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915130U - 新风模块及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新风模块及空调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915130U
CN218915130U CN202222639188.7U CN202222639188U CN218915130U CN 218915130 U CN218915130 U CN 218915130U CN 202222639188 U CN202222639188 U CN 202222639188U CN 218915130 U CN218915130 U CN 21891513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resh air
communication port
dirty
air
s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639188.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胡极诸
王悦
赵维丹
曹彪
方润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ux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Ningbo Aux Electr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ux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Ningbo Aux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ux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Ningbo Aux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Aux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639188.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91513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91513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91513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uct Arrang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新风模块及空调器,涉及空调技术领域。该新风模块包括壳体和设置于壳体外部的污风输风管,壳体设有污风进风口、第一连通口、第二连通口和污风出风口,污风进风口与第一连通口之间形成污风进风通道段,第二连通口与污风出风口之间形成污风出风通道段;污风输风管包括连通的第一直管段和第二直管段,第一直管段的端口与第一连通口直接连通,第二直管段的端口与第二连通口直接连通。该空调器包括上述新风模块。该新风模块中污风通道的风阻小、对污风的输风效率高。

Description

新风模块及空调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新风模块及空调器。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对居住、办公环境要求的提升,空调器在实现对室内温度调节的基础上,新增了能够向室内输送新风的新风模块;为了进一步提高室内环境的清洁程度以及新风向室内的输风效率,现有的新风模块中又增加了能够将室内污风排出室外的功能。现有空调器中,新风模块的污风通道较为曲折,导致污风通道风阻较大,污风的排出效率较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包括提供一种新风模块及空调器,以解决现有新风模块体积大,占用空间大,且新风模块内污风部通道较为曲折,导致污风通道风阻较大,污风排出效率较低的技术问题。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新风模块,包括壳体和设置于所述壳体外部的污风输风管,所述壳体设有污风进风口、第一连通口、第二连通口和污风出风口,所述污风进风口与所述第一连通口之间形成污风进风通道段,所述第二连通口与所述污风出风口之间形成污风出风通道段;
所述污风输风管包括连通的第一直管段和第二直管段,所述第一直管段的端口与所述第一连通口直接连通,所述第二直管段的端口与所述第二连通口直接连通。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新风模块,污风输风管外置于壳体,能够有效减少壳体内部通道的布置数量及排布复杂性,从而提高壳体的加工便捷性以及污风通道的维护便捷性,相应提高新风模块的加工便捷度、降低新风模块的后期维护成本。此外,第一连通口与第二连通口之间的污风沿污风输风管流动的过程中,至多于第一直管段与第二直管段的连接处发生一次转向,相应地,污风输风管的风阻较小、对污风的输风效率较高,污风流经污风输风管的顺畅性较高、产生的噪声污染较小,从而降低污风通道的风阻、提高污风通道的输风效率。
