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922739U - 一种气囊定位戳卡及微创通道固定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气囊定位戳卡及微创通道固定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922739U
CN218922739U CN202222519652.9U CN202222519652U CN218922739U CN 218922739 U CN218922739 U CN 218922739U CN 202222519652 U CN202222519652 U CN 202222519652U CN 218922739 U CN218922739 U CN 21892273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sitioning
pipe body
air bag
puncture
ballo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519652.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游超
周益彪
夏永杰
邓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Childrens Hospital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Childrens Hospit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Childrens Hospital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Childrens Hospital
Priority to CN202222519652.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92273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92273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92273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Endoscop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气囊定位戳卡及微创通道固定装置,其中,该气囊定位戳卡包括:穿刺芯;穿刺套管包括套合的第一管体和第二管体,第一管体上设置有若干让位窗,穿刺芯可拆卸套合设置在第二管体内;定位气囊套合设置在第一管体和第二管体之间的位置,定位气囊包括若干定位部,定位部与让位窗一一对应。本实用新型在现有戳卡穿刺芯和穿刺套管组合的基础上,将穿刺套管设置为相互套合的第一管体和第二管体,并在第一管体和第二管体之间设置定位气囊,定位气囊上的定位部在充气状态下从第一管体的让位窗中凸出,对微创通道内的肌肉进行挤压,形成与皮下组织的卡合效果,当改变病患***时避免穿刺套管脱落的情况发生,保障手术过程的流程性。

Description

一种气囊定位戳卡及微创通道固定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气囊定位戳卡及微创通道固定装置。
背景技术
微创手术是利用腹腔镜、戳卡(腹腔镜穿刺器)等设备和器械开展的手术,相较传统手术,具有创伤小、切口小、恢复快等特点,手术进行时需通过戳卡建立微创通道,再通过腹腔镜配合其他手术器械进行操作以实现手术,现有技术中的戳卡主要由穿刺芯和穿刺套管两部分结构构成,如图8所示,通过穿刺芯建立通道,穿刺套管固定通道并在卸除了穿刺芯的套管内进行操作。
在现有技术中,使用传统戳卡进行手术时,当对病患的***状态进行移动时,容易发生穿刺套管脱落的情况,由于肌肉移位,脱落的穿刺套管难以***至之前建立的微创通道中,给医护人员的手术过程造成麻烦,延长了手术时间。
因此,现有技术还有待于改进和发展。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使用传统戳卡进行手术时,当对病患的***状态进行移动时,容易发生穿刺套管脱落的情况,由于肌肉移位,脱落的穿刺套管难以***至之前建立的微创通道中,给医护人员的手术过程造成麻烦,延长了手术时间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气囊定位戳卡及微创通道固定装置。
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气囊定位戳卡,其中,所述气囊定位戳卡包括:
穿刺芯;
穿刺套管,所述穿刺套管包括第一管体和第二管体,所述第二管体套合设置在所述第一管体内,所述第一管体上设置有若干让位窗,所述穿刺芯可拆卸套合设置在所述第二管体内;
定位气囊,所述定位气囊套合设置在所述第一管体和所述第二管体之间的位置,所述定位气囊包括若干定位部,若干所述定位部与若干所述让位窗一一对应。
所述的气囊定位戳卡,其中,所述定位气囊上设置有输气管,所述输气管贯穿所述第一管体设置;
所述输气管的一端与所述定位气囊密合连接,所述输气管的另一端设置有充气球。
所述的气囊定位戳卡,其中,所述充气球包括:
球囊,所述球囊与所述输气管密合连接;
气阀,所述气阀转动设置在所述球囊与所述输气管连接的位置上;
单向阀,所述单向阀设置在所述球囊的一端上,所述单向阀用于向所述球囊内补充气体。
所述的气囊定位戳卡,其中,所述第二管体上朝向所述第一管体的一侧环周设置有安装槽,所述安装槽的形状与所述定位气囊的形状适配,所述定位气囊嵌合设置在所述安装槽内。
