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331173U - 极早期双激光烟雾探测 - Google Patents

极早期双激光烟雾探测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331173U
CN218331173U CN202221764861.3U CN202221764861U CN218331173U CN 218331173 U CN218331173 U CN 218331173U CN 202221764861 U CN202221764861 U CN 202221764861U CN 218331173 U CN218331173 U CN 21833117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etection
cavity
light
air
las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764861.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吴云隆
曹先波
王涛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Jingyu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Jingyu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Jingyu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Jingyu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1764861.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33117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33117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33117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Fire-Detection Mechanisms (AREA)
  • 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Optical Mean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极早期双激光烟雾探测,涉及报警器的技术领域,极早期双激光烟雾探测包括:检测室、红光激光光源、蓝光激光光源和光电池,所述检测室内具有检测腔体,所述检测腔体内通有检测气体,所述红光激光光源能够向所述检测腔体内发出红光光束,所述蓝光激光光源能够向所述检测腔体内发射蓝光光束,且所述红光光束和蓝光光束交叉于检测腔体内且形成第一平面;所述光电池与检测腔体连接,且所述光电池的接收面平行于第一平面,且位于红光光束和蓝光光束的交点下方,用于接受分别与红光光束和蓝光光束的轴向呈90°的烟雾散射光。

Description

极早期双激光烟雾探测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报警器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极早期双激光烟雾探测。
背景技术
室内的天花板上通常安装有感烟火灾探测报警器,当室内着火产生烟雾时,烟雾上升进入到感烟火灾探测报警器中,便可以引起感烟火灾探测报警器发出报警。
通常感烟火灾探测报警器包括壳体、光发射元器件和光探测元器件,其中,光发射元器件和光探测元器件均安装在壳体中,壳体的侧壁上设置有光栏,壳体中,在光发射元器件与光探测元器件之间存在有效散射区域。无烟雾的情况下,光发射元器件发射的光线不能够被光探测元器件探测到,而当有烟雾的情况下,进入到该有效散射区域内的光线会遇到该有效散射区域内的烟雾而发生散射,经散射后的光线便会射向光探测元器件,被光探测元器件探测到。烟雾的浓度越高,光探测元器件探测到的光线的强度越高,当光探测元器件探测到的光线的强度大于预设阈值时,感烟火灾探测报警器便会发出报警。
然而随着环境污染的加剧,雾霾的产生会对报警器产生影像,报警器因无法识别粉尘和烟雾,尤其是在雾霾天或空气重度污染时产生误报火警。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极早期双激光烟雾探测,以缓解现有报警器容易产生误判断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极早期双激光烟雾探测,包括:检测室、红光激光光源、蓝光激光光源和光电池,所述检测室内具有检测腔体,所述检测腔体内通有检测气体,所述红光激光光源能够向所述检测腔体内发出红光光束,所述蓝光激光光源能够向所述检测腔体内发射蓝光光束,且所述红光光束和蓝光光束交叉于检测腔体内且形成第一平面;
