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718385U - 双边入光的背光模组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双边入光的背光模组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718385U
CN217718385U CN202222010773.0U CN202222010773U CN217718385U CN 217718385 U CN217718385 U CN 217718385U CN 202222010773 U CN202222010773 U CN 202222010773U CN 217718385 U CN217718385 U CN 21771838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frame
rear frame
light guide
guide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010773.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何凡
柯宪和
荣喜山
蔡校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ongguan Yihui Photoelectric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Dongguan Yihui Photoelectric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ongguan Yihui Photoelectric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Dongguan Yihui Photoelectric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010773.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71838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71838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71838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Liquid Crystal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属于液晶显示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双边入光的背光模组显示装置,包括:支撑组件,包括胶框及容纳于所述胶框内的后框;导光组件,包括导光板、上灯条及下灯条,所述导光板容纳于所述胶框与所述后框之间,所述上灯条、下灯条分别设置于所述导光板的相对两侧;增光组件,设置于所述胶框及所述导光板之间;显示组件,容纳于所述胶框背向所述后框的一端。本双边入光的背光模组显示装置通过导光组件中的导光板上分别设置有上灯条、下灯条,从而高效地使导光板内部进行点光源到垂直面光源的转换,进一步提高背光模组显示装置的显示亮度及均匀度。

