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138248U - 美容仪 - Google Patents

美容仪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138248U
CN217138248U CN202122215520.2U CN202122215520U CN217138248U CN 217138248 U CN217138248 U CN 217138248U CN 202122215520 U CN202122215520 U CN 202122215520U CN 217138248 U CN217138248 U CN 21713824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dissipation
heat
light
cold
assembl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215520.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貌家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zhou Stars Puls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zhou Stars Puls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zhou Stars Pulse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zhou Stars Puls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2215520.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13824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13824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13824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Thermotherapy And Cooling Therapy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美容仪,包括:壳体;脱毛组件,脱毛组件设于壳体内且具有发光件,脱毛组件具有打光通道,打光通道沿第一方向延伸,发光件发出的光自打光通道穿出;制冷件,制冷件具有冷端和热端,冷端与脱毛组件接触;散热组件,其包括:散热器和散热风扇。散热器设于脱毛组件的背离出光方向的一侧,且包括:第一散热件、第二散热件和传热连接件,第一散热件和第二散热件沿第一方向排布,第一散热件与制冷件的热端接触,传热连接件用于将第一散热件和第二散热件连接以形成热传递。散热风扇用于驱动气流流动,且散热风扇驱动的气流流经第一散热件、第二散热件中至少一个。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美容仪,结构较紧凑、散热能力强。

