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396649U - 车辆的顶盖后横梁和车辆 - Google Patents

车辆的顶盖后横梁和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396649U
CN217396649U CN202221454633.6U CN202221454633U CN217396649U CN 217396649 U CN217396649 U CN 217396649U CN 202221454633 U CN202221454633 U CN 202221454633U CN 217396649 U CN217396649 U CN 21739664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oof
vehicle
plate
cross member
rear cros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454633.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德隆
冯娟
崔伟坤
魏超越
于殿轮
雷秋实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1454633.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39664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39664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39664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顶盖后横梁和具有顶盖后横梁的车辆,所述顶盖后横梁包括:横梁本体,所述横梁本体弯折延伸且包括依次相连的多个梁板,每个所述梁板沿左右方向延伸;两个端板,两个所述端板分别设于所述横梁本体的左右两端,每个所述端板均与多个所述梁板的端部连接,以构成凹槽结构。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顶盖后横梁,通过设置两个端板,每个端板均与多个梁板的端部连接,顶盖后横梁的两侧采用封闭式设计,可以构成凹槽结构,能有效提升顶盖后横梁的刚度,进而提升车辆主框架的稳定性,以及整车的扭转刚度。并且有利于减少顶盖后横梁的零部件数量,从而减轻顶盖后横梁的重量、降低车辆的油耗、实现节能环保的效果。

Description

车辆的顶盖后横梁和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车辆的顶盖后横梁和车辆。
背景技术
汽车的后备箱盖和顶盖安装在顶盖后横梁上,顶盖后横梁对于抵抗汽车扭转变形至关重要。
在一些相关技术中,顶盖后横梁的两端采用敞开式的结构设计,易发生开裂变形,导致顶盖后横梁抵抗汽车车身后部变形的能力比较差,汽车的扭转刚度较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旨在提出一种车辆的顶盖后横梁,所述顶盖后横梁可以提高整车的扭转刚度。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顶盖后横梁,包括:横梁本体,所述横梁本体弯折延伸且包括依次相连的多个梁板,每个所述梁板沿左右方向延伸;两个端板,两个所述端板分别设于所述横梁本体的左右两端,每个所述端板均与多个所述梁板的端部连接,以构成凹槽结构。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梁板为两个,且分别为沿横向延伸的第一梁板和沿纵向延伸的第二梁板,所述第二梁板的下边沿与所述第一梁板的前边沿连接,所述端板的下边沿与所述第一梁板连接,所述端板的前边沿与所述第二梁板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横梁本体的顶部设有连接翻边,所述连接翻边用于与所述车辆的顶盖相连。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与所述连接翻边相连的所述梁板设有支撑板,所述支撑板向上且向后倾斜延伸,所述支撑板的顶部用于支撑所述顶盖。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连接翻边设有涂胶槽,所述涂胶槽内设有粘胶层以与所述顶盖粘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涂胶槽为左右间隔布置的多个,所述支撑板的顶部在左右方向上位于相邻两个所述涂胶槽之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支撑板为左右间隔布置的多个。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横梁本体和所述端板的外周沿设有外翻边,所述外翻边与所述连接翻边连接构成环形翻边。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顶盖后横梁为一体件。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车辆的顶盖后横梁具有以下优势: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顶盖后横梁,通过设置两个端板,每个端板均与多个梁板的端部连接,顶盖后横梁的两侧采用封闭式设计,可以构成凹槽结构,能有效提升顶盖后横梁的刚度,进而提升车辆主框架的稳定性,以及整车的扭转刚度。并且有利于减少顶盖后横梁的零部件数量,从而减轻顶盖后横梁的重量、降低车辆的油耗、实现节能环保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车辆,包括上述的顶盖后横梁。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车辆具有的优势与顶盖后横梁相同,这里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顶盖后横梁总成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包括顶盖后横梁、顶盖和左D立柱、右D立柱;
