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769849U - 放电电路、主板及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放电电路、主板及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769849U
CN217769849U CN202220975209.XU CN202220975209U CN217769849U CN 217769849 U CN217769849 U CN 217769849U CN 202220975209 U CN202220975209 U CN 202220975209U CN 217769849 U CN217769849 U CN 21776984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ircuit
controllable element
controllable
conversion circuit
power suppl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975209.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宫旭瑞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ongxin Zhongke Wuha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Longxin Zhongke Wuha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ongxin Zhongke Wuha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Longxin Zhongke Wuha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0975209.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76984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76984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76984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Electronic Switch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的放电电路、主板及电子设备,该放电电路应用于主板,放电电路中包括:用于接收控制信号的控制电路、负载电路、以及至少一个第一可控元件;负载电路的第一端用于与电源转换电路的第一端连接,负载电路的第二端与第一可控元件的第一端连接;第一可控元件的第二端接地;控制电路的第一端与第一可控元件的第三端用于并联至电源转换电路的第二端上;控制电路的第二端接地;在控制电路接收到低电平的控制信号时,控制电路关断,以使电源转换电路输出的第一供电信号传输至第一可控元件的第三端之后第一可控元件导通,负载电路通过第一可控元件放电,避免了主板关机后又立刻开机时由于主板所需的放电时间较长而导致主板无法正常启动的现象。

Description

放电电路、主板及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子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放电电路、主板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在电子设备中,通常设置有主板,并基于主板来实现对电子设备中的信号的传输以及处理。
在一些应用场景中,当用户控制主板停止工作时,原本用于向主板供电的母线电压信号的电压值会一直降低,直到降低至主板所需的工作电压值以下。若在母线电压信号的电压值下降且还未降低至工作电压值的过程中,用户又控制主板开始工作,此时,主板上的负载会由于母线电压信号的电压值较低而处于欠压保护状态,进而导致主板无法正常启动。
因此,为了避免主板放电时间较长而导致在控制主板停止工作后又立马控制主板开始工作时,主板无法正常启动的现象,如何降低母线电压信号的放电耗时是一种急需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提供的放电电路、主板及电子设备,用于解决相关技术中主板放电时间较长而导致的主板无法正常启动的问题。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的一种放电电路,应用于主板,所述放电电路包括:用于接收控制信号的控制电路、负载电路、以及至少一个第一可控元件;
所述负载电路的第一端用于与电源转换电路的第一端连接,所述负载电路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可控元件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可控元件的第二端接地;
所述控制电路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可控元件的第三端,用于并联至所述电源转换电路的第二端上;所述控制电路的第二端接地;
在所述控制电路接收到低电平的控制信号时,所述控制电路关断,以使所述电源转换电路输出的第一供电信号传输至所述第一可控元件的第三端之后所述第一可控元件导通,所述负载电路通过所述第一可控元件放电。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负载电路包括至少一个负载单元,所述负载单元包括并联的第一电阻元件和第二电阻元件;
