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385017U - 一种继电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继电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385017U
CN218385017U CN202222685510.XU CN202222685510U CN218385017U CN 218385017 U CN218385017 U CN 218385017U CN 202222685510 U CN202222685510 U CN 202222685510U CN 218385017 U CN218385017 U CN 21838501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ron
movable
contact
movable spring
relay accord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685510.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萌
陈松生
代文广
傅大鹏
谢丰柱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iamen Hongfa Electric Power Control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Xiamen Hongfa Electric Power Control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iamen Hongfa Electric Power Controls Co Ltd filed Critical Xiamen Hongfa Electric Power Control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685510.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38501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38501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385017U/zh
Priority to PCT/CN2023/123432 priority patent/WO2024078424A1/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02Bases; Casings; Covers
    • H01H50/04Mounting complete relay or separate parts of relay on a base or inside a cas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16Magnetic circuit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54Contact arrangements
    • H01H50/56Contact spring sets
    • H01H50/58Driving arrangements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therewith; Mounting of driving arrangements on armatur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64Driving arrangements between movable part of magnetic circuit and contact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Breakers (AREA)
  • Electromagne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继电器,涉及电力电器技术领域。该继电器包括触点组件,包括一动簧片和一对静触点引出端,动簧片用于与一对静触点引出端接触或分离;抗短路组件,包括上导磁铁和下导磁铁;支撑部件,用于承载上导磁铁;其中,下导磁铁固定于动簧片的底部,使上导磁铁和下导磁铁之间用于形成导磁回路,以在动簧片出现故障大电流时产生吸力,用于抵抗动簧片与静触点引出端之间的电动斥力。上导磁铁采用固定式结构,支撑部件起到承载上导磁铁的作用,无需尺寸较大的线圈就能满足保持力的需求,从而满足继电器轻量化的需求。

Description

一种继电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力电器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继电器。
背景技术
随着新能源汽车的续航里程要求提升,要求正常情况下高压直流继电器的热损耗减小,电池包短路时又因为电池容量更高,要求继电器抗短路电流、电压均进一步上升。当短路负载很大时,高压直流继电器触头会因为短路电流产生电动斥力而发生触头弹开,进而发生触点拉弧,由于负载短路电流及电压均很高,导致瞬间触头间剧烈燃弧。
现有技术通常是在动组件设置随动式抗短路环电磁结构,当短路电流在产生电动斥力时,利用抗短路环电磁结构中上导磁铁对下导磁铁产生了电磁吸力,并将下导磁铁与动触片固定在一起,从而保证动触头不弹开。由于动组件的支撑需要依靠动铁芯的保持力来支撑,而保持力是线圈通电产生的电磁力来保持,如果线圈功耗有限,保持力有限,用来支撑抗短路环的保持力也就有限。因此,当短路电流达到一定的预设值时,下导磁铁对上导磁铁也会产生一个电磁吸力,当铁芯的保持力无法支持下导磁铁对上导磁铁的电磁吸力时,依然要发生触头弹开。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现有只能将线圈的尺寸做大,以提高动铁芯的保持力,但是尺寸较大的线圈就会增大继电器的整体体积,不利于继电器轻量化的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继电器,满足安全性和轻量化的需求。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继电器,包括:
触点组件,包括一动簧片和一对静触点引出端,所述动簧片用于与一对所述静触点引出端接触或分离;
抗短路组件,包括上导磁铁和下导磁铁;
支撑部件,用于承载所述上导磁铁;
其中,所述下导磁铁固定于所述动簧片的底部,所述上导磁铁和所述下导磁铁之间用于形成导磁回路,以在所述动簧片出现故障大电流时产生吸力,用于抵抗所述动簧片与所述静触点引出端之间的电动斥力。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还包括绝缘件,所述绝缘件设置于所述支撑部件和所述上导磁铁之间,所述支撑部件通过所述绝缘件承载所述上导磁铁。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所述上导磁铁和所述绝缘件其中一个设置有定位块,另一个设置有定位槽,所述定位块至少部分设置于所述定位槽。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所述支撑部件、所述绝缘件及所述上导磁铁为一体成型结构。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所述绝缘件朝向所述支撑部件的一侧设置有定位孔,所述支撑部件至少部分穿设于所述定位孔。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所述绝缘件的数量为多个,沿所述动簧片的宽度方向,多个所述绝缘件沿所述上导磁铁长度方向的两侧设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所述支撑部件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支撑部件设置于一对静触点引出端之间并分布于所述上导磁铁的两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还包括接触容器,所述接触容器包括轭铁板,所述支撑部件设置于所述轭铁板。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所述接触容器还包括陶瓷罩,所述陶瓷罩设置于所述轭铁板上,所述静触点引出端至少部分伸入所述陶瓷罩内,所述支撑部件、所述动簧片及抗短路组件设置于陶瓷罩内。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所述上导磁铁和所述陶瓷罩的顶部内壁之间设置有缝隙,使所述上导磁铁未贴合于所述陶瓷罩的顶部内壁。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所述支撑部件为柱状结构。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还包括驱动组件,所述驱动组件包括推杆单元,所述推杆单元能够驱动所述动簧片靠近所述静触点引出端的方向移动;
其中,所述动簧片与下导磁铁形成可动构件,所述可动构件和所述推杆单元通过限位凸起和限位孔配合。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所述可动构件还包括支撑部,所述支撑部固定连接于所述下导磁铁,所述支撑部设置于所述推杆单元和所述下导磁铁之间,所述推杆单元和所述支撑部通过所述限位凸起和所述限位孔配合,用于驱动所述动簧片移动。
上述实用新型中的一个实施例至少具有如下优点或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继电器,通过动簧片用于与一对静触点引出端接触或分离,当动簧片和一对静触点引出端底部的静触点相接触时,实现电流从一个静触点引出端流入,经过动簧片后从另一个静触点引出端流出,从而实现连通负载。
通过下导磁铁设置于动簧片的底部,下导磁铁可以和动簧片一起向靠近静触点引出端的方向移动。下导磁铁能够向靠近上导磁铁的方向移动,使上导磁铁和下导磁铁之间能够形成导磁回路,在动簧片出现故障大电流时,通过设置上导磁铁位于动簧片的上方,下导磁铁位于动簧片的下方,相当于动簧片夹设于上导磁铁和下导磁铁两个磁铁之间,当上导磁铁对下导磁铁产生吸力,该吸力起到拉动簧片的作用,并用于抵抗动簧片与静触点引出端之间因故障电流产生的电动斥力,避免动簧片和静触点引出端之间出现相互脱开而导致拉弧***的情况,保证动簧片和静触点引出端接触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通过支撑部件用于承载上导磁铁,即上导磁铁固定于除驱动组件以外的固定位置,使抗短路组件中上导磁铁和下导磁铁形成导磁回路并产生的电磁吸力,由作用在驱动组件上转移到固定静止的位置上,消除了动铁芯脱开,继电器在强电弧作用下烧毁、***的风险。此时,上导磁铁采用固定式结构,支撑部件起到承载上导磁铁的作用,使驱动组件无需承担短路时下导磁铁对上导磁铁的吸力,无需尺寸较大的线圈就能满足保持力的需求,从而满足继电器轻量化的需求。
附图说明
图1示出的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继电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的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继电器的俯视图;
图3示出的是图2中A-A的剖视图;
图4示出的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继电器的***图;
图5示出的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继电器工作状态示意图;
