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633461U - 远距离自适应功率输出的无线充电***及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远距离自适应功率输出的无线充电***及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633461U
CN218633461U CN202222762315.2U CN202222762315U CN218633461U CN 218633461 U CN218633461 U CN 218633461U CN 202222762315 U CN202222762315 U CN 202222762315U CN 218633461 U CN218633461 U CN 21863346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ircuit
transmitting
transmitting coil
triode
receiv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762315.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黄松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ongke Junhao Integrated Circuit Shenzhe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ongke Junhao Integrated Circuit Shenzhe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ongke Junhao Integrated Circuit Shenzhen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ongke Junhao Integrated Circuit Shenzhe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762315.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63346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63346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63346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40/00Technologies aiming at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of home appliances, e.g. induction cooking or efficient technologies for refrigerators, freezers or dish washers

Landscapes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远距离自适应功率输出的无线充电***及电子设备,包括发射单元和接收单元。发射单元包括发射主控模块、采集电路、谐振变换电路、发射线圈电路和直流电源,接收单元包括带谐振电容的接收线圈电路、整流滤波电路、电池信息采集模块和接收主控模块。通过FSK和ASK的方式实现发射单元和接收单元的交互,发射单元可以根据接收单元反馈的当前充电电池的实时状态调整输出功率,提高充电效率,还能够动态调整发射线圈电路的谐振频率,使发射单元处于谐振频率状态,能够减小能量损耗、提高传输效率。

Description

远距离自适应功率输出的无线充电***及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无线充电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远距离自适应功率输出的无线充电***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无线电能传输可基于电磁效应和机械效应实现,以电磁效应实现无线传能的近场传输和远场传输是以能量的传输形式来划分的,远场无线传能通过电磁辐射或激光实现能量传输,其特点是传输距离大于传能电磁波信号的λ/2π;近场传能的电磁场能量会在发射源附件周期性地来回流动,对近场以外的距离不发射能量,电场耦合和磁场耦合是近场传能耦合的两种具体实现方式。机械效应无线传能利用机械震动在固体中进行能量传递,也有采用超声波通过空气震荡方式进行无线电能传输。