可选地,所述壳体包括上壳部和下壳部,沿前后方向,所述下壳部的顶部区域包括前布置区和后布置区,所述上壳部连通于所述下壳部的前布置区;所述第一连通口位于所述上壳部的后侧壁,所述第二连通口位于所述下壳部的后布置区。新风模块对容置腔高度方向的空间进行充分利用,从而减小新风模块的径向尺寸;且污风输风管位于上壳部与下壳部围成的安装空间内,能够提高新风模块的紧凑性,进一步减少新风模块的外形尺寸。
可选地,所述第一直管段为水平管段,所述第二直管段为竖直管段。污风流入第一直管段时以及第二直管段内的污风流向第二连通口时均未发生转向,从而减少污风流经污风输风管与壳体连接处时发生转向,连接处风阻较大、污风流动顺畅度较差且产生噪声污染较大情况的发生,相应提高污风通道的输风效率以及降低新风模块使用时的噪声污染。
可选地,所述第二直管段与所述上壳部的最小间距为S,S∈[1mm,5mm]。一方面,污风输风管近似为竖直管,污风进风通道段内的污风经第一连通口近似直接流入第二直管段内,污风于污风输风管内的流动顺畅度更高,污风输风管的风阻更小、输风效率更高;另一方面,第二直管段与上壳部的间距较小,两者之间于前后方向的紧凑度更高,相应地,新风模块的紧凑度更高、体积更小。
可选地,所述第一直管段的端口高度为H1,所述第二直管段的长度为H2,H1≥0.5H2。第一直管段端口尺寸较大,进入第一直管段内的污风流向第二直管段时的转向程度较缓,从而减少污风于两者转折处产生较大涡流影响污风流动顺畅度并产生较大噪声污染的情况。
可选地,所述污风进风通道段与所述污风出风通道段通过第三连通口连通,所述污风出风口与新风模块的新风进风口为同一孔口;所述新风出风口设于所述壳体且与所述污风进风通道段连通;所述壳体内设有阀门组件,所述阀门组件用于改变所述污风进风口、所述第一连通口、所述第二连通口、所述第三连通口和所述新风出风口的封堵状态。污风通道的污风进风通道段和污风出风通道段同时作为新风通道,则壳体内的通道数目少、排布简单,其加工便捷度较高、后期维护成本较低,并且壳体的体积小,能够有效减少新风模块对空调器内部空间的占用;此外,新风进风口和污风出风口为同一孔口,使用时仅需连接一根新风管,结构简单,且对安装要求较低。
可选地,所述新风模块包括自前向后依次连接的风机、过滤箱和连通箱,所述过滤箱内的过滤腔体与所述风机的后侧吸风口连通,所述连通箱内的连通腔体作为所述污风出风通道段,且所述连通腔体与所述过滤腔体通过所述第三连通口连通;所述风机的顶出风口连通有稳压筒,所述过滤腔体、所述蜗壳内部的风道以及所述稳压筒内的稳压腔共同构成所述污风进风通道段;所述新风出风口和所述第一连通口均设于所述稳压筒,所述第二连通口和所述污风出风口均设于所述连通箱,所述污风进风口设于所述过滤箱。壳体和驱风件的一种具体形式,其中,过滤箱的设置能够在新风模式下对新风进行过滤净化,以提高进入室内的新风的清洁度;稳压筒的设置能够提高风机输送气流的稳定性,相应提高新风流入室内的舒缓程度,并且有效减少污风排出过程产生的噪声污染。
可选地,所述稳压筒相对所述顶出风口向后侧偏心设置。稳压筒后移以缩短第一直管段的长度,使得污风输风管近似仅包括第二直管段,污风输风管为一根竖直管段,在确保风机的顶出风口与稳压筒连通的基础上,减少污风输风管的风阻、提高污风输风管输风顺畅性。
可选地,所述风机的出风筒与所述稳压筒之间通过过渡筒连通,所述过渡筒自下向上向后倾斜设置。过渡筒连通于出风筒与稳压筒之间,稳压筒与出风筒的相对上下位置不再受限制,即稳压筒可以根据需要向后移所需距离,过渡筒均能够保证出风筒的顶出风口与稳压筒之间的有效连通面积。
可选地,所述出风筒的后侧壁自下向上向后倾斜设置。出风筒自下向上为扩口状,在稳压筒后移的基础上,出风筒的顶出风口与稳压筒的连通面积仍然较大,能够确保出风筒向稳压筒输送新风或污风的顺畅度。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包括上述新风模块。该新风模块的污风输风管外置,其壳体内部通道的布置数量少、排布复杂性低,壳体体积较小,从而有效提高新风模块的加工便捷度、降低其后期维护成本。此外,该新风模块中的污风输风管的风阻小、输风效率高,则新风模块及空调器对污风的输风效率高,且使用过程产生的噪声污染较小。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新风模块为第一形式时的轴测图;
图2为图1中新风模块的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新风模块为第二形式时的剖视图,其中,风机中出风筒的后侧板向后倾斜设置;
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新风模块为第三形式时的剖视图,其中,稳压筒与风机出风筒之间通过过渡筒连接;
图5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新风模块为第四形式时的剖视图,其中,污风输风管为直管形式。
附图标记说明:
100-壳体;111-新风进风口;112-新风出风口;113-污风进风口;114-第一连通口;115-第二连通口;116-污风出风口;117-污风进风通道段;118-污风出风通道段;119-第三连通口;120-上壳部;130-下壳部;140-安装空间;200-污风输风管;210-第一直管段;220-第二直管段;230-防涡流倒角;300-风机;310-蜗壳;311-出风筒;312-顶出风口;313-后侧吸风口;320-叶轮;330-马达;400-过滤箱;500-连通箱;510-接头;600-稳压筒;700-过渡筒;800-新风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做详细的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新风模块,如图1-图3所示,包括壳体100和设置于壳体100外部的污风输风管200,壳体100设有污风进风口113、第一连通口114、第二连通口115和污风出风口116,污风进风口113与第一连通口114之间形成污风进风通道段117,第二连通口115与污风出风口116之间形成污风出风通道段118;污风输风管200包括连通的第一直管段210和第二直管段220,第一直管段210的端口与第一连通口114直接连通,第二直管段220的端口与第二连通口115直接连通。
