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984677U - 一种感应式无线充电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感应式无线充电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984677U
CN217984677U CN202221995533.4U CN202221995533U CN217984677U CN 217984677 U CN217984677 U CN 217984677U CN 202221995533 U CN202221995533 U CN 202221995533U CN 217984677 U CN217984677 U CN 21798467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il
bridge
auxiliary
rectifier bridge
wireless charg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995533.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魏奇斌
董远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Yingyuan 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Yingyuan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Yingyuan 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Yingyuan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1995533.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98467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98467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98467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一种感应式无线充电器,包括全桥逆变桥U1、辅助回路二极管整流桥U2、副边整流桥U3、原边线圈L1、副边线圈L2、辅助线圈L3和补偿网络,全桥逆变桥U1的输入端和辅助回路二极管整流桥U2的输入端均连接到直流电源,原边线圈L1与全桥逆变桥U1的输出端连接,辅助线圈L3通过补偿网络与辅助回路二极管整流桥U2的输出端连接,副边线圈L2与副边整流桥U3的输入端连接,副边整流桥U3的输出端连接到电池以提供充电电压Vbat,且原边线圈L1、副边线圈L2和辅助线圈L3中两两互感。本实用新型通过改变***工作频率和对辅助线圈侧补偿拓扑参数进行配置,可以在简单控制下实现同频率的恒流‑恒压模式自动切换,并且输出恒流、恒压阈值可调。

Description

一种感应式无线充电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无线充电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自适应电池充电曲线的感应式无线充电器。
背景技术
无线电能传输技术以其灵活性好、安全性高等优势在很多领域得到了广泛关注。其中,采用感应式电能传输技术(IPT)对高性能锂离子电池进行充电已应用于消费电子、电动汽车等不同功率场合。
锂电池的充电特性曲线包括两种主要充电模式:恒流(constantcurrent,CC)充电和恒压(constantvoltage,CV)充电。电池首先以恒流模式进行充电,其等效阻抗与电池端口电压随充电时间上升。当电压达到端口电压阈值后,电池进入恒压模式充电,充电电流逐渐减小至接近零,充电结束。为了延长电池的使用寿命,无线充电器应根据电池特性曲线高效地向电池提供所需电流与电压。另外,为了提高***效率,减小无功环流,无线充电器在两种模式下均应实现开关器件软开关,以及输入电压、电流近似零相位角。
为满足以上需求,目前的研究主要分为3类:第1类是采用两级式结构,通过级联后级变换器实现输出电流和电压的二次调节,该方式增加了变换器级数,从而增加了成本和损耗。第2类是采用单级复合拓扑,通过模式切换开关改变拓扑结构,以实现所需的2 种充电模式。复合拓扑改进了单个补偿拓扑难以同时实现2种与负载无关的充电模式的缺陷,但高频开关存在损耗和成本需求,亦需要控制电路。第3类是采用高阶补偿网络,单个高阶网络存在多个与负载无关的恒流与恒压频率点,通过对2种频率点进行切换的方式实现2种充电模式切换,但该方式需提前精确预设2个频率点,对参数和控制精确度要求高。
以上3种方式均需依赖精确的检测和控制手段来实现恒流与恒压模式的切换,导致可靠性差的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自适应电池充电曲线的感应式无线充电器,以解决现有技术的无线供电应用中多采用锂电池作为负载,无线充电器应提供电池所需的先恒流后恒压输出,其中恒流与恒压的切换多依赖后级变换器、复合拓扑或高阶网络来实现,控制复杂,可靠性差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感应式无线充电器,其包括全桥逆变桥U1、辅助回路二极管整流桥U2、副边整流桥U3、原边线圈L1、副边线圈L2、辅助线圈L3和补偿网络,其中:
所述全桥逆变桥U1的输入端和辅助回路二极管整流桥U2的输入端均连接到提供直流电压VDC的直流电源,所述原边线圈L1与所述全桥逆变桥U1的输出端连接,所述辅助线圈L3通过所述补偿网络与所述辅助回路二极管整流桥U2的输出端连接,所述副边线圈L2与所述副边整流桥U3的输入端连接,所述副边整流桥U3的输出端连接到电池以提供充电电压Vbat,且所述原边线圈L1、副边线圈L2和辅助线圈L3中两两互感。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全桥逆变桥U1包括四个开关管Q1、Q2、 Q3和Q4,其中,Q1和Q3串联连接在直流电源的输出端,Q2和Q4串联连接在直流电源的输出端,且串联后的Q1、Q3与串联后的Q2、Q4为并联连接,原边线圈L1的一端连接至的 Q1和Q3之间,原边线圈L1的另一端连接至Q2和Q4之间。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全桥逆变桥U1的输出端还连接有与所述原边线圈L1相串联的电容C1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副边整流桥U3包括四个二极管D1、D2、 D3和D4,其中,D1和D2的阴极均连接到电池的正极,D3和D4的阳极均连接到电池的负极,D1的阳极与D3的阴极连接,D2的阳极与D4的阴极连接,副边线圈L2的一端连接至的 D1的阳极,副边线圈L2的另一端连接至D2的阳极。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副边整流桥U3的输入端还连接有与所述副边线圈L2相串联的电容C2,所述副边整流桥U3的输出端还连接有与电池并联的电容C0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优选技术方案,所述辅助回路二极管整流桥U2包括四个二极管D5、D6、D7和D8,其中,D5和D6的阴极均连接到直流电源的正极,D7和D8的阳极均连接到直流电源的负极,D5的阳极与D7的阴极连接,D6的阳极与D8的阴极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优选技术方案,所述补偿网络包括电感Lf1、电感Lf、电容Cf1和电容Cf2,电感Lf1、电感Lf和辅助线圈L3于D5的阳极与D6的阳极之间依次串联连接,电容Cf2与辅助线圈L3并联,电容Cf1的一端连接于电感Lf1与电感Lf之间,电容Cf1的另一端与D6的阳极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原边线圈L1和所述副边线圈L2均为圆环状,所述辅助线圈L3为圆形或圆环状,所述辅助线圈L3设置在所述原边线圈L1的圆环内,当所述副边线圈L2靠近所述原边线圈L1时,所述原边线圈L1、副边线圈L2和辅助线圈L3中两两互感。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原边线圈L1的内圈直径与所述副边线圈 L2的内圈直径相同,所述原边线圈L1的外圈直径不小于所述副边线圈L2的外圈直径,所述副边线圈L2的外圈直径不大于所述原边线圈L1的内圈直径。
本实用新型的自适应电池充电曲线的感应式无线充电器,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以达到如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通过改变***工作频率和对辅助线圈侧补偿拓扑参数进行配置,可以在简单控制下实现同频率的恒流-恒压模式自动切换,并且输出恒流、恒压阈值可调,从而满足了不同电池的充电需求;
2)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原边侧增加辅助线圈和无源整流桥,实现恒流与恒压模式的自动切换,不需要额外控制;辅助线圈通过补偿网络与输入源并联,输出阈值不受磁路耦合机构参数限制,自适应于任意电池充电曲线;
3)本实用新型在恒流和恒压两种充电模式下均工作在同一频率,从而保证了逆变器软开关与变换器近似零无功环流,降低了器件应力,即提高了传输效率,且该电路具有自动开路保护功能。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为感应式无线充电器提供的一实施例的等效电路示意图。
本实用新型目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描述。较佳实施例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及“一”等用语,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技术内容下,当亦视为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畴。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自适应电池充电曲线的感应式无线充电器,包括全桥逆变桥U1、辅助回路二极管整流桥U2、副边整流桥U3、原边线圈L1、副边线圈L2、辅助线圈L3和补偿网络,其中:
所述全桥逆变桥U1的输入端和辅助回路二极管整流桥U2的输入端均连接到提供直流电压VDC的直流电源,所述原边线圈L1与所述全桥逆变桥U1的输出端连接,所述辅助线圈L3通过所述补偿网络与所述辅助回路二极管整流桥U2的输出端连接,所述副边线圈L2与所述副边整流桥U3的输入端连接,所述副边整流桥U3的输出端连接到电池以提供充电电压Vbat,且所述原边线圈L1、副边线圈L2和辅助线圈L3中两两互感。
具体实施中,所述原边线圈L1和所述副边线圈L2均为圆环状,所述辅助线圈L3为圆形或圆环状,所述辅助线圈L3设置在所述原边线圈L1的圆环内,当所述副边线圈L2靠近所述原边线圈L1时,所述原边线圈L1、副边线圈L2和辅助线圈L3中两两互感。而且,所述原边线圈L1的内圈直径与所述副边线圈L2的内圈直径相同,所述原边线圈L1的外圈直径不小于所述副边线圈L2的外圈直径,所述副边线圈L2的外圈直径不大于所述原边线圈 L1的内圈直径。
在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全桥逆变桥U1包括四个开关管Q1、Q2、Q3和Q4,其中,Q1和Q3串联连接在直流电源的输出端,Q2和Q4串联连接在直流电源的输出端,且串联后的 Q1、Q3与串联后的Q2、Q4为并联连接,原边线圈L1的一端连接至的Q1和Q3之间,原边线圈L1的另一端连接至Q2和Q4之间。所述全桥逆变桥U1的输出端还连接有与所述原边线圈L1相串联的电容C1
所述副边整流桥U3包括四个二极管D1、D2、D3和D4,其中,D1和D2的阴极均连接到电池的正极,D3和D4的阳极均连接到电池的负极,D1的阳极与D3的阴极连接,D2的阳极与D4的阴极连接,副边线圈L2的一端连接至的D1的阳极,副边线圈L2的另一端连接至D2的阳极。所述副边整流桥U3的输入端还连接有与所述副边线圈L2相串联的电容C2,所述副边整流桥U3的输出端还连接有与电池并联的电容C0
所述辅助回路二极管整流桥U2包括四个二极管D5、D6、D7和D8,其中,D5和D6的阴极均连接到直流电源的正极,D7和D8的阳极均连接到直流电源的负极,D5的阳极与D7的阴极连接,D6的阳极与D8的阴极连接。
所述补偿网络包括电感Lf1、电感Lf、电容Cf1和电容Cf2,电感Lf1、电感Lf和辅助线圈L3于D5的阳极与D6的阳极之间依次串联连接,电容Cf2与辅助线圈L3并联,电容Cf1的一端连接于电感Lf1与电感Lf之间,电容Cf1的另一端与D6的阳极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恒流-恒压充电及自动切换原理:
为简化分析,原边逆变输出方波电压v1、副边整流桥输入电压v2和副边整流桥端电压 v3分别用同频ω的正弦交流基波信号
Figure BDA0003772554850000041
Figure BDA0003772554850000042
代替,
Figure BDA0003772554850000043
Figure BDA0003772554850000044
分别为对应的电流相量。L1、L2和L3分别为原边、副边和辅助线圈的自感,其中,两两之间自互感为M12、M13和 M23。定义Req为副边整流桥前的等效电阻,RL为电池等效电阻,则:
Req=8RL2,RL=Vbat/Ibat.
其中,Vbat和Ibat分别为负载电池电压与负载电流。
充电开始时,充电***首先进入恒流工作状态,由于Req较小,其上流通的电流
Figure BDA0003772554850000051
幅值较小,辅助线圈上产生的感应电势
Figure BDA0003772554850000052
以及
Figure BDA0003772554850000053
幅值小。
Figure BDA0003772554850000054
幅值未超过VDC,此时辅助回路二极管整流桥暂未导通,即
Figure BDA0003772554850000055
电池充电电流Ibat满足以下公式:
Figure BDA0003772554850000056
式中:ICC为恒流阶段输出电流。
此时原边侧输入阻抗为:
Figure BDA0003772554850000057
呈现纯阻特性,电路中不存在无功环流,便于实现逆变桥开关器件的软开关。
恒流模式下,尽管
Figure BDA0003772554850000058
但辅助线圈上存在感应电压,折射到整流桥前电压幅值为:
Figure BDA0003772554850000059
显然,如果
Figure BDA00037725548500000510
整流桥中二极管D5、D6、D7、D8将开始导通,
Figure BDA00037725548500000511
不为零,那么恒流充电条件将不再满足。因此,恒流模式的电池临界等效电阻为:
Figure BDA00037725548500000512
当RL<RL.1时,该无线充电***处于恒流充电模式。当RL≥RL.1时,辅助回路二极管整流桥U2中二极管D5、D6、D7、D8部分导通,随着RL不断增大,
Figure BDA00037725548500000513
幅值亦跟随增大,直到
Figure BDA00037725548500000514
此时辅助线圈整流桥中二极管D5、D6、D7、D8完全导通,
Figure BDA00037725548500000515
被钳位为幅值VDC的方波交流量。
计算中,忽略相对较小的互感M23,可得:
Figure BDA00037725548500000516
因此,进入恒压充电模式,其负载侧输出电压为:
Figure BDA0003772554850000061
式中:VCv为恒压阶段输出电压。
通过以上公式综合计算,可得,进入恒压模式的临界电阻为:
Figure BDA0003772554850000062
随着等效电阻RL增大的整个充电过程。但在实际设计中,仍然存在较小的M23,恒压阶段需考虑M23对输出电压的影响。
