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776008U - 焊头及焊接装置 - Google Patents

焊头及焊接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776008U
CN217776008U CN202221625062.8U CN202221625062U CN217776008U CN 217776008 U CN217776008 U CN 217776008U CN 202221625062 U CN202221625062 U CN 202221625062U CN 217776008 U CN217776008 U CN 21777600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elding
main
auxiliary
weld
toot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625062.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彩胜
邹晓曦
宋书涛
张小细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1625062.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77600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77600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77600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Butt Welding And Welding Of Specific Article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焊头及焊接装置,涉及焊接技术领域。焊头具有安装端,焊头包括主焊部和辅焊部。沿第一方向,主焊部背离安装端的一端设置有主焊齿。辅焊部位于主焊部的侧部,沿第一方向,辅焊部背离安装端的一端设置有辅焊齿。其中,沿第一方向,辅焊齿较主焊齿更靠近安装端。焊接时,主焊部上的主焊齿与工件充分接触,在工件上形成充分焊接的主焊区,辅焊部上的辅焊齿由于较主焊齿更靠近安装端,因此与工件的接触并不充分,在工件上形成未充分焊接的缓冲区。这样,工件上的未焊接区域与主焊区之间具有缓冲区缓冲过渡,在工件受力时能够避免主焊区与未焊接区域之间出现突兀的剪切力,使得工件在装配时不易在主焊区与未焊接区域之间发生断裂。

Description

焊头及焊接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焊接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焊头及焊接装置。
背景技术
电池在新能源领域应用甚广,例如电动汽车、新能源汽车等,新能源汽车、电动汽车已经成为汽车产业的发展新趋势。电池包括电极组件,电极组件是电池中发生电化学反应的部件。电极组件主要由正极极片和负极极片卷绕或层叠而成。正极极片和负极极片卷绕或层叠完成后,需要对正极极片和负极极片上的多层极耳进行焊接,使得层叠的多层极耳焊接为一体。
但是,目前焊接极耳后,进行折极耳(对极耳进行弯折缩小其对的空间占用)或装配时,极耳容易发生断裂。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焊头及焊接装置,其旨在改善相关技术中焊接极耳后,进行折极耳(对极耳进行弯折缩小其对的空间占用)或装配时,极耳容易发生断裂的问题。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焊头,所述焊头具有安装端,所述焊头包括主焊部和辅焊部,沿第一方向,所述主焊部背离所述安装端的一端设置有主焊齿;所述辅焊部位于所述主焊部的侧部,沿所述第一方向,所述辅焊部背离所述安装端的一端设置有辅焊齿;其中,沿所述第一方向,所述辅焊齿较所述主焊齿更靠近所述安装端。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该焊头具有主焊部和辅焊部,焊接时,主焊部上的主焊齿与工件充分接触,在工件上形成充分焊接的主焊区,辅焊部上的辅焊齿由于较主焊齿更靠近安装端,因此与工件的接触并不充分,在工件上形成未充分焊接的缓冲区。这样,工件上的未焊接区域与主焊区之间具有缓冲区缓冲过渡,在工件受力时能够避免主焊区与未焊接区域之间出现突兀的剪切力,从而使得工件在装配时不易在主焊区与未焊接区域之间发生断裂。
作为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可选技术方案,所述辅焊部背离所述安装端的一端形成第一端面,所述辅焊齿设置于所述第一端面,所述辅焊部具有沿第二方向相对布置的连接端和边缘端,所述连接端连接于所述主焊部;沿所述连接端指向所述边缘端的方向,所述第一端面在第一方向上到所述安装端的距离逐渐减小,所述第二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主焊齿和辅焊齿的尺寸和结构相同。通过使第一端面沿连接端指向边缘端的方向在第一方向上到安装端的距离逐渐减小,使得沿着连接端指向边缘端的方向上,越远离连接端的辅焊齿在第一方向上到安装端的距离越近。这样,缓冲区上越靠近主焊区的位置,焊接越充分,越远离主焊区的位置,焊接越不充分,缓冲区的强度从靠近主焊区到远离主焊区逐渐减弱,实现较好的缓冲效果。
作为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可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一端面为倾斜布置的斜面或弧面。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将第一端面设置为斜面或弧面,便于设置辅焊齿,且易于保证沿着连接端指向边缘端的方向上,越远离连接端的辅焊齿在第一方向上到安装端的距离越近。
