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334575U - 一种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334575U
CN217334575U CN202221013721.2U CN202221013721U CN217334575U CN 217334575 U CN217334575 U CN 217334575U CN 202221013721 U CN202221013721 U CN 202221013721U CN 217334575 U CN217334575 U CN 21733457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oltage
connector
low
socket
contact pi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013721.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军
朱玉平
刘伟
屠鹏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imaisi Electronic Medical System Hangzhou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Yimaisi Electronic Medical System Hangzhou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imaisi Electronic Medical System Hangzhou Co ltd filed Critical Yimaisi Electronic Medical System Hangzhou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1013721.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33457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33457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33457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9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or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T90/10Technologies relating to charging of electric vehicles
    • Y02T90/14Plug-in electric vehicles

Landscapes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连接器,包括公头、母头,公头、母头之间能完成对插,公头、母头内设有低压线路和高压线路,当公头、母头完成对插时,低压线路和高压线路均为连通状态,当公头、母头脱离时,低压线路和高压线路均为断开状态;其中,低压线路包括低压接地线路和其余低压线路,高压线路包括高压接地线路和其余高压线路;在公头、母头的对插过程中:首先,低压接地线路先连通;其次,高压接地线路连通;再次,其余高压线路连通;最后,其余低压线路连通,低压接地线路包括低压接地针,其余低压线路包括低压接触针;公头、母头内均设有低压接地针和低压接触针。本实用新型的连接器通过约定连接器内部线路的连通顺序,使得连接器使用更安全。

Description

一种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线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连接器。
背景技术
连接器在使用过程中,需要进行公头、母头的插拔,操作者因为疏忽,有时候插拔操作是在连接器通电情况下进行的,或是连接器虽已断电,但是连接器内还存在余电,此时的插拔过程存在安全隐患,尤其是带有高压线路的连接器。
本实用新型主要是解决公头、母头在插拔过程中存在安全隐患。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连接器,基于电路连通顺序的改进,来降低连接器插拔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连接器,包括公头、母头,公头、母头之间能完成对插,公头、母头内设有低压线路和高压线路,当公头、母头完成对插时,低压线路和高压线路均为连通状态,当公头、母头脱离时,低压线路和高压线路均为断开状态;
其中,低压线路包括低压接地线路和其余低压线路,高压线路包括高压接地线路和其余高压线路;
在公头、母头的对插过程中:首先,低压接地线路先连通;其次,高压接地线路连通;再次,其余高压线路连通;最后,其余低压线路连通。
进一步地,低压接地线路包括低压接地针,其余低压线路包括低压接触针;公头、母头内均设有低压接地针和低压接触针。
进一步地,公头、母头内分别设有TYPE-C插头连接口、TYPE-C插座连接口或TYPE-C插座连接口、TYPE-C插头连接口,TYPE-C插头连接口、TYPE-C插座连接口内均设有低压接地针、低压接触针。
进一步地,高压接地线路包括零线触针、地线触针、零线插座、地线插座;零线触针、地线触针设于公头或母头内,零线插座、地线插座设于母头或公头内;其余高压线路包括中间触针、中间插座,中间触针、中间插座分别设于公头、母头内或母头、公头内。
进一步地,在公头、母头的对插过程中,低压接地针之间的接触先于低压接触针之间的接触。
进一步地,低压接地针的长度大于低压接触针的长度。
