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507419U - 一种二次电池及电池模组 - Google Patents

一种二次电池及电池模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507419U
CN217507419U CN202221584834.8U CN202221584834U CN217507419U CN 217507419 U CN217507419 U CN 217507419U CN 202221584834 U CN202221584834 U CN 202221584834U CN 217507419 U CN217507419 U CN 21750741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roup
negative electrode
positive
ear
electrode tab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584834.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宏勇
于哲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angsu Zenergy Battery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iangsu Zenergy Battery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angsu Zenergy Battery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Jiangsu Zenergy Battery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1584834.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50741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50741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50741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nnection Of Batteries Or Termina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二次电池及电池模组,其中电池包括电芯和顶盖;顶盖开设有正极耳孔和负极耳孔;电芯设置有由正极耳层叠而成的正极耳群和由负极耳层叠而成的负极耳群;正极耳群穿过正极耳孔向外延伸,且正极耳群的宽度为电芯的宽度的0.8‑0.95倍;负极耳群穿过负极耳孔向外延伸,且负极耳群的宽度为电芯的宽度的0.8‑0.95倍。本实用新型在正、负极耳群分别延长并伸出于顶盖以替代正、负极柱的基础上,通过将正、负极耳群的宽度设计为电芯宽度的0.8‑0.95倍,使得可进一步降低二次电池的内阻,从而大幅降低快速充电时二次电池的温升,不仅提高了二次电池的性能和安全性,而且还提供了二次电池的输出功率,具有较高的市场推广价值。

Description

一种二次电池及电池模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二次电池及电池模组。
背景技术
可充电电池,又称二次电池,具有重量轻、能量密度高、无污染、无记忆效应、使用寿命长等突出特点,被广泛应用于手机、电脑、家用电器、电动工具等领域。
目前,在快速充电时,二次电池的温升特别大,不仅影响着二次电池的性能,还增加了二次电池使用过程中的安全风险。究其原因,二次电池的内阻是关键所在。虽然已有技术通过采用无极柱的方式降低二次电池的内阻,具体是将由极耳层叠而成的极耳群延长并伸出于顶盖以替代极柱,进而减少了极耳与极柱连接处这部分的发热,但实际上二次电池的温升仍然比较大。
因此,如何在快速充电时进一步降低二次电池的温升,从而提高二次电池的性能和安全性,是本领域亟待解决的技术难题。
以上信息作为背景信息给出只是为了辅助理解本公开,并没有确定或者承认任意上述内容是否可用作相对于本公开的现有技术。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二次电池及电池模组,以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以下的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二次电池,所述电池包括电芯1和顶盖2;其中,
所述顶盖2开设有正极耳孔3和负极耳孔4;
所述电芯1设置有由正极耳层叠而成的正极耳群5和由负极耳层叠而成的负极耳群6;
所述正极耳群5穿过所述正极耳孔3向外延伸,且所述正极耳群5的宽度为所述电芯1的宽度的0.8-0.95倍;
所述负极耳群6穿过所述负极耳孔4向外延伸,且所述负极耳群6的宽度为所述电芯1的宽度的0.8-0.95倍。
进一步地,所述二次电池中,所述正极耳群5设置有一个,所述负极耳群6设置有一个;
一个所述正极耳群5和一个所述负极耳群6设置在所述电芯1的同一端;
所述顶盖2包括上顶盖201;
