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360724U - 散热模块 - Google Patents

散热模块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360724U
CN217360724U CN202220554340.9U CN202220554340U CN217360724U CN 217360724 U CN217360724 U CN 217360724U CN 202220554340 U CN202220554340 U CN 202220554340U CN 217360724 U CN217360724 U CN 21736072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pipe
heat
fins
section
section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554340.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哲嘉
高士杰
邱柏钧
黄俊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ehong Guangzhou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ehong Guangzhou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ehong Guangzhou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Zehong Guangzhou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36072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36072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10/00Energy efficient computing, e.g. low power processors, power management or thermal management

Landscapes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Semiconductors Or Solid State Devices (AREA)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一种散热模块包括一均温板、一第一鳍片组与一热管组。均温板用以热接触一发热源,第一鳍片组则包含有多个第一鳍片,依序平行排列,而热管组包含一第一热管,第一热管夹合于均温板与第一鳍片组之间。其中,第一热管热接触均温板以及第一鳍片,以提升散热效率。

Description

散热模块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散热模块,特别涉及一种具有热管的散热模块。
背景技术
随着电脑运算能力的日益增强,中央处理器等电子元件工作时的温度控制越来越重要。而当电脑***内的工作芯片(即发热源)的运算速度不断提升,升高了***内的环境温度,进而降低***稳定度。为了解决所述问题,业界将热管(Heat Pipe)搭配散热鳍片(Cooling fin)所组成的散热模块接触工作芯片,使得工作芯片的热能能够通过散热模块排出***之外,以控制电脑***内的温度,进而维持电脑***的稳定性。
一般而言,散热模块的热管连接至需要散热的热源,而热管另连接至散热鳍片,借以将热量藉热管传送至散热鳍片,进而将热量带出电脑***,以提升电子元件的工作可靠度。
然而,面对日益增进的科技进步,现存的散热模块的热导仍属效能不彰、尚存在改善空间,以使得电脑***内的散热模块的效能得以提升,是目前相关业者所面临的挑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散热模块,用以解决以上现有技术所提到的困难。
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提供一种散热模块。散热模块包括一均温板、一第一鳍片组与一热管组。均温板用以热接触一发热源,第一鳍片组则包含有多个第一鳍片,依序平行排列,而热管组包含一第一热管,第一热管夹合于均温板与第一鳍片组之间。其中,第一热管热接触均温板以及第一鳍片。
依据本实用新型一或多个实施例,第一热管面向第一鳍片组的表面为平直底面。
依据本实用新型一或多个实施例,均温板包含有一上板、一下板以及多个毛细层。上板与下板之间形成一腔体,下板包含一热源区域,用以接触发热源,而毛细层形成于上板以及下板的内表面。
依据本实用新型一或多个实施例,均温板还包含有多个粉柱,形成于腔体之中,并连接上板以及下板中的毛细层。此外,均温板还包含有多个金属结构,形成于粉柱之间,以将腔体区分为多个区域。
依据本实用新型一或多个实施例,均温板还包含有多个粉条,形成于腔体中,并位于远离热源区域的部分区域之中。
依据本实用新型一或多个实施例,均温板的上板包含有一第一凹沟,第一凹沟形成于上板面向第一鳍片组的一表面,且第一热管呈U字形,第一热管包含一第一段与两个第二段,第一段连接所述第二段,且第一热管的第一段夹合于第一鳍片组与均温板之间,并直接接触均温板的第一凹沟以及第一鳍片组。
依据本实用新型一或多个实施例,均温板还包含有一第二凹沟,第二凹沟形成于上板面向第一鳍片组的表面,第一鳍片组还包含两个第一贯穿通道,第一贯穿通道贯穿第一鳍片,且热管组还包含一第二热管,第二热管包含一第一U型段与两个第一弯折段,第一U型段位于第二凹沟内,且分别连接第一弯折段,第一弯折段的一部分伸入第一贯穿通道之中,且直接接触第一鳍片。
