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472467U - 一种线材收纳装置及数据线 - Google Patents

一种线材收纳装置及数据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472467U
CN218472467U CN202222595904.6U CN202222595904U CN218472467U CN 218472467 U CN218472467 U CN 218472467U CN 202222595904 U CN202222595904 U CN 202222595904U CN 218472467 U CN218472467 U CN 21847246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ble
wire
fixing
winding
hous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595904.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声威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ongguan Sixing Intelligent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Dongguan Sixing Intelligent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Family has litigation
First worldwide family litigation filed litigation Critical https://patents.darts-ip.com/?family=85144570&utm_source=***_patent&utm_medium=platform_link&utm_campaign=public_patent_search&patent=CN218472467(U) "Global patent litigation dataset” by Darts-ip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
Application filed by Dongguan Sixing Intelligent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Dongguan Sixing Intelligent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595904.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47246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47246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472467U/zh
Priority to PCT/CN2023/119220 priority patent/WO2024067177A1/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75/00Storing webs, tapes,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on reels
    • B65H75/02Cores, formers, supports, or holders for coiled, wound, or folded material, e.g. reels, spindles, bobbins, cop tubes, cans, mandrels or chucks
    • B65H75/34Cores, formers, supports, or holders for coiled, wound, or folded material, e.g. reels, spindles, bobbins, cop tubes, cans, mandrels or chucks specially adapted or mounted for storing and repeatedly paying-out and re-storing lengths of material provided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e.g. anchored hoses, power cables
    • B65H75/38Cores, formers, supports, or holders for coiled, wound, or folded material, e.g. reels, spindles, bobbins, cop tubes, cans, mandrels or chucks specially adapted or mounted for storing and repeatedly paying-out and re-storing lengths of material provided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e.g. anchored hoses, power cables involving the use of a core or former internal to, and supporting, a stored package of material
    • B65H75/44Constructional details
    • B65H75/48Automatic re-storing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72Means for accommodating flexible lead within the holde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7/00Coupling parts adapted for co-operation with two or more dissimilar counterpar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31/00Coupling parts supported only by co-operation with counterpart
    • H01R31/06Intermediate parts for linking two coupling parts, e.g. adapter

Landscapes

