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119532U - 一种照明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照明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119532U
CN218119532U CN202222081445.XU CN202222081445U CN218119532U CN 218119532 U CN218119532 U CN 218119532U CN 202222081445 U CN202222081445 U CN 202222081445U CN 218119532 U CN218119532 U CN 21811953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light source
reflector
lighting device
side wa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081445.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骏
马月明
叶建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ignify Holding BV
Original Assignee
Signify Holding BV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ignify Holding BV filed Critical Signify Holding BV
Priority to CN202222081445.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11953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11953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11953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Non-Portable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reof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照明装置,包括第一反射罩、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一反射罩内的第一光源和第二光源;所述第一反射罩的一侧具有第一出光口,所述第一反射罩被配置为将所述第一光源发出的光线反射出所述第一出光口;所述第二光源包括出光窗口、以及设置于所述出光窗口处的扩散件,所述第二光源被配置为所述出光窗***出的光线经过所述扩散件的扩散后直接从所述第一出光***出。本申请提供的照明装置可以使照出的光线更加柔和的同时保持光照亮度和较低的眩光值。

Description

一种照明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照明装置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照明装置。
背景技术
灯具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必须用品,需要满足人们在多种不同生活场所中的照明需求。市面上现有的灯具大多为直接照明的照明方式,即由发光灯体直接发出光亮进行照明。这种灯具虽然可以提高光照的亮度,但眩光值较大,对人眼的伤害很大,不适合家居照明或长期办公场所的照明。
相关技术中提供了一种灯具,该灯具采用间接照明的照明方式,即可以将发光灯体发出的光线反射之后再发出,具有光线更为柔和的优点。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的发明人意识到:间接照明的灯具虽然可以使照出的光线更加柔和,但是光线在反射过程中会发生损耗,使得光照的亮度减弱,从而无法满足人们对高亮度照明的需求。
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种照明装置,用于解决相关技术中的灯具在使照出的光线更加柔和的同时无法保持光照亮度和较低的眩光值的问题。
本申请的发明人提出的基本构思是:在第一反射罩内同时设置第一光源和第二光源,其中第一光源发出的光线从第一反射罩的第一出光口反射出,第二光源发出的光线经过扩散件扩散后直接从第一出光***出,这样灯具的眩光值就会减小,而且经过扩散件扩散后射出第一出光口的光线的照度较大,提高了灯具的照明亮度,可以满足人们对高亮度照明的需求。
基于上述基本构思,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照明装置,包括第一反射罩、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一反射罩内的第一光源和第二光源;所述第一反射罩的一侧具有第一出光口,所述第一反射罩被配置为将所述第一光源发出的光线反射出所述第一出光口;所述第二光源包括出光窗口、以及设置于所述出光窗口处的扩散件,所述第二光源被配置为所述出光窗***出的光线经过所述扩散件的扩散后直接从所述第一出光***出。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这样就可以在降低眩光值的同时还可以保持较高的照明亮度,满足人们对高亮度照明的需求。