轮166。
请参阅图27,图27是图6中所示第一同步组件连接承载基座和摆动组件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其中转动机构处于展开状态。
一并请参阅图24,第一安装板21和第二安装板24相对展平。第一同步件15的第一同步摆臂152和第二同步件16的第三同步摆臂162之间大致呈180度。第一同步件15的第二同步摆臂153和第二同步件16的第四同步摆臂163之间大致呈180度。
第一同步摆臂152的第一基体152b位于第一间隙227内,第二同步摆臂153的第二基体153b位于第二间隙227a内。第一同步摆臂152的第一连接臂152a、第二同步摆臂153的第二连接臂153a均位于第一导向槽22内,具体为位于第一槽底面225和第一槽顶面232之间。第一同步件15的第一滑动杆151位于第一导向槽22的第一部分的最左侧,且与第一导向槽22的第二导向侧面224抵接。第三同步摆臂162的第三基体162b位于第三间隙257内,第四同步摆臂163的第四基体163b位于第四间隙257a内。第三同步摆臂162的第三连接臂162a、第四同步摆臂163的第四连接臂163a均位于第二导向槽25内,具体为位于第二槽底面255和第二槽顶面262之间。第二同步件16的第二滑动杆161位于第二导向槽25的第三部分的最右侧,且与第二导向槽25的第四导向侧面254抵接。
第一凹凸轮132的第一凸起位于第一配合轮156的第一配合凹部内,第一配合轮156的第一配合凸起位于第一凹凸轮132的第一凹部内。第三凹凸轮133的第三凸起位于第三配合轮166的第三配合凹部内,第三配合轮166的第三配合凸起位于第三凹凸轮133的第三凹部内。第二凹凸轮142的第二凸起位于第二配合轮157的第二配合凹部内,第二配合轮157的第二配合凸起位于第二凹凸轮142第二凹部内。第四凹凸轮143的第四凸起位于第四配合轮167的第四配合凹部内,第四配合轮167的第四配合凸起位于第四凹凸轮143的第四凹部内。
图28和图29,图28是图6中所示第一同步组件连接承载基座和摆动组件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其中转动机构处于折叠状态。图29是图6中所示第一同步组件安装于承载基座和摆动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其中转动机构处于折叠状态。
第一安装板21和第二安装板24之间呈0度。第一同步件15的第一同步摆臂152和第二同步件16的第三同步摆臂162之间呈45度至60度。第一同步件15的第二同步摆臂153和第二同步件16的第四同步摆臂163之间呈45度至60度。
第一同步摆臂152的第一基体152b位于第一间隙227外,第二同步摆臂153的第二基体153b位于第二间隙227a外。第一同步摆臂152的第一连接臂152a、第二同步摆臂153的第二连接臂153a至少部分位于第一导向槽22外。第一同步件15的第一滑动杆151位于第一导向槽22的第一部分的最右侧,且与第一导向槽22的第一导向侧面223和第一槽底面225连接处抵接。第三同步摆臂162的第三基体162b位于第三间隙257外,第四同步摆臂163的第四基体163b位于第四间隙257a外。第三同步摆臂162的第三连接臂162a、第四同步摆臂163的第四连接臂163a至少部分位于第二导向槽25外,具体为位于第二槽底面255和第二槽顶面262之间。第二同步件16的第二滑动杆161位于第二导向槽25的第三部分的最左侧,且与第二导向槽25的第三导向侧面253和第二槽底面255连接处抵接。
第一凹凸轮132的第一凸起和第一配合轮156的第一配合凸起的端部抵接。第三凹凸轮133的第三凸起和第三配合轮166的第三配合凸起的端部抵接。第二凹凸轮142的第二凸起和第二配合轮157的第二配合凸起的端部抵接。第四凹凸轮143的第四凸起和第四配合轮167的第四配合凸起的端部抵接。
本实施例中,第一同步件15的第一同步齿轮直接与第二同步件16的第二同步齿轮啮合,具体为第一同步件15的第一齿轮154和第二同步件16的第三齿轮164直接啮合,第一同步件15的第二齿轮155和第二同步件16的第四齿轮165直接啮合,相较于现有技术中设置中间齿轮的技术方案,简化了转动机构100的机构,降低了转动机构100的重量,降低了设计和装配难度,利于电子设备的轻薄化设计。另外,第一同步件15的第一齿轮154和第二同步件16的第三齿轮164直接啮合,第一同步件15的第二齿轮155和第二同步件16的第四齿轮165直接啮合实现同步,同步传动链较短,同步功能较为稳定,不易失效,提升了同步组件10在折叠状态和展开状态之间切换的稳定性。
另外,因第一同步件15的第一齿轮154直接与第二同步件16的第三齿轮164啮合。第一同步件15的第二齿轮155直接与第二同步件16的第四齿轮165啮合,因此第一同步件15和第二同步件16的旋转中心轴距离较近。第一同步件15和第二同步件16大致旋转45度至60度之间的角度,即可带动摆动组件20从展开状态切换至折叠状态。第一同步件15和第二同步件16无需转动太大角度,由此,能够降低第一同步件15和第二同步件16的磨损,从而延长第一同步件15和第二同步件16的寿命。
