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419655U - 一种可抵抗软塑红黏土的地下支护结构体系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可抵抗软塑红黏土的地下支护结构体系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419655U
CN217419655U CN202220704315.4U CN202220704315U CN217419655U CN 217419655 U CN217419655 U CN 217419655U CN 202220704315 U CN202220704315 U CN 202220704315U CN 217419655 U CN217419655 U CN 21741965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pporting structure
underground supporting
underground
red clay
soft plastic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704315.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崔庆龙
刘继国
舒恒
杨林松
史世波
李金�
郭锐
张军
刘夏临
宋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CCC Second Highway Consultant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CCC Second Highway Consultant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CCC Second Highway Consultants Co Ltd filed Critical CCCC Second Highway Consultant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0704315.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41965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41965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41965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Underground Structures, Protecting, Testing And Restoring Foundation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可抵抗软塑红黏土的地下支护结构体系,包括围绕基坑四周设置的第一地下支护结构,以及设于所述第一地下支护结构外部的第二地下支护结构,所述第二地下支护结构位于红黏土分布区,所述第一地下支护结构与所述第二地下支护结构平行设置且相互之间紧密贴合,形成双层地下支护结构体系;所述第一地下支护结构与所述第二地下支护结构均采用地下连续墙。本实用新型的地下支护结构体系考虑基坑所处的地质条件,在开挖及回筑阶段,双层地下支护结构体系共同承担全部水土压力及地面超载引起的侧压力,能够满足工作井底部存在红黏土层的基坑施工要求,从而能够保证工程质量和安全。

Description

一种可抵抗软塑红黏土的地下支护结构体系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施工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可抵抗软塑红黏土的地下支护结构体系。
背景技术
在进行地下工程和深基础施工时,通常需要建造地下连续墙。在基坑工程中地下连续墙是使用较为广泛的基坑围护结构形式。地下连续墙是由使用逐段筑成的连续单元槽段联合筑成的一道连续的钢筋混凝土墙壁,作为截水、防渗、承重、挡水结构使用。地下连续墙在施工阶段作为支护结构,并兼做未来结构外墙,如果其结构不满足设计要求会直接影响工程安全质量。
经过检索发现:
申请公开号为CN109555112A的中国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结构叠合式地下连续墙及施工方法,地下连续墙包含多个单元预制连续墙,所述单元预制连续墙包括后浇混凝土内芯和预制墙体外框,所述预制墙体外框包括叠合部分外墙板、叠合部分内墙板、竖向挡泥浆侧墙板和矩形水平下封底,所述竖向挡泥浆侧墙板有两块并且对称设置在矩形水平下封底的一组短边上;叠合部分外墙板、叠合部分内墙板与设置在两侧的竖向挡泥浆侧墙板形成凹槽。叠合预制部分采用预制构件厂加工的形式整体制作,大大节约了施工空间和施工前期准备时间,可以和其他施工同步进行。墙体外侧包围墙板预制,中间大部分均为现浇,可有效降低预制构件的自重,两幅地下连续墙间接头采用现浇,可有效保证接头的防水效果及受力性能。但是该发明仍然存在以下问题:没有考虑基坑所处的地质条件,对于工作井底部存在红黏土层的基坑施工,其结构难以满足设计要求,从而会影响工程质量和安全。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抵抗软塑红黏土的地下支护结构体系。