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827980U - 端子、电连接器、线束和车辆 - Google Patents

端子、电连接器、线束和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827980U
CN218827980U CN202222839178.8U CN202222839178U CN218827980U CN 218827980 U CN218827980 U CN 218827980U CN 202222839178 U CN202222839178 U CN 202222839178U CN 218827980 U CN218827980 U CN 21882798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tact spring
terminal
elastic arm
housing
ma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839178.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赵才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YD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YD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YD Co Ltd filed Critical BYD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839178.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82798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82798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82798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端子、电连接器、线束和车辆,端子包括:外壳,外壳内限定出插配腔,外壳的侧壁具有沿轴向间隔设置的第一弹性臂和第二弹性臂,第二弹性臂用于将端子锁定于壳体;主体,主体包括接触弹簧,接触弹簧用于与***插配腔的对配端电接触,且接触弹簧设于外壳内,第一弹性臂用于在接触弹簧与对配端电接触时对接触弹簧施加朝向对配端的作用力。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端子,能够为接触弹簧提供稳定的工作环境,避免接触弹簧因裸露而被碰撞、损坏等,便于降低接触弹簧损坏的风险,同时利用第一弹性臂保证接触弹簧能够稳定地与对配端电接触,便于提高接触弹簧工作的稳定性。

Description

端子、电连接器、线束和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线束连接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端子、电连接器、线束和车辆。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端子上的接触弹簧向外部延伸且裸露,在使用或移动端子时,接触弹簧容易被外界环境中的物品剐蹭或碰撞,接触弹簧容易被损坏。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端子,该端子能够为接触弹簧提供稳定的工作环境,避免接触弹簧因裸露而被碰撞、损坏等,便于降低接触弹簧损坏的风险,同时利用第一弹性臂保证接触弹簧能够稳定地与对配端电接触,便于提高接触弹簧工作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电连接器、线束和车辆。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端子,包括:外壳,所述外壳内限定出插配腔,所述外壳的侧壁具有沿所述轴向间隔设置的第一弹性臂和第二弹性臂,所述第二弹性臂用于将所述端子锁定于壳体;主体,所述主体包括接触弹簧,所述接触弹簧用于与***所述插配腔的对配端电接触,且所述接触弹簧设于所述外壳内,所述第一弹性臂用于在所述接触弹簧与所述对配端电接触时对所述接触弹簧施加朝向所述对配端的作用力。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端子能够为接触弹簧提供稳定的工作环境,避免接触弹簧因裸露而被碰撞、损坏等,便于降低接触弹簧损坏的风险,同时利用第一弹性臂保证接触弹簧能够稳定地与对配端电接触,便于提高接触弹簧工作的稳定性。
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的端子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弹性臂和所述第二弹性臂悬臂设置,所述第一弹性臂朝向所述外壳内延伸,所述第二弹性臂朝向所述外壳外延伸。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接触弹簧悬臂设置且包括第一弹性段和第二弹性段,所述第一弹性段和所述第二弹性段弯折相连,所述第一弹性段和所述第二弹性段之间形成有配合槽,以使得所述第一弹性臂的自由端止抵于所述配合槽。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接触弹簧和所述第一弹性臂分别为两个,每个所述第一弹性臂与一个所述接触弹簧配合,两个所述接触弹簧的所述配合槽背对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所述插配腔的轴向上,所述第一弹性臂和所述第二弹性臂分别朝向远离彼此的方向延伸。