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495121U - 新风组件及新风空调 - Google Patents

新风组件及新风空调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495121U
CN218495121U CN202222482501.0U CN202222482501U CN218495121U CN 218495121 U CN218495121 U CN 218495121U CN 202222482501 U CN202222482501 U CN 202222482501U CN 218495121 U CN218495121 U CN 21849512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air inlet
rectifying
fresh air
fres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482501.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必平
高旭
张幼财
李泳桦
王昆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CL Air Conditioner Zhongsha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CL Air Conditioner Zhongsha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CL Air Conditioner Zhongshan Co Ltd filed Critical TCL Air Conditioner Zhongsha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482501.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49512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49512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49512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的一种新风组件及新风空调,通过在风道壳体内设置分流板,并形成风机入风腔和进风腔,且在进风腔远离新风口的一端形成整流风道。当新风组件运行时,室外新风通过新风口进入进风腔,然后通过整流风道进入风机入风腔;其中,整流风道能够对通过其的气流进行约束调整,使得通过整流风道的气流的流动方向趋近一致,避免了通过连接风口气流的紊乱,减少了进风腔和风机入风腔内涡流等的产生。另在整流风道内设置整流片,整流片可以将通过整流风道的大股气流分离为若干小股气流,其有效避免了内部速度梯度较大的大股气流在整流风道内形成涡流等,进而减少了气流损失并降低了运行噪声。

Description

新风组件及新风空调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空气调节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新风组件及新风空调。
背景技术
新风机是一种有效的空气净化设备,能够使室内空气产生循环。其通常包括相互连通的风机模块和风道壳体,其中,风机模块内部设有风轮用于产生吸力,并通过风道壳体向室外侧吸收新风。
由于风道壳体内部腔体的体积较大,新风经进入到风道壳体内部腔体后会在新风口处快速扩散,容易风道壳体内形成湍流,影响了新风机的新风量;故现有技术中选择在风道壳体内设置导流板体并形成了弧形的风道,用以引导新风在风道壳体旋转半周后再送入风机模块,减少了新风壳体内的湍流数量。
当开启新风模式时,由于新风在新风壳体内需经过较长的弧形风道,可能导致部分新风容易互相干扰,且弧形风道内气流速度梯度较大,导致弧形风道内容易形成涡流等,进而造成较大的噪声。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新风组件及新风空调,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新风组件的运行噪声较大的技术问题。
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新风组件,包括:
风机模块;
风道壳体,所述风道壳体上设有新风口;
所述风道壳体内形成有风道腔体,所述风道壳体内设有分流板,所述分流板将所述风道腔体分隔形成风机入风腔和进风腔;
所述风机入风腔连通所述风机模块的入风口,所述新风口连通所述进风腔,所述分流板上设有连通所述风机入风腔和进风腔的连接风口;
所述分流板在所述连接风口处还设有沿一直线延伸,且伸入所述风机入风腔内的整流风道,所述整流风道内设有至少一个整流片。
在本申请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整流片的迎风面为翼形弧面或针尖形。
在本申请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分流板包括相互连接的底板、整流板和引流板,所述整流板和所述引流板安装在所述底板上,所述整流板与所述引流板呈夹角设置,所述整流板、所述底板和所述风道壳体的内侧壁共同围合形成所述整流风道;
