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182110U - 开关 - Google Patents

开关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182110U
CN218182110U CN202222379985.6U CN202222379985U CN218182110U CN 218182110 U CN218182110 U CN 218182110U CN 202222379985 U CN202222379985 U CN 202222379985U CN 218182110 U CN218182110 U CN 21818211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sitioning
transition
positioning structure
switch
bas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379985.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蔡映峰
施狄
彭美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ngbo Gongniu Electric Applianc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ingbo Gongniu Electric Applianc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ngbo Gongniu Electric Applianc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Ningbo Gongniu Electric Applianc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379985.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18211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18211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18211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ush-Button Switch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开关,属于电气技术领域。该开关中,动触点组件包括弹片、连接于其中部的接线端子、连接于其端部的动触点;动触点与静触点组件的静触点相对;面板相对底座可转动,过渡组件连接于面板且铰接于底座;过渡组件在被面板按压时通过其驱动筋作用于弹片使其变形,使得动、静触点接触或分离;底座两侧具有第一定位结构,过渡组件两侧具有第二定位结构,两者中至少一个具有弹性,且其中一个包括第一定位位置、驱动位置和第二定位位置。开关为接通或者断开状态时,第一和第二定位结构通过第一和第二定位位置互成定位;开关切换状态时,第二定位结构与第一定位结构通过驱动位置相挤压。该开关兼具优异的电气和拨打性能,且装配效率高。

Description

开关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气技术领域,特别涉及开关。
背景技术
开关为常见的电流通断装置,目前,开关通常设计为翘板式或者摆片式,这两种类型的开关中,过渡件均通过压缩弹簧连接驱动结构,以实现对翘板或者摆片的拨打。
然而,目前已知的翘板开关或者摆片开关,其拨打性能均存在局限性,例如,翘板开关在拨打时容易产生拉弧现象,摆片开关在拨打时容易出现虚位等,且两者的装配过程均稍显繁杂。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开关,能够解决相关技术存在的技术问题。
具体而言,包括以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开关,所述开关包括:面板、底座、过渡组件、动触点组件和静触点组件;
所述动触点组件包括:弹片、连接并固定于所述弹片中部的接线端子、连接并固定于所述弹片端部的动触点;
所述动触点组件和所述静触点组件均位于所述底座内部,且所述动触点与所述静触点组件上的静触点相对应;
所述面板相对于所述底座可按压转动,所述过渡组件连接于面板且铰接于所述底座;所述过渡组件包括驱动筋,所述过渡组件能够被所述面板按压而转动,以通过所述驱动筋作用于所述弹片的相应位置使其变形,使得所述动触点与所述静触点接触或者分离;
所述底座相对的两侧各自具有第一定位结构,所述过渡组件相对的两侧各自具有第二定位结构,所述第一定位结构和所述第二定位结构中的至少一个具有弹性,以及,所述第一定位结构和所述第二定位结构中的一个具有由上至下依次分布的第一定位位置、驱动位置和第二定位位置;
所述开关处于接通状态或者断开状态时,位于所述过渡组件一侧的所述第二定位结构与相应的所述第一定位结构通过所述第一定位位置互成定位,位于所述过渡组件另一侧的所述第二定位结构与相应的所述第一定位结构通过所述第二定位位置互成定位;
所述开关由接通状态和断开状态之间相互切换时,所述过渡组件两侧的所述第二定位结构能够与相应的所述第一定位结构通过驱动位置相互挤压。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定位位置和所述第二定位位置均为凹状,所述驱动位置为凸状;
