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361714U - 一种软包模组无极耳转接支架fpc采压采温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软包模组无极耳转接支架fpc采压采温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361714U
CN217361714U CN202220469636.0U CN202220469636U CN217361714U CN 217361714 U CN217361714 U CN 217361714U CN 202220469636 U CN202220469636 U CN 202220469636U CN 217361714 U CN217361714 U CN 21736171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pc
support
package
soft
tab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469636.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永伟
唐文兵
吴广
冯礼健
叶国华
曾国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Greenway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Greenwa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Greenway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Greenwa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0469636.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36171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36171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36171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Battery Mounting, Suspend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软包模组无极耳转接支架FPC采压采温结构,包括:FPC排线,集成有电压信号采集镍片以及温度检测感应探头NTC;软包电芯组,由数个软包电芯构成,且软包电芯顶端设有极耳,FPC排线设于极耳间,并通过激光电焊方式与极耳焊接;电芯支架,设于软包电芯组两侧;BMS组件,包括一BMS保护板以及一保护板支架,本实用新型将FPC排线通过点焊直接固定于软包电芯组上,中间无极耳支架转接,节省了结构空间,FPC排线上镍片极耳采集电池包电压信号传输到BMS保护板上,FPC排线上的感温探头NTC采集到温度信号传输到BMS保护上,BMS保护通过采集电压信号和温度信号来监控电池充放电的电压及发热情况,从而达到监控电池包安全性及稳定性。