所述上顶盖201开设有对应于一个所述正极耳群5的一个所述正极耳孔3和对应于一个所述负极耳群6的一个所述负极耳孔4。
进一步地,所述二次电池中,所述正极耳群5设置有一个,所述负极耳群6设置有一个;
一个所述正极耳群5和一个所述负极耳群6设置在所述电芯1的不同端;
所述顶盖2包括上顶盖201和下顶盖202;
所述上顶盖201开设有对应于一个所述正极耳群5的一个所述正极耳孔3,所述下顶盖202开设有对应于一个所述负极耳群6的一个所述负极耳孔4;
或,所述上顶盖201开设有对应于一个所述负极耳群6的一个所述负极耳孔4,所述下顶盖202开设有对应于一个所述正极耳群5的一个所述正极耳孔3。
进一步地,所述二次电池中,所述正极耳群5设置有两个,所述负极耳群6设置有两个;
所述顶盖2包括上顶盖201和下顶盖202;
两个所述正极耳群5设置在所述电芯1的一端,两个所述负极耳群6设置在所述电芯1的另一端;所述上顶盖201开设有对应于两个所述正极耳群5的两个所述正极耳孔3,所述下顶盖202开设有对应于两个所述负极耳群6的两个所述负极耳孔4;
或,两个所述正极耳群5分别设置在所述电芯1的两端且位于同一侧,两个所述负极耳群6分别设置在所述电芯1的两端且位于同一侧;所述上顶盖201开设有对应于一个所述正极耳群5的一个所述正极耳孔3和对应于一个所述负极耳群6的一个所述负极耳孔4,所述下顶盖202开设有对应于一个所述正极耳群5的一个所述正极耳孔3和对应于一个所述负极耳群6的一个所述负极耳孔4;
或,两个所述正极耳群5分别设置在所述电芯1的两端且位于不同侧,两个所述负极耳群6分别设置在所述电芯1的两端且位于不同侧;所述上顶盖201开设有对应于一个所述正极耳群5的一个所述正极耳孔3和对应于一个所述负极耳群6的一个所述负极耳孔4,所述下顶盖202开设有对应于一个所述正极耳群5的一个所述正极耳孔3和对应于一个所述负极耳群6的一个所述负极耳孔4。
进一步地,所述二次电池中,所述正极耳群5靠近所述电芯1的一端和所述负极耳群6靠近所述电芯1的一端均通过高分子扩散焊接形成第一高分子扩散焊区域7;
所述正极耳群5远离所述电芯1的一端和所述负极耳群6远离所述电芯1的一端均通过高分子扩散焊接的方式形成第二高分子扩散焊区域8。
进一步地,所述二次电池中,所述第一高分子扩散焊区域7的一部分、所述第二高分子扩散焊区域8、所述正极耳群5未通过高分子扩散焊接的区域和所述负极耳群6未通过高分子扩散焊接的区域均露出于所述顶盖2;
在所述正极耳群5露出于所述顶盖2的部分中,所述正极耳群5未通过高分子扩散焊接的区域所占的面积为20-70%;
在所述负极耳群6露出于所述顶盖2的部分中,所述负极耳群6未通过高分子扩散焊接的区域所占的面积为20-70%;
所述第一高分子扩散焊区域7露出于所述顶盖2的部分占所述第一高分子扩散焊区域7和所述第二高分子扩散焊区域8的面积之和的2-10%。
进一步地,所述二次电池中,所述正极耳孔3的周围和所述负极耳孔4的周围均形成有环形密封槽9;
或者,所述正极耳孔3的内壁和所述负极耳孔4的内壁均设置有环形凸起10,且所述正极耳孔3的周围和所述负极耳孔4的周围均设置有环形凸壁11。
进一步地,所述二次电池中,所述环形密封槽9的深度为所述顶盖2的厚度的0.2-0.4倍,所述环形密封槽9的长度和宽度分别为所述正极耳孔3或所述负极耳孔4的长度和宽度的1.05-1.50倍;
所述正极耳孔3的宽度比所述正极耳群5的宽度大1-4mm,所述正极耳孔3的长度比所述正极耳群5的长度大1-4mm;
所述负极耳孔4的宽度比所述负极耳群6的宽度大1-4mm,所述负极耳孔4的长度比所述负极耳群6的长度大1-4mm。
进一步地,所述二次电池中,位于所述电芯1的同一端的一个所述正极耳群5和一个所述负极耳群6反向翻折且均向外翻折,且一个所述正极耳群5和一个所述负极耳群6呈一高一低设置设置;
或,位于所述电芯1的不同端的一个所述正极耳群5和一个所述负极耳群6反向翻折且均向外翻折,且一个所述正极耳群5和一个所述负极耳群6呈一高一低设置;
或,位于所述电芯1的同一端的两个所述正极耳群5反向翻折且均向外翻折,且两个所述正极耳群5呈一高一低设置;位于所述电芯1的同一端的两个所述负极耳群6反向翻折且均向外翻折,且两个所述负极耳群6呈一高一低设置;
或,位于所述电芯1的不同端的两个所述正极耳群5反向翻折且均向外翻折,且两个所述正极耳群5的高度相同;位于所述电芯1的不同端的两个所述负极耳群6反向翻折且均向外翻折,且两个所述负极耳群6的高度相同;所述正极耳群5的高度大于所述负极耳群6的高度;
或,位于所述电芯1的不同端的两个所述正极耳群5同向翻折且均向外翻折,且两个所述正极耳群5的高度相同;位于所述电芯1的不同端的两个所述负极耳群6同向翻折且均向外翻折,且两个所述负极耳群6的高度相同;所述正极耳群5的高度大于所述负极耳群6的高度。
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电池模组,包括至少两个如上述第一方面所述的二次电池;