所述的气囊定位戳卡,其中,所述第二管体上对应所述安装槽的两侧分别设置有连接部,所述连接部与所述第一管体的内壁固定连接。
所述的气囊定位戳卡,其中,所述让位窗环周均匀设置在所述第一管体上的同一平面上;
若干所述定位部环周均匀设置在所述定位气囊的外侧,且凸出所述定位气囊设置,所述定位部的长宽尺寸与所述让位窗的长宽尺寸对应。
所述的气囊定位戳卡,其中,所述定位部为柔性定位部,当所述定位气囊内部未充气时,所述定位部堆叠卡合设置在所述让位窗内。
所述的气囊定位戳卡,其中,所述穿刺芯包括握柄和穿刺杆,所述穿刺杆的一端与所述握柄固定连接,所述穿刺杆的另一端为圆锥形状。
所述的气囊定位戳卡,其中,所述第一管体为透明管体。
一种微创通道固定装置,其中,所述微创通道固定装置包括上述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气囊定位戳卡。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在现有戳卡穿刺芯和穿刺套管组合的基础上,将穿刺套管设置为相互套合的第一管体和第二管体,并在第一管体和第二管体之间设置定位气囊,定位气囊上的定位部在充气状态下从第一管体的让位窗中凸出,对微创通道内的肌肉进行挤压,形成与皮下组织的卡合效果,当改变病患***时避免穿刺套管脱落的情况发生,保障手术过程的流程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气囊定位戳卡拆分状态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气囊定位戳卡中穿刺套管的剖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气囊定位戳卡在图2中的A节结构放大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气囊定位戳卡组合状态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气囊定位戳卡在图4中的B节点结构放大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气囊定位戳卡气囊展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气囊定位戳卡在图6中的C节点结构放大图;
图8是现有技术中戳卡的结构示意图。
在图1至图8中:100、穿刺芯;110、握柄;120、穿刺杆;200、穿刺套管;210、第一管体;211、让位窗;220、第二管体;221、安装槽;222、连接部;300、定位气囊;310、定位部;320、输气管;330、充气球;331、球囊;332、气阀;333、单向阀。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效果更加清楚、明确,以下参照附图并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所述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所述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所述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所述“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所述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在现有技术中,使用传统戳卡进行手术时,当对病患的***状态进行移动时,容易发生穿刺套管200脱落的情况,由于肌肉移位,脱落的穿刺套管200难以***至之前建立的微创通道中,给医护人员的手术过程造成麻烦,延长了手术时间。
基于现有技术中的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气囊定位戳卡,如图1和图2所示,该气囊定位戳卡包括:穿刺芯100;穿刺套管200,所述穿刺套管200包括第一管体210和第二管体220,所述第二管体220套合设置在所述第一管体210内,所述第一管体210上设置有若干让位窗211,所述穿刺芯100可拆卸套合设置在所述第二管体220内;定位气囊300,所述定位气囊300套合设置在所述第一管体210和所述第二管体220之间的位置,所述定位气囊300包括若干定位部310,若干所述定位部310与若干所述让位窗211一一对应。
本实用新型在现有戳卡穿刺芯100和穿刺套管200组合的基础上,将穿刺套管200设置为相互套合的第一管体210和第二管体220,并在第一管体210和第二管体220之间设置定位气囊300,定位气囊300上的定位部310在充气状态下从第一管体210的让位窗211中凸出,对微创通道内的肌肉进行挤压,形成与皮下组织的卡合效果,当改变病患***时避免穿刺套管200脱落的情况发生,保障手术过程的流程性。
在上述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气囊定位戳卡的主体包括穿刺芯100和穿刺套管200,这与现有技术中戳卡的结构设置相同,在本实施例中,穿刺芯100和穿刺套管200与现有技术中戳卡的使用方法也相同,即通过将穿刺套管200和穿刺芯100组合,***人体微创部位后将穿刺芯100拆除,通过穿刺套管200内部的管道放置腹腔镜和其他手术工具,以进行微创手术,因此在本申请中未提及穿刺芯100和穿刺套管200的结构设置,本领域技术人员可参照现有技术中戳卡的结构进行设置,对此本申请并不进行限定。