其中,所述第一电阻元件的第一端用于与所述电源转换电路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电阻元件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可控元件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二电阻元件的第一端用于与所述电源转换电路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二电阻元件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可控元件的第一端连接。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可控元件为第一金属-氧化层半导体场效晶体管;
其中,所述第一金属-氧化层半导体场效晶体管的漏极作为所述第一可控元件的第一端与所述负载电路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一金属-氧化层半导体场效晶体管的源极作为所述第一可控元件的第二端接地;所述第一金属-氧化层半导体场效晶体管的栅极作为所述第一可控元件的第三端,与所述控制电路的第一端并联连接至所述电源转换电路的第二端。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金属-氧化层半导体场效晶体管为N型金属-氧化层半导体场效晶体管。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控制电路,包括:第二可控元件;
其中,所述第二可控元件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可控元件的第三端用于并联至所述电源转换电路的第二端上,所述第二可控元件的第二端接地;若所述第二可控元件接收到低电平的控制信号,则所述第二可控元件关断。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放电电路还包括第二限流元件;所述控制电路还包括:第一限流元件;
其中,所述第一限流元件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可控元件的第三端连接,所述第二可控元件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限流元件的第一端以及所述第一可控元件的第三端连接,所述第二限流元件的第二端用于与所述电源转换电路的第二端连接。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控制电路还包括:第一电容元件以及第三电阻元件;
其中,所述第一电容元件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限流元件的第二端、所述第三电阻元件的第一端以及所述第二可控元件的第三端连接;所述第一电容元件的第二端接地;所述第三电阻元件的第二端接地。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可控元件为第二金属-氧化层半导体场效晶体管;
其中,所述第二金属-氧化层半导体场效晶体管的漏极作为所述第二可控元件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可控元件的第三端用于并联至所述电源转换电路的第二端上;所述第二金属-氧化层半导体场效晶体管的源极作为所述第二可控元件的第二端接地。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放电电路还包括:所述电源转换电路;其中,
若所述电源转换电路接收到低电平控制信号,则所述电源转换电路对所获取的市电信号进行降压处理后,得到所述第一供电信号;
若所述电源转换电路接收到高电平的控制信号,则所述电源转换电路对所获取的市电信号进行降压处理后,得到所述第一供电信号和用于传输至所述负载电路的第一端的第二供电信号。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所述控制电路接收到高电平的控制信号时,所述控制电路导通,以使所述电源转换电路输出的第一供电信号通过所述控制电路接地。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主板,所述主板包括如第一方面任一项所述的放电电路。
第三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包括如第一方面任一项所述的放电电路。
本申请提供的放电电路、主板及电子设备,该放电电路应用于主板,放电电路中包括:用于接收控制信号的控制电路、负载电路、以及至少一个第一可控元件;其中,所述负载电路的第一端用于与电源转换电路的第一端连接,所述负载电路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可控元件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可控元件的第二端接地;所述控制电路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可控元件的第三端用于并联至所述电源转换电路的第二端上;所述控制电路的第二端接地;在所述控制电路接收到低电平的控制信号时,所述控制电路关断,以使所述电源转换电路输出的第一供电信号传输至所述第一可控元件的第三端之后所述第一可控元件导通,所述负载电路通过所述第一可控元件放电。即与电源转换电路与负载电路连接线上的信号可以通过负载电路以及第一可控元件传输至地,以避免主板上的母线上的信号放电时间较长而导致主板关机后又立刻开机时主板无法正常启动的现象。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申请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申请的原理。
