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211451U - 一种提高膜增湿器测试台架干侧温度的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提高膜增湿器测试台架干侧温度的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211451U
CN217211451U CN202220645872.3U CN202220645872U CN217211451U CN 217211451 U CN217211451 U CN 217211451U CN 202220645872 U CN202220645872 U CN 202220645872U CN 217211451 U CN217211451 U CN 21721145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umidifier
water
path
heat exchange
ga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645872.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康强
李文良
陈勃伟
徐政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RINM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RINM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RINM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GRINM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0645872.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21145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21145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21145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30Hydrogen technology
    • Y02E60/50Fuel cells

Landscapes

  • Fuel Cell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提高膜增湿器测试台架干侧温度的装置,包括用于与待测膜增湿器连通的干气输入机构和湿气输入机构;其中,湿气输入机构包括第一气路,干气输入机构包括第二气路,湿气输入机构包括第一水路,第一水路源端的加热水箱为第一水路提供热水;第一水路用于为第一气路提供湿热,以对第一气路内的气体进行加温加湿至与汽车发动机尾气相对应的程度,其中,第二气路上设置有第二热交换装置,第二热交换装置与第一水路连通,以利用第一水路提供的热源对第二气路内的干气进行热交换。通过本申请提供的装置,具有以更简单的结构实现有效提高膜增湿器测试台架的干侧温度,膜增湿器的测试性能准确等优点。

Description

一种提高膜增湿器测试台架干侧温度的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膜增湿器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提高膜增湿器测试台架干侧温度的装置。
背景技术
氢燃料电池是通过化学反应将氢燃料的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凭借其无污染、燃料加注时间短、电池质量轻、续航里程长、超低温启动等优势,符合当前碳中和、碳达峰的发展趋势要求,成为了车辆技术领域研究的热点。基于氢燃料电池的优势,在需要长续航、载重大的商用车、物流车或重卡等领域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由于在商用领域,加氢配套设置更容易集中布局,氢燃料电池汽车必然将在商用领域发挥出巨大的潜能。