图6示出的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继电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7示出的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继电器的俯视图;
图8示出的是图7中B-B的剖视图;
图9示出的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继电器的***图;
图10示出的是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继电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11示出的是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继电器的剖视图;
图12示出的是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继电器的***图。
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接触容器;2、触点组件;3、抗短路组件;4、驱动组件;5、连接件;6、支撑部件;7、绝缘件;
11、陶瓷罩;12、轭铁板;
21、静触点引出端;22、动簧片;
31、上导磁铁;312、缝隙;32、下导磁铁;
41、推杆单元;411、推杆;412、安装座;413、限位凸起;
42、支撑部;421、挡板;422、限位孔;
43、弹性件;
44、电磁铁单元;441、线圈架;442、线圈;443、动铁芯。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考附图更全面地描述示例实施方式。然而,示例实施方式能够以多种形式实施,且不应被理解为限于在此阐述的实施方式;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使得本实用新型将全面和完整,并将示例实施方式的构思全面地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类似的结构,因而将省略它们的详细描述。
实施例一
如图1-图4所示,图1示出的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继电器的结构示意图;图2示出的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继电器的俯视图;图3示出的是图2中A-A的剖视图;图4示出的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继电器的***图。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继电器,该继电器包括触点组件2,触点组件2包括一动簧片22和一对静触点引出端21,动簧片22用于与一对静触点引出端21接触或分离。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继电器,通过设置动簧片22用于与一对静触点引出端21接触或分离,当动簧片22和一对静触点引出端21底部的静触点相接触时,实现电流从一个静触点引出端21流入,经过动簧片22后从另一个静触点引出端21流出,从而实现连通负载。
当短路负载很大时,在短路电流的作用下,动簧片22与静触点引出端21之间会产生电动斥力而发生触头弹开,导致触点拉弧并剧烈燃烧,甚至可能会出现***的情况。为此,如图1-图4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继电器还包括抗短路组件3,抗短路组件3包括上导磁铁31和下导磁铁32,下导磁铁32设置于动簧片22的底部,上导磁铁31和下导磁铁32之间用于形成导磁回路,以在动簧片22出现故障大电流时产生吸力,用于抵抗动簧片22与静触点引出端21之间的电动斥力。上导磁铁31和下导磁铁32可以采用铁、钴、镍及其合金等材料制作而成。
通过下导磁铁32固定于动簧片22的底部,下导磁铁32可以和动簧片22一起向靠近静触点引出端21的方向移动。下导磁铁32能够向靠近上导磁铁31的方向移动,使上导磁铁31和下导磁铁32之间能够形成导磁回路,在动簧片22出现故障大电流时,通过设置上导磁铁31位于动簧片22的上方,下导磁铁32位于动簧片22的下方,相当于动簧片22夹设于上导磁铁31和下导磁铁32两个磁铁之间,当上导磁铁31对下导磁铁32产生吸力,该吸力起到拉动动簧片22的作用,并用于抵抗动簧片22与静触点引出端21之间因故障电流产生的电动斥力,避免动簧片22和静触点引出端21之间出现相互脱开而导致拉弧***的情况,保证动簧片22和静触点引出端21接触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需要说明的是,如图3-图4所示,继电器还包括驱动组件4,驱动组件4包括推杆单元41,推杆单元41能够驱动动簧片22向靠近静触点引出端21的方向移动。推杆单元41可移动设置,推杆单元41为动簧片22提供动力,推动动簧片22移动,从而实现动簧片22和静触点引出端21的接触和分离。
如果上导磁铁31和下导磁铁32均为活动设置,那么上导磁铁31和下导磁铁32需要依靠驱动组件4的保持力来进行支撑,如果保持力无法支撑下导磁铁32对上导磁铁31的吸力,则会出现上导磁铁31和下导磁铁32下落依然导致动簧片22和静触点引出端21脱离的情况。现有采用增加驱动组件4的线圈尺寸以达到增加保持力的目的,但是尺寸较大的线圈难以满足轻量化的需求。
为此,如图3-图5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继电器还包括支撑部件6,支撑部件6用于承载上导磁铁31。
通过支撑部件6用于承载上导磁铁31,即上导磁铁31固定于除驱动组件4以外的固定位置,使抗短路组件3中上导磁铁31和下导磁铁32形成导磁回路并产生的电磁吸力,由作用在驱动组件4上转移到固定静止的位置上,消除了动铁芯443脱开,继电器在强电弧作用下烧毁、***的风险。此时,上导磁铁31采用固定式结构,支撑部件6起到承载上导磁铁31的作用,使驱动组件4无需承担短路时下导磁铁32对上导磁铁31的吸力,无需尺寸较大的线圈442就能满足保持力的需求,从而满足继电器轻量化的需求。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支撑部件6为柱状结构,占用空间小,且支撑和承载强度好。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3-图5所示,该继电器还包括绝缘件7,绝缘件7设置于支撑部件6和上导磁铁31之间,支撑部件6通过绝缘件7承载上导磁铁31。