依据本实用新型一或多个实施例,均温板还包含有一第三凹沟,第三凹沟形成于上板面向第一鳍片组的表面,且热管组还包含一第三热管,第三热管包含有一第二U型段与两个第二弯折段,第二U型段位于第三凹沟内,且分别连接第二弯折段。
依据本实用新型一或多个实施例,散热模块还包含有一第二鳍片组,而第二鳍片组包含有多个第二鳍片以及两个第二贯穿通道。第二鳍片依序间隔并排,而第二贯穿通道贯穿第二鳍片。其中,第二弯折段的一部分伸入第二贯穿通道之中,且直接接触第二鳍片。
依据本实用新型一或多个实施例,均温板的上板包含有一第五凹沟,第五凹沟形成于上板面向第一鳍片组的表面,热管组还包含有一第五热管,第五热管包含有一第三U型段与两个第三弯折段,第三U型段连接第三弯折段且位于第三弯折段之间,第三U型段包含有一第一段以及两个第二段,而第三U型段的第一段位于第三U型段的第二段之间,第三U型段的第一段位于第五凹沟内并贴合第五凹沟的内壁,而第三U型段的第一段与第三U型段的第二段直接接触第一鳍片组,而第三U型段的第二段外露第五凹沟。此外,第二鳍片组还包含有两个第五贯穿通道,第五贯穿通道贯穿第二鳍片,其中,第五热管的第三弯折段的一部分伸入第五贯穿通道之中,且直接接触第二鳍片。
如此,通过以上各实施例的所述架构,本实用新型让热管与均温板与鳍片组紧密贴合,以提升散热模块的散热效率。
以上所述仅用以阐述本实用新型所欲解决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及其产生的技术效果等等,本实用新型的具体细节将在下文的实施方式及相关附图中详细介绍。
附图说明
为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优点与实施例能更明显易懂,说明书附图的说明如下: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散热模块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图1的散热模块的另一角度立体示意图;
图3是图1的散热模块的分解示意图;
图4是图1的散热模块的均温板的立体示意图;
图5为图1的散热模块沿剖面线5-5所绘制的剖视图;
图6为图1的散热模块沿剖面线6-6所绘制的剖视图;以及
图7为图1的散热模块的均温板的上板的一立体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散热模块
200:均温板
210:上板
211:表面
220:第一凹沟
230:第二凹沟
240:第三凹沟
250:第四凹沟
260:下板
262:发热源
270:第五凹沟
300:第一鳍片组
310:第一鳍片
330:线状沟槽
331:平直底面
340:第一贯穿通道
350:第三贯穿通道
400:第二鳍片组
410:第二鳍片
420:第二贯穿通道
430:第四贯穿通道
440:第五贯穿通道
500:热管组
510:第一热管
513:第一段
514:第二段
520:第二热管
523:第一U型段
524:第一弯折段
530:第三热管
533:第二U型段
534:第二弯折段
540:第四热管
550:第五热管
553:第三U型段
554:第三弯折段
555:第一段
556:第二段
610:毛细层
620:粉柱
630:热源区域
640:金属结构
650:粉条
660:腔体
5-5、6-6:剖面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以附图公开本实用新型的多个实施例,为明确说明起见,许多实务上的细节将在以下叙述中一并说明。然而,应了解到,这些实务上的细节不应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也就是说,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这些实务上的细节是非必要的。此外,为简化附图起见,一些现有惯用的结构与元件在附图中将以简单示意的方式示出。
图1是一种散热模块的立体示意图,而图2为其另一角度立体示意图,其中图1省略部分鳍片,以方便说明热管组的配置。图3是图1的散热模块的分解示意图。图4则是散热模块的均温板的立体示意图。图5为图1的散热模块沿剖面线5-5所绘制的剖视图,图6为图1的散热模块沿剖面线6-6所绘制的剖视图。此外,图7为图1的散热模块的均温板的上板的一立体示意图。
如图1与图2所示,散热模块100包括一均温板200、一第一鳍片组300与一热管组500。均温板200用以热接触一发热源262。第一鳍片组300包含多个第一鳍片310。第一鳍片310依序间隔平行并排。热管组500包含一第一热管510。第一热管510的一部分夹合于均温板200与第一鳍片组300之间,第一热管510的另一部分则仅直接接触这些第一鳍片310,然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于此。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热管510呈U字形,且第一热管510包含一第一段513与两个第二段514。第一段513连接这些第二段514,且位于这些第二段514之间。第一段513的长轴方向与第二段514的长轴方向相交,例如是正交。第一段513夹合于第一鳍片组300与均温板200之间,用以吸收由均温板200所传来的热能。此外,第二段514的长轴方向相互平行,且第一热管510的两相对末端分别位于这些第二段514上。然而,本实用新型亦不限定于此。如此,由于第一热管510的第一段513能够吸收由均温板200所传来的热能,并且同步地双向传至这些第二段514,从而传至第一鳍片组300中,如此,不仅提供更高功率的表现,进而达成快速完成热交换的目的,更能够缩短第一热管510内部的回水距离,提高整体效能。