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弹性臂和所述第二弹性臂分别为两个,每个所述第一弹性臂与一个所述第二弹性臂对应设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插配腔的轴向一端形成有插配口,所述插配口的边沿处设有导向翻边,所述导向翻边朝向所述接触弹簧延伸且遮挡所述接触弹簧的自由端,以用于将所述对配端导引至所述接触弹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外壳沿周向的两端抵接以形成第一抵接部,所述第一抵接部具有卡接翻边,所述卡接翻边用于与所述主体上形成的卡接开口卡接配合。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主体具有第二抵接部,所述第二抵接部和所述卡接开口相对设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实施例提出一种电连接器,所述电连接器包括:塑胶件;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所述的端子,所述端子通过所述第二弹性臂与所述塑胶件配合。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连接器,通过利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所述的端子,可以提高电连接器的电连接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以适应复杂工况的使用需求。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三方面实施例提出一种线束,所述线束包括: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的实施例所述的电连接器;电线,所述电线与所述端子电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线束,通过利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的实施例所述的电连接器,线束连接稳定、可靠。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四方面实施例提出一种车辆,所述车辆包括第三方面的实施例所述的线束。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通过利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三方面的实施例所述的线束,可以提升车辆的使用安全性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端子在一个方向上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端子在另一个方向上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端子在另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外壳在一个方向上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外壳在另一个方向上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主体在一个方向上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主体在另一个方向上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连接器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
端子10,
外壳100,插配腔101,插配口102,第一弹性臂110,第一左弹性臂110a,第一右弹性臂110b,第二弹性臂120,第二左弹性臂120a,第二右弹性臂120b,导向翻边130,第一导向翻边131,第二导向翻边132,第一抵接部140,卡接翻边141,
主体200,配合空间201,接触弹簧210,第一接触弹簧210a,第一接触弹簧210b,第一弹性段211,第二弹性段212,配合槽213,卡接开口220,第二抵接部230,接电部240,束线部250,
电连接器30,塑胶件310,安装孔311,第一孔部311a,第二孔部311b,配合台面312,导向孔313,导向部314。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端子10。
如图1-图8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端子10包括外壳100和主体200。
外壳100内限定出插配腔101,外壳100的侧壁具有第一弹性臂110和第二弹性臂120,第一弹性臂110和第二弹性臂120沿轴向(例如,图1和图8中的前后方向)间隔设置,第二弹性臂120用于将端子10锁定于壳体(例如后文所述的塑胶件310),以通过第二弹性臂120对外壳100的位置进行限定,进而将外壳100安装在合适的位置,避免外壳100易自壳体脱离。
主体200包括接触弹簧210,接触弹簧210用于与***插配腔101的对配端电接触,以使对配端上的电信号能够通过接触弹簧210顺利地传递至主体200,利用主体200将电信号输送至指定位置。