  • Storing, Repeated Paying-Out, And Re-Storing Of Elongated Art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线材收纳装置及数据线,该线材收纳装置包括:转动部件,所述转动部件设有第一固定部;线缆,所述线缆包括固定区和缠绕区,所述固定区与所述第一固定部固定,所述缠绕区位于所述固定区的两端;其中,所述固定区两端的所述缠绕区至少部分重叠,且重叠的所述缠绕区一并绕所述第一固定部的周向盘绕设置。

Description

一种线材收纳装置及数据线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卷线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线材收纳装置及数据线。
背景技术
为了方便线缆的伸缩使用,现有技术中常设置线材收纳装置来对线缆进行收纳整理,相关的线材收纳方式仅支持线缆从一端拉出延伸和/或收回,导致线材的拉出和收回效率较低,用户体验不佳。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以解决如何提高线材的拉出和/或收回效率,提升用户体验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线材收纳装置,包括:
转动部件,所述转动部件设有第一固定部;
线缆,所述线缆包括固定区和缠绕区,所述固定区与所述第一固定部固定,所述缠绕区位于所述固定区的两端;其中,所述固定区两端的所述缠绕区至少部分重叠,且重叠的所述缠绕区一并绕所述第一固定部的周向盘绕设置。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固定区和所述缠绕区在同一水平面。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线缆的横截面形状包括圆柱形、正方形、长方形中的至少一种。
一些实施例中,重叠的所述缠绕区绕所述第一固定部的轴向上的同一个位置盘绕设置。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转动部件还设有第二固定部,所述第二固定部与所述第一固定部至少部分在径向上间隔设置,且所述第二固定部与所述第一固定部的第一外壁面之间形成限位区,所述线缆的所述固定区卡接在所述限位区,所述固定区一端的缠绕区绕过至少部分所述第二固定部后与所述固定区的另一端的缠绕区重叠,重叠后的缠绕区绕所述第二固定部的外侧盘绕设置。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固定部的横截面设置的形状包括圆形、椭圆形、方形和三角形中的任意一种。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转动部件还设有第一盘状部和第二盘状部,所述第一盘状部和所述第二盘状部分别连接所述第一固定部的轴向上的两端,所述第一盘状部和所述第二盘状部之间形成限位空间,所述线缆盘绕在所述限位空间内。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盘状部和所述第二盘状部之间最小间隙大于所述线缆的宽度,且小于所述线缆的宽度与所述线缆的厚度之和。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固定部连接所述第一盘状部和/或所述第二盘状部的中心。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盘状部设有在轴向上贯通的装配槽,所述装配槽连通所述限位区。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数据线,包括壳体和线材收纳装置:
所述壳体内部中空设置;
所述线材收纳装置至少部分设置在所述壳体内,且所述转动部件可相对所述壳体转动;
定位组件,用于实现所述线材收纳装置相对所述壳体的定位和解除定位。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转动部件与所述壳体之间的最小间隙小于所述线缆的厚度。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转动部件与所述壳体之间的最小间隙小于等于0.9倍所述线缆的厚度,且大于等于0.1倍所述线缆的厚度。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壳体设有两个开口,所述线缆两端的输入端口和输出端口分别穿过所述开口设置在所述壳体外。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两个开口相对所述壳体的中心对称设置。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壳体的内壁面靠近所述开口的位置设有平滑的弧形表面,所述弧形表面朝向所述壳体的外部弯曲设置。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定位组件包括:
运动齿轮,与所述线材收纳装置固定,所述运动齿轮设有第一凹槽;
连接装置,设有第一凸起部,所述连接装置还设有在轴向突出的第二凸起部和第三凸起部;
限位齿轮,与所述壳体连接,所述限位齿轮位于所述第一凸起部与所述第二凸起部之间,所述连接装置可跟随所述运动齿轮摆动,以实现所述第一凸起部和所述第二凸起部分别与所述限位齿轮中的不同限位凹槽配合,从而实现所述第一凸起部与所述第一凹槽的卡接和脱离卡接;
弹性件,一端抵靠所述连接装置,另一端与所述线材收纳装置连接,以在所述运动齿轮沿第一方向转动的情况下蓄能,在所述运动齿轮沿与第一方向相反的方向运动的情况下释能。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线材收纳装置上设有轨道;所述定位组件包括:
球体,可沿所述轨道运动;
弹性件,一端与所述壳体固定,另一端与所述线材收纳装置固定;
其中,所述壳体朝向所述线材收纳装置的一侧设有沿径向延伸的第二凹槽,所述球体可相对所述第二凹槽运动以实现与所述轨道的限位部的抵接和脱离抵接,所述弹性件可在所述球体与所述限位部抵接的状态下储能,在所述球体与所述限位部脱离抵接的状态下释能。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线材收纳装置上设有轨道;所述定位组件包括:
导向件,所述导向件朝所述线材收纳装置一侧突出的第四凸起部,所述第四凸起部至少部分伸入至所述轨道内;所述导向件另一侧与所述壳体固定;
弹性件,一端与所述壳体固定,另一端与所述线材收纳装置固定;
其中,所述第四凸起部可相对所述轨道运动以实现与所述轨道的限位部的抵接和脱离抵接,所述弹性件可在所述第四凸起部与所述限位部抵接的状态下储能,在所述第四凸起部与所述限位部脱离抵接的状态下释能。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线材收纳装置及数据线,该线材收纳装置包括转动部件和线缆,转动部件设有第一固定部,线缆包括固定区和缠绕区,固定区与第一固定部固定,缠绕区位于固定部的两端,固定区两端的缠绕区至少部分重叠,且重叠的缠绕区一并围绕第一固定部的周向盘绕设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通过将线缆分为固定区和缠绕区,固定区与第一固定部连接,缠绕区至少部分重叠后绕第一固定部盘绕,任意施加一个作用力在线缆的任意一端,均可以带动整个转动部件转动,使线缆的两端同时延长,或者,同时施加两个作用力在线缆的两端,也可带动转动部件转动,从而实现线缆的两端同时延长,在反向转动转动部件的过程中,可同时带动固定区两端的缠绕区一并围绕第一固定部周向盘绕,从而实现线缆的两端同时收缩,上述线缆的盘绕方式简单,操作方便,有利于提高用户操作的便捷度,且提高线材的拉出和/或收回效率,提升用户体验,降低用户操作失误导致线材收纳装置装配失效的风险。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数据线的侧视图;
