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970312U - 一种新型隔振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新型隔振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970312U
CN218970312U CN202223295251.6U CN202223295251U CN218970312U CN 218970312 U CN218970312 U CN 218970312U CN 202223295251 U CN202223295251 U CN 202223295251U CN 218970312 U CN218970312 U CN 21897031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ing
plug
inner shell
vibration isolation
connecting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295251.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叶茂
周景亚
傅继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zhou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Guangzhou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zhou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Guangzhou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2223295251.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97031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97031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97031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Vibration Prevention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土木工程技术领域,且公开了一种新型隔振装置,包括连接在一起的下部隔震结构以及上部隔震结构,上部隔震结构包括上接板、下接板、以及设置在上接板以及下接板之间的隔震机构,上接板的侧壁等距一体成型有多组凸起,每个凸起上均通过拉丝与下接板连接,下部隔震结构包括插接在一起的***组件以及插接组件,且在***组件以及插接组件之间设置有多组碟簧一,多组碟簧一为凹面相对设置,该新型隔振装置,上部隔震结构和下部隔震结构可以分开用,也可以组合一起是三维隔振装置;根据需要,装置既能采用摩擦耗能,也可采用粘弹性材料耗能,使用起来更加灵活。

Description

一种新型隔振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土木工程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新型隔振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对土木工程结构破坏影响最大的一种振动-地震,是人类需要面临的自然灾害之一。由于其随机性和突发性,地震难以准确预测,往往造成灾难的性后果。传统结构抗震设计方法是依靠增加结构自身的强度、变形能力来抗震,此时,容许很大的地震能量从地面传递给结构。事实上,除了地震,还有环境振动、风振等也会影响人们的生产和生活
为减少各种振动的破坏作用,引入减振控制方法,是指通过隔振、耗能、施加外力、调整结构动力特性等方法来消减结构振动反应,从而确保结构本身的安全,具有安全可靠、更加有效、经济节省和适用范围广的优点,是减少振动影响的有效技术。
隔振(震)作为一种成熟的方法有着广发的应用,但是当前隔振技术在地震或振动作用后存在残余变形,而且主要是水平方向的隔振,对竖向振动的隔振装置少,而且减振效果有限,需要改进来适应新的工程问题,为此我们提出了一种新型隔振装置。
实用新型内容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新型隔振装置,解决了上述的问题。
(二)技术方案