接触弹簧210设于外壳100内,这样设置能够为接触弹簧210提供稳定的工作环境,并利用外壳100对接触弹簧210进行保护,避免外壳100外部的物品会对接触弹簧210造成剐蹭,影响接触弹簧210与对配端的电接触。
其中,第一弹性臂110用于在接触弹簧210与对配端电接触时、第一弹性臂110对接触弹簧210施加朝向对配端的作用力,增大接触弹簧210与对配端之间的接触力,以增大接触弹簧210与对配端之间的挤压力,从而提升接触弹簧210与对配端点接触的可靠性,减小外壳100与对配端分离的风险,保证外壳100与对配端之间稳定配合,进而保证端子10与对配端之间电连接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可以理解的是,接触弹簧210与对配端电接触时,第一弹性臂110对接触弹簧210直接或间接施加朝向对配端的作用力。当接触弹簧210与对配端未电连接时,第一弹性臂110可以对接触弹簧210直接或间接施加作用力,以使接触弹簧210具有朝向接触弹簧210完成电连接的对配端所在位置偏转运动的趋势,从而便于在接触弹簧210与对配端完成电连接时,第一弹性臂110可以提供更大的作用力,保证电连接可靠、稳定;或者,当接触弹簧210与对配端未电连接时,第一弹性臂110可以与接触弹簧210间隔设置或接触设置,此时第一弹性臂110可以未对接触弹簧210施加作用力,而在接触弹簧210与对配端接触后,第一弹性臂110才对接触弹簧210施加作用力,以保证接触弹簧210与对配端的可靠连接。
简言之,在对配端开始与接触弹簧210配合、直至对配端与接触弹簧210完成电连接的整个过程中,第一弹性臂110可以在任意时刻对接触弹簧210直接或间接施加作用力,以增大接触弹簧210与对配端之间的接触压力;可见,在接触弹簧210与对配端配合时,由于第一弹性臂110受到了对配端通过接触弹簧210施加的作用力,使得第一弹性臂110发生变形,则第一弹性臂110会对接触弹簧210施加反作用力,该反作用力使得接触弹簧210具有朝向对配端靠近的运动趋势,从而增大接触弹簧210与对配端之间的挤压力。
当端子10用于电连接器时,可以保证电连接器适用于复杂工况、复杂使用环境(例如高频振动、冷热环境、高粉尘高湿度环境等),实现电连接器电连接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端子10,通过将接触弹簧210设置在外壳100内,以利用外壳100为接触弹簧210提供稳定的工作环境,避免外界环境中的物品会对接触弹簧210造成剐蹭等,避免接触弹簧210被碰撞变形、损伤等。具体而言,将接触弹簧210设置在外壳100内便于降低接触弹簧210损坏的风险,同时利用第一弹性臂110使接触弹簧210能够顺利地与对配端电接触,保证接触弹簧210与对配端电接触的稳定性。
因此,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端子10能够为接触弹簧210提供稳定的工作环境,避免接触弹簧210因裸露而被碰撞、损坏等,便于降低接触弹簧210损坏的风险,同时利用第一弹性臂110保证接触弹簧210能够顺利地与对配端电接触,便于提高接触弹簧210工作的稳定性。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轴向”为外壳100的轴向,可以理解为外壳100的中心轴线的延伸方向,“径向”为外壳100的径向,可以理解为在径向平面内通过外壳100的中心轴线的方向,径向平面与“轴向”垂直,“周向”为外壳100的周向,且与“轴向”和“径向”分别垂直。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弹性臂110悬臂设置,以使第一弹性臂110具有良好的形变能力,第一弹性臂110朝向外壳100内延伸,以利用第一弹性臂110的弹性变形对接触弹簧210施加作用力;而且第一弹性臂110并未延伸至插配腔101外,使得在插配腔101的横截面上,第一弹性臂110的正投影位于外壳100的正投影的外轮廓内,第一弹性臂110不会干涉端子10与壳体的组装。
第二弹性臂120悬臂设置,以使第二弹性臂120具有良好的形变能力,第二弹性臂120朝向外壳100外延伸,使得第二弹性臂120的至少部分位于插配腔101外,则第二弹性臂120的自由端能够顺利地与壳体相配合,并在与壳体相配合的同时能够适应性地发生形变,避免在将外壳100安装至壳体的同时,第二弹性臂120会对壳体产生较大的作用力,使得端子10安装于壳体时具有合适的安装阻力,从而第二弹性臂120在其长度方向上具有良好的承载能力,以保证端子10安装可靠。
在本申请中,方向“外”可以理解为远离外壳100中心轴线的方向,其相反方向被定义为“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弹性臂110和第二弹性臂120设于外壳100的同一侧的侧壁上,由于对配端通过第一弹性臂110对端子10施加作用力、壳体通过第二弹性臂120对端子10施加作用力,便于使得端子10所受作用力较为集中,减小端子10所承受的多个作用力的距离,有利于避免端子10发生扭转,从而有利于保证端子10与壳体的同轴度、保证端子10与对配端的同轴度;而且能够提高壳体整体的美观性,另一方面便于实现对壳体进行收纳等,便于减少壳体的占用空间。
如图6、图7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接触弹簧210悬臂设置,以使接触弹簧210具有良好的形变能力,便于接触弹簧210自身也能提供其与对配端电接触的挤压力,同时在第一弹性臂110对接触弹簧210施加朝向对配端的作用力时,接触弹簧210能够顺利地发生形变,以增大接触弹簧210与对配端之间的挤压力,使对配端能够顺利地与接触弹簧210电连接,使对配端上的电信号能够顺利地通过接触弹簧210传递至主体200,利用主体200将电信号送至指定位置。