图2为图1中A-A部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二种定位组件对应的数据线的一角度***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数据线的内部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转动部件的立体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壳体与转动部件的相对位置的关系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一种定位组件的立体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二种定位组件对应的数据线的另一角度***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三种定位组件的立体图。
附图标记说明:
1、转动部件;11、第一固定部;111、第一外壁面;12、第二固定部;13、限位区;14、第一盘状部;141、装配槽;15、第二盘状部;16、限位空间;2、线缆;21、固定区;22、缠绕区;3、壳体;31、开口;32、内壁面;321、弧形表面;33、第二凹槽;211、输入端口;212、输出端口;4、定位组件;41、运动齿轮;411、第一凹槽;42、连接装置;421、第一凸起部;422、第二凸起部;423、第三凸起部;43、限位齿轮;431、限位凹槽;44、弹性件;45、球体;46、导向件;461、第四凸起部;5、轨道;51、限位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在具体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例如通过不同的具体技术特征的组合可以形成不同的实施例和技术方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实用新型中各个具体技术特征的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
在以下的描述中,所涉及的术语“第一\第二\...”仅仅是区别不同的对象,不表示各对象之间具有相同或联系之处。应该理解的是,所涉及的方位描述“上方”、“下方”、“外”、“内”均为正常使用状态时的方位,“左”、“右”方向表示在具体对应的示意图中所示意的左右方向,可以为正常使用状态的左右方向也可以不是。
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该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多个”表示大于或等于两个。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线材收纳装置,该线材收纳装置可用于电线收纳、绳索收纳、数据线收纳等装置中。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应用场景类型并不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线材收纳装置的结构产生限定。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线材收纳装置,图1所示为线材收纳装置应用于数据线收纳的实施例,图2所示为图1中的A-A部剖视图,如图2所示,该线材收纳装置包括转动部件1和线缆2。转动部件1设有第一固定部11,线缆2包括固定区21和缠绕区22。其中,线缆2表示的是用于数据传输、输送电力等功能的部件,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设置有一根线缆2,该线缆根据功能和位置的区别可划分为固定区21和缠绕区22,当然,线缆除了上述两个区域外,还可以具有其他功能的区域。其中,固定区21与第一固定部11固定,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固定表示的是线缆2中的固定区21与转动部件1的第一固定部11之间具有相对位置的固定关系,而并不表示固定区21与第一固定部11之间具有直接的连接关系,也就是说,线缆2的固定区21与第一固定部11可以不直接连接,但只要能够保持固定区21能够相对第一固定部11的位置保持不变即可。当然,在一些实施例中,固定区21也可与第一固定部11之间具有连接关系而使得固定区21与第一固定部11之间保持固定,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不对固定区21与第一固定部11之间的连接关系进行限定,只要能够保持相对位置的固定即可。
其中,线缆2的缠绕区22位于固定区21的两端;也就是说,固定区21位于线缆2的中部位置,而不是靠近线缆2两端的位置,固定区21具有两端,因此,固定区21每一端均有一个缠绕区2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线缆2缠绕在转动部件1上,具体的缠绕方式如下,线缆2中部的固定区21与第一固定部11固定,固定区21两端缠绕区22至少部分重叠后一并绕第一固定部11的周向盘绕设置。需要说明的是,盘绕表示的是重叠后的缠绕区22围绕着第一固定部11回旋缠绕,缠绕完成后形成一个大致的盘状结构。
其中,固定区21两端的缠绕区22至少部分重叠表示的是,固定区21的两端可以重叠后,使得缠绕区22完全重叠且重叠后的缠绕区22一并围绕第一固定部11回旋缠绕;当然,在一些实施例中,两个缠绕区22还可以是未完全重叠的方式,也就是说,固定区21的两端未重叠,该重叠的形式与固定区21、第一固定部11的固定方式有关。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线材收纳装置,该线材收纳装置包括转动部件和线缆,转动部件设有第一固定部,线缆包括固定区和缠绕区,固定区与第一固定部固定,缠绕区位于固定部的两端,固定区两端的缠绕区至少部分重叠,且重叠的缠绕区一并围绕第一固定部的周向盘绕设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通过将线缆分为固定区和缠绕区,固定区与第一固定部连接,缠绕区至少部分重叠后绕第一固定部盘绕,任意施加一个作用力在线缆的任意一端,均可以带动整个转动部件转动,使线缆的两端同时延长,或者,同时施加两个作用力在线缆的两端,也可带动转动部件转动,从而实现线缆的两端同时延长,在反向转动转动部件的过程中,可同时带动固定区两端的缠绕区一并围绕第一固定部周向盘绕,从而实现线缆的两端同时收缩,上述线缆的盘绕方式简单,操作方便,有利于提高用户操作的便捷度,且提高线材的拉出和/或收回效率,提升用户体验,降低用户操作失误导致线材收纳装置装配失效的风险。