作为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可选技术方案,沿所述第一方向,所述主焊齿与所述辅焊齿之间的最大距离为L,满足:0<L≤3mm。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使主焊齿与辅焊齿沿第一方向的最大距离大于0,以保证沿第一方向辅焊齿较主焊齿更靠近安装端。使主焊齿与辅焊齿沿第一方向的最大距离不超过3mm,以使得辅焊部上的辅焊齿均能够与工件接触,不会使得部分辅焊部无法与工件接触而造成浪费。
作为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可选技术方案,沿第二方向,所述辅焊部位于所述主焊部的一侧,所述辅焊部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长度小于所述主焊部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长度,所述第二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使辅焊部在第二方向上的长度小于主焊部在第二方向上的长度,限制辅焊部的大小,避免辅焊部过大而增加焊头的尺寸。另外,只要形成缓冲区就能够具有较好的缓冲效果,在工件受力时能够避免主焊区与未焊接区域之间出现突兀的剪切力,过大的缓冲区对此效果提升不明显。
作为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可选技术方案,所述焊头包括两个所述辅焊部,沿第二方向,两个所述辅焊部设置于所述主焊部的两侧,所述第二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在主焊部沿着第二方向的两侧均形成辅焊部,使得焊接后在工件上主焊区的两侧分别形成缓冲区,以提升缓冲效果,使得工件在装配时不易在主焊区与未焊接区域之间发生断裂。
作为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可选技术方案,沿所述第一方向,一个所述辅焊部上的辅焊齿与所述主焊齿之间的最大距离为L1,另一个所述辅焊部上的辅焊齿与所述主焊齿之间的最大距离为L2,满足,L1≠L2。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根据需要,一个辅焊部上的辅焊齿与主焊齿之间的最大距离可以与另一个辅焊部上的辅焊齿与主焊齿之间的最大距离不相同,以提升焊头的对不同工况的适应性。
作为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可选技术方案,所述辅焊部背离所述安装端的一端形成第一端面,所述辅焊齿设置于所述第一端面,所述第一端面为圆弧面;一个所述辅焊部的第一端面的曲率与另一个所述辅焊部的第一端面的曲率不相等。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两个辅焊部上的辅焊齿的尺寸和结构相同。通过使一个辅焊部的第一端面与另一个辅焊部的第一端面的曲率不同,以实现一个辅焊部上的辅焊齿与主焊齿之间的最大距离可以与另一个辅焊部上的辅焊齿与主焊齿之间的最大距离不相同。
作为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可选技术方案,所述辅焊部背离所述安装端的一端形成第一端面,所述辅焊齿设置于所述第一端面;一个所述辅焊部的第一端面为斜面,另一个所述辅焊部的第一端面为弧面。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两个辅焊部上的辅焊齿的尺寸和结构相同。通过将一个辅焊部的第一端面设置为斜面,另一个辅焊部的第一端面设置为弧面,以实现一个辅焊部上的辅焊齿与主焊齿之间的最大距离可以与另一个辅焊部上的辅焊齿与主焊齿之间的最大距离不相同,以提升焊头对不同工况的适应性。
作为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可选技术方案,所述辅焊部环绕所述主焊部设置。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使辅焊部环绕主焊部设置,使得焊接后,缓冲区环绕主焊区设置,以在主焊区周围均形成缓冲区,从而具有较好的缓冲效果。
作为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可选技术方案,所述辅焊部包括围绕所述主焊部设置的多个连接段和多个辅焊段,沿所述主焊部的周向,相邻的两个所述辅焊段通过一个所述连接段连接,在相邻的两个所述辅焊段中,一个所述辅焊段通过一个所述连接段圆弧过渡至另一个所述辅焊段。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连接段圆弧过渡相邻的两个辅焊段,使得焊接后,在工件上两个辅焊段焊接的区域与连接段焊接的区域也能够圆弧过渡,从而减小缓冲区的应力集中。
作为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可选技术方案,所述辅焊段的外侧面为平面。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将辅焊段的外侧面设置为平面,能够简化焊头的制造。
作为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可选技术方案,所述辅焊部沿所述第一方向的投影呈跑道状。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辅焊部环绕主焊部设置,焊接后,缓冲区环绕主焊区设置,以在主焊区周围均形成缓冲区,缓冲区呈跑道状,能够减小缓冲区的应力集中。
作为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可选技术方案,所述焊头包括多个所述辅焊部,多个所述辅焊部沿着所述主焊部的周向排布。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设置多个辅焊部,多个辅焊部沿着主焊部的周向排布,使得焊接后形成多个环绕主焊区的缓冲区,从而具有较好的缓冲效果。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焊接装置,所述焊接装置包括焊机主体及上述焊头,所述安装端安装于所述焊机主体。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申请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焊接装置的示意框图;