如果支撑部件6为金属材质制成,能够保证支撑部件6具有良好的结构强度,但是当支撑部件6的底部固定于金属板等静态固定件时,就不能保证上导磁铁31的绝缘效果。通过在支撑部件6和上导磁铁31之间设置有绝缘件7,绝缘件7起到支撑部件6和上导磁铁31隔离的作用,保证上导磁铁31的绝缘效果。其中,支撑部件6支撑绝缘件7,绝缘件7支撑上导磁铁31,以使支撑部件6通过绝缘件7承载上导磁铁31,绝缘件7起到中间支撑的作用。绝缘件7具体为绝缘块,绝缘块和上导磁铁31之间的接触面积比较大,提高对上导磁铁31的支撑效果。
可以理解的是,绝缘件7具体采用绝缘材质制成,例如塑料等。
可以理解的是,如果在支撑部件6和上导磁铁31之间设置有绝缘件7,则支撑部件6可以采用金属材质制成或者绝缘材质制成,此时对支撑部件6的材质并不作限定,但是如果在支撑部件6和上导磁铁31之间没有设置有绝缘件7,为了避免上导磁铁31短路的风险,则支撑部件6需要采用绝缘材质制成。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3-图5所示,上导磁铁31和绝缘件7其中一个设置有定位块,另一个设置有定位槽,定位块至少部分设置于定位槽。通过定位块和定位槽的相互配合,保证上导磁铁31和绝缘件7之间的定位效果。
具体地,绝缘件7朝向上导磁铁31的方向凸设有定位块,上导磁铁31对应定位块设置有定位槽,定位块插接于定位槽内,相当于定位块嵌入定位槽内,保证绝缘件7和上导磁铁31相对位置准确性。
另外,上导磁铁31朝向绝缘件7的一侧开设有容纳槽,容纳槽用于容纳绝缘件7,容纳槽在为绝缘件7提供容纳空间的同时,容纳槽的侧壁起到对绝缘件7限位的作用,上导磁铁31至少部分相当于嵌设于容纳槽内,使上导磁铁31和绝缘件7的整体外形类似于长方体结构,结构整齐、美观性好。
在本实施例中,支撑部件6、绝缘件7及上导磁铁31为一体成型结构。通过设置支撑部件6、绝缘件7及上导磁铁31为一体成型结构,节省零件单独生产和组装的环节,有效降低生产成本。
在本实施例中,绝缘件7朝向支撑部件6的一侧设置有定位孔,支撑部件6至少部分穿设于定位孔。
如果支撑部件6的顶部端面直接接触绝缘件7的底面,由于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绝缘件7和支撑部件6之间出现相对位置偏移的情况,通过支撑部件6至少部分穿设于绝缘件7的定位孔,起到支撑部件6和绝缘件7之间预定位的作用。
在本实施例中,支撑部件6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支撑部件6设置于一对静触点引出端21之间并分布于上导磁铁31的两侧。
通过设置多个支撑部件6分布于上导磁铁31的两侧,保证对上导磁铁31的支撑平衡性,避免上导磁铁31出现偏移的情况。通过多个支撑部件6设置于一对静触点引出端21之间,则绝缘件7也位于一对静触点引出端21之间,使绝缘件7受电弧影响较小,且不占用灭弧空间。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本实施例提供的支撑部件6的数量具体为四个,四个支撑部件6相当于设置于上导磁铁31的四角处,以保证对上导磁铁31的支撑效果。本实施例对支撑部件6的具体数量并不作限定,可以根据实际生产情况进行调整。
在本实施例中,绝缘件7的数量为多个,沿动簧片22的宽度方向,多个绝缘件7沿上导磁铁31长度方向的两侧设置。
通过多个绝缘件7设置于上导磁铁31的两侧,保证对上导磁铁31的支撑平衡性,避免上导磁铁31出现偏移的情况。由于动簧片22沿长度方向的两端可能为与静触点引出端21相接触的位置,通过多个绝缘件7沿动簧片22的宽度方向分布,起到对动簧片22和静触点引出端21相接触的位置避让的作用。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本实施例提供的绝缘件7的数量为两个,两个绝缘件7分别设置于上导磁铁31的两侧,每个绝缘件7对应两个支撑部件6,即对上导磁铁31的每一侧而言,由两个支撑部件6通过一个绝缘件7进行承载,则支撑部件6和绝缘件7起到支撑架体的作用,保证对上导磁铁31支撑效果。本实施例对绝缘件7的具体数量并不作限定,可以根据实际生产情况进行调整。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3-图5所示,该继电器还包括接触容器1,接触容器1包括轭铁板12,支撑部件6设置于轭铁板12。
通过支撑部件6设置于轭铁板12,即轭铁板12为支撑部件6提供固定位置,即支撑部件6的底部与轭铁板12相固定,支撑部件6的顶部通过绝缘件7承载上导磁铁31,保证对上导磁铁31支撑效果。
可以理解的是,上导磁铁31和轭铁板12之间通过支撑部件6或通过支撑部件6和绝缘件7相连接,使上导磁铁31和轭铁板12之间绝缘,从而增加负载的安全性。
在本实施例中,接触容器1还包括陶瓷罩11,陶瓷罩11设置于轭铁板12上,静触点引出端21至少部分伸入陶瓷罩11内,支撑部件6、动簧片22及抗短路组件3设置于陶瓷罩11内。
通过静触点引出端21设置在陶瓷罩11上,陶瓷罩11为静触点引出端21提供固定位置,通过支撑部件6、动簧片22及抗短路组件3设置于陶瓷罩11内,静触点引出端21至少部分伸入陶瓷罩11内,陶瓷罩11为支撑部件6、抗短路组件3、触点组件2的动簧片22和至少部分静触点引出端21提供绝缘环境。
如果上导磁铁31和陶瓷罩11的顶部内壁直接贴合,那么上导磁铁31和静触点引出端21之间的距离比较近,难以保证耐压和安距的需求。为此,如图3-图5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上导磁铁31和陶瓷罩11的顶部内壁之间设置有缝隙312,使上导磁铁31未贴合于陶瓷罩11的顶部内壁。
通过上导磁铁31和陶瓷罩11的顶部内壁之间设置有缝隙312,使上导磁铁31的整体并没有与陶瓷罩11的顶部内部相贴合,利用上导磁铁31和陶瓷罩11的顶部内壁之间的缝隙312,起到增大两个静触点引出端21之间爬电距离的作用,以保证绝缘爬电距离要求。