所述第一定位结构和所述第二定位结构中的一个具有所述第一定位位置、所述驱动位置和所述第二定位位置,另一个能够容纳于所述第一定位位置和所述第二定位位置进行定位以及抵接于所述驱动位置进行挤压。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底座的两侧各自具有固定块,所述第一定位结构形成于所述固定块的面向所述第二定位结构的壁上,并且,所述第一定位结构具有所述第一定位位置、所述驱动位置和所述第二定位位置;
所述第二定位结构为凸块状。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定位结构为弹性块,所述固定块为刚性块;或者,
所述第二定位结构为刚性块,所述固定块为弹性块。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定位结构具有第一变形腔,以使得所述第二定位结构具有弹性;或者,
所述固定块具有第二变形腔,以使得所述固定块具有弹性。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定位结构和所述第二定位结构中的一个具有所述第一定位位置、所述驱动位置和所述第二定位位置,所述第一定位位置和所述第二定位位置均为圆弧形凹槽,所述驱动位置为圆弧形凸起;
所述第一定位结构和所述第二定位结构中的一个为具有圆弧形壁的凸块。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过渡组件包括过渡件,所述过渡件连接于所述面板且铰接于所述底座;
两个所述驱动筋分别位于所述过渡件的底部两侧;
所述第二定位结构分别位于所述过渡件的两个侧端。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过渡件包括过渡主体段、两个过渡段和两个所述第二定位结构;
所述过渡主体段连接于所述面板且铰接于所述底座;
所述两个过渡段分别连接于所述过渡主体段相对的两侧,所述驱动筋位于所述过渡段的底部;
所述两个第二定位结构与所述两个过渡段一一对应,所述第二定位结构连接于所述过渡段的远离所述过渡主体段的一端。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过渡组件包括过渡件和两个杠杆件;
所述过渡件连接于所述面板且铰接于所述底座,两个所述杠杆件分别铰接于所述过渡件的两侧,且所述杠杆件还与所述底座铰接,所述杠杆件用于放大所述面板的转动行程;
所述驱动筋位于所述杠杆件的底部,所述第二定位结构分别位于所述过渡件的两个侧端。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底座包括:座体和压件,所述座体具有容置腔以容纳所述动触点组件和所述静触点组件;
所述压件连接于所述座体且盖设于所述容置腔的上端口;
所述第一定位结构位于所述压件的相对的两侧,所述过渡组件铰接于所述压件,所述压件上具有允许所述驱动筋贯穿的开孔。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至少包括: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开关,通过使用改进结构的动触点组件,由于端子连接段固定连接于弹片,在动触点位置变化过程中,接线端子与动触点始终电性连接,不会存在翘板开关因翘板跳动而引起的拉弧问题,也不会存在摆片开关因摆片摆动而引起的拨打虚位问题,进而使得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开关的拨打性能和拨打手感均得以提升。并且,这还利于使得过渡组件和弹片的纵向尺寸均可以设计为较小,利于使得该开关设计为超薄化。
通过使两个第一定位结构对称布置于底座的两侧,两个第二定位结构对称布置于过渡组件的相对的两侧,第一定位结构和第二定位结构在开关处于稳态时能够互成定位,以及,在开关处于失稳状态时能互相挤压。使第二定位结构和第一定位结构中的至少一个具有弹性,以配合形成弹性机构,不再额外地布置诸如弹簧之类的弹性件。
与翘板开关和摆片开关中均利用竖直布置于开关中部的弹簧来实现水平或者竖直拨打相比,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在开关的两侧水平布置弹性机构来实现快速拨打过渡组件,该拨打方式更加直接,不会出现拨打虚位,能够有效提升拨打手感。特别地,由第一定位结构和第二定位结构配合构成的弹性机构分别集成于底座和过渡组件,不再额外地布置诸如弹簧之类的弹性件,这不仅利于简化开关的结构,还利于提升开关的装配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示例性开关的组合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示例性常闭式单联双控开关的***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示例性常闭式单联双控开关在接通状态下的剖面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示例性过渡件和底座的装配关系示意图;
图5为图4中A区域的局部放大图;
图6为图4中B区域的局部放大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示例性常闭式单联双控开关由接通状态切换至断开状态时的剖面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示例性常闭式单联双控开关在断开状态下的剖面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示例性过渡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示例性压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示例性过渡件和底座的装配关系示意图;
