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764596U - 一种高效换热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高效换热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764596U
CN217764596U CN202222192387.8U CN202222192387U CN217764596U CN 217764596 U CN217764596 U CN 217764596U CN 202222192387 U CN202222192387 U CN 202222192387U CN 217764596 U CN217764596 U CN 21776459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waste heat
fresh air
heat exchange
air inl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192387.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其成
李俊硕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dong Binzhou Kunhe Building Enginee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2222192387.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76459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76459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76459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56Heat recovery units

Landscapes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高效换热器,包括外壳,所述外壳内安装有换热内芯,所述外壳的一侧设置有废热进风组件,所述外壳上与该废热进风组件相对的一侧设置有新风进风组件,所述外壳上与废热进风组件相垂直的任意一侧且远离废热进风组件的位置处固定安装有废热出口,所述废热进风组件通过换热内芯与废热出口连通,所述外壳上与新风进风组件相垂直的任意一侧且远离新风进风组件的位置处固定安装有干热风出口,所述新风进风组件通过换热内芯与干热风出口连通;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简单,使用方便,能够使各风道内的流速趋于平衡,进而避免出现热量集中现象,提高换热效果和换热速率。

Description

一种高效换热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换热器技术领域,具体的说,涉及一种高效换热器。
背景技术
随着资源的衰竭和环境污染日益严重,世界各国都在朝着建立一个节约型社会的目标而努力,节能减排是摆在我们每个人面前的重要任务。
随着社会的发展,烘干机的应用愈来愈广泛,包括工业生产、食品加工、医药、化工等烘干脱水时都广泛采用烘干机,但目前烘干机的效率很低,并且在生产加工过程中,随着烘干机的废气的排放,会携带了大量能量的热空气直接排到大气中,导致热量的损失严重,特别耗能,造成热气资源的浪费,使的运营成本居高不下,并且在排放的同时对大气及环境污染严重。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市面上出现了一种能够对废气中的热量进行回收的装置,如专利申请号为:CN202123200602.6,公开了一种换热翅片和逆流换热器,其中换热翅片具有一端向另一端延伸的风道,风道一端位于垂直于其轴线的端面上,风道另一端位于倾斜于其轴线的端面上,而且风道的锐角端长于其钝角端,倾斜的端面呈竖直状;所述逆流换热器包括壳体和设置在壳体内部的多层翅片与间隔板,每层翅片放置在间隔板上。
上述该类现有的换热器能够对废气中的热量进行回收,但是该类现有的换热器,其进气口与出气口为垂直布设,并且进气口位于换热翅片上风道的正前方,进而使进气口与出气口之间最短路径处风道内的气流流速大,进气口与出气口之间最长路径处风道内的气流流速小,进而使各个气道内气流流速不统一,致使流速大的风道处换热速率快,流速小的风道处换热速率慢,进而容易出现热量集中现象,降低换热效果,降低使用效果。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主要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整体结构简单,使用方便,能够使各风道内的流速趋于平衡,进而避免出现热量集中现象,提高换热效果和换热速率的高效换热器。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高效换热器,包括外壳,所述外壳内安装有换热内芯,所述外壳的一侧设置有废热进风组件,所述外壳上与该废热进风组件相对的一侧设置有新风进风组件,所述外壳上与废热进风组件相垂直的任意一侧且远离废热进风组件的位置处固定安装有废热出口,所述废热进风组件通过换热内芯与废热出口连通,所述外壳上与新风进风组件相垂直的任意一侧且远离新风进风组件的位置处固定安装有干热风出口,所述新风进风组件通过换热内芯与干热风出口连通。