可以理解的是,由于上导磁铁31利用支撑部件6进行支撑,难以保证上导磁铁31紧密贴合于陶瓷罩11的顶部内壁,此时上导磁铁31相当于固定于陶瓷罩11内腔的上方位置。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动簧片22可以为直片形,且沿着动簧片22的长度方向,在驱动组件4的作用下,动簧片22的两端能够分别与两个静触点引出端21接触,从而实现连通负载。静触点引出端21的底部作为静触点,动簧片22沿其长度方向的两端可以作为动触点。动簧片22两端的动触点可以凸出于动簧片22的其他部分,也可以是与其他部分齐平。
可以理解的是,静触点可以是一体或分体地设置在静触点引出端21的底部,动触点可以是一体或分体地设置在动簧片22沿其长度方向的两端。
两个静触点引出端21设置在陶瓷罩11上,例如设置在陶瓷罩11的顶部。并且,每个静触点引出端21的一端伸入陶瓷罩11的接触腔室内,另一端凸出于陶瓷罩11的外表面。静触点引出端21伸入接触腔室内部的一端用于与动簧片22相接触。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3-图5所示,上导磁铁31为一字型结构,上导磁铁31沿动簧片22的宽度方向延伸;和/或,下导磁铁32为U形结构,下导磁铁32的开口朝向动簧片22设置,下导磁铁32位于动簧片22宽度方向的两侧的部分能够抵接于上导磁铁31。
通过设置上导磁铁31为一字型结构,上导磁铁31对应设置于动簧片22的两个动触点之间的位置,即位于推杆单元41的正上方,通过上导磁铁31沿动簧片22的宽度方向延伸,用于上导磁铁31和下导磁铁32的匹配和对应。
通过设置下导磁铁32为U形结构,下导磁铁32的开口朝向动簧片22设置,使下导磁铁32的两个侧臂向上导磁铁31的方向延伸,从而上导磁铁31的两个侧臂能够分别与上导磁铁31的两端相互靠近或者相互接触,以在动簧片22上沿其宽度形成一个环绕的导磁环。由于动簧片22沿其长度方向的两端为动触点,沿动簧片22宽度方向形成的环绕导磁环不会出现干涉,在动簧片22出现故障大电流时,产生动触点压力方向上的电磁吸力,以抵抗动簧片22与静触点引出端21之间因故障电流产生的电动斥力。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继电器可以包括外壳,接触容器1、触点组件2、抗短路组件3和驱动组件4设置于外壳内,外壳起到容纳和保护的作用,也可以不包括外壳,而是这些组件组装后直接安装在应用产品中,例如电池包、电气控制盒。
需要说明的是,外壳具有中空腔室,中空腔室与外壳的外部连通。接触容器1设置在中空腔室内,由于接触容器1包括陶瓷罩11和轭铁板12,陶瓷罩11和轭铁板12围成一个接触腔室。
在一个实施例中,动簧片22与下导磁铁32形成可动构件,可动构件和推杆单元41通过限位凸起413和限位孔422配合。在限位凸起413和限位孔422的相互配合作用下,推杆单元41的移动作用力可以传递至可移动构件,便于动簧片22用于与一对静触点引出端21接触或分离。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限位孔422可以是通孔也可以是盲孔。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3-图5所示,可动构件还包括支撑部42,支撑部42固定连接于下导磁铁32,支撑部42设置于推杆单元41和下导磁铁32之间,推杆单元41和支撑部42通过限位凸起413和限位孔422配合,用于驱动动簧片22移动。
通过支撑部42设置于推杆单元41和下导磁铁32之间,支撑部42起到推杆411组件和下导磁铁32之间中间连接的作用,通过支撑部42固定连接于下导磁铁32,起到承载下导磁铁32的作用,以保证下导磁铁32的支撑效果。在限位凸起413和限位孔422的相互配合作用下,推杆单元41的移动作用力可以传递至支撑部42,用于驱动动簧片22移动,便于动簧片22用于与一对静触点引出端21接触或分离。
需要说明的是,在动簧片22设置有第一连接孔,下导磁铁32对应第一连接孔设置有第二连接孔,支撑部42对应第二连接孔设置有第三连接孔,连接件5具体为螺栓或者铆钉或者连接销等,连接件5分别穿设于第一连接孔、第二连接孔及第三连接孔,保证动簧片22、下导磁铁32及支撑部42之间的连接稳定性。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3-图5所示,驱动组件4还包括弹性件43,弹性件43设置于支撑部42和推杆单元41之间,弹性件43的一端抵接于推杆单元41,另一端抵接于可动构件。具体地,弹性件43的另一端抵接于支撑部42,或弹性件43的另一端穿过支撑部42并抵接于下导磁铁32。
弹性件43具体为弹簧等具有弹性和复位作用的部件,如果弹性件43的一端抵接于推杆单元41,另一端抵接于可动构件,推杆单元41通过支撑部42和弹性件43推动下导磁铁32向靠近上导磁铁31的方向移动;如果弹性件43的一端抵接于推杆单元41,另一端穿过支撑部42并抵接于下导磁铁32,在支撑部42的中部设置有通孔,下导磁铁32的底部设置有安装槽,使弹性件43的另一端穿过通孔后并固定于安装槽内,推杆单元41可以通过弹性件43推动下导磁铁32向靠近上导磁铁31的方向移动。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3-图5所示,推杆单元41包括推杆411和安装座412,推杆411的顶部和安装座412相固定,推杆411提供相对于陶瓷罩11移动的动力,安装座412用于安装弹簧。具体地,安装座412的中心设置有定位柱和定位环槽,定位环槽环设于定位柱的周围,定位柱穿设于弹性件43的底部,实现弹性件43沿其径向方向底部的定位,定位环槽用于容置弹性件43,实现弹性件43沿其径向方向底部的定位。与此同时,在下导磁铁32的底部设置有安装槽,实现弹性件43沿其径向方向顶部的定位,从而保证弹性件43轴向方向的两端具有良好的定位效果,避免出现偏移的情况。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推杆411和安装座412位一体成型结构,采用一体注塑的工艺实现,减少零件组装的环节,降低生产成本。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3-图5所示,支撑部42为U形支架,U形支架的开口端朝向推杆单元41设置。采用这种方式,U形支架相当于弹性件43的保护罩,起到弹性件43的防护作用。