为实现上述所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新型隔振装置,包括连接在一起的下部隔震结构以及上部隔震结构,上部隔震结构包括上接板、下接板、以及设置在上接板以及下接板之间的隔震机构,上接板的侧壁等距一体成型有多组凸起,每个凸起上均通过拉丝与下接板连接;
下部隔震结构包括插接在一起的***组件以及插接组件,且在***组件以及插接组件之间设置有多组碟簧一,多组碟簧一为凹面相对设置。
优选的,隔震机构包括粘弹性材料层一以及曲面凹形板,粘弹性材料层一以及曲面凹形板间隔排列在上接板以及下接板之间。
优选的,***组件包括外壳一、内壳一、内壳二以及内壳三,插接组件包括插接环一、插接环二、插接环三以及插接杆一,插接环一、插接环二、插接环三以及插接杆一的顶部均与下接板的底部固定连接在一起,且插接环一插接在外壳一与内壳一之间,插接环二插接在内壳一与内壳二之间,插接环三插接在内壳二与内壳三之间,插接杆一插接在内壳三的内部,且插接环一与外壳一和内壳一的间隙中、插接环二与内壳一的间隙中、插接环三与内壳二和内壳三的间隙中以及插接环三与内壳三的间隙中均设置有粘弹性材料层二,碟簧一设置在插接环二与内壳二的间隙中。
优选的,隔震机构包括多组上下贴合的曲面凹形摩擦板。
优选的,***组件包括外壳二、内壳四、内壳五、插接杆二以及碟簧一,插接组件包括插接环四、插接环五、插接环六以及插接环七,碟簧一设置在内壳四与插接环六之间,碟簧一位于底部接板的上方,且插接环四插接在外壳二与外壳二之间,插接环五设置在碟簧一与插接环二之间,插接环六设置在内壳五与碟簧一之间,插接环七设置在内壳五与插接杆二之间,且插接杆二插接在插接环七的内部,插接环四与外壳二和内壳四的接触面、插接环五与内壳四的接触面、插接环六与内壳五的接触面以及插接环七与插接杆二和内壳五的接触面均为摩擦面。
(三)有益效果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新型隔振装置,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该新型隔振装置,上部隔震结构通过凹曲板,可以实现自复位,减少变形后的残余变形;下部隔震结构通过碟簧能够实现竖向的高承载力,并同时具有竖向耗能,因此隔震效果优秀。
2、该新型隔振装置,上部隔震结构和下部隔震结构可以分开用,也可以组合一起是三维隔振装置;根据需要,装置既能采用摩擦耗能,也可采用粘弹性材料耗能,使用起来更加灵活。
附图说明
图1为粘弹性材料三维隔振装置示意图;
图2为粘弹性材料三维隔振装置中上部隔震结构示意图;
图3为上接板示意图;
图4为下接板示意图;
图5为粘弹性材料三维隔振装置中上部隔震结构剖视示意图;
图6为粘弹性材料三维隔振装置中下部隔震结构示意图;
图7为粘弹性材料层二示意图;
图8为***组件示意图;
图9为粘弹性材料三维隔振装置剖视示意图;
图10为碟簧一示意图;
图11为摩擦三维隔振装置中上部隔震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摩擦三维隔振装置中上部隔震结构剖视示意图;
图13为摩擦三维隔振装置中上部隔震结构示意图剖视示意图。
图中:1、下部隔震结构;2、上部隔震结构;3、上接板;4、下接板;5、凸起;6、拉丝;7、粘弹性材料层一;8、曲面凹形板;9、***组件;10、插接组件;11、粘弹性材料层二;12、外壳一;13、内壳一;14、内壳二;15、内壳三;16、碟簧一;17、插接环一;18、插接环二;19、插接环三;20、插接杆一;21、曲面凹形摩擦板;22、插接环四;23、插接环五;24、插接环六;25、插接环七;26、底部接板;27、外壳二;28、内壳四;29、内壳五;30、插接杆二。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粘弹性材料三维隔振装置,参阅图1-图10,实施例一:一种新型隔振装置,包括连接在一起的下部隔震结构1以及上部隔震结构2,上部隔震结构2包括上接板3、下接板4、粘弹性材料层一7以及曲面凹形板8,粘弹性材料层一7以及曲面凹形板8间隔排列在上接板3以及下接板4之间,上接板3的侧壁等距一体成型有多组凸起5,每个凸起5上均通过拉丝6与下接板4连接,粘弹性材料层一7以及曲面凹形板8均根据实际情况设置有多组。
下部隔震结构1包括插接在一起的***组件9以及插接组件10,且在***组件9以及插接组件10之间设置有多组碟簧一16,多组碟簧一16为凹面相对设置。
***组件9包括外壳一12、内壳一13、内壳二14以及内壳三15,插接组件10包括插接环一17、插接环二18、插接环三19以及插接杆一20,插接环一17、插接环二18、插接环三19以及插接杆一20的端部与***组件9的底部内壁之间预留有间隙,间隙作用是让插接组件10有向下活动的空间,插接环一17、插接环二18、插接环三19以及插接杆一20的顶部均与下接板4的底部固定连接在一起,且插接环一17插接在外壳一12与内壳一13之间,插接环二18插接在内壳一13与内壳二14之间,插接环三19插接在内壳二14与内壳三15之间,插接杆一20插接在内壳三15的内部,且插接环一17与外壳一12和内壳一13的间隙中、插接环二18与内壳一13的间隙中、插接环三19与内壳二14和内壳三15的间隙中以及插接环三19与内壳三15的间隙中均设置有粘弹性材料层二11,碟簧一16设置在插接环二18与内壳二14的间隙中。
拉丝6采用形状记忆合金SMA,当垂直方向受到压力的时候,拉丝6起到辅助复位的作痛。
