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399309U - 一种高效脱模的注塑模具 - Google Patents

一种高效脱模的注塑模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399309U
CN218399309U CN202222336918.6U CN202222336918U CN218399309U CN 218399309 U CN218399309 U CN 218399309U CN 202222336918 U CN202222336918 U CN 202222336918U CN 218399309 U CN218399309 U CN 21839930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te
demoulding
limiting
module
elastic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336918.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黄必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iamen Yonghangsheng Mould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Xiamen Yonghangsheng Mould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iamen Yonghangsheng Mould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Xiamen Yonghangsheng Mould Manufacturing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39930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39930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oulds For Moulding Plastic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高效脱模的注塑模具,包括动模组、静模组及二次顶出结构;所述二次顶出结构包括脱模勾板、限位固定板及限位弹性板;所述限位固定板及脱模勾板分别固定于所述动、静模组上,该脱模勾板穿过限位固定板设置;所述限位弹性板装于所述动模组中的推板内,其一端朝脱模勾板方向伸出,形成驱动端;所述动、静模组相对分离,所述脱模勾板与限位弹性板的驱动端连接,并驱动所述推板与动模组中顶针配合,进行产品顶起;所述限位固定板与限位弹性板的驱动端连接,以驱动限位弹性板置于推板内,进行产品脱模,达到高效脱模、脱模完整、操作便捷且无拉白的技术效果,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