图1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种放电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又一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种放电电路的电路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种放电电路的电路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又一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种放电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第三种放电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又一实施例提供的第三种放电电路的电路示意图。
通过上述附图,已示出本申请明确的实施例,后文中将有更详细的描述。这些附图和文字描述并不是为了通过任何方式限制本申请构思的范围,而是通过参考特定实施例为本领域技术人员说明本申请的概念。
具体实施方式
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申请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申请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和方法的例子。
目前,在电子设备(例如,计算机、服务器等设备)中,通常设置有主板。主板可以通过设置在主板上的电路实现对电子设备中各种信号的传输,并且,主板还与电子设备中的内存的读写、电子设备的外设的控制有关。
当需要控制主板停止工作时,会将主板接收到的供电信号(即,母线上的电压信号) 进行放电处理。然而,由于当前主板的放电速度较慢,在主板还未放电结束时,若用户控制主板再次工作,则此时,由于主板处于放电过程中,此时的供电信号的电压值无法满足主板上的负载的供电需求使得主板上的负载处于欠压保护状态,进而导致主板无法正常启动,例如,出现主板上的风扇无法正常转动等现象。
举例来说,在对服务器中的主板测试时,发现在控制主板停止工作后立马控制其开始工作会出现一些异常现象,比如机箱内风扇不转的问题。导致该问题的原因就是12V的母线电压信号(即,向风扇提供的供电信号)在主板停止工作后掉电缓慢,大概4s左右才能跌落至3V(即,风扇提供的工作电压)以下。如果主板停止工作后1s内立马控制其开始工作,就很容易使主板内风扇等负载进入欠压保护状态,造成主板上的负载无法正常启动。
一个示例中,为了加快主板的放电速度,可以在主板的母线上连接放电电阻。然而,在上述实现方式中,当主板正常工作时,母线上设置的放电电阻会增加***的功耗,造成功率浪费。
本申请提供的放电电路、主板及电子设备,旨在解决现有技术的如上技术问题。
下面以具体地实施例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以及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如何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进行详细说明。下面这几个具体的实施例可以相互结合,对于相同或相似的概念或过程可能在某些实施例中不再赘述。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实施例进行描述。
图1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种放电电路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放电电路中包括:用于接收控制信号的控制电路、负载电路、以及至少一个第一可控元件;负载电路的第一端用于与电源转换电路的第一端连接,负载电路的第二端与第一可控元件的第一端连接;第一可控元件的第二端接地;控制电路的第一端与第一可控元件的第三端用于并联至电源转换电路的第二端上;控制电路的第二端接地;在控制电路接收到低电平的控制信号时,控制电路关断,以使电源转换电路输出的第一供电信号传输至第一可控元件的第三端之后第一可控元件导通,负载电路通过第一可控元件放电。
示例性地,在本申请提供的放电电路应用于主板,放电电路中设置有负载电路、第一可控元件以及控制电路。其中,负载电路的第一端与电源转换电路的第一端连接。在实际应用中,负载电路第一端与电源转换电路的第一端之间的电连接线称为母线,当主板工作时,电源转换电路可以通过该母线传输第一供电信号以向主板上的负载供电。图1所示的放电电路的结构示意图以仅包括一个第一可控元件为例进行说明。
此外,负载电路的第二端与第一可控元件的第一端连接,第一可控元件的第二端接地,并且,第一可控元件的第三端与控制电路的第一端并联连接至电源转换电路的第二端,且控制电路的第二端接地。
并且,控制电路具有用于接收控制信号的端口,其中,该控制信号的电平值的高低可用于表征当前主板的工作状态,当控制信号为高电平时,用于表征此时用户控制主板处于工作状态。当控制信号为低电平信号时,用于表征此时用户控制主板处于停止工作状态。一个示例中,本实施例中的控制信号可以为检测电路生成的,该检测电路可以用于接收用户输入的用于指示主板工作状态的控制指令,进而生成与控制指令对应的控制信号。