外壳一12、内壳一13、内壳二14、内壳三15、插接环一17、插接环二18以及插接环三19均根据实际情况设置有多组。
摩擦三维隔振装置,参阅图11-图12,实施例二: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
一种新型隔振装置,包括连接在一起的下部隔震结构1以及上部隔震结构2,上部隔震结构2包括上接板3、下接板4以及设置在上接板3以及下接板4之间的隔震机构,隔震机构包括多组上下贴合的曲面凹形摩擦板21,多组曲面凹形摩擦板21设置在上部隔震结构2与下接板4之间,上接板3的侧壁等距一体成型有多组凸起5,每个凸起5上均通过拉丝6与下接板4连接。
下部隔震结构1包括插接在一起的***组件9以及插接组件10,且在***组件9以及插接组件10之间设置有多组碟簧一16,多组碟簧一16为凹面相对设置。
***组件9包括外壳二27、内壳四28、内壳五29、插接杆二30以及碟簧一16,插接组件10包括插接环四22、插接环五23、插接环六24以及插接环七25,插接环四22、插接环五23、插接环六24以及插接环七25与***组件9的底部内壁之间存在有间隙,间隙作用是让插接组件10有向下活动的空间,插接环四22、插接环五23、插接环六24以及插接环七25均与下接板4底部连接,碟簧一16设置在内壳四28与插接环六24之间,碟簧一16位于底部接板26的上方,且插接环四22插接在外壳二27与外壳二27之间,插接环五23设置在碟簧一16与插接环二18之间,插接环六24设置在内壳五29与碟簧一16之间,插接环七25设置在内壳五29与插接杆二30之间,且插接杆二30插接在插接环七25的内部,插接环四22与外壳二27和内壳四28的接触面、插接环五23与内壳四28的接触面、插接环六24与内壳五29的接触面以及插接环七25与插接杆二30和内壳五29的接触面均为摩擦面。
上两组实施例详细介绍了摩擦三维隔振装置与粘弹性材料三维隔振装置的组成部分,同时本方案中下部隔震结构1以及上部隔震结构2可以装配在一起形成摩擦三维隔振装置或者粘弹性材料三维隔振装置,同时也可以单独进行使用。
当本装置受到向下压力之后,碟簧收缩,插接组件10向下移动,插接组件10和***组件9之间产生位移,通过插接组件10和***组件9之间的摩擦面或者粘弹性材料层二11作用,之间的插接组件10和***组件9产生向上的反向的作用力,形成自平衡,向下的作用力恢复之后,碟簧回弹,使得整个装置复位。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5)

1.一种新型隔振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连接在一起的下部隔震结构(1)以及上部隔震结构(2),上部隔震结构(2)包括上接板(3)、下接板(4)、以及设置在上接板(3)以及下接板(4)之间的隔震机构,上接板(3)的侧壁等距一体成型有多组凸起(5),每个凸起(5)上均通过拉丝(6)与下接板(4)连接;
下部隔震结构(1)包括插接在一起的***组件(9)以及插接组件(10),且在***组件(9)以及插接组件(10)之间设置有多组碟簧一(16),多组碟簧一(16)为凹面相对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隔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隔震机构包括粘弹性材料层一(7)以及曲面凹形板(8),粘弹性材料层一(7)以及曲面凹形板(8)间隔排列在上接板(3)以及下接板(4)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隔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组件(9)包括外壳一(12)、内壳一(13)、内壳二(14)以及内壳三(15);
所述插接组件(10)包括插接环一(17)、插接环二(18)、插接环三(19)以及插接杆一(20);
所述插接环一(17)、插接环二(18)、插接环三(19)以及插接杆一(20)的顶部均与下接板(4)的底部固定连接在一起,且插接环一(17)插接在外壳一(12)与内壳一(13)之间,插接环二(18)插接在内壳一(13)与内壳二(14)之间,插接环三(19)插接在内壳二(14)与内壳三(15)之间,插接杆一(20)插接在内壳三(15)的内部;