进一步地,TYPE-C插座连接口、零线触针、地线触针、中间触针位于公头或母头内,TYPE-C插头连接口、零线插座、地线插座、中间插座位于公头或母头内;
其中,TYPE-C插座连接口的前端位于零线触针、地线触针、中间触针前端的前侧位置,和/或,TYPE-C插头连接口的前端位于零线插座、地线插座、中间插座前端的前侧位置。
进一步地,零线触针、地线触针的前端位于中间触针前端的前侧位置,和/或,零线插座、地线插座位于中间插座前端的前侧位置。
进一步地,TYPE-C插座连接口前端位于零线触针、地线触针、中间触针前端的前侧位置,零线触针、地线触针、中间触针的前端位于同一平面上。
进一步地,TYPE-C插头连接口前端位于零线插座、地线插座、中间插座前端的前侧位置,零线插座、地线插座前端位于中间插座前端的前侧位置,零线插座、地线插座前端位于同一平面上。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的连接器考虑到使用过程中的带电插拔,通过约定连接器内部线路的连通顺序,使得连接器使用更安全。本实用新型的连接器设计高压接地针先通后断的方式,是一种安全考虑,优先开通放电回路,延后断开放电回路,使得高压电路中不会形成余电。在搭配低压控制高压线路后,能实现只有当最后的低压接触针接触时,高压电才能输出,即在此前的某一刻,高压接地针已经接触,此时仍无法完成高压电的输出,这极大的提高了电气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1中公头、母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实施例1中公头、母头插合时的剖视图;
图3是实施例2中公头、母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实施例2中公头、母头插合时的剖视图;
图5是实施例3中公头、母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实施例3中公头、母头插合时的剖视图;
图7是实施例4中公头、母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实施例4中公头、母头插合时的剖视图;
图9是实施例5中第二电芯***TYPE-C插座连接口时的示意图;
图10是实施例5中第二电芯灌胶前后的示意图;
图11是实施例5中第一电芯***TYPE-C插头连接口时的示意图;
图12是实施例5中第一电芯灌胶前后的示意图;
图13是实施例6中公头母头外部壳体连接时的示意图;
图14是实施例6中滑管结构在一个方向上的示意图;
图15是实施例6中公头外壳在一个方向上的示意图;
图16是实施例6中公头母头外部壳体在插合时的剖视图;
图17是实施例7中公头母头内的触针示意图;
图18是实施例7中公头母头内的高压触针示意图;
图19是实施例1中低压电路控制高压电路的电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做进一步详细描述,应当指出的是,实施例只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详细阐述,不应视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公开的所有特征,或公开的所有方法或过程中的步骤,除了互相排斥的特征和/或步骤以外,均能够以任何方式组合。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中提供一种连接器,包括公头10、母头20,公头10与母头20配对,公头10内设有第一电芯12,母头20内设有第二电芯13,公头10、母头20插在一起时,完成电连接。第一电芯12、第二电芯13包括至少一组电连接部件,每组电连接部件包括第一电连接部件、第二电连接部件,分别位于两个电芯上,第一电连接部件、第二电连接部件两个部分能够结合在一起,完成电传输,例如触针11、插座18,触针11、插座18两者能分别设在第一电芯12、第二电芯13或是第二电芯13、第一电芯12中。在本实用新型的例子中,第一电芯12设有插座18,第二电芯13设有触针11。在其他例子中,也可以是第一电芯12设有触针11,第二电芯13设有插座18。这里的电连接部件既可以是用于强电传输的电连接部件,又可以是用于弱电传输的电连接部件。
为了延长连接器整体的使用寿命,尤其是,让连接器在频繁的插拔使用过程中,触针11、插座18不易折断。第一电芯12、第二电芯13中的一者中设有凸起结构16,凸起结构16内设有专门的安装孔14,安装孔14用于安装触针11或是插座18,安装孔14使得触针11或是插座18不直接裸露在外,当触针11与插座18插合时,两者均位于安装孔14内,且触针11、插座18、安装孔14三者之间不存在大间隙,这里的大间隙是指间隔大于1mm的间隙,这使得三者接触紧密,触针11、插座18均被限制于安装孔14内,因此触针11、插座18不易折断。具体的,当安装孔14用于安装触针11时,安装孔14需要为插座18的***留下部分的***空间,因此安装孔14的内壁与触针11之间存在间隙,不能贴合或是距离过近;当安装孔14用于安装插座18时,安装孔14的内壁与插座18的外壁恰好贴合,或是安装孔14比插座18略大一些,例如0.01mm-1mm。凸起结构16使得插座18在与触针11长期频繁的插拔过程中,起到较好的保护作用,有效提高连接器的使用寿命。在本实用新型的例子中,安装孔14用于安装插座18。
连接器的设计,需要符合有关规范中关于爬电距离的规定,例如医学行业中常遵守的:医学电器设备的国际标准《IEC60601-1》,它规定了连接器中爬电距离的数值,为了符合规范,连接器的公头、母头需要留有足够的空间,这有时会显得公头、母头相对粗大,这在连接器使用时会造成不轻便。