第一同步件15和第二同步件16转动角度较小,且在转动机构100处于折叠状态时,第一同步件15和第二同步件16之间的夹角大致呈45度至60度之间。换言之,转动机构100处于折叠状态时,第一同步件15的第一摆臂,也即第一同步摆臂152和第二同步摆臂153同时向转动机构100的宽度方向和厚度方向延伸,第二同步件16的第二摆臂,也即第三同步摆臂162和第四同步摆臂163同时向转动机构100的宽度方向和厚度方向延伸。因此,第一摆臂和第二摆臂,也即第一同步摆臂152、第二同步摆臂153、第三同步摆臂162和第四同步摆臂163的长度相较于现有技术,设置的较短,从而能够降低转动机构100的重量,利于转动机构100轻量化设计。
本实施例中,在同样的X轴方向的空间内,相较于将第一导向槽22的第一部分设置为垂直于O1面而言,第一槽顶面232和第一槽底面225均朝向O1面倾斜,进而使得第一导向槽22的第一部分朝向O1面倾斜,能够增加第一导向槽22的第一部分的长度。从而在有限的宽度方向滑动行程内,利用Z轴方向的空间,增加了第一滑动杆151的滑动行程。确保第一同步摆臂152、第二同步摆臂153的长度较短的情况下,第一滑动杆151在滑动过程中始终位于第一导向槽22的第一部分,而不会从第一导向槽22的第一部分(第一槽顶面232和第一槽底面225之间)内脱离,增加了转动机构的稳定性。
将第一导向侧面223与第一槽底面225连接处设置为弧形,且将第二导向侧面224设置为弧形,能够降低对第一滑动杆151的磨损,延长了第一滑动杆151的寿命,使得第一滑动杆151滑动更加顺畅,增加了转动机构100运行的稳定性。
在同样的X轴方向的空间内,相较于将第二导向槽25设置为垂直于O1面而言,第二槽顶面262和第二槽底面255均朝向O1面倾斜,进而使得第二导向槽25的第三部分朝向O1面倾斜,能够增加第二导向槽25的第三部分的长度。从而在有限的宽度方向滑动行程内,利用Z轴方向的空间,增加了第二同步件16的滑动行程。确保第三同步摆臂162和第四同步摆臂163的长度较短的情况下,第一滑动杆151和第二滑动杆161在滑动过程中始终位于第一导向槽22的第三部分,而不会从第二导向槽25内脱离,增加了转动机构的稳定性。
将第三导向侧面253与第二槽底面255连接处设置为弧形,且将第四导向侧面254设置为弧形,能够降低对第二滑动杆161的磨损,延长了第二滑动杆161的磨损,使得第二滑动杆161滑动更加顺畅,增加了转动机构100运行的稳定性。
另外,在转动机构100自展开状态切换至折叠状态过程中,第一同步件15和第二同步件16能够进行转动,但是在Y轴方向的位置相对固定,则第一配合轮156、第二配合轮157、第三配合轮166和第四配合轮167在Y轴方向的位置相对固定。而第一阻尼滑块13和第二阻尼滑块14能够沿Y轴方向滑动,但是在第一同步件15和第二同步件16的旋转方向上相对固定。因此,第一凹凸轮132、第三凹凸轮133、第二凹凸轮142、第四凹凸轮143分别推动第一配合轮156、第三配合轮166、第二配合轮157和第四配合轮167向Y轴负方向移动,进而带动第一阻尼滑块13的第一滑块131向Y轴的负方向滑动,并挤压第一本体17a和第二本体18a。以及带动第二阻尼滑块14的第二滑块141向Y轴的正方向滑动,并挤压第一本体17a和第二本体18a。也就是说,第一阻尼滑块13和第二阻尼滑块14相互靠近,并同时挤压第一本体17a和第二本体18a。
第一阻尼滑块13和第二阻尼滑块14挤压第一本体17a和第二本体18a的行程具体如下:假设第一凸起至第四凸起、第一配合凸起至第四配合凸起沿Y轴方向的高度均为U。请参阅图24,第一凹凸轮132的第一凸起、第三凹凸轮133的第三凸起、第二凹凸轮142的第二凸起、第四凹凸轮143的第四凸起分别位于第一配合轮156的第一配合凹部、第三配合轮166的第三配合凹部、第二配合轮157的第二配合凹部和第四配合轮167的第四配合凹部内时,第一滑块131背离第一凹凸轮132的表面与第二滑块141背离第二凹凸轮142的表面之间的距离为V。
请参阅图28,第一凹凸轮132的第一凸起、第三凹凸轮133的第三凸起、第二凹凸轮142的第二凸起、第四凹凸轮143的第四凸起分别与第一配合轮156的第一配合凸起、第三配合轮166的第三配合凸起、第二配合轮157的第二配合凸起和第四配合轮167的第四配合凸起的端部抵接时,第一滑块131背离第一凹凸轮132的表面与第二滑块141背离第二凹凸轮142的表面之间的距离为W,且W=V-2U。换言之,第一阻尼滑块13向Y轴的负方向移动的距离为U,第二阻尼滑块14向Y轴的正方向移动的距离为U。
第一本体17a和第二本体18a被压缩之前的长度,均等于第一滑块131背离第一凹凸轮132的表面与第二滑块141背离第二凹凸轮142的表面之间的距离V。第一本体17a和第二本体18a被压缩之后的长度,均等于第一滑块131背离第一凹凸轮132的表面与第二滑块141背离第二凹凸轮142的表面之间的距离W。因W=V-2U,那么,第一本体17a的两端被压缩的行程均为U,第二本体18a的两端被压缩的行程均为U。
