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750980U - 线控转向下执行器机构、线控转向***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线控转向下执行器机构、线控转向***及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750980U
CN218750980U CN202222958849.2U CN202222958849U CN218750980U CN 218750980 U CN218750980 U CN 218750980U CN 202222958849 U CN202222958849 U CN 202222958849U CN 218750980 U CN218750980 U CN 21875098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orm
driving
worm wheel
wire
ste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958849.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杨兆永
潘乙山
伊永亮
裴旷怡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CHJ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CHJ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CHJ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CHJ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958849.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75098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75098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75098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ower Steering Mechanism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线控转向下执行器机构、线控转向***及车辆。本公开提供的线控转向下执行器机构包括第一驱动机构和第二驱动机构;所述第一驱动机构包括第一驱动件、第一蜗轮和第一蜗杆组件,所述第一蜗轮与所述第一蜗杆组件啮合,所述第一驱动件驱动所述第一蜗轮;所述第二驱动机构包括第二驱动件、第二蜗轮和第二蜗杆组件,所述第二蜗轮与所述第二蜗杆组件啮合,所述第二驱动件驱动所述第二蜗轮;其中,所述第一蜗轮和所述第二蜗轮相互层叠且同轴设置于驱动齿轮轴,以使所述第一蜗轮和所述第二蜗轮同步同向旋转,提升了***的安全性能。

Description

线控转向下执行器机构、线控转向***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线控转向下执行器机构、线控转向***及车辆。
背景技术
线控转向下执行器(RWA,Road wheel actuator)是线控转向技术方案的关键组成部分,由于线控转向***取消了传统转向***上的机械连接,转向传动比不再受限于传统的机械连接,使得转向传动比可以实现在不同驾驶模式和不同车速等工况下可调,可以使整车的操控性能更好。
由于线控转向***取消了传统转向***上的中间轴机械连接,因此对于RWA***的功能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大部分RWA***的冗余***的控制器(ECU)仍然采用共腔的结构,驱动单元采用双绕组6相电机,可以确保单点失效下***仍然可以确保提供至少50%的助力,但是一旦出现驱动单元由于外界撞击等原因造成的损坏,***将完全失去助力,会导致无法转向而产生较严重的事故。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公开提供了一种线控转向下执行器机构、线控转向***及车辆。
本公开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线控转向下执行器机构,包括:第一驱动机构和第二驱动机构;
所述第一驱动机构均包括第一驱动件、第一蜗轮和第一蜗杆组件,所述第一蜗轮与所述第一蜗杆组件啮合,所述第一驱动件驱动所述第一蜗轮;
所述第二驱动机构均包括第二驱动件、第二蜗轮和第二蜗杆组件,所述第二蜗轮与所述第二蜗杆组件啮合,所述第二驱动件驱动所述第二蜗轮;
其中,所述第一蜗轮和所述第二蜗轮相互层叠且同轴设置于驱动齿轮轴,以使所述第一蜗轮和所述第二蜗轮同步同向旋转。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蜗杆组件和所述第二蜗杆组件分别设置于所述驱动齿轮轴的两侧,所述第一蜗杆组件的旋向和所述第二蜗杆组件的旋向相反。
进一步的,线控转向下执行器机构还包括限位件,所述限位件套设于所述驱动齿轮轴且位于所述第一蜗轮远离所述第二蜗轮的一侧。
进一步的,线控转向下执行器机构还包括用于检测所述驱动齿轮轴转动角度的检测件,所述检测件设置于所述驱动齿轮轴的端部。
进一步的,所述检测件包括外壳、PCB板、主动齿轮和从动齿轮,