目前氢燃料电池大多为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其由电堆和***配件组成。为了保持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稳定高效工作,必须时刻保持质子交换膜的湿润,因此,需要对质子交换膜进行加湿处理。当今研究中常见的加湿方法分为喷淋增湿、卢含轮增湿、鼓泡增湿和膜增湿。其中膜增湿因其更高的技术成熟度和可靠性是目前运营的燃料电池汽车采用的主流方案。因此作为质子交换膜增湿配件的膜增湿器是燃料电池***中至关重要的配件。
随着膜增湿技术的日益成熟,对其应用到氢燃料电池汽车的性能提出更严格的需求,因此十分有必要对膜增湿器的增湿性能进行检测。目前市面上出现的膜增湿器测试台架极少,且实际应用的膜增湿器测试台架的局限性较大。相关技术中的膜增湿器测试台架不仅难以模拟氢燃料电池的实际运行工况,导致测试结果偏差较大;而且设备零件繁多、零件之间协调性不足,导致开发成本升高、消耗大量资源。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提高膜增湿器测试台架干侧温度的装置,具有以更简单的结构实现有效提高膜增湿器测试台架的干侧温度,从而模拟燃料电池实际运行工况真实度高,膜增湿器的测试性能准确等优点。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提高膜增湿器测试台架干侧温度的装置,包括干气输入机构和湿气输入机构,所述干气输入机构和湿气输入机构均用于与待测膜增湿器连通;其中,
所述湿气输入机构包括第一气路,所述第一气路用于传输气体到所述待测膜增湿器的湿气入口;所述干气输入机构包括第二气路,所述第二气路用于传输干气到所述待测膜增湿器的干气入口;所述湿气输入机构包括第一水路,所述第一水路的源端设置加热水箱,所述加热水箱用于为所述第一水路提供热水;所述第一水路用于为所述第一气路提供湿热,以对所述第一气路内的气体进行加温加湿至与汽车发动机尾气相对应的程度,
其中,所述第二气路上设置有第二热交换装置,所述第二热交换装置与所述第一水路连通,以利用所述第一水路提供的热源对所述第二气路内的干气进行热交换。
可选地,所述第一水路上靠近所述第二热交换装置处具有调节阀,所述调节阀用于调控所述第一水路提供的热源。
可选地,所述第一气路上设置有第一压缩机、第一热交换装置和第一增湿器,所述第一压缩机、所述第一热交换装置、所述第一增湿器和所述待测膜增湿器顺次连通,所述第一热交换装置用于对所述气体进行热交换,
其中,所述第一增湿器与所述第一水路相连通,以对所述第一增湿器内的气体进行加温加湿;
所述第二气路上还设置有第二压缩机,所述第二压缩机依次连通所述第二热交换装置和所述待测膜增湿器。
可选地,所述第一水路上设置有第一水泵,所述加热水箱的水流通过所述第一水泵依次泵入所述第一增湿器中和所述第二热交换装置中,并从所述第二热交换装置的出口回流到所述加热水箱中。
可选地,所述第二热交换装置靠近所述待测膜增湿器的一端还连通第三热交换装置,所述第三热交换装置与所述待测膜增湿器连通,其中,所述第三热交换装置用于校对流经所述第三热交换装置内的干气的出口温度。
可选地,所述第一气路上靠近所述待测膜增湿器的一端还设置有相互连通的第二增湿器和第三增湿器,所述第一增湿器分别与所述第二增湿器和所述第三增湿器的一端直接串联;
所述湿气输入机构还包括与所述加热水箱连通的第二水路,所述第二水路上设置有第二水泵,所述加热水箱的水流通过所述第二水泵依次泵入到所述第二增湿器和所述第三增湿器中,并从所述第三增湿器的出口回流到所述加热水箱中。
可选地,所述装置还包括冷却机构,所述冷却机构分别与所述第一压缩机和所述第二压缩机连通,用于降低所述第一压缩机和所述第二压缩机的机体温度。
可选地,所述冷却机构还与所述第三热交换装置连通,用于降低所述第三热交换装置内的温度。
可选地,所述冷却机构包括冷却水箱和第三水泵,所述冷却水箱的水流通过所述第三水泵分别泵入所述第一压缩机、所述第二压缩机和所述第三热交换装置内,并从所述第一压缩机、所述第二压缩机和所述第三热交换装置的出口回流到所述冷却水箱中。
可选地,所述膜增湿器的干气入口和湿气入口均设有温度传感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包括以下优点: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提高膜增湿器测试台架干侧温度的装置,包括干气输入机构和湿气输入机构,干气输入机构和湿气输入机构均用于与待测膜增湿器连通;其中,湿气输入机构包括第一气路,第一气路用于传输气体到待测膜增湿器的湿气入口;干气输入机构包括第二气路,第二气路用于传输干气到待测膜增湿器的干气入口;湿气输入机构包括第一水路,第一水路的源端设置加热水箱,加热水箱用于为第一水路提供热水;第一水路用于为第一气路提供湿热,以对第一气路内的气体进行加温加湿至与汽车发动机尾气相对应的程度,其中,第二气路上设置有第二热交换装置,第二热交换装置与第一水路连通,以利用第一水路提供的热源对第二气路内的干气进行热交换。
