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736968U - 双向照明设备 - Google Patents

双向照明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736968U
CN217736968U CN202220102499.7U CN202220102499U CN217736968U CN 217736968 U CN217736968 U CN 217736968U CN 202220102499 U CN202220102499 U CN 202220102499U CN 217736968 U CN217736968 U CN 21773696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shell
housing
assembly
mai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102499.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仇富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ngbo Futai Electric Ltd
Original Assignee
Ningbo Futai Electric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ngbo Futai Electric Ltd filed Critical Ningbo Futai Electric Ltd
Priority to CN202220102499.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73696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73696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73696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rrangement Of Elements, Cooling, Sealing, Or The Like Of Lighting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双向照明设备,所述双向照明设备包括一外壳组件、一主照明部件、一电控模组、一支撑组件及一第二照明组件,所述外壳组件包括一主壳体和一握持部,所述握持部向下延伸自所述主壳体的底部,使用户可以用类似握持***的方式握持本实用新型所述双向照明设备,进一步使用户可以更加灵活地调整照明方向。

Description

双向照明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照明设备,尤其是一种可手持操作的双向照明设备。
背景技术
普通的手持照明设备往往被设计成一种筒状结构,较常见的就是日常使用的手电筒,这种手电筒通常采用不可充电的干电池作为电力来源,其往往在干电池剩余电量不足时导致照明亮度不足,此时如果更换干电池则会造成一定的浪费,但是不更换的话又可能无法满足照明亮度的需求,并且用户还需贮备一定量的干电池来替换。
另一方面,用户在握持这种手电筒时,常采用握持并向下压低手腕的方式来使用它,如果以这样的方式长时间握持这种筒状照明设备,用户的手腕会一直受到向下的拉力,可能导致手腕酸痛等不适的症状,同时手腕在握持一开始就受到一定的限制,这使用户较难灵活地调节照明的方向,并且,传统手电筒也无法脱离人手单独固定其照射方向和角度。
并且,这种普通的手电筒也往往只要单个发光元件,只能单一方向照射,只能通过人手的转动来改变其照射方向。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双向照明设备,所述双向照明设备包括一外壳组件、一主照明部件、一电控模组、一支撑组件及一第二照明组件,所述外壳组件包括一主壳体和一握持部,所述握持部向下延伸自所述主壳体的底部,使用户可以用类似握持***的方式握持本实用新型所述双向照明设备,进一步使用户可以更加灵活地调整照明方向。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双向照明设备,所述双向照明设备的另一个优点在于,所述电控模组包括一控制元件,所述控制元件被可操作地设置于所述握持部与所述主壳体的连接处,使用户可以通过类似扣动***扳机的方式来操控所述双向照明设备,便于快速调节照明方式。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双向照明设备,所述双向照明设备的另一个优点在于,所述外壳组件进一步包括一前部防护元件和一后部防护元件,通过将所述前部防护元件和所述后部防护元件分别安装于所述外壳组件的所述主壳体的前端和后端,使所述外壳组件可以在掉落或撞击时不易受损,进而保护容乃于所述外壳组件中的其他元件,进而延长本实用新型的使用寿命。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双向照明设备,所述双向照明设备的另一个优点在于,所述主照明元件包括一发光部件、一聚光部件和一透光部件,从所述发光部件发射出来的光线会被所述聚光部件聚拢再透过所述聚光部件向外照射,通过聚拢光线,可以提高本实用新型的照明强度和照明的方向性。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双向照明设备,所述双向照明设备的另一个优点在于,所述发光部件进一步包括一发光元件、一导热底座和一散热元件,所述发光元件在照明时产生的热量通过所述导热底座传递至所述散热元件,最后所述散热元件将热量散播至外部,可以避免所述发光元件温度过高,使所述双向照明设备具有较好的散热性能,同时较低的工作温度可以适当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双向照明设备,所述双向照明设备的另一个优点在于,所述电控模组进一步包括一储电元件、一控制电路,通过操控电气连接至所述控制电路的所述控制元件,所述控制电路可以调控所述电控模组是否向所述第一照明组件和所述第二照明组件供电。