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594178U - 座椅转动装置及其座椅 - Google Patents

座椅转动装置及其座椅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594178U
CN218594178U CN202222436225.4U CN202222436225U CN218594178U CN 218594178 U CN218594178 U CN 218594178U CN 202222436225 U CN202222436225 U CN 202222436225U CN 218594178 U CN218594178 U CN 21859417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at
limiting
rotating
shaft hole
relative posi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436225.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龙清勇
沈秀珠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59417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59417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eats For Vehicles (AREA)
  • Chairs For Special Purposes, Such As Reclining Chai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座椅转动装置及其座椅。座椅转动装置包含活动侧板、固定侧板、两个限位件、两个带动件以及转动件。活动侧板设置于固定侧板的一侧。活动侧板具有环形限位件;两个限位件及两个带动件设置于固定侧板上,且位于环形限位件中。转动件穿过活动侧板、固定侧板及两个限位件之间。带动件分别连接限位件,以使限位件由第一相对位置变换至第二相对位置,从而限位件未卡合于环形限位件。其中,转动件转动时带动限位件由第二相对位置变换至第一相对位置,从而限位件卡合于环形限位件。本实用新型能让椅座、椅背都具备独立倾仰功能,在内部座椅使用中,提供多项的组合式应用功能,让汽车座椅的应用性大为提高。

Description

座椅转动装置及其座椅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关于一种座椅的技术领域,特别是关于一种应用于汽车等行动载具中调整椅背或椅座的设置角度的座椅转动装置及其座椅。
背景技术
一般常用技术中,汽车座椅仅能对椅背进行倾仰角度的调整,再调整角度的设计上,因受限于椅背尺寸,甚难能完全达到90度的功能。
在休旅车系列中,汽车除前坐第一排座椅之外,另有第二及第三排座椅设计。若要腾出载货空间,则须将第三排座椅往前移,但是,该方式所增加的空间有限。除此之外,就须以拆除第三排座椅方式处理,此举不仅费时、费工,对整体载货或运用空间的增加仍有限,所以不被一般使用者广泛应用。
另外,在车辆当作休闲应用时,第二排座椅只能靠底座的旋转装置,让第二排座椅向后旋转180度,方能与第三排座椅呈现面对面而坐的功能。第三排座椅也须借助旋转机构,在汽车后背(第5门)打开之后,使座椅旋转 180度,方能让乘坐者可面对汽车后侧,提供休闲或其他需求使用。此举不仅费时、费工,对整体运用空间的增加仍有限,所以不被一般使用者广泛应用。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座椅转动装置及其座椅,针对现有技术的缺失加以改善,进而增进产业上的实施利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座椅转动装置及其座椅,以改善前述的问题。
基于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座椅转动装置,其包含一活动侧板、一固定侧板、两个限位件、两个带动件以及一转动件。活动侧板具有一第一轴孔及相对的一第一活动侧面及一第二活动侧面;所述第一活动侧面对应于所述第一轴孔设有一环形限位件;所述第二活动侧面配置以固定一座椅零件。固定侧板固定于一底板的一侧且位于面对所述活动侧板的第一活动侧面的一侧;所述固定侧板具有一第二轴孔及相对的一第一固定侧面及一第二固定侧面;所述第二轴孔的位置对应于所述第一轴孔的位置;所述第一固定侧面沿第一方向且对应于所述第二轴孔而相对地设有两个容置槽。两个限位件可滑动地设置于所述第一固定侧面,并对应于所述第二轴孔而沿第二方向间隔地相对设置且位于所述环形限位件中;两个所述限位件具有一第一相对位置及一第二相对位置;当两个所述限位件于第一相对位置时,两个所述限位件卡合于所述环形限位件;当两个所述限位件于第二相对位置时,两个所述限位件未卡合于所述环形限位件;所述第二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两个带动件分别设置于两个所述容置槽,且两个所述带动件分别连接两个所述限位件,以使两个所述限位件由第一相对位置变换至第二相对位置。转动件穿设于所述第一轴孔及所述第二轴孔,且位于两个所述限位件之间;所述转动件转动时带动两个所述限位件由第二相对位置变换至第一相对位置。