其中电场耦合是通过交变电场在接收和发送端的两极板电容间产生位移电流,完成非接触电能传输,缺点在于存在电场辐射,技术不成熟。磁场耦合目前分为电磁感应耦合和电磁谐振耦合两种方式,电磁感应耦合通过非接触的发送线圈和接收线圈的电磁感应耦合完成电磁场能量交换,经过整流滤波后在电容上得到直流电压,完成电能的传输,优点在于具有较大的传输功率范围;技术较为成熟,通过安全与市场的验证,成本较低;近距离传输效率高;工作频率低,缺点在于充电距离有限,一般是在厘米级,当距离变大时效率将急剧下滑;放置位置有一定限制。对发射端和接受端的位置对齐有较高的要求;金属异物等靠近易出现局部发热现象;电磁干扰与传输效率两者间存在着矛盾。而电磁谐振耦合是通过两个具有相同的谐振频率电磁耦合***,在一定距离内,通过谐振方式对能量进行传输。其优点在于充电距离可在米级范围,效率相对较高,对发射端和接受端的位置要求不高,缺点在于对电力电子器件的要求较高,电能传输的效率对频率的要求敏感。
综上,现有的无线充电***存在无线充电距离近、充电效率不高、充电线圈安装位置限制大、充电功率单一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远距离自适应功率输出的无线充电***及电子设备,能够实现充电距离远、充电效率高、充电线圈安装位置限制小且充电功率可调。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远距离自适应功率输出的无线充电***,包括:发射单元,所述发射单元包括发射主控模块、采集电路、谐振变换电路、发射线圈电路和直流电源,所述发射主控模块连接谐振变换电路的控制端以用于生成FSK信号并通过SPWM信号调节谐振频率,所述谐振变换电路连接所述发射线圈电路,所述直流电源连接所述谐振变换电路的供电端,所述采集电路的输入端连接所述发射线圈电路,所述采集电路的输出端连接所述发射主控模块以用于反馈发射线圈电路的电流电压数据和接收的ASK信号;接收单元,所述接收单元包括带谐振电容的接收线圈电路、整流滤波电路、电池信息采集模块和接收主控模块,所述接收线圈电路用于与发射线圈电路通过谐振耦合进行能量传输并接收FSK信号,所述接收线圈电路连接所述整流滤波电路,所述整流滤波电路的输出端用于连接电池,所述电池信息采集模块连接所述接收主控模块以用于采集并反馈电池信息,所述接收主控模块连接所述整流滤波电路的控制端以用于生成ASK信号,所述接收线圈电路连接所述接收主控模块以用于反馈接收的FSK信号。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远距离自适应功率输出的无线充电***,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发射单元中的发射主控模块通过谐振变换电路产生FSK信号并通过发射线圈电路发出,向接收单元发送握手信息,接收线圈电路与发射线圈电路通过谐振耦合进行能量传输并接收FSK信号,接收主控模块将接收线圈电路接收的FSK信号进行解调后通过ASK方式向发射单元发送当前的充电功率、充电阶段等负载信息,发射主控模块根据接收的负载信息以SPWM方式驱动相应功率输出,并实时获取发射线圈电路的电流电压相位等信息,动态调整发射线圈电路的谐振频率,使发射单元处于谐振频率状态。
本申请采用电磁谐振耦合搭建充电电路,充电距离远且对发射端和接受端的位置要求不高,充电线圈安装位置限制小,并且通过FSK和ASK的方式实现发射单元和接收单元的交互,发射单元可以根据接收单元反馈的当前充电电池的实时状态调整输出功率,提高充电效率,还能够动态调整发射线圈电路的谐振频率,使发射单元处于谐振频率状态,能够减小能量损耗、提高传输效率。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谐振变换电路包括多路选择芯片U17、第一谐振电容电路和第二谐振电容电路,所述发射主控模块分别连接所述多路选择芯片U17的两个输入端,所述多路选择芯片U17的一个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一谐振电容电路的输入端,所述多路选择芯片U17的另一个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二谐振电容电路的输入端,所述第一谐振电容电路和第二谐振电容电路的输出端分别连接发射线圈电路。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发射线圈电路包括第一发射线圈电路和第二发射线圈电路,所述发射主控模块分别连接所述第一发射线圈电路和第二发射线圈电路的控制端,所述第一发射线圈电路通过多路选择芯片U17连接第一谐振电容电路,所述第二发射线圈电路通过多路选择芯片U17连接所述第二谐振电容电路。