Description

一种软包模组无极耳转接支架FPC采压采温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动力电池的电压信号采集和温度监测的转接输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软包模组无极耳转接支架FPC采压采温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锂电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电动车采用可充电锂离子电池,其中软包电芯亦被广泛用于各种环境。电池包的串并连接,电池电压输入、输出信号采集,温度监测等这些所采用的方案至关重要,本专利提供一种软包电芯的电池电压信号采集、温度监测转接输出的解决方案。
行业内对电池电压信号采集、温度监测输出常用的有两种:
1、使用电芯支架+连接片点焊+连接片极耳焊线+带线连接器输出采压信号;NTC探头布设+带线连接器,输出温度检测信号。
2、使用极耳支架+极耳点焊+软排线+铜排+带线连接器输出采压信号;NTC探头布设+带线连接器输出温度检测信号。
但上述方式普遍具有以下问题:
1、极耳焊接采压线+NTC带线材布设+极耳支架,占据结构空间,走线复杂,线皮容易磨损,有安全隐患。
2、生产自动化低,生产焊接人工操作,稳定性、可靠性、安全性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软包模组无极耳转接支架FPC采压采温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软包模组无极耳转接支架FPC采压采温结构,包括:
FPC排线,用于采集电池组电压以及温度信号,所述FPC排线上集成有电压信号采集镍片以及温度检测感应探头NTC;
软包电芯组,用于提供电力能源,所述软包电芯组由数个软包电芯构成,且所述软包电芯顶端设有极耳,所述极耳分为正极极耳以及负极极耳,所述FPC排线设于所述正极极耳以及所述负极极耳间,并通过激光电焊方式与所述正极极耳以及所述负极极耳焊接;
电芯支架,用于固定安装并保护所述软包电芯组,所述电芯支架设于所述软包电芯组两侧;
BMS组件,用于控制并检测所述软包电芯组,所述BMS组件包括一BMS保护板以及一保护板支架,所述保护板支架通过螺丝固定安装于所述电芯支架上,所述BMS保护板设于所述保护板支架上。
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FPC排线一端设有一排线连接器,所述排线连接器与所述BMS保护板上相对应的连接器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软包电芯的B+/B-极分别通过一B+带线连接器以及一B-带线连接器与所述BMS保护板上相对应的B+/B-极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B+带线连接器以及所述B-带线连接器均通过一带线连接器螺丝固定安装于所述软包电芯组上。
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软包电芯的正负极与所述BMS保护板上相对应的P+/P-极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软包电芯间通过橡胶泡棉粘合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极耳间设有EVA泡棉。
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软包电芯组两侧通过数个锁铜排螺丝固定连接有汇流铜排。
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电芯支架与所述软包电芯间通过一EVA背胶泡棉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电芯支架采用塑胶制成。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实用新型将FPC排线通过点焊直接固定于软包电芯组上,中间无极耳支架转接,节省了结构空间,FPC排线上镍片极耳采集电池包电压信号传输到BMS保护板上,FPC排线上的感温探头NTC采集到温度信号传输到BMS保护上,BMS保护通过采集电压信号和温度信号来监控电池充放电的电压及发热情况,从而达到监控电池包安全性及稳定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软包模组无极耳转接支架FPC采压采温结构的***图。
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FPC排线;2、软包电芯组;21、软包电芯;22、电芯极耳;23、B+带线连接器;24、B-带线连接器;25、橡胶泡棉;26、EVA泡棉;27、汇流铜排;28、EVA背胶泡棉;3、电芯支架;41、BMS保护板;42、保护板支架。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 “下”、 “前”、 “后”、“左”、 “右”、 “竖直”、 “水平”、 “顶”、 “底”、 “内”、 “外”、 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组件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为了说明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技术方案,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来进行说明。
实施例
请参阅图1,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软包模组无极耳转接支架FPC采压采温结构,包括:
FPC排线1,用于采集电池组电压以及温度信号,FPC排线1上集成有电压信号采集镍片以及温度检测感应探头NTC;
软包电芯组2,用于提供电力能源,软包电芯组2由数个软包电芯21构成,且软包电芯21顶端设有极耳22,极耳22分为正极极耳以及负极极耳,FPC排线1设于正极极耳以及负极极耳间,并通过激光电焊方式与正极极耳以及负极极耳焊接;
电芯支架3,用于固定安装并保护软包电芯组2,电芯支架3设于软包电芯组2两侧;
BMS组件,用于控制并检测软包电芯组2,BMS组件包括一BMS保护板41以及一保护板支架42,保护板支架42通过螺丝固定安装于电芯支架3上,BMS保护板41设于保护板支架42上。
在本实施例中,FPC排线1一端设有一排线连接器,排线连接器与BMS保护板41上相对应的连接器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软包电芯21的B+/B-极分别通过一B+带线连接器23以及一B-带线连接器24与BMS保护板41上相对应的B+/B-极连接。
进一步的,B+带线连接器23以及B-带线连接器24均通过一带线连接器螺丝固定安装于软包电芯组2上。
在本实施例中,软包电芯21的正负极与BMS保护板41上相对应的P+/P-极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软包电芯21间通过橡胶泡棉25粘合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极耳22间设有EVA泡棉26。
在本实施例中,软包电芯组2两侧通过数个锁铜排螺丝固定连接有汇流铜排27。
在本实施例中,电芯支架3与软包电芯21间通过一EVA背胶泡棉28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电芯支架3采用塑胶制成。
虽然已参照几个典型实施方式描述了本实用新型,但应当理解,所用的术语是说明和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术语。由于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多种形式具体实施而不脱离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实质,所以应当理解,上述实施方式不限于任何前述的细节,而应在随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精神和范围内广泛地解释,因此落入权利要求或其等效范围内的全部变化和改型都应为随附权利要求所涵盖。

Claims (10)