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双向照明设备,所述双向照明设备的另一个优点在于,所述电控模组进一步包括一电源接口,且储电元件被实施为一种可以充放电的元件,使本发所述双向照明设备可以进行充电使用,避免了更换电池的麻烦。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双向照明设备,所述双向照明设备的另一个优点在于,所述电控模组的所述电源接口进一步包括一输入接口和一输出接口,通过所述输入接口,用户可以向所述双向照明设备充电,另外,通过实施输出接口,可以通过所述双向照明设备的电源向外部其他设备提供电源,使本实用新型所述双向照明设备可以成为一个应急电源,应对其他需要电源的情况。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双向照明设备,所述双向照明设备的另一个优点在于,所述支撑组件被可调节支撑地连接于所述外壳组件之上,用户可以通过调节所述支撑组件的角度并放置的方式,使本实用新型可以脱离人手单独固定照明某个方向。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双向照明设备,所述双向照明设备的另一个优点在于,所述第二照明组件被设置于所述外壳组件的侧面,可以为用户额外提供一种照明辅助。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双向照明设备,为了实现前述的及其他目的与优点,所述双向照明设备包括:
一外壳组件,所述外壳组件包括一主壳体和一握持部,且所述外壳组件具有一安装腔形成于其内部,所述握持部被向下延伸地连接于所述主壳体的底部;
一第一照明组件,所述第一照明组件被可向外发光地安装于所述外壳组件的所述安装腔的前部,且所述第一照明组件包括一发光部件、一聚光部件和一透光部件;所述聚光部件被可透光地连接于所述发光部件,所述透光部件被可透光地连接于所述聚光部件;
一电控模组,所述电控模组被安装于所述外壳组件之中,且所述第一照明组件被电气连接至所述电控模组,所述电控模组包括一储电元件、一控制电路和一控制元件,所述储电元件被电气连接至所述控制电路,所述控制元件被电气连接至所述控制电路,同时所述控制元件被可操作地设置于所述握持部与所述主壳体的连接处;
一支撑组件,所述支撑组件被可调节转动地连接于所述外壳组件的顶部;和
一第二照明组件,所述第二照明组件被可向外发光地设置于所述外壳组件的侧面,且所述第二照明组件被电气连接于所述电控模组。
附图说明
图1A与图1B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第一优选实施例一双向照明设备的立体示意图。
图2A至图2C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第一优选实施例所述双向照明设备的一支撑组件的展开侧视图。
图3A与图3B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第一优选实施例所述双向照明设备的***图。
图3C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第一优选实施例所述双向照明设备的侧面截面图。
图4A至图4C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第一优选实施例所述双向照明设备的使用方法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描述用于揭露本实用新型以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本实用新型。以下描述中的优选实施例只作为举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想到其他显而易见的变型。在以下描述中界定的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可以应用于其他实施方案、变形方案、改进方案、等同方案以及没有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其他技术方案。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理解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揭露中,术语“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其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上述术语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可以理解的是,术语“一”应理解为“至少一”或“一个或多个”,即在一个实施例中,一个元件的数量可以为一个,而在另外的实施例中,该元件的数量可以为多个,术语“一”不能理解为对数量的限制。
图1A、图1B和图4A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优选实施例的一双向照明设备1,所述双向照明设备1可以让用户以手持的方式进行指向性地照明使用。
所述双向照明设备1包括一外壳组件10、一第一照明组件20、一电控模组 30、一支撑组件40和一第二照明组件50,所述第一照明组件20和所述第二照明组件50分别被可向外发光地设置于所述外壳组件10之中,且所述第一照明组件20和所述第二照明组件50分别被电气连接至所述电控模组30,同时所述第一照明组件20和所述第二照明组件50具有不同的照明方向,所述电控模组30 被设置于所述外壳组件10之中,且所述电控模组30被可控地电气连接到所述第一照明组件20和所述第二照明组件50,所述支撑组件40被可调节转动地连接于所述外壳组件10。
