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330173U - 新风装置和空调 - Google Patents

新风装置和空调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330173U
CN217330173U CN202220489265.2U CN202220489265U CN217330173U CN 217330173 U CN217330173 U CN 217330173U CN 202220489265 U CN202220489265 U CN 202220489265U CN 217330173 U CN217330173 U CN 21733017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door
fresh
cavity
fresh ai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489265.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黄承先
余明养
文超
王振勇
梁梓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CL Air Conditioner Zhongsha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CL Air Conditioner Zhongsha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CL Air Conditioner Zhongshan Co Ltd filed Critical TCL Air Conditioner Zhongsha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0489265.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33017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33017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33017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70Efficient control or regulation technologies, e.g. for control of refrigerant flow, motor or heating

Landscapes

  • Air-Flow Control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新风装置和空调,新风装置包括进风结构、送风结构以及风门组件;进风结构具有第一风腔和与第一风腔连通的进风口和新风口,进风口用于与室内连通,新风口用于与室外连通;送风结构连接于进风结构的一侧并设有与第一风腔连通的开口,送风结构具有第二风腔和与第二风腔连通的送风口,且第二风腔与开口连通,送风结构用于将进入第一风腔内的空气通过开口抽吸至第二风腔内,并通过送风口排出;风门组件设于第一风腔内,风门组件包括风门,风门组件用于控制风门封盖或露出进风口,同时控制风门封盖或露出新风口。本申请实施例仅通过一个风门组件便实现了新风装置的新风模式和内循环模式,简化了新风装置的控制结构以及控制程序。

Description

新风装置和空调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家电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新风装置和空调。
背景技术
为了迎合人们对较高空气质量的追求,目前市场上出现了可将室外新鲜空气输送至室内的新风空调。相关技术中,新风空调包括新风模式和内循环模式,在新风模式下,新风空调将室外的新风输送至室内;在内循环模式下,新风空调对室内的空气进行循环,而现有的新风空调切换新风模式和内循环模式的控制结构较为复杂,控制程序复杂。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新风装置和空调,以简化新风装置的控制结构和控制程序。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新风装置,包括:
进风结构,具有第一风腔和与所述第一风腔连通的进风口和新风口,所述进风口用于与室内连通,所述新风口用于与室外连通;
送风结构,连接于所述进风结构的一侧并设有与所述第一风腔连通的开口,所述送风结构具有第二风腔和与所述第二风腔连通的送风口,且所述第二风腔与所述开口连通,所述送风结构用于将进入所述第一风腔内的空气通过所述开口抽吸至所述第二风腔内,并通过所述送风口排出;以及
风门组件,包括风门,所述风门设于所述第一风腔内,所述风门用于封盖或露出所述进风口,以实现所述进风口与所述第一风腔的连通和隔断;所述风门还用于封盖或露出所述新风口,以实现所述新风口与所述第一风腔的连通和隔断。
可选的,所述风门与所述进风结构形成所述第一风腔的内侧壁活动连接;
所述风门组件还包括驱动件,所述驱动件与所述风门驱动连接,用于驱动所述风门运动以露出或封盖所述进风口,以及用于驱动所述风门运动以露出或封盖所述新风口。
可选的,所述风门与所述内侧壁转动连接,所述驱动件用于驱动所述风门在第一位置、第二位置以及第三位置之间转动切换;