所述外壳设有内圈套管,所述内圈套管套设于所述驱动齿轮轴,所述主动齿轮与所述内圈套管为一体式结构,所述从动齿轮设置于所述外壳内,且所述从动齿轮与所述主动齿轮啮合;
所述PCB板设有传感器;
所述从动齿轮设有磁铁,所述传感器与所述磁铁对应设置。
进一步的,线控转向下执行器机构还包括连接线,所述连接线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
所述第一连接部包括第一接头;
所述外壳和所述第一接头中的一个设有卡槽,所述外壳和所述第一接头中的另一个设有凸起,所述凸起与所述卡槽卡接;
所述第二连接部包括第二接头和第三接头,所述第二接头和所述第三接头中的一个与所述第一驱动件连接,所述第二接头和所述第三接头中的另一个与所述第二驱动件连接。
进一步的,线控转向下执行器机构还包括转向控制器,所述检测件、所述第一驱动件和所述第二驱动件分别与所述转向控制器连接。
本公开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线控转向***,包括第一方面所述的线控转向下执行器机构。
本公开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第一方面所述的线控转向下执行器机构,或,包括第二方面所述的线控转向***。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线控转向下执行器机构包括第一驱动机构和第二驱动机构,即使一个驱动机构由于外界撞击等原因造成的损坏,另一个驱动机构仍然可以提供一定的助力,确保***可控。第一驱动机构均包括第一驱动件、第一蜗轮和第一蜗杆组件,第一蜗轮与第一蜗杆组件啮合,第一驱动件驱动第一蜗轮;第二驱动机构均包括第二驱动件、第二蜗轮和第二蜗杆组件,第二蜗轮与第二蜗杆组件啮合,第二驱动件驱动第二蜗轮;其中,第一蜗轮和第二蜗轮相互层叠且同轴设置于驱动齿轮轴,以使第一蜗轮和第二蜗轮同步同向旋转。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线控转向下执行器机构通过第一驱动机构和第二驱动机构形成的双驱动,可以保证RWA***可以提供较大的助力,同时实现了***的全冗余,提升了***的安全性能。第一蜗轮和第二蜗轮同轴装配在驱动齿轮轴上,第一驱动件和第一蜗杆驱动第一蜗轮,第二驱动件和第二蜗杆驱动第二蜗轮,即第一驱动件和第二驱动件可以同时驱动驱动齿轮轴,即可以提供相对于单蜗轮***双倍的助力。并且第一蜗轮和第二蜗轮同轴装配在驱动齿轮轴上,使结构更加紧凑,零件数量较少,重量较轻,占用空间更小、成本低、***的冗余程度高、安全性更好。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的原理。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公开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公开实施例所述线控转向下执行器机构的***图;
图2为本公开实施例所述线控转向下执行器机构中的局部结构***图;
图3为本公开实施例所述线控转向下执行器机构中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公开实施例所述线控转向下执行器机构的剖视图:
图5为本公开实施例所述线控转向下执行器机构的另一个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公开实施例所述线控转向下执行器机构中角度传感器的***图。
附图标记:1、第一驱动机构;11、第一驱动件;12、第一蜗轮;13、第一蜗杆组件;2、第二驱动机构;21、第二驱动件;22、第二蜗轮;23、第二蜗杆组件;3、驱动齿轮轴;31、限位件;4、检测件;41、外壳;411、卡槽;42、主动齿轮;43、从动齿轮;44、PCB板;45、盖子;46、支架;5、连接线;51、第一接头;511、凸起;52、第二接头;53、第三接头;61、螺栓;62、伺服盖;63、壳体;64、球轴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公开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将对本公开的方案进行进一步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公开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公开,但本公开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方式来实施;显然,说明书中的实施例只是本公开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线控转向下执行器(RWA,Road wheel actuator):接收上执行器(HWA,Hand Wheelactuator)传递过来的驾驶员作用在转向盘上的扭矩和角度信号,执行相应的动作来实现驾驶员的驾驶意图;同时把车轮上传递过来的振动和力转换成信号传递到上执行器,通过上执行器反馈给驾驶员的一种转向执行机构。
线控转向下执行器一般由内外拉杆、防尘罩、转向器壳体63、传感器线束、驱动单元和减速机构等部分组成。当驱动单元的控制器接收到来自线控转向上执行器HWA的扭矩和转向角度信号时,驱动单元电机提供相应的驱动扭矩,减速机构将电机扭矩放大后通过齿轮齿条机构将电机助力作用在齿条上,来推动齿轮转动相应的角度。