多个所述整流片等间距布置在所述整流风道内;或者
多个所述整流片布置在所述整流风道内,且相邻所述整流片的间距朝远离所述整流板的方向逐渐增大。
在本申请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整流片上设有多个微孔。
在本申请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整流风道的长度为B,其中,B满足:3mm≤B≤7mm。
在本申请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整流风道呈喇叭状,且所述整流风道的横截面积朝伸入所述风机入风腔的方向逐增大。
在本申请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进风腔转向处的内侧壁上设有弧形导流板,所述弧形导流板朝靠近所述进风腔中心轴方向突起。
在本申请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进风腔为渐扩风道,且所述新风口的面积小于所述连接风口的面积;或者
所述进风腔沿新风方向的上任意两个位置的横截面积均相等。
在本申请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风道壳体上设有回风口和排风口,所述回风口连通所述风机入风腔,所述排风口连通所述进风腔和所述风机模块的出风口;
所述新风组件还包括用于打开或关闭所述回风口、所述排风口和所述连接风口的第一风阀组件,以及用于打开或关闭所述出风口的第二风阀组件;
当所述新风组件开启新风模式时,所述第一风阀组件打开所述连接风口,并关闭所述回风口和所述排风口,所述第二风阀组件关闭所述出风口;
当所述新风组件开启排风模式时,所述第一风阀组件打开所述排风口和所述回风口,并关闭所述连接风口,所述第二风阀组件打开所述出风口。
另一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一种新风空调,所述新风空调包括空调器和上文所述的新风组件,所述新风组件安装在所述新风组件的一侧。
本申请提供的一种新风组件及新风空调,通过在风道壳体内设置分流板,并形成风机入风腔和进风腔,且在进风腔远离新风口的一端形成整流风道。当新风组件运行时,室外新风通过新风口进入进风腔,然后通过整流风道进入风机入风腔;其中,整流风道能够对通过其的气流进行约束调整,使得通过整流风道的气流的流动方向趋近一致,避免了通过连接风口气流的紊乱,减少了进风腔和风机入风腔内涡流等的产生。另在整流风道内设置整流片,整流片可以将通过整流风道的大股气流分离为若干小股气流,其有效避免了内部速度梯度较大的大股气流在整流风道内形成涡流等,进而减少了气流损失并降低了运行噪声。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通过对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详细描述,将使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及其它有益效果显而易见。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新风组件的***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风道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E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4也为图2中E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5为图2中另一实施例在E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二风阀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新风组件100、风道壳体200、风道腔体210、进风腔220、风机入风腔230、新风口240、回风口250、排风口260、分流板300、底板310、整流板320、引流板330、连接风口340、整流风道350、整流片351、弧形导流板360、风机模块400、离心风轮410、转动电机420、蜗壳430、入风口440、出风口450、第一风阀组件510、第一风门511、第二风门512、第二风阀组件520、风道转接座521、升降风门522、滤网模块600、第一象限区Q1、第二象限区Q2、第三象限区Q3、第四象限区Q4。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所述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可以相互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下文的公开提供了许多不同的实施方式或例子用来实现本申请的不同结构。为了简化本申请的公开,下文中对特定例子的部件和设置进行描述。当然,它们仅仅为示例,并且目的不在于限制本申请。此外,本申请可以在不同例子中重复参考数字和/或参考字母,这种重复是为了简化和清楚的目的,其本身不指示所讨论各种实施方式和/或设置之间的关系。此外,本申请提供了的各种特定的工艺和材料的例子,但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其他工艺的应用和/或其他材料的使用。