当控制电路接收到的控制信号为低电平信号时,此时,控制电路会处于关断状态,即此时控制电路的第一端与控制电路的第二端之间关断。进而,与控制电路的第一端连接的电源转换电路所输出的第一供电信号会传输至与电源转换电路的第二端连接的第一可控元件的第三端,第一可控元件的第三端在接收到第一供电信号之后,第一可控元件处于导通状态,即第一可控元件的第一端与第一可控元件的第二端之间导通,此时,与第一可控元件的第一端连接的负载电路所接收到的母线上的信号可以依次通过负载电路、与负载电路的第二端连接第一可控元件的第一端、第一可控元件的第二端传输至地,以实现主板的放电。
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控制电路、第一可控元件以及与第一可控元件连接的负载电路,进而,当控制电路接收到低电平的控制信号时,此时,控制电路基于接收到的低电平信号处于关断状态,电源转换电路输出的第一供电信号可以传输至第一可控元件以使的第一可控元件导通,负载电路可以通过第一可控元件接地,实现放电,即电源转换电路与负载电路连接线(即,母线)上的信号可以通过负载电路以及第一可控元件传输至地,以避免主板上的母线上的信号放电时间较长而导致主板无法正常启动的现象。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在控制电路接收到高电平的控制信号,控制电路导通,以使电源转换电路输出的第一供电信号通过控制电路接地。
示例性地,本实施例中,当控制电路接收到的控制信号为高电平的信号时,则此时控制电路导通,即控制电路的第一端与控制电路的第二端之间导通,此时,电源转换电路输出的第一供电信号可以依次通过控制电路的第一端、控制电路的第二端传输至地。即,此时,第一可控元件处于关断状态,电源转换电路产生的第二供电信号可以通过母线传输至主板上的其余负载,以使主板上的其余负载可以正常工作。
本实施例中,控制电路可以基于接收到的控制信号电平值的高低,使得控制电路处于导通或者关断的状态,进而通过对控制电路的状态的调整,改变电源转换电路输出的第一供电信号的传输路径。当控制信号为高电平时,此时,控制电路处于导通状态,进而电源转换电路输出的第一供电信号可以通过控制电路传输至地。电源转换电路输出的第二供电信号可以向主板上的负载供电。
图2为本申请又一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种放电电路的电路示意图。在本实施例提供的放电电路中,在负载电路中包括至少一个负载单元,负载单元包括并联的第一电阻元件和第二电阻元件。其中,第一电阻元件的第一端用于与电源转换电路的第一端连接,第一电阻元件的第二端与第一可控元件的第一端连接;第二电阻元件的第一端用于与电源转换电路的第一端连接,第二电阻元件的第二端与第一可控元件的第一端连接。
示例性地,如图2所示,在图1所示的放电电路的结构框图的基础上,图2中的负载电路中包括由第一电阻元件R1以及第二电阻元件R2组成的负载单元,且,第一电阻元件R1与第二电阻元件R2之间并联连接,其中,第一电阻元件R1的第一端与电源转换电路的第一端连接,第一电阻元件R1的第二端与第一可控元件的第一端连接。第二电阻元件R2的第一端与电源转换电路的第一端连接,第二电阻元件R2的第二端与第一可控元件R1的第一端连接。当控制信号为低电平信号时,此时电源转换电路输出的第一供电信号可以传输至与电源转换电路的第一端连接的第一可控元件的第三端,以使得第一可控元件导通,进而第一电阻元件以及第二电阻元件可以通过第一可控元件进行放电,与第一电阻元件R1和第二电阻元件R2连接的母线上的信号的电平值快速下降。
在实际应用中,当上述放电电路应用于服务器中的主板时,此时,第一电阻元件的阻值为220欧姆,第二电阻元件的阻值为220欧姆,进而,通过选择两个220欧姆的电阻并联的方式来增加在放电过程中负载电路所能承受的功耗。
此外,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增加负载电路的通流能力,加快负载电路的放电速度,在负载电路中可以设置多个负载单元以及多个第一可控元件。举例来说,图3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种放电电路的电路示意图,如图3所示,在图2所示的放电电路的结构的基础上,图3中的负载电路中包括由四个并联的电阻元件(图中用R3、R4、R5、 R6标识四个电阻)组成,并且,还设置有两个第一可控元件,其中,四个并联的电阻元件的第一端均与电源转换电路的第一端连接,且四个并联的电阻元件的第二端连接至两个第一可控元件的第一端连接,两个第一可控元件的第二端连接后接地,两个第一可控元件的第三端连接后与控制电路的第一端并联连接至电源转换电路的第二端。
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多个并联连接的电阻元件可以降低负载电路的阻抗大小,增加负载电路的通流能力,并且,同时还可以设置多个第一可控元件对负载电路所输出的信号进行分流,以确保第一可控元件不会被烧坏,并且还可以进一步的提高放电速度。
在实际应用中,在上述任一实施例所提供的放电电路中,其中,第一可控元件为第一金属-氧化层半导体场效晶体管;其中,第一金属-氧化层半导体场效晶体管的漏极作为第一可控元件的第一端与负载电路的第二端连接,第一金属-氧化层半导体场效晶体管的源极作为第一可控元件的第二端接地;第一金属-氧化层半导体场效晶体管的栅极作为第一可控元件的第三端,与控制电路的第一端并联连接至电源转换电路的第二端。
示例性地,本实施例中第一可控元件选用金属-氧化层半导体场效晶体管(Metal-Oxide-Semiconductor Field-Effect Transistor,MOSFET),相比于选择三极管作为第一可控元件而言,MOSFET晶体管具有更高的开关速率,进而可以提高第一可控元件的开关速度,以减少放电耗时。