采用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设置第一气路和第一水路及其第二气路模拟实际进入膜增湿器的湿气和干气,第一气路和第一水路相连通使第一气路中的气体状态转换成燃料汽车发动机中含有湿热的尾气状态,使第一气路中的气体状态进入到膜增湿器的湿气入口时与发动机实际运行工况进入的湿气状态一致;基于发动机进入的干气具有一定温度,同时将第二气路中的第二热交换装置与第一水路连通,有效利用了第一水路提供的热量,提高了第二气路中气体的温度,使第二气路中的气体状态进入到膜增湿器的干气入口时与发动机实际运行工况进入的干气状态一致。该测试台架降低了当前气体加湿技术中湿气侧损失的热量,循环利用第一水路提供的热量,在不用额外增加零件的条件下,有效提高了干气侧的温度,提升了膜增湿器在发动机实际运行工况中的真实状态,提高了膜增湿器测试性能的准确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申请的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所述提高膜增湿器测试台架干侧温度的装置的整体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膜增湿器;200、调节阀;1、第一压缩机;2、第一热交换装置; 3、第一增湿器;4、加热水箱;41、第一水泵;42、第二水泵;5、第二压缩机;6、第二热交换装置;7、第三热交换装置;8、第二增湿器;9、第三增湿器;10、冷却水箱;101、第三水泵。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随着燃料电池技术不断发展,燃料电池***额外设置增湿子***,用于保持质子交换膜的湿润。通常增湿子***设置在电堆之前,通入的空气首先通过增湿子***增湿后再进入电堆供能。当今增湿子***的主流方案采用气体增湿,利用电池阴极产生的具有一定温度的尾气对通入的空气(干气)进行增湿,其中增湿子***增湿性能直接关联到燃料电池工作效率。因此膜增湿器100的开发和制备过程中,需要对膜增湿器100的增湿性能进行检测。
目前市面上出现的膜增湿器100测试台架极少,且实际应用的膜增湿器 100测试台架的局限性较大。相关技术中的膜增湿器100测试台架不仅难以模拟氢燃料电池的实际运行工况,导致测试结果偏差较大;而且设备零件繁多、零件之间协调性不足,导致开发成本升高、消耗大量资源的问题。
要想准确地测试出膜增湿器100的增湿性能,就必须有用于模拟氢燃料电池运行过程工况的测试台架来测试膜增湿器100的性能、耐久情况,来降低实际运用到发动机生产中的不确定性。当今膜增湿器100测试台架难以模拟氢燃料电池的实际运行工况,主要原因在于未考虑到或甚至难以实现对膜增湿器100测试台架中进气温度的改进。因为氢燃料电池运行过程中产生的热量较大,测试台架也必定要模拟出实际的运行工况,因此要提高测试台架的运行温度,这也对测试台架的设计及运行提出重大挑战。
本实用新型基于气体增湿的方案,旨在提供一种能提高膜增湿器100测试台架干侧温度的新装置,以精简设备数量、优化流体运行线路、提高效率,达到简捷、高效、环保的效果。
本申请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图1为本申请示出的提高膜增湿器测试台架干侧温度的装置的整体示意图,一种提高膜增湿器100测试台架干侧温度的装置,包括干气输入机构和湿气输入机构,干气输入机构和湿气输入机构均用于与待测膜增湿器100连通;其中,湿气输入机构包括第一气路,第一气路用于传输气体到待测膜增湿器100的湿气入口;干气输入机构包括第二气路,第二气路用于传输干气到待测膜增湿器100的干气入口;湿气输入机构包括第一水路,第一水路的源端设置加热水箱4,加热水箱4用于为第一水路提供热水;第一水路用于为第一气路提供湿热,以对第一气路内的气体进行加温加湿至与汽车发动机尾气相对应的程度,
其中,第二气路上设置有第二热交换装置6,第二热交换装置6与第一水路连通,以利用第一水路提供的热源对第二气路内的干气进行热交换。
本实用新型基于气体增湿的方案,即进入膜增湿器100湿侧的气体模拟燃料电池阴极产生的尾气,进入膜增湿器100干侧的气体模拟发动机***中经过中冷器后的气体。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气路和第二气路均为提供气体流动的管路,第一水路为提供具有特定温度的水流流动的管路,第一气路和第二气路输入的气体相同,均为未经任何处理的空气。如图1所示,图中虚线部分为气路,实线部分为水路,其中位于中间部分的虚线为第一气路,下方为第二气路。