优选地,所述环形限位件的内周设有第一齿状部,各限位件的外侧端设有第二齿状部,且所述第一齿状部对应于所述第二齿状部。
优选地,各限位件的内侧端的端面为一弧状结构,所述转动件对应于两个所述限位件的位置设有一椭圆凸轮部。
优选地,所述带动件为弹性件且呈U字型结构,且未弹性变形时所述带动件的开口的二端的距离对应于所述第二相对位置。
优选地,所述限位件的相对两侧面分别设有一嵌合部,所述嵌合部邻近于所述限位件的内侧端,所述带动件的开口的两端分别嵌合于两个所述限位件的同一侧的两个所述嵌合部中。
优选地,所述固定侧板具有两个定位组,两个所述定位组对应于所述第二轴孔及两个所述限位件并沿所述第二方向而间隔地相对设置于所述第一固定侧面,且两个所述限位件分别对应于两个所述定位组设置;两个所述定位组分别限制两个所述限位件沿着所述第二方向且对应于所述第二轴孔的中心位移,两个所述带动件设置于两个所述定位组之间。
优选地,各定位组分别具有两个导引块,且两个所述导引块沿着所述第一方向相对地间隔设置,且两个所述导引块的间隔距离对应于所述限位件的宽度。
优选地,两个所述定位组分别包含一导引块;所述限位件分别对应于所述导引块具有一导引沟,且所述导引沟为沿着所述第二方向的长形沟槽。
优选地,所述座椅转动装置更包含一涡卷弹簧;所述涡卷弹簧的一端设置于所述第一活动侧面且远离所述第一轴孔,所述涡卷弹簧的另一端设置于所述第二固定侧面且邻近于所述第二轴孔。
基于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再提供一种座椅,其包含两个导轨、一底板、一椅背、一椅座、两个连接轴以及两个转动把手。两个导轨设置于一预定位置。底板可滑动地设置于两个所述导轨,所述底板面向两个所述导轨的底面凸伸设有两个支撑脚,且两个所述支撑脚可滑动地连接于两个所述导轨。椅背的两侧分别设有一如上述的座椅转动装置,且所述椅背通过所述座椅转动装置设置于所述底板。椅座的两侧分别设有一如上述座椅转动装置,且所述椅座通过所述座椅转动装置设置于所述底板。两个连接轴分别连接于所述椅背的两个所述座椅转动装置的两个转动件之间及所述椅座的两个所述座椅转动装置的两个转动件之间。两个转动把手分别连接于所述椅背的其中一座椅转动装置的所述转动件的外侧端及所述椅座的其中一座椅转动装置的所述转动件的外侧端。
本实用新型的座椅转动装置及其座椅,其通过上述预定结构的配置,其能让汽车座椅的椅座、椅背都具备90度以上的独立倾仰功能,让汽车座椅不须额外增加座椅旋转机构,就能让使用者达到,面对面乘坐、交谈的功能。本实用新型的座椅转动装置,在休闲车辆的内部座椅使用中,提供多项的组合式应用功能,让汽车座椅的应用性大为提高。
以下将以具体的实施例配合所附的图式详加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以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易于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特征、及其优点。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所描述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讲,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座椅转动装置的第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座椅转动装置的第一实施例的组合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座椅转动装置的第一实施例的第一运作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座椅转动装置的第一实施例的第二运作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座椅转动装置的第二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座椅转动装置的第三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座椅的第一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座椅的第二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的座椅的第一应用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的座椅的第二应用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的座椅的第三应用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的座椅的第四应用示意图。