至少两个所述二次电池并排设置,且每个所述二次电池中的正极耳群5与另一个所述二次电池中的负极耳群6搭接,每个所述二次电池中的负极耳群6与另一个所述二次电池中的正极耳群5搭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二次电池及电池模组,在正、负极耳群分别延长并伸出于顶盖以替代正、负极柱的基础上,通过将正、负极耳群的宽度设计为电芯宽度的0.8-0.95倍,使得可进一步降低二次电池的内阻,从而大幅降低快速充电时二次电池的温升,不仅提高了二次电池的性能和安全性,而且还提供了二次电池的输出功率,具有较高的市场推广价值。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二次电池的结构装配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二次电池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二次电池的结构装配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二次电池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二次电池的结构装配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二次电池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二次电池的结构装配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二次电池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二次电池的结构装配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二次电池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正极耳群和负极耳群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顶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顶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1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一种电池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1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一种电池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电芯1,顶盖2,正极耳孔3,负极耳孔4,正极耳群5,负极耳群6,第一高分子扩散焊区域7,第二高分子扩散焊区域8,环形密封槽9,环形凸起10,环形凸壁11,壳体12;
上顶盖201,下顶盖202。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得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特征、优点能够更加的明显和易懂,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下面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非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组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设置的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设置在”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设置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设置的组件。
此外,术语“长”“短”“内”“外”等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展示的方位或者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原件必须具有此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进行操作,以此不能理解为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实施例一
有鉴于上述现有的二次电池降内阻技术存在的缺陷,本申请人基于从事此类产品设计制造多年丰富的实务经验及专业知识,并配合学理的运用,积极加以研究创新,以希望创设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缺陷的技术,使得二次电池降内阻技术更具有实用性。经过不断的研究、设计,并经过反复试作样品及改进后,终于创设出确具实用价值的本实用新型。
请参考图1-1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二次电池,所述电池包括电芯1和顶盖2;其中,
所述顶盖2开设有正极耳孔3和负极耳孔4;
所述电芯1设置有由正极耳层叠而成的正极耳群5和由负极耳层叠而成的负极耳群6;
所述正极耳群5穿过所述正极耳孔3向外延伸,且所述正极耳群5的宽度为所述电芯1的宽度的0.8-0.95倍,所述正极耳群5的长度为10-200mm;
所述负极耳群6穿过所述负极耳孔4向外延伸,且所述负极耳群6的宽度为所述电芯1的宽度的0.8-0.95倍,所述正极耳群5的长度为10-200mm。
