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103449U - 耳机头及无线耳机 - Google Patents

耳机头及无线耳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103449U
CN218103449U CN202221716311.4U CN202221716311U CN218103449U CN 218103449 U CN218103449 U CN 218103449U CN 202221716311 U CN202221716311 U CN 202221716311U CN 218103449 U CN218103449 U CN 21810344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ound
side wall
cavity
outlet hole
earphon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716311.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郑岳宾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Changda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Changda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Changda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Changda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1716311.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10344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10344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10344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Headphones And Earphon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耳机头及无线耳机,所述耳机头包括主壳体和振膜发声装置;所述主壳体包括内侧壁、外侧壁以及位于所述内侧壁和外侧壁之间的第一容置腔;所述内侧壁设有第一出音孔,所述外侧壁设有第二出音孔;所述振膜发声装置的正面具有发声面,所述振膜发声装置安装到所述第一容置腔,并在所述第一容置腔内形成位于所述发声面与所述内侧壁之间的前声腔、以及位于所述振膜发声装置的背面与外侧壁之间的后声腔,且所述前声腔与所述第一出音孔相连通,所述后声腔与第二出音孔相连通。本实用新型可显著提高佩戴至耳甲腔外的耳机头的发声效果,特别是低频段的发声效果。

Description

耳机头及无线耳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声音播放设备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耳机头及无线耳机。
背景技术
按照佩戴方式的不同,传统的耳机分为耳塞式耳机和耳罩式耳机,其中耳塞式耳机在使用时需要***到佩戴者耳道内,长时间佩戴后将造成耳部不适,此外,由于声音直接在耳道内向前传播的方式,要忍受听诊器效应,容易造成耳朵不适,并且有头中效应,听感不自然,缺少空间感;而耳罩式耳机虽然无需***至佩戴者耳道内,但其需要将整个外耳罩住,因此其在使用时需要挤压耳廓,以保证发出的声音能够尽可能的传递至耳道内,长期使用同样也会产生弊端,例如造成耳廓的不适。
为了克服传统耳机的缺陷,出现了一种骨传导耳机,其将声音转化为不同频率的机械振动,通过颅骨途径使外淋巴发生相应波动,并激动耳蜗的螺旋器产生听觉。相对于通过振膜产生声波的声音传导方式,骨传导耳机既无需塞入耳道,也无需罩住外耳,但是为实现较好的振动传递,骨传导耳机在佩戴时需要夹紧人体颅骨,从而对头部有压迫感,长期佩戴时,也会给佩戴者造成不适感。
为解决骨传导耳机长期佩戴时给佩戴者造成的不适感,出现了与骨传导耳机具有类似结构的气导耳机,该气导耳机的耳机头佩戴于耳甲腔外,并通过定向导音孔,将位于外耳道外的耳机发出的声音由外耳门外传导至耳道内。但上述耳机普遍存在低音效果不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上述耳塞式耳机、耳罩式耳机以及骨传导耳机长期佩戴时易造成佩戴者不适,传统的气导耳机低音效果不佳的问题,提供一种新的耳机头及无线耳机。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耳机头,佩戴至耳甲腔外,所述耳机头包括主壳体和振膜发声装置;所述主壳体包括内侧壁、外侧壁以及位于所述内侧壁和外侧壁之间的第一容置腔;
所述内侧壁设有第一出音孔,所述外侧壁设有第二出音孔,且在所述耳机头佩戴到人体时,所述内侧壁的外壁面贴于人体面部,所述第一出音孔朝向外耳门,所述第二出音孔朝向耳廓;