空气输入第一气路的起始端,经过第一气路到达膜增湿器100的湿气入口的过程中,在第一水路的源端为加热水箱4,加热水箱4容纳着具有特定温度的水分,第一气路与第一水路交集,水分将热量和湿度传递给空气,以将空气转换成与发动机尾气一致的空气后(以下统称湿气),输入到膜增湿器100的湿侧入口。同时,空气输入第二气路的起始端(以下统称干气),经过第二气路达到膜增器的干气入口的过程中,第一水路给第一气路中的湿气加温加湿后,进入第二气路中的第二热交换装置6,水分继续将热量传递给干气,从而使干气在第二热交换装置6内加温,最后到达膜增湿器100干侧入口的干气与发动机***中实际进入膜增湿器100的空气一致。可以理解的是,第一气路和第二水路产生交集的设备为允许水分子通过的设备,第二热交换装置6为只传递热量的设备,后文对相关设备作进一步地解释。
通过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装置,有效利用了第一水路提供的热量,来提高干侧气体的温度。该测试台架降低了当前气体加湿技术中湿气侧损失的热量,循环利用第一水路提供的热量,能量流失大大减少,攻克了传统技术需要额外增加设备来控制对应气体路线的温度或湿度的缺陷,减少了设备成本,***结构简单且维修方便;又提升了膜增湿器100在发动机实际运行工况中的真实状态,提高了膜增湿器100测试性能的准确性。
为了进一步地提高输入的干气温度的准确性,保证干气温度的真实性,优选地,第一水路上靠近第二热交换装置6处具有调节阀200,调节阀200 用于调控第一水路提供的热源。开关调节阀200可打开或关闭第一水路的能量传递,相应地,控制调节阀200的阀门开度,来控制干气进入膜增湿器100 的干入温度。由于发动机运行过程中的热量较大,本申请旨在提高干气的温度,通过将调节阀200的阀门开度扭至一定角度,降低水分单位时间内的流量从而增大流速,增大对流传热系数,使水分在第二热交换装置6内与干气进行充分有效地热交换。同时,通过调节阀200门开度的扭转角度,就可以控制传递的热量。阀门开度的角度根据实际测试台架的设置及热源的选择而决定,本实施例不做限定。进一步地,在靠近第二热交换装置6的两侧均分别设置调节阀200,控制第二气路中的进水量和回水量,根据不同的运行阶段,匹配干侧温度的控制要求,实时控制干气的温度调节,使得***中干侧的温度能够按照要求,迅速的上升到所要求的的温度值来进行台架的测试实验。
在另外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气路上设置有第一压缩机1、第一热交换装置2和第一增湿器3,第一压缩机1、第一热交换装置2、第一增湿器3和待测膜增湿器100顺次连通,第一热交换装置2用于对气体进行热交换,其中,第一增湿器3与第一水路相连通,以对第一增湿器3内的气体进行加温加湿;第二气路上还设置有第二压缩机5,第二压缩机5依次连通第二热交换装置 6和待测膜增湿器100。
本实用新型空气输入第一压缩机1,模拟发动机实际运行工况中对空气进行压缩,流入第一热交换装置2,对压缩后的空气进行升温到与尾气接近的温度,流入第一增湿器3,对升温后的空气主要进行加湿到与尾气接近的湿度,同时具有一定的加温作用,弥补在第一热交换装置2到第一增湿器3 过程中热量的损失,最后流入待测膜增湿器100的湿侧入口。干气同时输入第二压缩机5,模拟发动机实际运行工况中对干气进行压缩,流入第二热交换装置6,对压缩后的干气进行升温到接近与发动机***中经过中冷器后气体的温度,最后流入膜增湿器100的干侧入口。
其中第一气路与第一水路交集,具体为第一增湿器3与第一水路交集,第一增湿器3可允许水分子通过,水分将温度和湿度传递给湿气,增湿器的原理及构造属于现有技术,不在过多赘述。其中第一热交换装置2和第二热交换装置6相同,为只传递热量的设备,可选地,可选用阻水装置,更可选地,可采用板式热交换器或中冷器等。
可选地,其中第一热交换装置2,对压缩后的空气进行升温到与尾气接近的温度,具体为从加热水箱4连接水路到第一热交换装置2,水分从加热水箱4流入第一热交换装置2,对压缩后的空气升温后回流到加热水箱4中。
进一步地,第一水路上设置有第一水泵41,加热水箱4的水流通过第一水泵41依次泵入第一增湿器3中和第二热交换装置6中,并从第二热交换装置6的出口回流到加热水箱4中。通过水流的热量循环利用,优化测试台架的流体运行路线和流量控制,提高***效率,满足汽车领域对于节能环保的高度需求。
更进一步地,第二热交换装置6靠近待测膜增湿器100的一端还连通第三热交换装置7,第三热交换装置7与待测膜增湿器100连通,其中,第三热交换装置7用于校对流经第三热交换装置7内的干气的出口温度。
