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328385U - 一种空调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空调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328385U
CN218328385U CN202221712171.3U CN202221712171U CN218328385U CN 218328385 U CN218328385 U CN 218328385U CN 202221712171 U CN202221712171 U CN 202221712171U CN 218328385 U CN218328385 U CN 21832838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outdoor
heat exchanger
indoor
air duc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712171.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朱海滨
都学敏
杨远强
牛世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ngdao Hisense Hitachi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Qingdao Hisense Hitachi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ngdao Hisense Hitachi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Co Ltd filed Critical Qingdao Hisense Hitachi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1712171.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32838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32838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32838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mpression-Type Refrigeration Machines With Reversible Cy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空调装置,壳体内设有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第一风道上设有连通的室内送风口、室外新风第一入口及室内回风口,第二风道上设有连通的室外新风第二入口和室外排风口,第一风道内设有室内换热器、风阀及电加热件,第二风道内设有室外换热器,风阀将第一风道分隔成室外第一风道和室内第一风道,除湿转轮包括除湿区和再生区,除湿区和再生区的一者位于室外第一风道内且位于电加热件的出风侧,另一者位于第二风道内且位于室外换热器的进风侧,利用除湿转轮将室外空气的水分吸附,保证冬季空调制热时进入室外蒸发器的空气的含湿量极低,避免室外蒸发器结霜,同时除湿转轮将收集到的水分释放并随新风一起送入室内,实现加湿。

Description

一种空调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无霜空调装置。
背景技术
冬季空调执行制热模式时,室外换热器作蒸发器,室内换热器作冷凝器,由于蒸发温度低于0℃时,其表面很容易结霜,霜层增厚会严重影响空调的制热效果。现有技术中常见的除霜方式为通过制冷***的换向进行除霜,除霜过程需要利用室内机的热量,因此当化霜结束后由于室内换热器是冷的,会有短暂的强烈的冷风感,降低用户使用体验。
本背景技术所公开的上述信息仅仅用于增加对本申请背景技术的理解,因此,其可能包括不构成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现有技术。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背景技术中指出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空调装置,利用除湿转轮将室外空气的水分吸附,以保证冬季空调制热时进入室外蒸发器的空气的含湿量极低,避免室外蒸发器结霜,同时除湿转轮将收集到的水分释放并随新风一起送入室内,实现加湿。