所述振膜发声装置的正面具有发声面,所述振膜发声装置安装到所述第一容置腔,并在所述第一容置腔内形成位于所述发声面与所述内侧壁之间的前声腔、以及位于所述振膜发声装置的背面与外侧壁之间的后声腔,且所述前声腔与所述第一出音孔相连通,所述后声腔与第二出音孔相连通。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出音孔位于所述前声腔在所述内侧壁的正投影区域内;所述第二出音孔位于所述后声腔在所述外侧壁的正投影区域外,且所述后声腔与所述第二出音孔之间具有导音通道。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外侧壁的外壁面的边缘具有斜向面,所述第二出音孔位于所述斜向面,所述第二出音孔位于所述斜向面,且所述斜向面与所述内侧壁的外壁面之间的夹角大于15°且小于60°;所述第二出音孔的横截面的面积不小于0.1CM2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内侧壁上对应于所述第一容置腔的内壁面具有凸环,所述振膜发声装置以发声面朝向所述内侧壁的方式固定在所述凸环的自由端,且所述前声腔由所述内侧壁的内壁面、凸环及发声面围合而成。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主壳体包括位于所述内侧壁和外侧壁之间的第二容置腔,所述第一容置腔和第二容置腔之间具有挡板;所述耳机头包括控制电路板,且所述控制电路板安装在所述第二容置腔内。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容置腔在所述外侧壁的内壁面上的正投影区域具有声腔槽,所述第二容置腔在所述外侧壁的内壁面的正投影区域具有第一导音槽,且所述声腔槽和第一导音槽相连通;
所述第二容置腔内还具有导音盖板,且所述导音盖板朝向外侧壁的表面具有第二导音槽,所述导音通道由所述第一导音槽和第二导音槽拼接而成。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控制电路板和导音盖板均以平行于所述内侧壁的方式固定在所述第二容置腔内,且所述控制电路板位于所述导音盖板和内侧壁之间。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控制电路板的朝向内侧壁的表面连接有多个导电柱,且所述导电柱的自由端露出于所述内侧壁的外壁面;
所述内侧壁的外壁面具有胶垫,所述胶垫突出于内侧壁的外壁面的高度大于导电柱的自由端的高度,且所述胶垫为将导电柱的自由端半围合的U形或将导电柱的自由端围合的环形。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主壳体由前壳和后盖构成;所述前壳包括所述内侧壁以及由所述内侧壁的边缘垂向延伸形成的环形侧壁,所述后盖包括所述外侧壁;所述第一出音孔和第二出音孔处分别设置有滤网。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无线耳机,包括佩戴构件及两个如上所述的耳机头,所述佩戴构件包括两个自由端,两个所述耳机头分别固定于所述佩戴构件的其中一个自由端。
本实用新型的耳机头及无线耳机具有以下有益效果:通过后声腔及与后声腔相连通并朝向耳廓的第二出音孔,与朝向外耳门的第一出音孔相配合,可显著提高佩戴至耳甲腔外的耳机头的发声效果,特别是低频段的发声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耳机头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耳机头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耳机头的另一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耳机头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耳机头的发声效果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无线耳机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申请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申请。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本申请各实施例的耳机头及无线耳机,在佩戴时,无需将耳机头塞入耳道内,也不会罩住外耳,佩戴较为舒适,声音在耳朵周围向多个不同方向传播,而不是直接在耳道内向前传播,可以解除听诊器效应及头中效应。
下面结合附图详细描述本申请各实施例的耳机头及无线耳机。