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可抵抗软塑红黏土的地下支护结构体系,包括围绕基坑四周设置的第一地下支护结构,以及设于所述第一地下支护结构外部的第二地下支护结构,所述第二地下支护结构位于红黏土分布区,所述第一地下支护结构与所述第二地下支护结构平行设置且相互之间紧密贴合,形成双层地下支护结构体系;所述第一地下支护结构与所述第二地下支护结构均采用地下连续墙。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地下支护结构的厚度为1200mm;所述第二地下支护结构的厚度为1000mm。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地下支护结构的墙幅之间采用工字钢接头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地下支护结构的接头处采用高压旋喷桩进行止水。
进一步地,在每幅所述第一地下支护结构内布置有不少于两根压浆管。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地下支护结构和所述第二地下支护结构均采用C35水下混凝土形成,渗透等级为P10。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地下支护结构和所述第二地下支护结构的钢筋保护层的最小厚度为70mm。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地下支护结构与所述第二地下支护结构之间形成有补充注浆,以填补所述第一地下支护结构和所述第二地下支护结构之间的间隙。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地下支护结构和所述第二地下支护结构的***深度为墙底避开软塑红黏土,当坑底为基岩时,所述第一地下支护结构和所述第二地下支护结构***坑底以下基岩不小于3m。
进一步地,所述地下连续墙结构的墙体垂直度偏差不大于1/300,墙体表面平整度小于100mm,墙顶中心线偏差不大于30mm。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可抵抗软塑红黏土的地下支护结构体系,通过采用第一地下支护结构,并在工作井下的红黏土分布区增设第二地下支护结构,在开挖及回筑阶段,第一地下支护结构和第二地下支护结构支挡结构,共同承担全部水土压力及地面超载引起的侧压力,能够满足工作井底部存在红黏土层的基坑施工要求,从而能够保证工程质量和安全。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可抵抗软塑红黏土的地下支护结构体系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为第一地下支护结构,2为第二地下支护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以下实施例将有助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但不以任何形式限制本实用新型。应当指出的是,对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参照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可抵抗软塑红黏土的地下支护结构体系,包括围绕基坑四周设置的第一地下支护结构1,以及设于第一地下支护结构1外部的第二地下支护结构2,第二地下支护结构2位于红黏土分布区,第一地下支护结构1与第二地下支护结构2平行设置且相互之间紧密贴合,形成双层地下支护结构体系,第一地下支护结构1与第二地下支护结构2均采用地下连续墙,即分别为第一地下连续墙和第二地下连续墙。
在一些具体的实施例中,根据工作井施工场地的钻孔详情,基坑开挖范围主要为中等透水性碎块石夹土,仅基坑东西侧底部存在红黏土,层厚最大约10m。红黏土层含水量较高,呈软塑状,压缩模量小,易变形。因此需要在基坑的东西侧增设第二地下支护结构2。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的一些实施例中,根据工作井施工所处的地质条件,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可以对第二地下支护结构2在基坑周边所处的位置进行任意适当的调节。通过采用第一地下支护结构1,并在工作井下的红黏土分布区增设第二地下支护结构2,开挖及回筑阶段,第一地下支护结构1和第二地下支护结构2支挡结构,共同承担全部水土压力及地面超载引起的侧压力,能够满足工作井底部存在红黏土层的基坑施工要求,从而能够保证工程安全质量。
在一些优选的实施例中,第一地下支护结构1的厚度为1200mm;第二地下支护结构2的厚度为1000mm。
在一些优选的实施例中,第一地下支护结构1和第二地下支护结构2的***深度为墙底避开软塑红黏土,具体地,例如地下连续墙的墙底可以***白云岩中,当坑底为基岩时,第一地下连续墙和第二地下连续墙***坑底以下基岩不小于3m。
在一些优选的实施例中,第一地下支护结构1的深度为49m、44m、40m;第二地下支护结构2的深度为49m、40m。
地下连续墙是按照实际施工环境,分段分工期布置施工的,因此有多段不连续的墙体,而最终这些不连续的墙体,需要用各种浇筑手段将其连接起来,这种结构称为地下连续墙的接头。在一些优选的实施例中,第一地下支护结构1的墙幅之间采用工字钢接头连接。工字钢接头形式是指相邻墙幅的钢筋端头要弯曲***工字钢中,能够防止混凝土浇筑时漏浆,能够与钢筋混凝土一起承受土体的侧压力。