Description

双边入光的背光模组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液晶显示器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双边入光的背光模组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液晶显示器相对于晶体管显示器具备工作电压低、耗能少、轻薄等优点,因此在不同领域中被广泛应用。其中液晶显示器中主要通过背光模组装置提供光源。
现有的背光模组装置一般采用单个发光源,形成单边入光结构,但该种单边入光结构为液晶显示玻璃提供的面光源亮度低、且容易造成光度不均匀。
因此,急需发明一种亮度高且均匀性高的背光模组显示装置。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背景技术部分公开的信息仅用于加强对本公开的背景的理解,因此可以包括不构成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现有技术的信息。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以上技术问题中的至少一项,本申请提供一种双边入光的背光模组显示装置,解决了现有的背光模组显示装置一般为采用单个发光源,形成单边入光结构,但该种单边入光结构为液晶显示玻璃提供的面光源亮度低、且容易造成光度不均匀的问题。
本申请第一个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一种双边入光的背光模组显示装置,包括:
支撑组件,包括胶框及容纳于胶框内的后框;
导光组件,包括导光板、上灯条及下灯条,导光板容纳于胶框与后框之间,上灯条、下灯条分别设置于导光板的相对两侧;
增光组件,设置于胶框及导光板之间;
显示组件,容纳于胶框背向后框的一端。
本申请实施例具有如下技术效果:本双边入光的背光模组显示装置通过导光组件中的导光板上分别设置有上灯条、下灯条,从而高效地使导光板内部进行点光源到垂直面光源的转换,进一步提高背光模组显示装置的显示亮度及均匀度。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上灯条上向后框延伸设置有第一连接带,下灯条上向后框延伸设置有第二连接带,第一连接带、第二连接带的端部平行于后框的端面,该第一连接带、第二连接带分别与后框的端面之间存在间隙。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胶框具有相互连通的第一容纳槽及第二容纳槽,后框容纳于第二容纳槽中,显示组件容纳于第一容纳槽中。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后框向胶框的一端具有第三容纳槽,导光组件、增光组件位于第三容纳槽内。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胶框的外侧壁上贯穿设置有与第二容纳槽连通的第一卡槽;
后框上向胶框折弯形成有第一围框,第一围框围绕形成第三容纳槽,第一围框的外侧壁设置有第一卡块,第一卡块与第一卡槽配合形成卡接。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后框的内端面上设置有散热板,散热板与导光板之间设置有反射片。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增光组件包括依次设置的下扩散片、下增光片、上增光片及上扩散片,下扩散片与导光板背向后框的端面连接,上扩散片与胶框向后框的端面连接。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显示组件包括液晶显示玻璃,液晶显示玻璃容纳于胶框背向后框的一端。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液晶显示玻璃的边沿通过多个包边胶与胶框连接。
下面结合附图与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支撑组件、导光组件及增光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支撑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支撑组件的第一***结构示意图;
图4是支撑组件的第二***结构示意图;
图5是支撑组件及导光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双边入光的背光模组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申请。但是本申请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申请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申请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如图1至图6所示,本申请第一个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一种双边入光的背光模组显示装置,包括:
支撑组件100,包括胶框110及容纳于胶框110内的后框120;
导光组件200,包括导光板210、上灯条220及下灯条230,导光板210容纳于胶框110与后框120之间,上灯条220、下灯条230分别设置于导光板210的相对两侧;
增光组件300,设置于胶框110及导光板210之间;
显示组件400,容纳于胶框110背向后框120的一端。
示例性的,胶框110主要用于承载显示组件400,并且胶框110与后框120配合,使导光组件200、增光组件300可以稳定容纳在后框120及胶框110中。
导光板210用于将上灯条220、下灯条230发出的光源进行转换,也就是将平行点光源转换成垂直面光源。在导光板210的上、下侧分别设置有上灯条220、下灯条230,上灯条220、下灯条230发出的光源能快速传输到导光板210的内部,进而提升导光板210的发光效率及亮度,同时还能提高导光板210的光源均匀性。相对于以往的单边入光的背光模组显示装置,其入光效率及亮度更高。
本双边入光的背光模组显示装置通过导光组件200中的导光板210上分别设置有上灯条220、下灯条230,从而高效地使导光板210内部进行点光源到垂直面光源的转换,进一步提高背光模组显示装置的显示亮度及均匀度。
如图1至图6所示,上灯条220上向后框120延伸设置有第一连接带221,下灯条230上向后框120延伸设置有第二连接带231,第一连接带221、第二连接带231的端部平行于后框120的端面,该第一连接带221、第二连接带231分别与后框120的端面之间存在间隙。
示例性,该第一连接带221、第二连接带231的作用是与外部电源电性连接,从而为上灯条220、下灯条230提供电源。第一连接带221、第二连接带231与后框120的端面之间存在间隙,目的是将第一连接带221、第二连接带231与后框120间隔开,防止后框120导电。
如图1至图6所示,胶框110具有相互连通的第一容纳槽111及第二容纳槽112,后框120容纳于第二容纳槽112中,显示组件400容纳于第一容纳槽111中。
示例性的,第一容纳槽111的厚度小于第二容纳槽112的厚度,主要因为后框120、导光组件200及增光组件300均容纳在第二容纳槽112中。第一容纳槽111还能对显示组件400起到定位功能。
第二容纳槽112将后框120收容其中,能对后框120起到定位作用。
此外,胶框110中央开设有开口,该开口使第一容纳槽111、第二容纳槽112连通。该开口的作用是让导光板210的垂直面光源透过增光组件300传输至显示组件400上。
如图1至图6所示,后框120向胶框110的一端具有第三容纳槽121,导光组件200、增光组件300位于第三容纳槽121内。
示例性的,导光组件200、增光组件300收容于第三容纳槽121中,从而起到位置固定的作用。
如图1至图6所示,胶框110的外侧壁上贯穿设置有与第二容纳槽112连通的第一卡槽113;
后框120上向胶框110折弯形成有第一围框122,第一围框122围绕形成第三容纳槽121,第一围框122的外侧壁设置有第一卡块123,第一卡块123与第一卡槽113配合形成卡接。
示例性的,后框120上的第一卡块123与胶框110上的第一卡槽113配合,使后框120与胶框110形成卡接,进而提升两者的连接稳定性。并且,后框120可拆卸地连接在胶框110上,方便组件及后续维修更换内部结构。
如图1至图6所示,后框120的内端面上设置有散热板500,散热板500与导光板210之间设置有反射片600。
示例性的,散热板500与后框120连接,有利于将导光组件200产生的热量传导并散出。
反射片600是为了反射导光板210放出的光源。
如图1至图6所示,增光组件300包括依次设置的下扩散片310、下增光片320、上增光片330及上扩散片340,下扩散片310与导光板210背向后框120的端面连接,上扩散片340与胶框110向后框120的端面连接。
示例性的,下扩散片310的作用是让导光板210转换出来的光源进行方向修正。
下增光片320、上增光片330的作用是让散射的光源往垂直于下增光片320、上增光片330的方向叠加,从而形成光源叠加增益。
上扩散片340的作用是保护上增光片330。
如图1至图6所示,显示组件400包括液晶显示玻璃410,液晶显示玻璃410容纳于胶框110背向后框120的一端。
如图1至图6所示,液晶显示玻璃410的边沿通过多个包边胶420与胶框110连接。
以上,仅是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申请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任何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申请技术方案范围情况下,都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方法和技术内容对本申请技术方案做出许多可能的变动和修饰,或修改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故凡是未脱离本申请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申请之形状、构造及原理所作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9)