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发射线圈电路包括发射线圈W2、发射线圈W4、开关芯片U16、开关芯片U19、三极管Q4、三极管Q8、MOS管Q6、MOS管Q10和电源端VIN,所述发射主控模块连接所述MOS管Q6的栅极,所述MOS管Q6的源极接地,所述MOS管Q6的漏极分别连接所述MOS管Q10的栅极和所述三极管Q4的基极,所述三极管Q4的集电极连接所述开关芯片U16的控制端,所述电源端VIN分别连接所述三极管Q4的发射极、所述三极管Q8的发射极、所述开关芯片U16的输入端和所述开关芯片U19的输入端,所述开关芯片U16的输出端连接发射线圈W2,所述MOS管Q10的源极接地,所述MOS管Q10的漏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8的基极,所述三极管Q8的集电极连接所述开关芯片U19的控制端,所述开关芯片U19的输出端连接发射线圈W4,所述发射线圈W2和发射线圈W4皆连接第一谐振电容电路。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二发射线圈电路包括发射线圈W1、发射线圈W3、开关芯片U15、开关芯片U18、三极管Q3、三极管Q7、MOS管Q5、MOS管Q9和电源端VIN,所述发射主控模块连接所述MOS管Q5的栅极,所述MOS管Q5的源极接地,所述MOS管Q5的漏极分别连接所述MOS管Q9的栅极和所述三极管Q3的基极,所述三极管Q3的集电极连接所述开关芯片U15的控制端,所述电源端VIN分别连接所述三极管Q3的发射极、所述三极管Q7的发射极、所述开关芯片U15的输入端和所述开关芯片U18的输入端,所述开关芯片U15的输出端连接发射线圈W1,所述MOS管Q9的源极接地,所述MOS管Q9的漏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7的基极,所述三极管Q7的集电极连接所述开关芯片U18的控制端,所述开关芯片U18的输出端连接发射线圈W3,所述发射线圈W1和发射线圈W3皆连接第二谐振电容电路。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发射主控模块的型号为SC9608。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接收主控模块的型号为MT5725。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电池信息采集模块采用PMIC。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的电子设备,包括上述的远距离自适应功率输出的无线充电***。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的电子设备,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发射单元中的发射主控模块通过谐振变换电路产生FSK信号并通过发射线圈电路发出,向接收单元发送握手信息,接收线圈电路与发射线圈电路通过谐振耦合进行能量传输并接收FSK信号,接收主控模块将接收线圈电路接收的FSK信号进行解调后通过ASK方式向发射单元发送当前的充电功率、充电阶段等负载信息,发射主控模块根据接收的负载信息以SPWM方式驱动相应功率输出,并实时获取发射线圈电路的电流电压相位等信息,动态调整发射线圈电路的谐振频率,使发射单元处于谐振频率状态。
本申请采用电磁谐振耦合搭建充电电路,充电距离远且对发射端和接受端的位置要求不高,充电线圈安装位置限制小,并且通过FSK和ASK的方式实现发射单元和接收单元的交互,发射单元可以根据接收单元反馈的当前充电电池的实时状态调整输出功率,提高充电效率,还能够动态调整发射线圈电路的谐振频率,使发射单元处于谐振频率状态,能够减小能量损耗、提高传输效率。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说明,其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远距离自适应功率输出的无线充电***的原理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发射主控模块的电路原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采集电路的电路原理图;
图4a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多路选择芯片的电路原理图;
图4b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一谐振电容电路的电路原理图;
图4c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二谐振电容电路的电路原理图;
图5a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一发射线圈电路的电路原理图;