所述光电池与检测腔体连接,且所述光电池的接收面平行于第一平面,且位于红光光束和蓝光光束的交点下方,用于接受分别与红光光束和蓝光光束的轴向呈90°的烟雾散射光。
进一步的,所述检测腔体的侧壁上设置有连通所述检测腔体内外的检测口,所述光电池与所述检测腔体的外壁密封连接,所述光电池正对所述检测口,所述光电池能够接受烟雾散射光。
进一步的,所述检测腔体的侧壁上设置有连通所述检测腔体内外的主进气口和主出气口,所述主进气口和主出气口位于所述检测口的两侧,所述主进气口用于通入检测气体,所述主出气口用于排出检测气体。
进一步的,所述红光激光光源和蓝光激光光源分别连接在检测室的左右两侧;
所述红光激光光源和检测室之间,以及蓝光激光光源和检测室之间均设置有入光腔体;
所述入光腔体的侧壁上设置有连通所述入光腔体内外的且在同一直线路径上的第一入射孔和第一出射孔,所述第一出射孔用于使光束进入到检测腔体内;所述红光激光光源和蓝光激光光源的出光口均正对与其对应的入光腔体的所述第一入射孔。
进一步的,所述入光腔体和检测腔体之间设置有隔离腔体;
所述第一出射孔连通所述入光腔体和隔离腔体;所述隔离腔体侧壁上设置有连通所述隔离腔体内外的副进气口和第二出射孔,所述副进气口用于通入保护气体;所述第二出射孔连通所述隔离腔体和检测腔体;
所述第一出射孔和第二出射孔在同一直线路径上。
进一步的,所述入光腔体和隔离腔体的内壁具有磨砂结构,用于降低杂散光。
进一步的,所述检测室还包括两个消光腔体,两个消光腔体分别位于检测腔体的两侧;
所述消光腔体和检测腔体之间通过第三出射孔连通,所述第三出射孔和第二出射孔在同一直线路径上;
所述消光腔体的内壁上设置有吸光结构,用于阻止激光从消光腔体射出。
进一步的,所述吸光结构包括位于光束光轴上的光面,所述光束在光面上的入射角大于90°,所述消光腔体的内壁上密布有吸光凸起。
进一步的,所述极早期双激光烟雾探测包括风道、风机和过滤室,所述风道包括进风口、出风口和连通进风口和出风口的导风通道,所述风机位于所述导风通道内;
所述导风通道的侧壁上设置有与主出气口连通的第一导流口,所述第一导流口位于风机和进风口之间;
所述导风通道的侧壁上设置有与过滤室连通的第二导流口,所述第二导流口位于风机和出风口之间;
所述过滤室包括过滤腔体,所述过滤腔体上设置有第一排气口和两个第二排气口,所述第一排气口与主进气口连接,所述第二排气口与副进气口连接;
所述过滤腔体内部设置有位于第一排气口和第二导流口之间的第一过滤填充物,所述过滤腔体内部设置有位于第二排气口和第二导流口之间的第二过滤填充物,所述第一过滤填充物用于过滤空气中的悬浮颗粒物,所述第二过滤填充物用于过滤空气中的杂质。
进一步的,所述风道包括间隔设置的两个进风通道,每个进风通道均具有一个所述进风口,两个进风通道的出口均朝向风机,所述第一导流口位于两个进风通道之间;
所述风道的一个端口处设置有向内延伸的环形封边,所述封边的内边连接与风道同轴的导管,所述导管的一部分伸入到所述风道内,一部分位于所述风道外,且位于所述风道内的部分具有导向段,由所述风道的内部向外部方向,所述导向段的内径逐渐增加;
所述第二导流口位于所述导向段的侧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极早期双激光烟雾探测包括:检测室、红光激光光源、蓝光激光光源和光电池,所述检测室内具有检测腔体,所述检测腔体内通有检测气体,所述红光激光光源能够向所述检测腔体内发出红光光束,所述蓝光激光光源能够向所述检测腔体内发射蓝光光束,且所述红光光束和蓝光光束交叉于检测腔体内且形成第一平面;所述光电池与检测腔体连接,且所述光电池的接收面平行于第一平面,且位于红光光束和蓝光光束的交点下方,用于接受分别与红光光束和蓝光光束的轴向呈90°的烟雾散射光。极早期双激光烟雾探测工作时,红光激光光源和蓝光激光光源交替工作,例如,首先红光激光光源启动,发出红光光束,红光光束进入到检测腔体后,与检测气体作用,光电池以90°角的散射光接收角度接收烟雾的散色光,可以提高检测灵敏度,通过光电转换把转换后的电信号送给处理器进行处理,然后关闭红色激光,蓝光激光光源启动,发出蓝光光束,红光光束进入到检测腔体后,与检测气体作用,光电池以90°角的散射光接收角度接收烟雾的散色光,可以提高检测灵敏度,通过光电转换把转换后的电信号送给处理器进行处理;红色激光波长为650nm,蓝色激光波长为405nm,在不同应用和材料的火灾条件下,生成的烟雾粒子不同,通过两种不同波长对烟雾粒子的响应差异,更加灵敏准确的检测到实际烟雾浓度。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极早期双激光烟雾探测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极早期双激光烟雾探测的检测室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极早期双激光烟雾探测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极早期双激光烟雾探测的俯视图;
