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999014U - 一种pc叠合板吊装定位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pc叠合板吊装定位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999014U
CN217999014U CN202221680605.6U CN202221680605U CN217999014U CN 217999014 U CN217999014 U CN 217999014U CN 202221680605 U CN202221680605 U CN 202221680605U CN 217999014 U CN217999014 U CN 21799901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sitioning
main body
fixing rod
supporting
supporting mai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680605.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苏辉
沈龙飞
熊永志
马健
于梦奇
李聪
王钦
张振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Railway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Railway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Railway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ina Railway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1680605.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99901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99901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99901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nveying And Assembling Of Building Elements In Situ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PC叠合板吊装定位装置,包括定位机构和支撑机构,所述定位机构包括定位件和斜撑,所述支撑机构包括支撑主体和固定件,所述支撑主体沿其右侧端部方向并排间隔设置有一对定位件,一对所述定位件之间的距离与PC叠合板侧面外露钢筋的直径相同;所述定位件至支撑主体右侧端部之间的距离为PC叠合板伸入梁内的距离,所述斜撑的一端与定位件的上部连接,另一端与支撑主体连接;所述固定件设置在支撑主体的水平方向。本实用新型实现了PC叠合板吊装的快速精准定位,缩短了吊装时间,省去人工调节,提高了施工效率。