图5b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二发射线圈电路的电路原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接收线圈电路和整流滤波电路的电路原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接收主控模块的电路原理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电池信息采集模块的电路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涉及到方位描述,例如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指的是两个以上。如果有描述到第一、第二只是用于区分技术特征为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先后关系。
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设置、安装、连接等词语应做广义理解,所属技术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结合技术方案的具体内容合理确定上述词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参照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远距离自适应功率输出的无线充电***,包括发射单元和接收单元。
具体的,发射单元包括发射主控模块、采集电路、谐振变换电路、发射线圈电路和直流电源,发射主控模块连接谐振变换电路的控制端,谐振变换电路连接发射线圈电路,直流电源连接谐振变换电路的供电端,采集电路的输入端连接发射线圈电路,采集电路的输出端连接发射主控模块。
具体的,接收单元包括带谐振电容的接收线圈电路、整流滤波电路、电池信息采集模块和接收主控模块,接收线圈电路与发射线圈电路实现谐振耦合,接收线圈电路连接整流滤波电路,整流滤波电路的输出端连接电池给电池进行充电,电池信息采集模块连接接收主控模块反馈电池信息,接收主控模块连接整流滤波电路的控制端,接收线圈电路连接接收主控模块。
发射单元和接收单元的工作原理为:
***初上电,发射单元的发射主控模块首先周期性驱动FSK信号发生,向接收单元请求获取负载信息,接收主控模块通过接收线圈电路收到FSK信号后进行解调处理,然后通过接收线圈电路发送包含负载信息的ASK信号,发射主控模块接收到信息反馈,反馈中包含了负载所支持的充电功率及当前所属充电阶段等信息。
发射主控模块基于反馈信息,以SPWM方式驱动相应功率输出的电路,并通过采集模块实时获取发射线圈电路的电压及电流相位信息,动态调整SPWM的正弦波频率,使发射线圈电路处于谐振频率状态,能够减小能量损耗、提高传输效率。
电池充电可分为恒流、恒压及涓流阶段,在不同阶段,发射单元通过接收单元的反馈获取电池信息,由接收主控模块将信息通过ASK方式反馈给发射主控模块。发射主控模块基于反馈信息调节输出功率,提高充电效率。
参考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发射主控模块的型号为SC9608,内置FSK调制模块和ASK解调模块,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其他型号带FSK调制和ASK解调的主控芯片作为发射主控模块。***初上电,SC9608以与接收主控模块约定的默认频率组合(非谐振频率)产生FSK信号,然后通过引脚SW1和引脚SW2传输至谐振变换电路和发射线圈电路发出,询问接收单元连接电池的当前状态信息,以决定相应的发射功率参考图3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采集电路,采集电路中的VIN端为发射线圈电路的电源输入端,SC9608通过解调采集电路中VDM端获取接收单元反馈的ASK信号。
参考图4a-图4c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谐振变换电路包括多路选择芯片U17、第一谐振电容电路和第二谐振电容电路,发射主控模块的引脚SW1和引脚SW2分别连接多路选择芯片U17的引脚D1和引脚D2,多路选择芯片U17的引脚S1A、引脚S2A和引脚S3A连接第一谐振电容电路,多路选择芯片U17的引脚S1B、引脚S2B和引脚S3B连接第二谐振电容电路。
其中,本实施例中发射线圈电路包括第一发射线圈电路和第二发射线圈电路,发射主控模块的引脚COIL_SEL分别连接第一发射线圈电路和第二发射线圈电路的控制端,第一发射线圈电路通过多路选择芯片U17连接第一谐振电容电路,第二发射线圈电路通过多路选择芯片U17连接第二谐振电容电路。
若SC9608获取ASK信号允许正常充电,则启动SPWM信号发生程序,驱动引脚SW1和引脚SW2,此时产生的SPWM信号为所选发射线圈的谐振频率,在此过程功率收发双方均工作在该频率下。参考图3所示,SC9608通过采集来自发射线圈母线上的电流信号I_SENSE,来获取电流大小及相位信息,以跟踪当前发射线圈所处频率是否为谐振频率,若非谐振频率则动态调整,即谐振时电流有效值最大。本申请中采用两组谐振电容和两组发射线圈电路,第一谐振电容电路和第二谐振电容电路的谐振电容组合不同,例如本实施例中第一谐振电容电路中C52-C55皆采用0.1uF的电容,第二谐振电容电路中C62-C65皆采用100nF的电容,实现不同功率的,每个谐振电容电路对应一个发射线圈电路,通过多路选择芯片U17实现主干路的分时复用。SC9608通过多路选择芯片U17的引脚SELECTION选择与接收主控模块约定的默认的发射线圈回路进行发射,并等待回应,若无回应则周期性发送。