当第一电芯12、第二电芯13仅包括一组电连接部件时,本实用新型以强电部件进行举例,电连接部件为强电部件,强电部件包括第一强电部件、第二强电部件两个部分,例如上述的触针11、插座18,触针11与插座18的连接能用于强电传输。具体地,公头10内的第一电芯12包括凸起结构16,凸起结构16内设有三个安装孔14,用于安装三根插座18,即第一电芯12包括三根插座18,相应的,第二电芯13包括三根触针11。三根插座18中,有一根插座位于另外两根插座之间,更进一步地,该插座在另外两根插座连线的中垂线上(后续称为中间插座30),该插座为高压插座(连接火线,因此中间插座30也可以称为带电插座),其余两个插座分别为零线插座、地线插座。与插座18对应的,三根触针11中,有一根触针位于另外两根触针之间,该触针在另外两根触针连线的中垂线上(后续称为中间触针29),该触针为高压触针(连接火线,因此中间触针29也可以称为带电触针),其余两个触针分别为零线触针、地线触针。高压触针、高压插座位置对应,零线触针、零线插座位置对应,地线触针、地线插座位置对应,使得公头10与母头20连接后,各个位置匹配的插合在一起。触针与插座的连接,主要起高压供电作用。
优选的,三根插座18的尺寸相同,三根触针11的尺寸也相同。这里的尺寸相同,包括长度相同以及粗细相同。
优选的,当第一电芯12、第二电芯13仅包括一组电连接部件时,带电插座、带电触针(中间插座30、中间触针29)的位置设置于连接器横截面的中心位置,即对于常规圆柱状的连接器来说,带电插座、带电触针的位置设置于连接器横截面的圆心位置,这能使连接器满足爬电距离要求的前提下,其尺寸尽可能小。(该技术方案同时适用于强电部件、弱电部件)
在实际使用中,针对一些设备中,其内部的电连接部件不只有一组,可能是两组、三组……设备可能需要多组强电的供电,或是多组弱电的供电,又或是既需要强电供电,又需要弱电供电。例如一根连接器内有一组强电部件、一组弱电部件,或是一根连接器内有两组强电部件,或是一根连接器内有两组弱电部件等。如果针对每组供电均设置一根连接器,这会使得设备连接的连接器太多,使用不方便。优选的,为了满足产品实际需求,减少设备上连接器的数量,因此在一些连接器中,多组电连接部件被集成在一个连接器内,当连接器内有两组以上的电连接部件时,即代表连接器内至少设有两组不同的带电触针、带电插座,此时除了考虑带电触针、带电插座与外部壳体之间的爬电距离以外,还需要考虑相邻两组带电触针、带电插座之间的爬电距离。为了使带有多组电连接部件的连接器仍然符合爬电距离的要求,其尺寸相对于仅带有一组电连接部件的连接器要大点多。下面通过不同的实施例进行举例:
实施例1,参照附图1、附图2。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连接器既包括强电部件也包括弱电部件,使得一根连接器既能完成强电传输,又能完成弱电传输。在上述内容中已经描述了有关强电部件的布置方式,弱电部件也可以采用上述强电部件中所采用的触针、插孔(也可以是带有孔的插座,下同)的方式。
相对来说,当强电部件、弱电部件均采用触针、插孔的方式时,弱电部件的触针直径、插孔内径均要小于强电部件的触针直径、插孔内径,且为了一些功能的实现,弱电部件的触针数量、插孔数量要多于强电部件的触针数量、插孔数量。这些数量多,且直径小的触针、插孔,在公头、母头频繁的插合过程种,很容易折断,这会极大的影响连接器的使用寿命。因此优选的,第一电芯12、第二电芯13内设有集成式电连接部件,用这种集成式电连接部件去取代触针、插孔,集成式电连接部件包括但不限于:USB,Micro USB,TYPE-C、Lightning。采用这种方式,一个接口就能实现电的传输,尤其是弱电的传输,当然一些集成式电连接部件同样适用于强电。另外,通过集成式电连接部件,还能实现多引脚多信号的控制和通讯,如在原有实现电连接的基础上,还能实现连接器通讯或是主机升级等功能(本实施例中的连接器用于主机和操作手柄的连接),这使得搭载本实用新型的连接器使用的设备,其设备上不再需要保留单独的数据接口,也能完成离线软件升级或是数据通讯,这能减少设备接口,方便操作人员后期的设备维护。另外,选用集成式电连接部件还具有占用空间小的优点,这能为后面详细描述的如何在有限体积内增长爬电距离做铺垫,集成式电连接部件能腾出更多的空间去设置隔离结构,使得爬电距离符合标准。在本实用新型中,集成式电连接部件为TYPE-C,具体包括TYPE-C插头连接口23和TYPE-C插座连接口24。更为具体的,TYPE-C插头连接口23设于公头10上,TYPE-C插座连接口24设于母头20上。
在本实施例中,连接器用于连接手柄和主机,其所采用的TYPE-C插头连接口23、TYPE-C插座连接口24并不是现有技术中常用的用于充电、用于数据传输的的TYPE-C连接口,而是重新定义的TYPE-C连接口,用于实现新的功能。
TYPE-C插头连接口23、TYPE-C插座连接口24均具有24个引脚,这24个引脚镜像分布于两侧连接口的两侧,其中一侧的12个引脚为1-12号引脚,另一侧的12个引脚为13-24号引脚。其中,1号引脚与13号引脚互为镜像,2号引脚与14号引脚互为镜像,以此类推,12号引脚与24号引脚互为镜像。
TYPE-C插头连接口23、TYPE-C插座连接口24内的引脚,包括用于连接存储芯片供电接口的引脚,用于连接存储芯片通讯信号接口的引脚,用于连接手柄开关键的引脚,用于连接手柄强度增加按键的引脚,用于连接手柄强度减少按键的引脚,用于接地的引脚,这些引脚的接线与手柄端口相连接。
TYPE-C插头连接口23、TYPE-C插座连接口24内的引脚,还包括用于连接主控软件程序烧录接口的引脚,这些引脚包含:供电引脚、接地引脚、程序烧录数据线引脚,这些引脚与主机程序烧录接口连接。
更为具体的,TYPE-C的型号选用:TYPE-C-31-M-20。
优选的,连接器内低压部分的通/断能控制连接器内高压电路的通/断,如附图19所示,当低压线路中监测到连接器正常连接时,高压电路中的限制开关才会闭合,高压电路才能连通,通过硬件手段实现了低压控制高压。在本实施例中,低压部分即为TYPE-C插头连接口23、TYPE-C插座连接口24,即只有TYPE-C插头连接口23、TYPE-C插座连接口24连通时,三根触针11、三根插座18所连接的高压电路才能连通。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能实现只有低压电路连通时,高压电才能输出,该技术方案能使得母头20在独立安装于主机上时(未插公头10),母头20内的触针11不带电,这样,即使有人误将手指伸入到母头20内与触针11接触,也不会触电,提高了设备的安全性。
参照附图2,此时连接器内有两个爬电距离需要符合相关标准的规定:
1.强电部件(触针11、插座18,下同)与外部壳体之间的第一爬电距离51;
2.强电部件与弱电部件(TYPE-C插头连接口23、TYPE-C插座连接口24,下同)之间的第二爬电距离52。
为了更清楚的显示上述两个需要考虑的爬电距离,方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比较各个实施例之间的区别,这两个爬电距离均已使用粗实线的方式显示出来,下同。
在实施例1中,强电部件与外部壳体之间的爬电距离51,强电部件与弱电部件之间的爬电距离52,两者均呈直线,且在本实用新型中,该直线是沿着连接器横截面方向上的,这会使得设计连接器时,为了符合相关标准的规定,连接器的公头、母头会显得直径较粗。
优选的,强电部件、弱电部件的插合位置在沿着连接器长度方向上,存在高低差,使得爬电距离尽可能的沿着连接器长度方向,而不是沿着连接器的横截面方向,这能有效减小连接器的公头、母头直径,但是相应的,会使连接器的公头、母头长度较长,仍然存在使用时不方便的问题。
为了解决实施例1技术方案存在的问题,让连接器在符合标准的规定下,尽可能的减小其体积,尤其是连接器中既有强电部件、又有弱电部件时。优选的,连接器内设有隔离带,隔离带由绝缘材料制成,隔离带用于在连接器尺寸不变的前提下,增大连接器内的爬电距离,隔离带的设置有多种方式,具体参照以下实施例:
实施例2,参照附图3、附图4。
在本实施例中,凸起结构16设于第一电芯12、第二电芯13中的一者上,隔离带则设于第一电芯12、第二电芯13中的另一者上,隔离带包括第一隔离结构17,当公头10、母头20连接时,第一隔离结构17位于强电部件与弱电部件之间,由于凸起结构16、第一隔离结构17分别位于两个不同的电芯上,第一隔离结构17的介入,使得第二爬电距离52(强电部件与弱电部件之间的爬电距离)得以迅速的增长,通过对比附图2、附图4,也能清晰看出。另外,参照附图4所示,增长的距离为公头10、母头20插合时,第一隔离结构17与凸起结构16重合的距离。
优选的,第一隔离结构17为环形结构,它能包围住中间触针29,这使得强电部件与外部壳体之间的第一爬电距离51得以迅速的增长。
优选的,环形结构的第一隔离结构17能包围住整个凸起结构16,由于凸起结构16内安装有所有的触针11或是插座18,则第一隔离结构17也能包围住所有的插座18或者触针11,而第一隔离结构17又位于连接器内两组电连接部件之间,此时的第一隔离结构17还能起到区分电连接部件的作用,将不同组的电连接部件分开,使得弱电部件与强电部件之间相互独立,避免两者之间相互影响。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当公头10、母头20连接时,凸起结构16***到第一隔离结构17中,或者说,凸起结构16嵌入到第一隔离结构17中,或是进入到第一隔离结构17内。此时触针11与插座18插在一起,完成电连接。TYPE-C插座连接口24设于第一隔离结构17外侧,TYPE-C插座连接口24未被第一隔离结构17所包围,对应的,TYPE-C插头连接口23也独立设置(不设在凸起结构16内)。进一步地,TYPE-C插头连接口23、TYPE-C插座连接口24位于两根触针,或是两个插座连线的中垂线上,且背对中间触针29、中间插座30一侧的位置。这样的设计,能增加TYPE-C插头连接口23与中间插座30之间的爬电距离,增加TYPE-C插座连接口24与中间触针29之间的爬电距离,从而提高连接器的安全性。
优选的,凸起结构16的长度要大于等于触针11或是插座18的长度(凸起结构16的长度是指:凸起结构16沿着触针11/插座18方向上的长度),第一隔离结构17的长度要大于等于触针11或是插座18的长度(第一隔离结构17的长度是指:第一隔离结构17沿着触针11/插座18方向上的长度),这使得公头10与母头20在未完全对准的情况下,凸起结构16会先于第一隔离结构17发生碰撞,而不是触针11与插座18发生碰撞,避免未完全对准情况下,触针11与插座18的碰撞,导致其中一者,或是两者弯折,造成连接器的损毁。
优选的,凸起结构16与第一隔离结构17的形状相匹配,进一步地,凸起结构16与第一隔离结构17的形状在特定方向上匹配,即当公头10、母头20对准时,凸起结构16才能***到第一隔离结构17所围成的区域内,当公头10与母头20在未完全对准的情况下,凸起结构16会与第一隔离结构17发生碰撞,无法插合在一起。这种特定结构的设置,使得公头10、母头20插合时不会插歪,避免触针11或是插座18折断。
优选的,第一隔离结构17内侧设有条状物21,条状物21用于补偿凸起结构16与第一隔离结构17之间的缝隙,提高公头10与母头20连接时的紧密性。
本实施例的其他实施方式与实施例1相同。
实施例3,参照附图5、附图6。
本实施例在实施例2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大相邻电连接部件之间的爬电距离,具体为:增大强电部件、弱电部件之间的第二爬电距离52。优选的,隔离带还包括第二隔离结构19,第二隔离结构19与第一隔离结构17位于同一个电芯上,当公头10、母头20连接时,第二隔离结构19也位于强电部件与弱电部件之间,由于凸起结构16、第二隔离结构19分别位于两个不同的电芯上,第二隔离结构19的介入,使得第二爬电距离52再次增长,通过对比附图4、附图6,也能清晰看出。
优选的,第二隔离结构19为环形结构,它能包围住中间触针29,使得强电部件与外部壳体之间的第一爬电距离51再次增长。
优选的,环形的第二隔离结构19位于环形的第一隔离结构17内,第二隔离结构19被第一隔离结构17包围,由于第一隔离结构17与凸起结构16的形状相匹配,为了使公头、母头能够插合,凸起结构16上设有与第二隔离结构19匹配的留空区域15,当公头10与母头20连接时,第二隔离结构19能够嵌入到留空区域15中,由于第二隔离结构19呈环形,因此留空区域15也呈环形。
优选的,第二隔离结构19、留空区域15仅包围中间触针29或是中间插座30,这在增加爬电距离的同时,也有助于操作人员将中间触针29、中间插座30从零线触针、接地触针、零线插座、接地插座中区分开来。第一隔离结构17、第二隔离结构19均能提高中间触针29、中间插座30位置的安全性,提高强电部件不同位置的爬电距离,能降低相邻器件之间打火的可能,从而降低用电风险。