Description

一种高效脱模的注塑模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注塑模具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高效脱模、合格率高且结构简单、操作便捷的注塑模具。
背景技术
注塑模具为产品成型加工的重要工具之一。在注塑产品过程中,如何快速及完整的将产品脱出,是模具设计制造的重要因素,尤其是针对具有筋条,且筋条的高度大的产品而言,现有的注塑模具结构无法实现筋条快速其完整的脱出,导致筋条损伤,甚至损坏,直接影响产品加工效率及加工成本。
另,现有的利用二次脱模结构实现产品脱模过程中会使产品拉白;具体原因如下:如图1所示,第一次顶出是通过机械拉勾1带动推板和顶针,第二次顶出动作由注塑机的顶杆完成,此种机械拉勾1一侧固定在定模板,一侧固定在推板,推板侧部分靠两侧螺丝挤压弹簧,让钢珠2夹紧定机械拉勾1,从而实现动作;这种方式的缺点是:在钢球2和机械拉勾1在使用到一定次数时产生,磨损会有间隙产生,无法保证第一时间拉动推板,因而导致脱模时,脱模力没有按步骤分解,会使产品拉白;同时,如图1所示结构不能应用于模具规格较大的场合。
因此,如何设计并制造处一款注塑模具,能够使得高度大的筋条能够完全脱出,达到高效、产品完整且无拉白是本领域技术人员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之一。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效脱模、合格率高且结构简单、操作便捷的注塑模具。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高效脱模的注塑模具,其包括动模组、静模组及二次顶出结构,所述静、动模组呈上下分布;
所述二次顶出结构包括脱模勾板、限位固定板及限位弹性板;所述限位固定板及脱模勾板分别固定于所述动、静模组上,该脱模勾板穿过限位固定板设置;所述限位弹性板装于所述动模组中的推板内,其一端朝脱模勾板方向伸出,形成驱动端;
所述动、静模组相对分离,所述脱模勾板与限位弹性板的驱动端连接,并驱动所述推板与动模组中顶针配合,进行产品顶起;所述限位固定板与限位弹性板的驱动端连接,以驱动限位弹性板置于推板内,进行产品脱模。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脱模勾板,其为直杆,其一端固定于所述静模组的旁侧,另一端为联动端。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联动端呈倒钩状,且朝向所述动模组方向弯曲。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限位弹性板置于所述推板开设的凹槽内,由螺钉穿过推板伸入限位弹性板的滑槽内;
所述限位弹性板的驱动端伸出于所述凹槽外,该驱动端具有斜面。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限位弹性板为块状体,所述斜面靠近脱模勾板设置。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限位固定板靠近所述动模组的一侧具有驱动面,所述驱动面为倾斜面,并与所述斜面配合,以驱动所述限位弹性板朝所述凹槽内位移。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限位固定板朝向所述动模组一侧开设有滑动凹槽,以允许所述脱模勾板滑动穿设。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二次顶出结构的数量为两个,并对称分布。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静模组为具有注胶流道的模组,其内嵌有上模芯。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动模组内嵌有下模芯,所述下模芯与所述上模芯配合,形成模仁,所述注胶流道与模仁连通;
所述动模组靠近所述静模组的一侧具有所述推板。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实用新型与背景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
本实用新型设计二次顶出结构,将原有一次性脱模工艺改进为二次脱模,第一次脱模将解除模具对产品筋条的抱紧力,也就是将产品中部分筋条预脱出,第二次脱模,使得动、静模组完全分离,达到产品脱出的目的,从而确保在产品脱模过程中筋条的完整性;另,本实用新型所阐述的技术方案利用能够相对位移的脱模勾板与限位固定板分别与限位弹性板配合,实现上述的第一次、第二次脱模过程,达到高效且产品完整脱模的目的,具有产品加工效率高、降低加工成本的优点,从而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中带动推板进行位移的是脱模拉勾,避免了现有技术中磨损和弹簧失效可能产生的问题,同时,本新型还具有安全可靠,受力很大,可广泛应用于二次分型的模具结构。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一种高效脱模的注塑模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一种高效脱模的注塑模具的结构剖面图;
图4是图3中Q处结构放大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二次顶出结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在本实用新型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均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本实用新型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实施例
一种高效脱模的注塑模具,其利用二次顶出结构实现产品的二次顶出脱模,从而实现产品的高效且完整的脱出,尤其是针对设计有筋条结构的产品。
如图2所示,所述高效脱模的注塑模具,其包括静模组100、动模组200及二次顶出结构300,所述静、动模组100、200呈上下分布。
如图2及图3所示,所述静模组100包括依次叠设的顶板110及上模板120,所述上模板120内嵌有上模芯,所述上模芯靠近所述动模组200设置;还包括注胶流道,所述注胶流道包括注胶嘴及注胶槽孔,所述注胶嘴置于所述顶板110上,所述注胶槽孔与所述注胶嘴连通。
如图2及图3所示,所述动模组200包括推板210、下模板、顶针220、顶板及固定板,所述顶板装于所述固定板上,所述顶针220装于所述顶板上,并由所述顶板驱动朝向静模组100方向运动实现顶出,所述下模板位于所述顶板之上,所述推板210装于所述下模板之上,该推板210朝向静模组方向开设有内嵌槽,该内嵌槽内安装有下模芯,该下模芯与所述下模芯配合形成模仁,该模仁具有产品注塑成型用的成型模腔;所述注胶槽孔与所述成型模腔连通,实现注胶流道与模仁之间的连通。
如图2及图3所示,所述推板210为一板体,其上开设所述通孔,以允许所述下模芯的穿设,该通孔的形成及尺寸与所述下模芯的形状与尺寸相适配,该推板210在脱模过程中能够顶起成型产品的边沿,以将产品有限的脱出;该推板210朝向所述二次顶出结构300的一侧开设有凹槽211;具体的说:所述凹槽211的开口端朝向所述二次顶出结构300设置。
如图2至图4所示,所述二次顶出结构300的数量可以根据具体产品的尺寸以及相关因素进行设定,一般情况下,所述二次顶出结构300的数量为1-2个,当所述二次顶出结构300的数量为两个时,两个所述二次顶出结构300称分布。
如图2至图4所示,所述二次顶出结构300包括脱模勾板310、限位固定板320及限位弹性板330;
如图2至图5所示,所述脱模勾板310,其为直杆,其一端固定于所述静模组100的上模板旁侧,另一端为联动端311;所述联动端311呈倒钩状,其朝向所述静模组100方向弯曲设置;具体的说:该脱模勾板310的一端通过螺钉锁固于静模组100中的上模板120旁侧,所述联动端311位于所述动模组200的顶板与下模板之间;
如图2至图5所示,所述限位弹性板330为一块状体,其上开设条形的滑槽331,所述限位弹性板330置于所述推板210开设的凹槽211内,需要说明的是:所述凹槽211的深度大于所述限位弹性板330的长度(所述限位弹性板330的长度为沿凹槽211深度方向的最大尺寸),也就是说:所述限位弹性板330能够完整的藏于所述凹槽211内;所述限位弹性板330朝向所述静模组200的一侧开条形槽,所述条形槽为所述滑槽331,一螺钉穿过推板伸入限位弹性板的滑槽内331,限位弹性板330能够沿滑槽方向滑动位移,具体的说:所述限位弹性板330朝向所述脱模勾板310的一端为驱动端,该驱动端伸出于所述凹槽211外,该驱动端具有斜面,该斜面朝向动模组100方向倾斜;
如图2至图5所示,所述限位固定板320固定于所述动模组200的下模板的旁侧,该限位固定板320靠近所述动模组200的一侧开设有滑动凹槽,所述脱模勾板310置于所滑动凹槽内,以允许所述脱模勾板310滑动穿设,所述限位固定板320具有驱动面,所述驱动面321为倾斜面。
如图2至图5所示,所述二次顶出结构的具体脱模过程如下:
产品顶出:在脱模过程中,所述静、动模组100、200相对分离,静模组100中上模板120带动所述脱模勾板310远离所述动模组200位移,直至所述脱模勾板310的联动端311与限位弹性板330的驱动端勾结相连,以限制所述脱模勾板310的脱模位移,同时,利用所述限位弹性板330驱动所述推板210朝向静模组100方向位移,此时也利用顶板驱动顶针220对产品进行顶出,解除产品筋条部分抱紧力,致使产品的筋条部分脱出;
如图2至图5所示,产品脱模:所述限位弹性板330由所述脱模勾板310持续相对分离的位移,致使该限位弹性板330的驱动端的斜面与所述限位固定板320的驱动面配合,驱动所述限位弹性板330朝向推板210凹槽211内位移,使得所述限位弹性板330与脱模勾板310分离,以解除限位弹性板330对脱模勾板310的限制,实现所述静模组100与静模组200完全脱离,此时,产品由顶针220完全顶出,达到产品脱模的目的。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高效脱模的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其包括动模组、静模组及二次顶出结构,所述静、动模组呈上下分布;
所述二次顶出结构包括脱模勾板、限位固定板及限位弹性板;所述限位固定板及脱模勾板分别固定于所述动、静模组上,该脱模勾板穿过限位固定板设置;所述限位弹性板装于所述动模组中的推板内,其驱动端朝脱模勾板方向伸出;
所述动、静模组相对分离,所述脱模勾板与限位弹性板的驱动端连接,并驱动所述推板与动模组中顶针配合,进行产品顶起;所述限位固定板与限位弹性板的驱动端连接,以驱动限位弹性板置于推板内,进行产品脱模。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效脱模的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脱模勾板,其为直杆,其一端固定于所述静模组的旁侧,另一端为联动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高效脱模的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联动端呈倒钩状,且朝向所述动模组方向弯曲。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效脱模的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弹性板置于所述推板开设的凹槽内,由螺钉穿过推板伸入限位弹性板的滑槽内;
所述限位弹性板的驱动端伸出于所述凹槽外,该驱动端具有斜面。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高效脱模的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弹性板为块状体,所述斜面靠近脱模勾板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高效脱模的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固定板靠近所述动模组的一侧具有驱动面,所述驱动面为倾斜面,并与所述斜面配合,以驱动所述限位弹性板朝所述凹槽内位移。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高效脱模的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固定板朝向所述动模组一侧开设有滑动凹槽,以允许所述脱模勾板滑动穿设。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效脱模的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二次顶出结构的数量为两个,并对称分布。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效脱模的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静模组为具有注胶流道的模组,其内嵌有上模芯。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高效脱模的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动模组内嵌有下模芯,所述下模芯与所述上模芯配合,形成模仁,所述注胶流道与模仁连通;
所述动模组靠近所述静模组的一侧具有所述推板。
CN202222336918.6U 2022-04-22 2022-09-02 一种高效脱模的注塑模具 Active CN218399309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9497999 2022-04-22
CN202220949799 2022-04-22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399309U true CN218399309U (zh) 2023-01-31