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光源包括第二反射罩、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二反射罩内的发光元件,所述出光窗口位于所述第二反射罩靠近所述第一出光口的一端,所述第二反射罩被配置为将所述发光元件发出的一部分光线反射出所述出光窗口。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这样可以使发光元件发出的光线全部从出光窗***出第一出光口,使得第一出光口对应的照射面的光照亮度更高。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反射罩包括与所述出光窗口相对设置的罩底壁,所述第一光源设置于所述罩底壁的外表面上,所述发光元件设置于所述罩底壁的内表面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这样就可以确保第一光源发出的光线反射出第一出光口,发光元件发出的光线直接射出第一出光口,在减小眩光值的同时可以提高照明亮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光源在所述罩底壁上的正投影与所述发光元件在所述罩底壁上的正投影错开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以使第一光源和发光元件在罩底壁上的安装不会互相影响,增强第一光源和发光元件的安装稳固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反射罩还包括沿第一方向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一侧壁、以及沿第二方向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二侧壁,其中,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第二方向以及所述罩底壁的厚度方向三者中的两两相垂直;每个所述第一侧壁远离所述罩底壁的一端分别设有第一插槽,所述第一插槽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且贯穿所述第一侧壁的两端,所述扩散件为板状结构,且所述扩散件的边缘***所述第一插槽中;两个所述第二侧壁分别封挡所述第一插槽的两端,且每个所述第二侧壁均与所述第一侧壁、所述罩底壁可拆卸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极大的方便了扩散件的拆装,有利于提高扩散件的组装效率;而且扩散件能够完全将出光窗口封闭,使得出光窗***出的光线都要经过扩散件扩散后射出第一出光口,有效降低了眩光值。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侧壁远离所述罩底壁的一端设有U形板,所述U形板围成所述第一插槽,且与所述第一侧壁为一体结构。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这样可以在制作第一侧壁时就同时将第一插槽一起设置了,有利于提高第二反射罩的制作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沿所述第一方向,所述扩散件向远离所述罩底壁的一侧弯曲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以增大扩散件对光线进行扩散的面积,从而增强对出光窗***出的光线的扩散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每个所述第一侧壁与所述罩底壁之间的夹角为钝角。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这样可以增大出光窗口的面积,从而增大扩散件的对光线进行扩散的面积,提高对出光窗***出的光线的扩散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侧壁与所述罩底壁为一体结构,所述第二侧壁上设有第二插槽,所述第一侧壁***所述第二插槽中,使所述第二侧壁与所述第一侧壁、所述罩底壁可拆卸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这样可以提高第二反射罩的组装效率,而且也能够使第二侧壁与第一侧壁和罩底壁的连接更加牢固。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侧壁上设有供所述扩散件***的第三插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以进一步的增强扩散件对出光窗口的封闭性,有利于出光窗***出的光线全部经过扩散件扩散后射出第一出光口,从而降低眩光值。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光源的出光侧设置有用于发散所述第一光源发出的光线的第一透镜。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这样就可以对第一光源发出的光线进行发散,使得第一光源发出的光线更加均匀的反射出第一出光口。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发光元件的出光侧设置有用于汇聚所述发光元件发出的光线的第二透镜。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这样可以对发光元件发出的光线进行汇聚,使得发光元件发出的光线更多的直接照射到扩散板上进行扩散射出。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照明装置还包括控制器,所述控制器被配置为控制驱动所述第一光源和所述第二光源发光的驱动电流的大小,以改变所述第一光源和所述第二光源的光输出。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以自由的调节第一光源和第二光源的光输出,从而调节照明装置的眩光值,以便适应不同的应用场景。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光源与所述第一反射罩可拆卸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极大的方便了第二光源的拆装,有利于提高第二光源的组装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的照明装置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的照明装置的***图;