为实现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下述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空调装置,壳体内设有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第一风道上设有连通的室内送风口、室外新风第一入口及室内回风口,第二风道上设有连通的室外新风第二入口和室外排风口,第一风道内设有室内换热器、风阀及电加热件,第二风道内设有室外换热器,风阀将第一风道分隔成室外第一风道和室内第一风道,除湿转轮包括除湿区和再生区,除湿区和再生区的一者位于室外第一风道内且位于电加热件的出风侧,另一者位于第二风道内且位于室外换热器的进风侧,压缩机、节流元件、所述室内换热器以及所述室外换热器形成换热回路。
本申请利用除湿转轮将室外空气的水分吸附,保证冬季空调制热时进入室外蒸发器的空气的含湿量极低,避免室外蒸发器结霜,同时除湿转轮将收集到的水分释放并随新风一起送入室内,实现加湿。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加热件在所述空调装置执行制冷模式时关闭,在所述空调装置执行制热模式时开启。
因为电加热件的主要作用是对除湿转轮的再生区进行加热,以使再生区内的水分释放出来,所以电加热件在空调装置执行制冷模式时关闭,在空调装置执行制热模式时开启即可。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风道内还设有室外辅助换热器,其设于所述除湿转轮的进风侧,所述室外辅助换热器设于所述室外换热器与所述室内换热器之间的流路上,所述室外辅助换热器与所述室内换热器之间设有第一节流元件。
室外辅助换热器的主要作用有两点:
第一点,冬季运行时,室外辅助换热器为蒸发器,当室外含湿量稍高时,该辅助换热器很可能结霜,当判断该辅助换热器的蒸发温度即将接近此时室外空气的露点温度时,第二控制阀关闭,此时仅室外换热器作蒸发器,室外辅助换热器不工作;
第二点,室外辅助换热器主要作用是在冬季制热时,辅助换热器对室外空气先进行预降温,降温后的空气经过除湿转轮变为干燥的低温空气,再流向室外换热器以避免结霜。若冬季室外空气不是很低(比如7℃),又没有经过室外辅助换热器的预降温,那么经过除湿转轮变成干燥的空气,还会携带一定的水分,长期运行下去再经过室外换热器时仍有可能产生结霜,所以设置室外辅助换热器避免此情况的发生。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换热回路上设有第一支路,所述第一支路的一端接入所述室外换热器与所述室外辅助换热器之间的管路上,另一端接入所述室外辅助换热器与所述第一节流元件之间的管路上,所述第一支路上设有控制阀。
如上文所述,若室外空气很低,那么在冬季制热时也就不需要室外辅助换热器的预降温了,此时制冷剂直接经第一支路流向室外换热器即可。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室外辅助换热器中的一部分换热管通过第二支路接入所述换热回路,所述第二支路的一端接入所述室外换热器与所述室外辅助换热器之间的管路上,所述第二支路的另一端接入所述压缩机的入口管路上,所述第二支路上设有第二节流元件。
第二支路的主要作用是在夏季高温制冷时,室外空气温度较高,此时经过室外换热器散热后制冷剂温度降低,当到达室外辅助换热器内时,此时室外空气温度与制冷剂温度差值较小,因此此时主路制冷剂无法散热,为了降低主路制冷剂的温度,故进入辅助换热器的制冷剂分成两路,一路为大部分制冷剂,称为主路;另一路为小部分制冷剂,经过第二节流元件后,节流降压降温,然后直接回到压缩机。室外空气从室外第二新风入口进,先经过辅助换热器的前端降温,再经过后端升温,然后再经过除湿转轮;对于空气侧,降温升温幅度相同,基本保持不变,但是这个过程使得主路制冷剂获得了较大的过冷度。
所以,所述第二节流元件在所述空调装置执行制冷模式时开启,在所述空调装置执行制热模式时关闭即可,也就是说第二支路及第二节流元件只在夏季制冷时发挥作用。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室内第一风道内设有室内风机,所述第二风道内设有室外风机;所述第二风道包括上下布置、且连通的上第二风道和下第二风道,所述室外新风第二入口与所述上第二风道连通,所述室外排风口与所述下第二风道连通;所述除湿转轮的一部分设于所述上第二风道内,所述室外换热器和所述室外风机设于所述下第二风道内;所述上第二风道位于所述室外第一风道的下方。