为了实现进入膜增湿器100干侧的干气状态与发动机实际运行工况中的空气状态高度匹配,本实用新型设置第三热交换装置7,对经过第二热交换装置6升温后的干气进行校对,通常为降温精控。具体地,经过第二热交换装置6后的干气温度接近实际气体状态,但为了提高台架的测试效率,通常经过第二热交换装置6后的干气温度略高于实际状态,为了与发动机***中实际参数匹配,第三热交换装置7进行温度减小校正,可进一步降低不确定性。
相应地,装置还包括冷却机构,冷却机构还与第三热交换装置7连通,用于降低第三热交换装置7内的温度。第三热交换装置7对经过第二热交换装置6升温后的干气进行降温精控具体方式为,设置冷却机构与该第三热交换装置7连接,冷却机构通常为水冷设备,通过水冷方式来调控温度。
在另外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一气路上靠近待测膜增湿器100的一端还设置有相互连通的第二增湿器8和第三增湿器9,第一增湿器3分别与第二增湿器8和第三增湿器9的一端直接串联;湿气输入机构还包括与加热水箱4连通的第二水路,第二水路上设置有第二水泵42,加热水箱4的水流通过第二水泵42依次泵入到第二增湿器8和第三增湿器9中,并从第三增湿器9的出口回流到加热水箱4中。为了实现进入膜增湿器100湿侧的湿气状态与发动机实际运行工况中的尾气状态高度匹配,本实用新型设置第二增湿器8和第三增湿器9,以对经过第一增湿器3加湿加热后的湿气进行进一步地控制。通常汽车发动机中的尾气含湿度高达90%以上,因此设置仅设置第一增湿器3还不能完全达到尾气中的湿度。第二增湿器8和第三增湿器9 的结构和功能与第一增湿器3相同,当湿气经过第二增湿器8和第三增湿器 9时,湿气充分地与水分子交换,第二增湿器8和第三增湿器9的气路管道在进入膜增湿器100前合并,最后成为一股湿气气流进入膜增湿器100的湿侧,并且湿气状态与汽车发动机的尾气状态高度匹配,提高测试台架的真实性。
在此实施方式中,本实用新型将第二增湿器8和第三增湿器9串联并与第一增湿器3并联,也可以直接将第一增湿器3、第二增湿器8和第三增湿器9串联。其中,采取第一种方式的布置方式,不仅增加气体在第一气路中交换的效率,并降低加热水箱4或水泵的工作负荷。
为了进一步提高本装置的测试稳定性,该装置还设置有冷却机构,冷却机构分别与第一压缩机1和第二压缩机5连通,用于降低第一压缩机1和第二压缩机5的机体温度。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压缩机1和第二压缩机5压缩空气过程中,自发热影响压缩机的使用寿命,在设置冷却***用于校对第二气路中温度下,同时增加到第一压缩机1和第二压缩机5的管路,延长其使用寿命,优化流体运行路线。
具体地,冷却机构包括冷却水箱10和第三水泵101,冷却水箱10的水流通过第三水泵101分别泵入第一压缩机1、第二压缩机5和第三热交换装置7内,并从第一压缩机1、第二压缩机5和第三热交换装置7的出口回流到冷却水箱10中。其中冷却水箱10的水冷方式与上述加热水箱4的水热方式的原理基本相似,且进行水路循环的效果相同,相关之处参见加热水箱4 描述部分说明即可。作为本实施例的改进,在冷却水从第一压缩机1、第二压缩机5和第三热交换装置7回流到冷却水箱7的管路上可设置板式换热器,冷却水经过板式换热器将水温调回初始温度,从而进入冷却***的下一次循环。
需要说明的是,膜增湿器100的干气入口和湿气入口均设有温度传感器。本实用新型旨在提高测试台架的运行温度,以达到模拟发动机实际运行工况一致,因此,有必要在干气入口设置温度传感器,测试本装置的干侧温度,即干气进入膜增湿器100干侧时的瞬间温度。同时在湿气入口设置温度传感器,观测膜增湿器100湿气入口温度,为本装置的性能提供有力支撑。在可替代的方案中,亦可设置压力传感器、湿度传感器等观测对应的参数来进行性能判断。
设置电密参数为1100,同时预设定加热水箱4和冷却水箱10的温度、第一压缩机1和第二压缩机5的功率转速和第一水泵41和第二水泵42的转速等,得到本装置的干侧进入温度为76.5℃(干入空温)。当设置电密参数为700,其余参数与上述保持一致,得到本装置的干侧进入温度为62℃(干入空温)。可知,本装置可以实现干入空温与发动机实际运行工况中经过中冷器后进入膜增湿器100的气体状态高度匹配,发动机实际运行工况中一般气体温度在70±5℃左右,通过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装置,在不用额外增加零件的条件下,有效提高了干气侧的温度,提升了膜增湿器100在发动机实际运行工况中的真实状态,提高了膜增湿器100测试性能的准确性。
应当理解地,本申请说明书尽管已描述了本申请实施例的优选实施例,但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一旦得知了基本创造性概念,则可对这些实施例做出另外的变更和修改。所以,所附权利要求意欲解释为包括优选实施例以及落入本申请实施例范围的所有变更和修改。