可以理解的是,所述电池还应包括壳体12、电解液等必要组成设计,该些组成设计的具体作用是保证二次电池的各功能正常工作,鉴于该些组成设计在现有技术中已多有实现,也不是本方案设计的重点,在此不做深入的阐述。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是在无极柱设计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了有利于降低二次电池内阻的设计;其中,无极柱设计主要是将正极耳群5和负极耳群6分别延长,以分别穿过正极耳孔3和负极耳孔4,并最终均伸出于顶盖2,从而不再需要增加正、负极柱,也正是因为取消了正、负极柱,使得二次电池的内阻得到降低,正极耳群5和负极耳群6与正、负极柱连接处这部分的发热也就随之减少了。
极耳或极耳群是连接在电芯正负极上的金属导电体,也是二次电池充放电时的接触点。在二次电池工作中,电子从正极耳流向负极耳,其流经宽度与或极耳电池的内阻成反比,且二次电池的内部损耗功率与内阻的平方成正比,因此,更大的极耳或极耳群接触面积,有利于降低二次电池的内阻并提高二次电池的输出功率,本实施例基于此原理,通过将正极耳群5和负极耳群6的宽度分布设计为电芯宽度的0.8-0.95倍,使得可进一步降低二次电池的内阻,从而进一步降低快速充电时二次电池的温升,对提高二次电池的性能和安全性具有极重要的意义。
在本实施例中,对于正极耳群5和负极耳群6的设置数目及样式、正极耳孔3和负极耳孔4的设置数目及样式等等有很多种不同的实施方式,为了便于更好地理解本实施例,接下来将以其中的三种实施方式作为示例进行介绍。
在第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1-2所示,所述正极耳群5设置有一个,所述负极耳群6设置有一个;
一个所述正极耳群5和一个所述负极耳群6设置在所述电芯1的同一端;
所述顶盖2包括上顶盖201;
所述上顶盖201开设有对应于一个所述正极耳群5的一个所述正极耳孔3和对应于一个所述负极耳群6的一个所述负极耳孔4。
需要说明的是,在该种实施方式中,采用的是上出两极耳群的方式,即只有一个所述正极耳群5和一个所述负极耳群6,且一个所述正极耳群5和一个所述负极耳群6是设置在所述电芯1的上端的,对应的也就只需要一个顶盖2,即所述顶盖2只包括上顶盖201。所述上顶盖201与壳体12是通过激光焊接的,防爆阀和注液孔等设计分别位于顶盖201的两边。
在第二种实施方式中,如图3-4所示,所述正极耳群5同样设置有一个,所述负极耳群6同样设置有一个;
但与第一种实施方式不同的是,在该种实施方式中,一个所述正极耳群5和一个所述负极耳群6设置在所述电芯1的不同端的;
此时,对应的,所述顶盖2包括上顶盖201和下顶盖202;
所述上顶盖201开设有对应于一个所述正极耳群5的一个所述正极耳孔3,所述下顶盖202开设有对应于一个所述负极耳群6的一个所述负极耳孔4;
或,所述上顶盖201开设有对应于一个所述负极耳群6的一个所述负极耳孔4,所述下顶盖202开设有对应于一个所述正极耳群5的一个所述正极耳孔3。
需要说明的是,在该种实施方式中,采用的是上下出两极耳群的方式,即只有一个所述正极耳群5和一个所述负极耳群6,且一个所述正极耳群5和一个所述负极耳群6是分别设置在所述电芯1的上下端的,对应的也就需要两个顶盖2,即所述顶盖2需要包括上顶盖201和下顶盖202。所述上顶盖201和所述下顶盖202分别与壳体12是通过激光焊接的,注液孔的设计可位于所述上顶盖201或所述下顶盖202上,而防爆阀的设计则可位于壳体12的侧面。
在第三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正极耳群5设置有两个,所述负极耳群6设置有两个;
所述顶盖2包括上顶盖201和下顶盖202;
如图5-6所示,两个所述正极耳群5设置在所述电芯1的一端,两个所述负极耳群6设置在所述电芯1的另一端;所述上顶盖201开设有对应于两个所述正极耳群5的两个所述正极耳孔3,所述下顶盖202开设有对应于两个所述负极耳群6的两个所述负极耳孔4;
或,如图7-8所示,两个所述正极耳群5分别设置在所述电芯1的两端且位于同一侧,两个所述负极耳群6分别设置在所述电芯1的两端且位于同一侧;所述上顶盖201开设有对应于一个所述正极耳群5的一个所述正极耳孔3和对应于一个所述负极耳群6的一个所述负极耳孔4,所述下顶盖202开设有对应于一个所述正极耳群5的一个所述正极耳孔3和对应于一个所述负极耳群6的一个所述负极耳孔4;
或,如图9-10所示,两个所述正极耳群5分别设置在所述电芯1的两端且位于不同侧,两个所述负极耳群6分别设置在所述电芯1的两端且位于不同侧;所述上顶盖201开设有对应于一个所述正极耳群5的一个所述正极耳孔3和对应于一个所述负极耳群6的一个所述负极耳孔4,所述下顶盖202开设有对应于一个所述正极耳群5的一个所述正极耳孔3和对应于一个所述负极耳群6的一个所述负极耳孔4。
需要说明的是,在该种实施方式中,采用的是上下出四极耳群的方式,即有两个所述正极耳群5和两个所述负极耳群6,且两个所述正极耳群5和两个所述负极耳群6可灵活搭配设置在所述电芯1的上下端,对应的也就需要两个顶盖2,即所述顶盖2需要包括上顶盖201和下顶盖202。所述上顶盖201和所述下顶盖202分别与壳体12是通过激光焊接的,防爆阀和注液孔等设计分别位于所述上顶盖201或所述下顶盖202上。
可以理解的是,在该种实施方式中,四极耳群相对于前两种两极耳群的方式更能降低二次电池的内阻。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1所示,所述正极耳群5靠近所述电芯1的一端和所述负极耳群6靠近所述电芯1的一端均通过高分子扩散焊接形成第一高分子扩散焊区域7;