风道的上下布局方式,便于除湿转轮的设置,使除湿转轮能够同时位于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内,室外侧在空间上布局紧凑,体积小。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风阀在所述空调装置进行室内空气循环时关闭,进行室外新风引入时开启。
风阀关闭时,室外第一风道与室内第一风道分隔开,此时空调可以执行夏季室内循环制冷或者冬季室内循环制热,室外风被风阀阻隔不能够进入室内;风阀开启时,室外第一风道和室内第二风道连通,此时空调可以执行夏季新风制冷或者冬季新风制热,室外新风经室外第一风道和风阀进入室内第一风道,再流入室内。
结合附图阅读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后,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特点和优点将变得更加清楚。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根据实施例一的空调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根据实施例一的空调装置执行夏季室内循环制冷模式时的冷媒流路及风路示意图;
图3为根据实施例一的空调装置执行夏季新风制冷模式时的冷媒流路及风路示意图;
图4为根据实施例一的空调装置执行冬季室内循环制热模式时的冷媒流路及风路示意图;
图5为根据实施例一的空调装置执行冬季室内新风制热模式时的冷媒流路及风路示意图;
图6为根据实施例一的空调装置执行冬季混风制热模式时的冷媒流路及风路示意图;
图7为根据实施例二的空调装置执行制热模式时的冷媒流路示意图;
图8为根据实施例三的空调装置执行制热模式时的冷媒流路示意图;
图9为根据实施例四的空调装置执行制冷模式时的冷媒流路示意图;
图10为根据实施例五的空调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01-压缩机,02-四通换向阀,03-室内换热器,04-室外换热器,05-室内风机,06-室外风机,07-第一节流元件,08-第二节流元件,09-室内送风口,10-室内回风口,11-室外新风第一入口,12-室外新风第二入口,13-室外排风口,14-第一风道,141-室外第一风道,142-室内第一风道,15-第二风道,151-上第二风道,152-下第二风道,16-电加热件,17-除湿转轮,18-室外辅助换热器,19-第一支路,20-第二支路,21-风阀,22-第一控制阀,23-第二控制阀。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下文的公开提供了许多不同的实施方式或例子用来实现本实用新型的不同结构。为了简化本实用新型的公开,下文中对特定例子的部件和设置进行描述。当然,它们仅仅为示例,并且目的不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此外,本实用新型可以在不同例子中重复参考数字和/或参考字母,这种重复是为了简化和清楚的目的,其本身不指示所讨论各种实施方式和/或设置之间的关系。此外,本实用新型提供了的各种特定的工艺和材料的例子,但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其他工艺的应用和/或其他材料的使用。
本申请中空调器通过使用压缩机、冷凝器、膨胀阀和蒸发器来执行空调器的制冷循环。制冷循环包括一系列过程,涉及压缩、冷凝、膨胀和蒸发,对室内空间进行制冷或制热。
低温低压制冷剂进入压缩机,压缩机压缩成高温高压状态的制冷剂气体并排出压缩后的制冷剂气体。所排出的制冷剂气体流入冷凝器。冷凝器将压缩后的制冷剂冷凝成液相,并且热量通过冷凝过程释放到周围环境。
膨胀阀使在冷凝器中冷凝形成的高温高压状态的液相制冷剂膨胀为低压的液相制冷剂。蒸发器蒸发在膨胀阀中膨胀的制冷剂,并使处于低温低压状态的制冷剂气体返回到压缩机。蒸发器可以通过利用制冷剂的蒸发的潜热与待冷却的材料进行热交换来实现制冷效果。在整个循环中,空调器可以调节室内空间的温度。
空调器的室外单元是指制冷循环的包括压缩机和室外换热器的部分,空调器的室内单元包括室内换热器,并且膨胀阀可以提供在室内单元或室外单元中。
室内换热器和室外换热器用作冷凝器或蒸发器。当室内换热器用作冷凝器时,空调器执行制热模式;当室内换热器用作蒸发器时,空调器执行制冷模式。
其中,室内换热器和室外换热器转换作为冷凝器或蒸发器的方式,一般采用四通阀,具体参考常规空调器的设置,在此不做赘述。
空调器的制冷工作原理是:压缩机工作使室内换热器(在室内单元中,此时为蒸发器)内处于超低压状态,室内换热器内的液态冷媒迅速蒸发吸收热量,室内风机吹出的风经过室内换热器盘管降温后变为冷风吹到室内,蒸发汽化后的冷媒经压缩机加压后,在室外换热器(在室外单元中,此时为冷凝器)中的高压环境下凝结为液态,释放出热量,通过室外风机,将热量散发到大气中,如此循环就达到了制冷效果。