如图1-4所示,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耳机头的结构示意图,佩戴至耳甲腔外,并用于音频数据(例如音乐、语音等)播放。本实施例的耳机头10包括主壳体和振膜发声装置21,其中振膜发声装置21装设于主壳体内,并可将电信号转换为声音(例如通过控制磁场变化使得振膜振动发声),具体地,该振膜发声装置21可以为喇叭。上述振膜发声装置21采用本领域的习知结构,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实施例中,主壳体具有一定的硬度,其可由塑胶材料、金属材料或混合材料加工而成,并保护其内的振膜发声装置21。上述主壳体包括内侧壁11、外侧壁12以及位于内侧壁11和外侧壁12之间的第一容置腔。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主壳体由前壳和后盖构成,其中前壳包括内侧壁11以及由内侧壁11的边缘垂向延伸形成的环形侧壁13,后盖则包括外侧壁12,且后盖扣合到环形侧壁13的远离内侧壁11的一端。特别地,为提高密封性能,环形侧壁13与后盖的扣合部位可设置台阶结构或扣合槽结构等,具体扣合结构可采用本领域的常规结构,在此不再赘述。上述内侧壁11设有第一出音孔111,外侧壁12则设有第二出音孔121,且在耳机头10佩戴到人体时,内侧壁11的外壁面贴于人体面部,第一出音孔111朝向外耳门,第二出音孔121朝向耳廓,即内侧壁11上具有第一出音孔111的部分悬于耳甲腔外并朝向耳甲腔,而内侧壁11上的其他部分则贴于外耳附近的面部。
上述振膜发声装置21具有发声面211,该发声面211为振膜发声装置21的发出声音的面,例如该发声面可以为喇叭的正面。该振膜发声装置21安装到第一容置腔,并在第一容置腔内形成相隔的前声腔101和后声腔102,且前声腔101与第一出音孔111相连通,后声腔102与第二出音孔121相连通,即前声腔101通过第一出音孔111与外接相同,后声腔102通过第二出音孔121与外接相连通。
具体地,第一容置腔内可具有安装槽(例如该安装槽可由突出于内侧壁11的内壁面的凸环112构成,该凸环112的一部分可与环形侧壁13的内壁面一体),且该安装槽的形状和尺寸与振膜发声装置21的形状和尺寸相适配,振膜发声装置21以发声面朝向所述内侧壁的方式安装到安装槽(例如振膜发声装置21的边缘固定在凸环112的自由端)后,由振膜发声装置21的发声面211、凸环112以及内侧壁11的内避面围合形成前声腔101,以及由振膜发声装置21的背面、环形侧壁13的内壁面及外侧壁12围合形成后声腔102,即前声腔101位于发声面211与内侧壁11之间,后声腔102位于振膜发声装置21的背面与外侧壁12之间。
这样,振膜发声装置21因发声面211振动而产生的声音进入到前声腔101,并经前声腔101混合后通过第一出音孔111传送出去,例如直接进外耳门进入到外耳道;振膜发声装置21的发声面211扰动空气而产生的声音(通常为低频声音)则进入到后声腔102,并经后声腔102混合后通过第二出音孔121传送出去,且至少部分经耳廓反射后通过外耳门进入外耳道。
上述耳机头,通过后声腔102及与后声腔102相连通并朝向耳廓的第二出音孔121,与朝向外耳门的第一出音孔111相配合,可显著提高佩戴至耳甲腔外的耳机头的发声效果,特别是低频段的发声效果。具体地,结合图5所示,为耳机头发声的有效值的对照示意图,其中横坐标为声音的频率,单位为Hz;纵坐标为发声功率,单位为dBm。在该图5中,实线是仅有第一出音孔111出声时耳机头的发声功率有效值的曲线,虚线为增加第二出音孔121后耳机头的发声功率有效值的曲线。根据该图5可知,当第一出音孔111(结合前声腔101)与第二出音孔121(结合后声腔102)配戴到耳甲腔外时,可以增强250Hz以下低频量感,即可以显著增强中低频的音频声场,从而显著改善音频播放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出音孔111位于前声腔101在内侧壁11的正投影区域内;而第二出音孔121则位于后声腔102在外侧壁的正投影区域外,且后声腔102与第二出音孔121之间具有导音通道。即第一出音孔111与第二出音孔121相错开,可以放置耳机头佩戴到人体面部时第二出音孔121与耳廓相贴,从而影响第二出音孔121出声,两个出音孔同时发声还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强耳机头的立体声效果。
为使第二出音孔121传导出的声音尽可能多地进入外耳道,外侧壁12包括斜向面122,第二出音孔121位于斜向面122上,且上述斜向面122与内侧壁11的外壁面之间的夹角大于15°且小于60°。具体地,斜向面122可以位于外侧壁12的主体部分的边缘并环绕外侧壁12的主体部分,从而可提高耳机头的整体视觉效果。此外,为保证第二出音孔121的出声,该第二出音孔121的横截面(即垂直于第二出音孔121的中心线的截面)的面积不小于0.1CM2,例如该第二出音孔121的长度不小于0.5cm,其宽度不小于0.2cm,当然,在实际应用中,可根据耳机头的尺寸、振膜发声装置21的功率等调整第二出音孔121的横截面的尺寸。
特别地,上述第一出音孔111和第二出音孔121处可分别装设滤网113、123,上述滤网113、123可采用防水透音材料制成,例如可以为防水透音贴或防水透音膜,从而极大提高耳机头的防水、防尘能力。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主壳体还包括位于内侧壁11和外侧壁12之间的第二容置腔,且第一容置腔和第二容置腔之间具有挡板,即第一容置腔和第二容置腔通过挡板相隔。相应地,凸环112的一部分与挡板一体。相应地,耳机头10还包括控制电路板14,且控制电路板14安装在第二容置腔内。上述控制电路板14上可集成控制键及麦克风等,以实现声音播放控制以及外部声音输入等。在实际应用中,上述控制电路板14也可由可充电电池代替。由于第二容置腔与第一容置腔在内侧壁11和外侧壁12之间并列设置,而非相叠设置,因此振动发声装置21背面的声波不会被控制电路板14吸收,从而不会影响耳机头10的低频发声效果。