可以理解,线材收纳装置可以应用于插排导电线缆部分的收纳、数据线的线缆部分的收纳、绳索的收纳、网线的收纳、耳机线缆的收纳、鼠标线缆的收纳以及各种电子设备、家用电器的线缆收纳。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固定区21和缠绕区22在同一水平面。需要说明的是,固定区21和缠绕区22在同一水平面表示的是线缆2为单层缠绕而不是多层缠绕的形式,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水平面并非是指线材收纳装置在正常使用状态下的水平方向,也就是说,线材收纳装置在正常使用状态可位于绝对坐标系中的任意方向,其中,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描述的水平面表示的是相对的平面,该平面为固定区21和缠绕区22所缠绕形成的平面,而并不是指绝对坐标系中的与竖直方向垂直的平面,也就是说,该实施例中的固定区21和缠绕区22所在的平面并不会对线材收纳装置所使用的场景下的角度进行限定。
本实用新型通过将固定区21与缠绕区22设置在同一个水平面上,用户在拉伸线缆的情况下,用户可以指施加一个作用力在线缆的一端即可实现线缆两端的同时伸长,或者,用户也可以同时施加两个作用力在线缆的两端,以实现线缆两端的同时伸长,也就是说,提高了用户使用的场景多样性,提升了用户使用的便捷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线缆2的横截面形状包括圆柱形、正方形、长方形中的至少一种。需要说明的是,线缆2的横截面表示的是线缆2中垂直线缆2长度方向的横截面,本实用新型不限定该横截面的形状,一些实施例中,通过将线缆2的横截面设置为正方形或者长方形,有利于提高线缆2盘绕的稳定性,降低线缆在盘绕过程中滑移的风险,从而提高线缆在伸缩过程中的稳定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重叠的缠绕区22绕第一固定部11的轴向上的同一个位置盘绕设置。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固定部11的轴向与第一固定部11的长度方向大致相同,图2中第一固定部11的轴向为垂直纸面的方向,其中,第一固定部11在轴向上具有多个位置,本实用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缠绕区22各个部位所缠绕的位置均位于第一固定部11轴向上的同一个位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通过将缠绕区22围绕着第一固定部11的轴向上的同一个位置缠绕,有利于实现线缆的单侧和双侧的拉伸,从而有利于提高用户操作的便捷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转动部件1还设有第二固定部12,第二固定部12与第一固定部11至少部分在径向上间隔设置,需要说明的是,至少部分间隔表示的是第二固定部12可以完全与第一固定部11在径向上间隔,也可以是如图2所示的第二固定部12部分与第一固定部11间隔,另一部分与第一固定部11连接,其中,径向上间隔可以理解为第二固定部12设置在第一固定部11外侧。第二固定部12与第一固定部11的第一外壁面111之间间隔形成限位区13,线缆2的固定区21卡接在限位区13,线缆2的缠绕区22位于限位区13外,如图2所示,固定区21一端的缠绕区22绕过至少部分第二固定部12后与固定区21的另一端的缠绕区22重叠,重叠后的缠绕区22绕第二固定部12的外侧盘绕设置。也就是说,第二固定部12与第一固定部11之间形成限位区13,限位区13的两端开口以供线缆2穿出,限位区13周围的第一固定部11和第二固定部12的壁面能对固定区21与缠绕区22连接处起到限位和抵靠的作用,在缠绕的过程中,限位区13的两端能够对线缆作用不同方向的抵靠作用力,使得固定区21能够稳定的固定在限位区13内,从而起到对固定区的固定作用。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第一固定部11的横截面设置的形状包括圆形、椭圆形、方形和三角形中的任意一种。其中,第一固定部11的横截面为垂直第一固定部11轴向的截面,该横截面为图2中平行纸面的截面。如图2所示,第一固定部11的横截面设置为圆心,当然,第一固定部11可以是空心结构,那么第一固定部11的横截面可以是圆环形,或者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固定部11的横截面还可以是方形、椭圆形、三角形等其他的结构,无论采用何种横截面,均不会影响第一固定部的功能。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通过将第一固定部11的横截面设置为圆形,第一固定部11的外表面较为平滑,有利于降低缠绕在第一固定部外侧的线缆的形变程度,并有利于降低对线缆的磨损,从而有利于延长线缆的使用寿命。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转动部件1还设有第一盘状部14和第二盘状部15,第一盘状部14和第二盘状部15在转动部件1的轴向上间隔设置,且第一盘状部14和第二盘状部15分别连接第一固定部11的轴向上的两端,第一盘状部14和第二盘状部15之间形成限位空间16,线缆2盘绕在限位空间16内。具体的,线缆2绕着第一固定部11的周向旋转缠绕,第一盘状部14和第二盘状部15能够对盘绕的线缆2在轴向上起到限位作用,降低盘绕的线缆2在轴向上偏移的风险,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通过设置第一盘状部和第二盘状部,有利于提高线缆盘绕的稳定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第一盘状部14和第二盘状部15之间最小间隙L0大于线缆2的宽度L1,且小于线缆2的宽度L1与线缆2的厚度L2之和。其中,第一盘状部14与第二盘状部15的最小间隙L0表示的是第一盘状部14和第二盘状部15在轴向上的最小距离,其中,第一盘状部14可以设置为在轴向上的厚度均匀的部件,当然,第一盘状部14也可以设置为在轴向上厚度不均的部件,第二盘状部15在轴向上的厚度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因此,结合图4和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第一盘状部14与第二盘状部15在轴向上的最小间隙L0表示的是第一盘状部14与第二盘状部15在轴向上的各个点的距离中的最小距离。本实用新型通过将第一盘状部14与第二盘状部15之间的最小间隙L0限定在大于线缆2宽度L1且小于线缆2的宽度L1与厚度L2之和,使得该最小间隙既能够容纳线缆在该限位空间内缠绕,又能够使得线缆到第一盘状部与或第二盘状部的间隙不会太大,以降低线缆的其他位置塞入对应的间隙而导致线材收纳装置卡死的风险。