符号说明:1:座椅转动装置;11:活动侧板;111:第一轴孔;112:第一活动侧面;113:第二活动侧面;114:环形限位件;1141:第一齿状部; 12:固定侧板;121:第二轴孔;122:第一固定侧面;123:第二固定侧面; 124:容置槽;13:限位件;131:第二齿状部;132:弧状结构;133:嵌合部;134:导引沟;14:带动件;15:转动件;151:椭圆凸轮部;161:导引块;17:涡卷弹簧;2:座椅;21:导轨;22:底板;221:支撑脚;23:椅背24:椅座;25:连接轴;26:转动把手;D1:第一方向;D2:第二方向 P1:第一相对位置;以及P2:第二相对位置。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特征以及达到的技术方法将参照例示性实施例及所附图式进行更详细地描述而更容易理解,且本实用新型可以不同形式来实现,故不应被理解仅限于此处所陈述的实施例,相反地,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所提供的实施例将使本揭露更加透彻与全面且完整地传达本实用新型的范畴,且本实用新型将仅为所附加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
应当理解的是,尽管术语「第一」、「第二」等在本实用新型中可用于描述各种组件、部件、区域、区段、层及/或部分,但是这些组件、部件、区域、区段、层及/或部分不应受这些术语的限制。这些术语仅用于将一个组件、部件、区域、区段、层及/或部分与另一个组件、部件、区域、区段、层及/或部分区分开。
除非另有定义,本实用新型所使用的所有术语(包括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含义。将进一步理解的是,诸如在通常使用的字典中定义的那些术语应当被解释为具有与它们在相关技术和本实用新型的上下文中的含义一致的定义,并且将不被解释为理想化或过度正式的意义,除非本文中明确地这样定义。
请一并参阅图1至图4。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座椅转动装置的第一实施例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座椅转动装置的第一实施例的组合示意图。图3、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座椅转动装置的第一实施例的第一、第二运作示意图。
如图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座椅转动装置1,其主要应用汽车等行动载具的座椅,其包含一活动侧板11、一固定侧板12、两个限位件13、两个带动件14以及一转动件15。
其中,活动侧板11可为金属或塑料等材质所制成,优选地为金属材质所制成,其具有一第一轴孔111及相对的一第一活动侧面112及一第二活动侧面113。此外,所述第一活动侧面112对应于所述第一轴孔111设有一环形限位件114。而所述第二活动侧面113配置以固定座椅零件;其中,座椅零件例如椅背或椅座等座椅零件。
值得一提的是,环形限位件114可为额外制成组件,而利用锁固或焊接等适合方式固定于活动侧板11上;另外,环形限位件114亦可为与活动侧板 11一体成形制成。
其中,固定侧板12可为金属或塑料等材质所制成,优选地为金属材质所制成,其固定于底板(如第四实施例所示的底板或汽车的车室内的其他适当位置)的一侧。并且,固定侧板12位于活动侧板11的一侧,并面对所述第一活动侧面112。也就是说,活动侧板11的一侧为固定侧板12,其另一侧为座椅零件。并且,固定侧板12固定于汽车的车室内的适当位置,此时,若活动侧板11相对于固定侧板12而转动时,活动侧板11可带动座椅零件转动,从而能让汽车座椅的椅座、椅背都具备90度以上的独立倾仰功能。
进一步来说,所述固定侧板12具有一第二轴孔121及相对的一第一固定侧面122及一第二固定侧面123。其中,所述第二轴孔121的位置对应于所述第一轴孔111的位置;也就是说,当活动侧板11与固定侧板12组合后,第一轴孔111与第二轴孔121呈同心同轴的状态。另外,固定侧板12设有两个容置槽124。其中,两个容置槽124设置于第一固定侧面122,并沿第一方向D1且对应于所述第二轴孔121而相对地配置。顺带一提的是,第一方向 D1,于图式中为上下方向,但并不以此为限,而对应于所述第二轴孔121,其为以第二轴孔121为中心而对称地设置于第二轴孔121的两侧。
又顺带一提的是,容置槽124可为额外制成组件,而利用锁固或焊接等适合方式固定于固定侧板12上;另外,容置槽124亦可为与固定侧板12一体成形制成。