以下是本实用新型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
所述废热进风组件包括废热进风口,废热进风口与外壳之间设置有废热导流箱,废热导流箱的内腔与换热内芯的废热进口连通。
进一步优化:所述废热进风口布设在外壳的一侧且远离干热风出口的位置处,废热进风口与外壳的中心线为偏心设置,所述废热导流箱具有多个第一倾斜侧边,第一倾斜侧边用于对废气进行导流。
进一步优化:所述新风进风组件包括新风进风口,新风进风口与外壳之间设置有新风导流箱,新风导流箱的内腔与换热内芯的新风进口连通。
进一步优化:所述新风进风口布设在外壳的一侧且远离废热出口的位置处,新风进风口与外壳的中心线为偏心设置,且新风进风口与废热进风口位于同轴轴线上,新风导流箱具有多个第二倾斜侧边,第二倾斜侧边用于对新风进行导流。
进一步优化:所述外壳内位于换热内芯与废热导流箱之间可拆卸安装有废热过滤器,外壳内位于换热内芯与新风导流箱之间可拆卸安装有新风过滤器。
进一步优化:所述换热内芯包括多层间隔布设的导热隔板,换热内芯中沿换热内芯的高度方向且位于两个相对应的导热隔板之间分别设置有新风风道和废热风道,新风风道和废热风道为依次交替且相间隔布设。
进一步优化:所述废热风道内安装有废热风换热组件,废热风换热组件包括第一废热风换热翅片,第一废热风换热翅片与废热风道内的端隔条之间设置有第二废热风换热翅片,所述第二废热风换热翅片为倾斜布设。
进一步优化:所述新风风道内安装有新风换热组件,所述新风换热组件包括第一新风换热翅片,第一新风换热翅片与新风风道内的端隔条之间设置有第二新风换热翅片,所述第二新风换热翅片为倾斜布设。
进一步优化:所述第一废热风换热翅片、第二废热风换热翅片、第一新风换热翅片和第二新风换热翅片的各个倾斜侧面上分别开设有多个通孔。
本实用新型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构思巧妙,结构合理,能够对废热风中的热量进回收,并加热新鲜空气,使新鲜空气受热变为干热风供给使用,降低能耗,实现节能环保的目的,并且通过第一废热风换热翅片、第二废热风换热翅片、第一新风换热翅片和第二新风换热翅片能够提高换热面积,进而提高换热效果,对废热风中的热量进行充分利用,提高使用效果。
并且通过废热进风组件和新风进风组件能够对输送至换热内芯中的废热风和新风进行缓冲和导流,进而能够使进入换热内芯中的废热风和新风更加均匀,避免因流速不均匀,出现热量集中现象,提高使用效果。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总体结构的俯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废热风道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新风风道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换热翅片的结构示意;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换热内芯中废热风道处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换热内芯中新风风道处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总体结构的俯视图。
图中:1-外壳;2-换热内芯;201-导热隔板;202-新风风道;203-废热风道;204-侧隔条;205-端隔条;206-新风进口;207-新风出口;208-废热风进口;209-废热风出口;210-第一废热风换热翅片;211-第二废热风换热翅片;212-第一新风换热翅片;213-第二新风换热翅片;3-废热进风组件;31-废热进风口;32-废热导流箱;33-第一倾斜侧边;4-新风进风组件;41-新风进风口;42-新风导流箱;43-第二倾斜侧边;5-废热出口;6-干热风出口;7-废热过滤器;8-新风过滤器;9-通孔。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如图1-6所示,一种高效换热器,包括外壳1,所述外壳1内安装有换热内芯2,所述外壳1的一侧设置有废热进风组件3,所述外壳1上与该废热进风组件3相对的一侧设置有新风进风组件4,所述外壳1上与废热进风组件3相垂直的任意一侧且远离废热进风组件3的位置处固定安装有废热出口5,所述废热进风组件3通过换热内芯2与废热出口5连通,所述外壳1上与新风进风组件4相垂直的任意一侧且远离新风进风组件4的位置处固定安装有干热风出口6,所述新风进风组件4通过换热内芯2与干热风出口6连通。
这样设计,在使用时,所述废热进风组件3可与废热烟气排放管路连通,此时废热进风组件3用于引导具有热量的废气均匀的进入换热内芯2内,此时该烟气中的热量可与换热内芯2进行换热,换热完成的烟气通过废热出口5排出。
所述外部新鲜空气通过新风进风组件4的引导均匀的进入换热内芯2内,此时该空气与换热内芯2进行换热,使空气受热,而后干热风通过干热风出口6排出。
所述废热进风组件3包括废热进风口31,所述废热进风口31与外壳1之间设置有废热导流箱32,所述废热导流箱32的内腔与换热内芯2的废热进口连通。
所述废热进风口31布设在外壳1的一侧且远离干热风出口6的位置处,所述废热进风口31与外壳1的中心线为偏心设置。
所述废热导流箱32为梯形台状,所述废热导流箱32具有多个第一倾斜侧边33,所述第一倾斜侧边33用于对废气进行导流。
这样设计,当由废热进风口31输送进来的废热风首先进入废热导流箱32内,此时废热导流箱32用于对该废热风进行缓冲,并且通过第一倾斜侧边33的导流作用,能够使进入换热内芯2内的废热风更加均匀,避免因流速不均匀,出现热量集中现象。