图3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的第二光源的俯视图;
图4为图3的A-A截面图;
图5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的第二光源的***图;
图6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的第一侧壁、第二侧壁以及扩散件的组装示意图;
图7为图6中I处的放大图;
图8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的控制器的控制原理图;
图9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的发光元件的等光强曲线图;
图10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的照明装置在室内的照射面的等照度曲线图一;
图11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的第一光源的等光强曲线图;
图12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的照明装置在室内的照射面的等照度曲线图二。
附图标记:
第一反射罩1;第一出光口10;第一光源2;第二光源3;出光窗口30;扩散件31;第二反射罩32;罩底壁321;第一侧壁322;第二侧壁323;U形板324;发光元件33;第一插槽4;第二插槽5;第三插槽6;第一透镜7;第二透镜8;控制器9;驱动器91;控制接口911;输出端912。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实施方式,所述实施方式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方式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申请,而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所述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可以相互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侧”、“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安装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
还需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以同一附图标记表示同一组成部分或同一零部件,对于本申请实施例中相同的零部件,图中可能仅以其中一个零件或部件为例标注了附图标记,应理解的是,对于其他相同的零件或部件,附图标记同样适用。
如图1和图2所示,图1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的照明装置的示意图,图2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的照明装置的***图。该照明装置包括第一反射罩1以及设置于第一反射罩1内的第一光源2和第二光源3。
其中,第一反射罩1的一侧具有第一出光口10,第一反射罩1被配置为将第一光源2发出的光线反射出第一出光口10,第一反射罩1的内表面可以反射光线,第一光源2发出的光线照射到第一反射罩1的内表面上再从第一出光口10射出,这样可以使照射到室内的光线更加柔和,降低眩光值,减轻对人眼的刺激。
上述第二光源3包括出光窗口30以及设置于出光窗口30处的扩散件31,第二光源3被配置为出光窗口30射出的光线经过扩散件31的扩散后直接从第一出光口10射出。这样经过扩散件31的扩散后射出的光线的眩光值得到降低,出光窗口30射出的光线和第一反射罩1反射的光线均从第一出光口10射出,由于出光窗口30射出的光线的亮度较大,并且第一反射罩1反射出的光线比较均匀柔和,如此可以使第一出光口10照射出的光线的亮度较高且眩光值降低,不仅满足人们对高亮度照明的需求,还可以减轻对人眼的刺激。