同理,在转动机构100自折叠状态切换至展开状态过程中,弹性件17A的两端同步回弹的行程均为U。换句话说,第一本体17a的两端同步回弹的行程均为U,第二本体18a的两端同步回弹的行程均为U。
由上可见,弹性件17A的两端同步被同步压缩或释放,也就是说,第一本体17a和第二本体18a的两端被同步压缩或释放,相较于弹性件仅有一端被压缩或释放的方案,能够提供双倍的阻尼力。由此,使得同步组件10的弹性件和齿轮数量缩减的情况下,还能提供与具有四个弹性件的同步组件相同的阻尼力,从而简化了同步组件10的结构,降低了同步组件10的重量。同步组件10的部件较少的情况下,组装精度要求随之降低,从而降低了组装成本。
另外,弹性件17A的两端同步被同步压缩或释放,也就是说,第一本体17a和第二本体18a的两端被同步压缩或释放,相较于弹性件仅有一端被压缩的方案,第一凸起至第四凸起、第一配合凸起至第四配合凸起沿Y轴方向的高度U可以设置的较小,具体可以为仅有一端被压缩的方案的一半。而高度较小的情况下,能够降低对第一凸起至第四凸起、第一配合凸起至第四配合凸起的磨损,从而延长了第一凸起至第四凸起、第一配合凸起至第四配合凸起的寿命,进而延长了第一凹凸轮132至第四凹凸轮143、第一配合轮156至第四配合轮167的寿命。
本实施例中,弹性件17A设有第一贯穿孔17b和第二贯穿孔18b。第一贯穿孔17b和第二贯穿孔18b至少部分相互隔离,使得弹性件17A可以同时与第一连接杆11和第二连接杆12连接。相较于设置两个独立的弹性件分别与第一连接杆11和第二连接杆12连接的传统方式,弹性件17A的弹性系数为第一本体17a和第二本体18a处于相互独立状态下弹簧系数的1.5以上。另外,传统相互独立的两个弹性件,还会出现两个弹性件相互卡死的情况;本实施例中,弹性件17A为一体式的,可以防止出现卡死情况;且相较于传统两个独立的弹性件,占用的空间较小,有利于提升转动机构的结构紧凑性。
以下详述转动机构100的组装过程。
组装转动机构100时,将第一同步件15的第一滑动杆151穿过第一安装间隙226进入第一导向槽22的第一部分(第一槽底面225和第一槽顶面232之间)。具体的,因第一导向侧面223背向O1面倾斜,因此,第一滑动杆151穿过第一安装间隙226后,沿着第一导向侧面223的延伸方向继续移动即可进入第一导向槽22的第一部分。由此可见,第一导向侧面223背向O1面倾斜,使得第一滑动杆151更易进入第一导向槽22的第一部分,增加了组装转动机构100的便利性。
将第二同步件16的第二滑动杆161穿过第二安装间隙256进入第二导向槽25内,具体的,第三导向侧面253背向O1面倾斜,因此,第二滑动杆161穿过第二安装间隙256后,沿着第三导向侧面253的延伸方向继续移动即可进入第二导向槽25的第三部分。由此可见,第三导向侧面253背向O1面倾斜,使得第二滑动杆161更易进入第二导向槽25的第三部分,增加了组装转动机构100的便利性。
然后利用治具:将第一阻尼滑块13与第一齿轮154和第三齿轮164对齐,且使得第一凹凸轮132与第一配合轮156啮合,第二凹凸轮142与第二配合轮157啮合;将第二阻尼滑块14与第二齿轮155和第四齿轮165对齐,且使得第三凹凸轮133与第三配合轮166啮合,第四凹凸轮143与第四配合轮167啮合。接着将弹性件17A,也即将第一本体17a和第二本体18a置于第一阻尼滑块13和第二阻尼滑块14之间。使得第一齿轮154的第一穿孔158、第一滑块131的第一滑动孔134、第一本体17a的第一贯穿孔17b、第二滑块141的第三滑动孔144、第二齿轮155的第二穿孔159同轴心,以及使得第三齿轮164的第三穿孔168、第一滑块131的第二滑动孔135、第二本体18a的第二贯穿孔18b、第二滑块141的第四滑动孔145和第四齿轮165的第四穿孔169同轴心。然后将第一连接杆11穿入第一齿轮154的第一穿孔158、第一滑块131的第一滑动孔134、第一本体17a的第一贯穿孔17b、第二滑块141的第三滑动孔144、第二齿轮155的第二穿孔159内,将第二连接杆12穿入第三齿轮164的第三穿孔168、第一滑块131的第二滑动孔135、第二本体18a的第二贯穿孔18b、第二滑块141的第四滑动孔145和第四齿轮165的第四穿孔169内。
将第二止挡台113从第一杆体111拆卸下来,将第四止挡台123从第二杆体121拆卸下来。然后将同步组件10和摆动组件20一起装设于承载基座30上,具体为将第一连接杆11的第一连接段114穿入第一齿轮154的第一穿孔158、第一滑块131的第一滑动孔134、第一本体17a的第一贯穿孔17b、第二滑块141的第三滑动孔144、第二齿轮155的第二穿孔159内。接着将第二止挡台113重新安装于第一杆体111上。此时,第一连接杆11的第一止挡台112和第二止挡台113对第一齿轮154、第一阻尼滑块13、第一本体17a、第二阻尼滑块14和第二齿轮155进行限位,防止组装过程中各部件从第一连接段114滑落。