本实施例的其他实施方式与实施例2相同。
通过实施例2、实施例3的改进,双层隔离的方式增加了爬电距离,保证了绝缘强度,使得连接器在D28.5mm的尺寸条件下,满足IEC-60601 8000V的2mop的电气绝缘要求,满足了高压和低压的各电气隔离要求。
实施例4,参照附图7、附图8。
实施例4的目的是为了方便连接的公头母头插合在一起,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实施例4的附图是基于实施例3的进一步改进,但是实施例4的技术方案同样适用于实施例1、实施例2。
优选的,公头10、母头20内还设有第一防转导向块26和第二防转导向块25,第一防转导向块26设于第一电芯12或是第二电芯13内,第二防转导向块25设于第一电芯12、第二电芯13中未设有第一防转导向块26的一者内,优选的,第一防转导向块26、第二防转导向块25呈弧形,且第二防转导向块25和第一防转导向块26的内径相同,当公头10、母头20插合在一起时,第二防转导向块25能与第一防转导向块26组合成一个完整的圆,这样的设计,使得公头10、母头20有且仅能在一个方向上插合在一起,当公头10、母头20错开一定的夹角,在插合过程中,第二防转导向块25都会与第一防转导向块26抵接,从而无法完成插合操作,第二防转导向块25与第一防转导向块26的配对设计,能确保连接器的公头10、母头20在插合时,插合方向正确。进一步地,第二防转导向块25与连接器(公头/母头中的一者)的内壁贴合。
优选的,第一防转导向块26、第二防转导向块25的截面均呈半圆形,这使得在公头母头未对准插合的所有情况中,可在旋转角度最小的情况下完成插合。并且第一防转导向块26、第二防转导向块25在旋转调整时接触面更大,减小歪斜。
优选的,参照附图7,当公头母头插合在一起时,第一防转导向块26与第一隔离结构17组成一个包围区域27,包围区域27将TYPE-C插座连接口23、TYPE-C插座连接口24包围在内,能对弱电部件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在一些其他实施例中,包围区域27内设有强电部件,使得包围区域27对强电部件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优选的,第一防转导向块26的长度大于第一隔离结构17的长度(第一防转导向块26的长度是指:第一防转导向块26沿着触针11方向上的长度)。这使得公头母头插合过程中第一防转导向块26、第二防转导向块25之间的接触是比第一隔离结构17、凸起结构16先接触的,在一些方式中,第一防转导向块26、第二防转导向块25由金属材质制成,第一隔离结构17、凸起结构16由绝缘材料制成,这样公头母头旋转***时产生的磨损消耗在金属导向块上,而非塑料电芯上,第一防转导向块26、第二防转导向块25均有较好的耐撞击性,较好的耐磨性以及较长的使用寿命。进一步地,第一防转导向块26比第一隔离结构17长0.1-0.5mm,如0.2mm。第二防转导向块25与凸起结构16的长度相同。
优选的,母头20内设有第一防转导向块26,公头10内设有第二防转导向块25,第一防转导向块26的外侧边缘在母头20外侧边缘之内,第二防转导向块25的外侧边缘在公头10的外侧边缘之内,即第一防转导向块26、第二防转导向块25均完全嵌入在母头20、公头10内,没有向外凸出,这使得公头10、母头20在插合时,公头10、母头20需要在对插一定深度后才进行轴向导向,更方便连接器的插接。在一些其他实施例中,第一防转导向块26的外侧边缘在公头10外侧边缘之内,第二防转导向块25的外侧边缘在母头20的外侧边缘之内。
在一些其他实施例中,第一防转导向块26、第二防转导向块25是绝缘材料制成的。
本实施例的其他实施方式与实施例1,或实施例2,或实施例3相同。
实施例5,参照附图9-附图12。
本实施例是基于实施例1-实施例4的改进。
优选的,针对第一电芯12、第二电芯13上的弱电部件,第一电芯12、第二电芯13上设有用于安装TYPE-C插座连接口24、TYPE-C插头连接口23的第一安装孔31和第二安装孔32,第一安装孔31、第二安装孔32通常为两侧连通式的,使得TYPE-C插头连接口23、TYPE-C插座连接口24能够***到相应的电芯中。由于TYPE-C插头连接口23、TYPE-C插座连接口24通常带有各自的PCB板,当TYPE-C插头连接口23、TYPE-C插座连接口24***到第二电芯13、第一电芯12内时,他们的自带的PCB板也会随之一起***,此时第一安装孔31、第二安装孔32一侧为TYPE-C插座连接口24、TYPE-C插头连接口23,另一侧嵌入对应的PCB板,PCB板在第一安装孔31、第二安装孔32中,无法实现紧密安装,会产生晃动,这不利于连接器的长久使用。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第一安装孔31、第二安装孔32内在完成TYPE-C插座连接口24、TYPE-C插头连接口23的***后,使用胶对孔进行密封,使得第一安装孔31、第二安装孔32填充满第一胶33、第二胶34。进一步地,第一胶33、第二胶34选用绝缘胶。这样做有两个好处:一、抑制、阻断了PCB板位置的爬电距离;二、能够填补PCB板与第一安装孔31、第二安装孔32之间的缝隙,起到保护电路板的作用。
本实施例的其他实施方式与实施例1,或实施例2,或实施例3,或实施例4相同。
实施例6,参照附图13-附图16。
连接器在使用过程中,由于连接器线体部分的长度较长,使得连接器的线体部分会一部分悬于空中或是垂到地面,这会使得线体部分容易被绊到,造成公头10、母头20分开;此外,在连接器的使用过程中,操作人员也会对线体部分进行一些拉扯,如果公头10、母头20之间的固定不够稳固,也很容易造成公头10、母头20分开。本实施例主要是基于公头10、母头20的外部壳体进行改进,使得插合在一起的公头10、母头20不易分开。
本实施例是基于实施例1-实施例5进行的改进。
为了方便描述,定义公头10开口一侧为公头前端,接线一侧为公头后端;母头20与公头10连接一侧为前端,母头20另一侧为后端。