所述外壳组件10主要用于包围保护所述双向照明设备1的其他各个部件,所述外壳组件10包括一主壳体11、一握持部12、一前防护部件13和两个后防护部件14,且所述外壳组件10具有一安装腔15,所述安装腔15被成形于所述主壳体11之中,所述握持部12被向下延伸地连接于所述主壳体11的底部,所述前防护部件13被安装于所述主壳体11的前部,两个所述后防护部件14分被安装于所述主壳体11的后部两侧。
值得一提地是,在本实用新型的该第一优选实施例中,所述外壳组件10被实施为一种类似***的外形,使得所述双向照明设备1可以被用户以握持***的类似方式来握持所述双向照明设备1,如图4A所示,这类握持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用户使用所述双向照明设备1时的指向准确性,且亦容易调节照明方向。
如图3A与3B所示,所述主壳体11用于保护被安装于其内部的各个部件,所述主壳体11进一步包括一第一壳体111、一第二壳体112、两个固定环118和两个内齿环119,同时所述主壳体11还具有一侧安装孔113、两个连接槽114、一电池仓115、一前部开孔116和一后部开孔117,所述第一壳体111与所述第二壳体112相互组合连接形成所述主壳体11的主体部分,所述侧安装孔113被开设于所述第一壳体111的侧面,两个所述连接槽114分别被对称向外地开设于所述第一壳体111和所述第二壳体112的顶部,所述电池仓115被开设于所述第二壳体112的内侧面,通过所述第一壳体111和所述第二壳体112的组合连接,所述前部开孔116被成形于所述主壳体11的前端,所述后部开孔117被成形于所述主壳体11的后端,两个所述固定环118分别被设置于所述主壳体11顶部的前部和后部,两个所述内齿环119分别被设置于两个所述连接槽114之中。
其中,所述侧安装孔113用于安装所述第二照明组件50,所述连接槽114 用于可活得地连接所述支撑组件40,所述电池仓115用于安装所述电控模组30 的部分元件,所述前部开孔116用于安装所述第一照明组件20以及让所述第一照明组件20所发出的光能够向外照射,所述后部开孔117用于安装所述电控模组30的部分元件,使所述电控模组30能够有与外部连接的通路,使其可以被电气连接至外部,两个所述固定环118主要用于连接外部固定元件,如挂绳等元件,使所述双向照明设备1能够通过外部固定元件被悬挂至用户的身体,防止其滑落导,两个所述内齿环119用于可调节地连接所述支撑组件40。
如图3A与4A所示,所述握持部12用于提供一个可握持的部位,使用户可以通过单手握持所述握持部12来使用所述双向照明设备1,所述握持部12进一步包括一第一握持元件121、一第二握持元件122、两个垫片123和两个防滑垫 124,所述第一握持元件121被一体成形地连接于所述主壳体11的所述第一壳体 111的底部,所述第二握持元件122被一体成形地连接于所述主壳体11的所述第二壳体112的底部,且所述第一握持元件121与所述第二握持元件122相互组合连接形成所述握持部12的主体部分,两个所述垫片123分别被贴合固定于所述第一握持元件121和所述第二握持元件122的外侧面,两个所述防滑垫124分别被贴合固定于两个所述垫片123的外侧面。
所述第一握持元件121与所述第二握持元件122相互组合连接形成所述握持部12的主体部分,使用户可以通过握持所述握持部12来单手稳定使用所述双向照明设备1;所述垫片123为所述防滑垫124提供一个稳定的安装固定面,所述防滑垫124与用户的手部表面接触,且具有较大的摩擦系数,可以减少所述双向照明设备1从用户手部滑落的机率。
优选地,所述防滑垫124为橡胶制成,因橡胶材质具有较高的摩擦系数,能够在握持时产生加大的摩擦力,且橡胶材料具有一定地柔软性,也能使用户的手能够较舒适地握持。
所述前防护部件13主要用于防护所述双向照明设备1的前部,防止因撞击或跌落而损坏所述双向照明设备1的前部,所述前防护部件13包括一环件131 和多个凸起件133,且所述前防护部件13具有一透光孔132和多个凹陷槽134,所述透光孔132被成形于所述环件131的中部,各所述凸起件133分别被向外凸出地一体成形于所述环件131的前部,各所述凹陷槽134分别被两两间隔地开设于所述环件131的前部,且相邻的两个所述凸起件133分别被两个所述凹陷槽 134所隔开。
所述前防护部件13的所述环件131被环绕固定于所述外壳组件10的所述主壳体11的前端,所述环件131可用于保护所述主壳体11的前部以及所述第一照明组件20的部分元件;所述前防护部件13的所述透光孔132使所述第一照明组件20所发出的光能够穿过所述前防护部件13的所述透光孔132向外照射;所述前防护部件13的各所述凸起件133与各所述凹陷槽134组合形成一种缓冲结构,可以减少发生冲击时所述双向照明设备1所受到的冲击力。
优选地,所述前防护部件13由橡胶材料制成,即所述环件131和各所述凸起件133都由橡胶材料制成,因橡胶具有一定的柔然性,可以吸收一部分冲击力,减缓撞击力度。
两个所述后防护部件14主要用于防护所述双向照明设备1的后部,防止因撞击或跌落而损坏所述双向照明设备1的后部,两个所述后防护部件14分别安装于所述主壳体11的所述第一壳体111和所述第二壳体112后部的外侧,使两个所述防护元件14能够从后部多个方向防护所述双向照明设备1,减少其因掉落撞击而发生损坏的机率。
优选地,两个所述后防护部件14由橡胶材料制成,因橡胶具有一定的柔然性,可以吸收一部分冲击力,减缓撞击力度。
所述外壳组件10的所述安装腔15被成形于所述主壳体11的所述第一壳体 111和所述第二壳体112的组合连接体之中。
所述外壳组件10的所述安装腔15主要为所述第一照明组件20、电控模组 30和所述第二照明组件50提供一个安装空间,使所述第一照明组件20、电控模组30和所述第二照明组件50能够被保护于所述外壳组件10的所述主壳体11之中。
如图3A与图3C所示,所述第一照明组件20主要用于通电发光并提供指向性的照明功能,所述第一照明组件20包括一发光部件21、一聚光部件22、和一透光部件23,所述发光部件21被可向外发光地设置于所述外壳组件10的所述安装腔15之中,且所述发光部件21被电气连接至所述电控模组30,所述聚光部件22被可透光地安装于所述主壳体11的所述前部开孔116之中,且所述聚光部件22的后端被可透光地连接于所述发光部件20,所述透光部件23被可透光地安装于所述聚光部件22的前端。