图12为图11中C区域的局部放大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示例性动触点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示例性弹片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分别表示:
1、面板;
2、底座;
200、容置腔;201、第一定位结构;202、固定块;2020、第二变形腔;2021、第一刚性壁;2022、第二刚性壁;2023、第一柔性壁;2024、第二柔性壁;203、加强块;21、座体;22、压件;220、开孔;221、压板;222、矩形侧框;
3、过渡组件;
300、驱动筋;301、第二定位结构;3010、第一变形腔;31、过渡件;311、过渡主体段;312、过渡段;
4、动触点组件;
41、弹片;42、接线端子;43、动触点;411、端子连接段;412、弹性段;4121、第一弹性段;4122、第二弹性段;413、触点连接段;4131、导向段;4132、连接触点段;
5、静触点组件;50、静触点;
601、第一定位位置;602、驱动位置;603、第二定位位置。
通过上述附图,已示出本实用新型明确的实施例,后文中将有更详细的描述。这些附图和文字描述并不是为了通过任何方式限制本实用新型构思的范围,而是通过参考特定实施例为本领域技术人员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概念。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涉及的方位名词,如“上”、“下”、“侧”等,一般以图3所示方位的相对关系为基准,且采用这些方位名词仅仅是为了更清楚地描述结构和结构之间的关系,并不是为了描述绝对的方位。在产品以不同姿态摆放时,方位可能发生变化,例如“上”、“下”可能互换。(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能够活动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对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涉及的开关,将面板所在的方位定义为上,将底座所在方位定义为下。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开关为常见的电流通断装置,目前,开关通常设计为翘板式或者摆片式,这两种类型的开关中,过渡件均通过压缩弹簧连接驱动结构,以实现对翘板或者摆片的拨打。
然而,目前已知的翘板开关或者摆片开关,其拨打性能均存在局限性,例如,翘板开关在拨打时容易产生拉弧现象,摆片开关在拨打时容易出现虚位等,且两者的装配过程均稍显繁杂。
为了解决相关技术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开关,如附图1-附图3所示,该开关包括:面板1、底座2、过渡组件3、动触点组件4和静触点组件5。
其中,结合图3所示,动触点组件4包括:弹片41、连接并固定于弹片41中部的接线端子42、连接并固定于弹片41端部的动触点43;动触点组件4和静触点组件5均位于底座2内部,且动触点43与静触点组件5上的静触点50相对应。
面板1相对于底座2可按压转动,过渡组件3连接于面板1且铰接于底座2;过渡组件3包括驱动筋300,过渡组件3能够被面板1按压而转动,以通过驱动筋300作用于弹片41的相应位置使其变形,使得动触点43与静触点50接触或者分离。
结合图3和图4可知,底座2相对的两侧各自具有第一定位结构201,过渡组件3相对的两侧各自具有第二定位结构301,第一定位结构201和第二定位结构301中的至少一个具有弹性,以及,第一定位结构201和第二定位结构301中的一个具有由上至下依次分布的第一定位位置601、驱动位置602和第二定位位置603。
开关处于接通状态或者断开状态时,位于过渡组件3一侧的第二定位结构301与相应的第一定位结构201通过第一定位位置601互成定位,位于过渡组件3另一侧的第二定位结构301与相应的第一定位结构201通过第二定位位置603互成定位。
开关由接通状态和断开状态之间相互切换时,过渡组件3两侧的第二定位结构301能够与相应的第一定位结构201通过驱动位置602相互挤压。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开关,相对于传统的翘板开关和摆片开关至少作出了以下改进:
其一,使用了改进结构的动触点组件4,其中,接线端子42固定于弹片41的中部,动触点43固定于弹片41的端部,通过驱动筋300抵压弹片41的位于接线端子42和动触点43之间的部分使其弹性变形,进而实现动触点43的位置变化,使得动触点43与静触点50接触或者分离。
与翘板开关中过渡件须驱动翘板摆动以实现动触点的位置变化,以及与摆片开关中过渡件须驱动摆片摆动以实现动触点的位置变化相比,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动触点组件4的该作业方式,由于端子连接段411固定连接于弹片41,在动触点43位置变化过程中,接线端子42与动触点43始终电性连接,不会存在翘板开关因翘板跳动而引起的拉弧问题,也不会存在摆片开关因摆片摆动而引起的拨打虚位问题,进而使得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开关的拨打性能和拨打手感均得以提升。并且,这还利于使得过渡组件3和弹片41的纵向尺寸均可以设计为较小,利于使得该开关设计为超薄化。
其二,对弹性机构的结构及其在开关中的布置进行了改进,两个第一定位结构201对称布置于底座2的两侧,两个第二定位结构301对称布置于过渡组件3的相对的两侧,第一定位结构201和第二定位结构301在开关处于稳态时能够互成定位,以及,在开关处于失稳状态时能互相挤压。使第二定位结构301和第一定位结构201中的至少一个具有弹性,以配合形成弹性机构,不再额外地布置诸如弹簧之类的弹性件。