1)当电池等效电阻RL略大于RL,2时,辅助回路二极管完全导通,充电器进入恒压模式。此时,相比于副边电流i2,辅助线圈电流iA仍然很小,可将其近似为零。因此,恒压阶段开始时电池两端电压可通过以下公式得到:
Figure BDA0003772554850000063
2)当电池等效电阻RL远大于RL,2时,辅助线圈电流iA远大于副边电流i2,因此,i2可近似为零。根据v1与v2的相位关系,得到恒压阶段结束时的电压输出为:
Figure BDA0003772554850000064
根据式以上两阶段的电源输出公式,本申请所提出的无线充电器结构可实现近似的恒压输出,在实际设计时只需考虑M23对输出电压的影响,避免超过电池电压阈值。
原边线圈L1、副边线圈L2均采用串联补偿结构,补偿电容为C1、C2,辅助线圈L3则连接补偿网络进行补偿。由于,恒流模式下输入电压v1和i1同相,输入为ZPA。SS补偿可通过略微增大C1来实现输入阻抗弱感性,便于开关管Q1、Q2、Q3、Q4的零电压开关,同时不影响输出电流值。因此,采用增大C1来实现恒流模式下的软开关。恒压模式时,辅助线圈侧补偿网络亦是纯阻性输入,因此,原边侧增大C1亦可实现恒压模式下的软开关。
此外,所述电池无线充电器具有开路自保护功能。当恒流模式下电池发生开路故障,等效负载变为无穷大,感应到辅助线圈侧的电压增大,导致
Figure BDA0003772554850000065
幅值大于输入侧直流电压VDC,辅助线圈侧整流桥导通,***立即自动切换为恒压模式,结合以上计算公式可知,此时原边电流i1被钳位至一恒定值,其幅值大小为:
Figure BDA0003772554850000071
因此,该无线充电器不需要额外开路保护装置,可自动实现开路保护功能,安全可靠。
虽然以上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是本领域熟练技术人员应当理解,这些仅是举例说明,可以对本实施方式做出多种变更或修改,而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实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仅由所附权利要求书限定。

Claims (9)

1.一种感应式无线充电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全桥逆变桥U1、辅助回路二极管整流桥U2、副边整流桥U3、原边线圈L1、副边线圈L2、辅助线圈L3和补偿网络,其中:
所述全桥逆变桥U1的输入端和辅助回路二极管整流桥U2的输入端均连接到提供直流电压VDC的直流电源,所述原边线圈L1与所述全桥逆变桥U1的输出端连接,所述辅助线圈L3通过所述补偿网络与所述辅助回路二极管整流桥U2的输出端连接,所述副边线圈L2与所述副边整流桥U3的输入端连接,所述副边整流桥U3的输出端连接到电池以提供充电电压Vbat,且所述原边线圈L1、副边线圈L2和辅助线圈L3中两两互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感应式无线充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全桥逆变桥U1包括四个开关管Q1、Q2、Q3和Q4,其中,Q1和Q3串联连接在直流电源的输出端,Q2和Q4串联连接在直流电源的输出端,且串联后的Q1、Q3与串联后的Q2、Q4为并联连接,原边线圈L1的一端连接至的Q1和Q3之间,原边线圈L1的另一端连接至Q2和Q4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感应式无线充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全桥逆变桥U1的输出端还连接有与所述原边线圈L1相串联的电容C1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感应式无线充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副边整流桥U3包括四个二极管D1、D2、D3和D4,其中,D1和D2的阴极均连接到电池的正极,D3和D4的阳极均连接到电池的负极,D1的阳极与D3的阴极连接,D2的阳极与D4的阴极连接,副边线圈L2的一端连接至的D1的阳极,副边线圈L2的另一端连接至D2的阳极。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感应式无线充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副边整流桥U3的输入端还连接有与所述副边线圈L2相串联的电容C2,所述副边整流桥U3的输出端还连接有与电池并联的电容C0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感应式无线充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回路二极管整流桥U2包括四个二极管D5、D6、D7和D8,其中,D5和D6的阴极均连接到直流电源的正极,D7和D8的阳极均连接到直流电源的负极,D5的阳极与D7的阴极连接,D6的阳极与D8的阴极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感应式无线充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补偿网络包括电感Lf1、电感Lf、电容Cf1和电容Cf2,电感Lf1、电感Lf和辅助线圈L3于D5的阳极与D6的阳极之间依次串联连接,电容Cf2与辅助线圈L3并联,电容Cf1的一端连接于电感Lf1与电感Lf之间,电容Cf1的另一端与D6的阳极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感应式无线充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原边线圈L1和所述副边线圈L2均为圆环状,所述辅助线圈L3为圆形或圆环状,所述辅助线圈L3设置在所述原边线圈L1的圆环内,当所述副边线圈L靠近所述原边线圈L1时,所述原边线圈L1、副边线圈L2和辅助线圈L3中两两互感。