所述发光部件21主要用于可受控地发光,通过操控所述电控模组30,可以控制所述发光部件21的发光和熄灭以及放光的方式,所述发光部件21进一步包括一发光元件211、一导热底座212和一散热元件213,所述发光元件211被连接至所述聚光部件22的后端,即所述聚光部件22的后端被可透光地连接于所述发光部件21,并且所述发光元件211被可导热地连接于所述导热底座212,同时所述发光元件211还被电气连接至所述电控模组30,所述散热元件213被可导热地连接于所述导热底座212,所述导热底座212被固定于所述外壳组件10的所述安装腔15之中。
所述发光元件211在通电发光时,所述发光元件211向四周各个方向发出分散的光线,在其发出的光线通过所述聚光部件22的后端照射进入所述聚光部件 22后,所述聚光部件22的内表面对光线形成聚光作用,将所述发光元件211所发出的光线被汇聚成较集中的光束,以提供具有一定指向性的照明光路。
另一面,所述发光元件211在通电发光时,同时也会产生较大的热量,所述发光元件211产生的这些热量会被传导至所述导热底座212,再通过所述导热底座212将热量传递至所述散热元件213,最后由所述散热元件213将热量散发至周围,通过这样设计,可以避免所述发光部件21因持续工作而导致热量堆积进而损坏所述双向照明设备1的内部元器件。
优选地,所述发光元件211是一种LED灯,因LED灯具有较高的电光转化率。
所述聚光部件22被实施为一种内部贯通的圆台形结构,简单地说,所述聚光部件22的一端较小且另一端较大,光线可以从所述聚光部件22较小的一端进入所述聚光部件22的内部并在所述聚光部件22的内部发生多次反射,最后光线从所述聚光部件22的较大的另一端被汇聚射出。
所述聚光部件22进一步具有一入射孔221、一聚光面222和一出射孔223,所述入射孔221和所述出射孔223分别被开设于所述聚光部件22的两端,且所述出射孔223的直径要大于所述入射孔221的直径,所述聚光面222被可反光地成形于所述聚光部件22的内表面。
同时,所述聚光部件22所述入射孔221被可透光地连接于所述发光部件21 的所述发光元件211,所述透光部件23被可透光地连接于所述聚光部件22的所述出射孔223。
所述透光部件23可供光线穿透照射,所述透光部件23进一步包括一透镜 231和一固定圈232,所述透镜231被可透光地安装于所述外壳组件10的所述主壳体11的所述前部开孔116之中,同时所述透镜231被可透光地连接于所述聚光部件22的所述出射孔223,所述固定圈232被贴合固定于所述透镜231的边缘,同时所述固定圈232固定所述透镜231于所述聚光部件22。
所述透镜231供光线穿过,并可以防止外部杂物落入所述聚光部件22之中影响其工作效率,所述固定圈232可将所述透镜231固定于所述聚光部件22的所述出射孔223出,使从出射孔223射出的光线能够绝大部分地穿过所述透镜。
优选地,所述透镜231是一种玻璃透镜,因玻璃具有较高的硬度,可以减少其表表面被划伤留下大面积划痕的机率,可以避免因大面积划痕而导致透光率降低的问题。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透镜231可以是一种凸透镜,因凸透镜可以进一步聚拢光束,可以使所述双向照明设备1发出的光更加具有指向性。
所述电控模组30主要用于控制所述双向照明设备1的照明方式,且所述电控模组30可以向外部提供电源,所述电控模组30包括一储电元件31、一控制电路32、一控制元件33、一固定件34、一电源接口35和一接口防护盖36,如图3A所示。所述储电元件31被安装于所述外壳组件10的所述主壳体11的所述电池仓115之中,所述储电元件31被电气连接至所述第一照明组件20的所述发光部件21的所述发光元件211和所述第二照明组件50,所述控制电路32被电气连接至所述储电元件31,同时所述控制电路32被电气连接至所述第一照明组件20的所述发光部件21的所述发光元件211和所述第二照明组件50,所述控制元件33被可通信地连接至所述控制电路32,同时所述控制元件33被可操作地设置于所述握持部12与所述主壳体11的连接处,所述固定件34被固定于所述主壳体11的所述电池仓115的外部,所述电源接口35被设置于所述外壳组件 10的所述安装腔15的后部,且所述电源接口35被设置于所述主壳体11的所述后部开孔117的内侧,同时所述电源接口35被电气连接至所述控制电路32和所述储电元件31,所述接口防护盖36被可移除地覆盖于所述主壳体11的所述后部开孔117的外侧。
所述储电元件31用于储存所述双向照明设备1所需的电能,优选地,所述储电元件31可以是一种可充放电的电池。
所述控制电路32用于根据用户操控所述控制单元33的信号来控制所述第一发光组件20的所述发光部件21的所述发光元件211和所述第二发光组件50进行发光或熄灭。
所述控制元件33为用户提供一个控制所述双向照明设备1的元件,通过操控所述控制元件33,所述控制元件33向所述控制电路32发出操作信号,并通过所述控制电路32来控制所述双向照明设备1的照明方式。
优选地,所述控制元件33被实施为一种类似***扳机的形状,因所述外壳组件10被实施为类似***的外形,类似扳机形状的所述控制元件33可以更好地配合所述外壳组件10来控制所述双向照明设备1的工作状态。
所述固定件34用于将所述储电元件31牢固地固定于所述外壳组件10的所述主壳体11的所述电池仓115之中,避免所述储电元件31松动或脱离。
所述电源接口35供所述储电元件31与外部连接,以便通过外部电源对所述储电元件31进行充电,所述电源接口35进一步包括一输入接口351和一输出接口352,所述输入接口351被电气连接至所述储电元件31和所述控制电路32,所述输出接口352被电气连接至所述储电元件31和所述控制电路32,同时所述输入接口351和所述输出接口352分别被设置于所述主壳体11的所述后部开孔 117之中。
通过连接所述输入接口351至外部电源,可以通过外部电源对所述储电元件 31进行充电。
通过所述输出接口352,所述储电元件31可以向被电气连接于所述输出接口352的其他设备充电,使所述双向照明设备1成为一个可移动的电源。
所述接口防护盖36用于覆盖于所述电源接口35的所述输入接口351和所述输出接口352之外,可以防止灰尘落入所述电源接口35之中,也可以防止液滴飞溅至所述输入接口351和所述输出接口352,避免出现因液滴进入所述输入接口351和所述输出接口352而发生短路的情况。