可以理解地,由第二定位结构301和第一定位结构201配合构成的两个弹性机构位于过渡组件3两侧,其中一个相应地也位于面板1的上翘侧下方,另一个相应地位于面板1的下垂侧的下方,两者在开关中呈水平布置。
开关处于稳定的接通状态或者断开状态时,过渡组件3两侧的第二定位结构301中一个与相应的第一定位结构201通过第一定位位置601互成定位,另一个与相应的第一定位结构201通过第二定位位置603互成定位,使得开关中的各能够活动的部件处于稳态。
例如,图3示例了常闭开关在接通状态时,位于左侧的第二定位结构301定位于左侧的第一定位结构201的第一定位位置601,位于右侧的第二定位结构301定位于右侧的第一定位结构201的第二定位位置603。
图8示例了常闭开关在断开状态时,位于左侧的第二定位结构301定位于左侧的第一定位结构201的第二定位位置603,位于右侧的第二定位结构301定位于右侧的第一定位结构201的第一定位位置601。
在按压面板1以驱动过渡组件3转动时,过渡组件3转动过程中,其侧部的第二定位结构301相对于第一定位结构201发生位移,两者通过驱动位置602相抵接(参见图7,其示例了具有弹性的第二定位结构301被驱动位置602挤压变形),两者相互挤压使得弹性机构发生弹性变形以产生回弹力,在该回弹力作用下,开关中的各能够活动的部件处于失稳状态。这样,只需继续用力按压面板1,第二定位结构301将迅速进入至第一定位结构201的相应定位位置处,进而促进过渡组件3迅速完成拨打,达到瞬间拨打的作用。
与翘板开关和摆片开关中均利用竖直布置于开关中部的弹簧来实现水平或者竖直拨打相比,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在开关的两侧水平布置弹性机构来实现快速拨打过渡组件3,该拨打方式更加直接,不会出现拨打虚位,能够有效提升拨打手感。
特别地,由第一定位结构201和第二定位结构301配合构成的弹性机构分别集成于底座2和过渡组件3,不再额外地布置诸如弹簧之类的弹性件,这不仅利于简化开关的结构,还利于提升开关的装配效率。
第一定位结构201和第二定位结构301之间互成定位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凹槽和凸块之间的容纳定位、面与面之间的磁性连接定位等。
以凹槽和凸块之间的容纳定位方式举例来说,参见图3和图4,第一定位位置601和第二定位位置603均为凹状,驱动位置602为凸状,三者配合形成波浪形或者类波浪形轨迹槽。
第一定位结构201和第二定位结构301中的一个具有第一定位位置601、驱动位置602和第二定位位置603,另一个能够容纳于第一定位位置601和第二定位位置603进行定位以及抵接于驱动位置602进行挤压。
图3和图4示例了,第一定位结构201具有第一定位位置601、驱动位置602和第二定位位置603,以及,第二定位结构301设置为凸块状,以能够容纳于第一定位位置601和第二定位位置603进行定位以及抵接于驱动位置602进行挤压。
当然,第一定位位置601、驱动位置602和第二定位位置603设置于第二定位结构301,以及,第一定位结构201设置为凸块状也是可行的。
结合图3和图4可知,开关处于接通状态或者断开状态时,过渡组件3两侧的第二定位结构301中一个位于相应第一定位结构201的第一定位位置601(参见图4和图6),另一个位于相应第一定位结构201的第二定位位置603(参见图4和图5)。
开关由接通状态和断开状态之间相互切换时,过渡组件3两侧的两个第二定位结构301能够与相应第一定位结构201的驱动位置602相互挤压(参见图7)。
参见图4,底座2的两侧各自具有固定块202,第一定位结构201形成于固定块202的面向第二定位结构301的壁上。其中,第一定位结构201具有上述的第一定位位置601、驱动位置602和第二定位位置603。相应地,第二定位结构301设置为凸块状,以适配地容纳于第一定位位置601和第二定位位置603,并且能够与驱动位置602相抵接。
通过在底座2上设置固定块202,在其上形成具有一定轨迹的第一定位结构201,固定块202具有一定的强度,这能够提高第一定位结构201的结构稳定性,防止第一定位位置601、驱动位置602和第二定位位置603发生形状变形。
举例来说,固定块202为结构简单且便于成型制备的矩形块,第一定位结构201形成于其第二定位结构301的长方形壁上。
在一些实现方式中,参见图4、图5和图6,第二定位结构301为弹性块,固定块202为刚性块。
这样,对于提高第一定位结构201的结构稳定性非常有利,在第二定位结构301抵接于固定块202的第一定位结构201的驱动位置602时,固定块202不会发生变形,第二定位结构301发生弹性变形,进而使得过渡组件3、面板1等均处于失稳状态。
可以通过对第二定位结构301的结构和/或材质进行改进来赋予其弹性,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赋予其弹性,比如,对其结构进行改进,使其具有能够变形的腔,或者,对其材质进行改进,例如采用弹性材质来制备。
参见图5和图6,第二定位结构301具有第一变形腔3010,以使得第二定位结构301具有弹性。
第一变形腔3010的设计,至少使得第二定位结构301的面向第一定位结构201的壁在受到外力时能够变形,第一变形腔3010可以多种方式形成于第二定位结构301,例如,以盲孔或者通孔的形式均可,以及,第一变形腔3010的轴向可以沿水平方向,也可以沿竖直方向,只要确保第二定位结构301的面向第一定位结构201的壁为封闭式的壁即可。
图9示例了第一变形腔3010为贯通第二定位结构301两端的通孔,并且第一变形腔3010的轴向沿水平方向,该种结构类型的第二定位结构301具有容易成型制备且变形效果好等优点。