在所述驱动件驱动所述风门转动至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风门封盖所述进风口以将所述新风口与所述第一风腔连通;在所述驱动件驱动所述风门转动至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风门封盖所述新风口以将所述进风口与所述第一风腔连通;在所述驱动件驱动所述风门转动至所述第三位置时,所述风门同时露出所述新风口和所述进风口,以同时实现所述新风口和所述第一风腔的连通以及所述进风口与所述第一风腔的连通。
可选的,所述内侧壁凸设有环绕所述新风口设置的第一密封筋,所述风门包括门板以及连接于所述门板一侧的第二密封筋;
在所述驱动件驱动所述风门转动至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门板抵接于所述第一密封筋的端面以封盖所述新风口,且所述第二密封筋包覆于所述第一密封筋的外周壁。
可选的,所述风门还包括与所述门板连接的转轴,所述内侧壁设有供所述转轴***的定位孔,所述门板通过所述转轴与所述内侧壁转动连接;
所述转轴的外周壁设有限位件,在所述风门转动安装于所述内侧壁时,所述限位件与所述内侧壁抵接,以限制所述转轴沿所述定位孔轴向移动。
可选的,所述新风装置还包括净化组件,所述净化组件设于所述第一风腔内并与所述开口邻接,所述净化组件用于净化从所述第一风腔进入所述送风结构内的空气。
可选的,所述送风结构包括:
蜗壳,具有所述第二风腔;以及
风机,设于所述第二风腔内,所述风机用于提供抽吸力以将所述第一风腔内的空气通过所述开口抽吸至所述第二风腔内,并通过所述送风口排出。
可选的,所述送风结构还包括导流件,所述导流件设置于所述开口处,所述导流件用于引导所述第一风腔内的空气流入所述送风结构内。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一种空调,包括机壳、换热装置以及如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新风装置,所述换热装置和所述新风装置设于所述机壳内。
可选的,所述空调为立式空调,所述新风装置安装于所述机壳的底部。
本申请实施例提出的新风装置,当风门封盖进风口,同时露出新风口时,此时新风口与第一风腔连通,进风口与第一风腔隔断,在送风结构工作下,将室外的新风(新鲜空气)通过新风口抽吸至第一风腔内,并将进入第一风腔内的新风通过开口抽吸至第二风腔内,并通过送风口排出,如此,新风装置将室外的新风输送至室内,使得室内空气中的氧气含量快速升高,稀释了室内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从而对室内空气进行更新,避免室内缺氧;
当风门封盖新风口,同时露出进风口时,此时新风口与第一风腔隔断,进风口与第一风腔连通,在送风结构工作下,将室内的空气通过进风口抽吸至第一风腔内,并将进入第一风腔内的新风通过开口抽吸至第二风腔内,并通过送风口排出,如此,新风装置实现对室内空气的内循环。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控制风门封盖或露出进风口,同时通过控制风门露出或封盖新风口,从而实现了进风口与第一风腔的连通和隔断以及新风口与第一风腔的连通和隔断,即本申请实施例仅通过控制一个风门便实现了新风装置的新风模式和内循环模式,与现有技术中设置多个阀组件的新风空调相比,不仅简化了对风门的控制结构,同时简化了对风门的控制程序,从而简化了对整个新风装置的控制;而且,由于简化了控制结构,即风门组件对进风结构占用的空间小,即减小了进风结构的整体体积,从而使得新风装置的整体体积减小,进而减小了对室内空间的占用。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通过对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详细描述,将使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及其有益效果显而易见。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新风装置处于新风模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新风装置处于内循环模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新风装置处于混合模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新风装置的***图。
图5为图2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6为图2中新风装置处于内循环模式时风门被吹开一缝隙的示意图。
图7为图4中新风装置的风门组件的风门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2中新风装置沿截面B-B的截面示意图。
图9为图8中C处的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新风装置。
请参考图1,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新风装置100包括进风结构10、送风结构40以及风门组件20。其中,进风结构10具有第一风腔11和与第一风腔11连通的进风口12和新风口13,进风口12用于与室内连通,新风口13用于与室外连通;送风结构40连接于进风结构10的一侧并设有与第一风腔11连通的开口(图中未标示),送风结构40具有第二风腔42和与第二风腔42连通的送风口43,且第二风腔42与开口连通,送风结构40用于将进入第一风腔11内的空气通过开口抽吸至第二风腔42内,并通过送风口43排出;风门组件20设于第一风腔内11,风门组件20包括风门21,风门21用于封盖或露出进风口12,以实现进风口12与第一风腔11的连通和隔断;风门21还用于封盖或露出新风口13,以实现新风口13与第一风腔11的连通和隔断。