1.一种软包模组无极耳转接支架FPC采压采温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FPC排线,用于采集电池组电压以及温度信号,所述FPC排线上集成有电压信号采集镍片以及温度检测感应探头NTC;
软包电芯组,用于提供电力能源,所述软包电芯组由数个软包电芯构成,且所述软包电芯顶端设有极耳,所述极耳分为正极极耳以及负极极耳,所述FPC排线设于所述正极极耳以及所述负极极耳间,并通过激光电焊方式与所述正极极耳以及所述负极极耳焊接;
电芯支架,用于固定安装并保护所述软包电芯组,所述电芯支架设于所述软包电芯组两侧;
BMS组件,用于控制并检测所述软包电芯组,所述BMS组件包括一BMS保护板以及一保护板支架,所述保护板支架通过螺丝固定安装于所述电芯支架上,所述BMS保护板设于所述保护板支架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软包模组无极耳转接支架FPC采压采温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FPC排线一端设有一排线连接器,所述排线连接器与所述BMS保护板上相对应的连接器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软包模组无极耳转接支架FPC采压采温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软包电芯的B+/B-极分别通过一B+带线连接器以及一B-带线连接器与所述BMS保护板上相对应的B+/B-极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软包模组无极耳转接支架FPC采压采温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B+带线连接器以及所述B-带线连接器均通过一带线连接器螺丝固定安装于所述软包电芯组上。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软包模组无极耳转接支架FPC采压采温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软包电芯的正负极与所述BMS保护板上相对应的P+/P-极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软包模组无极耳转接支架FPC采压采温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软包电芯间通过橡胶泡棉粘合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软包模组无极耳转接支架FPC采压采温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极耳间设有EVA泡棉。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软包模组无极耳转接支架FPC采压采温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软包电芯组两侧通过数个锁铜排螺丝固定连接有汇流铜排。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软包模组无极耳转接支架FPC采压采温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芯支架与所述软包电芯间通过一EVA背胶泡棉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软包模组无极耳转接支架FPC采压采温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芯支架采用塑胶制成。
CN202220469636.0U 2022-03-04 2022-03-04 一种软包模组无极耳转接支架fpc采压采温结构 Active CN21736171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469636.0U CN217361714U (zh) 2022-03-04 2022-03-04 一种软包模组无极耳转接支架fpc采压采温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469636.0U CN217361714U (zh) 2022-03-04 2022-03-04 一种软包模组无极耳转接支架fpc采压采温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361714U true CN217361714U (zh) 2022-09-02

Family

ID=8305193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469636.0U Active CN217361714U (zh) 2022-03-04 2022-03-04 一种软包模组无极耳转接支架fpc采压采温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36171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4848959U (zh) 一种电池模组、具有该电池模组的电池包和车辆
CN214477806U (zh) 单侧电压温感采集组件
CN213991166U (zh) 一种用于采集并优化采样电池温度电压的易拆卸装置
CN217361714U (zh) 一种软包模组无极耳转接支架fpc采压采温结构
CN203225290U (zh) 电池组
CN111816946A (zh) 一种电池模组温度传感器以及电池模组
CN217881637U (zh) 一种电池模组抽样检测装置
CN111129413A (zh) 电池模组加热采集装置、电池模组及车辆
CN213026313U (zh) 一种扁平化内连接储能电池单元
CN213278319U (zh) 一种新型电池包小模块结构
CN114744375B (zh) 电池及电池包
CN214043923U (zh) 一种采温采压装置、电池模组及电池包
CN211654988U (zh) 电池模块、电池组及使用电池组的装置
CN210040356U (zh) 车载电池模块单元
CN213692275U (zh) 一种软包电池转接板及软包电池
CN220753530U (zh) 一种锂电池采集模组和电池包
CN216818438U (zh) 一种可监控锂离子电池运行状态的电池结构
CN220106818U (zh) 动力电池信息采集结构及采集***
CN220306473U (zh) 采样组件、电池模组及储能装置
CN218602524U (zh) 一种动力电池电压和温度信号采集装置
CN214797520U (zh) 一种电池阵列、电池模组、电池包及电动车辆
CN218973678U (zh) 采样结构及电池包
CN220066050U (zh) 电池
CN219350532U (zh) 一种电池模组、电池包及车辆
CN213340618U (zh) 一种动力电池一体化电芯组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