结合图1、图2、图3、图4、图5和图6所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线控转向下执行器机构包括第一驱动机构1和第二驱动机构2,即使一个驱动机构由于外界撞击等原因造成的损坏,另一个驱动机构仍然可以提供一定的助力,确保***可控。第一驱动机构1均包括第一驱动件11、第一蜗轮12和第一蜗杆组件13,第一蜗轮12与第一蜗杆组件13啮合,第一驱动件11驱动第一蜗轮12;第二驱动机构2均包括第二驱动件21、第二蜗轮22和第二蜗杆组件23,第二蜗轮22与第二蜗杆组件23啮合,第二驱动件21驱动第二蜗轮22;其中,第一蜗轮12和第二蜗轮22相互层叠且同轴设置于驱动齿轮轴3,以使第一蜗轮12和第二蜗轮22同步同向旋转。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线控转向下执行器机构通过第一驱动机构1和第二驱动机构2形成的双驱动,可以保证RWA***可以提供较大的助力,同时实现了***的全冗余,提升了***的安全性能。第一蜗轮12和第二蜗轮22同轴装配在驱动齿轮轴3上,第一驱动件11和第一蜗杆驱动第一蜗轮12,第二驱动件21和第二蜗杆驱动第二蜗轮22,即第一驱动件11和第二驱动件21可以同时驱动驱动齿轮轴3,即可以提供相对于单蜗轮***双倍的助力。并且第一蜗轮12和第二蜗轮22同轴装配在驱动齿轮轴3上,使结构更加紧凑,零件数量较少,重量较轻,占用空间更小、成本低、***的冗余程度高、安全性更好。
在一些具体的实施方式中,第一蜗杆组件13和第二蜗杆组件23分别设置于驱动齿轮轴3的两侧,第一蜗杆组件13的旋向和第二蜗杆组件23的旋向相反。由于单个蜗轮扭矩的限制,单蜗轮***无法提供更大的助力,本本开实施例的第一蜗杆组件13和第二蜗杆组件23可以提供单蜗轮***双倍的助力,另外第一蜗轮12和第二蜗轮22同轴式设计,结构更加紧凑,零件数量较少,重量较轻,占用空间更小;双驱动件,双蜗轮蜗杆组件,真正实现了***的全冗余,当某一硬件由于外界破坏而失效时,仍然可以确保***可以控制。
在一些具体的实施方式中,线控转向下执行器机构还包括限位件31,限位件31套设于驱动齿轮轴3且位于第一蜗轮12与第二蜗轮22之间,可以对第一蜗轮12和第二蜗轮22进行限位。可选的,限位件31可以是卡簧,也可以是限位凸起511。较佳的,限位件31为卡簧。可选的,第一蜗轮12和第二蜗轮22采用花键连接的方式同轴装在驱动齿轮轴3上,在驱动齿轮轴3上用卡簧对第一蜗轮12和第二蜗轮22进行轴向限位。
在一些具体的实施方式中,线控转向下执行器机构还包括用于检测驱动齿轮轴3转动角度的检测件4,检测件4设置于驱动齿轮轴3的端部。检测件4用于检测驱动齿轮轴3转动的角度,再通过齿轮齿条传动副的传动比可计算得到齿条移动的位移和速度。检测件4轴向装在驱动齿轮轴3上,结构比较紧凑,占用空间较小,同时无需单独采用一个小齿轮驱动角度传感器主动轮,可以减少零件数量,齿条无需另外加工齿形,可以降低***成本和重量。
检测件4可以是角度传感器。角度传感器用于测量齿轮转动角度,用于计算齿条位置的传感器。具体的,角度传感器测得驱动齿轮转动的实际角度,计算出齿条实际行程,通过线束传递到驱动单元的ECU内,和目标行程对标校验形成闭环控制。驱动单元ECU可以外发角度信号给上层控制器,供整车相关控制使用。
当检测件4为角度传感器时,角度传感器内圈采用金属材质和主动齿轮42轴采用注塑工艺制造。装配时,采用铆接的形式将角度传感器内圈金属套铆在驱动齿轮轴3尾端预留的凹点处。
在一些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检测件4包括外壳41、PCB板44、主动齿轮42和与主动齿轮42相啮合的从动齿轮43,外壳41设有内圈套管,内圈套管套设于驱动齿轮轴3,主动齿轮42与内圈套管为一体式结构。从动齿轮43设置于外壳41内,且从动齿轮43与主动齿轮42啮合,内圈套管套上驱动齿轮后,用铆头在驱动齿轮轴3的小孔处铆压固定。具体的,驱动齿轮轴3上部分采用花键连接的形式装配第一蜗轮12和第二蜗轮22,第一蜗轮12和第二蜗轮22端面用卡簧限制轴向运动。驱动齿轮轴3尾部轴向加工3个小孔,用于安装检测件4,检测件4内圈金属套管和主动轮注塑为一体,内圈套管套上驱动齿轮轴3后,用铆头在驱动齿轮轴3的小孔处铆压固定。
在一些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检测件4包括PCB板44,PCB板44设有角度传感器,从动齿轮43设有磁铁,角度传感器与磁铁对应设置。角度传感器的位置正对磁铁,可以获得驱动齿轮轴3的转动数据。
在一些具体的实施方式中,线控转向下执行器机构还包括连接线5,连接线5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检测件4包括外壳41,第一连接部包括第一接头51;外壳41和第一接头51中的一个设有卡槽411,外壳41和第一接头51中的另一个设有凸起511,凸起511与卡槽411卡接。可选的,角度传感器的外壳41的外圈带有卡槽411,第一连接部伸出的结构和卡槽411配合,以限制角度传感器沿轴线旋转。第二连接部包括第二接头52和第三接头53,第二接头52和第三接头53中的一个与第一驱动件11连接,第二接头52和第三接头53中的另一个与第二驱动件21连接。
第一蜗杆组件13压装进伺服壳体63后,再装入第一球轴承64和第一蜗轮12驱动齿轮小总成。再安装第一驱动件11,第一驱动件11可以为第一电机,第一电机输出轴和第一蜗杆上分别装有一个齿圈,两者通过齿套的形式连接来传递扭矩,第一电机用两个螺栓61连接在伺服壳体63上,螺栓61可以为M8螺栓61。第二蜗杆组件23压装进伺服壳体63后,再装入第二球轴承64和第二蜗轮22驱动齿轮小总成。再安装第二驱动件21,第二驱动件21可以为第二电机,第二电机输出轴和第二蜗杆上分别装有一个齿圈,两者通过齿套的形式连接来传递扭矩,第二电机用两个螺栓61连接在伺服壳体63上,螺栓61可以为M8螺栓61。之后,再将连接线5的第二连接部,即传感器线束传感器端***伺服壳体63内,同时连接线5得第一连接部,即线束接头上凸起511的限位块***角度传感器的卡槽411内,以限制角度传感器壳体63的轴向转动,再将连接线5的第二连接部即线束ECU端的插头分别插在第一驱动件11和第二驱动件21的插头上。最后装上伺服盖62。