此外,在实际应用中,第一金属-氧化层半导体场效晶体管可以选择N型金属-氧化层半导体场效晶体管。相比于选择P型金属-氧化层半导体场效晶体管,N型金属-氧化层半导体场效晶体管更容易获取,并且,N型金属-氧化层半导体场效晶体管的功耗较低,可以减低电源转换电路的功耗。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实施例中的控制电路中包括:第二可控元件;其中,第二可控元件的第一端与第一可控元件的第三端用于并联至电源转换电路的第二端上,第二可控元件的第二端接地;若第二可控元件接收到低电平的控制信号,则第二可控元件关断。
示例性地,本实施例中的控制电路可以通过设置第二可控元件来实现。第二可控元件具有三个端口,第二可控元件的第一端与第一可控元件的第三端并联连接至电源转换电路的第二端,第二可控元件的第二端接地。在实际应用中,第二可控元件的第三端可以与检测电路连接,用于接收检测电路生成的控制信号。当检测电路生成的控制信号为低电平信号时,此时,第二可控元件关断,即第二可控元件的第一端与第二可控元件的第二端关断。一个示例中,当检测电路生成的控制信号为高电平信号时,此时,第二可控元件导通,即第二可控元件的第一端与第二可控元件的第二端导通。进而,通过在控制电路中设置第二可控元件,可以避免主板在停止工作后又立刻被控制开始工作时,主板无法正常启动的现象。
在实际应用中,第二可控元件可以选用第二金属-氧化层半导体场效晶体管。其中,第二金属-氧化层半导体场效晶体管的漏极作为第二可控元件的第一端,与第一可控元件的第三端用于并联至电源转换电路的第二端上;第二金属-氧化层半导体场效晶体管的源极作为第二可控元件的第二端接地。此外,在实际应用场景中,第二金属-氧化层半导体场效晶体管的栅极可以与检测电路连接,进而接收检测电路发送的控制信号。相比于选用三极管作为第二可控元件而言,金属-氧化层半导体场效晶体管具有更高的开关速率,进而可以提高第一可控元件的开关速度,以减少放电耗时。
此外,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第二可控元件也可以选择N型金属-氧化层半导体场效晶体管,相比于选择P型金属-氧化层半导体场效晶体管,N型金属-氧化层半导体场效晶体管更容易获取,并且,N型金属-氧化层半导体场效晶体管的功耗较低,可以减低电源转换电路的功耗。
图4为本申请又一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种放电电路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在控制电路包括:第一限流元件以及第二可控元件,并且,放电电路中还包括第二限流元件。
其中,第一限流元件的第一端与第二可控元件的第三端连接,第二可控元件的第一端与第二限流元件的第一端以及第一可控元件的第三端连接,第二限流元件的第二端用于与电源转换电路的第二端连接。
示例性地,本实施例中的第一限流元件可用于接收检测电路生成的控制信号,控制信号经过限流元件的处理之后,将处理后的信号传输至与第一限流元件的第一端连接的第二可控元件的第三端。此外,本实施例中还设置有第二限流元件,其中,第二限流元件的第一端与第二可控元件的第一端以及第一可控元件的第三端连接。当第二可控元件接收到的低电平的信号时,此时,第二可控元件断开,电源转换电路输出的第一供电信号通过与电源转换电路的第二端连接的第二限流元件传输至与第二限流元件连接的第一可控元件,以使的第一可控元件导通。此外,当第二可控元件接收到高电平信号时,此时,第二可控元件导通,电源转换电路输出的第一供电信号通过与电源转换电路连接的第二限流元件传输至与第二限流元件连接的第二可控元件,并通过第二可控元件传输至地。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第一限流元件与第二限流元件的类型不做具体限制。其中,第一限流元件可以选择电阻元件,第二限流元件也可以选择电阻元件。
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第一限流元件,可以实现对第二可控元件的保护作用。并且,还设置有第二限流元件,可用于避免当电源转换电路输出的第二供电信号较大时,导致第一可控元件或者第二可控元件烧坏。
图5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第三种放电电路的结构示意图。在图4所示的放电电路的基础上,本实施例中所提供的控制电路还包括:第一电容元件C1以及第三电阻元件R7。其中,第一电容元件C1的第一端与第一限流元件的第二端、第三电阻元件R7的第一端以及第二可控元件的第三端连接;第一电容元件C1的第二端接地;第三电阻元件 R7的第二端接地。
示例性地,在图4所示的放电电路的结构的基础上,本实施例中的控制电路中还设置有第一电容元件C1以及第三电阻元件R7。在实际应用中,当第一限流元件接收到检测电路生成的控制信号之后,第一限流元件会对控制信号进行处理,得到处理后的信号,并且通过对与第一限流元件的第一端连接的第三电阻元件R7以及第一电容元件C1可以用于对第一限流元件处理后的信号进行调整,以减小处理后的信号从高电平状态切换至低电平状态耗时,进而提高第二可控元件的关断的速度。
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第一电容元件C1以及第三电阻元件R7,可以对第一限流元件输出的信号进行调整,进而减小第二可控元件接收到的信号从高电平状态切换至低电平状态时所消耗的时长,进而缩短放电时长。
图6为本申请又一实施例提供的第三种放电电路的电路示意图。如图6所示,本实施例中所提供的放电电路中,包括电源转换电路,由并联连接的电阻元件R3、电阻元件R4、电阻元件R5以及电阻元件R6组成的负载电路,两个第一可控元件(图中分别用Q2和Q3标识),由电阻元件R7、电阻元件R8、电容元件C1和第二可控元件(图中用 Q1标识)所组成的控制电路以及电阻元件R9。其中,电阻元件R9作为第二限流元件。电阻元件R8作为第一限流元件。