Description

一种PC叠合板吊装定位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PC叠合板吊装定位装置。
背景技术
叠合楼板是由预制板和现浇钢筋混凝土叠合而成的装配整体式楼板,随着现代工业技术的发展,建筑房屋可以像机器生产那样,成批成套地制造。只要把预制好的房屋构件,运到工地装配起来即可,装配式建筑在二十世纪初就开始引起人们的兴趣,到六十年代终于实现。英、法、苏联等国首先作了尝试。由于装配式建筑的建造速度快,而且生产成本较低,迅速在世界各地推广开来。
PC叠合板在吊装过程中主要依靠吊装人员的目测吊装,该吊装方式安装精度不高,难以一次将PC叠合板吊装到位,落位后需要人工撬动对其位置进行修正,费时费力,并且对PC叠合板及梁模板造成了一定的伤害。
实用新型内容
因此,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PC叠合板吊装精准度低、难以一次吊装到位的缺陷,从而提供一种PC叠合板吊装定位装置。
一种PC叠合板吊装定位装置,包括定位机构和支撑机构,所述定位机构包括定位件和斜撑,所述支撑机构包括支撑主体和固定件,所述支撑主体沿其右侧端部方向并排间隔设置有一对定位件,一对所述定位件之间的距离与PC叠合板侧面外露钢筋的直径相同,所述定位件至支撑主体右侧端部之间的距离为PC叠合板伸入梁内的距离;所述斜撑的一端与定位件的上部连接,另一端与支撑主体连接;所述固定件设置在支撑主体的水平方向。
作为本实用新型中PC叠合板吊装定位装置的一种优选,所述支撑主体包括相互垂直的横向板和竖向板,所述横向板和竖向板之间设置有加强杆,所述加强杆一端与横向板固接,另一端与竖向板固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中PC叠合板吊装定位装置的一种优选,所述固定件包括第一固定杆和第二固定杆,所述第一固定杆中空,其内壁能供第二固定杆轴向伸缩。
作为本实用新型中PC叠合板吊装定位装置的一种优选,所述第一固定杆设有第一调节孔,所述第二固定杆上间隔设置有多个与第一调节孔相匹配的第二调节孔,所述第一固定杆与第二固定杆通过穿过第一调节孔和第二调节孔的螺栓固定。
作为本实用新型中PC叠合板吊装定位装置的一种优选,所述第二固定杆的一端伸入第一固定杆中,另一端连接有与竖向板相互平行的支撑板。
作为本实用新型中PC叠合板吊装定位装置的一种优选,所述定位件为钢筋、空心方管、实心钢管或钢板中的一种。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多个定位装置到PC叠合板周围的梁模板中,利用定位件和PC叠合板侧面的钢筋相互配合,从而实现PC叠合板的快速精准定位,缩短了吊装时间,省去人工调节,提高了施工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正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俯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左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使用效果俯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支撑主体;101、横向板;102、竖向板;103、加强杆;2、固定件;201、第一固定杆;202、第二固定杆;2021、支撑板;203、螺栓;3、定位件;4、斜撑;5、PC叠合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不同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PC叠合板吊装定位装置,如图1-3所示,包括定位机构和支撑机构,所述定位机构包括定位件3和斜撑4,所述支撑机构包括支撑主体1和固定件2,所述支撑主体1沿其右侧端部方向并排间隔设置有一对定位件3,一对所述定位件3之间的空隙长度与PC叠合板5侧面外露钢筋的直径相同,所述定位件3至支撑主体1右侧端部之间的距离为PC叠合板5伸入梁内的距离;所述斜撑4的一端与定位件3的上部连接,另一端与支撑主体1连接;所述固定件2设置在支撑主体1的水平方向。
采用上述结构,将多个定位装置设置在PC叠合板5周围的梁模板中,利用定位机构和PC叠合板5侧面的钢筋相互配合,从而实现PC叠合板5的快速精准定位,缩短了吊装时间,节约了后期进行调整的人工,提高了施工效率。定位件3至支撑主体1右侧端部之间的距离为10mm,因为在PC叠合板5的安装按照设计要求,要求其每侧均需锚入相应的梁内10mm。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支撑主体1包括相互垂直的横向板101和竖向板102,所述横向板101和竖向板102之间设置有加强杆103,所述加强杆103一端与横向板101固接,另一端与竖向板102固接。
采用上述结构,横向板101、竖向板102和加强杆103三者相连呈三角形的形式,这样的设计使得支撑主体1具有更好的结构强度,更加稳固。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固定件2包括第一固定杆201和第二固定杆202,所述第一固定杆201中空,其内壁能供第二固定杆202轴向伸缩。所述第一固定杆201设有第一调节孔,所述第二固定杆202上间隔设置有多个与第一调节孔相匹配的第二调节孔,所述第一固定杆201与第二固定杆202通过穿过第一调节孔和第二调节孔的螺栓203固定。
采用上述结构,施工作业人员可根据梁模板的宽度对固定件2进行调节,使固定件2与梁的宽度相适配,定位装置固定的更加牢固。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固定杆202的一端伸入第一固定杆201中,另一端连接有与竖向板102相互平行的支撑板2021。
采用上述结构,支撑板2021的设计扩大了第二固定杆202与梁模板的接触面积,使定位装置在梁模板内更加牢固。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定位件3为钢筋、空心方管、实心钢管或钢板中的一种。
采用上述结构,该定位装置结构简单,其制作所使用的材料都是在施工现场常见的材料,可采用施工所遗留的边角料根据实际需求现场进行制作,对废料进行了二次利用,节约了施工成本。
实施例2
本实施例为实施例其中定位装置的上使用方法:如图4所示,当PC叠合板5下方的支架完成搭设,且梁的支模完成后,对于位于楼层两侧的PC叠合板5,在与其相邻的三道梁模板内均至少设置一个定位装置,定位装置在安装时,根据梁模板的宽度调节固定件2的长度使定位装置固定在梁模板内。因为同一型号的PC叠合板5都是在工厂使用相同模具生产,所以其侧面钢筋的数量及位置都是相同的,定位装置在安装前需测量PC叠合板5侧面中间部位的钢筋到边缘的距离,根据该距离确定定位装置在梁模板内的位置。吊装时将PC叠合板5起吊下落至距离支架面200-300mm高处,由两名工人站于未放置定位装置的一侧,将PC叠合板5侧面指定的钢筋移动至一对定位件3之间的缝隙上方后,指挥PC叠合板5下落至支架面,下落过程中使PC叠合板5保持稳定,下落完成后即完成该PC叠合板5的吊装定位工作。
当吊装位于楼板中间部位的PC叠合板5时,只需在PC叠合板5两侧的梁模板内分别至少设置一个定位装置,将PC叠合板5起吊下落至距离支架面200-300mm高处,由两名工人分别站于未放置定位装置的两侧,将PC叠合板5侧面指定的钢筋移动至一对定位件3之间的缝隙上方后,指挥PC叠合板5下落至支架面,下落过程中使PC叠合板5保持稳定,下落完成后即完成该PC叠合板5的吊装定位工作。
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实用新型创造的保护范围之中。