第一驱动件11和第二驱动件21接收到CAN总成发来的扭矩和角度信号时,会计算出各自的电机需要输出的扭矩,驱动各自电机运转,第一驱动件11和第二驱动件21的扭矩通过齿套传递到第一蜗杆组件13和第二蜗杆组件23,第一蜗杆组件13和第二蜗杆组件23分别分布于蜗轮的两边。第一蜗杆组件13和第二蜗杆组件23均包括蜗杆、轴承衬套、球轴承、钟摆轴承、齿毂和锁紧螺钉。第一蜗杆组件13和第二蜗杆组件23中两个蜗杆的旋向相反,分别驱动第一蜗轮12和第二蜗轮22转动。第一蜗轮12和第二蜗轮22产生相同方向的扭矩同时带动驱动齿轮轴3转动,通过齿轮齿条的啮合再将齿轮上的扭矩传递到齿条上,齿条带动转向拉杆拉动车轮,实现转向功能。同时,驱动齿轮轴3转动时会带动角度传感器主动轮旋转,主动轮带动两个从动轮转动,从动轮上的磁铁和PCB板44上的传感器相互作用输出角度信号,通过线束输出到驱动单元的ECU。
在一些具体的实施方式中,线控转向下执行器机构还包括转向控制器,检测件4、第一驱动件11和第二驱动件21分别与转向控制器连接。检测件4用于检测驱动齿轮轴3的转动角度,并将检测到的信息传递给转向控制器,转向控制器通过驱动第一驱动件11和二驱动件驱动驱动齿轮轴3转动。
综上所述,本公开实施例基于齿轮齿条式的EPS***,取消了输入轴和转向齿轮等结构,驱动单元采用双驱动件、双蜗杆和双蜗轮的设计,角度传感器集成在驱动单元的伺服壳体63内。可以保证***的完全冗余,即使一个驱动机构由于外界撞击等原因造成的损坏,另一个驱动机构仍然可以提供一定的助力,确保***可控;双驱动件位于齿条的同一端,驱动件和齿条轴线保持平行布置,结构较紧凑,占用空间较小;减速机构采用双蜗轮蜗杆的结构,双涡轮平行同轴装配在驱动齿轮轴3上,每个蜗杆单独和对应的蜗轮配合,可以克服单蜗轮承载能力不足的缺陷,可以保证驱动单元可以提供较大的扭矩,提供更大的助力;角度传感器采用行星齿轮式的结构,主动齿轮42通过铆接的方式固定在驱动齿轮轴3上,两个从动齿轮43跟着主动齿轮42转动。每个从动齿轮43上贴上磁铁,通过和PCB板44上的霍尔传感器测出转动角度,输出两路角度信号,两个齿轮共输出4路角度信号,实现角度信号的冗余。传感器集成在驱动单元的伺服壳体63内,结构紧凑,安装简单方便。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线控转向***包括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线控转向下执行器机构。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车辆包括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线控转向下执行器机构,或,包括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线控转向***。由于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车辆或线控转向***与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线控转向下执行器机构具有相同的优势,在此不再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以上仅是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或实现本公开。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公开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公开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Claims (9)

1.一种线控转向下执行器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驱动机构和第二驱动机构;
所述第一驱动机构包括第一驱动件、第一蜗轮和第一蜗杆组件,所述第一蜗轮与所述第一蜗杆组件啮合,所述第一驱动件驱动所述第一蜗轮;
所述第二驱动机构包括第二驱动件、第二蜗轮和第二蜗杆组件,所述第二蜗轮与所述第二蜗杆组件啮合,所述第二驱动件驱动所述第二蜗轮;
其中,所述第一蜗轮和所述第二蜗轮相互层叠且同轴设置于驱动齿轮轴,以使所述第一蜗轮和所述第二蜗轮同步同向旋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控转向下执行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蜗杆组件和所述第二蜗杆组件分别设置于所述驱动齿轮轴的两侧,所述第一蜗杆组件的旋向和所述第二蜗杆组件的旋向相反。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控转向下执行器机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限位件,所述限位件套设于所述驱动齿轮轴且位于所述第一蜗轮远离所述第二蜗轮的一侧。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控转向下执行器机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用于检测所述驱动齿轮轴转动角度的检测件,所述检测件设置于所述驱动齿轮轴的端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线控转向下执行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件包括外壳、PCB板、主动齿轮和从动齿轮,