公头10上设有围绕公头10一周的片状结构22,片状结构22上设有凸出结构35,与之对应的,母头20内设有凹槽结构28,当公头10与母头20对插时,片状结构22上的凸出结构35能嵌入到母头20的凹槽结构28内,实现公头10与母头20的连接。具体的,母头20内凹槽结构28位置的内径要大于母头开口位置37的内径,公头10上片状结构22平滑处38的外径小于片状结构22凸出结构35的外径,公头10上片状结构22平滑处38的外径与母头开口位置37的内径为间隙配合或是过渡配合。公头10上片状结构22凸出结构35的外径大于母头开口位置37的内径。
优选的,相邻的片状结构22之间设有缝隙36,使得公头10、母头20在对插过程中,片状结构22位置能够向连接器的轴心线位置进行形变(向内缩),使得片状结构22能够进入到母头20内;当片状结构22的凸出结构35嵌入到凹槽结构28中,片状结构22恢复原形状。同理,当公头10从母头20内拔出的过程中,片状结构22也会向连接器的轴心线位置进行形变,从而实现公头10、母头20的分离。
为了方便公头10***到母头20内,或是方便公头10从母头20内拔出,优选的,公头10的凸出结构35上设有第一斜面54和第二斜面55(第一斜面54靠前侧位置,第二斜面55靠后侧位置),第一斜面54与第二斜面55背对设置。
为了避免连接器出现拉扯线体而导致公头10、母头20易分离的情况,公头10还包括滑管结构40,滑管结构40与连接器的线体部分连接,即通过拉动线体部分能直接带动滑管结构40进行运动,拉动线体部分不会带动片状结构22运动,滑管结构40位于片状结构22内侧,且公头10内的滑管结构40能与片状结构22之间产生相对运动,滑管结构40包括第三斜面41,第三斜面41位于片状结构22的前侧,且面朝片状结构22。这样的设计,使得线体部分在拉动时,片状结构22与滑管结构40之间产生相对滑动,滑管结构40上的第三斜面41与片状结构22的前端抵接,使得片状结构22产生背对于连接器轴心线方向上的变形(向外张),而此时片状结构22的凸出结构35处于嵌入到凹槽结构28的状态。公头10、母头20分开需要让片状结构22向连接器轴心线一侧进行变形,而在此时,这种变形不可能实现,因为线体拉动的力使得片状结构22向外张,而不可能向内缩,因此公头10、母头20之间完成了锁定,在线体部分拉动的情况下,无法完成分离。
优选的,滑管结构40还包括环状结构42,第三斜面41设于环状结构42的后侧位置,环状结构42的外径与母头开口位置37的内径为间隙配合或是过渡配合,环状结构42的存在使得公头10与母头20的插合过程中,环状结构42先于片状结构22与母头20进行接触,能对片状结构22进行保护,能避免片状结构22破裂。
优选的,滑管结构40内设有第一空心部位43,第一空心部位43用于安装第一电芯。
由于片状结构22与第三斜面41之间可以相对运动,优选的,片状结构22与第三斜面41分别设于两个零部件上。例如本实施例中的,片状结构22设于公头外壳44上,第三斜面41设于滑管结构40上,公头外壳44套设在滑管结构40外侧。进一步地,为了限制滑管结构40在公头外壳44内的位置,公头外壳44内设有第一凸台45,滑管结构40上设有与第一凸台45对应的第二凸台46,滑管结构40能沿着公头外壳44前端***到公头外壳44内,第一凸台45会与第二凸台46抵接,当第一凸台45与第二凸台46抵接时,滑管结构40无法继续***。
为了使滑管结构40在公头外壳44内无法自由旋转,优选的,第一凸台45上设有第一限位凸起47,第二凸台46上设有对应的第一限位缺口48,在滑管结构40与公头外壳44组装时,第一限位凸起47嵌入到第一限位缺口48中。
为了使得线体部分的运动能直接带动滑管结构40进行运动,优选的,公头10还包括接线部件49,滑管结构40内设有第三凸台39,接线部件49能沿着滑管结构40的后端***到滑管结构40内,当完全***时,接线部件49的前端与第一电芯12抵接,第一电芯12与第三凸台39抵接。进一步地,为了限制***后的接线部件49进行周向转动,接线部件49上设有第二限位凸起50,与之对应的,第三凸台39上设有第二限位缺口56,在接线部件49完全***到滑管结构40的状态下,第二限位凸起50会嵌入到第二限位缺口56中。进一步地,第二限位凸起50、第二限位缺口56均设有两个,且两个第二限位凸起50、两个第二限位缺口56均为一大一小的防呆设计,能防止接线部件49安装错误。更进一步地,第二限位凸起50不仅与第二限位缺口56配合,第二限位凸起50还与第一电芯12配合,第一电芯12上设有与第二限位凸起50形状配合的凹槽,结合上述防呆设计,能避免第一电芯12安装错误。
优选的,接线部件49内设有第二空心部分57,第二空心部分57被构造用于容纳线体部分,线体部分能与公头10内的第一电芯进行连接。
优选的,为了确保接线部件49与滑管结构40之间的连接牢靠,接线部件49呈阶梯状,由大径部分、小径部分两部分构成,大径部分、小径部分均呈柱状,其中第二限位凸起50设于大径部分上,公头10还包括螺母58,螺母58的内径与小径部分的外径过渡配合或是间隙配合连接,螺母58与滑管结构40螺纹配合连接,使得接线部件49能完全固定在滑管结构40内。需要注意的是,接线部件49被固定在滑管结构40内,这种固定并不仅仅是固定住,还需要确保接线部件49、滑管结构40之间的同心装配,只有实现同心装配,才能实现公头母头电芯的完美插合。进一步地,参照附图13,螺母58的螺纹一侧设有第四斜面66,接线部件49的大径部分与小径部分交界位置设有第五斜面67,第四斜面66的斜度与第五斜面67的斜度相同,在螺纹拧紧过程中,第四斜面66、第五斜面67会在螺纹拧到底之前相互抵触,确保了接线部件49前端与第一电芯的抵接,以及第一电芯与第三凸台39的抵接,保证了第一电芯、接线部件49不会松动,同时,由于第四斜面66、第五斜面67两个斜面斜度相同,螺纹拧紧后可保证螺母58、接线部件49、滑管结构40之间的同心装配。
优选的,为了让公头外壳44套设在滑管结构40外侧不会脱落,滑管结构40后端位置设有第四凸台61,第四凸台61能用于安装阻塞环62,公头外壳44内设有第五凸台59,第五凸台59的凸台面使得该位置具有两个半径,大的称为第五凸台59的第一内径,小的称为第五凸台59的第二内径,阻塞环62的外径大于第五凸台59的第二内径,阻塞环62的外径小于第五凸台59的第一内径,阻塞环62的目的是为了将公头外壳44安装到滑管结构40的外侧,阻塞环62能对公头外壳44的第五凸台59进行限位。环状结构42能对公头外壳44的片状结构22进行限位,使得滑管结构40、公头外壳44这两个部件之间虽能进行相对运动,但是公头外壳44无法从滑管结构40前端取下来。