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第一固定部11连接第一盘状部14和/或第二盘状部15的中心。其中,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不限定第一盘状部14或第二盘状部15的截面形状,该第一盘状部14和第二盘状部15可设置为圆心、方形、三角形等,无论第一盘状部14或者第二盘状部15设置为何种形状,上述中心均描述的是第一盘状部14或者第二盘状部15的几何中心。如图5所示,以第一盘状部14和第二盘状部15的横截面大致设置为圆形为例进行说明,第一固定部11在轴向上的两端连接在第一盘状部14和第二盘状部15的中心,在转动部件1转动的过程中,转动部件1绕自身轴线转动,通过将第一盘状部和第二盘状部设置为圆形,有利于提高转动部件转动状态下重心的稳定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第一盘状部14设有在轴向上贯通的装配槽141,贯通表示的是装配槽141贯穿第一盘状部14在轴向上的相对两侧,装配槽141连通限位区1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通过在第一盘状部14设置连通限位区13的装配槽141,在将线缆的固定区装配到限位区的过程中,无需采用线缆的一端从限位区穿过的方式实现与限位区的装配,只需要从轴向上将固定区从装配槽安装在限位区内,装配方式简单快捷,降低线缆与转动部件的装配难度,提高线缆的装配效率。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数据线,结合图1-图4所示,该数据线包括壳体3、根据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线材收纳装置和定位组件4。其中,壳体3内部中空设置,线材收纳装置至少部分设置在壳体3内,其中,转动部件1完全设置在壳体3内,线缆2部分设置在壳体内,线缆的两端可设置在壳体3外供用户使用。其中,线材收纳装置可相对壳体3转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不限定线材收纳装置与壳体3之间的连接方式,只要壳体3能够对线材收纳装置的轴向起到限位作用,并保持线材收纳装置与壳体在周向上的自由度即可。其中,用户可施加作用于壳体3外部的线缆2,使得线缆2带动转动部件1相对壳体3转动,在转动部件1转动的过程中,可实现壳体3外的线缆2相对伸长和缩短。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定位组件4用于实现线材收纳装置相对壳体3的定位和解除定位。其中,定位表示的是转动部件1相对壳体3在周向上保持静止,解除定位表示的是转动部件1相对壳体3在周向上可活动。其中,在转动部件1相对壳体3在周向上静止的状态下,转动部件1上的线缆也无法拉伸或者缩短,从而能够实现线缆2相对壳体3伸长的线缆的长度的定位;在转动部件1相对壳体3在周向上可活动的状态下,转动部件1上的线缆能够相对壳体拉伸和缩短,从而实现线缆在壳体外部的长度变化,进而实现整个数据线长度的伸缩。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数据线包括壳体、线材收纳装置和定位组件,壳体内部中空设置,线材收纳装置至少部分设置在壳体内,线材收纳装置可相对壳体转动,定位装置可实现线材收纳装置相对壳体的定位和解除定位。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线材收纳装置通过将线缆分为固定区和缠绕区,固定区与第一固定部连接,缠绕区至少部分重叠后绕第一固定部盘绕,任意施加一个作用力在线缆的其中一段,均可以带动整个转动部件转动,并且,同时施加两个作用力在线缆的两端,也可带动转动部件转动,从而实现数据线的拉伸,在反向转动转动部件的过程中,可同时带动固定区两端的缠绕区一并围绕第一固定部周向盘绕,从而实现数据线的收缩,上述线缆的盘绕方式简单,操作方便,有利于提高用户操作的便捷度,且降低用户操作失误导致线材收纳装置装配失效的风险,从而提高数据线的产品质量。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和图6所示,其中,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壳体、线缆及转动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的示意图,转动部件1与壳体3之间的最小间隙L3小于线缆2的厚度L2。需要说明的是,壳体3可设置为弧形结构,也可设置为方形结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转动部件1与壳体3之间的最小间隙不一定是在轴向,也不一定是在垂直于轴向的径向,转动部件1上具有多个点,壳体3上也具有多个点,转动部件1上多个点分别于壳体3上的多个点之间具有多个不同大小的距离,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最小间隙表示的是多个点之间间距值最小的两个点的间距。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通过将转动部件与壳体之间的最小间隙小于线缆的厚度,使得线缆在相对壳体伸缩运动的过程中,由于转动部件与壳体之间的最小间隙小于线缆的厚度,线缆无论如何运动都不能从转动部件与壳体之间的间隙处偏移到限位空间以外,因此,提高了线缆在运动过程中的稳定性,从而提高数据线伸缩运动的顺滑程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和图6所示,转动部件1与壳体3之间的最小间隙小于等于0.9倍线缆2的厚度L2,且大于等于0.1倍线缆2的厚度L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通过将转动部件与壳体之间的间距限定在一定的范围内,既能够实现转动部件相对壳体转动的顺滑程度,又能够对线缆起到限位作用,降低线缆因偏移而产生线缆运动卡顿的风险。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壳体3设有两个开口31,两个开口分别连通壳体的内外两侧,线缆2在长度方向上具有相对的两端,分别为输入端口211和输出端口212,输入端口用于接收发射装置产生的信号或者电能,输出端口用于将信号或者电能传递至接收装置。线缆2中的输入端口211和输出端口212分别位于壳体3的外部,用于与外部设备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两个开口31相对壳体3的中心对称设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通过将壳体3的两个开口中心对称设置,使得输入端口211和输出端口212分别位于壳体3的两侧,在盘绕的线缆被伸缩的过程中,输入端口和输出端口之间的距离相对较远,有利于线缆中两个缠绕区的分离及合并,从而提高数据线的伸缩效率和伸缩流畅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壳体3的内壁面32靠近开口31的位置设有平滑的弧形表面321,需要说明的是,壳体3的内壁面表示的是壳体3中靠近中空区域的表面,转动部件1相对壳体3的外壁面更靠近壳体3的内壁面32。弧形表面321朝向壳体3的外部弯曲设置。也就是说,弧形表面321的凸面靠近壳体3的内侧,弧形表面321的凹面朝向壳体3的外侧。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通过将壳体的内壁面靠近开口的位置设置平滑的弧形表面,有利于降低线缆相对弧形表面运动所产生的摩擦和阻力,从而有利于延长线缆的使用寿命,并且弧形表面对线缆的阻力较小,有利于对线缆的运动起到一定的导向作用,从而提高线缆运动的流畅度。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定位组件4的实现方式可以有多种,无论定位组件4采用何种结构,只要能够实现对转动部件定位和解除定位即可。以下对定位组件4可实现的几种方式进行举例说明:
在第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7所示,定位组件4包括运动齿轮41、连接装置42、限位齿轮43和弹性件44。运动齿轮41与线材收纳装置固定,在线材收纳装置转动的情况下,线材收纳装置带动运动齿轮41转动,运动齿轮41设有第一凹槽411,其中,第一凹槽411设置的数量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该第一凹槽411设置数量的多少对数据线每次定位的长度有一定的影响。连接装置42设有第一凸起部421,第一凸起部421可与第一凹槽411匹配。连接装置42还设有在轴向突出的第二凸起部422和第三凸起部423。限位齿轮43与壳体3连接,限位齿轮43位于第一凸起部421与第二凸起部422之间,连接装置42可跟随运动齿轮41摆动,以实现第一凸起部421和第二凸起部422分别与限位齿轮43中的不同限位凹槽431配合,从而实现第一凸起部421与第一凹槽411的卡接和脱离卡接;弹性件44一端抵靠连接装置42,弹性件44的另一端与线材收纳装置连接,以在运动齿轮41沿第一方向转动的情况下蓄能,在运动齿轮41沿与第一方向相反的方向运动的情况下释能。其中,弹性件44设置于连接装置42的一侧并与运动齿轮41配合,随着运动齿轮41的活动而产生弹性形变。转动部件1转动可带动运动齿轮41活动进而带动弹性件44产生弹性形变,以为转动部件1提供朝向或远离弹性件44的一侧摆动的预紧力。通过设置转动部件1,使得缠绕在转动部件1上的线缆2可以自由拉长或收缩。通过在可伸缩的数据线中转动部件1与运动齿轮41的配合的方式,使得将缠绕于转动部件1上的线缆2拉出任意长度时,转动部件1均能够将线缆2定位。当使用者拉出合适的长度时,可直接松开线缆2,转动部件1与运动齿轮41中、连接装置及弹性件44配合使得线缆2保持该长度以便于使用,可见定位组件4与转动部件1配合的设计简化了数据线的可伸缩的结构,有效提高了数据线的实用性。
结合4和图7所示,运动齿轮41至少包括三个第一凹槽411,第一凸起部421为与第一凹槽411配合的凸起。通过第一凹槽411与第一凸起部421的配合,一方面可实现运动齿轮41带动连接装置42摆动,另一方面可使连接装置42运动一定距离时,可从第一凹槽411中滑出,通过预紧力实现回弹,使其与下一个第一凹槽411配合,至少三个第一凹槽411可保证在运动齿轮41转动时,连接装置42不会长时间处于未与第一凹槽411配合的状态,从而避免了线缆2不能及时卡止的情况。可见,第一凸起部421与第一凹槽411配合的设计,使数据线的结构更加合理,使用更加顺畅。
限位齿轮43上间隔设置有不同深度的限位凹槽431,第二凸起部422和第三凸起部423分别设置在连接装置42的两端与连接装置42配合。
如图7所示,当拉伸线缆时,运动齿轮41通过第二凸起部422带动连接装置42摆动,使第二凸起部422与限位齿轮43接触并推动限位齿轮43转动,当拉伸停止时,由于弹性件44的弹力,会使转动部件1回转一小段距离,此时转动部件1的回转以及弹性件44提供的预紧力会带动连接装置42回摆一段距离,此时连接装置42的第二凸起部422与限位齿轮43的限位凹槽431配合,将连接装置42固定到当前位置,从而使得与第一凸起部421配合的运动齿轮41固定到当前位置,进而实现转动部件1以及线缆的固定;当需要回收线缆时,将线缆拉伸合适的距离,运动齿轮41带动连接装置42摆动一段距离,使对第三凸起部423推动限位齿轮43转动,将限位凹槽431转到预定的位置,在松手时,由于运动齿轮41的回转和预紧力的存在,连接装置42回摆,第三凸起部423与限位凹槽431配合,此时第一凸起部421不再与运动齿轮41的第一凹槽411配合,运动齿轮41带动转动部件1回转,完成线缆的回收。
在第二种实施方式中,如图3和图8所示,线材收纳装置上设有轨道5。该轨道5可设置在转动部件靠近壳体的一侧,定位组件4包括球体45和弹性件44。球体45可沿轨道5运动,弹性件44一端与壳体3固定,弹性件44的另一端与线材收纳装置固定,也就是说,弹性件44的另一端与转动部件固定。其中,壳体3朝向线材收纳装置的一侧设有沿径向延伸的第二凹槽33,该第二凹槽33可直接在壳体3上成型,也可设置在单独的部件上,且该部件与壳体3固定。球体45可相对第二凹槽33运动以实现球体45与轨道5的限位部51的抵接和脱离抵接,弹性件44可在球体45与限位部51抵接的状态下储能,在球体45与限位部51脱离抵接的状态下释能。其中,该轨道5包括外圈轨道、内圈轨道及位于外圈轨道和内圈轨道之间的限位部51,当拉伸线缆时,定位组件4跟随线缆转动,弹性件44受挤压收缩储存弹力。在松手时,在弹性件44的带动下线缆收回,弹性件44为线缆提供内收的作用力。在拉伸线缆时,定位组件4上的轨道5绕第一方向旋转,该第一方向可以是逆时针旋转,也可以是顺时针旋转,在松手时,定位组件4上的轨道5绕与第一方向相反的方向旋转,在线缆拉伸的过程中,球体45受到第二凹槽33的限制只能沿水平方向运动,球体45会绕着外圈轨道不断运动,在松开线缆时,球体45并没有原路返回,而是进入至限位部51,并卡在限位部51的位置,从而实现线缆相对壳体的定位。再拉出更长的线缆时,定位组件4继续绕第一方向转动,第二凹槽33带动球体45脱离限位部51,使得球体45继续沿第一方向绕外圈轨道运动,放手后,球体45再次回到限位部51的位置,从而实现线缆相对壳体的定位。在收缩网线时,用户拉动线缆,使得球体从限位部51运动至内圈轨道,在放手后,球体沿与第一方向相反的方向绕内圈轨道不断运动,直到线缆被不断收回。
在第三种实施方式中,如图9所示,线材收纳装置上设有轨道5。该轨道5的设置形式与第二种实施方式类似,轨道5包括外圈轨道、内圈轨道和位于内圈轨道和外圈轨道之间的限位部51,其中,定位组件4包括导向件46和弹性件44。导向件46朝线材收纳装置一侧突出的第四凸起部461,第四凸起部461至少部分伸入至轨道5内;导向件46另一侧与壳体3固定;弹性件44一端与壳体3固定,另一端与线材收纳装置固定;其中,第四凸起部461可相对轨道5运动以实现与轨道5的限位部51的抵接和脱离抵接,弹性件44可在第四凸起部461与限位部51抵接的状态下储能,在第四凸起部461与限位部51脱离抵接的状态下释能。其线缆拉伸和收缩的原理与第二中实施方式类似,均是利用第四凸起部461与轨道5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来实现定位组件4相对壳体的定位和转动,线缆拉出或收缩时,转动部件转动,第四凸起部461沿轨道5滑动,当第四凸起部461滑至靠近限位部51时可使第四凸起部461卡入限位部51,从而实现对拉出线缆的定位,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通过采用第四凸起部与轨道配合滑动和定位的方式,使得线缆的拉出和收缩更为顺畅,噪音小,静音效果更好,装配更加方便,不管是单边还是双边拉线都不会发生卡死现象。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9)