第二连接杆12的第四连接段124穿入第三齿轮164的第三穿孔168、第一滑块131的第二滑动孔135、第二本体18a的第二贯穿孔18b、第二滑块141的第四滑动孔145和第四齿轮165的第四穿孔169内。接着将第四止挡台123重新安装于第二杆体121上。此时,第二连接杆12的第三止挡台122和第四止挡台123对第三齿轮164、第一滑块131、第二本体18a、第二滑块141和第四齿轮165进行限位,防止组装过程中各部件从第四连接段124滑落。
最后将承载基座30的连接槽31对应至同步组件10处,使得同步组件10位于连接槽31内。且使得第一连接杆11的第二连接段穿入第一端壁面311的第一连接孔313,且与第一连接孔313的孔壁固定连接;第一连接杆11的第三连接段115穿入连接槽31的第二端壁面312的第三连接孔内,且与第三连接孔的孔壁固定连接。第二连接杆12的第五连接段穿入第一端壁面311的第二连接孔314,且与第二连接孔314的孔壁固定连接;第二连接杆12的第六连接段125穿入连接槽31的第二端壁面312的第四连接孔内,且与第四连接孔的孔壁固定连接。
以上,仅为本申请的部分实施例和实施方式,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不局限于此,任何熟知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26)

1.一种转动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承载基座、第一安装板、第二安装板、弹性件、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所述第一安装板和所述第二安装板分别可转动的连接于所述承载基座的相对两侧;
所述弹性件包括第一贯穿孔和第二贯穿孔;所述第一贯穿孔和所述第二贯穿孔并排设置,所述第一贯穿孔的轴线和所述第二贯穿孔的轴线相平行;
所述第一连接杆和所述第二连接杆均固定连接所述承载基座,所述第一连接杆和所述第二连接杆的轴向相平行;所述第一连接杆穿过所述第一贯穿孔,所述第二连接杆穿过所述第二贯穿孔;
所述第一安装板与所述第二安装板相对折叠或者远离时,所述弹性件被压缩或释放,以为所述第一安装板和所述第二安装板提供阻尼力。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件包括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在所述转动机构的宽度方向,所述第一本体和所述第二本体并排设置;在所述转动机构的长度方向,所述第一本体的一侧和所述第二本体的一侧至少部分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贯穿孔由所述第一本体形成,所述第二贯穿孔由所述第二本体形成。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转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本体一侧和所述第二本体的一侧完全固定连接,在所述弹性件宽度方向上,所述第一贯穿孔和所述第二贯穿孔完全隔离;
或者,所述第一本体一侧和所述第二本体的一侧交叉固定连接,在所述弹性件宽度方向上,所述第一贯穿孔和所述第二贯穿孔部分隔离。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转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本体和所述第二本体为一条形体呈螺旋状缠绕形成,以使所述弹性件呈螺旋状;垂直于第一贯穿孔的方向,所述弹性件的截面为“∞”形。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转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件还包括连接弹性条;所述第一本体包括第一弹性条和多个第一环形体,所述第一环形体具有第一环形孔;多个所述第一环形体的一侧均与所述第一弹性条固定连接;多个所述第一环形体的所述第一环形孔依次连通构成所述第一贯穿孔;
所述第二本体包括第二弹性条和多个第二环形体;多个所述第一环形体的一侧均与所述第一弹性条固定连接,多个所述第一环形体的另一侧均与所述连接弹性条固定连接;多个所述第二环形体的第二环形孔依次连通构成所述第二贯穿孔。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件包括螺旋本体和弹性隔离条,所述螺旋本体螺旋延伸,且围绕成贯穿空间;所述弹性隔离条固定于所述贯穿空间内,将所述贯穿空间分隔为所述第一贯穿孔和所述第二贯穿孔。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转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机构还包括第一同步件、第二同步件和第一阻尼滑块;
所述第一同步件的一侧滑动且转动连接所述第一安装板,所述第一同步件的另一侧转动连接第一连接杆;所述第二同步件的一侧滑动且转动连接所述第二安装板,所述第二同步件的另一侧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杆;