图2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焊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焊头的正视示意图;
图4为采用图2和图3所示的焊头焊接后在工件上形成的焊印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焊头(第一端面为弧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焊头(第一端面为弧面)的正视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焊头(主焊部在第二方向两侧均有辅焊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焊头(主焊部在第二方向两侧均有辅焊部)的正视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焊头(辅焊部上具有多排辅焊齿)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焊头(辅焊部上具有多排辅焊齿)的正视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焊头(辅焊部上具有多排辅焊齿且第一端面为弧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焊头(辅焊部上具有多排辅焊齿且第一端面为弧面)的正视示意图;
图13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焊头(两个辅焊部的第一端面的曲率不同)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焊头(两个辅焊部的第一端面的曲率不同)的正视示意图;
图15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焊头(两个辅焊部的第一端面分别为斜面和弧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16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焊头(两个辅焊部的第一端面分别为斜面和弧面)的正视示意图;
图17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焊头(辅焊部环绕主焊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18为采用图17所示的焊头焊接后在工件上形成的焊印的示意图;
图19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焊头(多个辅焊部沿主焊部周向排布)的结构示意图。
图标:10-焊头;11-安装端;110-主焊部;111-主焊齿;120-辅焊部;121-辅焊齿;122-第一端面;123-连接端;124-边缘端;125-辅焊段;126-连接段;20-焊接装置;21-焊机主体;310-主焊区;320-缓冲区;321-直线段;322-圆弧段。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技术方案的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因此只作为示例,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申请;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说明中的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技术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别不同对象,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特定顺序或主次关系。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文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另外,本文中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术语“多个”指的是两个以上(包括两个),同理,“多组”指的是两组以上(包括两组),“多片”指的是两片以上(包括两片)。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技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实施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实施例的限制。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技术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也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目前,从市场形势的发展来看,电池的应用越加广泛。电池不仅被应用于水力、火力、风力和太阳能电站等储能电源***,而且还被广泛应用于电动自行车、电动摩托车、电动汽车等电动交通工具,以及军事装备和航空航天等多个领域。随着电池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大,其市场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地扩增。
电池包括电极组件,电极组件是电池中发生电化学反应的部件。电极组件主要由正极极片和负极极片卷绕或层叠而成。正极极片和负极极片卷绕或层叠完成后,需要对正极极片和负极极片上的多层极耳进行焊接,使得层叠的多层极耳焊接为一体。但是,目前焊接极耳后,进行折极耳(对极耳进行弯折缩小其对的空间占用)或装配时,极耳容易发生断裂。