图2是图1的剖视图;
图3是图2中圈示A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顶盖后横梁100;
横梁本体10;第一梁板11;第二梁板12;连接翻边13;涂胶槽131;支撑板14;支撑翻边141;外翻边15;梁板19;
端板20;
顶盖200;D立柱210。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顶盖后横梁100。
参照图1-图3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顶盖后横梁100可以包括:横梁本体10和两个端板20。
具体而言,如图3所示,横梁本体10可以弯折延伸,例如折痕沿车辆的左右方向(即车辆的Y方向)延伸,以形成垂直于左右方向排布的多个梁板19,使横梁本体10的机构设计更加合理。横梁本体10用以支撑车辆的顶盖200。具体地,横梁本体10可以包括依次相连的多个梁板19,每个梁板19可以沿左右方向延展。
相较于一些相关技术中顶盖后横梁由顶盖后横梁上板和顶盖后横梁下板组成,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横梁本体10可以为一体件。一方面,有利于降低开发与生产成本,并且不容易产生断裂。另一方面,可以减少零件的数量,有效减轻顶盖后横梁100的重量,进而有利于降低车辆的油耗,实现节能环保的效果。
此外,在一些相关技术中,顶盖后横梁的两端采用敞开式的结构设计,易发生开裂变形,导致顶盖后横梁抵抗汽车车身后部变形的能力比较差,汽车的扭转刚度较低。
而在本申请中,如图3所示,两个端板20可以分别设于横梁本体10的左右两端。并且,每个端板20均与多个梁板19的端部连接,以构成凹槽结构。换言之,通过设置端板20可以在顶盖后横梁100的两端形成全封闭式结构。
由此,通过端板20与多个梁板19的端部连接,任意相邻两个梁板19的弯折连接处在端板20的作用下都不易发生开裂或形变,顶盖后横梁100的结构稳定性高,极大地提升了顶盖后横梁100的抗变形能力,顶盖后横梁100不易产生扭转形变。具体应用时,能够极大地提升车辆后身的抗形变能力,进而提高整车的扭转刚度。另外,每个端板20可以与车辆的左右D立柱210搭接,以实现顶盖后横梁100的稳定安装。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顶盖后横梁100,通过设置两个端板20,每个端板20均与多个梁板19的端部连接,顶盖后横梁100的两侧采用封闭式设计,可以构成凹槽结构,能有效提升顶盖后横梁100的刚度,进而提升车辆主框架的稳定性,以及整车的扭转刚度。并且有利于减少顶盖后横梁100的零部件数量,从而减轻顶盖后横梁100的重量、降低车辆的油耗、实现节能环保的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梁板19的数量不做特殊限制。在一些具体的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3所示,梁板10可以为两个,并且分别记为第一梁板11和第二梁板12。其中,第一梁板11沿横向延伸(如车辆的X方向,如图2所示的前后方向),第二梁板12沿纵向延伸(如车辆的Z方向,如图2所示的上下方向)。并且,第二梁板12的下边沿与第一梁板11的前边沿连接,第二梁板12与第一梁板11可以大体构造为L形。
并且,如图3所示,端板20的下边沿与第一梁板11连接,端板20的前边沿与第二梁板12连接。由此,第一梁板11、第二梁板12和端板20可以构造为凹槽结构。在横梁本体10的左右两端,第一梁板11、第二梁板12和端板20的交汇处可以分别形成锥形的封闭结构,可以有效提升顶盖后横梁100的结构稳定性,提升顶盖后横梁100的扭转刚度,抗形变性能强。
为了使顶盖后横梁100可以稳定安装车辆的顶盖200,如图3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横梁本体10的顶部可以设有连接翻边13。连接翻边13可以设于最上侧一个梁板19的边沿,并且连接翻边13沿横向延伸以与顶盖200的延伸方向相同。
具体地,连接翻边13用于与车辆的顶盖200相连。通过设置连接翻边13,可以有效增顶盖后横梁100与顶盖200的接触面积,进而有利于实现顶盖200的稳定安装效果,避免顶盖200因与顶盖后横梁100的接触面积过小而导致接触不稳或连接开裂,也避免顶盖200在长时间使用后在梁板19边沿作用下出现弯折变形。
在顶盖后横梁100包括连接翻边13的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与连接翻边13直接相连的梁板19可以设有支撑板14,并且支撑板14可以向上且向后倾斜延伸。例如,支撑板14可以是长条形的板体等,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不做特殊限制。
具体地,支撑板14的顶部用于支撑顶盖200,与连接翻边13共同实现顶盖200的支撑效果。通过设置支撑板14可以使顶盖200更多区域受到支撑作用,有利于使顶盖200所受到的支撑力更加均匀,顶盖后横梁100的结构设计更加合理。
在一些具体的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支撑板14的顶部可以弯折形成支撑翻边141,支撑翻边141可以为金属薄片等,并且支撑翻边141沿横向延伸用以支撑顶盖200。由此,支撑翻边141可以有效增大与顶盖200的接触面积,所能实现的支撑效果更好。