其中,需要说明的是,送风口43用于与室内连通,可以是直接与室内连通,也可以是通过其他结构与室内间接连通,例如,在新风装置应用于空调时,送风口43可以与空调的换热装置连接并通过换热装置的出风口与室内连通。
具体而言,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请参考图1,当风门21封盖进风口12,同时露出新风口13时,此时新风口13与第一风腔11连通,进风口12与第一风腔11隔断,在送风结构40工作下提供抽吸力,将室外的新风(新鲜空气)通过新风口13抽吸至第一风腔11内,并将进入第一风腔11内的新风通过开口抽吸至第二风腔42内,并通过送风口43排出,如此,新风装置100将室外的新风输送至室内,使得室内空气中的氧气含量快速升高,稀释了室内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从而对室内空气进行更新,避免室内缺氧;
请参考图2,当风门21封盖新风口13,同时露出进风口12时,此时新风口13与第一风腔11隔断,进风口12与第一风腔11连通,在送风结构40工作下提供抽吸力,将室内的空气通过进风口12抽吸至第一风腔11内,并将进入第一风腔11内的新风通过开口抽吸至第二风腔42内,并通过送风口43排出,如此,新风装置100实现对室内空气的内循环。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控制风门21封盖或露出进风口12,同时通过控制风门21露出或封盖新风口13,从而实现了进风口12与第一风腔11的连通和隔断以及新风口13与第一风腔11的连通和隔断,即本申请实施例仅通过控制一个风门21便实现了新风装置100的新风模式和内循环模式,与现有技术中设置多个阀组件的新风空调相比,不仅简化了对风门21的控制结构,同时简化了对风门21的控制程序,从而简化了对整个新风装置100的控制;而且,由于简化了控制结构,即风门组件21对进风结构10占用的空间小,即减小了进风结构10的整体体积,从而使得新风装置100的整体体积减小,进而减小了对室内空间的占用。
进一步的,请参考图1,在本申请另一实施例中,新风装置100还包括净化组件30,净化组件30设于第一风腔11内并与开口邻接,净化组件30用于净化从第一风腔11进入送风结构40内的空气。
当新风装置100处于新风模式时,如图1所示,新风口13与第一风腔11连通,进风口12与第一风腔11隔断,在送风结构40工作下提供抽吸力,将室外的新风通过新风口13抽吸至第一风腔11内,并经过净化组件30净化后,通过开口进入第二风腔42内并通过送风口43排出,如此,新风装置100通过净化组件30实现对室外输入新风的净化,从而对室内更新了高质量的空气。
当新风装置100处于内循环模式时,如图2所示,进风口12与第一风腔11连通,新风口13与第一风腔11隔断,在送风结构40工作下提供抽吸力,将室内的空气通过进风口12抽吸至第一风腔11内,并经过净化组件30净化后,通过开口进入第二风腔42内并通过送风口43排出,如此,新风装置100通过净化组件30实现了对室内空气的净化,可以改善室内空气质量。
请参考图1,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进风口12和新风口13间隔设于进风结构10的同一侧,且进风口12与新风口13相邻设置。
如图1所示,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新风口13直接设置于进风结构10形成第一风腔11的侧壁,进风口12设置于新风口13的上方,进风结构10内设置有进风通道14,进风口12通过进风通道14与第一风腔11连通。其中,风门21通过封盖和露出进风通道14而实现对进风口12与第一风腔11的连通和隔断。
如此,通过将进风口12和新风口13设置于进风结构10的同一侧,本申请的进风通道14长度短且结构简单,相比于现有的新风结构,避免了设计复杂冗长的风道结构,从而简化风道结构设计,使得进风结构10设计更紧凑,从而减小新风装置100的整体体积,进而减小对室内空间的占用。
请参考图4,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风门21与进风结构10形成所述第一风腔11的内侧壁活动连接;风门组件21还包括驱动件22,驱动件22安装于所述内侧壁并与风门21驱动连接,驱动件22用于驱动风门21运动以露出或封盖进风口12,以及用于驱动风门21运动以露出或封盖新风口13。
可以理解的,为了将进风口12和新风口13封盖,风门21的面积略大于进风口12和新风口13的面积。风门21表面可以设置有密封结构(例如密封圈或者密封垫片),以在封盖进风口12时,将进风口12与第一风腔11完全隔断,防止室内空气进入第一风腔11内;以及在封盖新风口13时,将送风口43与第一风腔11完全隔断,防止室外空气进入第一风腔11内。
其中,风门21可以是与进风结构10形成第一风腔11的内侧壁移动连接,例如,通过在第一风腔11的内侧壁设置有滑槽,通过将风门21滑动插设于滑槽内,通过驱动件22驱动风门21沿滑槽在进风口12和新风口13之间移动切换;风门21也可以是与进风结构10形成第一风腔11的内侧壁转动连接,例如,通过设置铰链将风门21与第一风腔11的内侧壁铰接,风门21可相对铰链转动,通过驱动件22驱动风门21在进风口12和新风口13之间转动切换。
为了使得风门21快速响应,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风门21与进风结构10形成第一风腔11的内侧壁转动连接,驱动件22用于驱动风门21转动。