所述插接环一(17)与外壳一(12)和内壳一(13)的间隙中、插接环二(18)与内壳一(13)的间隙中、插接环三(19)与内壳二(14)和内壳三(15)的间隙中以及插接环三(19)与内壳三(15)的间隙中均设置有粘弹性材料层二(11),碟簧一(16)设置在插接环二(18)与内壳二(14)的间隙中。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隔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隔震机构包括多组上下贴合的曲面凹形摩擦板(21)。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新型隔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组件(9)包括外壳二(27)、内壳四(28)、内壳五(29)、插接杆二(30)以及碟簧一(16);
所述插接组件(10)包括插接环四(22)、插接环五(23)、插接环六(24)以及插接环七(25);
所述碟簧一(16)设置在内壳四(28)与插接环六(24)之间,碟簧一(16)位于底部接板(26)的上方,且插接环四(22)插接在外壳二(27)与外壳二(27)之间,插接环五(23)设置在碟簧一(16)与插接环二(18)之间,插接环六(24)设置在内壳五(29)与碟簧一(16)之间,插接环七(25)设置在内壳五(29)与插接杆二(30)之间,且插接杆二(30)插接在插接环七(25)的内部;
插接环四(22)与外壳二(27)和内壳四(28)的接触面、插接环五(23)与内壳四(28)的接触面、插接环六(24)与内壳五(29)的接触面以及插接环七(25)与插接杆二(30)和内壳五(29)的接触面均为摩擦面。
CN202223295251.6U 2022-12-08 2022-12-08 一种新型隔振装置 Active CN21897031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295251.6U CN218970312U (zh) 2022-12-08 2022-12-08 一种新型隔振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295251.6U CN218970312U (zh) 2022-12-08 2022-12-08 一种新型隔振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970312U true CN218970312U (zh) 2023-05-05

Family

ID=8616596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295251.6U Active CN218970312U (zh) 2022-12-08 2022-12-08 一种新型隔振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97031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3833144B (zh) 一种摩擦耗能旋转自复位节点装置
CN110792030B (zh) 一种基于金属橡胶的桥梁减振器及其工作方法
CN109610306B (zh) 一种组合式桥梁抗震降噪支座
CN110158803B (zh) 隔震支座的多方向减震与抗拉拔装置及其隔减振方法
CN113944360B (zh) 多阶自复位支撑构件及其组装方法
CN109440635B (zh) 一种水平异性刚度隔震支座
CN110397175B (zh) 一种sma负刚度减震装置
CN102979181A (zh) 用于大跨度空间结构(网架)的智能隔震减震镍钛合金支座
CN112647600A (zh) 一种外置金属阻尼器联合橡胶隔震支座及其安装检修方法
CN218970312U (zh) 一种新型隔振装置
CN107217586A (zh) 铅芯阻尼盆式橡胶支座及其阻尼方法
CN113969688A (zh) 一种抗拔型三维隔震摩擦摆支座
CN116044034A (zh) 一种新型隔振装置
CN217840405U (zh) 三维复合隔震装置
CN201722967U (zh) 弹性滑板支座
CN110017050A (zh) 自复位隔震支座
CN116464155A (zh) 可更换耗能元件的摇摆自复位钢管型钢再生混凝土框架
CN114961014A (zh) 一种水平随动拉压转换隔震抗拉机构
CN209941943U (zh) 一种抗倾覆自复位隔震装置
CN114837486A (zh) 一种装配式泡沫铝基复合材料-挤压铅复合型阻尼器及抗震装置
CN110777647B (zh) 一种连续梁桥用滑动摩擦减震装置
CN211420845U (zh) 连续梁桥用滑动摩擦减震装置
CN104195938B (zh) 一种抗风球型支座的弹性支承机构
CN209456877U (zh) 一种水平异性刚度隔震支座
CN203654162U (zh) 一种单向滑动的波浪形弹塑性钢阻尼球型支座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