本申请的照明装置可以适合家居照明或者办公场所的照明,照明装置可以安装在室内的顶部,此时照明装置的照明方向将朝向室内的地面。比如将第一反射罩1安装在室内的顶部,第一出光口10和出光窗口30均朝向室内的地面,第一光源2发出的光线经过第一反射罩1反射从第一出光口10射向室内的地面,相较于天花板,通过第一反射罩1反射第一光源2发出的光线可以使反射的光线全部从第一出光口10射出,有利于提高照明装置的照射面内的照明亮度,出光窗口30射出的光线经过扩散件31扩散后从第一出光口10射向室内的地面,这样从第一出光口10射出的光线的亮度就会变大,而且从第一出光口10反射出的光线的照射面与扩散件31扩散后的光线的照射面的亮度会均匀过度,在人眼的视线范围内就不会出现过度明亮的区域,有利于眩光值的降低,从而减小对人眼的刺激。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反射罩1的内表面反射光线的功能的实现方式可以是:在第一反射罩1的内表面上涂覆有反光材料,当然,不仅限于此,也可以采用具有反射光线的材料制作第一反射罩1,为了提高第一反射罩1的内表面的反光效率,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一反射罩1的内表面的光泽度小于8%。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图5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的第二光源3的***图。第二光源3包括第二反射罩32、以及设置于第二反射罩32内的发光元件33,出光窗口30位于第二反射罩32靠近第一出光口10的一端,也就是出光窗口30射出的光线会从第一出光口10射出,第二反射罩32被配置为将发光元件33发出的一部分光线反射出出光窗口30,发光元件33发出的另一部分光线会直接从出光窗口30射出,相较于未设置第二反射罩32,发光元件33发出的光线直接照射来说,设置第二反射罩32之后,发光元件33发出的一部分光线就不会照射到第一反射罩1上,而是照射到第二反射罩32上再反射出出光窗口30,可以确保发光元件33发出的光线直接或经过反射全部从出光窗口30射出,有利于提高出光窗口30在室内地面上的照射面的照明亮度,满足用户对于室内的局部工作面高亮度的照明需求。
如图5所示,发光元件33的出光侧设置有用于汇聚发光元件33发出的光线的第二透镜8。这样就可以将发光元件33发出的光线进行汇聚再照射到第二反射罩32的内表面以及扩散件31上,从而使得直接照射到扩散件31上的光线的比例较大,有利于提升扩散件31对光线的扩散效果,能够有效的减小眩光。
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在发光元件33的出光侧设置凸透镜,凸透镜可以将发光元件33发出的散射光线转换为平行光线直接从出光窗口30射出,这样可以确保发光元件33发出的所有光线都直接经过扩散件31扩散后从第一出光口10射出,有利于降低光线的眩光值,而且发光元件33发出的光线在照射路径上没有损耗,可以进一步的提高照明装置在室内照射面的照明亮度。
当然,除了采用凸透镜将发光元件33发出的散射光转换为平行光,也可以直接采用能够发出平行光的发光元件33,比如准分子灯。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反射罩32可以采用钣金材料制作,钣金具有重量轻、强度高、成本低、大规模量产性能好等特点,这样就可以减轻第二光源3的重量,从而减轻照明装置的重量。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图5所示,图3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的第二光源3的俯视图,图4为图3的A-A截面图。第二反射罩32包括与出光窗口30相对设置的罩底壁321、沿第一方向X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一侧壁322以及沿第二方向Y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二侧壁323,从而第一侧壁322和第二侧壁323会围合形成出光窗口30,其中,第一方向X、第二方向Y以及罩底壁321的厚度方向Z三者中的两两相垂直。
如图4所示,每个第一侧壁322与罩底壁321之间的夹角α为钝角。这样出光窗口30的面积就会大于罩底壁321的内表面的面积,使得出光窗口30射出的光线经过扩散件31扩散之后在室内地面上的照射面能够变大,有利于增大照明装置在室内的照射面的亮度。
其中,如图4所示,第一光源2设置于罩底壁321的外表面上,发光元件33设置于罩底壁321的内表面上。也就是第一光源2的出光侧朝向第一反射罩1的内表面,有利于第一光源2发出的光线全部被第一反射罩1的内表面反射出第一出光口10,发光元件33的出光侧朝向第二反射罩32的内表面,使得发光元件33发出的光线全部都能从出光窗口30射出,不会出现漏光的情况。而且罩底壁321为平面结构,有利于第一光源2和发光元件33在罩底壁321上安装的更加稳定牢固。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光源2的光轴和发光元件33的光轴均与罩底壁321的厚度方向平行,并且第一光源2的光轴方向与发光元件33的光轴方向相反,这样在室内环境中,第一光源2发出的光线会朝着正上方照射,发光元件33发出的光线会朝着正下方照射,这样有利于第一光源2发出的光源被反射的更加均匀,而且能够减少发光元件33发出的光线的损耗,使得照明装置在室内的照射面的亮度得到保证,同时又不会出现过度明亮的照明区域,提升了照明装置的照明效果,减小了对人眼的刺激。
在一些实施例中,本申请的第一光源2和发光元件33均包括基板以及设置在基板上的LED灯,而且基板是通过螺钉固定安装在罩底壁321上的,所以当罩底壁321的厚度较小时,如果第一光源2和发光元件33在罩底壁321的厚度方向上重叠设置,那么第一光源2的基板的安装螺丝就会与发光元件33的基板的安装螺丝发生碰撞,无法顺利将第一光源2和发光元件33安装固定在罩底壁321上。