在一些示例中,如附图10所示,底座2上还设置有加强块203,加强块203连接于固定块202的背离第二定位结构301的壁和底座2的侧壁之间,例如,加强块203例如可以为矩形杆、三角形杆、梯形块等,通过设置加强块203,能够进一步提高固定块202在底座2中的布置强度和结构稳定性。
在一些示例中,固定块202以及可选的加强块203均采用一体成型方式形成于底座2。
在一些实现方式中,参见图12和图13,第二定位结构301为刚性块,固定块202为弹性块。这样,在第二定位结构301抵接于固定块202的第一定位结构201的驱动位置602时,固定块202发生弹性变形,第二定位结构301不会发生变形,进而使得过渡组件3、面板1等均处于失稳状态。
可以通过对固定块202的结构和/或材质进行改进来赋予其弹性,比如,对其结构进行改进使其具有能够变形的腔,或者采用弹性材质来制备。
参见图5和图6,固定块202具有第二变形腔2020,以使得固定块202具有弹性。
第二变形腔2020的设计,可以使得固定块202的面向第二定位结构301的壁(即,第一定位结构201所在壁)不会发生变形,但是该壁能够向着远离第二定位结构301的方向作压缩运动,以及向着靠近第二定位结构301的方向作复位运动,这样在确保固定块202具有弹性的前提下,还能够第一定位结构201所在壁的强度足够大,进而防止第一定位位置601、驱动位置602和第二定位位置603发生形状变形。
第二变形腔2020可以多种方式形成于固定块202,例如,以盲孔或者通孔的形式均可,以及,第二变形腔2020的轴向可以沿水平方向,也可以沿竖直方向,只要确保第一定位结构201所在壁为封闭式的壁即可。
图12示例了第二变形腔2020为贯通固定块202两端的通孔,并且第二变形腔2020的轴向沿竖直方向,该种结构类型的固定块202容易在底座2上成型制备,且变形效果好。
如附图12所示,固定块202包括顺次首尾连接的第一刚性壁2021、第一柔性壁2023、第二刚性壁2022和第二柔性壁2024,四者围设形成第二变形腔2020,第一定位结构201形成于第二刚性壁2022的面向第二定位结构301的表面上。
第一刚性壁2021和第二刚性壁2022为刚性壁,两者在受到外力时,本身不会变形,第一柔性壁2023和第二柔性壁2024为柔性壁,两者在受到外力时,本身会变形,进而使得第一定位结构201所在壁的位置可以发生变化。
针对上述各实现方式中提及的第二定位结构301和第一定位结构201,在一些实现方式中,第一定位结构201和第二定位结构301中的一个具有第一定位位置601、驱动位置602和第二定位位置603,第一定位位置601和第二定位位置603均为圆弧形凹槽,驱动位置602为圆弧形凸起;第一定位结构201和第二定位结构301中的一个为具有圆弧形壁的凸块。
附图9示出了第一定位结构201具有圆弧形凹槽状的第一定位位置601、圆弧形凸起状的驱动位置602和圆弧形凹槽状的第二定位位置603,以及,示出了第二定位结构301为具有圆弧形壁的凸块。进一步结合图10可知,第一定位位置601和第二定位位置603呈内凹的圆弧形,驱动位置602呈外凸的圆弧形。
作为一种典型的示例,第二定位结构301为圆柱形块,第一定位位置601和第二定位位置603均呈与第二定位结构301弧度相适配的圆弧形槽。
通过如上设置,使得第二定位结构301沿第一定位结构201的运动更加顺滑和迅速,这对于提升开关的拨打手感更为有利。
对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开关中涉及的动触点组件4,参见附图13,其示例了一种弹片41的结构,如附图13所示,弹片41包括:端子连接段411、两个弹性段412、一个或两个触点连接段413。其中,两个弹性段412的第一端各自与端子连接段411相对的两端连接,进而使得两个弹性段412位于端子连接段411的两侧。
当触点连接段413的数目为一个时,可以使其中一个弹性段412的第二端与该触点连接段413相连接,以适应于单控开关;以及,当触点连接段413的数目为两个时,可以使两个弹性段412的第二端各自与一个触点连接段413相连接,以适应于双控开关。
通过位于弹片41中部的端子连接段411来固定连接接线端子42,通过位于弹片41两端的触点连接段413来固定连接动触点43,这样,通过驱动筋300按压位于接线端子42和动触点43之间的弹性段412,弹性段412能够发生弹性变形,进而带动动触点43的位置移动,使得动触点43和静触点50接触或者分离。
在一些示例中,采用高弹性的金属片材,对其进行冲压折弯以及切割等操作,即可形成一体式结构的弹片41。例如,该金属片材可以为铜片,这使得弹片41兼具优异的弹性、导电性和导热性。
在一些示例中,弹性段412与端子连接段411之间具有夹角,该夹角的范围为120°~180°,例如,这包括但不限于:120°、130°、140°、150°、170°、180°等。
当弹性段412和端子连接段411之间的夹角小于180°且大于或等于120°时,弹性段412倾斜布置于端子连接段411的上方。这样,弹性段412更容易被驱动而发生弹性变形,同时在变形时能够获得较大的弹性势能。
在另一些示例中,参见图14,触点连接段413包括:相连接的导向段4131和连接触点段4132,导向段4131相对于弹性段412倾斜布置,使得连接触点段4132位于弹性段412的上方或者下方。
导向段4131相对于弹性段412可以倾斜向下布置,也可以倾斜向上布置,通过使导向段4131倾斜布置,使得连接触点段4132位于弹性段412的上方或者下方。
举例来说,对于常闭式开关,使动触点43位于弹性段412的下方,对于常开式开关,使动触点43位于弹性段412的上方,动触点43的上述方位布置。
在一些示例中,使连接触点段4132沿水平方向布置,这样,动触点43也相应地水平布置,在开关中的静触点50也水平布置时,动触点43和静触点50之间能够完全地面面接触,提高接触面积且获得较大的接触压力。
对于弹性段412,其可以呈宽度一致的长条状,也可以呈宽度不一致的长条状。其中,弹片41的长度方向指的是,自触点连接段413至端子连接段411的分布方向;弹片41的宽度方向指的是与其长度方向相垂直且沿水平面内延伸的方向。