空调器的制热工作原理是:气态冷媒被压缩机加压,成为高温高压气体,进入室内换热器(此时为冷凝器),冷凝液化放热,成为液体,同时将室内空气加热,从而达到提高室内温度的目的。液体冷媒经节流装置减压,进入室外换热器(此时为蒸发器),蒸发气化吸热,成为气体,同时吸取室外空气的热量(室外空气变得更冷),成为气态冷媒,再次进入压缩机开始下一个循环。
参照图1,空调装置包括壳体(未标示),壳体内设有相互隔离的第一风道14和第二风道15,第一风道14上设有连通的室内送风口09、室外新风第一入口11以及室内回风口10,第二风道15上设有连通的室外新风第二入口12和室外排风口13。
第一风道14内设有风阀21,风阀21将第一风道14分隔成室外第一风道141和室内第一风道142,室外新风第一入口11与室外第一风道141连通,室内送风口09和室内回风口10均与室内第一风道142连通。
第一风道14内还设有室内换热器03、电加热件16以及室内风机05,其中,电加热件16设于室外第一风道141内,室内换热器03和室内风机05设于室内第一风道142内。
第二风道15内设有室外换热器04、室外风机06。
压缩机01、节流元件(比如膨胀阀)、室内换热器03、室外换热器04以及四通换向阀02形成空调换热回路,换热原理上文已述,不再赘述。
空调装置还包括除湿转轮17,其包括除湿区和再生区(未标示),除湿区和再生区的一者位于室外第一风道14内、且位于电加热件16的出风侧,另一者位于第二风道15内、且位于室外换热器04的进风侧。
除湿转轮17由吸湿材料制成,在除湿区上,当温度低于再热温度时,除湿转轮能够吸附空气中的水分;在再生区上,当温度高于再生温度时,除湿转轮能够释放吸附的水分。
可以理解的是,随着除湿转轮17的转动,除湿区和再生区会在室外第一风道141和第二风道15内循环转动。
图2至图6为空调装置在不同的工作模式下冷媒流路及风路的示意图。
空调装置在夏季室内循环制冷模式下,电加热件关闭16,参照图2:
冷媒流路为:压缩机01排出的高温高压的制冷剂气态,先经过四通换向阀02,此时四通换向阀02处于制冷状态,制冷剂气体先流向室外换热器04,放热后变成低温高压的气液两相制冷剂,再流向第一节流元件07,在第一节流元件07内节流降压变成低温低压的液态制冷剂,再流向室内换热器03,吸收管外室内空气的热量,从而室内空气被降温除湿,然后制冷剂变成低温低压的气态制冷剂,再次流向四通换向阀02,最后回到压缩机01,完成一次制冷循环。
室内侧风路为:风阀21关闭,室外第一风道141与室内第一风道142隔离,室外空气无法进入室内,室内空气由室内回风口10进入室内第一风道142,在室内风机05的驱动下流向室内换热器03,经过室内换热器03降温除湿,再经室内送风口09流入室内,从而实现室内降温除湿的目的。
室外侧风路为:室外空气在室外风机06的驱动下由室外新风第二入口12进入,在室外风机06的驱动下流向室外换热器04,带走室外换热器04的热量,再经室外排风口13排出。
空调装置在夏季新风制冷模式下,电加热件16关闭,参照图3:
冷媒流路同图2所示的夏季室内循环制冷模式,不再赘述。
室内侧风路为:风阀21开启,室外第一风道141与室内第一风道142连通,室外新风由室外新风第一入口11进入室外第一风道141内,在室内风机05的驱动下流向室内第一风道142,流经室内换热器03被降温除湿,再经室内送风口09送入室内,从而实现室内补充新风和降温除湿的目的。
室外侧风路为:室外空气在室外风机06的驱动下由室外新风第二入口12进入第二风道15内,在室外风机06的驱动下流向室外换热器04,带走室外换热器04的热量,再经室外排风口13排出。
空调装置在冬季室内循环制热模式下,电加热件16开启,除湿转轮17转动,参照图4:
冷媒流路为:压缩机01排出的高温高压的制冷剂气态,先经过四通换向阀02,此时四通换向阀02处于制热状态,制冷剂气体先流向室内换热器03,在室内换热器03内放热变成低温高压的气液两相制冷剂,再流向第一节流元件07,在第一节流元件07内节流降压变成低温低压的液态制冷剂,再流向室外换热器04,在室外换热器04内蒸发吸收管外室内空气的热量,制冷剂变成低温低压的气态制冷剂,再次流向四通换向阀02,最后回到压缩机01,完成一次制热循环。
室内侧风路为:风阀21关闭,室外第一风道141与室内第一风道142隔离,室外空气无法进入室内,室内空气由室内回风口10进入室内第一风道142,在室内风机05的驱动下流向室内换热器03,经过室内换热器03加热,再经室内送风口09流入室内,从而实现室内升温的目的。
室外侧风路为:室外空气在室外风机05的驱动下由室外新风第二入口12进入第二风道15内,先经过除湿转轮07的吸附区,吸附区吸收空气中的水分,空气含湿量下降,干燥的空气经过室外换热器04后再由室外排风口13排出。
冬季制热时,室外换热器04当做蒸发器,室外换热器04的表面容易结霜,影响空调的换热效率。本申请在室外换热器04的进风侧加设除湿转轮17,吸收空气中的水分,保证流向室外换热器04的空气为干燥的空气,这样就解决了室外换热器04在冬季容易结霜的问题。