所述第一阻尼滑块滑动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杆和所述第二连接杆,所述第一阻尼滑块的一部分位于所述弹性件和所述第一同步件之间,所述第一阻尼滑块的另一部分位于所述弹性件和所述第二同步件之间;
所述第一安装板与所述第二安装板相对折叠或者远离时,使所述第一同步件和所述第二同步件相对所述承载基座转动,所述第一同步件和所述第二同步件使所述第一阻尼滑块沿所述第一连接杆和所述第二连接杆滑动,以使所述第一阻尼滑块压缩或释放所述弹性件的端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转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同步件包括第一配合轮,所述第二同步件包括第三配合轮;所述第一阻尼滑块包括第一滑块、第一凹凸轮和第三凹凸轮,所述第一凹凸轮和所述第三凹凸轮均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滑块的一表面,所述第一滑块滑动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杆和所述第二连接杆;
所述第一凹凸轮啮合所述第一配合轮,所述第三凹凸轮啮合所述第三配合轮;所述弹性件的一个端部与所述第一滑块背离所述第一凹凸轮的一侧抵接;
所述第一安装板与所述第二安装板相对折叠或者远离时,使所述第一同步件和所述第二同步件相对所述承载基座转动,使所述第一配合轮推挤所述第一凹凸轮,所述第三配合轮推挤所述第三凹凸轮,以带动所述第一滑块沿所述第一连接杆和所述第二连接杆滑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转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机构还包括第二阻尼滑块,所述第二阻尼滑块滑动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杆和所述第二连接杆,所述第二阻尼滑块的一部分位于所述弹性件远离所述第一阻尼滑块的一端和所述第一同步件之间,所述第二阻尼滑块的另一部分位于所述弹性件远离所述第一阻尼滑块的一端和所述第二同步件之间;
所述第一同步件和所述第二同步件相对所述承载基座转动时,还使所述第二阻尼滑块沿所述第一连接杆和所述第二连接杆滑动,以使所述第二阻尼滑块压缩或释放所述弹性件远离所述第一阻尼滑块的端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转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同步件还包括第二配合轮,所述第二同步件还包括第四配合轮;所述第二阻尼滑块包括第二滑块、第二凹凸轮和第四凹凸轮;所述第二凹凸轮和所述第四凹凸轮均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滑块的一表面,所述第二滑块滑动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杆和所述第二连接杆;
所述第二凹凸轮啮合所述第二配合轮,所述第四凹凸轮啮合所述第四配合轮,所述弹性件远离所述第一滑块的端部与所述第二滑块抵接;
所述第一同步件和所述第二同步件相对所述承载基座转动时,还使所述第二配合轮推挤所述第二凹凸轮,所述第四配合轮推挤所述第四凹凸轮,以带动所述第二滑块沿所述第一连接杆和所述第二连接杆滑动。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转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同步件还包括第一齿轮和第二齿轮;所述第一齿轮和所述第二齿轮均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杆;所述第一配合轮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齿轮的端部,所述第二配合轮固定连接所述第二齿轮的端部;
所述第二同步件包括第三齿轮和第四齿轮,所述第三齿轮和所述第四齿轮均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杆;所述第三配合轮固定连接所述第三齿轮的端部,所述第四配合轮固定连接所述第四齿轮的端部;所述第三齿轮啮合所述第一齿轮,所述第四齿轮啮合所述第二齿轮。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转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板设有第一导向槽;所述第二安装板设有第二导向槽,所述第一导向槽和所述第二导向槽的至少部分均相对所述承载基座沿长度方向的中心面倾斜,且倾斜方向均朝向所述中心面;