Claims (6)

1.一种PC叠合板吊装定位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定位机构和支撑机构,所述定位机构包括定位件(3)和斜撑(4),所述支撑机构包括支撑主体(1)和固定件(2),所述支撑主体(1)沿其右侧端部方向并排间隔设置有一对定位件(3),一对所述定位件(3)之间的距离与PC叠合板(5)侧面外露钢筋的直径相同,所述定位件(3)至支撑主体(1)右侧端部之间的距离为PC叠合板(5)伸入梁内的距离;所述斜撑(4)的一端与定位件(3)的上部连接,另一端与支撑主体(1)连接;所述固定件(2)设置在支撑主体(1)的水平方向。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PC叠合板吊装定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主体(1)包括相互垂直的横向板(101)和竖向板(102),所述横向板(101)和竖向板(102)之间设置有加强杆(103),所述加强杆(103)一端与横向板(101)固接,另一端与竖向板(102)固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PC叠合板吊装定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件(2)包括第一固定杆(201)和第二固定杆(202),所述第一固定杆(201)中空,其内壁能供第二固定杆(202)轴向伸缩。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PC叠合板吊装定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杆(201)设有第一调节孔,所述第二固定杆(202)上间隔设置有多个与第一调节孔相匹配的第二调节孔,所述第一固定杆(201)与第二固定杆(202)通过穿过第一调节孔和第二调节孔的螺栓(203)固定。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PC叠合板吊装定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固定杆(202)的一端伸入第一固定杆(201)中,另一端连接有与竖向板(102)相互平行的支撑板(2021)。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PC叠合板吊装定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件(3)为钢筋、空心方管、实心钢管或钢板中的一种。
CN202221680605.6U 2022-06-30 2022-06-30 一种pc叠合板吊装定位装置 Active CN21799901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680605.6U CN217999014U (zh) 2022-06-30 2022-06-30 一种pc叠合板吊装定位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680605.6U CN217999014U (zh) 2022-06-30 2022-06-30 一种pc叠合板吊装定位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999014U true CN217999014U (zh) 2022-12-09

Family

ID=843133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680605.6U Active CN217999014U (zh) 2022-06-30 2022-06-30 一种pc叠合板吊装定位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99901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288218B (zh) 一种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梁柱节点及其制作方法
CN110512860A (zh) 一种钢筋一体化模板***及其制作方法
CN112814370A (zh) 一种模板支设防护装置的施工方法
CN210152251U (zh) 利用预制叠合楼板作为现浇梁侧模支撑的装置
CN101298796A (zh) 自承式预加工构件、自承式预加工混凝土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CN215055464U (zh) 一种pc叠合板快速吊装定位装置
CN108678181B (zh) 仓顶钢桁架和混凝土组合结构高空施工方法
CN217999014U (zh) 一种pc叠合板吊装定位装置
CN110409800B (zh) 现浇清水混凝土风洞高精度模板施工方法
CN211201139U (zh) 一种钢筋一体化模板***
CN113047625A (zh) 一种适用于承载金属梁模板的成品钢筋笼分级装配方法
CN210880205U (zh) 可移动的预制t梁与小箱梁共用钢筋定位装置
CN209799386U (zh) 一种施工现场辅助预制大型钢筋骨架用的装配式型钢挂架
CN114837404A (zh) 一种下沉式降板浇筑模具及浇筑方法
CN211201138U (zh) 一种轻钢龙骨建筑模板***
CN209907886U (zh) 一种可调节的装配式楼梯施工平台
CN113719116A (zh) 一种基于铝合金模板支撑的叠合楼板施工方法
CN111042549A (zh) 一种铝框塑模板房间搭建方法
CN110757626A (zh) 一种预制建筑塔基制作模具
CN218375393U (zh) 一种叠合板安装就位校核结构
CN218090936U (zh) 一种地铁接触网基础制作模具及预埋工装
CN212002234U (zh) 一种水泵房墙身施工用模板
CN210659335U (zh) 一种装配式建筑转换层pcf板安装施工辅助安装装置
CN219604164U (zh) 变截面异形钢塔冠安装装置
CN218580499U (zh) 一种悬臂浇筑施工节段钢筋笼预制架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