在一些示例中,弹性段412的宽度不一致,如附图9所示,弹性段412包括:相连接的第一弹性段4121和第二弹性段4122,第一弹性段4121的远离第二弹性段4122的一端连接于端子连接段411,第二弹性段4122的远离第一弹性段4121的一端连接于触点连接段413。自端子连接段411至第二弹性段4122,第一弹性段4121的宽度逐渐减小,且第一弹性段4121的最小宽度等于第二弹性段4122的宽度。
通过使第一弹性段4121的宽度在靠近端子连接段411的位置处较长,并且沿着远离端子连接段411的方向,宽度逐渐变小,这能够提高弹性段412与端子连接段411之间处的抗疲劳能力。这是因为,端子连接段411的位置固定,弹性段412相对于端子连接段411频繁发生变形位移,通过提高该位置处的宽度,以适应于弹性段412的频繁位移而防止发生不可恢复的硬变形。通过使第二弹性段4122的宽度等于第一弹性段4121的最小宽度,这利于提高第二弹性段4122的弹性变形能力,使其具有较高的变形量。
对于接线端子42,其连接于弹片41的端子连接段411,两者之间的连接方式包括但不限于:焊接、卡接、铆接等,其中,卡接、铆接等方式均容易拆卸,利于简化接线端子42的装配工艺且便于维护或者更换。举例来说,接线端子42卡接于端子连接段411。
对于动触点43,动触点43的结构及其与触点连接段413的连接方式均可以采用本领域常规技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的限定。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涉及的开关,按其控制方式分类,其可以是单联单控开关,也可以是单联双控开关,其中,当开关为单联单控开关时,动触点组件4中动触点43的数目设计为一个;当开关为单联双控开关时,动触点组件4中动触点43的数目设计为对称的两个。
对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开关,其过渡组件3可以设计为仅包括过渡件31,也可以设计为同时包括铰接连接的过渡件和杠杆件,相比于仅包括过渡件31来说,进一步额外布置杠杆件能够放大面板1的转动行程,以进一步促进开关的超薄化。
图2-图4示例了过渡组件3包括过渡件31,过渡件31连接于面板1且铰接于底座2;两个驱动筋300分别位于过渡件31的底部两侧;第二定位结构301分别位于过渡件31的两个侧端。
过渡件31连接于面板1,两者之间的连接方式包括但不限于:卡接、铆接、焊接、粘接、一体成型连接等。
在一些示例中,过渡件31卡接于面板1,例如,过渡件31的相对的第一侧和第二侧各自布置有卡孔,面板1的底部上相应位置处各自布置有卡扣,卡扣与卡孔适配卡接,进而实现使过渡件31连接于面板1。其中,过渡件31的第一侧和第二侧的分布方向与面板1的两个按压侧的分布方向相一致。
过渡件31还铰接于底座2,举例来说,过渡件31的相对的第三侧和第四侧的中部各自连接有一个销轴,底座2的侧部上相应位置处设置有具有轴孔的支架,销轴可转动地套设于轴孔内,即可实现过渡件31铰接于底座2。其中,过渡件31的第三侧和第四侧的分布方向垂直于第一侧和第二侧的分布方向。
为了使面板1与过渡件31之间的作用更加稳定可靠,使得两者同步转动,还可以在面板1的底部设置多个插筋,多个插筋***至过渡件31的顶部上相应位置处设置的插孔内部。
驱动筋300的顶端连接于过渡件31的底部一侧,驱动筋300的底端用于与弹片41相抵接。在一些示例中,驱动筋300的底端用于与弹片41的弹性段412的靠近触点连接段413的一侧的顶部相抵,以使得动触点43被快速可靠地进行驱动。例如,驱动筋300的底端为圆弧形。
过渡件31和驱动筋300之间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固定连接,例如,一体成型连接、焊接、卡接、粘接等,在一些示例中,采用一体成型连接方式使过渡件31和驱动筋300相连。
在一些示例中,如附图9所示,过渡件31包括过渡主体段311、两个过渡段312和两个第二定位结构301。
过渡主体段311连接于面板1且铰接于底座2,此处涉及的连接方式在前述过渡件31的布置方式时已涉及,在此不再一一赘述。在一些示例中,过渡主体段311例如可以为矩形板状。
两个过渡段312分别连接于过渡主体段311相对的两侧,驱动筋300位于过渡段312的底部。过渡段312用于使过渡主体段311和第二定位结构301之间构成连接,以使第二定位结构301定位至开关的侧部特定位置处。
在一些示例中,如附图9所示,过渡主体段311呈矩形块体状,过渡段312呈连杆状布置,第二定位结构301呈具有弹性的套状。
两个第二定位结构301与两个过渡段312一一对应,第二定位结构301连接于过渡段312的远离过渡主体段311的一端。
在一些示例中,驱动筋300连接于过渡段312的底部的靠近第二定位结构301的一侧。这样,驱动筋300尽可能地位于过渡件31的远端位置处,以增强对弹片41的驱动力度,使得对弹片41的拨打更为迅速,提升拨打手感。
在另一些示例中,过渡组件3包括过渡件和两个杠杆件(图中未示出);过渡件连接于面板且铰接于底座,两个杠杆件分别铰接于过渡件的两侧,且杠杆件还与底座2铰接,杠杆件用于放大面板1的转动行程;驱动筋300位于杠杆件的底部,第二定位结构301分别位于过渡件的两个侧端。
通过将过渡组件3设置为相铰接的过渡件和两个杠杆件,不仅能够确保将面板1的按压力高效地传递至弹片41,且能够确保在过渡件达到目标行程的前提下,进一步减小面板1被按压时的摆动幅度,利于开关的超薄化发展。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通过底座2容纳并固定动触点组件4、静触点组件5等,底座2可以设计为一体式结构件,即采用一整体结构件来形成底座,底座2也可以采用多个分体式结构件组合而成,以下分别进行示例说明:
在一些示例中,底座2采用多个分体式结构件组合而成,如附图2-附图4所示,底座2包括:座体21和压件22,座体21具有容置腔200以容纳动触点组件4和静触点组件5;压件22连接于座体21且盖设于容置腔200的上端口;第一定位结构201位于压件22的相对的两侧,过渡组件3铰接于压件22,压件22上具有允许驱动筋300贯穿的开孔220。
压件22封堵座体21的容置腔200的上端口且对过渡组件3提供支撑,驱动筋300贯穿压件22的开孔220并伸入至容置腔200内与弹片41相作用。通过使底座2设计为可拆卸连接的座体21和压件22,使得开关内部各能够活动的部件的装配更加方便高效。
在一些示例中,如附图10所示,压件22包括:压板221和围设于压板221周侧的矩形侧框222。其中,矩形侧框222中相对的两个第一侧板的中部设置有具有轴孔的支架,以与过渡件31侧部的销轴相铰接。矩形侧框222中相对的两个第一侧板的中部设置有固定块202,以与第二定位结构301相抵接。
开孔220设置于压板221上,压板221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与座体21可拆卸连接,例如这包括但不限于:卡接、铆接、螺钉连接等。
在另一些示例中,底座2为一体式结构件(图中未示出),底座包括容置腔,容置腔不仅容纳动触点组件4和静触点组件5,还容纳过渡组件3,并且使容置腔的内侧壁上相应位置分别设置上述的第一定位结构201。
底座2的一体式结构设计,同样能够起到使得开关内部各个部件之间协同作用的目的。
对于上述涉及的座体21或者一体式结构的底座,除了包括设置有容置腔的底腔部分,还包括与底腔部分的上端连接且围设于面板1外侧的***部分,以赋予开关良好的美观度。
在一些示例中,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涉及的开关为一种墙壁开关,其底座2能够装配于墙壁上的接线盒内,由于底座2的深度设计为较小,使得对接线盒内空间的占用率较低。
综上可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开关,通过在底座2上设置类似波浪形轨迹的第一定位结构201,以及,在过渡组件3上设置第二定位结构301,两者配合构成弹性机构,能够产生瞬间动能来为开关提供拨打力,提升开关拨打性能、拨打手感和电气性能,同时,还利于简化开关的装配过程,提高其装配效率。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术语“第一”和“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术语“多个”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
应当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精确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制。
以上所述仅是为了便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关包括:面板(1)、底座(2)、过渡组件(3)、动触点组件(4)和静触点组件(5);
所述动触点组件(4)包括:弹片(41)、连接并固定于所述弹片(41)中部的接线端子(42)、连接并固定于所述弹片(41)端部的动触点(43);
所述动触点组件(4)和所述静触点组件(5)均位于所述底座(2)内部,且所述动触点(43)与所述静触点组件(5)上的静触点(50)相对应;
所述面板(1)相对于所述底座(2)可按压转动,所述过渡组件(3)连接于面板(1)且铰接于所述底座(2);所述过渡组件(3)包括驱动筋(300),所述过渡组件(3)能够被所述面板(1)按压而转动,以通过所述驱动筋(300)作用于所述弹片(41)的相应位置使其变形,使得所述动触点(43)与所述静触点(50)接触或者分离;
所述底座(2)相对的两侧各自具有第一定位结构(201),所述过渡组件(3)相对的两侧各自具有第二定位结构(301),所述第一定位结构(201)和所述第二定位结构(301)中的至少一个具有弹性,以及,所述第一定位结构(201)和所述第二定位结构(301)中的一个具有由上至下依次分布的第一定位位置(601)、驱动位置(602)和第二定位位置(603);
所述开关处于接通状态或者断开状态时,位于所述过渡组件(3)一侧的所述第二定位结构(301)与相应的所述第一定位结构(201)通过所述第一定位位置(601)互成定位,位于所述过渡组件(3)另一侧的所述第二定位结构(301)与相应的所述第一定位结构(201)通过所述第二定位位置(603)互成定位;
所述开关由接通状态和断开状态之间相互切换时,所述过渡组件(3)两侧的所述第二定位结构(301)能够与相应的所述第一定位结构(201)通过驱动位置(602)相互挤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定位位置(601)和所述第二定位位置(603)均为凹状,所述驱动位置(602)为凸状;
所述第一定位结构(201)和所述第二定位结构(301)中的一个具有所述第一定位位置(601)、所述驱动位置(602)和所述第二定位位置(603),另一个能够容纳于所述第一定位位置(601)和所述第二定位位置(603)进行定位以及抵接于所述驱动位置(602)进行挤压。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2)的两侧各自具有固定块(202),所述第一定位结构(201)形成于所述固定块(202)的面向所述第二定位结构(301)的壁上,并且,所述第一定位结构(201)具有所述第一定位位置(601)、所述驱动位置(602)和所述第二定位位置(603);
所述第二定位结构(301)为凸块状。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定位结构(301)为弹性块,所述固定块(202)为刚性块;或者,