以上对本申请所提供的一种提高膜增湿器测试台架干侧温度的装置,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申请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申请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申请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Claims (10)

1.一种提高膜增湿器测试台架干侧温度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干气输入机构和湿气输入机构,所述干气输入机构和湿气输入机构均用于与待测膜增湿器连通;其中,
所述湿气输入机构包括第一气路,所述第一气路用于传输气体到所述待测膜增湿器的湿气入口;所述干气输入机构包括第二气路,所述第二气路用于传输干气到所述待测膜增湿器的干气入口;所述湿气输入机构包括第一水路,所述第一水路的源端设置加热水箱,所述加热水箱用于为所述第一水路提供热水;所述第一水路用于为所述第一气路提供湿热,以对所述第一气路内的气体进行加温加湿至与汽车发动机尾气相对应的程度,
其中,所述第二气路上设置有第二热交换装置,所述第二热交换装置与所述第一水路连通,以利用所述第一水路提供的热源对所述第二气路内的干气进行热交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提高膜增湿器测试台架干侧温度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水路上靠近所述第二热交换装置处具有调节阀,所述调节阀用于调控所述第一水路提供的热源。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提高膜增湿器测试台架干侧温度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气路上设置有第一压缩机、第一热交换装置和第一增湿器,所述第一压缩机、所述第一热交换装置、所述第一增湿器和所述待测膜增湿器顺次连通,所述第一热交换装置用于对所述气体进行热交换,
其中,所述第一增湿器与所述第一水路相连通,以对所述第一增湿器内的气体进行加温加湿;
所述第二气路上还设置有第二压缩机,所述第二压缩机依次连通所述第二热交换装置和所述待测膜增湿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提高膜增湿器测试台架干侧温度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水路上设置有第一水泵,所述加热水箱的水流通过所述第一水泵依次泵入所述第一增湿器中和所述第二热交换装置中,并从所述第二热交换装置的出口回流到所述加热水箱中。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提高膜增湿器测试台架干侧温度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热交换装置靠近所述待测膜增湿器的一端还连通第三热交换装置,所述第三热交换装置与所述待测膜增湿器连通,其中,所述第三热交换装置用于校对流经所述第三热交换装置内的干气的出口温度。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提高膜增湿器测试台架干侧温度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气路上靠近所述待测膜增湿器的一端还设置有相互连通的第二增湿器和第三增湿器,所述第一增湿器分别与所述第二增湿器和所述第三增湿器的一端直接串联;
所述湿气输入机构还包括与所述加热水箱连通的第二水路,所述第二水路上设置有第二水泵,所述加热水箱的水流通过所述第二水泵依次泵入到所述第二增湿器和所述第三增湿器中,并从所述第三增湿器的出口回流到所述加热水箱中。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提高膜增湿器测试台架干侧温度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还包括冷却机构,所述冷却机构分别与所述第一压缩机和所述第二压缩机连通,用于降低所述第一压缩机和所述第二压缩机的机体温度。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提高膜增湿器测试台架干侧温度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机构还与所述第三热交换装置连通,用于降低所述第三热交换装置内的温度。