发明人进一步研究发现,现有技术中对极耳焊接后在极耳上形成了焊接区和未焊接区域,其中,焊接区的多层极耳已经受热熔为一体且较硬,而未焊接区域仍为多层极耳且较软。当折极耳(对极耳进行弯折缩小其对的空间占用)或装配时,焊接区和未焊接区域之间容易形成突兀的剪切力,导致极耳出现断裂。
鉴于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焊头,焊头具有安装端,焊头包括主焊部和辅焊部。沿第一方向,主焊部背离安装端的一端设置有主焊齿。辅焊部位于主焊部的侧部,沿第一方向,辅焊部背离安装端的一端设置有辅焊齿。其中,沿第一方向,辅焊齿较主焊齿更靠近安装端。
该焊头具有主焊部和辅焊部,焊接时,主焊部上的主焊齿与工件充分接触,在工件上形成充分焊接的主焊区,辅焊部上的辅焊齿由于较主焊齿更靠近安装端,因此与工件的接触并不充分,在工件上形成未充分焊接的缓冲区。这样,工件上的未焊接区域与主焊区之间具有缓冲区缓冲过渡,在工件受力时能够避免主焊区与未焊接区域之间出现突兀的剪切力,从而使得工件在装配时不易在主焊区与未焊接区域之间发生断裂。
本申请实施例描述的技术方案适用于对工件的焊接,例如极耳。
请参照图1,图1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焊接装置20的示意框图。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焊接装置20,焊接装置20包括焊机主体21及焊头10,焊头10安装于焊机主体21。
焊机主体21能够为焊头10提供能量,以激发焊头10,使得焊头10发出热量从而实现焊接。
焊头10用于与工件接触,以实现对工件的焊接。
请参照图2,配合参照图3和图4,图2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焊头10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焊头10的正视示意图。图4为采用图2和图3所示的焊头10焊接后在工件上形成的焊印的示意图。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焊头10,焊头10具有安装端11,焊头10包括主焊部110和辅焊部120。沿第一方向,主焊部110背离安装端11的一端设置有主焊齿111。辅焊部120位于主焊部110的侧部,沿第一方向,辅焊部120背离安装端11的一端设置有辅焊齿121。其中,沿第一方向,辅焊齿121较主焊齿111更靠近安装端11。
安装端11是焊头10上用于与焊机主体21连接的一端。焊头10还包括焊接端,焊接端用于与工件接触,以实现对工件的焊接。安装端11与焊接端相对设置。
第一方向为安装端11朝向焊接端的方向或焊接端朝向安装端11的方向。请参照图2或图3,第一方向为图2或图3中所示的A方向。
主焊部110是焊头10中主要对工件进行焊接的部分,主焊部110背离安装端11的一端设置有主焊齿111,主焊齿111凸出于主焊部110的背离安装端11的一端的端面。主焊部110上的主焊齿111能够与工件充分接触,以完成对工件的焊接。例如,当工件为多层极耳时,主焊齿111与极耳接触,使得多层极耳发生熔融,以将多层极耳焊接为一体。
在一些实施例中,主焊齿111具有背离主焊部110的第二端面,多个主焊齿111的第二端面位于同一平面内。可选地,多个主焊齿111的第二端面所在的平面与安装端11的端面相平行,以提升焊接效果。
辅焊部120是焊头10中对工件进行辅助焊接的部分,辅焊部120背离安装端11的一端设置有辅焊齿121,辅焊齿121凸出于辅焊部120的背离安装端11的一端的端面。辅焊部120上的辅焊齿121能够与工件接触,但接触并不充分,以完成对工件的辅助焊接。例如,当工件为多层极耳时,辅焊齿121部分与极耳接触,使得多层极耳中的多个极耳发生不同程度的热熔,将多层极耳中的部分极耳连接在一起或者使多层极耳均连接在一起但连接强度较主焊部110焊接的极耳弱。
辅焊部120位于主焊部110的一侧,为了方便表示,图2和图3中用虚线表示出了主焊部110和辅焊部120的分界线。虚线仅为方便示意区分主焊部110和辅焊部120的位置,而不代表存在于实体上的结构。
“沿第一方向,辅焊齿121较主焊齿111更靠近安装端11”是指沿第一方向,主焊齿111与安装端11的距离为第一距离,辅焊齿121与安装端11的距离为第二距离,其中,第一距离大于第二距离。这样,在进行焊接时,主焊齿111能够与工件充分接触,在工件上形成充分焊接的主焊区310。辅焊齿121不能与工件充分接触,而能够在工件上形成未充分焊接的缓冲区320。
该焊头10具有主焊部110和辅焊部120,焊接时,主焊部110上的主焊齿111与工件充分接触,在工件上形成充分焊接的主焊区310,辅焊部120上的辅焊齿121由于较主焊齿111更靠近安装端11,因此与工件的接触并不充分,在工件上形成未充分焊接的缓冲区320。这样,工件上的未焊接区域与主焊区310之间具有缓冲区320缓冲过渡,在工件受力时能够避免主焊区310与未焊接区域之间出现突兀的剪切力,从而使得工件在装配时不易在主焊区310与未焊接区域之间发生断裂。
请参照图2和图3,在一些实施例中,辅焊部120背离安装端11的一端形成第一端面122,辅焊齿121设置于第一端面122。辅焊部120具有沿第二方向相对布置的连接端123和边缘端124,连接端123连接于主焊部110。沿连接端123指向边缘端124的方向,第一端面122在第一方向上到安装端11的距离逐渐减小。第二方向垂直于第一方向。
第一端面122是设置辅焊齿121的表面。换句话说,辅焊齿121凸出于第一端面122。另外,第一端面122也是辅焊部120中远离安装端11的表面。
第二方向是垂直于第一方向的方向。沿第二方向,辅焊部120位于主焊部110的一侧。请参照图2和图3,第二方向为图2或图3中所示的B方向。
沿着第二方向,连接端123是辅焊部120中朝向主焊部110的一端,连接端123用于与主焊部110连接。边缘端124是辅焊部120中背离主焊部110的一端。
“沿连接端123指向边缘端124的方向,第一端面122在第一方向上到安装端11的距离逐渐减小”也即是在第二方向上,从第一端面122靠近连接端123的位置到第一端面122远离连接端123的位置,第一端面122到安装端11在第一方向上的距离逐渐减小。