示例性地,本实施例中的第一可控元件以及第二可控元件的类型均为N型金属-氧化层半导体场效晶体管。电源转换电路的第一端与电阻元件R3的第一端、电阻元件R4的第一端、电阻元件R5的第一端、电阻元件R6的第一端以及负载连接,其中,负载可以为主板上的所设置的风扇、芯片或者其余电路等需要供电的负载器件,此处不做具体限制。电阻元件R3的第二端、电阻元件R4的第二端、电阻元件R5的第二端以及电阻元件R6 的第二端分别连接至晶体管Q1的漏极以及晶体管Q3的漏极。晶体管Q1的源极以及晶体管Q3的源极连接后接地。电源转换电路的第二端与电阻元件R9的第一端连接,电阻元件R9的第二端与晶体管Q1的漏极、晶体管Q2的栅极、晶体管Q3的栅极连接。晶体管 Q1的源极接地。晶体管Q1的栅极与电阻元件R7的第一端、电容C1的第一端以及电阻元件R8的第一端连接,电阻元件R8的第二端与检测电路以及电源转换电路的第三端连接。
其中,检测电路可用于基于用户输入的控制指令生成控制信号,当生成的控制信号为高电平信号时,此时用于表征用户控制主板处于工作状态。当生成的控制信号为低电平信号时,此时用于表征用户控制主板处于停止工作状态。其中,检测电路的具体实现原理以及电路设计与相关技术中类似,此处不再赘述。
此外,本实施例中的电源转换电路的第三端与检测电路连接,电源转换电路的第三端也可用于接收检测电路输出的控制信号,在电源转换电路接收到低电平控制信号时,则电源转换电路对所获取的市电信号进行降压处理后,得到第一供电信号。举例来说,电源转换电路在接收到低电平的控制信号之后,可以将获取到的220V的市电信号进行降压处理,得到3.3V的第一供电信号之后,由于晶体管Q1的栅极通过电阻元件R8与检测电路连接,也可以接收到低电平的控制信号,此时,晶体管Q1处于关断状态。而晶体管Q1的漏极、晶体管Q2的栅极、以及晶体管Q3的栅极通过电阻元件R9连接至电源转换电路的第二输出端,进而当晶体管Q1处于关断状态时,此时,电源转换电路的第二端输出的第一供电信号可以传输至晶体管Q2的栅极以及晶体管Q3的栅极,以使得晶体管Q2以及晶体管 Q3导通,进而电源转换电路与电阻元件R3、电阻元件R4、电阻元件R5以及电阻元件 R6的各个电阻元件的第一端的连接线(即,母线)上的信号,可以通过电阻元件R3、电阻元件R4、电阻元件R5以及电阻元件R6传输至与电阻元件R3的第二端、电阻元件R4 的第二端、电阻元件R5的第二端以及电阻元件R6的第二端连接的晶体管Q2的漏极和晶体管Q3的漏极,并且由于晶体管Q2和晶体管Q3处于导通状态,且晶体管Q2的源极和晶体管Q3的源极接地,进而使得信号最终传输至地,实现放电过程。此外,本实施例中的负载电路中的电阻元件的数量以及与负载电路连接的第一可控元件的数量仅为举例说明,不做具体限制。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进一步的加快放电的速度,可以通过增加负载电路中电阻元件的数量来加快放电的速度。进而,随着母线上的信号的电平值随着上述放电过程的快速下降,避免了用户在控制主板停止工作后又控制主板开始工作时,母线上的信号电平值下降太慢而导致母线上信号的电平值在主板开始工作上升时,主板上的负载会由于接收到的母线上的信号的电平值较低而处于欠压保护状态,主板无法正常启动的现象。
在电源转换电路接收到高电平的控制信号,则电源转换电路对所获取的市电信号进行降压处理后,得到第一供电信号和用于传输至负载电路的第一端的第一供电信号。举例来说,电源转换电路在接收到高电平的控制信号之后,可以将获取到的220V的市电信号进行降压处理,得到3.3V的第一供电信号之后,由于晶体管Q1的栅极通过电阻元件R8与检测电路连接,也可以接收到高电平的控制信号,此时,晶体管Q1处于导通状态,且晶体管Q1的漏极通过电阻元件R9与电源转换电路的第二端连接,进而第一供电信号依次通过电阻元件R9、晶体管Q1,传输至地。并且,电源转换电路在接收到高电平的控制信号之后,还可以将获取到的220V的市电信号进行降压处理,得到12V的第二供电信号之后,由于电源转换电路的第一端与主板上的负载相连接,且此时与电源转换电路的第一端连接负载电路的第二端所连接的第一可控元件处于关断状态,则此时电源转换电路的第一端输出的第二供电信号可以向主板上的负载供电。
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电源转换电路可以基于接收到控制信号的电平值的高低来确定输出的供电信号,以便在接收到高电平的控制信号时,通过产生第一供电信号,使得并联至电源转换电路的控制电路关闭,第一可控元件导通,进而使得负载电路通过第一可控元件加快放电速度,避免主板无法正常启动的现象。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主板,其中,主板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所提供的放电电路。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其中,该电子设备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所提供的放电电路。
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考虑说明书及实践这里公开的内容后,将容易想到本申请的其它实施方案。本申请旨在涵盖本申请的任何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遵循本申请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申请未公开的本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或惯用技术手段。说明书和实施例仅被视为示例性的,本申请的真正范围和精神由下面的权利要求书指出。
应当理解的是,本申请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精确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申请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来限制。