所述转动机构还包括第一同步件和第二同步件,所述第一同步件包括第一滑动杆、第一摆臂及第一同步齿轮,所述第一摆臂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滑动杆,所述第一滑动杆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同步齿轮,所述第一滑动杆和所述第一同步齿轮的轴向平行;所述第一同步齿轮转动连接所述承载基座;所述第一滑动杆位于所述第一导向槽内;所述第一滑动杆能够在所述第一导向槽滑动且转动,以带动所述第一摆臂相对所述承载基座转动;
所述第二同步件包括第二滑动杆、第二摆臂和第二同步齿轮;所述第二摆臂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滑动杆,所述第二滑动杆的另一端固定连接第二同步齿轮,所述第二滑动杆和所述第二同步齿轮的轴向平行;所述第二同步齿轮转动连接所述承载基座,且与所述第一同步齿轮啮合;所述第二滑动杆位于所述第二导向槽内;所述第二滑动杆能够在所述第二导向槽内滑动且转动,以带动所述第二摆臂相对承载基座转动。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转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向槽包括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与所述第二部分连通并呈夹角设置;所述第一部分相对所述中心面倾斜,且倾斜方向朝向所述中心面;所述第二部分相对所述中心面倾斜,且倾斜方向背对所述中心面;所述中心面沿所述承载基座长度方向延伸,且平行于所述承载基座的厚度方向;
所述第一导向槽的开口位于所述第二部分,且朝向所述中心面。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转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向槽的槽口处设有第一遮挡块;所述第一遮挡块位于所述第一部分,且遮挡所述第一导向槽的部分槽口;
所述第一导向槽包括间隔相对的第一槽底面和第一槽顶面,所述第一槽顶面位于所述第一遮挡块上,所述第一滑动杆位于所述第一槽底面和所述第一槽顶面之间;
所述第一槽底面和所述第一槽顶面均相对所述中心面倾斜,且倾斜方向均朝向所述中心面。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转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向槽还包括第一导向侧面和第二导向侧面,所述第一导向侧面和所述第二导向侧面分别与所述第一槽底面沿转动机构的宽度方向相对的两侧连接;所述第一导向侧面与所述第一遮挡块间隔以形成所述第一导向槽的开口,所述第一导向槽的开口形成第一安装间隙;所述第一滑动杆从所述第一安装间隙伸进所述第一导向槽内,且与所述第二导向侧面抵接。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转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向槽还包括第一导向壁面和第二导向壁面,所述第一导向壁面和所述第二导向壁面分别与所述第一槽底面沿转动机构的长度方向相对的两侧连接;所述第一导向壁面与所述第一遮挡块间隔以形成第一间隙;所述第二导向壁面与所述第一遮挡块间隔以形成第二间隙;所述第一间隙和所述第二间隙均用于避让所述第一摆臂;
所述第一摆臂包括第一同步摆臂和第二同步摆臂,所述第一同步摆臂和所述第二同步摆臂分别位于所述第一滑动杆的相对两端,且所述第一同步摆臂和所述第二同步摆臂的长度方向均与所述第一滑动杆的长度方向相交;所述第一同步摆臂与所述第一间隙配合,所述第二同步摆臂与所述第二间隙配合。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转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同步摆臂包括依次固定的第一基体、第一弯折段和第一连接臂;所述第一基体和所述第一连接臂位于所述第一弯折段沿所述承载基座的长度方向相对的两侧,且所述第一基体和所述第一弯折段之间呈夹角,所述第一连接臂与所述第一弯折段之间呈夹角;
所述第二同步摆臂包括依次固定的第二基体、第二弯折段和第二连接臂;所述第二基体和所述第二连接臂位于所述第二弯折段沿所述承载基座的长度方向相对的两侧,且所述第二基体和所述第二弯折段之间呈夹角,所述第二连接臂与所述第二弯折段之间呈夹角;
所述第一滑动杆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基体和所述第二基体的端部;所述第一基***于所述第一间隙内,所述第二基***于所述第二间隙内;所述第一同步齿轮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连接臂的端部和所述第二连接臂的端部,所述第一连接臂和所述第二连接臂均位于所述第一导向槽内。