空调装置在冬季新风制热模式下,电加热件16开启,除湿转轮17转动,参照图5:
冷媒流路同图4所示的冬季室内循环制热模式,不再赘述。
室内侧风路为:风阀21开启,室外第一风道141与室内第一风道142连通,室外新风由室外新风第一入口11进入室外第一风道141内,先经过电加热件16的预热,温度升高,再经过除湿转轮17的再生部,将再生部内的水分带出来,在室内风机05的驱动下流向室内换热器03,经过室内换热器03的加热,再由室内送风口09流入室内,从而实现室内补充新风、升温以及加湿的目的。
室外侧风路为:室外空气在室外风机06的驱动下由室外新风第二入口12进入第二风道15内,先经过除湿转轮17的吸附区,吸附区吸收空气中的水分,空气含湿量下降,干燥的空气经过室外换热器04后再由室外排风口排出。
在冬季新风制热模式下,在通过除湿转轮17来解决室外换热器04结霜问题的基础上,还利用除湿转轮17再生区内水分对室内空气进行加湿,从来利用水分,实现冬季室内加热加湿的目的。
空调装置在冬季混风制热模式下,电加热件16开启,除湿转轮17转动,风阀21开启,参照图5:
冷媒流路同图4所示的冬季室内循环制热模式,不再赘述。
室内侧回风风路为:室内空气由室内回风口10进入室内第一风道142,在室内风机05的驱动下流向室内换热器03,经过室内换热器03加热,再经室内送风口09流入室内,从而实现室内升温的目的。
室内侧新风风路为:室外新风由室外新风第一入口11进入室外第一风道141内,先经过电加热件16的预热,温度升高,再经过除湿转轮17的再生部,将再生部内的水分带出来,在室内风机05的驱动下流向室内换热器03,经过室内换热器03的加热,再由室内送风口09流入室内,从而实现室内补充新风、升温以及加湿的目的。
室外侧风路为:室外空气在室外风机06的驱动下由室外新风第二入口12进入第二风道15内,先经过除湿转轮17的吸附区,吸附区吸收空气中的水分,空气含湿量下降,干燥的空气经过室外换热器04后再由室外排风口13排出。
电加热件16在空调装置执行制冷模式时关闭,在空调装置执行制热模式时开启,电加热件16的主要作用是对除湿转轮17的再生区进行加热,以使再生区内的水分释放出来。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7,第二风道15内还设有室外辅助换热器18,其设于除湿转轮17的进风侧,室外辅助换热器18设于室外换热器04与室内换热器03之间的流路上,室外辅助换热器18与室内换热器03之间设有第一节流元件07。
空调装置在制热时,图7中的冷媒流路为:从压缩机01流出的制冷剂依次流经四通换向阀02、室内换热器03、第一节流元件07、室外辅助换热器18、室外换热器04,再经四通换向阀02返回至压缩机01,完成一次循环。
室外侧风路为:室外空气在室外风机06的驱动下由室外新风第二入口12进入第二风道15内,先经过室外辅助换热器18,经过室外辅助换热器18后温度降低,再经过除湿转轮17的吸附区,吸附区吸收空气中的水分,空气含湿量下降,空气再经过室外换热器04再次被降温,最后再由室外排风口13排出到室外。
室外辅助换热器的主要作用有两点:
第一点,冬季运行时,室外辅助换热器为蒸发器,当室外含湿量稍高时,该辅助换热器很可能结霜,当判断该辅助换热器的蒸发温度即将接近此时室外空气的露点温度时,第二控制阀关闭,此时仅室外换热器作蒸发器,室外辅助换热器不工作;
第二点,室外辅助换热器主要作用是在冬季制热时,辅助换热器对室外空气先进行预降温,降温后的空气经过除湿转轮变为干燥的低温空气,再流向室外换热器以避免结霜。若冬季室外空气不是很低(比如7℃),又没有经过室外辅助换热器的预降温,那么经过除湿转轮变成干燥的空气,还会携带一定的水分,长期运行下去再经过室外换热器时仍有可能产生结霜,所以设置室外辅助换热器避免此情况的发生。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在室外空气温度很低的情况下,室外低温空气经过除湿转轮17后变为干燥的低温空气,直接流向室外换热器04也不会产生结霜,此时则不需要室外辅助换热器18的预降温,参照图8,换热回路上设有第一支路19,第一支路19的一端接入室外换热器04与室外辅助换热器18之间的管路上,接入点为a,另一端接入室外辅助换热器18与第一节流元件07之间的管路上,接入点为b,第一支路19上设有第一控制阀22,室外辅助换热器18与接入点a或者接入点b之间的管路上设有第二控制阀23。
冬季空调执行制热、且室外温度很低时,低于***设定的某一温度值,第一控制阀22开启,第二控制阀23关闭,从室内换热器03流出的制冷剂直接经第一支路19流至室外换热器04。
冬季空调执行制热、但室外温度不是很低时,室外空气需要室外辅助换热器18的预降温,则此时关闭第一控制阀22,开启第二控制阀23。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9,室外辅助换热器18中的一部分换热管通过第二支路20接入换热回路,第二支路20的一端接入室外换热器04与室外辅助换热器18之间的管路上,接入点为c,第二支路20的另一端接入压缩机01的入口管路上,接入点为d,第二支路20上设有第二节流元件08(比如膨胀阀)。