Claims (12)

1.一种放电电路,其特征在于,应用于主板,所述放电电路包括:用于接收控制信号的控制电路、负载电路、以及至少一个第一可控元件;
所述负载电路的第一端用于与电源转换电路的第一端连接,所述负载电路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可控元件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可控元件的第二端接地;
所述控制电路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可控元件的第三端,用于并联至所述电源转换电路的第二端上;所述控制电路的第二端接地;
在所述控制电路接收到低电平的控制信号时,所述控制电路关断,以使所述电源转换电路输出的第一供电信号传输至所述第一可控元件的第三端之后所述第一可控元件导通,所述负载电路通过所述第一可控元件放电。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放电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负载电路包括至少一个负载单元,所述负载单元包括并联的第一电阻元件和第二电阻元件;
其中,所述第一电阻元件的第一端用于与所述电源转换电路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电阻元件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可控元件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二电阻元件的第一端用于与所述电源转换电路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二电阻元件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可控元件的第一端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放电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可控元件为第一金属-氧化层半导体场效晶体管;
其中,所述第一金属-氧化层半导体场效晶体管的漏极作为所述第一可控元件的第一端与所述负载电路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一金属-氧化层半导体场效晶体管的源极作为所述第一可控元件的第二端接地;所述第一金属-氧化层半导体场效晶体管的栅极作为所述第一可控元件的第三端,与所述控制电路的第一端并联连接至所述电源转换电路的第二端。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放电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金属-氧化层半导体场效晶体管为N型金属-氧化层半导体场效晶体管。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放电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电路,包括:第二可控元件;
其中,所述第二可控元件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可控元件的第三端用于并联至所述电源转换电路的第二端上,所述第二可控元件的第二端接地;若所述第二可控元件接收到低电平的控制信号,则所述第二可控元件关断。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放电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放电电路还包括第二限流元件;所述控制电路还包括:第一限流元件;
其中,所述第一限流元件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可控元件的第三端连接,所述第二可控元件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限流元件的第一端以及所述第一可控元件的第三端连接,所述第二限流元件的第二端用于与所述电源转换电路的第二端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放电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电路还包括:第一电容元件以及第三电阻元件;
其中,所述第一电容元件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限流元件的第二端、所述第三电阻元件的第一端以及所述第二可控元件的第三端连接;所述第一电容元件的第二端接地;所述第三电阻元件的第二端接地。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放电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可控元件为第二金属-氧化层半导体场效晶体管;
其中,所述第二金属-氧化层半导体场效晶体管的漏极作为所述第二可控元件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可控元件的第三端用于并联至所述电源转换电路的第二端上;所述第二金属-氧化层半导体场效晶体管的源极作为所述第二可控元件的第二端接地。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放电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放电电路还包括:所述电源转换电路;其中,