进一步地,如图1、图6和图8所示,接触弹簧210包括第一弹性段211和第二弹性段212,第一弹性段211和第二弹性段212弯折相连,第一弹性段211和第二弹性段212之间形成配合槽213,以使得第一弹性臂110的自由端止抵于配合槽213。而第一弹性臂110悬臂设置,以使第一弹性臂110具有良好的形变能力,便于使得第一弹性臂110对接触弹簧210施加不断增大的弹性作用力,且便于在对配端安装时,可以通过第一弹性臂110和接触弹簧210对对配端施加合适大小的安装阻力,在对配端安装到位时,可以通过第一弹性臂110和接触弹簧210对对配端施加合适大小的弹性挤压力,以在保证对配端与接触弹簧210连接可靠的前提下,提升对配端的安装手感;且结构简单、成本较低。
此外,由于第一弹性臂110的自由端止抵于配合槽213,第一弹性臂110的自由端能够通过配合槽213的壁面对接触弹簧210施加作用力,这样设置便于避免第一弹性臂110与接触弹簧210的止抵位置易发生较大变化,有利于使得第一弹性臂110对接触弹簧210施加作用力的位置始终处于配合槽213。
同时,由于配合槽213的设置,便于使得第一弹性段211和第二弹性段212在配合槽213位置处圆滑过渡,而接触弹簧210与对配端电接触时,接触弹簧210的背离第一弹性臂110的一侧在配合槽213位置处与对配端接触配合,从而在接触弹簧210与对配端的组装过程中,避免接触弹簧210划伤对配端的电镀层,而且第一弹性臂110用于对配合槽213的壁面施加作用力,便于使得第一弹性臂110施加的至少大部分作用力均通过配合槽213的壁面传递至对配端,有利于减小因第一弹性段211或第二弹性段212的变形而吸收第一弹性臂110施加的作用力,以有效提升接触弹簧210与对配端的挤压力。
在一些实施例中,插配腔101的轴向一端形成有插配口102,接触弹簧210沿插配腔101的轴向延伸且具有固定端和自由端,第一弹性段211具有相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第二弹性段212具有相对的第三端和第四端,第一端和第三端相连,以第四端形成为固定端、第二端形成为自由端为例,固定端相对于自由端靠近插配口102设置,则在插配腔101的轴向上,固定端位于插配口102和自由端之间;沿对配端的插配方向(例如图1中自前向后的方向),第二弹性段212为对配端提供的插配空间可以逐渐减小,使得第二弹性段212可以引导对配端快速插配于插配腔101,保证对配端与外壳100的快速、准确配合。
当然,本申请不限于此;例如,自由端相对于固定端靠近插配口102设置,则在插配腔102的轴向上,自由端位于插配口102和固定端之间,第一弹性段211也可以引导对配端,同样可以实现对配端顺利插配于插配腔101以与接触弹簧210电连接。
可见,当接触弹簧210悬臂设置时,接触弹簧210还可以构造成包括第一弹性段211和第二弹性段212中的其中一个,此时第一弹性段211和第二弹性段212中的上述其中一个的长度两端分别形成为接触弹簧210的固定端和自由端。
在一些实施例中,接触弹簧210和第一弹性臂110分别为两个,每个第一弹性臂110与一个接触弹簧210配合,两个接触弹簧210的配合槽213背对设置,则两个接触弹簧210的第一弹性段211自配合槽213处沿远离彼此的方向延伸、且两个接触弹簧210的第二弹性段212自配合槽213处也沿远离彼此的方向延伸,则接触弹簧210对对配端可以起到一定引导作用,便于对配端顺利插配至两个接触弹簧210之间,同时每个第一弹性臂110分别用于接触弹簧210与对配端配合时、对一个接触弹簧210施加作用力,使得对配端在两个第一弹性臂110的夹持下稳定处于两个接触弹簧210之间。
当然,接触弹簧210和第一弹性臂110还可以分别为一个,此时对配端适于插配于接触弹簧210和外壳100的对应侧腔壁之间。
如图6、图7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接触弹簧210沿前后方向延伸,主体200具有两个相对设置的接触弹簧210,分别为第一接触弹簧210a和第二接触弹簧210b,第一接触弹簧210a位于主体200的左侧,第二接触弹簧210b位于主体200的右侧。如图4、图5所示,外壳100具有两个第一弹性臂110,这两个第一弹性臂110分别位于外壳100的左右两侧,位于外壳100左侧的第一左弹性臂110a,位于外壳100右侧的为第一右弹性臂110b。
其中,接触弹簧210上的第二弹性段212位于第一弹性段211的前侧,第一接触弹簧210a上的第一弹性段211从后向前朝靠近第二接触弹簧210b的方向延伸,第一接触弹簧210a上的第二弹性段212从后向前朝远离第二接触弹簧210b的方向延伸,以使第一弹性段211和第二弹性段212的连接处限定出配合槽213。相对地,第二接触弹簧210b上的第一弹性段211从后向前朝靠近第一接触弹簧210a的方向延伸,第二接触弹簧210b上的第二弹性段212从后向前朝远离第一接触弹簧210a的方向延伸,以使第一弹性段211和第二弹性段212的连接处限定出配合槽213。
其中,第一左弹性臂110a的自由端与第一接触弹簧210a的配合槽213相配合,第一右弹性臂110b的自由端与第二接触弹簧210b的配合槽213相配合。
具体地,当操作对配端与接触弹簧210电接触配合时,应操作对配端沿前后方向向后朝靠近第一接触弹簧210a和第二接触弹簧210b的方向移动,对配端会先与接触弹簧210的第二弹性段212接触,此时第一接触弹簧210a上的第二弹性段212和第二接触弹簧210b上的第二弹性段212会对对配端的移动方向进行引导,以使对配端能够顺利地向后移动至第一接触弹簧210a和第二接触弹簧210b之间,两个接触弹簧210被对配端撑开,以分别使对应第一弹性臂110发生变形,从而两个第一弹性臂110进一步挤压对配端,实现对配端与接触弹簧210的可靠电接触。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弹性臂110和第二弹性臂120在轴向上分别朝向远离彼此的方向延伸,则在轴向上,相对于第二弹性臂120的自由端而言,第一弹性臂110与第二弹性臂120的固定端相对较近,且相对于第一弹性臂110的自由端而言,第二弹性臂120与第一弹性臂110的固定端相对较近,以将第一弹性臂110和第二弹性臂120设置在外壳100上合适的位置处,便于使得第一弹性臂110和第二弹性臂120具有合适的间距,避免第一弹性臂110和第二弹性臂120相互影响。