请参考图1至图5,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新风组件100,包括:风机模块400;风道壳体200,风道壳体200上设有新风口240;风道壳体200内形成有风道腔体210,风道壳体200内设有分流板300,分流板300将风道腔体210分隔形成风机入风腔230和进风腔220;风机入风腔230连通风机模块400的入风口440,新风口240连通进风腔220,分流板300上设有连通风机入风腔230和进风腔220的连接风口340;分流板300在连接风口340处还设有沿一直线延伸,且伸入风机入风腔230内的整流风道350,整流风道350内设有至少一个整流片351。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新风组件100适用于新风机(图中未视出)或新风空调(图中未视出)。风机模块400包括风轮、转动电机420和蜗壳430,风道壳体200和蜗壳430依次连通。蜗壳430可以由两个蜗壳体(图中未视出)组成,风轮和转动电机420安装在蜗壳430内,蜗壳430上设有入风口440和出风口450。
其中,风道腔体210形成于风道壳体200内,入风口440连通出风口450并在蜗壳430内形成有风机腔,风轮和转动电机420安装在风机腔内,且风道腔体210通过入风口440连通风机腔。
另外,新风口240可以延伸至室外侧;或在新风口240上安装新风管(图中未视出),并将新风管远离新风口240的一端设置在室外侧。
另需说明的是,当新风组件100的开启新风模式时,室外新风会持续经新风口240、进风腔220和风机入风腔230进入风机模块400。其中,由于管道弯曲等影响,进风腔220内的不同位置的气流速度不同,内部气流速度梯度较大;导致进风腔220内,尤其转向后的整流风道350内的气流分离现象较为明显,导致整流风道350内容易形成涡流等,进而引起较大的运行噪声。
通过在风道壳体200内设置分流板300,并形成风机入风腔230和进风腔220,且在进风腔220远离新风口240的一端形成整流风道350。当新风组件100运行时,室外新风通过新风口240进入进风腔220,然后通过整流风道350进入风机入风腔230;其中,整流风道350能够对通过其的气流进行约束调整,使得通过整流风道350的气流的流动方向趋近一致,避免了通过连接风口340气流的紊乱,减少了进风腔220和风机入风腔230内涡流等的产生。另在整流风道350内设置整流片351,整流片351可以将通过整流风道350的大股气流分离为若干小股气流,其有效避免了内部速度梯度较大的大股气流在整流风道350内形成涡流等,进而减少了气流损失并降低了运行噪声。
优选的,风轮为离心风轮410。
离心风轮410相对于贯流风轮等结构更加紧凑,其更适用于新风空调等。
优选的,整流风道350为规则的圆柱状风道或长方体状风道。
在一些实施例中,整流片351的迎风面为翼形弧面或针尖形。
需要说明的是,整流片351远离连接风口340的一端为迎风面。
翼型弧面和针尖形的迎风面能够均匀分离通过整流片351的气流,使得整流风道350内的气流分布更加均匀。
进一步地,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整流片351的迎风面还可以是矩形,或凹槽状等,在此不作过多的限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分流板300包括相互连接的底板310、整流板320和引流板330,整流板320和引流板330安装在底板310上,整流板320与引流板330呈夹角设置,整流板320、底板310和风道壳体200的内侧壁共同围合形成整流风道350;多个整流片351等间距布置在整流风道350内;或者多个整流片351布置在整流风道350内,且相邻整流片351的间距朝远离整流板320的方向逐渐增大。
采用底板310、整流板320和引流板330三块板体与风道壳体200围合形成进风腔220,其可以简化新风组件100的结构。
优选的,底板310、整流板320和引流板330均为片状板体。
且在整流风道350布置多个整流片351,可以进一步增加整流片351的分离气流的股数,使得整流风道350内的气流分布更加均匀并有效避免了气流内部速度梯度较大的现象,进而减少了整流风道350内的涡流等的产生。
另可以理解的是,呈夹角设置的引流板330和整流板320的连接处形成了转向部,其可以引导进风腔220内的气流转向。其中,气流在进风腔220内转向进入整流风道350时,气流在靠近转向部的分布更加密集,且具有朝远离转向部方向气流分布量依次递减的趋势。故相应的,整流风道350内靠近整流板320处的气流分布更加密集,且同样具有朝远离整流板320方向气流分布量依次递减的趋势。
通过在整流风道350内设置多个间距依次增加的整流片351,且靠近整流板320的整流片351布置更加密集,其可以与整流风道350内的气流分布情况相匹配,使得经整流风道350流出进入到风机入风腔230的若干股气流的气流速度趋于一致,进而减小了风机入风腔230内的涡流等的产生,减少了新风组件100的气流损失并降低了运行噪声。
优选的,引流板330所在平面和整流板320所在平面之间的夹角为锐角。
在一些实施例中,整流片351上设有多个微孔(图中未视出)。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整流片351用于将整流风道350内的大股气流分散为若干小股气流,当气流流速较大时,气流容易在整流片351的两侧形成了低压区,且低压区内容易形成涡团,其可能在整流片351处引起较大的气动噪声。
微孔可以使得整流片351两侧的气流相互流通,通过微孔的气流会在整流片351的表面流动,并形成空气保护层,其有效避免了整流片351两侧的低压区的形成,进而降低了新风组件100的运行噪声。