如图3A、图3B和图4B所示,所述支撑组件40可以用于固定支撑所述双向照明设备1的主体部分,使所述双向照明设备1可以被倒置支撑于某个平面达到放置照明的效果,且通过调节所述支撑组件40的支撑角度,可以使所述照明1 设备具有不同的放置照明角度,所述支撑组件40被可调节转动地连接至所述外壳组件10的所述主壳体11的两个所述连接槽114和两个所述内齿环119,所述支撑组件40包括一支架部件41和两个连接件42,两个所述连接件42分别被可转动地安装于所述主壳体11的各所述连接槽114之中,所述支架部件41的前部被固定连接于两个所述连接件42。
所述支架部件41用于倒置支撑所述双向照明设备1于某个平面,所述支架部件41进一步包括两个支臂411和两个连接端412,同时所述支架部件41还具有四个固定槽413,两个所述支臂411相互连接于它们的中部,两个所述连接端 412分别被连接于各所述支臂411的前端,且两个所述连接端412被固定连接于所述连接件42,各所述固定槽413被两两成对地开设于各所述连接端412,即各所述连接端412分别被开设两个所述固定槽413。
所述连接件42用于连接所述支撑部件41和所述主壳体11,使所述支架部件41和所述主壳体11之间形成可调节转动地连接,两个所述连接件42分别进一步包括一连接环体421、两个嵌合齿422和两个固定齿423,两个所述嵌合齿 422被设置于所述连接环体421的外侧,两个所述固定齿423被设置于所述连接环体421的内侧,同时,各所述嵌合齿422被可滑动地嵌合连接至所述主壳体 11的所述内齿环119,各所述固定齿423分别被固定连接于所述支架部件41的各嵌合槽413之中。
通过上述的这种连接方式,使得所述支撑部件41能够被多级调节,通过调节所述支撑部件41至不同角度,使得所述双向照明设备1可以被支撑在不同的照射角度。用户通过向所述支撑组件40的所述支撑部件41施加超过一定阈值的力时,所述支撑部件41的各所述支臂411将力传递至所述连接件42,此时,各所述连接件42的各所述嵌合齿422与所述主壳体11的内齿环119之间发生滑动,进而带动所述支撑部件41发生转动,当施加于所述支撑部件41的力被撤去或小于发生滑动的阈值时,各所述连接件42的各所述嵌合齿422又被暂时嵌合于所述主壳体11的各所述内齿环119。
另一面,可以通过改变所述连接件42的各所述嵌合齿422和所述主壳体11 的各所述内齿环119的齿的尺寸和密度,可以改变所述调节组件40的可调节级数。
所述第二照明组件50主要用于所述双向照明设备1侧面的辅助照明,所述第二照明组件50包括一副发光元件51和一防护壳52,所述副发光元件51被可向外发光地设置于所述外壳组件10的所述主壳体11的所述侧安装孔113的内侧,同时所述副发光元件51被电气连接至所述电控模组30,进一步地,所述副发光元件51被电气连接至所述电控模组30的所述储电元件31,且所述副发光元件51被可控制地电气连接至所述控制电路32,所述防护壳52被可透光地安装于所述外壳组件10的所述主壳体11的所述侧安装孔113的外侧。
所述副发光元件51可被所述电控模组30操控进行发光和熄灭,因其被设置于所述双向照明设备1的侧面,可以在使用所述双向照明设备1时,使用户可以选择性地照亮侧面。
所述防护壳52用户保护所述副发光元件51避免其应外部事物而损坏,所述防护壳52进一步包括一透光外壳521、一透光防护层522和一透光内壳523,所述透光防护层522被可透光地设置于所述透光外壳521之中,所述透光内壳523 也被可透光地固定于所述透光外壳521之中,而且,所述透光防护层522被可透光地包夹固定于所述透光外壳521和所述透光内壳523之间,同时,所述防护壳 52的所述透光外壳521被可透光地安装于所述外壳组件10的所述主壳体11的所述侧安装孔113的外侧。
图4A至4C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第一优选实施例所述双向照明设备1的典型使用方法,本实用新型可以被单手握持使用,也可以被放置使用。
如图4A所示,用户可以通过单手握持所述双向照明设备1的所述外壳组件 11的所述握持部12来操控所述双向照明设备1,同时,用户可以通过扣动所述双向照明设备1的所述电控模组30的所述控制元件33来改变所述双向照明设备 1的所述第一照明组件20和所述第二照明组件50的照明方式,达到如发光、熄灭、变亮、变暗、变色等效果。
如图4B与图4C所示,用户也可以将所示双向照明设备1的所示支撑组件 40展开,然后将所述双向照明设备1倒置于某个平面之上,即可以以固定角度的方式来进行照明,适用于需要固定角度照明的场所,如充当临时性的景观灯。
另一面,用户也可以将外部设备连接至所述双向照明设备1的所述电控模组 30,以从所述电控模组30获得电能,即所述电控模组30可以通过所述电源接口 35的所述输出接口352向外部设备供电,使所述双向照明设备1可以成为临时的应急电源。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理解,上述描述及附图中所示的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只作为举例而并不限制本实用新型。且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已经完整并有效地实现,本实用新型的功能及结构原理已在实施例中展示和说明,在没有背离所述原理下,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可以有任何变形或修改。

Claims (18)

1.一双向照明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双向照明设备包括:
一外壳组件,所述外壳组件包括一主壳体和一握持部,且所述外壳组件还具有一安装腔,所述安装腔被成形于所述主壳体内部,所述握持部被向下延伸地连接于所述主壳体的底部;
一第一照明组件,所述第一照明组件被可向外发光地安装于所述外壳组件的所述安装腔的前部;
一电控模组,所述电控模组被安装于所述外壳组件的所述安装腔之中,且所述第一照明组件被可控地电气连接于所述电控模组;
一支撑组件,所述支撑组件被可调节转动地连接于所述外壳组件的顶部;和