具体而言,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驱动件22用于驱动风门21在第一位置、第二位置以及第三位置之间转动切换;在驱动件22驱动风门21转动至第一位置时,风门21封盖进风口12以将新风口13与第一风腔11连通,如图1所示;在驱动件22驱动风门21转动至所述第二位置时,风门21封盖新风口13以将进风口12与第一风腔11连通,如图2所示;在驱动件22驱动风门21转动至第三位置时,风门21同时露出新风口13和进风口12,以同时实现新风口13与第一风腔11的连通以及进风口12与第一风腔11的连通,如图3所示。
当驱动件22驱动风门21转动至第一位置时,此时风门21完全封盖进风口12,新风装置100处于新风模式;当驱动件22驱动风门21转动至第二位置时,此时风门21完全封盖新风口13,新风装置100处于内循环模式。
当驱动件22驱动风门21转动至第三位置时,风门21位于新风口13和进风口12之间,此时新风口13和进风口12同时与第一风腔11连通,新风装置100处于混合模式,室外的新风通过新风口13进入第一风腔11内,同时室内的空气通过进风口12进入第一风腔11内,在送风结构40的抽吸力作用下,第一风腔11内混合的空气通过净化组件30净化后进入第二风腔42内,并通过送风口43排出;如此,在混合模式下,本申请实施例的新风装置100不仅将室外的新风净化后输送至室内,使得室内氧气含量升高,同时还对室内原有的空气进行净化,使得室内的空气同时得到更新和改善(净化),与现有的新风空调相比,并不是简单的仅将室外新风输送至室内而稀释室内原有的污浊空气,可大幅度提升室内空气质量。
而且,本申请实施例通过将风门21与进风结构10形成第一风腔11的内侧壁转动连接,并通过驱动件22驱动风门21在第一位置、第二位置以及第三位置之间转动切换,从而实现了新风模式、内循环模式以及混合模式,即本申请实施例仅通过控制一个风门21便实现了新风装置的三种工作模式,进一步简化了新风装置的控制结构,同时简化了新风装置的控制过程。
可以理解的,驱动件22可以有多种选择,例如其可以是油缸、也可以是电缸,还可以是电机。而在本申请一实施例中,为了进一步方便控制,驱动件22优选采用电机,电机可以驱动风门21以较快的速度转动,使得风门21在第一位置、第二位置以及第三位置之间快速切换。
在新风装置100处于内循环模式时,此时风门21封盖新风口13而将进风口12与室内连通,由于风门21设置于第一风腔11内,且新风口13通过新风管道直接与室外连通,当室外风力较大时,室外风通过新风管道吹至风门21上,强劲风力容易将风门21吹动使得风门21与新风口13之间打开一道缝隙,导致室外风通过缝隙进入第一风腔11内,当遇到极端空气,例如室外温度骤然降低时,室外的冷空气倒灌进入室内,导致室内的温度降低。
为避免出现上述问题,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请结合参考图2和图5,内侧壁凸设有环绕新风口13设置的第一密封筋111,风门21包括门板211以及连接于门板211一侧的第二密封筋212;在驱动件22驱动风门21转动至第二位置时,门板211抵接于第一密封筋111的端面以封盖新风口13,且第二密封筋212包覆于第一密封筋111的外周壁。
具体而言,请参考图6,在内循环模式下,当室外风力较大将风门21吹动,使得门板211与第一密封筋111的端面之间产生小缝隙时,由于此时第二密封筋212仍然包覆于第一密封筋111的外周壁,即此时第一密封筋111与第二密封筋212仍处于密封配合的状态,第二密封筋212对吹入缝隙的室外风起阻挡作用,阻止室外风继续吹入第一风腔11内,从而避免出现冷风(或者热风)倒灌进入室内的情况。
其中,第一密封筋111与第二密封筋212的形状与新风口13的形状相对应。
需要说明的是,考虑到装配工艺要求,第二密封筋212包覆于第一密封筋111的外周壁,并不是第二密封筋212与第一密封筋111直接接触,第二密封筋212的内侧壁与第一密封筋111的外侧壁之间仍然存在装配间隙,如图5所示,该间隙影响第一密封筋111与第二密封筋212的密封配合效果。当该间隙过大时,室外风仍可以从间隙吹入第一风腔11内,无法满足有效密封要求;当该间隙过小时,增大了第一密封筋111与第二密封筋212的配合精度要求,难以实现,且容易因变形而导致两者配合错位,故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该间隙尺寸为0.2-0.5mm。
为了保证第一密封筋111与内侧壁连接的牢固性,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密封筋111与进风结构一体成型。其中,第一密封筋111的材料与进风结构的材料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当第一密封筋111的材料与密封结构材料不同时,第一密封筋111与进风结构通过二次注塑成型为一体。
同理,为了保证第二密封筋212与门板211的连接牢固性,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二密封筋212与门板211一体成型。其中,第二密封筋212的材料与门板211的材料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当第二密封筋212的材料与门板211材料不同时,第二密封筋212与门板211通过二次注塑成型为一体。
请参考图7,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风门21还包括与门板211连接的转轴213,内侧壁设有供转轴213***的定位孔(未标示),门板211通过转轴213与内侧壁转动连接。