优选的,多个微孔阵列设置在整流片351上,且微孔的直径范围为1mm~3mm。
在一些实施例中,整流风道350的长度为B,其中,B满足:3mm≤B≤7mm。
通过设置B长度的整流风道350,在保证经连接风口340进入风机入风腔230的气流的流动方向保持一致的基础上,降低了新风组件100的运行噪音;还减少了整流风道350对风机入风腔230空间的占用,进而提供了足够的空间供气流在风机入风腔230内扩散,提高了气流扩散的均匀性,进而提高了新风组件100的新风量。
优选的,B=5mm。
在一些实施例中,整流风道350呈喇叭状,且整流风道350的横截面积朝伸入风机入风腔230的方向逐增大。
可以理解的是,风机入风腔230横截面积远大于整流风道350的横截面积,气流经整流风道350进入风机入风腔230后,由于空间的快速扩大可能引起新风在风机入风腔230内的快速扩散,使得风机入风腔230内气流紊乱,进而造成大量气流损失并引起较大的气动噪声。
通过将整流风道350设置为喇叭状,可以引导新风在整流风道350内逐渐均匀扩散,并使得新风在进入风机入风腔230后还可以大致保持其流动方向,有效避免了风机入风腔230内的气流紊乱现象,进而提高了新风组件100的新风量并降低了运行噪声。
请参考图1至图3,在一些实施例中,风机模块400包括离心风轮410,离心风轮410的进风面沿顺时针方向依次形成有第一象限区Q1、第二象限区Q2,第三象限区Q3和第四象限区Q4;在进风面所在平面上,风机模块400的出风口450位于第一象限区Q1,连接风口340的延伸方向朝向第三象限区Q3和/或第四象限区Q4。
特别的,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风轮为离心风轮410,故风机模块400为离心风机。离心风轮410的进风方向即为空气从风道腔体210流向离心风轮410的方向,垂直于进风方向的平面即为进风面。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气流进入到旋转的离心风轮410后,在离心力的作用下被甩出,并沿蜗壳430流动,并从出风口450流出。故受气流快速从出风口450流出的影响,离心风机在靠近出风口450的区域,以及出风口450延伸方向对应的区域风压会快速降低,该区域对气流的吸引力较低,即为低压区,且剩余区域为高压区。对应到本申请实施例中,请参考图*,由于出风口450设置在由上侧,且出风口450朝向上方延伸,故将离心风轮410的进风面沿顺时针方向依次定义为第一象限区Q1、第二象限区Q2,第三象限区Q3和第四象限区Q4,其中,离心风机第一象限区Q1和第二象限区Q2对气流的吸引力较低。
通过将连接风口340的延伸方向朝向第三象限区Q3和/或第四象限区Q4,即将整流风道350整体倾斜朝向第三象限区Q3和/或第四象限区Q4设置,其可以将经进风腔220进入到风机入风腔230的气流引向离心风轮410的高压区,可以提高风机模块400的进风量。
在一些实施例中,新风组件100设有滤网模块600。
通过在新风组件100内安装滤网模块600,可以提高通过风机模块400的空气质量,用户体验更佳。
在一些实施例中,进风腔220转向处的内侧壁上设有弧形导流板360,弧形导流板360朝靠近进风腔220中心轴方向突起。
需要说明的是,进风腔220转向处的内侧壁位于引流板330和整流板320的连接处,也即转向部,气流在该区域的转向且分布更加密集。
另需说明的是,进风腔220可以视为类圆柱状的风道,其中心轴为两底面圆心的连线。
通过在进风腔220的转向处设置弧形导流板360,其可以引导气流顺畅地转向进入转流风道,避免了气流经过引流板330和整流板320的连接处的凸起时可能引起的激波现象,降低了引流板330和整流板320的连接处的气动噪声。
另外,弧形导流板360朝靠近进风腔220中心轴方向突起,其可以将气流向进风腔220中心轴引导流动,有效避免了大量气流在转向部附近区域聚集,使得进风腔220内的气流分布更加均匀。
在一些实施例中,进风腔220为渐扩风道,且新风口240的面积小于连接风口340的面积;或者进风腔220沿新风方向的上任意两个位置的横截面积均相等。
将进风腔220设置为渐扩风道,其可以使得气流在进风腔220内有充足的空间扩散,有效避免了进风腔220内气流堵塞现象,使得进风腔220内的气流分布更加均匀。
优选的,围合形成进风腔220的内壁面的型线为渐扩型线。
多个渐扩型线的板体围合形成进风腔220。
另将进风腔220内中心轴上每一位置处的横截面积设置为相同,其有效避免气流在进风腔220内面临风道突缩和/或突扩的现象,进而减少风量损耗并降低了气动噪声。
优选的,围合形成进风腔220的内壁面的型线为无缩无扩型线。
请参考图1,图2,图4和图6,在一些实施例中,风道壳体200上设有回风口250和排风口260,回风口250连通风机入风腔230,排风口260连通进风腔220和风机模块400的出风口450;新风组件100还包括用于打开或关闭回风口250、排风口260和连接风口340的第一风阀组件510,以及用于打开或关闭出风口450的第二风阀组件520;当新风组件100开启新风模式时,第一风阀组件510打开连接风口340,并关闭回风口250和排风口260,第二风阀组件520关闭出风口450;当新风组件100开启排风模式时,第一风阀组件510打开排风口260和回风口250,并关闭连接风口340,第二风阀组件520打开出风口450。
通过在风道壳体200内形成连通连回风口250的风机入风腔230,以及连通新风口240和排风口260的进风腔220;然后通过连接风口340以连通进风腔220和风机入风腔230;并通过启动风机模块400、第一风阀组件510和第二风阀组件520,以开启或封闭新风组件100内的连接风口340、排风口260,回风口250和出风口450。可以实现新风组件100在新风模式、内循环模式和排风模式间的切换。