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感应式无线充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原边线圈L1的内圈直径与所述副边线圈L2的内圈直径相同,所述原边线圈L1的外圈直径不小于所述副边线圈L2的外圈直径,所述副边线圈L2的外圈直径不大于所述原边线圈L1的内圈直径。
CN202221995533.4U 2022-07-29 2022-07-29 一种感应式无线充电器 Active CN21798467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995533.4U CN217984677U (zh) 2022-07-29 2022-07-29 一种感应式无线充电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995533.4U CN217984677U (zh) 2022-07-29 2022-07-29 一种感应式无线充电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984677U true CN217984677U (zh) 2022-12-06

Family

ID=8425625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995533.4U Active CN217984677U (zh) 2022-07-29 2022-07-29 一种感应式无线充电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98467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740220B (zh) 一种恒流恒压复合拓扑的无线充电电路
CN112087061B (zh) 一种可自动恒流-恒压切换的三线圈电池无线充电***
Chen et al. A comparative study of SS and LCC-S compensation topology of inductive power transfer systems for EV chargers
CN106059306B (zh) 一种多单元二极管电容网络高增益全桥隔离型直流变换器
CN108964469B (zh) 一种并串联结构的全桥双llc谐振变换器
CN106887945A (zh) 单级谐振式隔离软开关升压功率因数校正电路及校正方法
CN108183603B (zh) 一种单级无桥软开关谐振隔离型功率因数校正电路
CN206250979U (zh) 一种准谐振有源箝位反激式变换器
CN208386212U (zh) 一种不间断电源
CN112886718B (zh) 一种谐振补偿式电流互感器感应取电***
CN102263517A (zh) 一种交流直流转换器
CN205490225U (zh) 一种高频斩波隔离型双向ac/dc电路
US20190319463A1 (en) Energy balancing circuit and energy balancing apparatus
Naik et al. Design of a contactless battery charging system
Ahmed et al.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of a Single-Phase New Topology Hybrid AC-DC Boost Converter with Low THD and High-Power Factor
CN206628864U (zh) 一种充电电池修复电路
Nazi et al. Design and analysis of an isolated single-stage resonant AC-DC converter with PFC
CN106160451B (zh) 三环控制功率因数校正器的控制方法
CN112311106A (zh) 一种单级全桥恒流恒压无线充电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CN202218052U (zh) 带保护电路的快速充电装置
CN217984677U (zh) 一种感应式无线充电器
CN114825663B (zh) 一种sp型双输出单独可调无线电能传输***及其控制方法
CN111130364A (zh) 一种三相整流器
CN109494841A (zh) 一种蓄电池充电装置主电路结构
CN112737021B (zh) 一种基于Class-E电路的负载无关型无线充电电路及控制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