图5为图4中A-A方向的剖视图;
图6为图4中B-B方向的剖视图;
图7为图4中C-C方向的剖视图。
图标:100-壳体;110-通孔;
200-检测室;210-入光腔体;211-第一入射孔;212-第一出射孔;
220-隔离腔体;221-副进气口;222-第二出射孔;
230-检测腔体;231-主进气口;232-主出气口;233-检测口;
240-消光腔体;241-第三出射孔;242-光面;243-吸光凸起;
310-红光激光光源;320-蓝光激光光源;
400-光电池;
500-风道;510-进风口;520-出风口;530-第一导流口;540-第二导流口;550-进风通道;560-导管;
600-风机;
700-过滤室;710-第一排气口;720-第一过滤填充物;730-第二排气口;740-第二过滤填充物。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图7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极早期双激光烟雾探测包括:检测室200、红光激光光源310、蓝光激光光源320和光电池400,所述检测室200内具有检测腔体230,所述检测腔体230内通有检测气体,所述红光激光光源310能够向所述检测腔体230内发出红光光束,所述蓝光激光光源320能够向所述检测腔体230内发射蓝光光束,且所述红光光束和蓝光光束交叉于检测腔体230内且形成第一平面;所述光电池400与检测腔体230连接,且所述光电池400的接收面平行于第一平面,且位于红光光束和蓝光光束的交点下方,用于接受分别与红光光束和蓝光光束的轴向呈90°的烟雾散射光。
极早期双激光烟雾探测工作时,红光激光光源310和蓝光激光光源320交替工作,例如,首先红光激光光源310启动,发出频率为200红光光束z时长为1秒的激红光光束,红光光束进入到检测腔体230后,与检测气体作用,光电池400以90°角的散射光接收角度接收烟雾的散色光,可以提高检测灵敏度,通过光电转换把转换后的电信号送给处理器进行处理,然后关闭红色激光,蓝光激光光源320启动,发出频率为200红光光束z时长为1秒的激蓝光光束,红光光束进入到检测腔体230后,与检测气体作用,光电池400以90°角的散射光接收角度接收烟雾的散色光,可以提高检测灵敏度,通过光电转换把转换后的电信号送给处理器进行处理;红色激光波长为650nm,蓝色激光波长为405nm,通过两种不同波长对烟雾和粉尘的响应差异,可得到实际烟雾的浓度值,避免雾霾的影响。
所述检测腔体230的侧壁上设置有连通所述检测腔体230内外的检测口233,所述光电池400与所述检测腔体230的外壁密封连接,避免检测气体从检测口233流出,所述光电池400正对所述检测口233,所述光电池400能够接受烟雾散射光。
所述检测腔体230的侧壁上设置有连通所述检测腔体230内外的主进气口231和主出气口232,所述主进气口231和主出气口232位于所述检测口233的两侧,从而使检测气体与光束充分接触,所述主进气口231用于通入检测气体,所述主出气口232用于排出检测气体。
所述红光激光光源310和蓝光激光光源320分别连接在检测室200的左右两侧。所述红光激光光源310和检测室200之间,以及蓝光激光光源320和检测室200之间均设置有入光腔体210;所述入光腔体210的侧壁上设置有连通所述入光腔体210内外的且在同一直线路径上的第一入射孔211和第一出射孔212,所述第一出射孔212用于使光束进入到检测腔体230内;所述红光激光光源310和蓝光激光光源320的出光口均正对与其对应的入光腔体210的所述第一入射孔211。
红光激光光源310和蓝光激光光源320是对称设置的,二者的工作环境也是对称的,本实施例中均以红光激光光源310为例进行说明,入光腔体210的侧壁上设置有连通所述入光腔体210内外的第一入射孔211和第一出射孔212;所述红光激光光源310与所述入光腔体210的外壁密封连接,且所述红光激光光源310的出光口正对所述第一入射孔211。第一入射孔211被红光激光光源310密封了,所以,入光腔体210上只有第一出射孔212是与外界连通的。
所述入光腔体210和检测腔体230之间设置有隔离腔体220;所述第一出射孔212连通所述入光腔体210和隔离腔体220;所述隔离腔体220侧壁上设置有连通所述隔离腔体220内外的副进气口221和第二出射孔222,所述副进气口221用于通入保护气体;所述第二出射孔222连通所述隔离腔体220和检测腔体230;所述第一出射孔212和第二出射孔222在同一直线路径上。
隔离腔体220位于入光腔体210一侧,所述第一出射孔212连通所述入光腔体210和隔离腔体220。所述隔离腔体220侧壁上设置有连通所述隔离腔体220内外的副进气口221和第二出射孔222,所述副进气口221用于通入保护气体。本实施例中,隔离腔体220内的保护气体由副进气口221进入,从第二出射孔222流出,所述第二出射孔222连通所述隔离腔体220和检测腔体230,保护气体的通入阻止检测腔体230内的气流由第二出射孔222进入到隔离腔体220内。