所述第二定位结构(301)为刚性块,所述固定块(202)为弹性块。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定位结构(301)具有第一变形腔(3010),以使得所述第二定位结构(301)具有弹性;或者,
所述固定块(202)具有第二变形腔(2020),以使得所述固定块(202)具有弹性。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定位结构(201)和所述第二定位结构(301)中的一个具有所述第一定位位置(601)、所述驱动位置(602)和所述第二定位位置(603),所述第一定位位置(601)和所述第二定位位置(603)均为圆弧形凹槽,所述驱动位置(602)为圆弧形凸起;
所述第一定位结构(201)和所述第二定位结构(301)中的一个为具有圆弧形壁的凸块。
7.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渡组件(3)包括过渡件(31),所述过渡件(31)连接于所述面板(1)且铰接于所述底座(2);
两个所述驱动筋(300)分别位于所述过渡件(31)的底部两侧;
所述第二定位结构(301)分别位于所述过渡件(31)的两个侧端。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渡件(31)包括过渡主体段(311)、两个过渡段(312)和两个所述第二定位结构(301);
所述过渡主体段(311)连接于所述面板(1)且铰接于所述底座(2);
所述两个过渡段(312)分别连接于所述过渡主体段(311)相对的两侧,所述驱动筋(300)位于所述过渡段(312)的底部;
所述两个第二定位结构(301)与所述两个过渡段(312)一一对应,所述第二定位结构(301)连接于所述过渡段(312)的远离所述过渡主体段(311)的一端。
9.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渡组件(3)包括过渡件和两个杠杆件;
所述过渡件连接于所述面板(1)且铰接于所述底座(2),两个所述杠杆件分别铰接于所述过渡件的两侧,且所述杠杆件还与所述底座铰接,所述杠杆件用于放大所述面板(1)的转动行程;
所述驱动筋(300)位于所述杠杆件的底部,所述第二定位结构(301)分别位于所述过渡件的两个侧端。
10.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2)包括:座体(21)和压件(22),所述座体(21)具有容置腔(200)以容纳所述动触点组件(4)和所述静触点组件(5);
所述压件(22)连接于所述座体(21)且盖设于所述容置腔(200)的上端口;
所述第一定位结构(201)位于所述压件(22)的相对的两侧,所述过渡组件(3)铰接于所述压件(22),所述压件(22)上具有允许所述驱动筋(300)贯穿的开孔(220)。
CN202222379985.6U 2022-09-05 2022-09-05 开关 Active CN21818211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379985.6U CN218182110U (zh) 2022-09-05 2022-09-05 开关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379985.6U CN218182110U (zh) 2022-09-05 2022-09-05 开关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182110U true CN218182110U (zh) 2022-12-30

Family

ID=8462249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379985.6U Active CN218182110U (zh) 2022-09-05 2022-09-05 开关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18211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515241B2 (en) Power seat switch apparatus for vehicle
CN110853957A (zh) 一种智能按键开关
CN218182110U (zh) 开关
CN208368398U (zh) 自复位墙壁开关
CN218274386U (zh) 开关
CN218274387U (zh) 开关
CN114823210A (zh) 弹片组件及开关
CN104851624A (zh) 一种用于智能家居双电源电力开关的远程操作机构
CN219575475U (zh) 一种开关
CN221176028U (zh) 一种防水微动开关
CN218548299U (zh) 双控开关
CN221226093U (zh) 一种按压式开关面板
CN221125786U (zh) 一种用于按压开关的按压组件
KR102050912B1 (ko) 스위치
CN220439464U (zh) 一种可插拔超薄机械键盘开关的导通件
CN218447682U (zh) 一种检测开关
CN114783810A (zh) 一种开关
CN112164610B (zh) 一种摆杆开关
CN104851638A (zh) 一种新型配电开关
CN104851710A (zh) 一种双电源开关
CN116721893A (zh) 过渡组件和开关
CN1983493B (zh) 双闸安全开关结构
CN115621074A (zh) 双控开关
CN104851645A (zh) 用于智能家居双电源电力开关的远程操作机构
CN104851646A (zh) 一种新型手电动一体化切换操作机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