18.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转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向槽包括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所述第三部分与所述第四部分连通并呈夹角设置;所述第三部分相对所述中心面倾斜,且倾斜方向朝向所述中心面;所述第四部分相对所述中心面倾斜,且倾斜方向背对所述中心面;所述中心面沿所述承载基座长度方向延伸,且平行于所述承载基座的厚度方向;
所述第二导向槽的开口位于所述第四部分,且朝向所述中心面。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转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向槽的槽口处设有第二遮挡块;所述第二遮挡块位于所述第三部分,且遮挡所述第二导向槽的部分槽口;
所述第二导向槽包括间隔相对的第二槽底面和第二槽顶面,所述第二槽顶面位于所述第二遮挡块上,所述第二滑动杆位于所述第二槽顶面和所述第二槽底面之间;
所述第二槽底面和所述第二槽顶面均相对所述中心面倾斜,且倾斜方向均朝向所述中心面。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转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向槽的槽壁面还包括第三导向侧面和第四导向侧面,所述第三导向侧面和所述第四导向侧面分别与所述第二槽底面沿转动机构的宽度方向相对的两侧连接;所述第三导向侧面与所述第二遮挡块间隔以形成所述第二导向槽的开口,所述第二导向槽的开口形成第二安装间隙;所述第二滑动杆从所述第二安装间隙伸进所述第二导向槽内,且与所述第四导向侧面抵接。
21.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转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向槽还包括第三导向壁面和第四导向壁面,所述第三导向壁面和所述第四导向壁面分别与所述第二槽底面沿转动机构的长度方向相对的两侧连接;所述第三导向壁面与所述第二遮挡块间隔以形成第三间隙;所述第四导向壁面与所述第二遮挡块间隔以形成第四间隙;所述第三间隙和所述第四间隙用于避让所述第二摆臂;
所述第二摆臂包括第三同步摆臂和第四同步摆臂;所述第三同步摆臂和所述第四同步摆臂分别位于所述第二滑动杆的相对两端,且所述第三同步摆臂和所述第四同步摆臂的长度方向均与所述第二滑动杆的长度方向相交;所述第三同步摆臂与所述第三间隙配合,所述第四同步摆臂与所述第四间隙配合。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转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同步摆臂包括依次固定的第三基体、第三弯折段和第三连接臂;所述第三基体和所述第三连接臂位于所述第三弯折段沿所述承载基座的长度方向相对的两侧,且所述第三基体和所述第三弯折段之间呈夹角,所述第三连接臂与所述第三弯折段之间呈夹角;
所述第四同步摆臂包括依次固定的第四基体、第四弯折段和第四连接臂;所述第四基体和所述第四连接臂位于所述第四弯折段沿所述承载基座的长度方向相对的两侧,且所述第四基体和所述第四弯折段之间呈夹角,所述第四连接臂与所述第四弯折段之间呈夹角;
所述第二滑动杆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所述第三基体和所述第四基体的端部;所述第三基***于第三间隙内,所述第四基***于所述第四间隙内;所述第二同步齿轮固定连接所述第三连接臂的端部和所述第四连接臂的端部,所述第三连接臂和所述第四连接臂位于所述第二导向槽内。
2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转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板还设有第一收容槽;所述第二安装板还设有第二收容槽;所述第一收容槽和所述第二收容槽对应且连通,所述第一收容槽和所述第二收容槽形成收容腔室,所述承载基座位于所述收容腔室内。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转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板具有第一上表面,所述第二安装板具有第二上表面;所述第一导向槽凹设于所述第一上表面和所述第一收容槽的槽壁;所述第二导向槽凹设于所述第二上表面和所述第二收容槽的槽壁。