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的主要区别在于,本实用新型还在穿刺套管200上设置了用于将穿刺套管200固定在病患手术部位的定位气囊300,并且为使定位气囊300能够安装在穿刺套管200内,本实用新型还对穿刺套管200进行了改进,使穿刺套管200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管体210和第二管体220,其中,第二管体220套合设置在第一管体210内部,并与第一管体210固定连接,当需要组合穿刺芯100时,穿刺芯100套设在第二管体220内以实现组合,上述定位气囊300设置在第一管体210和第二管体220之间的部位上,并通过充气结构连接(下文详述),在定位气囊300上设置有若干个定位部310,对应地,在第一管体210上设置有若干个让位窗211,让位窗211镂空设置,且若干个让位窗211与若干个定位部310一一对应设置,在定位气囊300未充气状态时,定位部310呈萎缩状态,可卡合固定在对应的让位窗211内,此状态下不会影响穿刺套管200***至病患的微创部位,当定位气囊300处于充气状态时,定位部310受气压作用膨胀,对病患微创部位的肌肉形成挤压,并与病患的皮下组织对应位置形成卡合,从而实现将气囊定位戳卡固定在病患创口部位的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可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在上述定位气囊300上还设置有输气管320,输气管320用于对上述定位气囊300输送空气,在本实施例中,上述输气管320贯穿第一管体210设置,且嵌合固定设置在该第一管体210上,该输气管320的一端与上述定位气囊300密合连接,在输气管320的另一端设置有充气球330,充气球330与输气管320密合连接,通过充气球330可实现向定位气囊300内加压充气的效果,在具体设置时,充气球330的结构设置可参照现有技术中汞柱式血压计中充气球330的结构设置,即既可以实现向定位气囊300输送空气,又能够实现将定位气囊300内的空气排出的效果。
具体地,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上述充气球330具体包括球囊331、气阀332、单向阀333,其中,球囊331采用具有弹性形变且具有形状恢复性能的材料制成,例如橡胶等,该球囊331与输气管320密合连接,医护人员可通过按压球囊331将球囊331内的空气推送至定位气囊300内,气阀332转动设置在球囊331与输气管320连接的位置上,在实际使用时,可通过气阀332控制球囊331与输气管320之间通道的开闭,以及与外部连通,以实现对定位气囊300保压和泄压的作用,上述单向阀333设置在球囊331的一端上,该单向阀333中的空气流向是从球囊331外部流向球囊331内部的,当医护人员按压球囊331并松开后,球囊331内的大气压小于外部的气压,在外部气压作用下将空气经单向阀333推送至球囊331内,以实现对气体的补充,便于继续向定位气囊300内进行加压。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可实施方式中,如图2和图3所示,为对上述定位气囊300提供安装空间,在本实施例中还在第二管体220上朝向第一管体210的一侧环周设置有安装槽221,安装槽221为凹槽样式,在实际使用时制作人员预先将定位气囊300嵌合设置在该安装槽221内,再对第二管体220和第一管体210进行固定,从而使安装槽221对应的空间位置固定,在对定位气囊300进行充气时,由于第二管体220和第一管体210的约束力,将定位气囊300内的气体挤压至定位部310的位置,并使定位部310从让位窗211中撑开,从而实现对人体下皮组织卡合的效果。
另一方面,如图2和图3所示,在上述第二管体220上对应安装槽221两侧的位置还分别设置有连接部222,该连接部222与第一管体210的内壁固定连接,在穿刺套管200的横截面中,两个连接部222与中间对应的安装槽221形成“凹”形,从而将定位气囊300牢固地嵌合在安装槽221内,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在安装槽221的两侧设置连接部222,并与第一管体210内壁固定连接,可实现对定位气囊300上下两侧的位置进行固定的效果,从而防止因定位气囊300产生位移,导致定位部310无法从让位窗211内凸出的情况发生。
在上述实施例中,为进一步保证定位气囊300稳定卡合在病患创口内,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还将上述让位窗211环周均匀设置在第一管体210上的同一平面内,对应地,将上述定位部310环周设置在定位气囊300的外侧的同一平面内,并使定位部310凸出定位气囊300设置,这样设置的好处在于保证定位部310与让位窗211的对应关系,同时保证充气后的定位部310在人体创口内沿同一平面伸展,以保证卡合的稳定性。
此外,在实际设置时还优选将上述定位部310的长度尺寸与让位窗211的长宽尺寸对应,以避免创口内的组织液、血液等沿让位窗211进入到第一管体210和第二管体220之间的位置;在本实施例中,上述定位部310位柔性定位部310,当定位气囊300的内部未充气时,定位部310堆叠卡合设置在让位窗211内,且堆叠后的定位部310与第一管体210的外侧位于同一弧面内,从而避免在穿刺过程中定位部310对穿刺产生阻碍。
在上述实施例中,为便于医护人员观察定位气囊300的充气情况,在本实施例中还优选将上述第一管体210设置为透明管体,从而通过第一管体210可判断定位气囊300的充气状态,进而对定位部310的充气状态进行判断,在实际使用时,未充气的定位气囊300表面褶皱,形似气球干瘪的状态,充气后的定位气囊300表面舒展光滑,通过这种特征以及对穿刺套管200拨动,可在手术过程中对定位气囊300的卡合状态进行试验,以判定是否需要进一步充气加压。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可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上述穿刺芯100还包括握柄110和穿刺杆120,其中,穿刺杆120的直径尺寸与上述第二管体220的内径尺寸适配,穿刺杆120可通过插拔的方式安装至第二管体220中,以实现对气囊定位戳卡整体的组合,且穿刺杆120的一端设置有握柄110,便于医护人员在固定了穿刺套管200后可快速将穿刺芯100拔出,穿刺芯100的另一端设置为圆锥形状,这样设置的目的在于便于将组合后的气囊定位戳卡穿刺至手术部位。