为实现顶盖200的固定连接,在一些实施例中,连接翻边13可以设有涂胶槽131,例如,涂胶槽131可以是沿左右方向延伸的长条形的凹槽等。并且,涂胶层内可以设有粘胶层,用以与顶盖200粘接。
通过设置涂胶槽131,可以避免涂胶层外溢而影响顶盖200的固定安装效果。并且可以便捷地将粘胶层涂在涂胶槽131内,操作十分方便。此外,通过粘胶而非螺钉等方式将顶盖200固定连接于顶盖后横梁100,可以避免在顶盖200上加工螺纹孔,进而可以节约装配的工序,提高装配的效率。
在连接翻边13设有涂胶槽131的一些实施例中,支撑板14的布置位置可以根据涂胶槽131的设置位置灵活设置。例如,涂胶槽131可以设置多个,多个涂胶槽131可以沿左右方向间隔布置。设置多个涂胶槽131可以使顶盖200的固定效果更加稳定。并且,支撑板14的顶部在左右方向上可以位于相邻两个涂胶槽131的之间。举例而言,涂胶槽131为沿左右方向延伸的长条形槽,并且多个涂胶槽131沿左右方向排布,任意相邻设置的两个涂胶槽131具有彼此靠近的端部和彼此远离的端部,在左右方向上,支撑板14的顶部可以位于上述两个涂胶槽131的彼此远离的端部之间,以使支撑板14的布置位置更加灵活。
由此,相邻两个涂胶槽131和支撑板14的顶部可以形成三角形的稳定支撑结构,对顶盖200的支撑效果好。并且,在能实现稳定支撑效果的同时,可以省去相关技术中的顶盖后横梁上板,极大地减轻了顶盖后横梁100的重量,进而减轻整车的重量,有利于降低油耗,实现节能环保的效果。
在一些具体的实施例中,连接翻边13上可以设置四个涂胶槽131及两个支撑板14,两个支撑板14分别位于相邻两个涂胶槽131的彼此远离端之间。位于连接翻边13左侧的两个涂胶槽131可以与对应支撑板14的顶部形成一个三角形支撑结构,位于连接翻边13右侧的两个涂胶槽131也可以与对应支撑板14的顶部形成一个三角形支撑结构。进而顶盖200的左右两侧都可以受到稳定的支撑力作用,顶盖200的稳定支撑效果更好。
再例如,支撑板14可以为左右间隔布置的多个,多个支撑板14可以增大与顶盖200的接触面积,所能实现的支撑效果更加稳定。并且,多个支撑板14间隔布置,可以使顶盖200受到的支撑力更加均匀,避免某一个支撑板14受到顶盖200的压力过大而导致疲劳损伤,有利于提升支撑板14的使用寿命。
在一些具体的实施例中,设置有两个支撑板14,并且,两个支撑板14对称布置,可以对顶盖200实现稳定支撑效果的同时,每个支撑板14所受到的压力大致均等,可以使支撑板14的使用寿命极大提升。
在横梁本体10的顶部设有连接翻边13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横梁本体10和端板20的外周沿可以设有外翻边15,外翻边15相对于相连的端板20或梁板19向远离凹槽区域的方向翻折延伸。并且,外翻边15可以与连接翻边13连接构成环形翻边。
一方面,通过设置外翻边15,可以避免顶盖后横梁100的外周存在凹槽、缺口等容易开裂的区域,顶盖后横梁100的扭转刚度强,抗形变能力好。另一方面,所构成的环形翻边均可以用于与顶盖200相连,以增大对顶盖200的支撑固定面积,提高支撑效果。
举例而言,在横梁本体10包括第一梁板11和第二梁板12的实施例中,外翻边15可以包括第一外翻边、第二外翻边和第三外翻边。其中,第一外翻边与左端端板20的上边沿和后边沿相连,并相对于该端板20向左翻折延伸。第二外翻边与右端端板20的上边沿和后边沿相连,并且相对于该端板20向右延伸。第三外翻边与第一梁板11的后边沿相连,并且相对于第一梁板11向后延伸。第一外翻边、第二外翻边、第三外翻边与连接翻边13可以形成环形翻边,由此可以提高顶盖后横梁100的扭转刚度。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顶盖后横梁100可以为一体件,例如,顶盖后横梁100为一体钣金件。由此,一体件的结构稳定性高,不容易产生断裂,有利于提升顶盖后横梁100的扭转刚度。并且,顶盖后横梁100为一体件有利于提高加工效率。在连接翻边13设有支撑板14的实施例中,顶盖后横梁100为一体钣金件,在加工顶盖后横梁100的过程中,梁板19可以切割后朝向上且向后弯折,以形成支撑板14,加工效率大大提高。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包括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的顶盖后横梁100。由于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顶盖后横梁100具有上述有益的技术效果,因此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通过设置两个端板20,每个端板20均与多个梁板19的端部连接,顶盖后横梁100的两侧采用封闭式设计,可以构成凹槽结构,能有效提升顶盖后横梁100的刚度,进而提升车辆主框架的稳定性,以及整车的扭转刚度。并且有利于减少顶盖后横梁100的零部件数量,从而减轻顶盖后横梁100的重量、降低车辆的油耗、实现节能环保的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的其他构成以及操作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都是已知的,这里不再详细描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车辆的顶盖后横梁,其特征在于,包括:
横梁本体(10),所述横梁本体(10)弯折延伸且包括依次相连的多个梁板(19),每个所述梁板(19)沿左右方向延伸;