因此,如图4所示,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光源2在罩底壁321上的正投影与发光元件33在罩底壁321上的正投影错开设置,也就是在罩底壁321的厚度方向上,第一光源2和发光元件33不重叠,这样就可以保证第一光源2的基板和发光元件33的基板在采用螺钉分别固定时不会发生碰撞,可以顺利的完成第一光源2和发光元件33在罩底壁321上的固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图7所示,图6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的第一侧壁322、第二侧壁323以及扩散件31的组装示意图,图7为图6中I处的放大图。每个第一侧壁322远离罩底壁321的一端分别设有第一插槽4,第一插槽4沿第二方向Y延伸且贯穿第一侧壁322的两端,也就是第一插槽4是直线型的,扩散件31为板状结构,上述扩散件31可以是微透镜光学板,扩散件31的边缘***第一插槽4中,这样可以完成扩散件31与出光窗口30的连接,两个第二侧壁323分别封挡第一插槽4的两端,采用这种连接方式可以方便扩散件31的拆装,有利于提高扩散件31的装配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第一侧壁322远离罩底壁321的一端设有U形板324,U形板324围成第一插槽4,由于U形板324是平板折弯一下就可以形成,因此采用U形板324形成第一插槽4可以使第一插槽4的设置效率更高,而且第一插槽4的截面形状是U形,由于扩散件31为板状结构,因此扩散件31的边缘***第一插槽4内可以更快速的***,便于提高扩散件31的装配效率。
上述U形板324与第一侧壁322为一体结构,也就是第一侧壁322与U形板324可以一体成型制作,这样不仅省去了单独设置第一插槽4的步骤,而且也使得第一插槽4与第一侧壁322的连接更加牢固。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插槽4在第一侧壁322上的设置方式可以是:在第一侧壁322远离罩底壁321的一端内表面设置条状凸块,该条状凸块沿第二方向Y延伸且贯穿第一侧壁322的两端,在条状凸块上设置第一插槽4,这样也可以实现扩散件31的边缘***第一插槽4中以完成与出光窗口30的连接。需要注意的是,如果采用该种方式设置第一插槽4,由于条状凸块会对出光窗口30遮挡一部分,因此扩散件31的面积会小于出光窗口30的面积,使得扩散件31对于出光窗口30射出的光线的扩散面变小,降低扩散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沿第一方向X,扩散件31向远离罩底壁321的一侧弯曲设置。这样扩散件31对于扩散光线的扩散面就会变大,有利于扩散效果的提高。
需要说明的是,扩散件31为板状结构,将第一插槽4倾斜设置,也就是第一插槽4的槽口相对于第一插槽4的槽底远离罩底壁321,这样选择一个面积大于出光窗口30面积的扩散件31***第一插槽4中,扩散件31就会自动向远离罩底壁321的一侧弯曲,当然,扩散件31的面积也不能过大,这样扩散件31在向第一插槽4中***的时候容易折断,增加扩散件31的装配成本。
需要说明的是,罩底壁321与第一侧壁322可以是一体结构,也可以是分体设计再固定连接,或者也可以可拆卸连接,本申请实施例不做限定。每个第二侧壁323均与第一侧壁322、罩底壁321可拆卸连接,这样在装配扩散件31时就可以将第二侧壁323拆卸下来,使得第一插槽4的端部露出,方便扩散件31的边缘***,扩散件31***第一插槽4之后再将第二侧壁323与第一侧壁322和罩底壁321连接在一起形成完整的第二反射罩32,这样极大的提高了扩散件31的拆装便捷性,有利于提升扩散件31的装配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第二侧壁323与第一侧壁322、罩底壁321可拆卸连接的具体实施方式可以是:第一侧壁322与罩底壁321为一体结构,第二侧壁323上设有第二插槽5,第一侧壁322***第二插槽5中,使第二侧壁323与第一侧壁322、罩底壁321可拆卸连接,这种连接方式使得第二侧壁323与第一侧壁322、罩底壁321之间的连接更加牢固稳定,而且由于第二插槽5的限位,可以方便第二侧壁323快速的对位装配,实现与第一侧壁322和罩底壁321的连接。
为了使第二侧壁323与第一侧壁322、罩底壁321的连接位置不发生错位,可以将第二插槽5的宽度设置为与第一侧壁322的壁厚相同,这样第一侧壁322就刚好可以***第二插槽5中且不会发生移动,为了进一步的加固第二侧壁323与第一侧壁322、罩底壁321之间的连接稳定性,可以在罩底壁321沿第二方向Y的两端设置加固板,利用螺丝将第二侧壁323与加固板连接在一起,这样可以有效的增强第二侧壁323与罩底壁321的连接牢固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第二侧壁323上设有供扩散件31***的第三插槽6。这样扩散件31就可以将第二侧壁323和第一侧壁322围合形成的出光窗口30完全覆盖,使得出光窗口30射出的所有光线都能经过扩散件31进行扩散,有利于降低光线的眩光值,在人眼视线范围内减小对人眼的刺激。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上述第二光源3与第一反射罩1可拆卸连接,也就是第二反射罩32的第一侧壁322与第一反射罩1可拆卸连接,或者第二反射罩32的第二侧壁323与第一反射罩1可拆卸连接,这样就极大的方便了第二光源3的拆装,而且工作人员可以将第二光源3组装好之后再整体安装在第一反射罩1内,有利于提高第二光源3的组装效率。其中,第一侧壁322或者第二侧壁323可以通过螺栓与第一反射罩1可拆卸连接,这样不仅操作简单,而且还能够节省成本。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光源3可以位于第一反射罩1的中间位置,也就是出光窗口30在室内地面上的投影位于第一出光口10在室内地面上的投影的中心位置,这样第二光源3周围的环境光就是均匀的,从而第一反射罩1反射出的光线在室内地面上的照射面与出光窗口30射出的光线在室内地面上的照射面的照明亮度均匀过度,在人眼视线内不会出现过度明亮的区域,有利于减小眩光值,减少对人眼的刺激。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第一光源2的出光侧设置有用于发散第一光源2发出的光线的第一透镜7。由于第一光源2发出的光线会在第一反射罩1的内表面进行反射,所以设置第一透镜7将第一光源2发出的光线进行发散之后照射到第一反射罩1的内表面上,可以使反射出的光线更加均匀。其中,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第一透镜7可以是2D透镜。