Family

ID=8503116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336918.6U Active CN218399309U (zh) 2022-04-22 2022-09-02 一种高效脱模的注塑模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39930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819105A (zh) 一种内螺纹分型机构脱模机构及脱模方法
CN218399309U (zh) 一种高效脱模的注塑模具
CN115230094B (zh) 一种具有弹簧保护机构的内抽芯注塑模具
CN217834595U (zh) 一种料头脱模结构
WO2023024295A1 (zh) 一种斜顶弹针联动机构
CN212795716U (zh) 一种斜顶出模具
CN216032158U (zh) 具有免剪式浇口机构的塑料注塑椅模具
CN108819127B (zh) 滑块驱动拉块强制脱模机构
CN210389985U (zh) 一种带有内侧凸起的塑料注射模具
CN113246411B (zh) 一种二次顶出斜向脱模机构
CN213382701U (zh) 一种稳定脱料的注塑模具
CN219133065U (zh) 精密塑料件的加工成型装置
CN216032212U (zh) 一种应用内抽斜滑块的斜顶结构
CN214448181U (zh) 一种结构紧凑的注塑模具
CN219006877U (zh) 注塑模具的开合模机构
CN210969788U (zh) 一种防粘模的斜顶机构
CN218985633U (zh) 一种弹块脱模机构
CN217144800U (zh) 塑料开口篮模具拉钩防撞机构
CN219133066U (zh) 注塑模具
CN217777677U (zh) 无顶针深孔板模具分型取件结构
CN220180051U (zh) 二次强制脱模模具
CN215203255U (zh) 侧向抽芯限位开模模具结构
CN219947121U (zh) 一种可防止细长动模镶件发生变形的模具
CN217414776U (zh) 模具斜顶结构
CN220864655U (zh) 顶出脱扣模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