如图4、图5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外壳100的轴向沿前后方向延伸,第一弹性臂110位于第二弹性臂120的前侧,第一弹性臂110从后向前延伸,第二弹性臂120从前向后延伸。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弹性臂110为两个,这样设置便于增加第一弹性臂110对接触弹簧210的作用力,以能够充分驱动接触弹簧210朝靠近对配端的方向移动,进而使接触弹簧210能够顺利地与对配端相配合。第二弹性臂120为两个,以增加第二弹性臂120与壳体配合的稳定性,进而利用第二弹性臂120将端子10稳定锁定于壳体。
可以理解的是,两个第一弹性臂110可以用于对不同的接触弹簧210施加作用力、也可以用于对同一个接触弹簧210施加作用力。
其中,每个第一弹性臂110与一个第二弹性臂120对应设置,以使外壳100受力较为对称,避免端子10发生偏转等。
如图4、图5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弹性臂110与第二弹性臂120沿前后方向对应设置,外壳110的左侧设有一个第一弹性臂110和一个第二弹性臂120,外壳110的右侧也设有一个第一弹性臂110和一个第二弹性臂120,第一弹性臂110位于对应第二弹性臂120的前侧。
其中,两个第一弹性臂110从后向前朝靠近彼此的方向延伸,两个第二弹性臂120朝远离彼此的方向延伸。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5所示,外壳100的轴向一端形成有插配口102,对配端可从插配口102处伸入插配腔101内,以能够与插配腔101内的接触弹簧210电接触配合。其中,插配口102的边沿处设有导向翻边130,导向翻边130朝向接触弹簧210延伸,导向翻边130能够对对配端的移动进行引导,以引导对配端从插配口102处向接触弹簧210移动时,使对配端能够顺利地与接触弹簧210电接触配合,避免对配端插配方向不准而对接触弹簧210造成损伤。
具体而言,导向翻边130遮挡接触弹簧210的自由端,以用于将对配端导引至接触弹簧210,进而保证对配端能够朝靠近接触弹簧210的方向移动,保证对配端具有准确的插配方向,有利于提升端子10和对配端的组装效率,避免在对配端移动至指定位置时,对配端与接触弹簧210的自由端之间具有一定的距离、或对配端损坏接触弹簧210,影响接触弹簧210与对配端的电接触配合。
如图4、图5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插配口102的左右边沿处都设有导向翻边130,左侧的导向翻边130为第一导向翻边131,右侧的导向翻边130为第二导向翻边132,两个导向翻边130从前向后朝靠近彼此的方向延伸。
如图6、图7所示,主体200上设有两个相对设置的接触弹簧210,分别为第一接触弹簧210a和第二接触弹簧210b,第一接触弹簧210a位于主体200的左侧,第二接触弹簧210b位于主体200的右侧,相对于接触弹簧210的固定端,接触弹簧210的自由端较为靠近插配口102。
其中,第一导向翻边131遮挡第一接触弹簧210a的自由端,也就是说在自前向后的方向上,第一导向翻边131能够遮挡第一接触弹簧210a的自由端的至少一部分,进而保证在第一导向翻边131的引导下,对配端向后移动时能够移动至与第一接触弹簧210a和第二接触弹簧210b电连接。
第二导向翻边132遮挡第二接触弹簧210b的第二弹性段212的自由端,也就是说在自前向后的方向上,第二导向翻边132能够遮挡第二接触弹簧210b的第二弹性段212自由端的至少一部分,进而保证在第二导向翻边132的引导下,对配端向后移动时能够移动至与第一接触弹簧210a和第二接触弹簧210b电连接。
在图6的示例中,每个接触弹簧210分别包括第一弹性段211和第二弹性段212,两个接触弹簧210的第二弹性段212从后向前朝远离彼此的方向延伸,以使两个接触弹簧210的第二弹性段212之间限定出配合空间201,对配端可从插配口102处向后移动至配合空间201内,以与第一接触弹簧210a和第二接触弹簧210b电接触配合。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外壳100沿周向的两端抵接以形成第一抵接部140。其中,第一抵接部140可以避让第一弹性臂110和第二弹性臂120设置,以避免第一抵接部140会对第一弹性臂110与接触弹簧210的配合造成影响,避免第一抵接部140会对第二弹性臂120与壳体的配合造成影响。
例如,在图2的示例中,外壳100的横截面可以形成为方形结构,外壳100包括多个侧壁,多个侧壁沿插配腔101的周向依次设置,第一抵接部140和第一弹性臂110分别位于外壳100的不同侧的侧壁上,且第一抵接部140和第二弹性臂120分别位于外壳100的不同侧的侧壁上,以实现第一抵接部140对第一弹性臂110和第二弹性臂120的避让设置。比如,第一抵接部140形成在外壳100的下侧壁上,外壳100的左侧壁上形成有第一弹性臂110和第二弹性臂120、且右侧壁上也形成有第一弹性臂110和第二弹性臂120。当然,外壳100的横截面还可以形成为其他形状,而不限于方形。
其中,如图5、图7所示,第一抵接部140具有卡接翻边141,主体200形成有卡接开口220,卡接翻边141用于与卡接开口220卡接配合,以利用卡接翻边141和卡接开口220的配合至少实现主体200和外壳100在轴向上的限位,从而将主体200固定在外壳100内,进而将接触弹簧210限定在外壳100内,避免外界环境中的物品会对接触弹簧210造成剐蹭等,同时卡接开口220可以对外壳100的周向两端施加作用力,以便于使外壳100的周向两端始终抵接,保证第一抵接部140的结构稳定性,避免外壳100的周向两端因受力张开,而且在主体200和外壳100为分体件时,方便了主体200与外壳100的组装,且提升主体200与外壳100的组装牢固性。