请结合参考图7和图8,转轴213具有相对的第一端部213a和第二端部213b,转轴213的第一端部213a设有插接槽,以用于与驱动件22(电机)的输出轴连接;转轴213的第二端部213b插设于定位孔内,驱动件22通过驱动第一端部213a转动,带动第二端部213b绕定位孔轴向转动,进而带动门板211整体绕定位孔轴向转动。
由于第一风腔11空间有限,为了避免占用第一风腔11空间,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驱动件22安装于进风结构外部(即第一风腔11外),如图8所示,因此第一风腔11内相对的两内侧壁需分别开设有一个定位孔,且两定位孔同轴设置,转轴213的第一端部213a和第二端部213b分别插设于两个定位孔中,其中至少一个定位孔为通孔,以使转轴213的第一端部213a能够穿过该定位孔并与第一风腔11外的驱动件22(电机)的输出轴连接。
为了保证风门21在转动至第二位置时,第二密封筋212刚好包覆于第一密封筋111的外周壁,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请参考图7,转轴213的外周壁设置有限位件214,在风门21转动安装于内侧壁时,限位件214与内侧壁抵接,以限制转轴213沿定位孔轴向移动。
具体的,请结合参考图7和图9,转轴213靠近第一端部213a的外周壁设置有第一限位件214a,转轴213靠近第二端部213b的外周壁设置有第二限位件214b,当转轴213的第一端部213a和第二端部213b均***两个定位孔内时,第一限位件214a和第二限位件214b分别与第一风腔11相对的两内侧壁抵接,通过第一限位件214a和第二限位件214b的阻挡作用,限制了转轴213沿定位孔轴向方向移动,即限制了风门21沿定位孔轴向方向移动。
本申请实施例通过在转轴213的外周壁设置有限位件214,限制了转轴213沿定位孔轴向方向移动的自由度,即转轴213仅能绕定位孔轴向转动,而无法沿定位孔轴向平移,如此,保证风门21在转动至第二位置时,第一密封筋111与第二密封筋212完美配合,避免第一密封筋111与第二密封筋212发生错位导致门板211无法封盖第一密封筋111端面而产生缝隙。
其中,限位件214的形状可以有多种,例如可以是柱状、板状或者是点状。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限位件214的形状以呈板状为例设置,具体为环绕转轴213外周壁设置的环形板,如图7所示。
进一步的,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门板211背离第二密封筋212的一侧还可以设置有加强筋(图中未示出)。通过在门板211背离第二密封筋212的一侧设置有加强筋,一方面,可以加强风门21的整体强度,防止门板211发生变形,保证第一密封筋111与第二密封筋212密封配合;一方面,可以平衡门板211相对两侧的质量,有利于风门21转动平衡。
请参考图4,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净化组件30包括安装架31以及与安装架31连接的至少一个净化器32,其中一个净化器32为HEPA滤网(高效过滤网),用于过滤空气中的灰尘和杂质。
其中,HEPA滤网对于直径0.3微米以上的为例去除有效率达到99.7%,可以有效过滤空气中的灰尘、纤维等杂质颗粒以及细菌。
可以理解的,净化器32可根据用户的实际需求设置,例如,对于空气湿度较高的地区,净化器32可以包括有除水滤网,以过滤空气中的水分,从而降低室内的空气湿度;净化器32还可以包括有活性炭滤网,以对室内空气净化时去除室内空气中的异味;净化器32还可以包括有臭氧发生器或者紫外线灯,以对进入第一风腔11内的空气进行高效杀菌消毒。
请参考图1,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送风结构40包括蜗壳41以及风机44,蜗壳41具有所述第二风腔42;风机44设于第二风腔42内,风机44用于提供抽吸力以将第一风腔11内的空气抽吸至第二风腔42内,并通过送风口43排出。
具体而言,在风机44转动过程中,第二风腔42内产生负压,形成抽吸力,从而将第一风腔11中的空气抽吸至第二风腔42内,同时在风机44的转动下,进入第二风腔42内的空气在离心力作用下,从送风口43排出。
其中,蜗壳41包括蜗壳前盖411和蜗壳后盖412,如图4所示,蜗壳前盖411与蜗壳后盖412围合形成所述第二风腔42,蜗壳前盖411与进风结构10连接,所述开口设置于蜗壳前盖411与进风结构10连接的一侧。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送风结构还包括导流件50,如图4所示,导流件50设置于开口处,导流件50用于引导第一风腔11内的空气流入送风结构40内。
其中,导流件50整体呈盘状,其具有多个导风通道(未标示),第一风腔11中的空气通过多个导风通道的导流作用,沿一定方向流入第二风腔42内,保证空气流动顺畅有序。
通过导流件50的导流作用,使得第一风腔11中的空气按照一定方向进入第二风腔42内,进风顺畅不混乱,从而降低了空气进入第二风腔42时产生的噪音,提升了用户使用体验;而且,通过导流件50对空气的导流作用,空气进入第二风腔42内时不会对风机44产生阻力,从而降低风机44的功耗,减轻用户的用电成本。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空调,包括机壳、换热装置以及基于上述构思的新风装置100,换热装置和新风装置100设置于机壳内。