本实施例提供的新风模块,包括内部形成气流通道的壳体100,还包括外置并连通壳体100内污风通道段以形成污风通道的污风输风管200。使用时,污风出风口116通过管道伸出室外与室外环境连通,污风进风口113与室内环境连通。需要向室外排出室内污风时,新风模块进入排风模式,污风进风通道段117、污风输风管200和污风出风通道段118连通形成污风通道,且污风通道处于连通状态,室内污风经污风进风口113流入污风通道内,进而经污风出风口116以及相应的管道排出室外,从而实现对室内污风的排出。
其中,污风输风管200包括直管形式的第一直管段210和第二直管段220,第一直管段210沿其轴向背离第二直管段220的端口与第一连通口114直接连通,即第一直管段210与第一连通口114直连无其他连接段的设置,污风进风通道段117内的污风能够经第一连通口114直接流入第一直管段210内;类似地,第二直管段220沿其轴向背离第一直管段210的端口与第二连通口115直接连通,即第二直管段220与第二连通口115直连无其他连接段的设置,第二直管段220内的污风能够经第二连通口115直接流入污风出风通道段118内;第一直管段210与第二直管段220之间可以呈夹角设置或呈直线设置,则第一连通口114与第二连通口115之间的污风沿污风输风管200流动的过程中,至多于第一直管段210与第二直管段220的连接处发生一次转向,相应地,污风输风管200的风阻较小、对污风的输风效率较高,污风流经污风输风管200的顺畅性较高、产生的噪声污染较小,从而降低污风通道的风阻、提高污风通道的输风效率。
此外,本实施例的新风模块中,污风输风管200外置于壳体100,能够有效减少壳体100内部通道的布置数量及排布复杂性,从而提高壳体100的加工便捷性以及污风通道的维护便捷性,相应提高新风模块的加工便捷度、并降低新风模块的后期维护成本。
可选地,本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壳体100包括上壳部120和下壳部130,沿前后方向,下壳部130的顶部区域包括前布置区和后布置区,上壳部120连通于下壳部130的前布置区,上壳部120与后布置区之间围成安装空间140;第一连通口114位于上壳部120的后侧壁,第二连通口115位于下壳部130的后布置区,污风输风管200位于安装空间140。壳体100中的上壳部120和下壳部130沿上下布置,能够对空调器内部高度方向的空间进行充分利用,以减少壳体100仅沿水平方向布置导致壳体100的前后、左右方向的尺寸较大,相应导致空调器的下部区域径向尺寸较大,空调器占用空间大且外形规整性较差的情况。此外,污风输风管200安装于上壳部120与下壳部130围成的安装空间140内,能够充分利用下壳部130后布置区的上方空间,从而进一步提高新风模块的紧凑性,减少污风输风管200向后凸出导致新风模块径向尺寸较大情况的发生。
需要说明的是,文中的“前”、“后”方位限定仅以图1中视角为基准,不作为新风模块实际使用方位的限定。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3所示,第一直管段210为水平管段,第二直管段220为竖直管段。第一连通口114设于上壳部120的后侧壁,其轴线近似水平延伸,则第一直管段210的轴线与第一连通口114的轴线共线或平行,污风进风通道段117内的污风流经第一连通口114时,污风的流向与第一连通口114的轴向一致,则自污风进风通道段117流入第一直管段210的污风的流向与第一直管段210的轴向也一致,污风流入第一直管段210时未发生转向;类似地,第二连通口115设于下壳部130的后布置区,第二连通口115的轴线近似竖直延伸,则第二直管段220的轴线与第二连通口115的轴线共线或平行,第二直管段220内的污风流向第二连通口115时未发生转向,从而减少污风流经污风输风管200与壳体100连接处时发生转向,连接处风阻较大、污风流动顺畅度较差且产生噪声污染较大情况的发生,相应提高污风通道的输风效率以及降低新风模块使用时的噪声污染。
当然,第一直管段210和第二直管段220除采用上述弯折形式外,如图5所示,污风输风管200整体也可以为直管形式,则第一直管段210和第二直管段220为污风输风管200长度方向的两段管体,污风流经污风输风管200的过程中无需转向,污风输风管200的输风效率高、且输风过程产生的噪声污染小。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第二直管段220与上壳部120的最小间距为S,S∈[1mm,5mm]。第一直管段210连接于第一连通口114与第二直管段220的顶部之间,第一连通口114开设于上壳部120的后侧壁,则第二直管段220与上壳部120的最小间距S∈[1mm,5mm],一方面,第二直管段220与上壳部120的间距较小,两者之间于前后方向的紧凑度更高,相应地,新风模块的紧凑度更高、体积更小;另一方面,第一直管段210的长度与S相关也较小,污风输风管200近似为竖直管,污风进风通道段117内的污风经第一连通口114近似直接流入第二直管段220内,污风于污风输风管200内的流动顺畅度更高,污风输风管200的风阻更小、输风效率更高。