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提高膜增湿器测试台架干侧温度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机构包括冷却水箱和第三水泵,所述冷却水箱的水流通过所述第三水泵分别泵入所述第一压缩机、所述第二压缩机和所述第三热交换装置内,并从所述第一压缩机、所述第二压缩机和所述第三热交换装置的出口回流到所述冷却水箱中。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提高膜增湿器测试台架干侧温度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膜增湿器的干气入口和湿气入口均设有温度传感器。
CN202220645872.3U 2022-03-23 2022-03-23 一种提高膜增湿器测试台架干侧温度的装置 Active CN21721145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645872.3U CN217211451U (zh) 2022-03-23 2022-03-23 一种提高膜增湿器测试台架干侧温度的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645872.3U CN217211451U (zh) 2022-03-23 2022-03-23 一种提高膜增湿器测试台架干侧温度的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211451U true CN217211451U (zh) 2022-08-16

Family

ID=8275859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645872.3U Active CN217211451U (zh) 2022-03-23 2022-03-23 一种提高膜增湿器测试台架干侧温度的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21145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947952B (zh) 一种燃料电池加湿器测试***及测试方法
CN107908209B (zh) 一种燃料电池测试平台及其温湿度控制***
CN106848352B (zh) 基于电堆模拟器的燃料电池空气供应子***匹配测试方法
CN107591548B (zh) 一种燃料电池加湿器测试平台
CN109728331B (zh) 一种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动态性能测试***及其工作方法
CN110752391B (zh) 一种燃料电池半实物仿真平台
CN114068997B (zh) 一种高效节能型燃料电池电堆测试***
CN111952634B (zh) 一种燃料电池反应堆的测试***及其使用方法
CN112310441B (zh) 一种燃料电池反应气体的温湿度控制***
CN209783927U (zh) 一种燃料电池膜加湿器测试***
CN213457279U (zh) 燃料电池***的测试***
CN115577529B (zh) 一种燃料电池***增湿器建模仿真方法
CN211125844U (zh) 质子交换膜氢燃料电池发动机***模拟装置
CN110838591A (zh) 一种燃料电池引射器的测试***及测试方法
CN217211451U (zh) 一种提高膜增湿器测试台架干侧温度的装置
CN114152458A (zh) 燃料电池空气加湿器性能测试装置及方法
CN219800930U (zh) 用于燃料电池热管理***及其零部件的测试装置
CN114624041A (zh) 一种提高膜增湿器测试台架干侧温度的装置
CN219226329U (zh) 一种用于燃料电池子***测试的电堆模拟装置
CN115452441A (zh) 增湿器测试装置和增湿器测试方法
CN213870225U (zh) 一种氢气***测试平台模拟电堆产热产湿流阻装置
CN112271310B (zh) 车用氢燃料电堆空气路模拟装置
CN210668551U (zh) 一种燃料电池温控测试***
CN115377461A (zh) 一种燃料电池电堆测试的阳极脉冲尾排模拟***
CN115290364A (zh) 一种燃料电池发动机用增湿器的测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