所述新风进风组件4包括新风进风口32,所述新风进风口32与外壳1之间设置有新风导流箱42,所述新风导流箱42的内腔与换热内芯2的新风进口206连通。
所述新风进风口32布设在外壳1的一侧且远离废热出口5的位置处,所述新风进风口32与外壳1的中心线为偏心设置,且新风进风口32与废热进风口31位于同轴轴线上。
所述新风导流箱42为梯形台状,所述新风导流箱42具有多个第二倾斜侧边43,所述第二倾斜侧边43用于对新风进行导流。
这样设计,当由新风进风口32输送进来的新风首先进入新风导流箱42内,此时新风导流箱42用于对该新风进行缓冲,并且通过第二倾斜侧边43的导流作用,能够使进入换热内芯2内的新风更加均匀,避免因流速不均匀,提高换热效果。
所述外壳1内位于换热内芯2与废热导流箱32之间设置有废热过滤器7,所述废热过滤器7可拆卸安装在外壳1内。
所述废热过滤器7用于对进入换热内芯2中的废热风进行过滤,避免废热风中夹杂的杂质进入换热内芯2中。
所述外壳1内位于换热内芯2与新风导流箱42之间设置有新风过滤器8,所述新风过滤器8可拆卸安装在外壳1内。
所述新风过滤器8用于对进入换热内芯2中的新风进行过滤,避免新风中夹杂的杂质进入换热内芯2中。
所述外壳1上靠近废热过滤器7和新风过滤器8的位置处分别开设有检修口,所述检修口处活动安装有检修门。
这样设计,可通过打开检修门,能够在检修口处方便的取出或安装废热过滤器7和新风过滤器8。
所述换热内芯2包括多层间隔布设的导热隔板201,所述换热内芯2中沿换热内芯2的高度方向且位于两个相对应的导热隔板201之间分别设置有新风风道202和废热风道203,所述新风风道202和废热风道203为依次交替且相间隔布设。
所述每个导热隔板201上分别设置有两个侧隔条204,所述两个侧隔条204分别设置在靠近导热隔板201的两侧边缘位置处。
所述每个导热隔板201上分别设置有一个端隔条205,所述端隔条205用于封堵新风风道202或废热风道203的一端部,所述新风风道202内的端隔条205设置在导热隔板201上且靠近废热导流箱32的位置处。
所述该新风风道202内的端隔条205,能够对新风风道202靠近废热导流箱32的一端进行封堵,避免废热导流箱32内的废热风进入新风风道202内。
所述废热风道203内的端隔条205设置在导热隔板201上且靠近新风导流箱42的位置处。
所述该废热风道203内的端隔条205,能够对废热风道203靠近新风导流箱42的一端进行封堵,避免新风导流箱42的新风进入废热风道203内。
所述新风风道202上还具有新风进口206和新风出口207,所述新风进口206设置在新风风道202靠近新风导流箱42的位置处,所述新风进口206与新风导流箱42相连通。
所述新风出口207设置在新风风道202靠近干热风出口6的位置处。
所述废热风道203上还具有废热风进口208和废热风出口209,所述废热风进口208在废热风道203靠近废热导流箱32的位置处,所述废热风进口208与废热导流箱32相连通。
所述废热风出口209设置在废热风道203靠近废热出口5的位置处。
所述废热风道203内安装有废热风换热组件,所述废热风换热组件包括第一废热风换热翅片210,所述第一废热风换热翅片210沿废热风道203内空气的流动方向布设。
所述第一废热风换热翅片210的一端与废热风进口208的端部平齐,所述第一废热风换热翅片210的另一端与废热风道203内的端隔条205为间隔布设。
所述第一废热风换热翅片210与废热风道203内的端隔条205之间设置有第二废热风换热翅片211,所述第二废热风换热翅片211与第一废热风换热翅片210为间隔布设。
所述第二废热风换热翅片211为倾斜布设,且倾斜方向朝向废热风出口209的一侧。
所述第一废热风换热翅片210和第二废热风换热翅片211的上下两端分别与相对应的导热隔板201固定连接。
这样设计,所述废热导流箱32内的废热风进入废热风道203内,此时废热风道203用于对该废热风进行导流,使废热风由废热风出口209和废热出口5排出。
并且通过第一废热风换热翅片210和第二废热风换热翅片211能够提高换热面积,进而使废热风中的热量通过热传递,传递至第一废热风换热翅片210、第二废热风换热翅片211和相对应的导热隔板201上,进而提高换热效果。
并且通过第二废热风换热翅片211能够对废热风进行导流,使废热风均匀的朝向废热风出口209流动。
所述新风风道202内安装有新风换热组件,所述新风换热组件包括第一新风换热翅片212,所述第一新风换热翅片212沿新风风道202内空气的流动方向布设。
所述第一新风换热翅片212的一端与新风进口206的端部平齐,所述第一新风换热翅片212的另一端与新风风道202内的端隔条205为间隔布设。
所述第一新风换热翅片212与新风风道202内的端隔条205之间设置有第二新风换热翅片213,所述第二新风换热翅片213与第一新风换热翅片212为间隔布设。
所述第二新风换热翅片213为倾斜布设,且倾斜方向朝向新风出口207的一侧。
所述第一新风换热翅片212和第二新风换热翅片213的上下两端分别与相对应的导热隔板201固定连接。
这样设计,所述新风导流箱42内的新风进入新风风道202内,此时新风风道202用于对该新风进行导流,使新风由新风出口207和干热风出口6排出。
并且通过第一新风换热翅片212和第二新风换热翅片213能够提高换热面积,进而使导热隔板201、第一废热风换热翅片210和第二废热风换热翅片211上的热量通过热传递传递至新风中,使新风受热,变为干热风,并且干热风通过新风出口207和干热风出口6排出。
并且通过第二新风换热翅片213能够对受热的新风进行导流,使新风均匀的朝向新风出口207流动。
所述第一废热风换热翅片210、第二废热风换热翅片211、第一新风换热翅片212和第二新风换热翅片213的横街面形状均为连续的锯齿形结构。
所述第一废热风换热翅片210、第二废热风换热翅片211、第一新风换热翅片212和第二新风换热翅片213的各个倾斜侧面上分别开设有多个通孔9。