可选地,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第一直管段210的端口高度为H1,第二直管段220的长度为H2,H1≥0.5H2。第一直管段210位于第二直管段220的前侧,且第一直管段210的后端口与第二直管段220前侧壁的端口连通,第一直管段210的端口尺寸较大,进入第一直管段210内的污风流向第二直管段220时的转向程度较缓,从而减少污风于两者转折处产生较大涡流影响污风流动顺畅度并产生较大噪声污染的情况,相应地,污风输风管200的输风效率更高,输风过程产生的噪声污染更小。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污风输风管200可以为矩形管。污风输风管200为形状规则的矩形管,加工便捷度较高,且加工精度能够得到保证,相应地,污风输风管200与壳体100连接时的相对位置精确度、连接密封性均较高,从而提高新风模块安装于空调器内的位置精确度。
可选地,本实施例中,如图1-图3所示,污风输风管200的拐角处设有防涡流倒角230。防涡流倒角230的设置能够进一步减缓污风输风管200拐角处的弯折程度,相应提高气流于拐角处发生转向时的顺畅性,减少气流于拐角处形成涡流导致气流不畅并产生较大噪音情况的发生。具体地,该防涡流倒角230可以为直线型,也可以为圆弧形。
本实施例中,污风进风通道段117与污风出风通道段118通过第三连通口119连通,污风出风口116与新风模块的新风进风口111为同一孔口;新风出风口112设于壳体100且与污风进风通道段117连通;壳体100内设有阀门组件,阀门组件用于改变污风进风口113、第一连通口114、第二连通口115、第三连通口119和新风出风口112的封堵状态。这里是壳体100内新风通道、污风进风通道段117和污风出风通道段118的一种具体设置形式,其中,新风进风口111(同时为污风出风口116)可以处于打开状态,也可以根据需要通过阀门组件改变其封堵状态;新风模式下,阀门组件封堵污风进风口113、第一连通口114和第二连通口115,并打开第三连通口119和新风出风口112,同时新风进风口111处于打开状态,则污风出风通道段118与污风进风通道段117连通形成新风通道,新风流向如图2和图5中箭头指向所示,驱风件驱动室外新风经管道和新风进风口111流入污风出风通道段118,随后经第三连通口119流入污风进风通道段117,进而经新风出风口112流至室内,完成对室内新风的补充;排风模式下,阀门组件封堵第三连通口119和新风出风口112,并打开第一连通口114、第二连通口115和污风进风口113,同时污风出风口116处于打开状态,则污风进风通道段117、污风输风管200和污风出风通道段118连通形成污风通道,污风流向如图3和图4中箭头指向所示,驱风件驱动室内污风经污风进风口113流入污风进风通道段117,随后经第一连通口114流入污风输风管200,进而经第二连通口115流入污风出风通道段118,随之经污风出风口116和管道排至室外,完成对室内污风的排出。
壳体100内通道采用上述设置,一方面,壳体100内仅需设置污风进风通道段117和污风出风通道段118,两个污风通道段通过第三连通口119连通时作为新风通道使用,两个污风通道段通过第一连通口114、污风输风管200和第二连通口115连通时作为污风通道使用,从而大大简化壳体100内部的通道数目、排布形式,相应进一步缩小壳体100及新风模块的体积,进而提高新风模块的运送便捷性,并减少新风模块对空调器内部空间的占用;此外还能够进一步提高壳体100的加工便捷度并降低新风模块的后期维护成本。另一方面,由于污风通道的部分通道段同时作为新风通道,该新风模块中使用单个驱风件即可实现新风通道和污风通道的气流驱动,从而进一步缩小壳体100及新风模块的体积,并有效降低其成本。再一方面,新风进风口111和污风出风口116为同一孔口,则使用时仅需一根新风管800与该孔口连接并延伸至室外即可实现对新风的输入以及污风的排出,相应地,仅需在墙壁开设一个供新风管800伸出的过墙孔即可,从而进一步简化新风模块的结构,提高空调器的使用便捷度,并减少空调器使用对墙壁造成的破坏。
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新风通道和污风通道也可以为两条相对独立的通道,驱风件可以为两个,其中一个驱风件用于驱动新风通道的新风流动,另一个驱风件用于驱动污风通道的污风流动。
具体地,阀门组件可以根据需要设置为多个单独的阀门,也可以为相互之间存在联动的阀门等,能够实现上述新风模式和排风模式的切换即可。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如图1-图5所示,新风模块包括自前向后依次连接的风机300、过滤箱400和连通箱500,过滤箱400内的过滤腔体与风机300的后侧吸风口313连通,连通箱500内的连通腔体作为污风出风通道段118,且连通腔体与过滤腔体通过第三连通口119连通;风机300的顶出风口312连通有稳压筒600,过滤腔体、蜗壳310内部的风道以及稳压筒600内的稳压腔共同构成污风进风通道段117;新风出风口112和第一连通口114均设于稳压筒600,第二连通口115和污风出风口116均设于连通箱500,污风进风口113设于过滤箱400。这里是壳体100及驱风件的一种具体形式,其中,连通箱500、过滤箱400、风机300的蜗壳310和稳压筒600共同组成壳体100,风机300内的叶轮320和马达330则作为驱风件;该形式的新风模块进入新风模式和排风模式的工作原理与上文相同,这里不再赘述。