所述第一入射孔211、第一出射孔212和第二出射孔222均在所述光束的光轴上。第一出射孔212和第二出射孔222的直径较小,与光束直径匹配,形成光阑结构,可以减少激光的杂散光。
所述入光腔体210和隔离腔体220的内壁具有磨砂结构,用于降低杂散光,提高光电池400处检测的精度。
所述检测室200还包括两个消光腔体240,两个消光腔体240分别位于检测腔体230的两侧;所述消光腔体240和检测腔体230之间通过第三出射孔241连通,所述第三出射孔241和第二出射孔222在同一直线路径上;所述消光腔体240的内壁上设置有吸光结构,用于阻止激光从消光腔体240射出。
入光腔体210、隔离腔体220、检测腔体230和消光腔体240沿激光的出射方向依次设置,为了避免激光的反射光影响光电池400检测结果,在消光腔体240内设置吸光结构,从而使激光进入到消光腔体240内可以被完全吸收。
所述吸光结构包括位于光束光轴上的光面242,所述光束在光面242上的入射角大于90°,所述消光腔体240的内壁上密布有吸光凸起243。由检测腔体230进入到消光腔体240内的激光首先与光面242接触,光面242将激光反射到消光腔体240上的吸光凸起243上,激光在消光腔体240内经过多次的反射,可以将激光吸收。
所述极早期双激光烟雾探测包括风道500、风机600和过滤室700,所述风道500包括进风口510、出风口520和连通进风口510和出风口520的导风通道,所述风机600位于所述导风通道内。风机600启动后,可以在导风通道内产生气流,从而使外界的气体由进风口510流出,再由出风口520流出。
所述导风通道的侧壁上设置有与主出气口232连通的第一导流口530,所述第一导流口530位于风机600和进风口510之间。所述导风通道的侧壁上设置有与过滤室700连通的第二导流口540,所述第二导流口540位于风机600和出风口520之间。风道500内的气体可以在压力的作用下由第二导流口540进入到过滤室700内,过滤室700将空气进行一定的过滤,然后将空气通入到检测室200内,检测室200内完成检测的气体从第二导流口540流出。
所述过滤室700包括过滤腔体,所述过滤腔体上设置有第一排气口710和第二排气口730,所述第一排气口710与主进气口231连接,所述第二排气口730与副进气口221连接。所述过滤腔体内部设置有位于第一排气口710和第二导流口540之间的第一过滤填充物720,所述过滤腔体内部设置有位于第二排气口730和第二导流口540之间的第二过滤填充物740,所述第一过滤填充物720用于过滤空气中的悬浮颗粒物,所述第二过滤填充物740用于过滤空气中的杂质。其中,第二过滤填充物740的过滤能力要远强于第一过滤填充物720,第一过滤填充物720可以为普通海绵,而第二过滤填充物740可以为高密度海绵,第二过滤填充物740的设置为了产生保护气体,保护激光光源,而第一过滤填充物720是为了避免检测室200内颗粒杂质过多,降低使用寿命。具体的,过滤腔体上的第二排气口730的数量为两个,过滤腔体内用棱将该腔体分隔呈三部分,第一过滤填充物720位于中间位置,第二过滤填充物740的数量为两个,两个第二过滤填充物740位于第一过滤填充物720的两侧,与上文中两个隔离腔体220对应。
所述风道500包括间隔设置的两个进风通道550,每个进风通道550均具有一个所述进风口510,两个进风通道550的出口均朝向风机600,所述第一导流口530位于两个进风通道550之间。风机600启动后,外界的空气从两个进风通道550进入,而第一导流口530位于两个进风通道550之间,为了避免进风通道550的气流印象第一导流口530处气流的流出。
所述风道500的一个端口处设置有向内延伸的环形封边,所述封边的内边连接与风道500同轴的导管560,所述导管560的一部分伸入到所述风道500内,一部分位于所述风道500外,且位于所述风道500内的部分具有导向段,由所述风道500的内部向外部方向,所述导向段的内径逐渐增加;所述第二导流口540位于所述导向段的侧方。风道500的设置可以将自上而下流动的气流分隔呈两部分,一部分从导管560流出,从风道500内排出,另一部分进入到导管560的侧方,然后进入到第二导流口540内,通过在导管560的端部设置导向段,可以将气流向导管560的周向外侧引导,从而可以降低气流进入到第二导流口540的阻力。
报警器包括壳体100,所述检测机构位于所述壳体100内部,壳体100起到保护作用,所述壳体100上设置有与进风口510和出风口520对齐的通孔110,从而提高气体流动的流畅性。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极早期双激光烟雾探测,其特征在于,包括:检测室(200)、红光激光光源(310)、蓝光激光光源(320)和光电池(400),所述检测室(200)内具有检测腔体(230),所述检测腔体(230)内通有检测气体,所述红光激光光源(310)能够向所述检测腔体(230)内发出红光光束,所述蓝光激光光源(320)能够向所述检测腔体(230)内发射蓝光光束,且所述红光光束和蓝光光束交叉于检测腔体(230)内且形成第一平面;