一第二照明组件,所述第二照明组件被可向外发光地设置于所述外壳组件的侧面,且所述第二照明组件被可控地电气连接于所述电控模组,同时所述第一照明组件和所述第二照明组件具有不同的照明方向。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向照明设备,其中,所述主壳体进一步包括一第一壳体、一第二壳体、两个固定环和两个内齿环,同时所述主壳体还具有一侧安装孔、两个连接槽、一电池仓、一前部开孔和一后部开孔,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相互组合连接形成所述主壳体的主体部分,所述侧安装孔被开设于所述第一壳体的侧面,两个所述连接槽分别被对称向外地开设于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的顶部,所述电池仓被开设于所述第二壳体的内侧面,所述前部开孔被成形于所述主壳体的前端,所述后部开孔被成形于所述主壳体的后端,两个所述固定环分别被设置于所述主壳体顶部的前部和后部,两个所述内齿环分别被设置于两个所述连接槽之中。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向照明设备,其中,所述外壳组件进一步包括一前防护部件和两个后防护部件,所述前防护部件被安装于所述主壳体的前部,两个所述后防护部件分被安装于所述主壳体的后部两侧。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向照明设备,其中,所述握持部进一步包括一第一握持元件、一第二握持元件、两个垫片和两个防滑垫,所述第一握持元件被一体成形地连接于所述主壳体的所述第一壳体的底部,所述第二握持元件被一体成形地连接于所述主壳体的所述第二壳体的底部,两个所述垫片分别被贴合固定于所述第一握持元件和所述第二握持元件的外侧面,两个所述防滑垫分别被贴合固定于两个所述垫片的外侧面。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向照明设备,其中,所述前防护部件进一步包括一环件和多个凸起件,且所述前防护部件具有一透光孔和多个凹陷槽,所述透光孔被成形于所述环件的中部,各所述凸起件分别被向外凸出地一体成形于所述环件的前部,各所述凹陷槽分别被两两间隔地开设于所述环件的前部,且相邻的两个所述凸起件分别被两个所述凹陷槽所隔开。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向照明设备,其中,所述支撑组件进一步包括一支架部件和两个连接件,两个所述连接件分别被可转动地安装于所述主壳体的各所述连接槽之中,所述支架部件的前部被固定连接于两个所述连接件。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双向照明设备,其中,所述支架部件进一步包括两个支臂和两个连接端,同时所述支架部件还具有四个固定槽,两个所述支臂相互连接于它们的中部,两个所述连接端分别被连接于各所述支臂的前端,且两个所述连接端被固定连接于所述连接件,各所述固定槽被两两成对地开设于各所述连接端。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双向照明设备,其中,两个所述连接件分别进一步包括一连接环体、两个嵌合齿和两个固定齿,两个所述嵌合齿被设置于所述连接环体的外侧,两个所述固定齿被设置于所述连接环体的内侧,同时,各所述嵌合齿被可滑动地嵌合连接至所述主壳体的所述内齿环,各所述固定齿分别被固定连接于所述支架部件的各嵌合槽之中。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向照明设备,其中,所述第一照明组件进一步包括一发光部件、一聚光部件、和一透光部件,所述发光部件被可向外发光地设置于所述外壳组件的所述安装腔之中,且所述发光部件被电气连接至所述电控模组,所述聚光部件被可透光地安装于所述主壳体的所述前部开孔之中,且所述聚光部件的后端被可透光地连接于所述发光部件,所述透光部件被可透光地安装于所述聚光部件的前端。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双向照明设备,其中,所述发光部件进一步包括一发光元件、一导热底座和一散热元件,所述发光元件被连接至所述聚光部件的后端,所述聚光部件的后端被可透光地连接于所述发光部件,并且所述发光元件被可导热地连接于所述导热底座,同时所述发光元件还被电气连接至所述电控模组,所述散热元件被可导热地连接于所述导热底座,所述导热底座被固定于所述外壳组件的所述安装腔之中。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双向照明设备,其中,所述聚光部件进一步具有一入射孔、一聚光面和一出射孔,所述入射孔和所述出射孔分别被开设于所述聚光部件的两端,且所述出射孔的直径要大于所述入射孔的直径,所述聚光面被可反光地成形于所述聚光部件的内表面,同时,所述聚光部件所述入射孔被可透光地连接于所述发光部件的所述发光元件,所述透光部件被可透光地连接于所述聚光部件的所述出射孔。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双向照明设备,其中,所述透光部件进一步包括一透镜和一固定圈,所述透镜被可透光地安装于所述外壳组件的所述主壳体的所述前部开孔之中,同时所述透镜被可透光地连接于所述聚光部件的所述出射孔,所述固定圈被贴合固定于所述透镜的边缘,同时所述固定圈固定所述透镜于所述聚光部件。
1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向照明设备,其中,所述第二照明组件进一步包括一副发光元件和一防护壳,所述副发光元件被可向外发光地设置于所述外壳组件的所述主壳体的所述侧安装孔的内侧,同时所述副发光元件被电气连接至所述电控模组,所述防护壳被可透光地安装于所述外壳组件的所述主壳体的所述侧安装孔的外侧。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双向照明设备,其中,所述防护壳进一步包括一透光外壳、一透光防护层和一透光内壳,所述透光防护层被可透光地设置于所述透光外壳之中,所述透光内壳也被可透光地固定于所述透光外壳之中,而且,所述透光防护层被可透光地包夹固定于所述透光外壳和所述透光内壳之间,同时,所述防护壳的所述透光外壳被可透光地安装于所述外壳组件的所述主壳体的所述侧安装孔的外侧。