本申请实施例的照明装置的整体高度为70mm~90mm,如果第二侧壁323与第一反射罩1可拆卸连接,那么第二反射罩32在第一方向X上的宽度大于140mm,照明装置的第二透镜8与第一反射罩1之间的距离为20mm~40mm。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8所示,图8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的控制器的控制原理图。本申请实施例的照明装置还包括控制器9,控制器9被配置为控制驱动第一光源2和第二光源3发光的驱动电流的大小,以改变第一光源2和所述第二光源3的光输出。也就是可以通过控制器9控制驱动第一光源2和发光元件33发光的驱动电流的大小,以改变第一光源2和发光元件33的光输出,从而使得照明装置的眩光值得到改变,能够满足不同应用场合对眩光值的要求。
在一些实施例中,驱动第一光源2发光的驱动电流和驱动发光元件33发光的驱动电流的总和保持一定值不变,对应的,第一光源2和发光元件33的光输出的总和也保持一定值不变,本申请实施例中,驱动第一光源2发光的驱动电流和驱动发光元件33发光的驱动电流的总和为400mA,第一光源2和发光元件33的光输出的总和为4000lm。
如表一所示,表一为第一光源2和发光元件33的光输出在不同比例下的眩光值对照表。表一中的直接照明表示发光元件33的光输出,间接照明表示第一光源2的光输出,驱动电流I_A表示驱动第一光源2发光的驱动电流,驱动电流I_B表示驱动发光元件33发光的驱动电流。
表一
Figure BDA0003780735990000121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改变照明装置的眩光值的具体实施方式可以是:设置驱动器91,该驱动器91具有两个输出端912,两个输出端912分别连接第一光源2和发光元件33,这样就可以分别向第一光源2和发光元件33单独提供驱动电流,该驱动器91还具有一个控制接口911,该控制接口911连接控制器9,控制器9向驱动器91输出目标眩光值,驱动器91将从表一中查找目标眩光值对应的驱动电流I_A和驱动电流I_B的大小,从而改变向第一光源2和发光元件33提供的驱动电流的大小,以改变第一光源2和发光元件33的光输出的比例。
根据表一可以看出,发光元件33的光输出的比例越大,照明装置的眩光值就越小,照明的角度越小,使得中心光强越大,从而照明装置在室内地面上的照射面的亮度就越高;相反的,第一光源2的光输出的比例越大,照明装置的眩光值就越大,环境光越多,照明的角度就越大;通过调节第一光源2的光输出和发光元件33的光输出的比例,就可以使照明装置的眩光值得到改变,以便满足不同应用场合下对照明装置的照明需求。
当发光元件33的光输出为4000lm,第一光源2的光输出为0lm时,发光元件33的等光强曲线图如图9所示,此时照明装置在室内地面上的照射面的等照度曲线图如图10所示;当发光元件33的光输出为0lm,第一光源2的光输出为4000lm时,第一光源2的等光强曲线图如图11所示,此时照明装置在室内地面上的照射面的等照度曲线图如图12所示。
通过对比图9和图11可以看出,发光元件33的光输出的比例越大,中心光强越大,对比图10和图12可以看出,发光元件33的光输出的比例越大,照明装置在室内地面上的照射面的亮度就越高。
如果照明装置的眩光值为24.4,则说明驱动第一光源2发光的驱动电流为400mA,驱动发光元件33发光的驱动电流为0mA,也就是只有第一光源2发出的光线经过第一反射罩1反射之后射出第一出光口10。当需要将照明装置的眩光值从24.4改为18.6,则需要将驱动第一光源2发光的驱动电流调节为100mA,将驱动发光元件33发光的驱动电流调节为300mA,这样就可以实现对照明装置的眩光值的改变。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反射罩(1)、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一反射罩(1)内的第一光源(2)和第二光源(3);
所述第一反射罩(1)的一侧具有第一出光口(10),所述第一反射罩(1)被配置为将所述第一光源(2)发出的光线反射出所述第一出光口(10);
所述第二光源(3)包括出光窗口(30)、以及设置于所述出光窗口(30)处的扩散件(31),所述第二光源(3)被配置为所述出光窗口(30)射出的光线经过所述扩散件(31)的扩散后直接从所述第一出光口(10)射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光源(3)包括第二反射罩(32)、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二反射罩(32)内的发光元件(33),所述出光窗口(30)位于所述第二反射罩(32)靠近所述第一出光口(10)的一端,所述第二反射罩(32)被配置为将所述发光元件(33)发出的一部分光线反射出所述出光窗口(30)。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反射罩(32)包括与所述出光窗口(30)相对设置的罩底壁(321),所述第一光源(2)设置于所述罩底壁(321)的外表面上,所述发光元件(33)设置于所述罩底壁(321)的内表面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光源(2)在所述罩底壁(321)上的正投影与所述发光元件(33)在所述罩底壁(321)上的正投影错开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反射罩(32)还包括沿第一方向(X)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一侧壁(322)、以及沿第二方向(Y)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二侧壁(323),其中,所述第一方向(X)、所述第二方向(Y)以及所述罩底壁(321)的厚度方向(Z)三者中的两两相垂直;