其中,换热装置与新风装置100的送风口43连通,换热装置可以包括制冷装置和制热装置,制冷装置用于对新风装置100输入的空气进行冷却并输出,制热装置用于对新风装置100输入的空气进行加热并输出,如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在通过换热装置对室内空气进行温度调节的同时,还可以通过新风装置实现对室内空气进行净化和更新。
由于本申请实施例的空调包括基于上述构思的新风装置100,新风装置100仅通过控制一个风门21便实现了新风装置100的新风模式和内循环模式,与现有技术中设置多个阀组件的新风空调相比,不仅简化了对风门21的控制结构,同时简化了对风门21的控制程序,从而简化了对整个新风装置100的控制,进而简化了空调的整个控制程序;而且,由于简化了控制结构,即风门组件21对进风结构10占用的空间小,即减小了进风结构10的整体体积,从而使得新风装置100的整体体积减小,即减小了新风装置100对空调机壳内部空间的占用,即减小了空调的整体体积,进而减小空调对室内空间的占用。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该空调为立式空调,新风装置100安装于机壳的底部。
通过将新风装置100安装于机壳的底部,使得用于与新风装置100的新风口13连接的新风管也安装在机壳底部位置,可方便新风管的安装;而且,新风装置无需占用机壳中上部的空间,换热装置可以设置在机壳的中上部,使得通过换热装置吹出的冷风或者热风从高处吹向室内空间,加速室内空气流动,使室内温度快速改变。
其中,机壳外侧壁设有与进风口12对应的进风格栅以及与新风口13连通的新风管。室内的空气依次通过进风格栅和新风装置100的进风口12进入第一风腔11内,进风格栅用于阻挡室内的异物被吸入第一风腔11内;室外的新风依次通过新风管和新风装置100的新风口13进入第一风腔11内,在新风模式未启动时,风门组件20可控制风门21封盖新风口13,从而防止室外的灰尘和飞虫进入第一风腔11内。
在上述实施例中,对各个实施例的描述都各有侧重,某个实施例中没有详述的部分,可以参见其他实施例的相关描述。
以上对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新风装置以及空调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申请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申请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依据本申请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Claims (10)

1.一种新风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进风结构,具有第一风腔和与所述第一风腔连通的进风口和新风口,所述进风口用于与室内连通,所述新风口用于与室外连通;
送风结构,连接于所述进风结构的一侧并设有与所述第一风腔连通的开口,所述送风结构具有第二风腔和与所述第二风腔连通的送风口,且所述第二风腔与所述开口连通,所述送风结构用于将进入所述第一风腔内的空气通过所述开口抽吸至所述第二风腔内,并通过所述送风口排出;以及
风门组件,包括风门,所述风门设于所述第一风腔内,所述风门用于封盖或露出所述进风口,以实现所述进风口与所述第一风腔的连通和隔断;所述风门还用于封盖或露出所述新风口,以实现所述新风口与所述第一风腔的连通和隔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门与所述进风结构形成所述第一风腔的内侧壁活动连接;
所述风门组件还包括驱动件,所述驱动件与所述风门驱动连接,用于驱动所述风门运动以露出或封盖所述进风口,以及用于驱动所述风门运动以露出或封盖所述新风口。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门与所述内侧壁转动连接,所述驱动件用于驱动所述风门在第一位置、第二位置以及第三位置之间转动切换;
在所述驱动件驱动所述风门转动至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风门封盖所述进风口以将所述新风口与所述第一风腔连通;在所述驱动件驱动所述风门转动至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风门封盖所述新风口以将所述进风口与所述第一风腔连通;在所述驱动件驱动所述风门转动至所述第三位置时,所述风门同时露出所述新风口和所述进风口,以同时实现所述新风口和所述第一风腔的连通以及所述进风口与所述第一风腔的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新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侧壁凸设有环绕所述新风口设置的第一密封筋,所述风门包括门板以及连接于所述门板一侧的第二密封筋;
在所述驱动件驱动所述风门转动至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门板抵接于所述第一密封筋的端面以封盖所述新风口,且所述第二密封筋包覆于所述第一密封筋的外周壁。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新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门还包括与所述门板连接的转轴,所述内侧壁设有供所述转轴***的定位孔,所述门板通过所述转轴与所述内侧壁转动连接;