25.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转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机构还包括第一主摆臂和第二主摆臂;所述第一主摆臂包括固定连接的第一摆动体和第一转动体;所述第一摆动体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安装板,所述第一转动体滑动且转动连接所述承载基座;
所述第二主摆臂包括固定连接的第二摆动体和第二转动体;所述第二摆动体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安装板,所述第二转动体滑动且转动连接所述承载基座。
26.一种可折叠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壳体、第二壳体、显示屏和如权利要求1至25中任一项所述的转动机构,所述转动机构连接于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之间,所述显示屏安装于所述第一壳体、所述第二壳体及所述转动机构,所述转动机构转动时,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相对转动,从而带动所述显示屏弯折或展开。
CN202222849639.XU 2022-10-27 2022-10-27 转动机构和可折叠电子设备 Active CN21897163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849639.XU CN218971634U (zh) 2022-10-27 2022-10-27 转动机构和可折叠电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849639.XU CN218971634U (zh) 2022-10-27 2022-10-27 转动机构和可折叠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971634U true CN218971634U (zh) 2023-05-05

Family

ID=8616125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849639.XU Active CN218971634U (zh) 2022-10-27 2022-10-27 转动机构和可折叠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97163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220174830A1 (en) Electronic device and foldable assembly
WO2021208998A1 (zh) 折叠装置及电子设备
WO2020186889A1 (zh) 一种转轴机构及移动终端
WO2021007750A1 (zh) 折叠装置及电子设备
WO2021209008A1 (zh) 折叠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13873059A (zh) 一种转轴机构及可折叠移动终端
CN112153179B (zh) 一种转轴机构及移动终端
CN113314037A (zh) 柔性显示面板、电子装置以及铰链
CN115388085A (zh) 电子设备和折叠装置
CN114170909B (zh) 可折叠显示装置
CN218971634U (zh) 转动机构和可折叠电子设备
CN116708613B (zh) 可折叠机构和可折叠终端
CN115949665B (zh) 铰链机构及可折叠电子设备
US20240129389A1 (en) Foldable Mechanism and Foldable Terminal
CN117678215A (zh) 折叠机构及电子设备
CN218913453U (zh) 转动机构和可折叠电子设备
CN216241794U (zh) 铰链、柔性显示面板及电子装置
WO2022228158A1 (zh) 折叠机构及电子设备
CN116950984A (zh) 转动机构和可折叠电子设备
CN114584638A (zh) 一种转轴机构及移动终端
WO2023165248A1 (zh) 转轴装置、折叠壳体及电子设备
CN221237045U (zh) 转轴机构及可折叠电子设备
CN116498642B (zh) 一种同步机构、转轴机构和电子设备
WO2023231412A1 (zh) 转轴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16085379B (zh) 转轴机构及电子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