其中,两个限位件13可为金属或塑料等材质所制成,优选地为金属材质所制成,其可滑动地设置于所述第一固定侧面122。另外,两个限位件13沿第二方向D2间隔并相对地滑动设置于第一固定侧面122;此处所称的第二方向D2为垂直于第一方向D1的方向,于图式中为左右方向,但并不以此为限。其中,两个限位件13的对应于所述第二轴孔121而间隔;也就是说,以第二轴孔121为中心而对称地设置于第二轴孔121的两侧。此外,两个限位件13 位于环形限位件114中。由于两个限位件13为可滑动地设置于第一固定侧面 122;因此,两个所述限位件13具有一第一相对位置P1及一第二相对位置 P2。其中,当两个所述限位件13于所述第一相对位置P1时,两个所述限位件13卡合于所述环形限位件114;又当两个所述限位件13于所述第二相对位置P2时,两个所述限位件13未卡合于所述环形限位件114;其中,所述第二方向D2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D1。
须特别说明的是,其中,所述环形限位件114的内周设有一第一齿状部 1141。与之对应的,各限位件13的外侧端设有一第二齿状部131,且所述第一齿状部1141对应于所述第二齿状部131。其中,限位件13的外侧端指限位件13在组合完成时,限位件13邻近于环形限位件114的内周并远离第二轴孔121的一端;顺带一提的是,限位件13的内侧端指限位件13在组合完成时,限位件13邻近于第二轴孔121并远离环形限位件114的内周的一端。因此,当两个所述限位件13于所述第一相对位置P1时,第二齿状部131会啮合或卡合于第一齿状部1141,从而二限位件13卡合于所述环形限位件114,进而限制活动侧板11无法相对于固定侧板12而转动。
其中,两个带动件14分别设置于两个所述容置槽124中。其中,两个所述带动件14分别连接两个所述限位件13,从而两个带动件14能使两个所述限位件13由所述第一相对位置P1变换至所述第二相对位置P2。
进一步来说,所述带动件14可为如弹簧、弹片等组件常使用的材所制成的弹性件,且其呈U字型结构。另外,限位件13的相对两侧面分别设有一嵌合部133,所述嵌合部133邻近于所述限位件13的内侧端。并且,所述带动件14的开口的两端分别嵌合于两个所述限位件13的同一侧的两个所述嵌合部133中。特别的是,带动件14在未弹性变形时,带动件14的开口的两端的距离对应于第二相对位置P2。因此,当撑开两个限位件13之间的距离而使两个限位件13位于第一相对位置P1的外力被移除时,可通过带动件14 的弹簧预应力而带动两个限位件13由第一相对位置P1变换至第二相对位置 P2。
其中,转动件15可为金属材质所制成,其穿设于所述第一轴孔111及所述第二轴孔121,且位于两个所述限位件13之间。当所述转动件15被转动时,转动件15能带动两个所述限位件13由所述第二相对位置P2变换至所述第一相对位置P1。
详细来说,所述转动件15对应于两个所述限位件13的位置设有一椭圆凸轮部151,并且椭圆凸轮部151的长轴的长度对应于第一相对位置P1,而椭圆凸轮部151的短轴的长度小于或等于第二相对位置P2。与之对应的,各限位件13的内侧端的端面为一弧状结构132。因此,当椭圆凸轮部151的长轴以第二方向D2(图示中为左右方向、横向方向或水平方向)设置时,椭圆凸轮部151可透过弧状结构132而撑开两个限位件13之间的距离,从而带动两个所述限位件13由所述第二相对位置P2变换至所述第一相对位置P1。又,当椭圆凸轮部151的短轴以第二方向D2(图示中为左右方向、横向方向或水平方向)设置时,由于椭圆凸轮部151的短轴的长度小于或等于第二相对位置P2,从而可通过带动件14的弹簧预应力而带动两个限位件13由第一相对位置P1变换至第二相对位置P2。
值得一提的是,所述固定侧板12具有两个定位组,两个定位组设置于所述第一固定侧面122。两个定位组对应于所述第二轴孔121而配置,且两个所述限位件13亦沿着所述第二方向D2而间隔地相对配置。其中,两个定位组对应于第二轴孔121而配置是指以第二轴孔121为中心而对称地设置于第二轴孔121的两侧。另外,两个所述限位件13分别对应于两个所述定位组设置,从而两个所述定位组能分别在对应于所述第二轴孔121的中心的条件,限制两个所述限位件13沿着所述第二方向D2位移。此外,两个所述带动件 14设置于两个所述定位组之间,以利于带动或拉动两个限位件13。
在本实施例中,各定位组分别具有两个导引块161,且两个导引块161 沿着所述第一方向D1相对地间隔设置。并且,两个所述导引块161的间隔距离对应于所述限位件13的宽度。因此,如图3、图4所示的,左边的定位组可限制左边的限位件13沿着第二方向D2位移,而右边的定位组可限制右边的限位件13沿着第二方向D2位移。
本实用新型的座椅转动装置,其通过上述预定结构的配置而并设置于汽车座椅的椅座、椅背时,使用者可通过扭动转动件的方式而达到限制或开放活动侧板相对于固定侧板转动的自由度,进而能让汽车座椅的椅座、椅背都具备90度以上的独立倾仰功能。
请参阅图5,其为本实用新型的座椅转动装置的第二实施例的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相同组件符号的组件,其配置与运作与前述之实施例相同或类似,而其相同或类似之处于此便不再加赘述。