所述转轴的外周壁设有限位件,在所述风门转动安装于所述内侧壁时,所述限位件与所述内侧壁抵接,以限制所述转轴沿所述定位孔轴向移动。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新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装置还包括净化组件,所述净化组件设于所述第一风腔内并与所述开口邻接,所述净化组件用于净化从所述第一风腔进入所述送风结构内的空气。
7.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新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送风结构包括:
蜗壳,具有所述第二风腔;以及
风机,设于所述第二风腔内,所述风机用于提供抽吸力以将所述第一风腔内的空气通过所述开口抽吸至所述第二风腔内,并通过所述送风口排出。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新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送风结构还包括导流件,所述导流件设置于所述开口处,所述导流件用于引导所述第一风腔内的空气流入所述送风结构内。
9.一种空调,其特征在于,包括机壳、换热装置以及如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的新风装置,所述换热装置和所述新风装置设于所述机壳内。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为立式空调,所述新风装置安装于所述机壳的底部。
CN202220489265.2U 2022-03-08 2022-03-08 新风装置和空调 Active CN21733017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489265.2U CN217330173U (zh) 2022-03-08 2022-03-08 新风装置和空调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489265.2U CN217330173U (zh) 2022-03-08 2022-03-08 新风装置和空调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330173U true CN217330173U (zh) 2022-08-30

Family

ID=8299886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489265.2U Active CN217330173U (zh) 2022-03-08 2022-03-08 新风装置和空调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33017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19223473A1 (zh) 空调室内机及其控制方法
CN215260129U (zh) 新风部件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WO2021196636A1 (zh)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16281723U (zh) 新风装置、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16953357U (zh) 空调器的换气装置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15675489U (zh) 空调室内机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WO2022242113A1 (zh) 进风结构、新风装置及空调
CN214094709U (zh)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17330173U (zh) 新风装置和空调
CN217844177U (zh) 新风模块和空调器
CN110762629A (zh) 一种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14038685U (zh) 空气处理模块及空调室内机
CN215929771U (zh) 一种混风部件及具有该混风部件的空调器
CN213713240U (zh) 空气处理模块、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113218003B (zh) 水洗空气装置及空调柜机
KR20050118784A (ko) 창문형 환기시스템
CN211177099U (zh) 一种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114543169A (zh) 空气处理模块、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10832227U (zh) 空气处理装置
CN213514132U (zh) 空气净化装置及空调器
CN218033388U (zh) 一种新风模块及空调器
CN215260435U (zh) 空气调节设备
CN114963389B (zh) 空气处理装置及空调器
CN213747028U (zh) 空气处理装置
CN218915123U (zh) 空调室内机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