具体的,参考图5a所示,第一谐振电容电路对应两个线圈,第一发射线圈电路包括发射线圈W2、发射线圈W4、开关芯片U16、开关芯片U19、三极管Q4、三极管Q8、MOS管Q6、MOS管Q10和电源端VIN,SC9608的引脚COIL_SEL连接MOS管Q6的栅极,MOS管Q6的源极接地,MOS管Q6的漏极分别连接MOS管Q10的栅极和三极管Q4的基极,三极管Q4的集电极连接开关芯片U16的控制端,电源端VIN分别连接三极管Q4的发射极、三极管Q8的发射极、开关芯片U16的输入端和开关芯片U19的输入端,开关芯片U16的输出端连接发射线圈W2,MOS管Q10的源极接地,MOS管Q10的漏极连接三极管Q8的基极,三极管Q8的集电极连接开关芯片U19的控制端,开关芯片U19的输出端连接发射线圈W4,发射线圈W2和发射线圈W4皆连接第一谐振电容电路的S3A端。
第一谐振电容电路对应的的2组线圈交替工作,通过SC9608的引脚COIL_SEL实现发射线圈W2和发射线圈W4的切换,切换周期为谐振频率的2倍。
具体的,参考图5b所示,第二发射线圈电路包括发射线圈W1、发射线圈W3、开关芯片U15、开关芯片U18、三极管Q3、三极管Q7、MOS管Q5、MOS管Q9和电源端VIN,发射主控模块连接MOS管Q5的栅极,MOS管Q5的源极接地,MOS管Q5的漏极分别连接MOS管Q9的栅极和三极管Q3的基极,三极管Q3的集电极连接开关芯片U15的控制端,电源端VIN分别连接三极管Q3的发射极、三极管Q7的发射极、开关芯片U15的输入端和开关芯片U18的输入端,开关芯片U15的输出端连接发射线圈W1,MOS管Q9的源极接地,MOS管Q9的漏极连接三极管Q7的基极,三极管Q7的集电极连接开关芯片U18的控制端,开关芯片U18的输出端连接发射线圈W3,发射线圈W1和发射线圈W3皆连接第二谐振电容电路的S3B端。
第二发射线圈电路的工作原理与第一发射线圈电路的原理相同,区别在于连接的谐振电容组合不同,因此功率不同。
接收线圈电路的谐振电容组合与发射单元的谐振电容组合相匹配,通过FSK信号进行约定。参考图6所示,接收线圈电路包括接收线圈W5、第三谐振电容电路和第四谐振电容电路,第三谐振电容电路和第四谐振电容电路的谐振电容组合与发射单元中的第一谐振电容电路和第二谐振电容电路的谐振电容组合相匹配,本实施例中第三谐振电容电路由四个并联的电容C77、电容C80、电容C81和电容C82组成,电容C77、电容C80、电容C81和电容C82皆采用100nF的电容,第四谐振电容电路由四个并联的电容C83、电容C84、电容C85和电容C88组成,电容电容C83、电容C84、电容C85和电容C88皆采用0.1uF的电容。接收线圈电路的ACP端连接接收主控模块,接收线圈电路的ACN1端和ACN2端连接整流滤波器U22的引脚S1和引脚S2,整流滤波器U22的引脚VGND和引脚VBAT给电池充电。
参考图7所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接收主控模块的型号为MT5725,其内置ASK调制模块和FSK解调模块,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其他型号带ASK调制和FSK解调的主控芯片作为接收主控模块。MT5725首先选择与发射主控模块约定好的接收回路,解调Vcoil端获取的FSK信号,通过ACN端反馈ASK信号。本实参考图8所示,本实施例中电池信息采集模块采用PMIC,即电池管理芯片,MT5725通过IIC协议与PMIC通讯获取电池相关信息。
本实用新型发射单元中的发射主控模块通过谐振变换电路产生FSK信号并通过发射线圈电路发出,向接收单元发送握手信息,接收线圈电路与发射线圈电路通过谐振耦合进行能量传输并接收FSK信号,接收主控模块将接收线圈电路接收的FSK信号进行解调后通过ASK方式向发射单元发送当前的充电功率、充电阶段等负载信息,发射主控模块根据接收的负载信息以SPWM方式驱动相应功率输出,并实时获取发射线圈电路的电流电压相位等信息,动态调整发射线圈电路的谐振频率,使发射单元处于谐振频率状态。
本申请采用电磁谐振耦合搭建充电电路,充电距离远且对发射端和接受端的位置要求不高,充电线圈安装位置限制小,并且通过FSK和ASK的方式实现发射单元和接收单元的交互,FSK和ASK方式建立信道是毫秒级的,通讯速度快,并且直接通过线圈作为通讯媒介,无需搭载其他通信模块,成本低,发射单元可以根据接收单元反馈的当前充电电池的实时状态调整输出功率,提高充电效率,还能够动态调整发射线圈电路的谐振频率,使发射单元处于谐振频率状态,能够减小能量损耗、提高传输效率。
本申请基于负载端功率需求,搭载了一大一小两组谐振通路,每组通路的发射线圈由两个规格一样的线圈组合而成,在工作过程两组线圈交替工作,一组工作在正半周期,一组工作在负半周期,如此交替可极大程度减小线圈发热引起的能量损耗。本申请的发射单元采用SPWM信号驱动发射线圈,使线圈产生标准正弦波信号,减小能量损耗、提高传输效率。