这样设计,可通过第一废热风换热翅片210、第二废热风换热翅片211、第一新风换热翅片212和第二新风换热翅片213上通孔9能够提高换热面积,进而提高换热效率。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导热隔板201、第一废热风换热翅片210、第二废热风换热翅片211、第一新风换热翅片212和第二新风换热翅片213整体采用铝或不锈钢等材料制成。
在使用时,所述废热进风口31与废热烟气排放管路连通,此时废热风通过废热进风口31进入废热导流箱32内,所述废热导流箱32用于对废热风进行缓冲,使废热风均匀的通过废热过滤器7和废热风进口208进入废热风道203内,所述废热风道203内的废热风通过热传递将热量传递至第一废热风换热翅片210、第二废热风换热翅片211和相对应的导热隔板201上。
而后废热风通过废热风出口209和废热出口5排出。
所述外部新鲜空气通过新风进风口41进入新风导流箱42内,此时新风导流箱42用于对新风进行缓冲,使新风均匀的通过新风过滤器8和新风进口206进入新风风道202内,此时导热隔板201、第一废热风换热翅片210和第二废热风换热翅片211上的热量通过热传递传递至新风风道202内的新风中,使新风受热,变为干热风,并且干热风通过新风出口207和干热风出口6排出。
实施例2,在本实施2中,一种高效换热器,还可以采用图7所示结构,所述高效换热器的废热进风口31设置在废热导流箱32的上方,且废热进风口31的轴线与干热风出口6的轴线为平行布设。
这样设计,当由废热进风口31输送进来的废热风首先进入废热导流箱32内,此时废热导流箱32用于对该废热风进行缓冲,并且通过第一倾斜侧边33的导流作用,能够使进入换热内芯2内的废热风更加均匀,避免因流速不均匀,出现热量集中现象。
所述新风进风口41设置在新风导流箱42的上方,且新风进风口41轴线与废热出口5的轴线为平行布设。
这样设计,当由新风进风口32输送进来的新风首先进入新风导流箱42内,此时新风导流箱42用于对该新风进行缓冲,并且通过第二倾斜侧边43的导流作用,能够使进入换热内芯2内的新风更加均匀,避免因流速不均匀,提高换热效果。
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教导,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与精神的情况下,对实施方式所进行的改变、修改、替换和变型仍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高效换热器,包括外壳(1),外壳(1)内安装有换热内芯(2),其特征在于:外壳(1)的一侧设置有废热进风组件(3),外壳(1)上与该废热进风组件(3)相对的一侧设置有新风进风组件(4),外壳(1)上与废热进风组件(3)相垂直的任意一侧且远离废热进风组件(3)的位置处固定安装有废热出口(5),废热进风组件(3)通过换热内芯(2)与废热出口(5)连通,外壳(1)上与新风进风组件(4)相垂直的任意一侧且远离新风进风组件(4)的位置处固定安装有干热风出口(6),新风进风组件(4)通过换热内芯(2)与干热风出口(6)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效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废热进风组件(3)包括废热进风口(31),废热进风口(31)与外壳(1)之间设置有废热导流箱(32),废热导流箱(32)的内腔与换热内芯(2)的废热进口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高效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废热进风口(31)布设在外壳(1)的一侧且远离干热风出口(6)的位置处,废热进风口(31)与外壳(1)的中心线为偏心设置,所述废热导流箱(32)具有多个第一倾斜侧边(33),第一倾斜侧边(33)用于对废气进行导流。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高效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进风组件(4)包括新风进风口(41),新风进风口(41)与外壳(1)之间设置有新风导流箱(42),新风导流箱(42)的内腔与换热内芯(2)的新风进口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高效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进风口(41)布设在外壳(1)的一侧且远离废热出口(5)的位置处,新风进风口(41)与外壳(1)的中心线为偏心设置,且新风进风口(41)与废热进风口(31)位于同轴轴线上,新风导流箱(42)具有多个第二倾斜侧边(43),第二倾斜侧边(43)用于对新风进行导流。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高效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1)内位于换热内芯(2)与废热导流箱(32)之间可拆卸安装有废热过滤器(7),外壳(1)内位于换热内芯(2)与新风导流箱(42)之间可拆卸安装有新风过滤器(8)。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高效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内芯(2)包括多层间隔布设的导热隔板(201),换热内芯(2)中沿换热内芯(2)的高度方向且位于两个相对应的导热隔板(201)之间分别设置有新风风道(202)和废热风道(203),新风风道(202)和废热风道(203)为依次交替且相间隔布设。