可见,卡接翻边141与第一抵接部140分别处于不同平面上。如图5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抵接部140设置在外壳100的下侧,第一抵接部140构成外壳100的下壁,且外壳100的周向两端水平抵接以形成第一抵接部140,卡接翻边141自外壳100对应侧侧壁弯折且竖直延伸,以向插配腔101内延伸、伸入卡接开口220。
可以理解的是,卡接开口220可以为一个或多个,每个卡接开口220分别对应两个相对设置的卡接翻边141(例如两个沿左右方向相对设置的卡接翻边141);当卡接开口220为多个时,多个卡接开口220可以沿插配腔101的轴向间隔设置。
在将主体200安装在外壳100内时,可将主体200从外壳100下方的开口处安装至外壳100内,然后对外壳100的左侧壁和外壳100的右侧壁朝相向的方向弯折以封闭外壳100下方的开口,外壳100的左侧壁和右侧壁弯折后止抵形成第一抵接部140。
第一抵接部140的长度以及布置方式可以根据实际需求具体设置。外壳100包括沿轴向依次设置的第一段、第二段和第三段;如图2所示,第一段的周向两端弯折延伸至彼此抵接以形成第一抵接部140的一部分,第三段的周向两端弯折延伸至彼此抵接以形成第一抵接部140的一部分,第二段的周向两端分别形成有卡接翻边141;如图3所示,第一段的周向两端弯折延伸至彼此抵接以形成第一抵接部140,第二段的周向两端分别形成有卡接翻边141,第三段的周向两端分别沿对应侧壁所在平面延伸以使两者彼此间隔。
在一些实施例中,外壳100和主体200为分体件,外壳100为一体件,主体200为一体件,便于减少外壳100上零部件的复杂性,保证外壳100的结构强度,同时便于减少主体200上零部件的复杂性,保证主体200的结构强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主体200的两端具有第二抵接部230,例如主体200周向两端抵接以形成第二抵接部230,第二抵接部230和卡接开口220相对设置,实现了第二抵接部230和卡接卡扣220的避让设置,便于保证卡接开口220具有足够的结构稳定性和承载性能,保证外壳100和主体200组装可靠,进而能够保证端子10整体的结构强度。
如图1、图5、图7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外壳100的轴向的方向沿前后方向延伸,第一抵接部140位于外壳100的下侧,卡接开口220位于主体200的下侧,以保证卡接开口220能够顺利地与卡接翻边141相配合,第二抵接部230位于主体200的上侧,以将第一抵接部140和第二抵接部230错开设置,便于增强端子10整体的结构强度。
下面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连接器30。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连接器30包括塑胶件310和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的端子10,端子10通过第二弹性臂120与塑胶件310配合。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连接器30,通过利用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的端子10,可以提高电连接器的电连接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以适应复杂工况的使用需求。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塑胶件310形成有安装孔311,端子10配合于安装孔311,安装孔311的轴向一端具有导向部314,导向部314的内周壁沿径向向内延伸至遮挡接触弹簧210的靠近导向部314的一端,以在对配端与电连接器30配合时,导向部314可以导引对配端的插配方向,以使对配端具有准确的插配方向,能够顺利地与接触弹簧210电接触配合。
可见,导向部314的内周壁限定出导向孔313,导向孔313与安装孔311连通,对配端可沿导向孔313进入安装孔311内以与安装孔311内的端子10相配合,进而将对配端上的电信号传递至端子10上。
在图8的示例中,接触弹簧210悬臂设置,相对于接触弹簧210的固定端,接触弹簧210的自由端靠近导向孔313设置,则接触弹簧210的自由端与导向孔313之间的距离小于接触弹簧210的固定端与导向孔313之间的距离;导向部314的内周壁沿径向向内延伸至遮挡接触弹簧210的自由端,则接触弹簧210的自由端延伸至导向孔313的周壁所在的最小柱面的径向外侧,以在通过导向孔313引导对配端与端子10配合时,对配端具有准确的插配方向,能够顺利地与接触弹簧210电接触配合。当然,相对于接触弹簧210的自由端,接触弹簧210的固定端靠近导向孔313设置,此时导向部314的内周壁沿径向向内延伸至遮挡接触弹簧210的固定端。
其中,导向部314遮挡接触弹簧210的对应端部的多少,可以根据实际需求具体设置。
例如,如图8所示,导向孔313的孔径沿对配端的插配方向(图8中从前向后的方向)逐渐减小,主体200包括第一接触弹簧210a和第二接触弹簧210b,第一接触弹簧210a和第二接触弹簧210b自由端之间的距离应大于导向孔313后端的孔径,以使导向孔313能够引导对配端移动至第一接触弹簧210a和第二接触弹簧210b之间,进而实现对配端与第一接触弹簧210a和第二接触弹簧210b的电连接。当然,导向孔313的孔径还可以保持不变。
可选地,塑胶件310形成有导向部314时,端子10可以无需设置导向翻边130。