结合图2和图3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容置腔在外侧壁12的内壁面上的正投影区域具有声腔槽124,该第二容置腔在外侧壁12的内壁面的正投影区域具有第一导音槽125,且声腔槽124和第一导音槽125相连通,即声腔槽124和第二出音孔121和位于第一导音槽125的末端。相应地,第二容置腔内还具有导音盖板15,且导音盖板15朝向外侧壁12的表面具有第二导音槽151。在后盖与前壳相扣时,声腔槽124构成后声腔102的一部分,第一导音槽125和第二导音槽151拼接形成用于连通后声腔102与第二出音孔121的导音通道。通过上述方式,可将导音通道与第二容置腔内的控制电路板14相隔,避免能量被控制电路板14吸收、消耗。
具体地,在第二容置腔内,控制电路板14和导音盖板15均以平行于内侧壁11的方式固定安装,且控制电路板14位于导音盖板15和内侧壁11之间。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控制电路板14的朝向内侧壁11的表面连接有多个导电柱141,且导电柱141的自由端露出于内侧壁11的外壁面。上述导电柱141的自由端可与内侧壁11的外壁面持平或稍低于内侧壁11的外壁面,通过上述导电柱141,可连接外部电源(例如电源适配器的连接头),从而为与该耳机头10相连的另一耳机头内的可充电电池供电。
此外,为提高耳机头10佩戴的舒适度,可使内侧壁11的外壁面的边缘呈圆弧面。同时,还可在内侧壁11的外壁面增加胶垫16,一方面可以提高耳机头10与人体脸部的摩擦力,避免耳机头滑落,另一方面可改善耳机头10的触感。特别地,该胶垫16可位于第二容置腔在内侧壁11的外壁面的正投影区域,且胶垫16可呈将导电柱141的自由端半围合的U形或将导电柱141的自由端围合的环形,胶垫16突出于内侧壁11的外壁面的高度大于导电柱141的自由端的高度,从而避免在耳机头10佩戴到人体面部时,导电柱141的自由端接触人体皮肤而容易氧化。
在环形侧壁13上还可设置按键142,通过按压按键142可触发控制电路板14上对应的控制键,从而控制耳机头10的声音播放。
结合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无线耳机,该无线耳机包括佩戴构件30及两个如上所述的耳机头10,其中佩戴构件包括两个自由端,两个耳机头10分别固定于佩戴构件的其中一个自由端。
具体地,佩戴构件包括后挂以及耳挂31(上述后挂和耳挂31可一体),且耳机头10固定在耳挂31的自由端。耳挂31则能够贴合佩戴者耳朵外壁,从而实现耳机头10的悬挂佩戴,耳机头10无需过分挤压佩戴者的面部,减少对佩戴者造成的不适感,也便于无线耳机长期佩戴。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耳机头,佩戴至耳甲腔外,其特征在于,所述耳机头包括主壳体和振膜发声装置;所述主壳体包括内侧壁、外侧壁以及位于所述内侧壁和外侧壁之间的第一容置腔;
所述内侧壁设有第一出音孔,所述外侧壁设有第二出音孔,且在所述耳机头佩戴到人体时,所述内侧壁的外壁面贴于人体面部,所述第一出音孔朝向外耳门,所述第二出音孔朝向耳廓;
所述振膜发声装置的正面具有发声面,所述振膜发声装置安装到所述第一容置腔,并在所述第一容置腔内形成位于所述发声面与所述内侧壁之间的前声腔、以及位于所述振膜发声装置的背面与外侧壁之间的后声腔,且所述前声腔与所述第一出音孔相连通,所述后声腔与第二出音孔相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耳机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出音孔位于所述前声腔在所述内侧壁的正投影区域内;所述第二出音孔位于所述后声腔在所述外侧壁的正投影区域外,且所述后声腔与所述第二出音孔之间具有导音通道。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耳机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外侧壁的外壁面的边缘具有斜向面,所述第二出音孔位于所述斜向面,且所述斜向面与所述内侧壁的外壁面之间的夹角大于15°且小于60°;所述第二出音孔的横截面的面积不小于0.1CM2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耳机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内侧壁上对应于所述第一容置腔的内壁面具有凸环,所述振膜发声装置以发声面朝向所述内侧壁的方式固定在所述凸环的自由端,且所述前声腔由所述内侧壁的内壁面、凸环及发声面围合而成。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耳机头,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壳体包括位于所述内侧壁和外侧壁之间的第二容置腔,所述第一容置腔和第二容置腔之间具有挡板;所述耳机头包括控制电路板,且所述控制电路板安装在所述第二容置腔内。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耳机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容置腔在所述外侧壁的内壁面上的正投影区域具有声腔槽,所述第二容置腔在所述外侧壁的内壁面的正投影区域具有第一导音槽,且所述声腔槽和第一导音槽相连通;