所述正极耳群5远离所述电芯1的一端和所述负极耳群6远离所述电芯1的一端均通过高分子扩散焊接的方式形成第二高分子扩散焊区域8。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通过将所述正极耳群5和所述负极耳群6靠近电芯1的一端和远离电芯1的一端分别进行高分子扩散焊接,使得两端一定面积的极耳层与层直接紧密结合,可取消连接螺栓和螺母的使用,从而不仅进一步降低了二次电池的内阻,而且还解决了现有技术可能带来的极耳变形、安装孔位置发生改变、极耳容易损坏、减少了极耳的导电面积,影响了导电性能、增加成本等缺陷。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高分子扩散焊区域7的一部分、所述第二高分子扩散焊区域8、所述正极耳群5未通过高分子扩散焊接的区域和所述负极耳群6未通过高分子扩散焊接的区域均露出于所述顶盖2;
在所述正极耳群5露出于所述顶盖2的部分中,所述正极耳群5未通过高分子扩散焊接的区域所占的面积为20-70%;
在所述负极耳群6露出于所述顶盖2的部分中,所述负极耳群6未通过高分子扩散焊接的区域所占的面积为20-70%;
所述第一高分子扩散焊区域7露出于所述顶盖2的部分占所述第一高分子扩散焊区域7和所述第二高分子扩散焊区域8的面积之和的2-10%。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正极耳群5未通过高分子扩散焊接的区域指的是所述正极耳群5上所述第一高分子扩散焊区域7与所述第二高分子扩散焊区域8之间间隔的区域;所述负极耳群6未通过高分子扩散焊接的区域指的是所述负极耳群6上所述第一高分子扩散焊区域7与所述第二高分子扩散焊区域8之间间隔的区域。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2所示,所述正极耳孔3的周围和所述负极耳孔4的周围均形成有环形密封槽9;
或者,如图13所示,所述正极耳孔3的内壁和所述负极耳孔4的内壁均设置有环形凸起10,且所述正极耳孔3的周围和所述负极耳孔4的周围均设置有环形凸壁11。
需要说明的是,无论是设置环形密封槽9还是设置环形凸起10加环形凸壁11,其目的都是为了使得顶盖2与正极耳群5或负极耳群6极耳的接触处可通过注入密封胶进行密封保护。其中,所述环形密封槽9和所述环形凸起10用于提升注胶后密封效果,所述环形凸壁11用于提升注胶量,进而进一步提升注胶后密封效果。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环形密封槽9的深度为所述顶盖2的厚度的0.2-0.4倍,所述环形密封槽9的长度和宽度分别为所述正极耳孔3或所述负极耳孔4的长度和宽度的1.05-1.50倍;
所述正极耳孔3的宽度比所述正极耳群5的宽度大1-4mm,所述正极耳孔3的长度比所述正极耳群5的长度大1-4mm;
所述负极耳孔4的宽度比所述负极耳群6的宽度大1-4mm,所述负极耳孔4的长度比所述负极耳群6的长度大1-4mm。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2所示,位于所述电芯1的同一端的一个所述正极耳群5和一个所述负极耳群6反向翻折且均向外翻折,且一个所述正极耳群5和一个所述负极耳群6呈一高一低设置设置;
或,如图3-4所示,位于所述电芯1的不同端的一个所述正极耳群5和一个所述负极耳群6反向翻折且均向外翻折,且一个所述正极耳群5和一个所述负极耳群6呈一高一低设置;
或,如图5-6所示,位于所述电芯1的同一端的两个所述正极耳群5反向翻折且均向外翻折,且两个所述正极耳群5呈一高一低设置;位于所述电芯1的同一端的两个所述负极耳群6反向翻折且均向外翻折,且两个所述负极耳群6呈一高一低设置;
或,如图7-8所示,位于所述电芯1的不同端的两个所述正极耳群5同向翻折且均向外翻折,且两个所述正极耳群5的高度相同;位于所述电芯1的不同端的两个所述负极耳群6同向翻折且均向外翻折,且两个所述负极耳群6的高度相同;所述正极耳群5的高度大于所述负极耳群6的高度;
或,如图9-10所示,位于所述电芯1的不同端的两个所述正极耳群5反向翻折且均向外翻折,且两个所述正极耳群5的高度相同;位于所述电芯1的不同端的两个所述负极耳群6反向翻折且均向外翻折,且两个所述负极耳群6的高度相同;所述正极耳群5的高度大于所述负极耳群6的高度。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通过将所述正极耳群5和所述负极耳群6进行翻折,从而在二次电池与二次电池并排组合成电池模组时,所述正极耳群5和所述负极耳群6可分别直接与另一二次电池上的所述负极耳群6和所述正极耳群5搭接,即所述正极耳群5和所述负极耳群6还取代了汇流排的作用,进一步可降低二次电池的内阻,降低二次电池的温升。
尽管本文中较多的使用了电芯,顶盖,正极耳孔,负极耳孔,正极耳群,负极耳群,第一高分子扩散焊区域,第二高分子扩散焊区域,环形密封槽,环形凸起,环形凸壁,壳体等术语,但并不排除使用其它术语的可能性。使用这些术语仅仅是为了更方便地描述和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本质;把它们解释成任何一种附加的限制都是与本实用新型精神相违背的。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二次电池,在正、负极耳群分别延长并伸出于顶盖以替代正、负极柱的基础上,通过将正、负极耳群的宽度设计为电芯宽度的0.8-0.95倍,使得可进一步降低二次电池的内阻,从而大幅降低快速充电时二次电池的温升,不仅提高了二次电池的性能和安全性,而且还提供了二次电池的输出功率,具有较高的市场推广价值。