1.一种线材收纳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转动部件,所述转动部件设有第一固定部;
线缆,所述线缆包括固定区和缠绕区,所述固定区与所述第一固定部固定,所述缠绕区位于所述固定区的两端;其中,所述固定区两端的所述缠绕区至少部分重叠,且重叠的所述缠绕区一并绕所述第一固定部的周向盘绕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材收纳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区和所述缠绕区在同一水平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材收纳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线缆的横截面形状包括圆柱形、正方形、长方形中的至少一种。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线材收纳装置,其特征在于,重叠的所述缠绕区绕所述第一固定部的轴向上的同一个位置盘绕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线材收纳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部件还设有第二固定部,所述第二固定部与所述第一固定部至少部分在径向上间隔设置,且所述第二固定部与所述第一固定部的第一外壁面之间形成限位区,所述线缆的所述固定区卡接在所述限位区,所述固定区一端的缠绕区绕过至少部分所述第二固定部后与所述固定区的另一端的缠绕区重叠,重叠后的缠绕区绕所述第二固定部的外侧盘绕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线材收纳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部的横截面设置的形状包括圆形、椭圆形、方形和三角形中的任意一种。
7.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线材收纳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部件还设有第一盘状部和第二盘状部,所述第一盘状部和所述第二盘状部分别连接所述第一固定部的轴向上的两端,所述第一盘状部和所述第二盘状部之间形成限位空间,所述线缆盘绕在所述限位空间内。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线材收纳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盘状部和所述第二盘状部之间最小间隙大于所述线缆的宽度,且小于所述线缆的宽度与所述线缆的厚度之和。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线材收纳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部连接所述第一盘状部和/或所述第二盘状部的中心。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线材收纳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盘状部设有在轴向上贯通的装配槽,所述装配槽连通所述限位区。
11.一种数据线,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和权利要求1-10任一项所述的线材收纳装置:
所述壳体内部中空设置;
所述线材收纳装置至少部分设置在所述壳体内,且所述转动部件可相对所述壳体转动;
定位组件,用于实现所述线材收纳装置相对所述壳体的定位和解除定位。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数据线,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部件与所述壳体之间的最小间隙小于所述线缆的厚度。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数据线,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部件与所述壳体之间的最小间隙小于等于0.9倍所述线缆的厚度,且大于等于0.1倍所述线缆的厚度。
14.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数据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设有两个开口,所述线缆两端的输入端口和输出端口分别穿过所述开口设置在所述壳体外。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数据线,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开口相对所述壳体的中心对称设置。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数据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的内壁面靠近所述开口的位置设有平滑的弧形表面,所述弧形表面朝向所述壳体的外部弯曲设置。
17.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数据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组件包括:
运动齿轮,与所述线材收纳装置固定,所述运动齿轮设有第一凹槽;
连接装置,设有第一凸起部,所述连接装置还设有在轴向突出的第二凸起部和第三凸起部;
限位齿轮,与所述壳体连接,所述限位齿轮位于所述第一凸起部与所述第二凸起部之间,所述连接装置可跟随所述运动齿轮摆动,以实现所述第一凸起部和所述第二凸起部分别与所述限位齿轮中的不同限位凹槽配合,从而实现所述第一凸起部与所述第一凹槽的卡接和脱离卡接;
弹性件,一端抵靠所述连接装置,另一端与所述线材收纳装置连接,以在所述运动齿轮沿第一方向转动的情况下蓄能,在所述运动齿轮沿与第一方向相反的方向运动的情况下释能。
18.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数据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线材收纳装置上设有轨道;所述定位组件包括:
球体,可沿所述轨道运动;