在本实施例中,U形支架的两个侧臂用于限位弹性件43。其中,U形支架的侧臂和推杆单元41通过限位凸起413和限位孔422配合。
具体地,U形支架的两个侧臂起到对弹性件43限位的作用,避免弹性件43在挤压和复位过程中出现脱离的情况。通过U形支架的侧臂和推杆单元41通过限位凸起413和限位孔422配合,推杆单元41能够通过U形支架拉动下导磁铁32移动。同时,U形支架的两个侧臂沿推杆单元41的移动方向延伸,即U形支架的两个侧臂具有一定的高度,使U形支架并没有与安装座412相贴合,U形支架和安装座412之间存在一定的高度空间,为弹性件43的压缩或复位提供活动空间。
可以理解的是,U形支架的侧臂和推杆单元41中其中一个设置有限位凸起413,另一个设置有限位孔422,限位孔422用于限位凸起413的限位。
具体地,在推杆单元41的安装座412的外壁凸设有限位凸起413,在支撑部42的两个侧臂设置有限位孔422,限位凸起413至少部分设置于限位孔422,限位孔422起到对限位凸起413进行上下限位的作用。
在本实施例中,沿推杆单元41的移动方向,限位孔422和限位凸起413之间设置有间隙。
通过限位孔422和限位凸起413之间设置有间隙,间隙沿推杆单元41的移动方向设置,间隙为限位凸起413提供活动空间,在保证支撑部42能够上下移动的同时,还实现对支撑部42止位的作用。
如图3-图5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继电器的工作过程如下:
在初始安装时,弹性件43处于预压缩状态,支撑部42、下导磁铁32、动簧片22铆接于一起,在推杆单元41的驱动作用下,支撑部42、下导磁铁32及动簧片22同步移动,此时限位凸起413与限位孔422的下方相贴合,用于U形支架的限位;
在推杆单元41移动到合适的位置时,动簧片22两端的动触点与两个静触点引出端21分别相接触;
随后,推杆单元41继续向上移动,由于动簧片22已经与两个静触点引出端21的底端相接触,动簧片22无法继续向上移动,推杆单元41继续向上移动,实现触点的超行程,此时由于限位凸起413与限位孔422的上方贴合,位于下方的限位孔422和位于上方的限位孔422之间为超行程提供移动的空间,使推杆单元41能够继续挤压弹性件43,弹性件43进一步为下导磁铁32提供向上的支撑力,保证触点压力,进一步避免动簧片22相对于静触点引出端21脱离的情况,保证动簧片22和静触点引出端21相互接触的可靠性。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和实施例一类似,区别仅在于支撑部42和安装座412的结构不同。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本实施例在初始时限位凸起413与限位孔422中位于上方的限位面相接触。
如图6-图9所示,图6示出的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继电器的结构示意图;图7示出的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继电器的俯视图;图8示出的是图7中B-B的剖视图;图9示出的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继电器的***图。
本实施例提供的支撑部42为固定片,固定片为平面结构,固定片的中心设置有通孔,通孔为弹性件43提供避让空间,弹性件43的上端穿过通孔并抵接于下导磁铁32的安装槽内。固定片具有两个相对设置的凸出部,在凸出部设置有第三连接孔,连接件5分别穿设于第一连接孔、第二连接孔及第三连接孔,以实现动簧片22、下导磁铁32及固定片之间的固定。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8-图9所示,推杆单元41朝向支撑部42的方向有挡板421,挡板421连接于支撑部42,挡板421用于限位弹性件43。
如果支撑部42为固定片,固定片的平面结构导致其高度比较小,通过设置推杆单元41朝向支撑部42的方向有挡板421,即推杆单元41的安装座412设置有挡板421,挡板421起到对弹性件43限位的作用,避免弹性件43在挤压和复位过程中出现脱离的情况。通过挡板421连接于固定片,推杆单元41能够驱动固定片和下导磁铁32同步移动。同时,挡板421沿推杆单元41的移动方向延伸,即挡板421具有一定的高度,使固定片和安装座412之间存在一定的高度空间,为弹性件43的压缩或复位提供活动空间。
在本实施例中,支撑部42和推杆单元41中其中一个设置有限位凸起413,另一个设置有限位孔422,限位孔422用于限位凸起413的限位。
具体地,固定片设置有限位凸起413,在推杆单元41中安装座412的挡板421设置有限位孔422或者限位槽,限位凸起413至少部分设置于限位孔422或者限位槽内,限位孔422或者限位槽沿推杆单元41移动方向的两个侧壁即为限位孔422,限位为用于对限位凸起413进行限位。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限位凸起413的数量为两个,两个限位凸起413相对设置,两个凸出部相对设置,两个限位凸起413和两个凸出部间隔设置,相邻限位凸起413和凸出部之间的夹角为90°。
实施例三
本实施例和实施例一类似,区别仅在于没有设置支撑部42,依然能够实现在限位凸起413和限位孔422配合作用下,实现推杆单元41对可动构件的推动或拉动。
如图10-图1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下导磁铁32包括磁铁主体和两个侧板,两个侧板分别设置于磁铁主体的两侧,推杆单元41朝向下导磁铁32的方向有两个挡板421;其中,挡板421和侧板对应通过限位凸起413和限位孔422配合。
通过设置推杆单元41朝向下导磁铁32的方向有挡板421,即推杆单元41的安装座412设置有挡板421,挡板421起到对弹性件43限位的作用,避免弹性件43在挤压和复位过程中出现脱离的情况。通过挡板421连接于侧板,推杆单元41能够驱动侧板和下导磁铁32同步移动。同时,挡板421沿推杆单元41的移动方向延伸,即挡板421具有一定的高度,使侧板和安装座412之间存在一定的高度空间,为弹性件43的压缩或复位提供活动空间。
