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236037U - 导风板组件及空调 - Google Patents

导风板组件及空调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236037U
CN217236037U CN202220237745.XU CN202220237745U CN217236037U CN 217236037 U CN217236037 U CN 217236037U CN 202220237745 U CN202220237745 U CN 202220237745U CN 217236037 U CN217236037 U CN 21723603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air deflector
deflector
assembly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237745.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石衡
郝本华
张德明
李丕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ing Electric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ing Electric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ing Electric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filed Critical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2220237745.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23603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23603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23603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ir-Flow Control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导风板组件及空调,导风板组件包括:第一导风板;第二导风板,安装在第一导风板的一侧,与第一导风板形成一空腔;并且第二导风板的板面呈波浪形,沿第二导风板的宽度方向弯曲延伸。本实用新型的方案,设置第一导风板和第二导风板形成空腔,并设置第二导风板的板面呈波浪形,从而减少第一导风板和第二导风之间的热传递,降低了导风板组件的凝露风险。

Description

导风板组件及空调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电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导风板组件及空调。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的空调的导风板极易出现凝露,凝露聚集在导风板上,形成水滴。一方面,水滴顺着导风板向下流淌,容易导致空调底部积水,造成空调故障;另一方面,当空调的风力较强时,水滴容易被空调的风力吹向底面或其它家具,极大地影响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是要提供一种克服上述问题或者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的导风板组件及空调。
本实用新型一个进一步的目的是要降低导风板组件的凝露风险。
特别地,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导风板组件,包括:第一导风板;第二导风板,安装在第一导风板的一侧,与第一导风板形成一空腔;并且第二导风板的板面呈波浪形,沿第二导风板的宽度方向弯曲延伸。
进一步地,导风板组件还包括:至少一个连接件,设置于第一导风板上,并穿过第二导风板向外延伸。
进一步地,第一导风板和第二导风板的侧边呈圆弧形。
进一步地,导风板组件还包括:至少一个加强筋,设置于第二导风板朝向第一导风板的一侧;并且至少一个加强筋沿第二导风板的长度方向设置。
进一步地,至少一个加强筋的高度被配置为使其与第一导风板之间存在间隔,以减少第一导风板与第二导风板之间的热传递。
进一步地,第二导风板的两侧分别间隔形成有多个卡接件;第一导风板的两侧分别对应形成有卡槽或卡块,多个卡接件分别与卡槽或卡块相配合,以将第二导风板安装至第一导风板上。
进一步地,多个卡接件被配置为自第二导风板的两侧起向外延伸形成,以使得第二导风板安装至第一导风板上后,第二导风板的侧边与第一导风板之间存在间隔。
进一步地,第一导风板和第二导风板被配置为由热传导系数低的材料制成。
进一步地,空腔内被配置为填充有绝热材料。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空调,包括:上述任一种的导风板组件。
本实用新型的导风板组件及空调,由于将第二导风板设置在第一导风板的一侧,使第一导风板与第二导风板形成有一空腔,从而减少了第一导风板与第二导风板之间的热传递,进而降低了导风板组件的凝露风险。第二导风板的板面被设置为波浪形,使得导风板组件在导风时,换热气流与第二导风板的板面部分接触,从而降低了换热气流对第二导风板的温度影响,进一步降低了导风板组件的凝露风险。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的导风板组件及空调,由于第一导风板和第二导风板的侧边呈圆弧形,从而避免了换热气流在第一导风板和第二导风板的侧边处形成回风,在保证导风板组件的导风效果的同时,减少换热气流的风量损失,从而提高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的导风板组件及空调,由于第二导风板上设置有至少一个加强筋,从而提高了第二导风板的强度。加强筋被配置为其与第一导风板之间存在间隔,从而减少了第一导风板与第二导风板之间的热传递,进而降低了导风板组件的凝露风险。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的导风板组件及空调,第一导风板与第二导风板卡扣连接,安装方便。第二导风板的侧边被配置为与第一导风板之间存在间隔,从而进一步减少了第二导风板与第一导风板之间的热传递,降低了导风板组件的凝露风险。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的导风板组件及空调,由于第一导风板和第二导风板被配置为由热传导系数低的材料制成,从而进一步降低了导风板组件的凝露风险,进而提高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根据下文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领域技术人员将会更加明了本实用新型的上述以及其他目的、优点和特征。