主焊齿111和辅焊齿121的尺寸和结构相同。通过使第一端面122沿连接端123指向边缘端124的方向在第一方向上到安装端11的距离逐渐减小,使得沿着连接端123指向边缘端124的方向上,越远离连接端123的辅焊齿121在第一方向上到安装端11的距离越近。这样,缓冲区320上越靠近主焊区310的位置,焊接越充分,越远离主焊区310的位置,焊接越不充分,缓冲区320的强度从靠近主焊区310到远离主焊区310逐渐减弱,实现较好的缓冲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端面122为倾斜布置的斜面或弧面。
请参照图2和图3,在图2和图3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端面122为斜面。
请参照图5和图6,图5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焊头10(第一端面122为弧面)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焊头10(第一端面122为弧面)的正视示意图。在图5和图6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端面122为弧面。弧面根据延伸轨迹不同,可以为多种。例如,弧面可以为沿着圆弧轨迹延伸的圆弧面。又如,弧面可以为沿着抛物线轨迹延伸的抛物面。
将第一端面122设置为斜面或弧面,便于设置辅焊齿121,且易于保证沿着连接端123指向边缘端124的方向上,越远离连接端123的辅焊齿121在第一方向上到安装端11的距离越近。
在一些实施例中,沿第一方向,主焊齿111与辅焊齿121之间的最大距离为L,满足:0<L≤3mm。
“第一方向,主焊齿111与辅焊齿121之间的最大距离为L”是指在第一方向上,主焊齿111的背离安装端11的一侧与距离安装端11最近的辅焊齿121的背离安装端11的一侧之间的距离,也即如图3和图6中L所示的距离。
通过使主焊齿111与辅焊齿121沿第一方向的最大距离大于0,以保证沿第一方向辅焊齿121较主焊齿111更靠近安装端11。使主焊齿111与辅焊齿121沿第一方向的最大距离不超过3mm,以使得辅焊部120上的辅焊齿121均能够与工件接触,不会使得部分辅焊部120无法与工件接触而造成浪费。
在一些实施例中,沿第二方向,辅焊部120位于主焊部110的一侧。辅焊部120在第二方向上的长度小于主焊部110在第二方向上的长度。第二方向垂直于第一方向。
请参照图3和图6,主焊部110在第二方向上的长度标识为D1,辅焊部120在第二方向上的长度标识为D2,“辅焊部120在第二方向上的长度小于主焊部110在第二方向上的长度”也即D2<D1。
通过使辅焊部120在第二方向上的长度小于主焊部110在第二方向上的长度,限制辅焊部120的大小,避免辅焊部120过大而增加焊头10的尺寸。另外,只要形成缓冲区320就能够具有较好的缓冲效果,在工件受力时能够避免主焊区310与未焊接区域之间出现突兀的剪切力,过大的缓冲区320对此效果提升不明显。
请参照图7和图8,图7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焊头10(主焊部110在第二方向两侧均有辅焊部120)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焊头10(主焊部110在第二方向两侧均有辅焊部120)的正视示意图。在一些实施例中,焊头10包括两个辅焊部120,沿第二方向,两个辅焊部120设置于主焊部110的两侧。第二方向垂直于第一方向。
“沿第二方向,两个辅焊部120设置于主焊部110的两侧”也即沿第二方向,主焊部110的两侧均设置有一个辅焊部120。
通过在主焊部110沿着第二方向的两侧均形成辅焊部120,使得焊接后在工件上主焊区310的两侧分别形成缓冲区320,以提升缓冲效果,使得工件在装配时不易在主焊区310与未焊接区域之间发生断裂。
需要说明的是,辅焊部120上的辅焊齿121的个数不限,辅焊齿121既可以是一排,也可以是多排。例如,请参照图7和图8,在一些实施例中,辅焊部120上设置有一排辅焊齿121。请参照图9和图10,图9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焊头10(辅焊部120上具有多排辅焊齿121)的结构示意图。图10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焊头10(辅焊部120上具有多排辅焊齿121)的正视示意图。在一些实施例中,辅焊部120上设置有两排辅焊齿121。当然,根据需要,辅焊部120上可以设置两排以上的辅焊齿121。
请参照图9和图10,在一些实施例中,两个辅焊部120的第一端面122均为斜面,且两个辅焊部120的第一端面122的倾斜程度相同。这样,沿第一方向,一个辅焊部120上的辅焊齿121与主焊齿111之间的最大距离与另一个辅焊部120上的辅焊齿121与主焊齿111之间的最大距离相等。两个辅焊部120的形状和结构相同,使得在焊接时无需区分两个辅焊部120的位置,焊接较为方便。
请参照图11和图12,图11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焊头10(辅焊部120上具有多排辅焊齿121且第一端面122为弧面)的结构示意图。图12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焊头10(辅焊部120上具有多排辅焊齿121且第一端面122为弧面)的正视示意图。在一些实施例中,两个辅焊部120的第一端面122均为圆弧面,且两个辅焊部120的第一端面122的曲率相同。这样,沿第一方向,一个辅焊部120上的辅焊齿121与主焊齿111之间的最大距离与另一个辅焊部120上的辅焊齿121与主焊齿111之间的最大距离相等。两个辅焊部120的形状和结构相同,使得在焊接时无需区分两个辅焊部120的位置,焊接较为方便。
请参照图13,配合参照图14,图13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焊头10(两个辅焊部120的第一端面122的曲率不同)的结构示意图。图14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焊头10(两个辅焊部120的第一端面122的曲率不同)的正视示意图。在一些实施例中,沿第一方向,一个辅焊部120上的辅焊齿121与主焊齿111之间的最大距离为L1,另一个辅焊部120上的辅焊齿121与主焊齿111之间的最大距离为L2,满足,L1≠L2。
“沿第一方向,一个辅焊部120上的辅焊齿121与主焊齿111之间的最大距离为L1”是指在第一方向上,主焊齿111的背离安装端11的一侧与一个辅焊部120上距离安装端11最近的辅焊齿121的背离安装端11的一侧之间的距离为L1,也即如图14中L1所示的距离。