在一些实施例中,安装孔311包括第一孔部311a和第二孔部311b,第一孔部311a位于第二孔部311b的前侧,第一孔部311a的孔径大于第二孔部311b的孔径,以在第一孔部311a和第二孔部311b之间形成配合台面312。在将端子10自后向前安装至安装孔311内时,先配合于第二孔部311b,第二弹性臂120被挤压变形,而后甚至第一孔部311a,直至端子10安装到位,此时第二弹性臂120回复初始形状且第二弹性臂120与配合台面312止抵配合。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主体100还包括压接部,压接部用于与电线电连接,压接部和接触弹簧210沿插配腔110的轴向依次布置,压接部包括导体压接部分240和绝缘压接部分250,导体压接部分240和绝缘压接部分250沿插配腔110的轴向依次设置,且导体压接部分240位于插配腔110和绝缘压接部分250之间,导体压接部分240用于固定且电连接电线的导体裸露部(例如电线剥去绝缘皮的导体前端),绝缘压接部分250用于固定电线的具有绝缘层的部位(例如电线包裹绝缘皮的后侧绝缘部分),保持对电线的固定,从而使得电线和压接部的连接稳定可靠。
可见,主体200用于将对配端和电线电连接。
例如,如图6所示,导体压接部分240和绝缘压接部分250均形成有安装槽,安装槽可以为开口朝上的U型槽,导体压接部分240和绝缘压接部分250均用于将电线压至安装槽底壁上,以保证主体200与电线可靠连接。其中,导体压接部分240和绝缘压接部分250所形成的U型槽的槽宽或槽深可以相同或不同,这里不做限制。
下面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线束,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线束包括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的电连接器30和电线,电线与端子10电连接,则对配端和电线通过端子10实现电连接。
例如,对配端可以为公端子的凸耳,端子10为母端子。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线束,通过利用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的电连接器30,线束连接稳定、可靠。
下面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包括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的线束。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通过利用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的线束,可以提升车辆的使用安全性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其他构成以及操作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都是已知的,这里不再详细描述。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2)

1.一种端子(10),其特征在于,包括:
外壳(100),所述外壳(100)内限定出插配腔(101),所述外壳(100)的侧壁具有沿轴向间隔设置的第一弹性臂(110)和第二弹性臂(120),所述第二弹性臂(120)用于将所述端子(10)锁定于壳体;
主体(200),所述主体(200)包括接触弹簧(210),所述接触弹簧(210)用于与***所述插配腔(101)的对配端电接触,且所述接触弹簧(210)设于所述外壳(100)内,所述第一弹性臂(110)用于在所述接触弹簧(210)与所述对配端电接触时对所述接触弹簧(210)施加朝向所述对配端的作用力。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端子(1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性臂(110)和所述第二弹性臂(120)悬臂设置,所述第一弹性臂(110)朝向所述外壳(100)内延伸,所述第二弹性臂(120)朝向所述外壳(100)外延伸。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端子(10),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弹簧(210)悬臂设置且包括第一弹性段(211)和第二弹性段(212),所述第一弹性段(211)和所述第二弹性段(212)弯折相连,所述第一弹性段(211)和所述第二弹性段(212)之间形成有配合槽(213),以使得所述第一弹性臂(110)的自由端止抵于所述配合槽(213)。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端子(10),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弹簧(210)和所述第一弹性臂(110)分别为两个,每个所述第一弹性臂(110)与一个所述接触弹簧(210)配合,两个所述接触弹簧(210)的所述配合槽(213)背对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端子(1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性臂(110)和所述第二弹性臂(120)在轴向上分别朝向远离彼此的方向延伸。