附图说明
后文将参照附图以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方式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标示了相同或类似的部件或部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这些附图未必是按比例绘制的。附图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调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导风板组件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3是沿图2中的剖切线A-A截取的示意性剖视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导风板组件的俯视图;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导风板组件的另一角度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6是图5中区域B的局部放大图;
图7是图5中区域C的局部放大图;
图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导风板组件的示意性分解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1-8所示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但这些实施方式并不限制本实用新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根据这些实施方式所做出的结构、方法、或功能上的变换均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调10的示意性结构图。
本实施例首先提供了一种空调10,该空调10一般性地可以包括下述任一种的导风板组件100。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空调10为立式空调10,空调10上形成有沿竖直方向延伸形成的出风口,导风板组件100沿竖直方向可转动地设置于空调10的出风口处。
在一些优选的实施例中,空调10可以优选为双贯流空调10,双贯流空调10一般性地可以具有两个出风口,每个出风口处一般性地可以设置有多个导风板组件100,多个导风板组件100并列设置,共同引导换热气流的流动方向。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导风板组件100的示意性结构图。图3是沿图2中的剖切线A-A截取的示意性剖视图。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导风板组件100的俯视图。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导风板组件100的另一角度的示意性结构图。图6是图5中区域B的局部放大图。图7是图5中区域C的局部放大图。图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导风板组件100的示意性分解图。其中,图4示出了换热气流在导风板组件100的引导下的流动方向。
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导风板组件100,一般性地可以包括:第一导风板110和第二导风板120。
其中,第二导风板120安装在第一导风板110的一侧,与第一导风板110形成一空腔130。并且第二导风板120的板面呈波浪形,沿第二导风板120的宽度方向弯曲延伸。
如图4所示,换热气流在导风板组件100的引导下,顺着第一导风板110和第二导风板120的弧度向其两侧流动。其中,绝大部分换热气流顺着第二导风板120的波浪形板面向外侧流出,少量换热气流顺着第一导风板110的弧面向外侧流出。因此,第一导风板110的温度接近环境温度,在换热气流(制冷气流)的影响下,第二导风板120的温度低于第一导风板110。当第一导风板110和第二导风板120的内外两侧温差较大时,其上容易出现凝露。
本实施例的方案,由于将第二导风板120设置在第一导风板110的一侧,使第一导风板110与第二导风板120形成有一空腔130,从而减少了第一导风板110与第二导风板120之间的热传递,降低了第一导风板110和第二导风板120的内外两侧的温差,进而降低了导风板组件100的凝露风险。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的方案,通过将第二导风板120的板面设置为波浪形,使得导风板组件100在导风时,换热气流与第二导风板120的板面部分接触,从而降低了换热气流对第二导风板120的温度影响,进一步降低了导风板组件100的凝露风险。
在一些优选的实施例中,顺着换热气流的流动方向,第二导风板120的波浪形板面被设置为波峰和波谷依次交替。即在导风板组件100对换热气流进行引导时,第二导风板120更靠近换热气流的流入方向的一侧(更靠近空调10的一侧)被设置为向外侧凸起的波峰状,第二导风板120的中部被设置为向内侧凹陷的波谷状,从而对换热气流的流动方向进行引导,减少换热气流与第二导风板120的接触面积,进而避免第二导风板120整体传递冷量,降低第二导风板120的凝露风险。
导风板组件100一般性地还可以包括:至少一个连接件140,设置于第一导风板110上,并穿过第二导风板120向外延伸。
本实施例的方案,通过在第一导风板110上设置至少一个连接件140,从而将导风板组件100安装到空调10上。