本实用新型还涉及一种电子设备,包括上述实施例的远距离自适应功率输出的无线充电***。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在所属技术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宗旨的前提下作出各种变化。

Claims (9)

1.一种远距离自适应功率输出的无线充电***,其特征在于,包括:
发射单元,所述发射单元包括发射主控模块、采集电路、谐振变换电路、发射线圈电路和直流电源,所述发射主控模块连接谐振变换电路的控制端以用于生成FSK信号并通过SPWM信号调节谐振频率,所述谐振变换电路连接所述发射线圈电路,所述直流电源连接所述谐振变换电路的供电端,所述采集电路的输入端连接所述发射线圈电路,所述采集电路的输出端连接所述发射主控模块以用于反馈发射线圈电路的电流和接收的ASK信号;
接收单元,所述接收单元包括带谐振电容的接收线圈电路、整流滤波电路、电池信息采集模块和接收主控模块,所述接收线圈电路用于与发射线圈电路通过谐振耦合进行能量传输并接收FSK信号,所述接收线圈电路连接所述整流滤波电路,所述整流滤波电路的输出端用于连接电池,所述电池信息采集模块连接所述接收主控模块以用于采集并反馈电池信息,所述接收主控模块连接所述整流滤波电路的控制端以用于生成ASK信号,所述接收线圈电路连接所述接收主控模块以用于反馈接收的FSK信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远距离自适应功率输出的无线充电***,其特征在于:所述谐振变换电路包括多路选择芯片U17、第一谐振电容电路和第二谐振电容电路,所述发射主控模块分别连接所述多路选择芯片U17的两个输入端,所述多路选择芯片U17的一个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一谐振电容电路的输入端,所述多路选择芯片U17的另一个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二谐振电容电路的输入端,所述第一谐振电容电路和第二谐振电容电路的输出端分别连接发射线圈电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远距离自适应功率输出的无线充电***,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射线圈电路包括第一发射线圈电路和第二发射线圈电路,所述发射主控模块分别连接所述第一发射线圈电路和第二发射线圈电路的控制端,所述第一发射线圈电路通过多路选择芯片U17连接第一谐振电容电路,所述第二发射线圈电路通过多路选择芯片U17连接所述第二谐振电容电路。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远距离自适应功率输出的无线充电***,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发射线圈电路包括发射线圈W2、发射线圈W4、开关芯片U16、开关芯片U19、三极管Q4、三极管Q8、MOS管Q6、MOS管Q10和电源端VIN,所述发射主控模块连接所述MOS管Q6的栅极,所述MOS管Q6的源极接地,所述MOS管Q6的漏极分别连接所述MOS管Q10的栅极和所述三极管Q4的基极,所述三极管Q4的集电极连接所述开关芯片U16的控制端,所述电源端VIN分别连接所述三极管Q4的发射极、所述三极管Q8的发射极、所述开关芯片U16的输入端和所述开关芯片U19的输入端,所述开关芯片U16的输出端连接发射线圈W2,所述MOS管Q10的源极接地,所述MOS管Q10的漏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8的基极,所述三极管Q8的集电极连接所述开关芯片U19的控制端,所述开关芯片U19的输出端连接发射线圈W4,所述发射线圈W2和发射线圈W4皆连接第一谐振电容电路。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远距离自适应功率输出的无线充电***,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发射线圈电路包括发射线圈W1、发射线圈W3、开关芯片U15、开关芯片U18、三极管Q3、三极管Q7、MOS管Q5、MOS管Q9和电源端VIN,所述发射主控模块连接所述MOS管Q5的栅极,所述MOS管Q5的源极接地,所述MOS管Q5的漏极分别连接所述MOS管Q9的栅极和所述三极管Q3的基极,所述三极管Q3的集电极连接所述开关芯片U15的控制端,所述电源端VIN分别连接所述三极管Q3的发射极、所述三极管Q7的发射极、所述开关芯片U15的输入端和所述开关芯片U18的输入端,所述开关芯片U15的输出端连接发射线圈W1,所述MOS管Q9的源极接地,所述MOS管Q9的漏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7的基极,所述三极管Q7的集电极连接所述开关芯片U18的控制端,所述开关芯片U18的输出端连接发射线圈W3,所述发射线圈W1和发射线圈W3皆连接第二谐振电容电路。