可以理解的是,推杆单元41直接与可动构件配合,装配更简单,且避免在超行程过程中动簧片22对上导磁铁31的干涉。
可以理解的是,挡板421和侧板中其中一个设置有限位凸起413,另一个设置有限位孔422,限位孔422用于限位凸起413的限位。
具体地,侧板设置有限位凸起413,在推杆单元41中安装座412的挡板421设置有限位孔422,限位凸起413至少部分设置于限位孔422,限位孔422用于对限位凸起413进行限位。
其中,如图10-图12所示,驱动组件4还包括电磁铁单元44,电磁铁单元44包括线圈架441、线圈442、静铁芯和动铁芯443。线圈架441呈中空筒状,且采用绝缘材料形成,线圈442环绕线圈架441上。静铁芯固定设置在线圈架441的中心孔内,静铁芯和动铁芯443相对设置,动铁芯443可移动地设置在线圈架441的中心孔内,动铁芯443连接与推杆单元41的底端相连接,用于当线圈442通电时,被静铁芯吸引动铁芯443向上运动,动铁芯443带动推杆单元41向上移动,当线圈442断开电流时,动铁芯443受复位弹簧的作用向下运动,动铁芯443则带动推杆单元41向下移动。动铁芯443与推杆单元41可以采用螺接螺纹连接、铆接、焊接或其他方式连接。
在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的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一对”“一”仅用于描述一对或一个,而不能理解为仅一对仅一个,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相连”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左”、“右”、“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实用新型实施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单元必须具有特定的方向、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限制。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仅为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实用新型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实用新型实施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3)

1.一种继电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触点组件(2),包括一动簧片(22)和一对静触点引出端(21),所述动簧片(22)用于与一对所述静触点引出端(21)接触或分离;
抗短路组件(3),包括上导磁铁(31)和下导磁铁(32);
支撑部件(6),用于承载所述上导磁铁(31);
其中,所述下导磁铁(32)固定于所述动簧片(22)的底部,所述上导磁铁(31)和所述下导磁铁(32)之间用于形成导磁回路,以在所述动簧片(22)出现故障大电流时产生吸力,用于抵抗所述动簧片(22)与所述静触点引出端(21)之间的电动斥力。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绝缘件(7),所述绝缘件(7)设置于所述支撑部件(6)和所述上导磁铁(31)之间,所述支撑部件(6)通过所述绝缘件(7)承载所述上导磁铁(31)。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导磁铁(31)和所述绝缘件(7)其中一个设置有定位块,另一个设置有定位槽,所述定位块至少部分设置于所述定位槽。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部件(6)、所述绝缘件(7)及所述上导磁铁(31)为一体成型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件(7)朝向所述支撑部件(6)的一侧设置有定位孔,所述支撑部件(6)至少部分穿设于所述定位孔。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件(7)的数量为多个,沿所述动簧片(22)的宽度方向,多个所述绝缘件(7)沿所述上导磁铁(31)长度方向的两侧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部件(6)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支撑部件(6)设置于一对静触点引出端(21)之间并分布于所述上导磁铁(31)的两侧。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接触容器(1),所述接触容器(1)包括轭铁板(12),所述支撑部件(6)设置于所述轭铁板(12)。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容器(1)还包括陶瓷罩(11),所述陶瓷罩(11)设置于所述轭铁板(12)上,所述静触点引出端(21)至少部分伸入所述陶瓷罩(11)内,所述支撑部件(6)、所述动簧片(22)及抗短路组件(3)设置于陶瓷罩(11)内。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导磁铁(31)和所述陶瓷罩(11)的顶部内壁之间设置有缝隙(312),使所述上导磁铁(31)未贴合于所述陶瓷罩(11)的顶部内壁。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部件(6)为柱状结构。
12.根据权利要求1-11任一项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驱动组件(4),所述驱动组件(4)包括推杆单元(41),所述推杆单元(41)能够驱动所述动簧片(22)靠近所述静触点引出端(21)的方向移动;