实施例二
请参考图14-15,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电池模组,包括至少两个如上述实施例一所述的二次电池;
至少两个所述二次电池并排设置,且每个所述二次电池中的正极耳群5与另一个所述二次电池中的负极耳群6搭接,每个所述二次电池中的负极耳群6与另一个所述二次电池中的正极耳群5搭接。
本实施例中的所述二次电池可以但不限于应用于电子装置、电动车辆或电力储存***等电子设备中。其中,电子装置例如可为使用二次电池作为驱动电源的各种电脑、手机、显示屏等设备。电动车辆例如可为利用二次电池作为驱动电源的电动汽车、电动三轮车、电动自行车等。电力储存***例如可以为利用二次电池作为电力储存源的电力储存***。
在这些电子设备中,二次电池可与用电元件电连接,以为用电元件提供电能。由于本申请提供的二次电池的快速充电能力较为优异,这样有利于电子设备用于户外储能、短时备电以及移动储能等应用场景中,从而使电子设备的应用场景更加广泛。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池模组,在正、负极耳群分别延长并伸出于顶盖以替代正、负极柱的基础上,通过将正、负极耳群的宽度设计为电芯宽度的0.8-0.95倍,使得可进一步降低二次电池的内阻,从而大幅降低快速充电时二次电池的温升,不仅提高了二次电池的性能和安全性,而且还提供了二次电池的输出功率,具有较高的市场推广价值。
至此,以说明和描述的目的提供上述实施例的描述。不意指穷举或者限制本公开。特定的实施例的单独元件或者特征通常不受到特定的实施例的限制,但是在适用时,即使没有具体地示出或者描述,其可以互换和用于选定的实施例。在许多方面,相同的元件或者特征也可以改变。这种变化不被认为是偏离本公开,并且所有的这种修改意指为包括在本公开的范围内。
提供示例实施例,从而本公开将变得透彻,并且将会完全地将该范围传达至本领域内技术人员。为了透彻理解本公开的实施例,阐明了众多细节,诸如特定零件、装置和方法的示例。显然,对于本领域内技术人员,不需要使用特定的细节,示例实施例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实施,而且两者都不应当解释为限制本公开的范围。在某些示例实施例中,不对公知的工序、公知的装置结构和公知的技术进行详细地描述。
在此,仅为了描述特定的示例实施例的目的使用专业词汇,并且不是意指为限制的目的。除非上下文清楚地作出相反的表示,在此使用的单数形式“一个”和“该”可以意指为也包括复数形式。术语“包括”和“具有”是包括在内的意思,并且因此指定存在所声明的特征、整体、步骤、操作、元件和/或组件,但是不排除存在或额外地具有一个或以上的其他特征、整体、步骤、操作、元件、组件和/或其组合。除非明确地指示了执行的次序,在此描述的该方法步骤、处理和操作不解释为一定需要按照所论述和示出的特定的次序执行。还应当理解的是,可以采用附加的或者可选择的步骤。
当元件或者层称为是“在……上”、“与……接合”、“连接到”或者“联接到”另一个元件或层,其可以是直接在另一个元件或者层上、与另一个元件或层接合、连接到或者联接到另一个元件或层,也可以存在介于其间的元件或者层。与此相反,当元件或层称为是“直接在……上”、“与……直接接合”、“直接连接到”或者“直接联接到”另一个元件或层,则可能不存在介于其间的元件或者层。其他用于描述元件关系的词应当以类似的方式解释(例如,“在……之间”和“直接在……之间”、“相邻”和“直接相邻”等)。在此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该相关联的所罗列的项目的一个或以上的任一和所有的组合。虽然此处可能使用了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以描述各种的元件、组件、区域、层和/或部分,这些元件、组件、区域、层和/或部分不受到这些术语的限制。这些术语可以只用于将一个元件、组件、区域或部分与另一个元件、组件、区域或部分区分。除非由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在此使用诸如术语“第一”、“第二”及其他数值的术语不意味序列或者次序。因此,在下方论述的第一元件、组件、区域、层或者部分可以采用第二元件、组件、区域、层或者部分的术语而不脱离该示例实施例的教导。
空间的相对术语,诸如“内”、“外”、“在下面”、“在……的下方”、“下部”、“上方”、“上部”等,在此可出于便于描述的目的使用,以描述如图中所示的一个元件或者特征和另外一个或多个元件或者特征之间的关系。空间的相对术语可以意指包含除该图描绘的取向之外该装置的不同的取向。例如如果翻转该图中的装置,则描述为“在其他元件或者特征的下方”或者“在元件或者特征的下面”的元件将取向为“在其他元件或者特征的上方”。因此,示例术语“在……的下方”可以包含朝上和朝下的两种取向。该装置可以以其他方式取向(旋转90度或者其他取向)并且以此处的空间的相对描述解释。

Claims (10)

1.一种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包括电芯(1)和顶盖(2);其中,
所述顶盖(2)开设有正极耳孔(3)和负极耳孔(4);
所述电芯(1)设置有由正极耳层叠而成的正极耳群(5)和由负极耳层叠而成的负极耳群(6);