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端子(1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性臂(110)和所述第二弹性臂(120)分别为两个,每个所述第一弹性臂(110)与一个所述第二弹性臂(120)对应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端子(10),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100)的轴向一端形成有插配口(102),所述插配口(102)的边沿处设有导向翻边(130),所述导向翻边(130)朝向所述接触弹簧(210)延伸且遮挡所述接触弹簧(210)的自由端,以用于将所述对配端导引至所述接触弹簧(210)。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端子(10),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100)沿周向的两端抵接以形成第一抵接部(140),所述第一抵接部(140)具有卡接翻边(141),所述卡接翻边(141)用于与所述主体(200)上形成的卡接开口(220)卡接配合。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端子(10),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200)具有第二抵接部(230),所述第二抵接部(230)和所述卡接开口(220)相对设置。
10.一种电连接器(30),其特征在于,包括:
塑胶件(310);
端子(10),所述端子(10)为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用于连接器的连接端子(10),所述端子(10)通过所述第二弹性臂(120)与所述塑胶件(310)配合。
11.一种线束,其特征在于,包括:
电连接器(30),所述电连接器(30)为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连接器(30);
电线,所述电线与所述端子(10)电连接。
12.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线束。
CN202222839178.8U 2022-10-26 2022-10-26 端子、电连接器、线束和车辆 Active CN21882798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839178.8U CN218827980U (zh) 2022-10-26 2022-10-26 端子、电连接器、线束和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839178.8U CN218827980U (zh) 2022-10-26 2022-10-26 端子、电连接器、线束和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827980U true CN218827980U (zh) 2023-04-07

Family

ID=8725876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839178.8U Active CN218827980U (zh) 2022-10-26 2022-10-26 端子、电连接器、线束和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82798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461431B1 (en) Dual contact beam terminal
US7144281B2 (en) Female terminal fitting and a blank for a plurality of terminal fittings
US20120289090A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and harness
JP2012069476A (ja) セル電圧検出コネクタ
CN213753127U (zh) 电连接装置
JP2543561Y2 (ja) 低挿入力端子
KR20050044303A (ko) 암형 단자 피팅
US7670198B2 (en) Terminal fitting
CN214797803U (zh) 端子本体、连接端子及用于制作端子本体的片料
CN112350092B (zh) 连接器及端子
CN218827980U (zh) 端子、电连接器、线束和车辆
CN218997127U (zh) 端子和电连接器
CN112366481A (zh) 电连接器组合、插头连接器及插座连接器
CN218472323U (zh) 端子、电连接器、线束和车辆
EP3989369B1 (en) Connection terminal
CN110323606B (zh) 连接器的接触件安装结构及接触件
CN220628430U (zh) 转接端子、连接器及连接器组件
CN212908232U (zh) 连接座卡合结构
CN218731885U (zh) 端子、电连接器、线束和车辆
CN219436197U (zh) 导电端子及电连接器
JP2021057184A (ja) 雄端子、および雄コネクタ
CN218997119U (zh) 端子、电连接器、线束和车辆
CN221057687U (zh) 一种新型汽车用大电流端子及电源连接器
EP4117123B1 (en) Connector fitting structure
CN218867423U (zh) 一种端子结构及其连接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