夏季空调执行制冷时,若室外空气温度很高,高于***设定的某一温度值,第二节流元件08和第二控制阀23开启,第一控制阀22关闭,从室外换热器04流出的制冷剂分为两路,大部分制冷剂进入室外辅助换热器18的主换热管路内,小部分制冷剂流入第二支路20内,先经第二节流元件08降压降温变成两相态,再进入室外辅助换热器18,与走内管的主路制冷剂换热,达到使主路制冷剂产生过冷度的目的,提高换热能效,第二支路20内的这一小部分制冷剂通过管路直接返回至压缩机01入口处;若室外空气温度不是很高,则可以关闭第二节流元件08,制冷剂不流经第二支路20,此时室外辅助换热器18直接与空气产生热量交换,同样能够保证换热能效。
空调***执行制热模式时,图9所示的***中则需要关闭第二节流元件08和第二支路20。因为第二支路20的主要作用在夏季高温制冷时,室外空气温度较高,此时经过室外换热器散热后制冷剂温度降低,当到达室外辅助换热器内时,此时室外空气温度与制冷剂温度差值较小,因此此时主路制冷剂无法散热,为了降低主路制冷剂的温度,故进入辅助换热器的制冷剂分成两路,一路为大部分制冷剂,称为主路;另一路为小部分制冷剂,经过第二节流元件后,节流降压降温,然后直接回到压缩机。室外空气从室外第二新风入口进,先经过辅助换热器的前端降温,再经过后端升温,然后再经过除湿转轮;对于空气侧,降温升温幅度相同,基本保持不变,但是这个过程使得主路制冷剂获得了较大的过冷度。
所以,第二节流元件08在空调装置执行制冷模式时开启,在空调装置执行制热模式时关闭即可,也就是说第二支路20及第二节流元件08只在夏季制冷时发挥作用。
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在图9所示的空调***的基础上,也可以省略第一支路19,如图10所示。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1,第二风道15包括上下布置、且连通的上第二风道151和下第二风道152,室外新风第二入口12与上第二风道151连通,室外排风口13与下第二风道152连通,上第二风道151位于室外第一风道141的下方,除湿转轮17的一部分设于上第二风道151内,室外换热器04和室外风机06设于下第二风道152内。
风道的上下布局方式,便于除湿转轮17的设置,使除湿转轮17能够同时位于第一风道14和第二风道15内,室外侧在空间上布局紧凑,体积小。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上文所提及的空调制冷模式包括夏季室内循环制冷模式和夏季新风制冷模式,空调制热模式包括冬季室内循环制热模式、冬季新风制热模式以及冬季混风制热模式。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描述中,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其内设有相互隔离的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所述第一风道上设有连通的室内送风口、室外新风第一入口以及室内回风口,所述第二风道上设有连通的室外新风第二入口和室外排风口;
风阀,其设于所述第一风道内,将所述第一风道分隔成室外第一风道和室内第一风道,所述室外新风第一入口与所述室外第一风道连通,所述室内送风口和所述室内回风口均与所述室内第一风道连通;
室内换热器,其设于所述室内第一风道内;
室外换热器,其设于所述第二风道内;
电加热件,其设于所述室外第一风道内;
除湿转轮,其包括除湿区和再生区,所述除湿区和所述再生区的一者位于所述室外第一风道内、且位于所述电加热件的出风侧,另一者位于所述第二风道内、且位于所述室外换热器的进风侧;
压缩机、节流元件、所述室内换热器以及所述室外换热器形成换热回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加热件在所述空调装置执行制冷模式时关闭,在所述空调装置执行制热模式时开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风道内还设有室外辅助换热器,其设于所述除湿转轮的进风侧,所述室外辅助换热器设于所述室外换热器与所述室内换热器之间的流路上,所述室外辅助换热器与所述室内换热器之间设有第一节流元件。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换热回路上设有第一支路,所述第一支路的一端接入所述室外换热器与所述室外辅助换热器之间的管路上,另一端接入所述室外辅助换热器与所述第一节流元件之间的管路上,所述第一支路上设有控制阀。