所述正极耳群(5)穿过所述正极耳孔(3)向外延伸,且所述正极耳群(5)的宽度为所述电芯(1)的宽度的0.8-0.95倍;
所述负极耳群(6)穿过所述负极耳孔(4)向外延伸,且所述负极耳群(6)的宽度为所述电芯(1)的宽度的0.8-0.95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极耳群(5)设置有一个,所述负极耳群(6)设置有一个;
一个所述正极耳群(5)和一个所述负极耳群(6)设置在所述电芯(1)的同一端;
所述顶盖(2)包括上顶盖(201);
所述上顶盖(201)开设有对应于一个所述正极耳群(5)的一个所述正极耳孔(3)和对应于一个所述负极耳群(6)的一个所述负极耳孔(4)。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极耳群(5)设置有一个,所述负极耳群(6)设置有一个;
一个所述正极耳群(5)和一个所述负极耳群(6)设置在所述电芯(1)的不同端;
所述顶盖(2)包括上顶盖(201)和下顶盖(202);
所述上顶盖(201)开设有对应于一个所述正极耳群(5)的一个所述正极耳孔(3),所述下顶盖(202)开设有对应于一个所述负极耳群(6)的一个所述负极耳孔(4);
或,所述上顶盖(201)开设有对应于一个所述负极耳群(6)的一个所述负极耳孔(4),所述下顶盖(202)开设有对应于一个所述正极耳群(5)的一个所述正极耳孔(3)。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极耳群(5)设置有两个,所述负极耳群(6)设置有两个;
所述顶盖(2)包括上顶盖(201)和下顶盖(202);
两个所述正极耳群(5)设置在所述电芯(1)的一端,两个所述负极耳群(6)设置在所述电芯(1)的另一端;所述上顶盖(201)开设有对应于两个所述正极耳群(5)的两个所述正极耳孔(3),所述下顶盖(202)开设有对应于两个所述负极耳群(6)的两个所述负极耳孔(4);
或,两个所述正极耳群(5)分别设置在所述电芯(1)的两端且位于同一侧,两个所述负极耳群(6)分别设置在所述电芯(1)的两端且位于同一侧;所述上顶盖(201)开设有对应于一个所述正极耳群(5)的一个所述正极耳孔(3)和对应于一个所述负极耳群(6)的一个所述负极耳孔(4),所述下顶盖(202)开设有对应于一个所述正极耳群(5)的一个所述正极耳孔(3)和对应于一个所述负极耳群(6)的一个所述负极耳孔(4);
或,两个所述正极耳群(5)分别设置在所述电芯(1)的两端且位于不同侧,两个所述负极耳群(6)分别设置在所述电芯(1)的两端且位于不同侧;所述上顶盖(201)开设有对应于一个所述正极耳群(5)的一个所述正极耳孔(3)和对应于一个所述负极耳群(6)的一个所述负极耳孔(4),所述下顶盖(202)开设有对应于一个所述正极耳群(5)的一个所述正极耳孔(3)和对应于一个所述负极耳群(6)的一个所述负极耳孔(4)。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或4所述的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极耳群(5)靠近所述电芯(1)的一端和所述负极耳群(6)靠近所述电芯(1)的一端均通过高分子扩散焊接形成第一高分子扩散焊区域(7);
所述正极耳群(5)远离所述电芯(1)的一端和所述负极耳群(6)远离所述电芯(1)的一端均通过高分子扩散焊接的方式形成第二高分子扩散焊区域(8)。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高分子扩散焊区域(7)的一部分、所述第二高分子扩散焊区域(8)、所述正极耳群(5)未通过高分子扩散焊接的区域和所述负极耳群(6)未通过高分子扩散焊接的区域均露出于所述顶盖(2);
在所述正极耳群(5)露出于所述顶盖(2)的部分中,所述正极耳群(5)未通过高分子扩散焊接的区域所占的面积为20-70%;
在所述负极耳群(6)露出于所述顶盖(2)的部分中,所述负极耳群(6)未通过高分子扩散焊接的区域所占的面积为20-70%;
所述第一高分子扩散焊区域(7)露出于所述顶盖(2)的部分占所述第一高分子扩散焊区域(7)和所述第二高分子扩散焊区域(8)的面积之和的2-10%。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或4所述的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极耳孔(3)的周围和所述负极耳孔(4)的周围均形成有环形密封槽(9);
或者,所述正极耳孔(3)的内壁和所述负极耳孔(4)的内壁均设置有环形凸起(10),且所述正极耳孔(3)的周围和所述负极耳孔(4)的周围均设置有环形凸壁(11)。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形密封槽(9)的深度为所述顶盖(2)的厚度的0.2-0.4倍,所述环形密封槽(9)的长度和宽度分别为所述正极耳孔(3)或所述负极耳孔(4)的长度和宽度的1.05-1.50倍;
所述正极耳孔(3)的宽度比所述正极耳群(5)的宽度大1-4mm,所述正极耳孔(3)的长度比所述正极耳群(5)的长度大1-4mm;
所述负极耳孔(4)的宽度比所述负极耳群(6)的宽度大1-4mm,所述负极耳孔(4)的长度比所述负极耳群(6)的长度大1-4mm。