基于上述实施例,本实用新型气囊定位戳卡实际使用过程如下:
如图4和图5所示,医护人员预先将穿刺芯100和穿刺套管200组合,并按照传统戳卡的使用方式将穿刺芯100协同穿刺套管200***至病患手术部位,让后将穿刺芯100卸除,在该过程中,定位部310由于并未充气,叠放卡合在第一管体210的让位窗211内,并跟随让位窗211***到病患表皮下方的位置处;
如图6和图7所示,当穿刺套管200进入预定位置后,医护人员可通过按压球囊331,通过输气管320向定位气囊300内部充气,在该过程中定位部310受充气气压影响,从让位窗211内凸出,且对手术部位的肌肉进行挤压,当定位气囊300内部的气体到达预定压强后,定位部310将部分肌肉推开,在肌肉反作用力和病患表皮组织的约束作用下形成卡合,从而实现对穿刺套管200进行固定的效果,在充气过程中,医护人员可根据观察定位气囊300的状态以及拨动穿刺套管200,以判断充气气压是否达到能固定穿刺套管200的状态。
经过定位气囊300固定后的穿刺套管200在病患的穿刺部位位置相对固定,在移动病患更换***时,依旧能够实现对穿刺套管200的位置固定,从而避免发生穿刺套管200脱落,医护人员反复进行穿刺操作的情况发生。
基于上述实施例,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微创通道固定装置,该微创通道固定装置包括上述实施例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气囊定位戳卡,该气囊定位戳卡包括:穿刺芯;穿刺套管,所述穿刺套管包括第一管体和第二管体,所述第二管体套合设置在所述第一管体内,所述第一管体上设置有若干让位窗,所述穿刺芯可拆卸套合设置在所述第二管体内;定位气囊,所述定位气囊套合设置在所述第一管体和所述第二管体之间的位置,所述定位气囊包括若干定位部,若干所述定位部与若干所述让位窗一一对应。本实用新型在现有戳卡穿刺芯和穿刺套管组合的基础上,将穿刺套管设置为相互套合的第一管体和第二管体,并在第一管体和第二管体之间设置定位气囊,定位气囊上的定位部在充气状态下从第一管体的让位窗中凸出,对微创通道内的肌肉进行挤压,形成与皮下组织的卡合效果,当改变病患***时避免穿刺套管脱落的情况发生,保障手术过程的流程性。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气囊定位戳卡及微创通道固定装置,其中,该气囊定位戳卡包括:穿刺芯;穿刺套管,所述穿刺套管包括第一管体和第二管体,所述第二管体套合设置在所述第一管体内,所述第一管体上设置有若干让位窗,所述穿刺芯可拆卸套合设置在所述第二管体内;定位气囊,所述定位气囊套合设置在所述第一管体和所述第二管体之间的位置,所述定位气囊包括若干定位部,若干所述定位部与若干所述让位窗一一对应。本实用新型在现有戳卡穿刺芯和穿刺套管组合的基础上,将穿刺套管设置为相互套合的第一管体和第二管体,并在第一管体和第二管体之间设置定位气囊,定位气囊上的定位部在充气状态下从第一管体的让位窗中凸出,对微创通道内的肌肉进行挤压,形成与皮下组织的卡合效果,当改变病患***时避免穿刺套管脱落的情况发生,保障手术过程的流程性。
应当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的应用不限于上述的举例,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上述说明加以改进或变换,所有这些改进和变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气囊定位戳卡,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囊定位戳卡包括:
穿刺芯;
穿刺套管,所述穿刺套管包括第一管体和第二管体,所述第二管体套合设置在所述第一管体内,所述第一管体上设置有若干让位窗,所述穿刺芯可拆卸套合设置在所述第二管体内;
定位气囊,所述定位气囊套合设置在所述第一管体和所述第二管体之间的位置,所述定位气囊包括若干定位部,若干所述定位部与若干所述让位窗一一对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囊定位戳卡,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气囊上设置有输气管,所述输气管贯穿所述第一管体设置;
所述输气管的一端与所述定位气囊密合连接,所述输气管的另一端设置有充气球。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气囊定位戳卡,其特征在于,所述充气球包括:
球囊,所述球囊与所述输气管密合连接;
气阀,所述气阀转动设置在所述球囊与所述输气管连接的位置上;
单向阀,所述单向阀设置在所述球囊的一端上,所述单向阀用于向所述球囊内补充气体。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囊定位戳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管体上朝向所述第一管体的一侧环周设置有安装槽,所述安装槽的形状与所述定位气囊的形状适配,所述定位气囊嵌合设置在所述安装槽内。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气囊定位戳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管体上对应所述安装槽的两侧分别设置有连接部,所述连接部与所述第一管体的内壁固定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囊定位戳卡,其特征在于,所述让位窗环周均匀设置在所述第一管体上的同一平面上;