“沿第一方向,另一个辅焊部120上的辅焊齿121与主焊齿111之间的最大距离为L2”是指在第一方向上,主焊齿111的背离安装端11的一侧与另一个辅焊部120上距离安装端11最近的辅焊齿121的背离安装端11的一侧之间的距离为L2,也即如图14中L2所示的距离。
根据需要,一个辅焊部120上的辅焊齿121与主焊齿111之间的最大距离可以与另一个辅焊部120上的辅焊齿121与主焊齿111之间的最大距离不相同,以提升焊头10的对不同工况的适应性。
请参照图13和图14,图13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焊头10(两个辅焊部120的第一端面122的曲率不同)的结构示意图。图14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焊头10(两个辅焊部120的第一端面122的曲率不同)的正视示意图。在一些实施例中,辅焊部120背离安装端11的一端形成第一端面122,辅焊齿121设置于第一端面122,第一端面122为圆弧面。一个辅焊部120的第一端面122的曲率与另一个辅焊部120的第一端面122的曲率不相等。
曲线的曲率就是针对曲线上某个点的切线方向角对弧长的转动率,通过微分来定义,表明曲线偏离直线的程度。曲率越大,表示曲线的弯曲程度越大。圆弧面上各点的曲率是相同的。
“一个辅焊部120的第一端面122的曲率与另一个辅焊部120的第一端面122的曲率不相等”也即是指一个辅焊部120的第一端面122的弯曲程度与另一个辅焊部120的第一端面122的弯曲程度不同。
请参照图14,位于左端的辅焊部120的第一端面122的弯曲程度比位于右端的辅焊部120的第一端面122的弯曲程度更小。如图14中所示的,位于右端的辅焊部120上的辅焊齿121与主焊齿111之间的最大距离为L1,位于左端的辅焊部120上的辅焊齿121与主焊齿111之间的最大距离为L2,L2>L1。
两个辅焊部120上的辅焊齿121的尺寸和结构相同。通过使一个辅焊部120的第一端面122与另一个辅焊部120的第一端面122的曲率不同,以实现一个辅焊部120上的辅焊齿121与主焊齿111之间的最大距离可以与另一个辅焊部120上的辅焊齿121与主焊齿111之间的最大距离不相同。
请参照图15和图16,图15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焊头10(两个辅焊部120的第一端面122分别为斜面和弧面)的结构示意图。图16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焊头10(两个辅焊部120的第一端面122分别为斜面和弧面)的正视示意图。在一些实施例中,辅焊部120背离安装端11的一端形成第一端面122,辅焊齿121设置于第一端面122。一个辅焊部120的第一端面122为斜面,另一个辅焊部120的第一端面122为弧面。
请参照图15和图16,位于左端的辅焊部120的第一端面122为斜面。位于右端的辅焊部120的第一端面122为弧面。如图16中所示的,位于右端的辅焊部120上的辅焊齿121与主焊齿111之间的最大距离为L1,位于左端的辅焊部120上的辅焊齿121与主焊齿111之间的最大距离为L2,L2>L1。
两个辅焊部120上的辅焊齿121的尺寸和结构相同。通过将一个辅焊部120的第一端面122设置为斜面,另一个辅焊部120的第一端面122设置为弧面,以实现一个辅焊部120上的辅焊齿121与主焊齿111之间的最大距离可以与另一个辅焊部120上的辅焊齿121与主焊齿111之间的最大距离不相同,以提升焊头10对不同工况的适应性。
请参照图17和图18,图17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焊头10(辅焊部120环绕主焊部110)的结构示意图。图18为采用图16所示的焊头10焊接后在工件上形成的焊印的示意图。在一些实施例中,辅焊部120环绕主焊部110设置。
辅焊部120为环状结构,主焊部110连接于辅焊部120的内周。这样,辅焊部120即可环绕于主焊部110周围。
通过使辅焊部120环绕主焊部110设置,使得焊接后,缓冲区320环绕主焊区310设置,以在主焊区310周围均形成缓冲区320,从而具有较好的缓冲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辅焊部120包括围绕主焊部110设置的多个连接段126和多个辅焊段125。沿主焊部110的周向,相邻的两个辅焊段125通过一个连接段126连接。在相邻的两个辅焊段125中,一个辅焊段125通过一个连接段126圆弧过渡至另一个辅焊段125。
辅焊段125是辅焊部120中主要起辅焊作用的部分。连接段126是辅焊部120中连接相邻的两个辅焊段125以实现相邻的两个辅焊段125圆弧过渡的部分。辅焊段125和连接段126沿着主焊部110的周向交替设置。
通过连接段126圆弧过渡相邻的两个辅焊段125,使得焊接后,在工件上两个辅焊段125焊接的区域与连接段126焊接的区域也能够圆弧过渡,从而减小缓冲区320的应力集中。
在一些实施例中,辅焊段125的外侧面为平面。
辅焊段125的外侧面为辅焊段125的背离主焊部110的表面。沿着第一方向,辅焊部120的外侧面在安装端11的投影为一条平直的线段。
将辅焊段125的外侧面设置为平面,能够简化焊头10的制造。
在一些实施例中,辅焊部120沿第一方向的投影呈跑道状。
辅焊部120沿第一方向的投影呈跑道状,其在工件上焊接后,形成的缓冲区320也呈跑道状。呈跑道状的缓冲区320包括两个直线段321和两个相对的圆弧段322,两个直线段321平行设置,一个直线段321连接一个圆弧段322的一端和另一个圆弧段322的一端,另一个直线段321连接一个圆弧段322的另一端和另一个圆弧段322的另一端。简而言之,辅焊部120沿第一方向的投影与操场上的跑道形状相同,因而称其呈跑道状。
辅焊部120环绕主焊部110设置,焊接后,缓冲区320环绕主焊区310设置,以在主焊区310周围均形成缓冲区320,缓冲区320呈跑道状,能够减小缓冲区320的应力集中。
请参照图19,图19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焊头10(多个辅焊部120沿主焊部110周向排布)的结构示意图。在一些实施例中,焊头10包括多个辅焊部120,多个辅焊部120沿着主焊部110的周向排布。