新风组件100在不同运行模式下的运行状态如下:当新风组件100开启新风模式时,开启连接风口340和出风口450,并封闭回风口250和排风口260,室外新风从新风口240进入到进风腔220,并经连接风口340进入到风机入风腔230,最后从风机模块400的出风口450流出至室内;当新风组件100开启内循环模式时,开启回风口250和出风口450,并封闭连接风口340和排风口260,室内污风从回风口250进入到风机入风腔230,并从风机模块400的出风口450流出至室内;当新风组件100开启排风模式时,开启回风口250和排风口260,并封闭连接风口340和出风口450,室内污风从回风口250进入到风机入风腔230,并经风机模块400的出风口450流动至排风口260,最后经进风腔220从新风口240流出至室外。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风阀组件510包括第一风门511和第二风门512;其中,第一风门511具有关闭回风口250和关闭连接风口340两个状态,第二风门512具有关闭排风口260和关闭连接风口340两个状态。
通过设置第一风门511以关闭回风口250和连接风口340,设置第二风门512关闭排风口260和连接风口340,可以简化第一风门511与第二风门512的运动状态,提高第一风阀组件510的可靠性。
具体的,第一风门511和第二风门512均转动安装在风道壳体200内。
如此,仅需为第一风门511和第二风门512分别安装一个电机以驱动转动即可,以简化第一风阀组件510的结构。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风阀组件520包括风道转接座521和升降风门522,升降风门522滑动安装在风道转接座521内。
滑动安装的升降风门522可以使得经出风口450流出的气流的流动方向与升降风门522的滑动方向相一致,减少了升降风门522对出风气流的阻挡,提高了新风量,用户体验更佳舒适。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新风空调(图中未视出),新风空调包括空调器(图中未视出)和上文的新风组件100,新风组件100安装在新风组件100的一侧。由于该新风空调具有上述的新风组件100,因此具有全部相同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在此不再赘述。
在上述实施例中,对各个实施例的描述都各有侧重,某个实施例中没有详述的部分,可以参见其他实施例的相关描述。
以上对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新风组件100及新风空调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申请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及其核心思想;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的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新风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风机模块;
风道壳体,所述风道壳体上设有新风口;
所述风道壳体内形成有风道腔体,所述风道壳体内设有分流板,所述分流板将所述风道腔体分隔形成风机入风腔和进风腔;
所述风机入风腔连通所述风机模块的入风口,所述新风口连通所述进风腔,所述分流板上设有连通所述风机入风腔和进风腔的连接风口;
所述分流板在所述连接风口处还设有沿一直线延伸,且伸入所述风机入风腔内的整流风道,所述整流风道内设有至少一个整流片。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风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整流片的迎风面为翼形弧面或针尖形。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风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流板包括相互连接的底板、整流板和引流板,所述整流板和所述引流板安装在所述底板上,所述整流板与所述引流板呈夹角设置,所述整流板、所述底板和所述风道壳体的内侧壁共同围合形成所述整流风道;
多个所述整流片等间距布置在所述整流风道内;或者
多个所述整流片布置在所述整流风道内,且相邻所述整流片的间距朝远离所述整流板的方向逐渐增大。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风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整流片上设有多个微孔。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风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整流风道的长度为B,其中,B满足:3mm≤B≤7mm。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风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整流风道呈喇叭状,且所述整流风道的横截面积朝伸入所述风机入风腔的方向逐增大。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风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腔转向处的内侧壁上设有弧形导流板,所述弧形导流板朝靠近所述进风腔中心轴方向突起。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风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腔为渐扩风道,且所述新风口的面积小于所述连接风口的面积;或者