所述第二容置腔内还具有导音盖板,且所述导音盖板朝向外侧壁的表面具有第二导音槽,所述导音通道由所述第一导音槽和第二导音槽拼接而成。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耳机头,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电路板和导音盖板均以平行于所述内侧壁的方式固定在所述第二容置腔内,且所述控制电路板位于所述导音盖板和内侧壁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耳机头,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电路板的朝向内侧壁的表面连接有多个导电柱,且所述导电柱的自由端露出于所述内侧壁的外壁面;
所述内侧壁的外壁面具有胶垫,所述胶垫突出于内侧壁的外壁面的高度大于导电柱的自由端的高度,且所述胶垫为将导电柱的自由端半围合的U形或将导电柱的自由端围合的环形。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耳机头,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壳体由前壳和后盖构成;所述前壳包括所述内侧壁以及由所述内侧壁的边缘垂向延伸形成的环形侧壁,所述后盖包括所述外侧壁;所述第一出音孔和第二出音孔处分别设置有滤网。
10.一种无线耳机,其特征在于,包括佩戴构件及两个如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耳机头,所述佩戴构件包括两个自由端,两个所述耳机头分别固定于所述佩戴构件的其中一个自由端。
CN202221716311.4U 2022-07-04 2022-07-04 耳机头及无线耳机 Active CN21810344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716311.4U CN218103449U (zh) 2022-07-04 2022-07-04 耳机头及无线耳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716311.4U CN218103449U (zh) 2022-07-04 2022-07-04 耳机头及无线耳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103449U true CN218103449U (zh) 2022-12-20

Family

ID=8447902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716311.4U Active CN218103449U (zh) 2022-07-04 2022-07-04 耳机头及无线耳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10344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889937B (zh) 具有符合人体工学软垫的耳机设备
KR100757462B1 (ko) 이어폰
JPWO2016067754A1 (ja) 音響出力装置
CN210274477U (zh) 具有定向传音功能的耳机
TW201817247A (zh) 耳機
CN114339511A (zh) 无线耳机
CN215072915U (zh) 蓝牙耳机及眼镜
CN218103449U (zh) 耳机头及无线耳机
CN218570410U (zh) 一种耳机配件及开放式耳机
CN109644301B (zh) 声音输出装置
CN214799830U (zh) 一种挂耳式骨传导耳机
CN216146436U (zh) 耳机、扬声器模组及其前护盖
CN115396767A (zh) 耳机及耳机***
KR100825335B1 (ko) 음향기기용 이어폰
WO2018014374A1 (zh) 骨导耳机及其制造方法
CN218473331U (zh) 耳机头及无线耳机
CN219514207U (zh) 非入耳式耳机头及无线耳机
CN211089924U (zh) 一种耳机
CN219627880U (zh) 一种具有双出音孔的气传导耳机
JPS5912235B2 (ja) イヤ−スピ−カ
WO2023124917A1 (zh) 耳机和终端设备
CN212183714U (zh) 具有改进反馈声道的耳机
CN220422013U (zh) 耳机的贴耳部及改善音质的耳机
WO2024087481A1 (zh) 一种耳机
CN218352695U (zh) 耳机及耳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