1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向照明设备,其中,所述电控模组进一步包括一储电元件、一控制电路、一控制元件、一固定件、一电源接口和一接口防护盖,所述储电元件被安装于所述外壳组件的所述主壳体的所述电池仓之中,所述储电元件被电气连接至所述第一照明组件和所述第二照明组件,所述控制电路被电气连接至所述储电元件,同时所述控制电路被电气连接至所述第一照明组件和所述第二照明组件,所述控制元件被可通信地连接至所述控制电路,同时所述控制元件被可操作地设置于所述握持部与所述主壳体的连接处,所述固定件被固定于所述主壳体的所述电池仓的外部,所述电源接口被设置于所述外壳组件的所述安装腔的后部,且所述电源接口被设置于所述主壳体的所述后部开孔的内侧,同时所述电源接口被电气连接至所述控制电路和所述储电元件,所述接口防护盖被可移除地覆盖于所述主壳体的所述后部开孔的外侧。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双向照明设备,其中,所述储电元件可以是可充放电的电池。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双向照明设备,其中,所述电源接口进一步包括一输入接口和一输出接口,所述输入接口被电气连接至所述储电元件和所述控制电路,所述输出接口被电气连接至所述储电元件和所述控制电路,同时所述输入接口和所述输出接口分别被设置于所述主壳体的所述后部开孔之中。
18.一双向照明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双向照明设备包括:
一外壳组件;
一第一照明组件;
一电控模组;
一支撑组件;和
一第二照明组件;
所述第一照明组件和所述第二照明组件分别被可向外发光地设置于所述外壳组件之中,且所述第一照明组件和所述第二照明组件分别被电气连接至所述电控模组,同时所述第一照明组件和所述第二照明组件具有不同的照明方向,所述电控模组被设置于所述外壳组件之中,且所述电控模组被可控地电气连接到所述第一照明组件和所述第二照明组件,所述支撑组件被可调节转动地连接于所述外壳组件;
所述外壳组件具有***形的外形;
所述外壳组件包括一主壳体、一握持部、一前防护部件和两个后防护部件,且所述外壳组件具有一安装腔,所述安装腔被成形于所述主壳体之中,所述握持部被向下延伸地连接于所述主壳体的底部,所述前防护部件被安装于所述主壳体的前部,两个所述后防护部件分被安装于所述主壳体的后部两侧;
所述主壳体进一步包括一第一壳体、一第二壳体、两个固定环和两个内齿环,同时所述主壳体还具有一侧安装孔、两个连接槽、一电池仓、一前部开孔和一后部开孔,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相互组合连接形成所述主壳体的主体部分,所述侧安装孔被开设于所述第一壳体的侧面,两个所述连接槽分别被对称向外地开设于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的顶部,所述电池仓被开设于所述第二壳体的内侧面,所述前部开孔被成形于所述主壳体的前端,所述后部开孔被成形于所述主壳体的后端,两个所述固定环分别被设置于所述主壳体顶部的前部和后部,两个所述内齿环分别被设置于两个所述连接槽之中;
所述握持部进一步包括一第一握持元件、一第二握持元件、两个垫片和两个防滑垫,所述第一握持元件被一体成形地连接于所述主壳体的所述第一壳体的底部,所述第二握持元件被一体成形地连接于所述主壳体的所述第二壳体的底部,且所述第一握持元件与所述第二握持元件相互组合连接,两个所述垫片分别被贴合固定于所述第一握持元件和所述第二握持元件的外侧面,两个所述防滑垫分别被贴合固定于两个所述垫片的外侧面;
所述前防护部件包括一环件和多个凸起件,且所述前防护部件具有一透光孔和多个凹陷槽,所述透光孔被成形于所述环件的中部,各所述凸起件分别被向外凸出地一体成形于所述环件的前部,各所述凹陷槽分别被两两间隔地开设于所述环件的前部,且相邻的两个所述凸起件分别被两个所述凹陷槽所隔开;
两个所述后防护部件分别安装于所述主壳体的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后部的外侧;
所述前防护部件、两个所述后防护部件和两个所述防滑垫由橡胶制成;
所述第一照明组件包括一发光部件、一聚光部件、和一透光部件,所述发光部件被可向外发光地设置于所述外壳组件的所述安装腔之中,且所述发光部件被电气连接至所述电控模组,所述聚光部件被可透光地安装于所述主壳体的所述前部开孔之中,且所述聚光部件的后端被可透光地连接于所述发光部件,所述透光部件被可透光地安装于所述聚光部件的前端;
所述发光部件进一步包括一发光元件、一导热底座和一散热元件,所述发光元件被连接至所述聚光部件的后端,所述聚光部件的后端被可透光地连接于所述发光部件,并且所述发光元件被可导热地连接于所述导热底座,同时所述发光元件还被电气连接至所述电控模组,所述散热元件被可导热地连接于所述导热底座,所述导热底座被固定于所述外壳组件的所述安装腔之中;
所述发光元件是一种LED灯;
所述聚光部件进一步具有一入射孔、一聚光面和一出射孔,所述入射孔和所述出射孔分别被开设于所述聚光部件的两端,且所述出射孔的直径要大于所述入射孔的直径,所述聚光面被可反光地成形于所述聚光部件的内表面;
所述聚光部件所述入射孔被可透光地连接于所述发光部件的所述发光元件,所述透光部件被可透光地连接于所述聚光部件的所述出射孔;
所述透光部件进一步包括一透镜和一固定圈,所述透镜被可透光地安装于所述外壳组件的所述主壳体的所述前部开孔之中,同时所述透镜被可透光地连接于所述聚光部件的所述出射孔,所述固定圈被贴合固定于所述透镜的边缘,同时所述固定圈固定所述透镜于所述聚光部件;
所述透镜是一种玻璃透镜;
所述电控模组包括一储电元件、一控制电路、一控制元件、一固定件、一电源接口和一接口防护盖,所述储电元件被安装于所述外壳组件的所述主壳体的所述电池仓之中,所述储电元件被电气连接至所述第一照明组件的所述发光部件的所述发光元件和所述第二照明组件,所述控制电路被电气连接至所述储电元件,同时所述控制电路被电气连接至所述第一照明组件的所述发光部件的所述发光元件和所述第二照明组件,所述控制元件被可通信地连接至所述控制电路,同时所述控制元件被可操作地设置于所述握持部与所述主壳体的连接处,所述固定件被固定于所述主壳体的所述电池仓的外部,所述电源接口被设置于所述外壳组件的所述安装腔的后部,且所述电源接口被设置于所述主壳体的所述后部开孔的内侧,同时所述电源接口被电气连接至所述控制电路和所述储电元件,所述接口防护盖被可移除地覆盖于所述主壳体的所述后部开孔的外侧;