为对坑底以下红黏土层进行加固,提高被动区抗力,在一些优选的实施例中,第一地下支护结构1的接头处采用高压旋喷桩进行止水,进一步地,高压旋喷桩的型号可以为φ800@600,即800的桩径间距600。当然,在其他的一些实施例中,还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选择其他型号的高压旋喷桩,只要能够实现与本实施例中相同的功能即可。
在一些优选的实施例中,高压旋喷桩进入隔水层不小于2m,坑底为岩石情况下进入坑底以下不小于2m,以形成落底式止水帷幕。
为了控制地下连续墙的竖向沉降量,在一些优选的实施例中,在每幅第一地下支护结构1内布置有不少于两根压浆管。具体地,压浆管可以采用φ108×4无缝钢管,***墙底下1m,压浆范围为地下连续墙下1.5m,注浆压力宜控制在1.0~1.2MPa,如不能满足要求,可根据现场试验资料,进一步调整注浆压力。
为实现地下支护结构截水、防渗、承重、挡水的作用,在一些优选的实施例中,第一地下支护结构1和第二地下支护结构2均采用C35水下混凝土形成,渗透等级为 P10。
钢筋保护层的最小厚度为最外层钢筋外边缘至混凝土表面的最小距离。为提高地下连续墙结构的耐久性,在一些优选的实施例中,第一地下支护结构1和第二地下支护结构2的钢筋保护层的最小厚度为70mm。
在施工地下连续墙结构时,宜先施工第一地下支护结构1,后施工第二地下支护结构2。施工第一地下支护结构1时,应根据自身的施工工艺水平及第一地下支护结构1施工的垂直偏差确定第一地下支护结构1的外放值,成槽时应将第一地下支护结构1壁土体抓、洗干净,尽量保证两地下支护结构密贴,达到共同受力的效果。在一些优选的实施例中,当两地下支护结构之间存在间隙,在两地下支护结构之间进行补充注浆,第一地下支护结构1与第二地下支护结构2之间形成有补充注浆,以填补第一地下支护结构1和第二地下支护结构2之间的间隙,使两地下支护结构密贴,以使第一地下支护结构1和第二地下支护结构2共同受力。
本实施例中地下连续墙结构的主要施工工序为:施工准备→测量放样→施工导墙→成槽机就位→成槽→清槽→验槽→钢筋笼安装→再清槽→浇筑砼→检验。为检验地下连续墙结构的质量是否满足要求,在一些优选的实施例中,地下连续墙宜采用声波透射法检测墙身结构质量,检测槽段应不少于总槽段数的30%,且不应少于3个槽段。相邻两根预埋声测管之间的间距不大于2m,内外侧交替布置,墙幅长度大于5m时不少于4根,墙幅长度小于5m时不少于3根,声测管采用φ57×3无缝钢管,节间接头采用螺纹连接,并应采取可靠的措施确保浇筑过程中声测管的通畅性及管壁的完好性。当根据声波透射法判定墙身质量不合格时,应采用钻芯法进行验证。为保证工程质量和安全,在一些优选的实施例中,地下连续墙结构的墙体垂直度偏差不大于1/300,墙体表面平整度小于100mm,墙顶中心线偏差不大于30mm。
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中的地下连续墙结构,通过采用第一地下支护结构,并在工作井下的红黏土分布区增设第二地下支护结构,在开挖及回筑阶段,第一地下支护结构和第二地下支护结构支挡结构,共同承担全部水土压力及地面超载引起的侧压力,能够满足工作井底部存在红黏土层的基坑施工要求。内衬墙回筑施工完成并达到强度标准后,地下连续墙结构与内衬墙共同作用,其中地下连续墙结构承担土压力,内衬墙承担水压力,从而能够保证工程质量和安全。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进行了描述。需要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特定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权利要求的范围内做出各种变形或修改,这并不影响本实用新型的实质内容。

Claims (10)

1.一种可抵抗软塑红黏土的地下支护结构体系,其特征在于,包括围绕基坑四周设置的第一地下支护结构,以及设于所述第一地下支护结构外部的第二地下支护结构,所述第二地下支护结构位于红黏土分布区,所述第一地下支护结构与所述第二地下支护结构平行设置且相互之间紧密贴合,形成双层地下支护结构体系;所述第一地下支护结构与所述第二地下支护结构均采用地下连续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抵抗软塑红黏土的地下支护结构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地下支护结构的厚度为1200mm;所述第二地下支护结构的厚度为1000m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抵抗软塑红黏土的地下支护结构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地下支护结构的墙幅之间采用工字钢接头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抵抗软塑红黏土的地下支护结构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地下支护结构的接头处采用高压旋喷桩进行止水。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抵抗软塑红黏土的地下支护结构体系,其特征在于,在每幅所述第一地下支护结构内布置有不少于两根压浆管。