1.一种双边入光的背光模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支撑组件,包括胶框及容纳于所述胶框内的后框;
导光组件,包括导光板、上灯条及下灯条,所述导光板容纳于所述胶框与所述后框之间,所述上灯条、下灯条分别设置于所述导光板的相对两侧;
增光组件,设置于所述胶框及所述导光板之间;
显示组件,容纳于所述胶框背向所述后框的一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边入光的背光模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灯条上向所述后框延伸设置有第一连接带,所述下灯条上向所述后框延伸设置有第二连接带,所述第一连接带、第二连接带的端部平行于所述后框的端面,该第一连接带、第二连接带分别与所述后框的端面之间存在间隙。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边入光的背光模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胶框具有相互连通的第一容纳槽及第二容纳槽,所述后框容纳于所述第二容纳槽中,所述显示组件容纳于所述第一容纳槽中。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边入光的背光模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框向所述胶框的一端具有第三容纳槽,所述导光组件、增光组件位于所述第三容纳槽内。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双边入光的背光模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胶框的外侧壁上贯穿设置有与所述第二容纳槽连通的第一卡槽;
所述后框上向所述胶框折弯形成有第一围框,所述第一围框围绕形成所述第三容纳槽,所述第一围框的外侧壁设置有第一卡块,所述第一卡块与所述第一卡槽配合形成卡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边入光的背光模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框的内端面上设置有散热板,所述散热板与所述导光板之间设置有反射片。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边入光的背光模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增光组件包括依次设置的下扩散片、下增光片、上增光片及上扩散片,所述下扩散片与所述导光板背向所述后框的端面连接,所述上扩散片与所述胶框向所述后框的端面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边入光的背光模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组件包括液晶显示玻璃,所述液晶显示玻璃容纳于所述胶框背向所述后框的一端。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双边入光的背光模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液晶显示玻璃的边沿通过多个包边胶与所述胶框连接。
CN202222010773.0U 2022-08-01 2022-08-01 双边入光的背光模组显示装置 Active CN21771838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010773.0U CN217718385U (zh) 2022-08-01 2022-08-01 双边入光的背光模组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010773.0U CN217718385U (zh) 2022-08-01 2022-08-01 双边入光的背光模组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718385U true CN217718385U (zh) 2022-11-01

Family

ID=8378070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010773.0U Active CN217718385U (zh) 2022-08-01 2022-08-01 双边入光的背光模组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71838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893046B1 (en) Backlight unit and display apparatus including the same
KR101807442B1 (ko) 백라이트 모듈 및 상기 백라이트 모듈을 이용한 액정 디스플레이 장치
US9194996B2 (en) Backlight modul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using same
US9280009B2 (en) Double-sided curve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CN102621744B (zh) 一种液晶显示装置
WO2014040308A1 (zh) 液晶显示装置
TW201102723A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WO2017067101A1 (zh) 背光模块及液晶显示器
US9176337B2 (en) Backlight module
US20130128613A1 (en) Backlight Module of Display Device
KR20090054722A (ko)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이를 이용한 액정 표시장치
US9223075B2 (en) Direct type backlight module
CN217718385U (zh) 双边入光的背光模组显示装置
CN205210481U (zh)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US20180274736A1 (en) Surface light source device, edge-lit type backlight module and display device
KR101318437B1 (ko) 액정 표시 장치용 백라이트 유닛
CN210294766U (zh) 一种曲面型led背光源结构
JP2003215547A (ja) 液晶表示器
US7559686B2 (en) Lamp-fixing device and backlight module using the same
US8985829B2 (en) Side-edge backlight module
CN209946438U (zh) 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US9004739B2 (en) Backlight module
CN216387674U (zh)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N217718386U (zh) 高色域的背光模组装置
CN219871843U (zh) 一种背光源、背光模组、显示设备及移动终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