9.根据权利要求2或3或4所述的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电芯(1)的同一端的一个所述正极耳群(5)和一个所述负极耳群(6)反向翻折且均向外翻折,且一个所述正极耳群(5)和一个所述负极耳群(6)呈一高一低设置设置;
或,位于所述电芯(1)的不同端的一个所述正极耳群(5)和一个所述负极耳群(6)反向翻折且均向外翻折,且一个所述正极耳群(5)和一个所述负极耳群(6)呈一高一低设置;
或,位于所述电芯(1)的同一端的两个所述正极耳群(5)反向翻折且均向外翻折,且两个所述正极耳群(5)呈一高一低设置;位于所述电芯(1)的同一端的两个所述负极耳群(6)反向翻折且均向外翻折,且两个所述负极耳群(6)呈一高一低设置;
或,位于所述电芯(1)的不同端的两个所述正极耳群(5)反向翻折且均向外翻折,且两个所述正极耳群(5)的高度相同;位于所述电芯(1)的不同端的两个所述负极耳群(6)反向翻折且均向外翻折,且两个所述负极耳群(6)的高度相同;所述正极耳群(5)的高度大于所述负极耳群(6)的高度;
或,位于所述电芯(1)的不同端的两个所述正极耳群(5)同向翻折且均向外翻折,且两个所述正极耳群(5)的高度相同;位于所述电芯(1)的不同端的两个所述负极耳群(6)同向翻折且均向外翻折,且两个所述负极耳群(6)的高度相同;所述正极耳群(5)的高度大于所述负极耳群(6)的高度。
10.一种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两个如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二次电池;
至少两个所述二次电池并排设置,且每个所述二次电池中的正极耳群(5)与另一个所述二次电池中的负极耳群(6)搭接,每个所述二次电池中的负极耳群(6)与另一个所述二次电池中的正极耳群(5)搭接。
CN202221584834.8U 2022-06-23 2022-06-23 一种二次电池及电池模组 Active CN21750741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584834.8U CN217507419U (zh) 2022-06-23 2022-06-23 一种二次电池及电池模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584834.8U CN217507419U (zh) 2022-06-23 2022-06-23 一种二次电池及电池模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507419U true CN217507419U (zh) 2022-09-27

Family

ID=833394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584834.8U Active CN217507419U (zh) 2022-06-23 2022-06-23 一种二次电池及电池模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50741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0825658B1 (en) Assembly of batteries connected electrically along connecting bars
CN103119746B (zh) 卷曲的棱柱形电池结构
JP5410405B2 (ja) 電池モジュール
JP4323465B2 (ja) 二次電池
JP4493623B2 (ja) 二次電池
KR101627631B1 (ko) 이차 전지 및 그 모듈
CN111106300B (zh) 电池单元及电池模组
KR101544703B1 (ko) 밀봉성이 향상된 캡 어셈블리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전지셀
JP7481431B2 (ja) 動力電池トップカバーおよび動力電池
CN113131054A (zh) 一种动力电池极柱封装结构、顶盖、动力电池
CN102035020A (zh) 一种新型大容量锂离子电池
KR100599714B1 (ko) 이차 전지
CN217507419U (zh) 一种二次电池及电池模组
CN217507505U (zh) 一种密封性好的二次电池及电池模组
CN217606926U (zh) 二次电池顶盖和二次电池
CN217507420U (zh) 一种无极柱的二次电池
EP3518332A1 (en) Secondary battery, electrode assembly, and a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electrode assembly
CN217507596U (zh) 一种低内阻的二次电池及电池模组
CN217507421U (zh) 一种二次电池及电池包
KR100649205B1 (ko) 이차 전지와 이의 캡 조립체
CN207690844U (zh) 顶盖组件、二次电池及汽车
KR100522682B1 (ko) 이차전지
KR100936259B1 (ko) 우수한 제조공정성 및 구조적 안정성의 이차전지 팩
CN218334226U (zh) 一种单体电池及电池包
CN216958257U (zh) 电池盖板组件、电池以及电池箱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