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抵抗软塑红黏土的地下支护结构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地下支护结构和所述第二地下支护结构均采用C35水下混凝土形成,渗透等级为P10。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抵抗软塑红黏土的地下支护结构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地下支护结构和所述第二地下支护结构的钢筋保护层的最小厚度为70mm。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抵抗软塑红黏土的地下支护结构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地下支护结构与所述第二地下支护结构之间形成有补充注浆,以填补所述第一地下支护结构和所述第二地下支护结构之间的间隙。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抵抗软塑红黏土的地下支护结构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地下支护结构和所述第二地下支护结构的***深度为墙底避开软塑红黏土,当坑底为基岩时,所述第一地下支护结构和所述第二地下支护结构***坑底以下基岩不小于3m。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抵抗软塑红黏土的地下支护结构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地下连续墙结构的墙体垂直度偏差不大于1/300,墙体表面平整度小于100mm,墙顶中心线偏差不大于30mm。
CN202220704315.4U 2022-03-29 2022-03-29 一种可抵抗软塑红黏土的地下支护结构体系 Active CN21741965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704315.4U CN217419655U (zh) 2022-03-29 2022-03-29 一种可抵抗软塑红黏土的地下支护结构体系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704315.4U CN217419655U (zh) 2022-03-29 2022-03-29 一种可抵抗软塑红黏土的地下支护结构体系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419655U true CN217419655U (zh) 2022-09-13

Family

ID=8318115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704315.4U Active CN217419655U (zh) 2022-03-29 2022-03-29 一种可抵抗软塑红黏土的地下支护结构体系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41965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677189B (zh) 一种斜桩墙支承式基坑支护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CN110777806B (zh) 多连杆平面框架永久支护结构及其施工工艺
CN207092107U (zh) 一种利用地下连续墙的抗沉陷结构
CN107012871B (zh) 一种悬挂式围护深大长基坑装配式结构的逆作施工方法
CN111305282A (zh) 软弱富水地层地铁车站抗浮体系及其施工方法
JP5471797B2 (ja) 護岸構造及び既設護岸構造の耐震補強構造
CN110777850A (zh) 既有管廊地下空间及其支护结构、支护结构的施工方法
CN111809662B (zh) 地铁车站地下结构组合建造方法
CN211340883U (zh) 一种建筑物抗浮结构
CN212104111U (zh) 一种紧邻地铁超高层超深基坑的基坑支护
CN217419655U (zh) 一种可抵抗软塑红黏土的地下支护结构体系
CN109356186B (zh) 一种适用于深水软土地区的桥塔复合基础及施工方法
CN111827349A (zh) 采用组合结构技术快速构建地铁车站地下结构的方法
CN105113513B (zh) 一种防渗水基坑支护结构及施工方法
CN113957880B (zh) 一种钢混地下连续墙的施工方法
CN115198759A (zh) 一种支护桩兼做隔振屏障结构、设计及施工方法
CN112049117B (zh) 一种土岩二元基坑支护结构体系
CN111005410B (zh) 一种建筑物抗浮结构及其绿色施工方法
CN211421179U (zh) 既有管廊地下空间及其支护结构
CN114753348A (zh) 一种复杂地层超深超厚地下连续墙施工方法
CN212175750U (zh) 一种井筒式地下立体车库的基坑围护体系
CN113668555A (zh) 一种大管径预应力排桩的深基坑支护施工方法
JP6018804B2 (ja) セル本体の遮水構造
CN217629947U (zh) 一种基坑围护结构
CN216198134U (zh) 一种半包全排导防水新型地铁车站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