多个辅焊部120可以是沿着主焊部110的周向间隔设置,即相邻的两个辅焊部120之间可以具有间隔。当然,相邻的两个辅焊部120也可以是连接在一起的。
通过设置多个辅焊部120,多个辅焊部120沿着主焊部110的周向排布,使得焊接后形成多个环绕主焊区310的缓冲区320,从而具有较好的缓冲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所提供的焊头10可以是超声波焊头,以实现超声焊接。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焊接装置20,焊接装置20包括焊机主体21及上述焊头10,安装端11安装于焊机主体21。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请参照图2~图12。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焊头10,焊头10具有安装端11,焊头10包括主焊部110和辅焊部120。沿第一方向,主焊部110背离安装端11的一端设置有主焊齿111。辅焊部120位于主焊部110的侧部,沿第一方向,辅焊部120背离安装端11的一端设置有辅焊齿121。其中,沿第一方向,辅焊齿121较主焊齿111更靠近安装端11。辅焊部120背离安装端11的一端形成第一端面122,辅焊齿121设置于第一端面122,辅焊部120具有沿第二方向相对布置的连接端123和边缘端124,连接端123连接于主焊部110;沿连接端123指向边缘端124的方向,第一端面122在第一方向上到安装端11的距离逐渐减小,第二方向垂直于第一方向。
焊头10包括两个辅焊部120,沿第二方向,两个辅焊部120设置于主焊部110的两侧,第二方向垂直于第一方向。
辅焊部120环绕主焊部110设置。辅焊部120包括围绕主焊部110设置的多个连接段126和多个辅焊段125,沿主焊部110的周向,相邻的两个辅焊段125通过一个连接段126连接,在相邻的两个辅焊段125中,一个辅焊段125通过一个连接段126圆弧过渡至另一个辅焊段125。
该焊头10具有主焊部110和辅焊部120,焊接时,主焊部110上的主焊齿111与工件充分接触,在工件上形成充分焊接的主焊区310,辅焊部120上的辅焊齿121由于较主焊齿111更靠近安装端11,因此与工件的接触并不充分,在工件上形成未充分焊接的缓冲区320。这样,工件上的未焊接区域与主焊区310之间具有缓冲区320缓冲过渡,在工件受力时能够避免主焊区310与未焊接区域之间出现突兀的剪切力,从而使得工件在装配时不易在主焊区310与未焊接区域之间发生断裂。辅焊部120背离安装端11的一端形成第一端面122,辅焊齿121设置于第一端面122,辅焊部120具有沿第二方向相对布置的连接端123和边缘端124,连接端123连接于主焊部110;沿连接端123指向边缘端124的方向,第一端面122在第一方向上到安装端11的距离逐渐减小,第二方向垂直于第一方向。
主焊齿111和辅焊齿121的尺寸和结构相同。通过使第一端面122沿连接端123指向边缘端124的方向在第一方向上到安装端11的距离逐渐减小,使得沿着连接端123指向边缘端124的方向上,越远离连接端123的辅焊齿121在第一方向上到安装端11的距离越近。这样,缓冲区320上越靠近主焊区310的位置,焊接越充分,越远离主焊区310的位置,焊接越不充分,缓冲区320的强度从靠近主焊区310到远离主焊区310逐渐减弱,实现较好的缓冲效果。
通过在主焊部110沿着第二方向的两侧均形成辅焊部120,使得焊接后在工件上主焊区310的两侧分别形成缓冲区320,以提升缓冲效果,使得工件在装配时不易在主焊区310与未焊接区域之间发生断裂。通过连接段126圆弧过渡相邻的两个辅焊段125,使得焊接后,在工件上两个辅焊段125焊接的区域与连接段126焊接的区域也能够圆弧过渡,从而减小缓冲区320的应力集中。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5)

1.一种焊头,具有安装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焊头包括:
主焊部,沿第一方向,所述主焊部背离所述安装端的一端设置有主焊齿;
辅焊部,位于所述主焊部的侧部,沿所述第一方向,所述辅焊部背离所述安装端的一端设置有辅焊齿;
其中,沿所述第一方向,所述辅焊齿较所述主焊齿更靠近所述安装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焊头,其特征在于,所述辅焊部背离所述安装端的一端形成第一端面,所述辅焊齿设置于所述第一端面,所述辅焊部具有沿第二方向相对布置的连接端和边缘端,所述连接端连接于所述主焊部;
沿所述连接端指向所述边缘端的方向,所述第一端面在第一方向上到所述安装端的距离逐渐减小,所述第二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焊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面为倾斜布置的斜面或弧面。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焊头,其特征在于,沿所述第一方向,所述主焊齿与所述辅焊齿之间的最大距离为L,满足:0<L≤3mm。
5.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焊头,其特征在于,沿第二方向,所述辅焊部位于所述主焊部的一侧,所述辅焊部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长度小于所述主焊部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长度,所述第二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焊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焊头包括两个所述辅焊部,沿第二方向,两个所述辅焊部设置于所述主焊部的两侧,所述第二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焊头,其特征在于,沿所述第一方向,一个所述辅焊部上的辅焊齿与所述主焊齿之间的最大距离为L1,另一个所述辅焊部上的辅焊齿与所述主焊齿之间的最大距离为L2,满足,L1≠L2。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焊头,其特征在于,所述辅焊部背离所述安装端的一端形成第一端面,所述辅焊齿设置于所述第一端面,所述第一端面为圆弧面;