所述光电池(400)与检测腔体(230)连接,且所述光电池(400)的接收面平行于第一平面,且位于红光光束和蓝光光束的交点下方,用于接受分别与红光光束和蓝光光束的轴向呈90°的烟雾散射光。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极早期双激光烟雾探测,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腔体(230)的侧壁上设置有连通所述检测腔体(230)内外的检测口(233),所述光电池(400)与所述检测腔体(230)的外壁密封连接,所述光电池(400)正对所述检测口(233),所述光电池(400)能够接受烟雾散射光。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极早期双激光烟雾探测,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腔体(230)的侧壁上设置有连通所述检测腔体(230)内外的主进气口(231)和主出气口(232),所述主进气口(231)和主出气口(232)位于所述检测口(233)的两侧,所述主进气口(231)用于通入检测气体,所述主出气口(232)用于排出检测气体。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极早期双激光烟雾探测,其特征在于,所述红光激光光源(310)和蓝光激光光源(320)分别连接在检测室(200)的左右两侧;
所述红光激光光源(310)和检测室(200)之间,以及蓝光激光光源(320)和检测室(200)之间均设置有入光腔体(210);
所述入光腔体(210)的侧壁上设置有连通所述入光腔体(210)内外的且在同一直线路径上的第一入射孔(211)和第一出射孔(212),所述第一出射孔(212)用于使光束进入到检测腔体(230)内;所述红光激光光源(310)和蓝光激光光源(320)的出光口均正对与其对应的入光腔体(210)的所述第一入射孔(211)。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极早期双激光烟雾探测,其特征在于,所述入光腔体(210)和检测腔体(230)之间设置有隔离腔体(220);
所述第一出射孔(212)连通所述入光腔体(210)和隔离腔体(220);所述隔离腔体(220)侧壁上设置有连通所述隔离腔体(220)内外的副进气口(221)和第二出射孔(222),所述副进气口(221)用于通入保护气体;所述第二出射孔(222)连通所述隔离腔体(220)和检测腔体(230);
所述第一出射孔(212)和第二出射孔(222)在同一直线路径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极早期双激光烟雾探测,其特征在于,所述入光腔体(210)和隔离腔体(220)的内壁具有磨砂结构,用于降低杂散光。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极早期双激光烟雾探测,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室(200)还包括两个消光腔体(240),两个消光腔体(240)分别位于检测腔体(230)的两侧;
所述消光腔体(240)和检测腔体(230)之间通过第三出射孔(241)连通,所述第三出射孔(241)和第二出射孔(222)在同一直线路径上;
所述消光腔体(240)的内壁上设置有吸光结构,用于阻止激光从消光腔体(240)射出。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极早期双激光烟雾探测,其特征在于,所述吸光结构包括位于光束光轴上的光面(242),所述光束在光面(242)上的入射角大于90°,所述消光腔体(240)的内壁上密布有吸光凸起(243)。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极早期双激光烟雾探测,其特征在于,所述极早期双激光烟雾探测包括风道(500)、风机(600)和过滤室(700),所述风道(500)包括进风口(510)、出风口(520)和连通进风口(510)和出风口(520)的导风通道,所述风机(600)位于所述导风通道内;
所述导风通道的侧壁上设置有与主出气口(232)连通的第一导流口(530),所述第一导流口(530)位于风机(600)和进风口(510)之间;
所述导风通道的侧壁上设置有与过滤室(700)连通的第二导流口(540),所述第二导流口(540)位于风机(600)和出风口(520)之间;
所述过滤室(700)包括过滤腔体,所述过滤腔体上设置有第一排气口(710)和两个第二排气口(730),所述第一排气口(710)与主进气口(231)连接,所述第二排气口(730)与副进气口(221)连接;