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远距离自适应功率输出的无线充电***,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射主控模块的型号为SC9608。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远距离自适应功率输出的无线充电***,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主控模块的型号为MT5725。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远距离自适应功率输出的无线充电***,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信息采集模块采用PMIC。
9.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至8任意一项所述的远距离自适应功率输出的无线充电***。
CN202222762315.2U 2022-10-19 2022-10-19 远距离自适应功率输出的无线充电***及电子设备 Active CN21863346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762315.2U CN218633461U (zh) 2022-10-19 2022-10-19 远距离自适应功率输出的无线充电***及电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762315.2U CN218633461U (zh) 2022-10-19 2022-10-19 远距离自适应功率输出的无线充电***及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633461U true CN218633461U (zh) 2023-03-14

Family

ID=8547137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762315.2U Active CN218633461U (zh) 2022-10-19 2022-10-19 远距离自适应功率输出的无线充电***及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63346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448693B (zh) 用于agv的无线电能传输***及其控制方法
CN109742863A (zh) 一种无线充电***的接收端、发射端及无线充电***
CN103107605A (zh) 无线电力传送器和接收器、及无线电力传输和接收方法
CN105393432A (zh) 无线电力传输***以及送电装置
CN102170177A (zh) 一种大功率无线输电***
CN104113098A (zh) 无线充电拓扑结构及扫频算法
CN106059108B (zh) 一种充电效率高的自适应无线充电***
CN107453490A (zh) 一种无线电力传输装置
WO2021083287A1 (zh) 一种无线充电的接收端、***及控制方法
CN112448486B (zh) 基于中继线圈补偿电容的三线圈无线电能传输***及方法
CN103427862A (zh) 无线收发器与无线收发***
CN104617646A (zh) 一种基于zvs自激磁共振的智能无线充电装置
WO2024051086A1 (zh) 一种电力接收装置、电力发送装置及电力传输方法
CN110311439A (zh) 一种基于无线能量传输***的无线充电方法
CN105052008A (zh) 供电装置以及非接触供电***
CN104426205A (zh) 无线充电装置与方法以及使用该装置的移动终端
CN206564489U (zh) 一种远程控制的无线能量传输***
CN105186706A (zh) 一种自动扫频无线谐振电能传输装置及运行方法
CN110611359A (zh) 一种通过副边补偿网络切换实现单管逆变恒流恒压无线充电的装置及方法
CN100401616C (zh) 便携式电子设备的电源管理电路及电子设备
CN218633461U (zh) 远距离自适应功率输出的无线充电***及电子设备
CN109361273B (zh) 一种用于自组织编队平台节点的无线电能传输***
CN108879869B (zh) 基于负载特性的无线充电***原边控制方法及其实现***
CN109560618B (zh) 无线充电发射电路、无线充电电路及充电控制方法
CN110889961A (zh) 降低plc功耗和干扰的***及其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