所述进风腔沿新风方向的上任意两个位置的横截面积均相等。
9.如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新风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道壳体上设有回风口和排风口,所述回风口连通所述风机入风腔,所述排风口连通所述进风腔和所述风机模块的出风口;
所述新风组件还包括用于打开或关闭所述回风口、所述排风口和所述连接风口的第一风阀组件,以及用于打开或关闭所述出风口的第二风阀组件;
当所述新风组件开启新风模式时,所述第一风阀组件打开所述连接风口,并关闭所述回风口和所述排风口,所述第二风阀组件关闭所述出风口;
当所述新风组件开启排风模式时,所述第一风阀组件打开所述排风口和所述回风口,并关闭所述连接风口,所述第二风阀组件打开所述出风口。
10.一种新风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空调包括空调器和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新风组件,所述新风组件安装在所述新风组件的一侧。
CN202222482501.0U 2022-09-19 2022-09-19 新风组件及新风空调 Active CN21849512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482501.0U CN218495121U (zh) 2022-09-19 2022-09-19 新风组件及新风空调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482501.0U CN218495121U (zh) 2022-09-19 2022-09-19 新风组件及新风空调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495121U true CN218495121U (zh) 2023-02-17

Family

ID=8518979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482501.0U Active CN218495121U (zh) 2022-09-19 2022-09-19 新风组件及新风空调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49512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198825B (zh) 热交换设备
CN106247521A (zh) 竖式壁挂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06222600U (zh) 竖式壁挂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111197584A (zh) 一种离心风机、风道***及空调
CN218495109U (zh) 新风组件及新风空调
CN218495121U (zh) 新风组件及新风空调
CN212179010U (zh) 空调室内机
KR20240021305A (ko) 에어덕트 어셈블리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공기 조절 설비
CN218495120U (zh) 新风组件及新风空调
CN212005936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1650524U (zh) 一种出风组件及具有其的顶出风室外机
CN218495125U (zh) 新风组件及新风空调
CN211372611U (zh) 空调室内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KR20140014409A (ko) 공기조화기의 실내기
CN218495116U (zh) 新风组件及新风空调
CN110762636B (zh) 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18495122U (zh) 新风组件及新风空调
CN209689058U (zh) 空调室内机的风道部件及空调室内机
CN218033368U (zh) 新风组件及新风空调
CN209415588U (zh) 一种空调器
CN219415150U (zh) 风道组件、新风装置及新风空调
CN217031393U (zh) 用于新风部件的壳体组件、新风部件和空调器
CN220870997U (zh) 新风模块及空调器
CN219976565U (zh) 供暖设备
CN220017607U (zh) 一种新风模块及新风空调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