如图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其主要不同之处在于,两个定位组分别包含一导引块161。限位件13分别对应于导引块161具有一导引沟134,且导引沟134为沿着第二方向D2的长形沟槽。其中,导引块161可滑动地设置于导引沟134中,从而左边的导引块161可限制左边的限位件13沿着第二方向 D2位移,而右边的导引块161可限制右边的限位件13沿着第二方向D2位移。
请参阅图6,其为本实用新型的座椅转动装置的第三实施例的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相同组件符号的组件,其配置与运作与前述之实施例相同或类似,而其相同或类似之处于此便不再加赘述。
如图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其主要不同之处在于,所述座椅转动装置1 更包含一涡卷弹簧17。其中,所述涡卷弹簧17的一端设置于所述第一活动侧面112且远离所述第一轴孔111,而所述涡卷弹簧17的另一端设置于所述第二固定侧面123且邻近于所述第二轴孔121。
由于固定侧板12固定于底板而固定不动,从而当活动侧板11与固定侧板12产生的相对角度变化关系时,可通过涡卷弹簧17,达到自动复归的功能。
请一并参阅图7、图8。图7、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座椅的第一、二结构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相同组件符号的组件,其配置与运作与前述之实施例相同或类似,而其相同或类似之处于此便不再加赘述,特别是座椅转动装置1,其详细说明即如前所述,此便不再加赘述。如图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座椅2,其包含两个导轨21、一底板22、一椅背23、一椅座24、两个连接轴25以及两个转动把手26。
其中,两个导轨21设置于一预定位置,例如汽车的车室内的底板。底板 22可滑动地设置于两个所述导轨21,进一步来说,所述底板22面向两个所述导轨21的底面凸伸设有两个支撑脚221,且两个所述支撑脚221可滑动地连接于两个所述导轨21。值得一提的是,导轨21可配置为凹槽,而支撑脚 221对应的一端可配置为凸块,或者是,导轨21可配置为凸块,而支撑脚221 对应的一端可配置为凹槽,前述的方式皆可使底板22能稳定地于导轨21上滑动。其中,椅背23及椅座24可组成一个座椅,其可为一人座、双人座或三、四人座之座椅,在此不作局限。
进一步来说,椅背23的两侧分别设有一如上所述的座椅转动装置1。类似地,椅座24的两侧亦分别设有一如上所述的所述座椅转动装置1。简单来说,椅背23的两侧皆设有一个座椅转动装置1,而椅座24的两侧皆设有一个座椅转动装置1,从而椅背23与椅座24都具备90度以上的独立倾仰功能。并且,所述椅背23通过其中一个或这两个座椅转动装置1设置于底板22,所述椅座24亦通过中一个或这两个座椅转动装置1设置于所述底板22。也就是说,椅背23及椅座24所组成的座椅设置于底板22上,从而座椅可随着底板22稳定地滑动。
其中,两个连接轴25分别连接于亦即椅背23的两个所述座椅转动装置 1的两个转动件15之间及所述椅座24的两个所述座椅转动装置1的两个转动件15之间。也就是说,其中一连接轴25是连接在椅背23的左侧的座椅转动装置1的转动件15与椅背23的右侧的座椅转动装置1的转动件15之间。其中另一连接轴25是连接在椅座24的左侧的座椅转动装置1的转动件15 与椅座24的右侧的座椅转动装置1的转动件15之间。借此,能使座椅左右两侧的座椅转动装置1产生单一侧作动,两侧同动的功能。
其中,两个转动把手26分别连接于所述椅背23的一座椅转动装置1的所述转动件15的外侧端及所述椅座24的一座椅转动装置1的所述转动件15 的外侧端。换句话说,其中一转动把手26是连接在椅背23的左侧或右侧的座椅转动装置1的转动件15上,且连接在所述转动件15显露于外的部分。而其中另一转动把手26是连接在椅座24的左侧或右侧的座椅转动装置1的转动件15上,且连接在所述转动件15显露于外的部分。借此,转动把手26 可方便使用者转动或扭转转动件15,从而达到限制或开放活动侧板相对于固定侧板转动的自由度,进而能让汽车座椅的椅座、椅背都具备90度以上的独立倾仰功能。
请配合参阅图9至图12。图9至图12为本实用新型的座椅的第一至第四应用示意图。
如图所示,将椅背23与椅座24通过各自独立操作的座椅转动装置1调整,可将座椅完全水平展开,如图9所示。反之,若将座椅完全收合,如图 10所示。另外,如图11所示,经由座椅转动装置1调整,可将座椅产生类似反转的效果,之后,座椅可直接面对掀背车辆的第五门。当地五门开启后,座椅提供休闲游憩等需求。再者,如图12所示,经由调整座椅转动装置1 及滑轨11调整位置,能使座椅平放,以使座椅与座椅对接,形成休闲式躺椅功能。
本实用新型的座椅,其通过上述预定结构的配置,其能让汽车座椅的椅座、椅背都具备90度以上的独立倾仰功能,让汽车座椅不须额外增加座椅旋转机构,就能让使用者达到,面对面乘坐、交谈的功能。在休闲车辆的内部座椅使用中,提供多项的组合式应用功能,让汽车座椅的应用性大为提高。