优选的,螺母58除了具有固定接线部件49的功能外,还具有防公头外壳44脱落的功能。具体的,螺母58的外径大于第五凸台59的第二内径,螺母58的外径小于第五凸台59的第一内径,这样,当螺母58安装完毕后,螺母58会部分嵌入到公头外壳44内,同时,即使滑管结构40上的阻塞环62意外出现了脱落的情况,也不会使得公头外壳44完全脱落,公头外壳44仍被螺母58限制在滑管结构40的外侧。
优选的,母头20包括母头外壳64,凹槽结构28设于母头外壳64内。
优选的,母头20通常设置在主机上,这样公头10就能插到主机上的母头20位置。母头外壳64外侧设有螺纹,母头20还包括与螺纹配合的安装螺母65,通过安装螺母65能将母头外壳64安装在主机上。
运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如果需要进行公头10、母头20的解锁,只需拉动公头外壳44,公头外壳44带动片状结构22进行运动,第二斜面55会与凹槽结构28的接触,片状结构22向连接器的轴心线位置进行形变,从而实现公头10、母头20的分离。优选的,公头外壳44上设有条纹区域63,条纹区域63用于增大公头外壳44与手部之间的摩擦力。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知悉的是,本实施例中公头同心装配其内电芯的技术方案同样也适用于母头装配其内电芯,虽然在本实施例中,母头并未采用该技术方案(因为在本实施例中,母头被直接安装在主机上,不需要应用该技术方案)。在一些其他实施例中,母头采用与公头同样的装配方式,实现电芯在母头内的同心装配。
本实施例的其他实施方式与实施例1,或实施例2,或实施例3,或实施例4,或实施例5相同。
实施例7,参照附图17、附图18。
连接器在使用过程中,需要进行公头10、母头20的插合,为了避免公头10、母头20在插合过程中,因为存在余电等因素而产生的安全隐患,本实施例主要是基于触针接触顺序进行改进。
本实施例是基于实施例1-实施例6进行的改进。
公头10、母头20内设有低压线路和高压线路,当公头10、母头20完成对插时,低压线路和高压线路均为连通状态,当公头10、母头20脱离时,低压线路和高压线路均为断开状态;
低压线路包括低压接地线路和其余低压线路(其余低压线路为:除了低压接地线路以外的其他低压线路),高压线路包括高压接地线路和其余高压线路(其余高压线路为:除了高压接地线路以外的其他高压线路)。
在公头10、母头20的对插过程中,其接触顺序为:首先低压接地线路连通,即TYPE-C插头连接口23、TYPE-C插座连接口24中的低压接地针连接的低压接地线路先连通;然后,高压接地线路连通,即高压接地针接触,上述实施例中的零线触针、地线触针与零线插座、地线插座接触,使得高压接地线路连通;然后,其余高压线路连通,即高压针接触,上述实施例中的中间触针29、中间插座30接触,使得其余高压线路连通;最后,其余低压线路连通,低压接触针接触(低压接触针为:除了低压接地针以外的其他低压针,包括上述的手柄连接信号),使得其余低压线路连通。
优选的,在插合过程中,上述低压接地线路连通先于其余低压线路连通可以通过以下手段实施:低压接地针之间的接触先于低压接触针之间的接触,如低压接地针设计的长度比低压接触针长,那么在插合过程中,低压接地针就会先接触。当然,在一些其他实施方式中,也可以采用其他手段,也能实现低压接地线路先连通。
具体实施方面:TYPE-C插座连接口24的前端位于零线触针、地线触针、中间触针29前端的前侧位置,和/或,TYPE-C插头连接口23的前端位于零线插座、地线插座、中间插座30前端的前侧位置。零线触针、地线触针的前端位于中间触针29前端的前侧位置,和/或,零线插座、地线插座位于中间插座30前端的前侧位置。例如在本实施例中,参照附图17、附图18,TYPE-C插座连接口24前端位于零线触针、地线触针、中间触针29前端的前侧位置,零线触针、地线触针、中间触针29的前端位于同一平面上;TYPE-C插头连接口23前端位于零线插座、地线插座、中间插座30前端的前侧位置,零线插座、地线插座前端位于中间插座30前端的前侧位置,零线插座、地线插座前端位于同一平面上。
优选的,本实施例中的触针接触顺序在搭配实施例1中提到的电路(低压控制高压)时,能实现只有当最后的低压接触针接触时,高压电才能输出,即在此前的某一刻,高压接地针已经接触(低压接触针未接触),此时仍无法完成高压电的输出,这极大的提高了电气安全性。
本实施例通过约定触针的接触顺序,使得连接器使用更安全。本实施例中,设计高压接地针先通后断的方式(插合时先接通,分离时后断开),是一种安全考虑,优先开通放电回路,延后断开放电回路,使得高压电路中不会形成余电。低压接地针先通后断原理相同,低压功能针最后接通,主要考虑到手柄信号是开通高压的硬件开关,设置在最后开通,且最先关断。接触顺序考虑到连接器带电插拨的问题。
本实施例的其他实施方式与实施例1,或实施例2,或实施例3,或实施例4,或实施例5,或实施例6相同。
以上所述,仅为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不经过创造性劳动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连接器,包括公头、母头,公头、母头之间能完成对插,其特征在于,公头、母头内设有低压线路和高压线路,当公头、母头完成对插时,低压线路和高压线路均为连通状态,当公头、母头脱离时,低压线路和高压线路均为断开状态;
其中,低压线路包括低压接地线路和其余低压线路,高压线路包括高压接地线路和其余高压线路;
在公头、母头的对插过程中:首先,低压接地线路先连通;其次,高压接地线路连通;再次,其余高压线路连通;最后,其余低压线路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连接器,其特征在于,低压接地线路包括低压接地针,其余低压线路包括低压接触针;公头、母头内均设有低压接地针和低压接触针。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公头、母头内分别设有TYPE-C插头连接口、TYPE-C插座连接口或TYPE-C插座连接口、TYPE-C插头连接口,TYPE-C插头连接口、TYPE-C插座连接口内均设有低压接地针、低压接触针。