其中,所述动簧片(22)与下导磁铁(32)形成可动构件,所述可动构件和所述推杆单元(41)通过限位凸起(413)和限位孔(422)配合。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可动构件还包括支撑部(42),所述支撑部(42)固定连接于所述下导磁铁(32),所述支撑部(42)设置于所述推杆单元(41)和所述下导磁铁(32)之间,所述推杆单元(41)和所述支撑部(42)通过所述限位凸起(413)和所述限位孔(422)配合,用于驱动所述动簧片(22)移动。
CN202222685510.XU 2022-10-12 2022-10-12 一种继电器 Active CN21838501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685510.XU CN218385017U (zh) 2022-10-12 2022-10-12 一种继电器
PCT/CN2023/123432 WO2024078424A1 (zh) 2022-10-12 2023-10-08 继电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685510.XU CN218385017U (zh) 2022-10-12 2022-10-12 一种继电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385017U true CN218385017U (zh) 2023-01-24

Family

ID=8492953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685510.XU Active CN218385017U (zh) 2022-10-12 2022-10-12 一种继电器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218385017U (zh)
WO (1) WO2024078424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4078424A1 (zh) * 2022-10-12 2024-04-18 厦门宏发电力电器有限公司 继电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996412B2 (ja) * 2018-04-26 2022-01-17 株式会社Soken 電磁継電器
CN110349811A (zh) * 2019-08-08 2019-10-18 东莞市中汇瑞德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高容量继电器的抗短路结构
CN212032959U (zh) * 2019-12-31 2020-11-27 厦门宏发电力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可抗短路电流的直流继电器
CN111627758B (zh) * 2020-07-08 2024-07-02 尼普顿电器(昆山)有限公司 触点磨损后仍能承载大电流冲击的直流继电器
CN216528650U (zh) * 2021-12-01 2022-05-13 昆山国力源通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抗短路电流触头结构
CN218385017U (zh) * 2022-10-12 2023-01-24 厦门宏发电力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继电器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4078424A1 (zh) * 2022-10-12 2024-04-18 厦门宏发电力电器有限公司 继电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4078424A1 (zh) 2024-04-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4030458B1 (en) Direct current contactor and automobile
CN210142625U (zh) 高容量继电器的抗短路结构
CN218385017U (zh) 一种继电器
KR20200025805A (ko) 직류 릴레이
CN218385019U (zh) 继电器
CN112309775A (zh) 一种直流接触器、配电盒、动力电池总成与车辆
WO2024078418A1 (zh) 一种继电器
CN212136360U (zh) 400a一组常闭新型直流接触器
EP4184542A1 (en) Contact device, electromagnetic switch, on board charger, and new energy vehicle
CN218866991U (zh) 继电器
CN218866992U (zh) 继电器
CN218482157U (zh) 继电器、控制装置及控制电路模块
CN218730704U (zh) 继电器
CN216054511U (zh) 一种易装配型耐短路电流的直流接触器触头结构
CN214254281U (zh) 带有高抗短路结构的高压直流继电器
CN108400061B (zh) 高压直流通断器
CN111933488A (zh) 动触点结构及接触器
CN219998120U (zh) 接触器
CN220963156U (zh) 高压直流继电器
CN220963168U (zh) 继电器
CN220963159U (zh) 一种辅助触头组件及带辅助触点的高压直流继电器
CN221057330U (zh) 抗短路电流的高压直流继电器
CN218385044U (zh) 一种继电器
CN221304537U (zh) 推杆组件及继电器
CN210575746U (zh) 应用于5g通信的微小直流接触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