尽管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已经通过上述优选实施例作了详细介绍,但应当认识到上述的描述不应被认为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本领域技术人员阅读了上述内容后,对于本实用新型的多种修改和替代都将是显而易见的。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来限定。

Claims (10)

1.一种座椅转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其包含:
活动侧板,具有第一轴孔及相对的第一活动侧面及第二活动侧面,且所述第一活动侧面对应于所述第一轴孔设有环形限位件,所述第二活动侧面配置以固定座椅零件;
固定侧板,固定于底板的一侧且位于面对所述活动侧板的所述第一活动侧面的一侧,所述固定侧板具有第二轴孔及相对的第一固定侧面及第二固定侧面,且所述第二轴孔的位置对应于所述第一轴孔的位置,所述第一固定侧面沿第一方向且对应于所述第二轴孔而相对地设有两个容置槽;
两个限位件,可滑动地设置于所述第一固定侧面,并对应于所述第二轴孔而沿第二方向间隔地相对设置且位于所述环形限位件中,且两个所述限位件具有第一相对位置及第二相对位置,当两个所述限位件于所述第一相对位置时,两个所述限位件卡合于所述环形限位件,当两个所述限位件于所述第二相对位置时,两个所述限位件未卡合于所述环形限位件,所述第二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
两个带动件,分别设置于两个所述容置槽,且两个所述带动件分别连接两个所述限位件,以使两个所述限位件由所述第一相对位置变换至所述第二相对位置;以及
转动件,穿设于所述第一轴孔及所述第二轴孔,且位于两个所述限位件之间,所述转动件转动时带动两个所述限位件由所述第二相对位置变换至所述第一相对位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椅转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形限位件的内周设有第一齿状部,各所述限位件的外侧端设有第二齿状部,且所述第一齿状部对应于所述第二齿状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座椅转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各所述限位件的内侧端的端面为弧状结构,所述转动件对应于两个所述限位件的位置设有椭圆凸轮部。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椅转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带动件为弹性件且呈U字型结构,且未弹性变形时所述带动件的开口的两端的距离对应于所述第二相对位置。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座椅转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件的相对两侧面分别设有嵌合部,所述嵌合部邻近于所述限位件的内侧端,所述带动件的开口的两端分别嵌合于两个所述限位件的同一侧的两个所述嵌合部中。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椅转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侧板具有两个定位组,两个所述定位组对应于所述第二轴孔及两个所述限位件并沿所述第二方向而间隔地相对设置于所述第一固定侧面,且两个所述限位件分别对应于两个所述定位组设置,两个所述定位组分别限制两个所述限位件沿着所述第二方向且对应于所述第二轴孔的中心位移,两个所述带动件设置于两个所述定位组之间。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座椅转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各所述定位组分别具有两个导引块,且两个所述导引块沿着所述第一方向相对地间隔设置,且两个所述导引块的间隔距离对应于所述限位件的宽度。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座椅转动装置,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定位组分别包含导引块,所述限位件分别对应于所述导引块具有导引沟,且所述导引沟为沿着所述第二方向的长形沟槽。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椅转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椅转动装置更包含涡卷弹簧,所述涡卷弹簧的一端设置于所述第一活动侧面且远离所述第一轴孔,所述涡卷弹簧的另一端设置于所述第二固定侧面且邻近于所述第二轴孔。
10.一种座椅,其特征在于,其包含:
两个导轨,其设置于预定位置;
底板,可滑动地设置于两个所述导轨,所述底板面向两个所述导轨的底面凸伸设有两个支撑脚,且两个所述支撑脚可滑动地连接于两个所述导轨;
椅背,其两侧分别设有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的座椅转动装置,且所述椅背通过所述座椅转动装置设置于所述底板;
椅座,其两侧分别设有所述座椅转动装置,且所述椅座通过所述座椅转动装置设置于所述底板;
两个连接轴,分别连接于所述椅背的两个所述座椅转动装置的两个所述转动件之间及所述椅座的两个所述座椅转动装置的两个所述转动件之间;以及
两个转动把手,分别连接于所述椅背的其中一所述座椅转动装置的所述转动件的外侧端及所述椅座的其中一所述座椅转动装置的所述转动件的外侧端。
CN202222436225.4U 2021-12-23 2022-09-13 座椅转动装置及其座椅 Active CN218594178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0215362 2021-12-23
TW110215362U TWM625681U (zh) 2021-12-23 2021-12-23 座椅轉動裝置及其座椅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594178U true CN218594178U (zh) 2023-03-10

Family

ID=8219831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436225.4U Active CN218594178U (zh) 2021-12-23 2022-09-13 座椅转动装置及其座椅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3240972U (zh)
CN (1) CN218594178U (zh)
TW (1) TWM625681U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811913B (zh) * 2021-12-23 2023-08-11 沈秀珠 座椅轉動裝置及其座椅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3240972U (ja) 2023-02-17
TWM625681U (zh) 2022-04-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292367B2 (en) Swivel plate assembly
US10807504B2 (en) Swivel seat system
US7950741B2 (en) Connection devices in vehicle seats
JP4916155B2 (ja) リクライニング装置
US9102248B2 (en) Quick adjust continuously engaged recliner
US7766429B2 (en) Rotation lock device
CN218594178U (zh) 座椅转动装置及其座椅
US8746796B2 (en) Anti-backdrive for continuous disc recliner
US8029064B2 (en) Connection devices in vehicle seats
US9085248B2 (en) Seat recliner with coaxial easy entry release
JP4784086B2 (ja) 車両用シートリクライニング装置
US8899678B2 (en) Reclinable child seat assembly
JP5448642B2 (ja) 電動格納車両シートのロック装置
KR100984386B1 (ko) 상실 이동 이중 디스크 시트 리클라이너 조립체
JP5446138B2 (ja) 車両用シート
JP2005350050A (ja) リクライニング装置
US20070182228A1 (en) Tube recliner mechanism and seat
US20130207432A1 (en) Modular Recline Mechanism And Sidemember For Rotary Recliner
KR101393603B1 (ko) 웨지를 갖는 차량용 라운드 리클라이너
US7261378B2 (en) Cam lock for vehicle seating
TWI811913B (zh) 座椅轉動裝置及其座椅
US10988053B2 (en) Swivel assembly for a vehicle seating assembly
CN114683975B (zh) 座椅及交通工具
JP2015155232A (ja) 車両用スライドシート装置
WO2021100554A1 (ja) リクライニング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