弹性件,一端与所述壳体固定,另一端与所述线材收纳装置固定;
其中,所述壳体朝向所述线材收纳装置的一侧设有沿径向延伸的第二凹槽,所述球体可相对所述第二凹槽运动以实现与所述轨道的限位部的抵接和脱离抵接,所述弹性件可在所述球体与所述限位部抵接的状态下储能,在所述球体与所述限位部脱离抵接的状态下释能。
19.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数据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线材收纳装置上设有轨道;所述定位组件包括:
导向件,所述导向件朝所述线材收纳装置一侧突出的第四凸起部,所述第四凸起部至少部分伸入至所述轨道内;所述导向件另一侧与所述壳体固定;
弹性件,一端与所述壳体固定,另一端与所述线材收纳装置固定;
其中,所述第四凸起部可相对所述轨道运动以实现与所述轨道的限位部的抵接和脱离抵接,所述弹性件可在所述第四凸起部与所述限位部抵接的状态下储能,在所述第四凸起部与所述限位部脱离抵接的状态下释能。
CN202222595904.6U 2022-09-29 2022-09-29 一种线材收纳装置及数据线 Active CN21847246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595904.6U CN218472467U (zh) 2022-09-29 2022-09-29 一种线材收纳装置及数据线
PCT/CN2023/119220 WO2024067177A1 (zh) 2022-09-29 2023-09-15 一种线材收纳装置及数据线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595904.6U CN218472467U (zh) 2022-09-29 2022-09-29 一种线材收纳装置及数据线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472467U true CN218472467U (zh) 2023-02-10

Family

ID=851445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595904.6U Active CN218472467U (zh) 2022-09-29 2022-09-29 一种线材收纳装置及数据线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218472467U (zh)
WO (1) WO2024067177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4067177A1 (zh) * 2022-09-29 2024-04-04 东莞市思行智能设备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线材收纳装置及数据线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870111B2 (en) * 2012-03-28 2014-10-28 Delta Electronics (Thailand) Public Co., Ltd. Cable winding device and fixing and winding mechanism thereof
CN105984760A (zh) * 2016-06-20 2016-10-05 饶国宝 线材单拉收纳结构
CN109748149A (zh) * 2018-11-27 2019-05-14 北京汉能光伏投资有限公司 线收纳装置以及储能器
CN215732585U (zh) * 2021-07-16 2022-02-01 东莞市承越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双向随意拉装置及双向随意拉数据线
CN216662103U (zh) * 2021-09-10 2022-06-03 岩联(武汉)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传感器线缆的收纳装置
CN217387781U (zh) * 2021-12-29 2022-09-06 东莞市长胜电线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卷线盒的智能数据线
CN218472467U (zh) * 2022-09-29 2023-02-10 东莞市思行智能设备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线材收纳装置及数据线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4067177A1 (zh) * 2022-09-29 2024-04-04 东莞市思行智能设备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线材收纳装置及数据线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4067177A1 (zh) 2024-04-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8472467U (zh) 一种线材收纳装置及数据线
TWI467875B (zh) 傳輸線捲收裝置及其固定與捲收機構
TWI671977B (zh) 共構式發電裝置
JP3100577U (ja) コードリールとコードからなる巻取装置
CN111313197A (zh) 小巧便携式伸缩数据线
TW200926549A (en) Power cord retracting device capable of reducing friction
CN210393274U (zh) 一种旋转盒、伸缩控制机构及收纳盒
CN104301825A (zh) 一种耳机用耳机线伸缩结构
CN210007439U (zh) 一种收容充电线的充电座
KR200440626Y1 (ko) 전선 정리 장치
GB1558430A (en) Cable handling
CN211545573U (zh) 一种用于数据线收卷装置的机芯
CN206976729U (zh) 一种单边可定位拉伸收缩数据线收纳装置
KR102154040B1 (ko) 슬롯리스 모터용 권선지그와 코일제작방법 및 이를 통해 제작된 코일
CN214479927U (zh) 一种高稳定性定子绕组结构
CN217691979U (zh) 一种拉伸连接线
JP2534699Y2 (ja) 伝送線のアキュムレータ構造
CN210224532U (zh) 伸缩数据线
KR200306552Y1 (ko) 권취장치
CN212230745U (zh) 数据线收纳装置
KR100515506B1 (ko) 마우스에 사용되는 집선장치
CN213770907U (zh) 一种收纳盒及其数据线
CN221282521U (zh) 一种自动束线的hdmi数据线
CN212416789U (zh) 跳绳
JP3241538U (ja) 伸縮式ダブルプルデータ線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