图5为图1的散热模块100沿剖面线5-5所制成的剖视图。图6为图1的散热模块100沿剖面线6-6所制成的剖视图。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鳍片组300上设有线状沟槽330形成于第一鳍片组300面向均温板200的一面。线状沟槽330具有一平直底面331,此些平直底面331彼此平行。每个平直底面331与第一热管510的第二段514的宽度约相同。均温板200的上板210则形成有一第一凹沟220,面向第一鳍片组300的一面,例如是图4中的表面211。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5所示,第一热管510的第一段513位于第一凹沟220内。更具体地,第一热管510的第一段513的部分位于第一凹沟220内,直接接触均温板200,意即匹配其外型而贴合第一凹沟220的内壁。第一段513的部分亦直接接触第一鳍片组300。此外,第一热管510的第二段514位于线状沟槽330内,更具体地,第一热管510的第二段514的部分则紧密贴合线状沟槽330的平直底面331。
此外,在一些实施例中,热管组500包含一第二热管520。第二热管520的一部分亦夹合于均温板200与第一鳍片组300之间,第二热管520的另部分则***这些第一鳍片310内。举例来说,第二热管520包含一第一U型段523与两个第一弯折段524。第一U型段523连接第一弯折段524,且位于第一弯折段524之间,而第一U型段523则夹合于第一鳍片组300与均温板200之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5所示,均温板200还包含一第二凹沟230。第二凹沟230形成于上板210的表面211。第一鳍片组300还包含两个第一贯穿通道340。第一贯穿通道340贯穿这些第一鳍片310。第一U型段523位于第二凹沟230内,且第二热管520的第一弯折段524的一部分伸入第一贯穿通道340内,且直接接触这些第一鳍片310,意即,直接接触第一贯穿通道340的内壁。
第一U型段523的外表面直接接触均温板200,并贴合第二凹沟230的内壁。第二热管520的第一U型段523能够吸收由均温板200所传来的热能,并且同步地双向传至这些第一弯折段524,从而传送至第一鳍片组300内,如此,不仅达成快速完成热交换的目的,更够提高整体效能。
在一些实施例中,均温板200还包含一第三凹沟240。第三凹沟240形成于上板210的表面211,而热管组500还包含一第三热管530。第三热管530包含一第二U型段533与两个第二弯折段534。第二U型段533连接这些第二弯折段534,且位于这些第二弯折段534之间,且第二U型段533夹合于第一鳍片组300与均温板200之间。更具体地,第二U型段533位于第三凹沟240内,此外,第二U型段533的外表面亦直接接触第一鳍片310,以紧密贴合第一鳍片310与均温板200的第三凹沟240的内壁。
在一些实施例中,均温板200还包含一第五凹沟270。第五凹沟270形成于上板210的表面211,而热管组500还包含一第五热管550。第五热管550包含一第三U型段553与两个第三弯折段554。第三U型段553连接这些第三弯折段554,且位于这些第三弯折段554之间,且第三U型段553夹合于第一鳍片组300与均温板200之间。因此,第三U型段553位于第五凹沟270内,此外,第三U型段553的外表面亦直接接触第一鳍片310,以紧密贴合第一鳍片310与均温板200的第五凹沟270的内壁。
更具体地,第三U型段553包含有一第一段555以及两个第二段556,而第一段555位于第二段556之间,第三U型段553的第一段555位于第五凹沟270内,直接接触均温板200,意即匹配其外型而贴合第五凹沟270的内壁。第三U型段553的第一段555与第二段556直接接触第一鳍片组300。此外,第三U型段553的第二段556则外露于第五凹沟270。
再参阅图1、图2与图6,散热模块100还包含一第二鳍片组400。第二鳍片组400邻近第一鳍片组300。第二鳍片组400包含多个第二鳍片410。第二鳍片410依序间隔平行并排,第二鳍片组400还包含有两个第二贯穿通道420。第二贯穿通道420依序贯穿第二鳍片410。第二弯折段534的一部分伸入第二贯穿通道420内,且直接接触这些第二鳍片410,意即贴合第二贯穿通道420的内壁。故,第三热管530的第二U型段533能够吸收由均温板200所传来的热能,并且同步地双向传至这些第二弯折段534,从而传送至第二鳍片组400中。
同时参阅图4,均温板200包含两个第四凹沟250。第四凹沟250彼此平行,且形成于上板210的表面211,且接通第二凹沟230,每个第四凹沟250的长轴方向相互平行。
同时参阅图5与图6,第一鳍片组300还包含至少一第三贯穿通道350,例如是2个,然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于此。第三贯穿通道350贯穿第一鳍片310。第二鳍片组400还包含至少一第四贯穿通道430,例如是2个,然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于此。第四贯穿通道430贯穿第二鳍片410,且同轴对准第三贯穿通道350。热管组500还包含至少一第四热管540,例如是2个,然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于此。第二鳍片组400还包含至少一第五贯穿通道440,例如是2个,然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于此。第五热管550的第三弯折段554经由第五贯穿通道440,贯穿第二鳍片410。