若所述电源转换电路接收到低电平控制信号,则所述电源转换电路对所获取的市电信号进行降压处理后,得到所述第一供电信号;
若所述电源转换电路接收到高电平的控制信号,则所述电源转换电路对所获取的市电信号进行降压处理后,得到所述第一供电信号和用于传输至所述负载电路的第一端的第二供电信号。
10.根据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放电电路,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控制电路接收到高电平的控制信号时,所述控制电路导通,以使所述电源转换电路输出的第一供电信号通过所述控制电路接地。
11.一种主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板包括如权利要求1-10任一项所述的放电电路。
12.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包括如权利要求1-10任一项所述的放电电路。
CN202220975209.XU 2022-04-21 2022-04-21 放电电路、主板及电子设备 Active CN21776984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975209.XU CN217769849U (zh) 2022-04-21 2022-04-21 放电电路、主板及电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975209.XU CN217769849U (zh) 2022-04-21 2022-04-21 放电电路、主板及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769849U true CN217769849U (zh) 2022-11-08

Family

ID=8388347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975209.XU Active CN217769849U (zh) 2022-04-21 2022-04-21 放电电路、主板及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76984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528492B2 (en) Circuit,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USB interface sharing
WO2021051445A1 (zh) 一种ncsi网卡供电***
US20230291307A1 (en) Power supply system, soft-start circuit, and control method
CN111090325B (zh) 一种基于存储***的热备电切换***
CN112671084A (zh) Usb设备及其操作方法
CN101593963A (zh) 过压保护电路
US20020015272A1 (en) Switch device and overcurrent controlling method
US10326446B2 (en) Semiconductor apparatus including a power gating circuit and a repair method of the semiconductor apparatus
EP3576344A1 (en) Powered device used for power over ethernet
CN217769849U (zh) 放电电路、主板及电子设备
CN214375036U (zh) 移动装置测试***
CN107395530B (zh) 一种交换芯片、网络设备和功耗控制方法
US20200144999A1 (en) Hot swap controller with multiple current limits
CN109509454B (zh) 驱动装置、电路驱动方法和显示面板
US7701684B2 (en) Power supply apparatus and power supply system including the same addressing abnormality
GB2056198A (en) Power supplies for printed circuit boards
CN109586568B (zh) 驱动电路和显示面板
EP0948841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low power data transmission
CN220154577U (zh) 一种半导体高压测试电路及***
US20190280587A1 (en) Power supply circuit with surge-suppression
CN215867834U (zh) M.2 b key接口、计算机主板以及计算机设备
CN211906032U (zh) 一种初始化控制电路及电子设备
US20070043893A1 (en) Bus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and bus communication method
CN218352218U (zh) 动态功率限制电路和充电设备
CN220342096U (zh) 一种冷冗余模式克服gpu跳载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