两个端板(20),两个所述端板(20)分别设于所述横梁本体(10)的左右两端,每个所述端板(20)均与多个所述梁板(19)的端部连接,以构成凹槽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顶盖后横梁,其特征在于,所述梁板(19)为两个,且分别为沿横向延伸的第一梁板(11)和沿纵向延伸的第二梁板(12),所述第二梁板(12)的下边沿与所述第一梁板(11)的前边沿连接,所述端板(20)的下边沿与所述第一梁板(11)连接,所述端板(20)的前边沿与所述第二梁板(12)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顶盖后横梁,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梁本体(10)的顶部设有连接翻边(13),所述连接翻边(13)用于与所述车辆的顶盖(200)相连。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的顶盖后横梁,其特征在于,与所述连接翻边(13)相连的所述梁板(19)设有支撑板(14),所述支撑板(14)向上且向后倾斜延伸,所述支撑板(14)的顶部用于支撑所述顶盖(200)。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的顶盖后横梁,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翻边(13)设有涂胶槽(131),所述涂胶槽(131)内设有粘胶层以与所述顶盖(200)粘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辆的顶盖后横梁,其特征在于,所述涂胶槽(131)为左右间隔布置的多个,所述支撑板(14)的顶部在左右方向上位于相邻两个所述涂胶槽(131)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辆的顶盖后横梁,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板(14)为左右间隔布置的多个。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的顶盖后横梁,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梁本体(10)和所述端板(20)的外周沿设有外翻边(15),所述外翻边(15)与所述连接翻边(13)连接构成环形翻边。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的顶盖后横梁,其特征在于,所述顶盖后横梁为一体件。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的顶盖后横梁。
CN202221454633.6U 2022-06-09 2022-06-09 车辆的顶盖后横梁和车辆 Active CN21739664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454633.6U CN217396649U (zh) 2022-06-09 2022-06-09 车辆的顶盖后横梁和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454633.6U CN217396649U (zh) 2022-06-09 2022-06-09 车辆的顶盖后横梁和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396649U true CN217396649U (zh) 2022-09-09

Family

ID=8314729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454633.6U Active CN217396649U (zh) 2022-06-09 2022-06-09 车辆的顶盖后横梁和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39664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562065B1 (en) Integral body of ultra-micro pure electric vehicle at low speed
US11772473B2 (en) Electric vehicle
CN211519682U (zh) 车辆前地板总成及横梁
CN103552445B (zh) 一种汽车全景天窗加强环
CN104590392A (zh) 一种门槛梁结构以及包含该结构的动力电池吊挂总成
CN217396649U (zh) 车辆的顶盖后横梁和车辆
CN101795929B (zh) 罩顶面板以及汽车的前部车体构造
CN107985422B (zh) 纯电动汽车的下车身结构
CN210191591U (zh) 用于多底盘匹配的副车架结构
CN209757277U (zh) 一种汽车发动机盖的外板加强板
CN110316258B (zh) 前地板总成及车辆
CN217022662U (zh) 能同时兼顾多种配置车型的铝合金前副车架
CN207790867U (zh) 风窗横梁总成结构
CN203237296U (zh) 车辆后地板纵梁总成以及车辆后部结构
CN201961385U (zh) 一种汽车顶盖后横梁总成
CN201538357U (zh) 汽车前纵梁
CN111216527A (zh) 一种汽车全景天窗顶盖总成
CN204323017U (zh) 电机控制器安装支架
CN219360803U (zh) 一种用于汽车车门抗凹刚度增强的结构
CN215398286U (zh) 一种前座椅横梁总成结构
CN217672828U (zh) 车身结构和车辆
CN217918138U (zh) 一种汽车后地板后段总成、车身及车辆
CN211167104U (zh) 汽车及汽车a柱加强板总成
US20090085336A1 (en) Stiffening Device
CN219191880U (zh) 一种车门加强结构及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