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高效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废热风道(203)内安装有废热风换热组件,废热风换热组件包括第一废热风换热翅片(210),第一废热风换热翅片(210)与废热风道(203)内的端隔条(205)之间设置有第二废热风换热翅片(211),所述第二废热风换热翅片(211)为倾斜布设。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高效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风道(202)内安装有新风换热组件,所述新风换热组件包括第一新风换热翅片(212),第一新风换热翅片(212)与新风风道(202)内的端隔条(205)之间设置有第二新风换热翅片(213),所述第二新风换热翅片(213)为倾斜布设。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高效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废热风换热翅片(210)、第二废热风换热翅片(211)、第一新风换热翅片(212)和第二新风换热翅片(213)的各个倾斜侧面上分别开设有多个通孔(9)。
CN202222192387.8U 2022-08-19 2022-08-19 一种高效换热器 Active CN21776459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192387.8U CN217764596U (zh) 2022-08-19 2022-08-19 一种高效换热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192387.8U CN217764596U (zh) 2022-08-19 2022-08-19 一种高效换热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764596U true CN217764596U (zh) 2022-11-08

Family

ID=8388100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192387.8U Active CN217764596U (zh) 2022-08-19 2022-08-19 一种高效换热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76459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7764596U (zh) 一种高效换热器
CN215176511U (zh) 一种复叠式高效烘干***
CN217953232U (zh) 一种高效废热换热器
CN218296816U (zh) 一种换热模块
CN210242524U (zh) 一种循环利用废热的热交换设备
CN204694116U (zh) 拉幅定型机的废气热能回收装置
CN210118762U (zh) 一种节能环保型的烟气余热回收利用装置
CN210570169U (zh) 一种废气热量回收装置
CN203431917U (zh) 一种折流翅铸造板式空气预热器
CN210544244U (zh) 一种单级节能除湿零排放环保装置
CN210135805U (zh) 一种高效节能板式换热器换热机组
CN203116487U (zh) 一种余热利用干燥窑
CN1912520A (zh) 高效板节式换热器
CN218669555U (zh) 一种中冷器的水道导流机构
CN201997227U (zh) 节能型吸附、脱附组合***
CN215217316U (zh) 一种热量回收装置
CN202522107U (zh) 用于废气焚烧炉的新型管式换热器
CN215909731U (zh) 一种一体式气气板式换热器
CN221505451U (zh) 一种塑钢复合管生产线用烘干装置
CN210292340U (zh) 一种燃气热水器的水箱结构
CN210980945U (zh) 一种双级节能除湿零排放环保装置
CN211232898U (zh) 新型废气余热回收装置
CN213514934U (zh) 一种干燥层内胆
CN216815106U (zh) 一种便于清洗的多腔换热结构
CN218155665U (zh) 一种尾气排放热回收利用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30423

Address after: North Head of Gaojia Village, Chengdong Street, Boxing County, Binzhou City, Shandong Province, 256600

Patentee after: SHANDONG BINZHOU KUNHE BUILDING ENGINEERING Co.,Ltd.

Address before: 262100 No. 8 Anyang Road, baifenzi Town, Anqiu City, Weifang City, Shando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Li Qicheng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