若干所述定位部环周均匀设置在所述定位气囊的外侧,且凸出所述定位气囊设置,所述定位部的长宽尺寸与所述让位窗的长宽尺寸对应。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气囊定位戳卡,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部为柔性定位部,当所述定位气囊内部未充气时,所述定位部堆叠卡合设置在所述让位窗内。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囊定位戳卡,其特征在于,所述穿刺芯包括握柄和穿刺杆,所述穿刺杆的一端与所述握柄固定连接,所述穿刺杆的另一端为圆锥形状。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囊定位戳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管体为透明管体。
10.一种微创通道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微创通道固定装置包括上述权利要求1-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气囊定位戳卡。
CN202222519652.9U 2022-09-22 2022-09-22 一种气囊定位戳卡及微创通道固定装置 Active CN21892273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519652.9U CN218922739U (zh) 2022-09-22 2022-09-22 一种气囊定位戳卡及微创通道固定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519652.9U CN218922739U (zh) 2022-09-22 2022-09-22 一种气囊定位戳卡及微创通道固定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922739U true CN218922739U (zh) 2023-04-28

Family

ID=8606382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519652.9U Active CN218922739U (zh) 2022-09-22 2022-09-22 一种气囊定位戳卡及微创通道固定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922739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357225A (zh) * 2023-12-07 2024-01-09 成都新澳冠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一种穿刺器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357225A (zh) * 2023-12-07 2024-01-09 成都新澳冠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一种穿刺器
CN117357225B (zh) * 2023-12-07 2024-03-15 成都新澳冠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一种穿刺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AU2004238307B2 (en) Balloon dissector with balloon anchor cannula
US6972026B1 (en) Surgical access device
EP1501432B1 (en) Adjustable balloon anchoring trocar
CN218922739U (zh) 一种气囊定位戳卡及微创通道固定装置
CA2242738A1 (en) Inflatable speculum
US5038777A (en) Endotracheal device
US20040127931A1 (en) Cervical dilator
ZA200602697B (en) A device for staunching postpartum haemorrhage
CN215839293U (zh) 一种耳鼻喉科护理用止血装置
CN213249346U (zh) 一种腹腔镜鞘管防脱器
CN220833264U (zh) 一种颈部支撑装置
CN214966427U (zh) 一种充气式防滑椎体手术保护套管
CN215961740U (zh) 造瘘口扩张装置
CN217592974U (zh) 一种妇产科医生用快速止血装置
CN211299893U (zh) 一种高选择性肺复张纤维支气管镜
CN216090699U (zh) 一种带指示装置的球囊穿刺套管及球囊穿刺器
CN218606702U (zh) 一种辅助空间扩张器
CN219001330U (zh) 一种内置膨胀管的单腔穿刺引流管
CN215129223U (zh) 胸腔镜用气密装置
CN209847332U (zh) 一种腹腔镜穿刺鞘
CN217744532U (zh) 一种可调节刚度的持针器
CN210130898U (zh) 腹腔穿刺器
CN211158072U (zh) 一体式自封闭可视化后腹腔及腹膜外腔气囊扩张器
CN116617549A (zh) 一种直肠吻合口扩肛装置
CN115624311A (zh) 一种新型可调可视扩肛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