其中,新风模式下,流经过滤腔体的新风需要经过其内滤芯的过滤作用,从而提高输入室内的新风的清洁度,减少新风对室内环境造成二次污染情况的发生;较佳地,污风进风口113位于滤芯的下游位置,则排风模式下,进入过滤腔体内的污风无需经过滤芯的过滤直接流入蜗壳310内并随之排出室外,从而减少滤芯对污风的无效过滤对其使用寿命造成的影响,以及滤芯对污风流动形成的阻力,相应提高新风模块对污风的输风效率,并延长滤芯的使用寿命。其中,稳压筒600的内腔截面面积大于风机300出风筒311的流通面积,则风机300经出风筒311输送至稳压筒600内的新风或污风能够在稳压筒600内稳流,从而能够平缓、稳定地经新风出风口112流入室内或经第一连通口114流入污风输风管200,相应提高新风流入室内的舒缓程度,并且有效减少污风排出过程产生的噪声污染。
较佳地,如图1和图2所示,连通箱500的后侧壁可以设有接头510,该接头510的内孔同时作为新风进风口111和污风出风口116,通过该接头510连接新风管800,以提高新风管800与连通箱500的连接便捷性。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稳压筒600可以相对顶出风口312向后侧偏心设置。稳压筒600后移以缩短第一直管段210的长度,使得污风输风管200近似仅包括第二直管段220,污风输风管200为一根竖直管段,在确保风机300的顶出风口312与稳压筒600连通的基础上,减少污风输风管200的风阻、提高污风输风管200输风顺畅性。
较佳地,如图4所示,风机300的出风筒311与稳压筒600之间可以通过过渡筒700连通,过渡筒700自下向上向后倾斜设置。风机300的位置较为靠前,过渡筒700连通于出风筒311与稳压筒600之间,稳压筒600与出风筒311的相对上下位置不再受限制,即稳压筒600可以根据需要向后移所需距离,过渡筒700均能够保证出风筒311的顶出风口312与稳压筒600之间的有效连通面积,并相应确保风机300向稳压筒600输送新风或污风的效率。
处采用上述过渡筒700的形式外,如图3所示,风机300出风筒311的后侧壁也可以自下向上向后倾斜设置,则出风筒311自下向上为扩口状,在稳压筒600后移的基础上,出风筒311的顶出风口312与稳压筒600的连通面积仍然较大,能够确保出风筒311向稳压筒600输送新风或污风的顺畅度。
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空调器,包括上述新风模块。该新风模块的污风输风管200外置,其壳体100内部通道的布置数量少、排布复杂性低,壳体100体积较小,从而提高新风模块的加工便捷度、降低其后期维护成本。此外,该新风模块中的污风输风管200的风阻小、输风效率高,则新风模块及空调器对污风的输风效率高,且使用过程产生的噪声污染较小。
最后,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新风模块,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100)和设置于所述壳体(100)外部的污风输风管(200),所述壳体(100)设有污风进风口(113)、第一连通口(114)、第二连通口(115)和污风出风口(116),所述污风进风口(113)与所述第一连通口(114)之间形成污风进风通道段(117),所述第二连通口(115)与所述污风出风口(116)之间形成污风出风通道段(118);
所述污风输风管(200)包括连通的第一直管段(210)和第二直管段(220),所述第一直管段(210)的端口与所述第一连通口(114)直接连通,所述第二直管段(220)的端口与所述第二连通口(115)直接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风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00)包括上壳部(120)和下壳部(130),沿前后方向,所述下壳部(130)的顶部区域包括前布置区和后布置区,所述上壳部(120)连通于所述下壳部(130)的前布置区;所述第一连通口(114)位于所述上壳部(120)的后侧壁,所述第二连通口(115)位于所述下壳部(130)的后布置区。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风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直管段(210)为水平管段,所述第二直管段(220)为竖直管段。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新风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直管段(220)与所述上壳部(120)的最小间距为S,S∈[1mm,5mm]。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新风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直管段(210)的端口高度为H1,所述第二直管段(220)的长度为H2,H1≥0.5H2。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新风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污风进风通道段(117)与所述污风出风通道段(118)通过第三连通口(119)连通,所述污风出风口(116)与新风模块的新风进风口(111)为同一孔口;新风模块的新风出风口(112)设于所述壳体(100)且与所述污风进风通道段(117)连通;所述壳体(100)内设有阀门组件,所述阀门组件用于改变所述污风进风口(113)、所述第一连通口(114)、所述第二连通口(115)、所述第三连通口(119)和所述新风出风口(112)的封堵状态。