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室外辅助换热器中的一部分换热管通过第二支路接入所述换热回路,所述第二支路的一端接入所述室外换热器与所述室外辅助换热器之间的管路上,所述第二支路的另一端接入所述压缩机的入口管路上,所述第二支路上设有第二节流元件。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节流元件在所述空调装置执行制冷模式时开启,在所述空调装置执行制热模式时关闭。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室内第一风道内设有室内风机,所述第二风道内设有室外风机。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风道包括上下布置、且连通的上第二风道和下第二风道,所述室外新风第二入口与所述上第二风道连通,所述室外排风口与所述下第二风道连通;
所述除湿转轮的一部分设于所述上第二风道内,所述室外换热器和所述室外风机设于所述下第二风道内。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第二风道位于所述室外第一风道的下方。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风阀在所述空调装置进行室内空气循环时关闭,进行室外新风引入时开启。
CN202221712171.3U 2022-07-05 2022-07-05 一种空调装置 Active CN21832838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712171.3U CN218328385U (zh) 2022-07-05 2022-07-05 一种空调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712171.3U CN218328385U (zh) 2022-07-05 2022-07-05 一种空调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328385U true CN218328385U (zh) 2023-01-17

Family

ID=8486762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712171.3U Active CN218328385U (zh) 2022-07-05 2022-07-05 一种空调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32838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068235B2 (ja) 冷凍空調装置
JP2968231B2 (ja) 空調システム
US6675601B2 (en) Air conditioner
KR101015640B1 (ko) 차량용 공조시스템
JP2994303B2 (ja) 空調システム及びその運転方法
JP2001241693A (ja) 空気調和装置
US20210341171A1 (en) Energy recovery system and method
WO2013026255A1 (zh) 蒸汽压缩式制冷与转轮除湿耦合空调装置
JP5575029B2 (ja) デシカント式換気扇
CN112050618B (zh) 三效热回收型混风式热泵烘干***及其应用
CN210951942U (zh) 热管理***
JP2002022291A (ja) 空気調和装置
CN207225012U (zh) 一种车辆热泵空调器
CN100575799C (zh) 湿度控制装置
CN218328385U (zh) 一种空调装置
CN215723801U (zh) 空调器
CN217785310U (zh) 一种空调装置
CN111981580A (zh) 基于储湿换热器的房间空调器旋转式制冷模块
CN115234981B (zh) 一种空调装置
JP4069691B2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JP2948776B2 (ja) 空調システム
JP2000171057A (ja) 除湿空調システム
JP3765932B2 (ja) 除湿空調装置及び除湿空調システム
US20210148587A1 (en) Dehumidifiier cascade system and process
CN115013889B (zh) 一种环境无关型转轮除湿再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