每个所述第一侧壁(322)远离所述罩底壁(321)的一端分别设有第一插槽(4),所述第一插槽(4)沿所述第二方向(Y)延伸且贯穿所述第一侧壁(322)的两端,所述扩散件(31)为板状结构,且所述扩散件(31)的边缘***所述第一插槽(4)中;
两个所述第二侧壁(323)分别封挡所述第一插槽(4)的两端,且每个所述第二侧壁(323)均与所述第一侧壁(322)、所述罩底壁(321)可拆卸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侧壁(322)远离所述罩底壁(321)的一端设有U形板(324),所述U形板(324)围成所述第一插槽(4),且与所述第一侧壁(322)为一体结构。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沿所述第一方向(X),所述扩散件(31)向远离所述罩底壁(321)的一侧弯曲设置,和/或,每个所述第一侧壁(322)与所述罩底壁(321)之间的夹角(α)为钝角。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侧壁(322)与所述罩底壁(321)为一体结构,所述第二侧壁(323)上设有第二插槽(5),所述第一侧壁(322)***所述第二插槽(5)中,使所述第二侧壁(323)与所述第一侧壁(322)、所述罩底壁(321)可拆卸连接;
和/或,所述第二侧壁(323)上设有供所述扩散件(31)***的第三插槽(6)。
9.根据权利要求2~4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光源(2)的出光侧设置有用于发散所述第一光源(2)发出的光线的第一透镜(7);
和/或,所述发光元件(33)的出光侧设置有用于汇聚所述发光元件(33)发出的光线的第二透镜(8)。
10.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照明装置还包括控制器(9),所述控制器(9)被配置为控制驱动所述第一光源(2)和所述第二光源(3)发光的驱动电流的大小,以改变所述第一光源(2)和所述第二光源(3)的光输出;
和/或,所述第二光源(3)与所述第一反射罩(1)可拆卸连接。
CN202222081445.XU 2022-08-03 2022-08-03 一种照明装置 Active CN21811953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081445.XU CN218119532U (zh) 2022-08-03 2022-08-03 一种照明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081445.XU CN218119532U (zh) 2022-08-03 2022-08-03 一种照明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119532U true CN218119532U (zh) 2022-12-23

Family

ID=8452284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081445.XU Active CN218119532U (zh) 2022-08-03 2022-08-03 一种照明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11953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198278B2 (ja) Ledを有する照明器具
KR20200108734A (ko) 실내 클리닝용 조명 장치
KR20090066262A (ko) 엘이디를 사용한 전등
JP5732613B2 (ja) 照明器具
JP2013058316A (ja) Led照明装置
US9945533B1 (en) Uniform lens illumination in downlight fixtures
CN218119532U (zh) 一种照明装置
KR101905570B1 (ko) 태양광 모듈이 내장된 절전형 엣지 조명등
JP2011253711A (ja) 照明装置
JP6041082B2 (ja) 照明装置
KR102020984B1 (ko) 간접조명타입 led 조명기구
JP2013077454A (ja) 照明装置
CN214840261U (zh) 偏光灯头及台灯
JP5364042B2 (ja) 照明器具
CN216448021U (zh) 一种多功能天花装饰灯
KR200417263Y1 (ko) 등기구용 반사판 루버
JP6457045B2 (ja) 照明器具
CN217635420U (zh) 一种漫反射灯具
CN220540942U (zh) 非直射发光平行洗墙灯具
CN218720884U (zh) 一种氛围灯
CN220728026U (zh) 一种防眩光的led灯具
CN217635169U (zh) 防眩照明可视化光学组件及射灯
CN220186666U (zh) 一种嵌入式壁灯
US11808419B1 (en) Indirect lighting fixture with a single side light
CN216643877U (zh) 防眩光灯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