所述储电元件是可充放电的电池;
所述控制元件具有类似***扳机的形状;
所述电源接口进一步包括一输入接口和一输出接口,所述输入接口被电气连接至所述储电元件和所述控制电路,所述输出接口被电气连接至所述储电元件和所述控制电路,同时所述输入接口和所述输出接口分别被设置于所述主壳体的所述后部开孔之中;
所述支撑组件被可调节转动地连接至所述外壳组件的所述主壳体的两个所述连接槽和两个所述内齿环;
所述支撑组件包括一支架部件和两个连接件,两个所述连接件分别被可转动地安装于所述主壳体的各所述连接槽之中,所述支架部件的前部被固定连接于两个所述连接件;
所述支架部件进一步包括两个支臂和两个连接端,同时所述支架部件还具有四个固定槽,两个所述支臂相互连接于它们的中部,两个所述连接端分别被连接于各所述支臂的前端,且两个所述连接端被固定连接于所述连接件,各所述固定槽被两两成对地开设于各所述连接端,各所述连接端分别被开设两个所述固定槽;
两个所述连接件分别进一步包括一连接环体、两个嵌合齿和两个固定齿,两个所述嵌合齿被设置于所述连接环体的外侧,两个所述固定齿被设置于所述连接环体的内侧,同时,各所述嵌合齿被可滑动地嵌合连接至所述主壳体的所述内齿环,各所述固定齿分别被固定连接于所述支架部件的各嵌合槽之中;
所述第二照明组件包括一副发光元件和一防护壳,所述副发光元件被可向外发光地设置于所述外壳组件的所述主壳体的所述侧安装孔的内侧,同时所述副发光元件被电气连接至所述电控模组,进一步地,所述副发光元件被电气连接至所述电控模组的所述储电元件,且所述副发光元件被可控制地电气连接至所述控制电路,所述防护壳被可透光地安装于所述外壳组件的所述主壳体的所述侧安装孔的外侧;
所述防护壳进一步包括一透光外壳、一透光防护层和一透光内壳,所述透光防护层被可透光地设置于所述透光外壳之中,所述透光内壳也被可透光地固定于所述透光外壳之中,而且,所述透光防护层被可透光地包夹固定于所述透光外壳和所述透光内壳之间,同时,所述防护壳的所述透光外壳被可透光地安装于所述外壳组件的所述主壳体的所述侧安装孔的外侧。
CN202220102499.7U 2022-01-14 2022-01-14 双向照明设备 Active CN21773696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102499.7U CN217736968U (zh) 2022-01-14 2022-01-14 双向照明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102499.7U CN217736968U (zh) 2022-01-14 2022-01-14 双向照明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736968U true CN217736968U (zh) 2022-11-04

Family

ID=8381080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102499.7U Active CN217736968U (zh) 2022-01-14 2022-01-14 双向照明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73696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AU2008207968B2 (en) Headlamp with adjustable diffuser lens
US11317671B2 (en) Headlamp having a detachable flashlight
US20120113636A1 (en) Led work light
US9265295B2 (en) Helmet mounted light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e
KR101691428B1 (ko) 비상 점멸이 가능한 휴대형 led 랜턴
US20180224102A1 (en)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a multi-functional foldable thin light
US8177384B2 (en) Helmet mounted light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e
CN217736968U (zh) 双向照明设备
KR20110004011U (ko) 휴대용 led 램프
EP1754933A1 (en) Lighting Device for Military Use
US20060082992A1 (en) Rechargeable halogen searchlight with LED & fluorescent light
KR200456257Y1 (ko) 줌 휴대용 손전등
US20060098424A1 (en) Rechargeable flashlight
KR200478356Y1 (ko) Led 손전등
CN216113471U (zh) 一种伸缩手电筒
CN113405037B (zh) 多功能穿戴式照明装置
US20060176690A1 (en) Multi-function emergency ready light
US7040777B2 (en) Illumination device and siren, having a pull-rope activation
CN217928362U (zh) 转向手电筒
CN209960256U (zh) 一种多功能维修灯
CN219606797U (zh) 可拆卸照明设备
CN210069690U (zh) 一种维修灯
JP3194491U (ja) Led懐中電灯
CN220205529U (zh) 可变焦聚光工作灯
CN209960254U (zh) 一种便捷式维修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