4.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一种连接器,其特征在于,高压接地线路包括零线触针、地线触针、零线插座、地线插座;零线触针、地线触针设于公头或母头内,零线插座、地线插座设于母头或公头内;其余高压线路包括中间触针、中间插座,中间触针、中间插座分别设于公头、母头内或母头、公头内。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在公头、母头的对插过程中,低压接地针之间的接触先于低压接触针之间的接触。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连接器,其特征在于,低压接地针的长度大于低压接触针的长度。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连接器,其特征在于,TYPE-C插座连接口、零线触针、地线触针、中间触针位于公头或母头内,TYPE-C插头连接口、零线插座、地线插座、中间插座位于公头或母头内;
其中,TYPE-C插座连接口的前端位于零线触针、地线触针、中间触针前端的前侧位置,和/或,TYPE-C插头连接口的前端位于零线插座、地线插座、中间插座前端的前侧位置。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连接器,其特征在于,零线触针、地线触针的前端位于中间触针前端的前侧位置,和/或,零线插座、地线插座位于中间插座前端的前侧位置。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连接器,其特征在于,TYPE-C插座连接口前端位于零线触针、地线触针、中间触针前端的前侧位置,零线触针、地线触针、中间触针的前端位于同一平面上。
10.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连接器,其特征在于,TYPE-C插头连接口前端位于零线插座、地线插座、中间插座前端的前侧位置,零线插座、地线插座前端位于中间插座前端的前侧位置,零线插座、地线插座前端位于同一平面上。
CN202221013721.2U 2022-04-27 2022-04-27 一种连接器 Active CN21733457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013721.2U CN217334575U (zh) 2022-04-27 2022-04-27 一种连接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013721.2U CN217334575U (zh) 2022-04-27 2022-04-27 一种连接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334575U true CN217334575U (zh) 2022-08-30

Family

ID=829494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013721.2U Active CN217334575U (zh) 2022-04-27 2022-04-27 一种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33457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524968C (zh) 用于移动终端的插头连接***
CN1316685C (zh) 电源线连接装置
CN109638553B (zh) 水下电缆进线带电插拔电连接器
CN109565126A (zh) 用于电力连接器***的具有凸片端子的插头连接器
CN211579155U (zh) 一种具有防开路功能的电连接器
US7588451B2 (en) Plug with a spark meltdown-proof structure
CN217334575U (zh) 一种连接器
CN217334573U (zh) 一种连接器
CN217334564U (zh) 一种连接器上的防脱落结构
CN206498000U (zh) 一种板式电源连接器
CN210272843U (zh) 一种可匹配插接的电缆连接器
CN217427153U (zh) 光伏连接器
NO20170364A1 (en) Adapter assembly for contactless transfer of electrical power
CN101436728A (zh) 一种电源连接器及其插头和插座
CN107843958B (zh) 光电复合连接器组件及其插头、转接插座
CN106207675A (zh) 电缆公头、电缆母头及盾构机用电缆连接器
KR102312443B1 (ko) 서지 방지 기능을 가진 커넥터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회로기판
CN111211453A (zh) 一种转接器及其使用方法
CN110165486A (zh) 一种矿用隔爆型电缆连接器
CN217387639U (zh) 一种具有防开路功能的电连接器
CN218828185U (zh) 一种电连接线安装组件、电子设备以及智慧黑板
CN115395608B (zh) 模块化多适配性充电器及充电方法
CN220692423U (zh) 拼接式连接结构、电连接器及供电***
CN213584479U (zh) 线束对接装置以及电连接器插拔机构
CN217848489U (zh) 一种卡扣式对插连接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