在一些优选的实施例中,第一导风板110上可以沿竖直方向设置有多个间隔分布的连接件140,多个连接件140共同作用,从而提高了导风板组件100的安装稳定性。其中,各个连接件140为与空调10的结构相适配,以将导风板组件100安装到空调10上,其结构可以进行适应性调整。第一导风板110顶部的连接件140可以被配置为与空调10的驱动相连接,以带动导风板组件100转动。位于第一导风板110中部的连接件140可以被配置为在对导风板组件100起连接作用的同时,对导风板组件100起定位基准的作用。
第一导风板110和第二导风板120的侧边呈圆弧形。
本实施例的方案,通过将第一导风板110和第二导风板120的侧边设置为圆弧形,使得换热气流在导风板组件100的引导下,更加顺畅地沿着导风板组件100流动,同时避免了换热气流在第一导风板110和第二导风板120的侧边处形成回风,从而减少换热气流的风量损失,进而提高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在一些优选的实施例中,第二导风板120与第一导风板110之间的接触点同样可以被配置为弧形或流线形,从而避免形成回风。第一导风板110的板面整体还可以被设置为流畅的弧形,从而在避免形成回风的同时,减小风阻,降低凝露风险。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导风板110的外表面还可以形成有条状微结构113,从而阻断水滴与第一导风板110的外表面完全接触,以防止空气中的水汽凝结成露滴。
导风板组件100一般性地还可以包括:至少一个加强筋121,设置于第二导风板120朝向第一导风板110的一侧。并且至少一个加强筋121沿第二导风板120的长度方向设置。
本实施例的方案,通过在第二导风板120朝向第一导风板110的一侧设置加强筋121(即加强筋121位于第一导风板110和第二导风板120形成的空腔130内),从而在提高第二导风板120的强度的同时,避免加强筋121对换热气流的流动造成阻碍。
在一些优选的实施例中,第二导风板120上可以设置有多个加强筋121,多个加强筋121沿第二导风板120的长度方向设置,且彼此之间间隔分布,从而极大地提高了第二导风板120的整体强度。
至少一个加强筋121的高度被配置为使其与第一导风板110之间存在间隔,以减少第一导风板110与第二导风板120之间的热传递。
本实施例的方案,通过将加强筋121的高度配置为使其与第一导风板110之间存在间隔,从而避免加强筋121与第一导风板110直接接触,减少了第二导风板120上的加强筋121与第一导风板110之间的热传递,进而降低了导风板组件100的凝露风险。
第二导风板120的两侧分别间隔形成有多个卡接件122;第一导风板110的两侧分别对应形成有卡槽111或卡块112,多个卡接件122分别与卡槽111或卡块112相配合,以将第二导风板120安装至第一导风板110上。
本实施例的方案,设置第一导风板110和第二导风板120卡合,不仅结构简单,而且安装方便。
如图5-8所示,第二导风板120的两侧分别间隔形成有多个卡接件122。第一导风板110的一侧形成有一条长条形的凹槽,第二导风板120的一侧的卡接件122嵌入该凹槽中。第一导风板110的另一侧形成有多个间隔分布的卡块112,与第二导风板120上的另一侧的多个卡接件122一一对应配合,彼此卡合在一起,从而将第二导风板120固定到第一导风板110上。
本实施例的方案,通过在第一导风板110的一侧设置凹槽,另一侧设置有多个间隔分布的卡块112,每个卡块112与一个对应的卡接件122单独配合安装,从而降低了第一导风板110与第二导风板120之间的装配难度,提高了导风板组件100的生产安装效率。
多个卡接件122被配置为自第二导风板120的两侧起向外延伸形成,以使得第二导风板120安装至第一导风板110上后,第二导风板120的侧边与第一导风板110之间存在间隔。
本实施例的方案,设置多个卡接件122自第二导风板120的两侧起向外延伸形成,使得第二导风板120的侧边与第一导风板110之间存在间隔。换言之,第二导风板120上仅多个卡接件122与第一导风板110直接接触,其余部分均与第一导风板110之间存在间隔,从而减少了第一导风板110与第二导风板120之间的热传递,进而降低了导风板组件100的凝露风险。
第一导风板110和第二导风板120被配置为由热传导系数低的材料制成。
本实施例的方案,将第一导风板110和第二导风板120均配置为由热传导系数低的材料制成,从而进一步降低了第一导风板110和第二导风板120之间的热传递,进而降低导风板组件100的凝露风险。
在一些优选的实施例中,第一导风板110和第二导风板120可以由玻璃纤维制成。
空腔130内被配置为填充有绝热材料。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导风板110和第二导风板120形成的空腔130内还可以填充有绝热材料,从而进一步降低第一导风板110和第二导风板120之间的热传递,进而降低导风板组件100的凝露风险。其中,填充的绝热材料可以为气凝胶毡、真空板、隔热棉或XPS挤塑板等,具体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
本实施例的方案,通过设置第二导风板120与第一导风板110形成中空结构,并设置第二导风板120的板面呈波浪形,从而减少了第二导风板120与第一导风板110之间的热传递,进而降低第二导风板120与第一导风板110的凝露风险,避免了空调10因凝露积聚而导致故障,提高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的方案,通过设置第一导风板110和第二导风板120的侧边呈圆弧线,从而避免了换热气流在导风板组件100的侧边处形成回风,避免导风板组件100的侧边处形成凝露,同时减少换热气流的风量损失。
此外,本实施例的方案,尽可能地减少了第二导风板120与第一导风板110之间的直接接触,并设置第二导风板120和第一导风板110由热传导系数低的材料制成,从而减少了第二导风板120与第一导风板110之间的热传递,进而避免了导风板组件100上形成凝露,进一步提高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至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认识到,虽然本文已详尽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多个示例性实施例,但是,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仍可根据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内容直接确定或推导出符合本实用新型原理的许多其他变型或修改。因此,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应被理解和认定为覆盖了所有这些其他变型或修改。