所述外壳设有内圈套管,所述内圈套管套设于所述驱动齿轮轴,所述主动齿轮与所述内圈套管为一体式结构,所述从动齿轮设置于所述外壳内,且所述从动齿轮与所述主动齿轮啮合;
所述PCB板设有传感器;
所述从动齿轮设有磁铁,所述传感器与所述磁铁对应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线控转向下执行器机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连接线,所述连接线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
所述第一连接部包括第一接头;
所述外壳和所述第一接头中的一个设有卡槽,所述外壳和所述第一接头中的另一个设有凸起,所述凸起与所述卡槽卡接;
所述第二连接部包括第二接头和第三接头,所述第二接头和所述第三接头中的一个与所述第一驱动件连接,所述第二接头和所述第三接头中的另一个与所述第二驱动件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线控转向下执行器机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转向控制器,所述检测件、所述第一驱动件和所述第二驱动件分别与所述转向控制器连接。
8.一种线控转向***,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所述的线控转向下执行器机构。
9.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所述的线控转向下执行器机构,或,包括权利要求8所述的线控转向***。
CN202222958849.2U 2022-11-07 2022-11-07 线控转向下执行器机构、线控转向***及车辆 Active CN21875098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958849.2U CN218750980U (zh) 2022-11-07 2022-11-07 线控转向下执行器机构、线控转向***及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958849.2U CN218750980U (zh) 2022-11-07 2022-11-07 线控转向下执行器机构、线控转向***及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750980U true CN218750980U (zh) 2023-03-28

Family

ID=8564674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958849.2U Active CN218750980U (zh) 2022-11-07 2022-11-07 线控转向下执行器机构、线控转向***及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75098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315683B2 (ja) 自動車のアクスルステアリングモジュールの駆動装置並びに電気機械式自動車操舵装置
US9932065B2 (en) Steering device
US20060086559A1 (en) Steering device
EP2724917B1 (en) Steering system
CN112703145A (zh) 转向柱和线控转向***
US20140353070A1 (en) Steering system
WO2007074723A1 (ja) 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US20050230178A1 (en) Motor power steering system
US20220111886A1 (en) Steer-by-wire type steering device
KR20200144973A (ko) 스티어 바이 와이어식 조향장치
CN107428363B (zh) 一件式的输入轴
CN108284870B (zh) 用于车辆的转向柱
CN215398893U (zh) 一种齿轮式汽车线控电动助力转向器
CN218750980U (zh) 线控转向下执行器机构、线控转向***及车辆
KR102662630B1 (ko) 차량용 전동식 조향기어박스
JP5181863B2 (ja) 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の出力軸構造
CN107867317B (zh) 用于车辆的转向柱
CN212354133U (zh) 一种车辆的转向***及车辆
CN115402398A (zh) 线控转向式转向装置
KR20210032638A (ko) 스티어 바이 와이어식 조향장치
CN107813864A (zh) 用于电动助力转向***的助力传送构件
CN114641422A (zh) 线控转向式转向装置
KR20170019631A (ko) 자동차의 조향컬럼
JPH07117687A (ja) 衝撃吸収式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CN221114056U (zh) 路感模拟结构、线控转向***及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