此外,第四热管540的一部分受压合于第一鳍片组300与均温板200之间,亦即,位于第一鳍片组300与均温板200的第四凹沟250内,以便直接接触第一鳍片组300与均温板200的第四凹沟250的内壁。每个第四热管540的另一部分同时穿过第三贯穿通道350及第四贯穿通道430,且直接接触第一鳍片310与第二鳍片410,意即匹配其外型而贴合第一贯穿通道340及第二贯穿通道420的内壁。
在一些实施例中,同时参阅图1、图2、图4以及图7,其中图7为上板210的仰视图。如图中所示,均温板200包含有一上板210、一下板260以及多个毛细层610。上板210与下板260之间则形成一腔体660。下板260包含有一热源区域630,用以接触一发热源262,例如是一中央处理器等发热元件,而毛细层610则分别形成于上板210的内表面,以及下板260的内表面。
此外,均温板200还包含有多个粉柱620以及多个金属结构640,形成于腔体660之中,粉柱620连接上板210以及下板260中的毛细层610。金属结构640,可以是金属块或是金属毛细结构,金属结构640顺着热管的形状,形成于粉柱620之间,以将腔体660区分为多个区域。此外,粉条650亦形成于腔体660之中,较佳地粉条650形成于远离热源区域630的区域。其中,粉柱620与粉条650可以是由粉末冶金所构成的金属毛细结构,然本实用新型却不限定于此。在一些实施例中,粉柱620可以是圆柱、方柱、三角形柱体或多边形柱体,粉条650则可以是长方形柱体、椭圆形柱体或多边形长柱体,其均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构思与保护范围。
毛细层610接触金属结构640,以使金属结构640可作为毛细层610的边界,进而达到将毛细层610分区的效果。此分区的结构能通过金属结构640将工作液体(即液态工作流体)区分在毛细层610的多个特定区域,彼此一定程度地相隔开,然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于此。
在一些实施例中,粉柱620、金属结构640或粉条650可以介于多个毛细层610之间,或者直接形成于上板210以及下板260的表面,其均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构思与保护范围。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热管510、第二热管520、第三热管530以及第五热管550面向第一鳍片组300的表面较佳地为平直底面,而第四热管540面向第一鳍片组300的表面较佳地为圆形,然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于此。如此,通过以上各实施例的所述架构,本实用新型让热管与均温板以及鳍片组紧密贴合,以提升散热模块的散热效率。
最后,上述所公开的各实施例中,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和范围内,可作各种变动与润饰,都可被保护于本实用新型中。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视权利要求所界定者为准。

Claims (9)

1.一种散热模块,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均温板,用以热接触一发热源;
一第一鳍片组,包含多个第一鳍片,依序平行排列;以及
一热管组,包含一第一热管,该第一热管夹合于该均温板与该第一鳍片组之间,其中该第一热管热接触该均温板以及所述多个第一鳍片,其中该均温板包含:一上板;一下板,其中该上板与该下板之间形成一腔体,该下板包含一热源区域,用以接触该发热源;以及多个毛细层,形成于该上板以及该下板的内表面。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模块,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热管面向该第一鳍片组的表面为平直底面。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模块,其特征在于,该均温板还包含:
多个粉柱,形成于该腔体之中,并连接该上板以及该下板中的所述多个毛细层;以及
多个金属结构,形成于所述多个粉柱之间,以将该腔体区分为多个区域。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散热模块,其特征在于,该均温板还包含:
多个粉条,形成于该腔体中,并位于远离该热源区域的区域之中。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模块,其特征在于,该均温板的该上板包含一第一凹沟,该第一凹沟形成于该上板面向该第一鳍片组的一表面,且该第一热管呈U字形,该第一热管包含一第一段与两个第二段,该第一段连接所述多个第二段,且该第一热管的第一段夹合于该第一鳍片组与该均温板之间,并直接接触该均温板的该第一凹沟以及该第一鳍片组。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散热模块,其特征在于,该均温板还包含一第二凹沟,该第二凹沟形成于该上板面向该第一鳍片组的该表面,该第一鳍片组还包含两个第一贯穿通道,每一所述多个第一贯穿通道贯穿所述多个第一鳍片,且该热管组还包含一第二热管,该第二热管包含一第一U型段与两个第一弯折段,该第一U型段位于该第二凹沟内,且分别连接所述多个第一弯折段,每一所述多个第一弯折段的一部分伸入所述多个第一贯穿通道其中之一内,且直接接触所述多个第一鳍片。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散热模块,其特征在于,该均温板还包含一第三凹沟,该第三凹沟形成于该上板面向该第一鳍片组的该表面,且该热管组还包含一第三热管,该第三热管包含一第二U型段与两个第二弯折段,该第二U型段位于该第三凹沟内,且分别连接所述多个第二弯折段。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散热模块,其特征在于,还包含一第二鳍片组,其中,该第二鳍片组包含:
多个第二鳍片,依序间隔并排;以及
两个第二贯穿通道,所述多个第二贯穿通道贯穿所述多个第二鳍片,其中,所述多个第二弯折段的一部分伸入所述多个第二贯穿通道之中,且直接接触所述多个第二鳍片。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散热模块,其特征在于,该均温板的该上板,包含一第五凹沟,该第五凹沟形成于该上板面向该第一鳍片组的该表面,
其中,该热管组,还包含一第五热管,该第五热管包含一第三U型段与两个第三弯折段,该第三U型段连接所述多个第三弯折段且位于所述多个第三弯折段之间,该第三U型段包含一第一段以及两个第二段,而该第三U型段的该第一段位于该第三U型段的所述多个第二段之间,该第三U型段的该第一段位于该第五凹沟内并贴合该第五凹沟的内壁,而该第三U型段的该第一段与该第三U型段的所述多个第二段直接接触该第一鳍片组,而该第三U型段的所述多个第二段外露该第五凹沟,
其中,该第二鳍片组,还包含两个第五贯穿通道,所述多个第五贯穿通道贯穿所述多个第二鳍片,其中,该第五热管的所述多个第三弯折段的一部分伸入所述多个第五贯穿通道之中,且直接接触所述多个第二鳍片。
CN202220554340.9U 2021-10-18 2022-03-14 散热模块 Active CN217360724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0212245 2021-10-18
TW110212245U TWM624377U (zh) 2021-10-18 2021-10-18 散熱模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360724U true CN217360724U (zh) 2022-09-02

Family

ID=817478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554340.9U Active CN217360724U (zh) 2021-10-18 2022-03-14 散热模块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217360724U (zh)
TW (1) TWM624377U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M628143U (zh) * 2022-01-13 2022-06-11 華碩電腦股份有限公司 散熱裝置
TWI802373B (zh) * 2022-04-15 2023-05-11 邁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散熱模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624377U (zh) 2022-03-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7360724U (zh) 散热模块
CN107567248B (zh) 液冷散热装置
US11686532B2 (en) Heat dissipation structure
US20120012281A1 (en) Heat sink with multiple vapor chambers
JP4551261B2 (ja) 冷却ジャケット
US20090205812A1 (en) Isothermal vapor chamber and support structure thereof
US10281220B1 (en) Heat sink with vapor chamber
CN215466658U (zh) 散热模块
TWI784364B (zh) 散熱模組
US11193718B2 (en) Heat dissipation unit and heat dissipation device using same
TWI831243B (zh) 散熱模組
US10859323B2 (en) Vapor chamber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for the same
US20200232718A1 (en) Heat dissipation unit and heat dissipation device using same
US20190215988A1 (en) Vapor chamber and heat dissipation device
US11039549B2 (en) Heat transferring module
WO2021036249A1 (zh) 一种散热器、电子设备及汽车
TWM610072U (zh) 水冷散熱裝置
US7661465B2 (en) Integrated cooling system with multiple condensing passages for cooling electronic components
US11758692B2 (en) Heat dissipation module
TWI759033B (zh) 水冷散熱裝置
TWM560169U (zh) 具有擾流組的夾層水冷排結構
TWI640738B (zh) Cooling water drain structure
TWI639914B (zh) 具有擾流組的夾層水冷排結構
CN214228710U (zh) 薄型散热片
CN101022714A (zh) 散热模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