Claims (10)

1.一种导风板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导风板;
第二导风板,安装在所述第一导风板的一侧,与所述第一导风板形成一空腔;并且
所述第二导风板的板面呈波浪形,沿所述第二导风板的宽度方向弯曲延伸。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风板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至少一个连接件,设置于所述第一导风板上,并穿过所述第二导风板向外延伸。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风板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导风板和所述第二导风板的侧边呈圆弧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风板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至少一个加强筋,设置于所述第二导风板朝向所述第一导风板的一侧;并且
至少一个所述加强筋沿所述第二导风板的长度方向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导风板组件,其特征在于,
至少一个所述加强筋的高度被配置为使其与所述第一导风板之间存在间隔,以减少所述第一导风板与所述第二导风板之间的热传递。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风板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导风板的两侧分别间隔形成有多个卡接件;
所述第一导风板的两侧分别对应形成有卡槽或卡块,多个所述卡接件分别与所述卡槽或所述卡块相配合,以将所述第二导风板安装至所述第一导风板上。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导风板组件,其特征在于,
多个所述卡接件被配置为自所述第二导风板的两侧起向外延伸形成,以使得所述第二导风板安装至所述第一导风板上后,所述第二导风板的侧边与所述第一导风板之间存在间隔。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风板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导风板和所述第二导风板被配置为由热传导系数低的材料制成。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风板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空腔内被配置为填充有绝热材料。
10.一种空调,其特征在于包括:
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导风板组件。
CN202220237745.XU 2022-01-28 2022-01-28 导风板组件及空调 Active CN21723603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237745.XU CN217236037U (zh) 2022-01-28 2022-01-28 导风板组件及空调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237745.XU CN217236037U (zh) 2022-01-28 2022-01-28 导风板组件及空调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236037U true CN217236037U (zh) 2022-08-19

Family

ID=828345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237745.XU Active CN217236037U (zh) 2022-01-28 2022-01-28 导风板组件及空调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23603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679781B1 (ko) 에어컨의 실내 장치
EP2557370B1 (en) Indoor unit of air conditioner
CN104165413A (zh) 机柜空调器
CN208253759U (zh)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10601985U (zh) 加湿模块、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03231431U (zh) 机柜空调器
CN217236037U (zh) 导风板组件及空调
CN114251737A (zh) 天花机及空调器
CN108375115B (zh) 空调器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11551815U (zh) 空调扫风组件的安装结构及空调器
CN213713285U (zh) 天花机及空调器
CN211177102U (zh) 落地式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108458405B (zh) 空调器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15675499U (zh) 空调器
CN205316482U (zh) 轴流柜机
CN107013986B (zh) 天花机
CN108488931B (zh)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15597531U (zh) 风管机及空调器
CN213019897U (zh) 箱体组件及风管机
CN219531146U (zh) 加热后置的出风口及空调
CN220506973U (zh) 风管机
CN212691945U (zh) 一种空调器室内机
CN218661248U (zh) 汽车空调及车辆
CN218993558U (zh) 空调器
CN212778732U (zh) 一种冷凝翼板用卡扣式安装框架及冷凝翼板组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