所述过滤腔体内部设置有位于第一排气口(710)和第二导流口(540)之间的第一过滤填充物(720),所述过滤腔体内部设置有位于第二排气口(730)和第二导流口(540)之间的第二过滤填充物(740),所述第一过滤填充物(720)用于过滤空气中的悬浮颗粒物,所述第二过滤填充物(740)用于过滤空气中的杂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极早期双激光烟雾探测,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道(500)包括间隔设置的两个进风通道(550),每个进风通道(550)均具有一个所述进风口(510),两个进风通道(550)的出口均朝向风机(600),所述第一导流口(530)位于两个进风通道(550)之间;
所述风道(500)的一个端口处设置有向内延伸的环形封边,所述封边的内边连接与风道(500)同轴的导管(560),所述导管(560)的一部分伸入到所述风道(500)内,一部分位于所述风道(500)外,且位于所述风道(500)内的部分具有导向段,由所述风道(500)的内部向外部方向,所述导向段的内径逐渐增加;
所述第二导流口(540)位于所述导向段的侧方。
CN202221764861.3U 2022-07-07 2022-07-07 极早期双激光烟雾探测 Active CN21833117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764861.3U CN218331173U (zh) 2022-07-07 2022-07-07 极早期双激光烟雾探测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764861.3U CN218331173U (zh) 2022-07-07 2022-07-07 极早期双激光烟雾探测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331173U true CN218331173U (zh) 2023-01-17

Family

ID=8486965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764861.3U Active CN218331173U (zh) 2022-07-07 2022-07-07 极早期双激光烟雾探测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33117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508313B2 (en) Smoke detectors particularly ducted smoke detectors
CN102192898B (zh) 感烟探测器
US11417187B2 (en) Scattered light detector and suction fire detection system having a scattered light detector
CN218331173U (zh) 极早期双激光烟雾探测
CN110895235A (zh) 一种双通道空气质量检测模块
CN107664613B (zh) 一种粉尘传感器
CN218823791U (zh) 一种单激光双通道的粉尘传感器
CN115188149B (zh) 极早期火灾报警器
WO2023029733A1 (zh) 一种光学颗粒计数器
CN215833209U (zh) 一种双波长气溶胶粒子散射光传感结构
CN115493982A (zh) 一种单激光双通道粉尘传感器
CN113327397B (zh) 一种烟雾探测器迷宫结构及烟雾报警器
CN216211442U (zh) 一种烟雾探测装置
CN210039035U (zh) 一种感烟火灾探测器的烟气处理探测装置
US20200191696A1 (en) Air passage structure of laser-type air quality detection module
CN210574186U (zh) 光电式感烟火灾报警器光学迷宫
CN109754565B (zh) 一种光电感烟烟雾探测暗室
JP2004184119A (ja) オパシメータ
JPH08271423A (ja) 微粒子検出センサ
CN111951518A (zh) 用于光电感烟的探测装置
CN219121982U (zh) 油烟传感器及吸排烟装置
CN216211440U (zh) 一种火灾检测装置
CN219161928U (zh) 一种粒子计数器
JPH08271424A (ja) 微粒子検出センサ
CN217385114U (zh) 一种散射光收集测量组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