一个所述辅焊部的第一端面的曲率与另一个所述辅焊部的第一端面的曲率不相等。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焊头,其特征在于,所述辅焊部背离所述安装端的一端形成第一端面,所述辅焊齿设置于所述第一端面;
一个所述辅焊部的第一端面为斜面,另一个所述辅焊部的第一端面为弧面。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焊头,其特征在于,所述辅焊部环绕所述主焊部设置。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焊头,其特征在于,所述辅焊部包括围绕所述主焊部设置的多个连接段和多个辅焊段,沿所述主焊部的周向,相邻的两个所述辅焊段通过一个所述连接段连接,在相邻的两个所述辅焊段中,一个所述辅焊段通过一个所述连接段圆弧过渡至另一个所述辅焊段。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焊头,其特征在于,所述辅焊段的外侧面为平面。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焊头,其特征在于,所述辅焊部沿所述第一方向的投影呈跑道状。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焊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焊头包括多个所述辅焊部,多个所述辅焊部沿着所述主焊部的周向排布。
15.一种焊接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焊机主体;
根据权利要求1-14任一项所述焊头,所述安装端安装于所述焊机主体。
CN202221625062.8U 2022-06-27 2022-06-27 焊头及焊接装置 Active CN21777600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625062.8U CN217776008U (zh) 2022-06-27 2022-06-27 焊头及焊接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625062.8U CN217776008U (zh) 2022-06-27 2022-06-27 焊头及焊接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776008U true CN217776008U (zh) 2022-11-11

Family

ID=8393592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625062.8U Active CN217776008U (zh) 2022-06-27 2022-06-27 焊头及焊接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776008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4113482A1 (zh) * 2022-11-30 2024-06-06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加工机构及超声焊接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4113482A1 (zh) * 2022-11-30 2024-06-06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加工机构及超声焊接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250599B2 (ja) 電池モジュール、及び二次電池の端子連結方法
KR101097227B1 (ko) 배터리모듈 및 그 제조방법
KR101244733B1 (ko) 전지 모듈 및 이를 갖는 차량
CN209822770U (zh) 极片及具有所述极片的电池
CN217776008U (zh) 焊头及焊接装置
JP3553012B2 (ja) 摩擦攪拌接合方法
US20110076535A1 (en) Secondary battery and secondary battery manufacturing method
CN110369848B (zh) 一种电阻点焊电极帽
CN114393293B (zh) 具有小轴肩作用区和高比表面积搅拌针的增材用搅拌头
JP2002042769A (ja) 二次電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CN220474848U (zh) 一种连接片、电芯及电池
CN205723728U (zh) 电池组件和具有其的电池组
CN116154413A (zh) 极耳连接结构与连接方法、电池、电池模组和用电设备
JP2003036834A (ja) 電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212921414U (zh) 辊压型材的连接结构、辊压型材以及车用防护横梁
KR20230132130A (ko) 용접구조물의 제조방법, 용접구조물 및 배터리 케이스
CN112575624B (zh) 对焊板组、道岔梁及对焊板组的加工方法
JP2022540237A (ja) 表面パターンが形成されたバスバー及びそれを含む電池モジュール
CN215816074U (zh) 电池的电芯组件和电池
CN220914506U (zh) 集流盘、电池组件和电池包
CN219924861U (zh) 超声波焊头及超声波焊接装置
CN217460269U (zh) 一种岛链式钢桥面板结构
CN220652085U (zh) 卷绕电芯、电池及用电装置
CN219498118U (zh) 一种钠离子电池极片组件及钠离子电池
JP4505855B2 (ja) 摩擦接合装置の回転ツール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