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新风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模块包括自前向后依次连接的风机(300)、过滤箱(400)和连通箱(500),所述过滤箱(400)内的过滤腔体与所述风机(300)的后侧吸风口(313)连通,所述连通箱(500)内的连通腔体作为所述污风出风通道段(118),且所述连通腔体与所述过滤腔体通过所述第三连通口(119)连通;所述风机(300)的顶出风口(312)连通有稳压筒(600);
所述新风出风口(112)和所述第一连通口(114)均设于所述稳压筒(600),所述第二连通口(115)和所述污风出风口(116)均设于所述连通箱(500),所述污风进风口(113)设于所述过滤箱(400)。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新风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稳压筒(600)相对所述顶出风口(312)向后侧偏心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新风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机(300)的出风筒(311)与所述稳压筒(600)之间通过过渡筒(700)连通,所述过渡筒(700)自下向上向后倾斜设置;
或,所述风机(300)的出风筒(311)的后侧壁自下向上向后倾斜设置。
10.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新风模块。
CN202222639188.7U 2022-09-30 2022-09-30 新风模块及空调器 Active CN21891513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639188.7U CN218915130U (zh) 2022-09-30 2022-09-30 新风模块及空调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639188.7U CN218915130U (zh) 2022-09-30 2022-09-30 新风模块及空调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915130U true CN218915130U (zh) 2023-04-25

Family

ID=8601553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639188.7U Active CN218915130U (zh) 2022-09-30 2022-09-30 新风模块及空调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91513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198825B (zh) 热交换设备
CN215260129U (zh) 新风部件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08296226U (zh) 用于空调室内机的补风装置和空调室内机
WO2022165999A1 (zh) 空气调节装置
CN218915130U (zh) 新风模块及空调器
CN111623418A (zh) 新风模块及空调室内机
KR100676919B1 (ko) 복합식 환풍기
CN115654585A (zh) 空调器
CN108870688B (zh) 空调室内机及其控制方法
CN213713240U (zh) 空气处理模块、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17876009U (zh) 一种吸油烟机
CN115638472A (zh) 新风模块及空调器
CN114543169A (zh) 空气处理模块、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12618748U (zh) 新风模块及空调器
CN218915167U (zh) 空调器
WO2022111032A1 (zh) 空气处理模块、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18295972U (zh) 立式空调
CN219868121U (zh) 新风装置及具有其的空调柜机
CN216244602U (zh) 空调器
CN221424965U (zh) 屋顶机
CN213713259U (zh)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15929773U (zh) 一种新风组件及空调器
CN210601939U (zh) 一种空调室内机
CN210463254U (zh) 空调器和用于空调器的蜗壳
CN114963389B (zh) 空气处理装置及空调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