Description

美容仪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美容护理技术领域,具体是涉及一种美容仪。
背景技术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经济状况得到大幅度改善,也越来越注重生活品质的提高,于是将更多的目光放在对健康和美的追求。在这种发展状态下,越来越多的美容仪出现在大众视野。例如可脱毛的美容仪,简称脱毛仪。
脱毛仪主要由脱毛组件、散热组件和制冷组件等组成,脱毛组件会发出特定波长的光并作用在皮肤上,能够有效阻止身体各部位毛发再生长,实现永久性脱毛。由于脱毛组件在打光瞬间会产生巨大的热量,因此,相关技术中通常设置制冷组件向脱毛组件传递冷量,以降低脱毛组件在工作时温度,延长脱毛组件的使用寿命,而散热组件主要是对制冷组件散热,保证制冷组件具有良好的制冷效果。相关技术中脱毛仪内部,通常散热组件和制冷组件排布,使内部结构较复杂,导致脱毛仪外形体积较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美容仪,通过优化内部结构排布,使外形体积可减小。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美容仪,包括:壳体;脱毛组件,所述脱毛组件设于所述壳体内,所述脱毛组件具有打光通道,所述打光通道沿第一方向延伸,所述脱毛组件包括发光件,所述发光件发出的光自所述打光通道穿出;制冷件,所述制冷件具有冷端和热端,所述冷端与所述脱毛组件接触;散热组件,其包括:散热器和散热风扇。所述散热器设于所述脱毛组件的背离出光方向的一侧,且包括:第一散热件、第二散热件和传热连接件,所述第一散热件和所述第二散热件沿所述第一方向排布,所述第一散热件、所述第二散热件沿所述第一方向的投影重合区的面积为S1,所述第一散热件的最大侧面的面积为S2,所述第二散热件的最大侧面的面积为S3,S1占S2和S3的至少一个的一半以上,所述第一散热件与所述制冷件的所述热端接触,所述传热连接件用于将所述第一散热件与所述第二散热件连接以形成热传递。所述散热风扇用于驱动气流流动,且所述散热风扇驱动的气流流经所述第一散热件、所述第二散热件中至少一个。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美容仪,通过制冷件和散热组件的设置,制冷件的冷端向脱毛组件传递冷量,以降低脱毛组件在工作过程中的温度,一方面延长脱毛组件的使用寿命,另一方面防止脱毛组件将热量传递至其他组件而导致用户在使用美容仪时有灼痛感。通过将散热器与脱毛组件沿第一方向排布,使美容仪内部的主要功能部件集中沿第一方向排布,结构紧凑,有利于减少整体体积。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散热件、所述第二散热件在所述第一方向上间隔开,二者之间为中间腔,所述第一散热件、所述第二散热件沿所述第一方向的投影重合区,与所述中间腔沿所述第一方向的投影相同;所述散热风扇驱动的气流流经所述中间腔。
可选地,所述传热连接件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散热件、所述第二散热件相连,所述传热连接件避开所述中间腔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传热连接件与所述制冷件的所述热端接触。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传热连接件为弯管,所述传热连接件内设有导热介质,所述导热介质为流体,所述导热介质的传导率大于空气传导率,所述传热连接件的两端分别***至所述第一散热件、所述第二散热件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壳体上形成有进风口和出风口,所述散热风扇驱动气流从所述进风口吸入,流经所述散热器后从所述出风口排出;其中在所述气流的流动方向上,所述第一散热件位于所述第二散热件的上游或者下游。
具体地,所述进风口位于所述第二散热件的远离所述第一散热件的一侧。
进一步地,所述出风口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一散热件的远离所述第二散热件的一侧。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散热风扇为轴流风扇,所述散热风扇的转轴沿所述第一方向设置,所述散热风扇位于所述第一散热件、所述第二散热件之间,或者所述散热风扇位于所述第二散热件的远离所述第一散热件的一侧。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散热件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鳍片,所述鳍片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设置。
具体地,所述第一散热件、所述第二散热件沿所述第一方向的尺寸为厚度,所述第一散热件的厚度小于所述第二散热件的厚度。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散热件沿所述第一方向的投影面积小于所述第二散热件的投影面积。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壳体包括:机头部,所述脱毛组件、所述制冷件和所述散热组件均设在所述机头部内;手柄部,所述手柄部连接所述机头部,所述传热连接件具有弯折段,所述弯折段临近所述手柄部设置,或者所述弯折段至少部分位于所述手柄部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壳体包括:机头部,所述脱毛组件、所述制冷件和所述散热组件均设在所述机头部内;手柄部,所述手柄部连接所述机头部,所述手柄部和所述机头部之间设有用于阻隔空气流动的隔风板,所述隔风板为至少一层。
在一些实施例中,美容仪还包括:分隔件,所述分隔件设于所述壳体内,所述壳体的内腔包括有风腔和无风腔,所述有风腔和所述无风腔之间设有所述分隔件,所述散热组件位于所述有风腔,所述脱毛组件位于所述无风腔。
具体地,所述分隔件包括隔板部,所述隔板部为环形以围绕所述制冷件设置,所述制冷件参与所述有风腔和无风腔的分隔。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壳体包括:机头部,所述脱毛组件、所述制冷件和所述散热组件均设在所述机头部内,所述机头部具有出光区域以供所述脱毛组件出光;手柄部,所述手柄部由所述机头部的远离所述出光区域的一部分,沿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的方向延伸形成,以使所述美容仪呈“7”字形;其中,所述美容仪的控制器或者至少部分线路位于所述手柄部内。由此,美容仪的较重部件主要集中在机头部内,手柄部相对要轻手持更省力,在对身体的不同部分进行美容时握持姿势更舒适。机头部的重量可让机头部更易压紧皮肤,不容易漏光,减少漏光导致的损伤及安全隐患。控制器或者线路置于手柄部内,可以充分利用手柄部空间,有利于减小机头部的整体尺寸。
具体地,所述机头部的截面积在朝向所述出光区域的方向上逐渐减小,或者所述机头部的宽度在朝向所述出光区域的方向上逐渐减小,所述截面积指的是所述机头部在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的平面上的面积,所述宽度指的是所述机头部在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且垂直于所述手柄部的方向上的尺寸。由此,可以减少机头部与皮肤的接触面积,有利于增加压强,使机头部在皮肤上压得更紧。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美容仪的***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美容仪的立体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美容仪的俯视图。
图4为图3沿A-A线的剖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制冷件和分隔件的***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散热组件的***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美容仪的另一角度的***图。
附图标记:
100、美容仪;
1、壳体;
11、壳座;111、安装开口;1111、第一阶梯面;112、侧壁面;1121、出风口;
12、壳盖;121、端壁面;1211、进风口;
15、有风腔;151、散热风道;
16、无风腔;
171、机头部;172、手柄部;173、隔风板;
2、散热组件;
21、散热器;
211、第一散热件;2115、第一插孔;
212、第二散热件;2121、鳍片;2125、第二插孔;
213、传热连接件;2131、第一直管段;2132、第二直管段;2133、弯折段;
22、散热风扇;
3、制冷件;311、热端表面;321、冷端表面;
4、分隔件;41、隔板部;411、导流面;42、挡板部;43、过线孔;
5、脱毛组件;
51、发光件;
52、热传导件;
521、安装腔;5211、第一腔室;5212、第二腔室;
522、出光口;
523、第一导冷部;524、第二导冷部;
53、透光隔热件;54、第一反光件;55、第二反光件;
6、透光冷敷件;61、第二阶梯面。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下面参考说明书附图描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美容仪100。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美容仪100,如图1所示,包括:壳体1、脱毛组件5、制冷件3和散热组件2。
脱毛组件5设于壳体1内,脱毛组件5具有打光通道,打光通道沿第一方向延伸。也就是说,脱毛组件5具有光源(即发光件51),脱毛组件5会发出特定波长的光并作用在皮肤上以抑制毛发生长。这里打光通道指的是脱毛组件5所发出光线的输出通道,打光通道沿第一方向延伸,即脱毛组件5的出光沿第一方向输出。
这里脱毛组件5的光源可以位于壳体1内部,壳体1包括出光区域,打光通道从光源向出光区域延伸。有的方案里脱毛组件5的光源位于壳体1上或者伸至壳体1外,此时打光通道在壳体1外,打光通道是光线发射所经过的空间。当制冷件3、脱毛组件5、散热组件2均设置在壳体1内,一方面,上述组件不占用壳体1以外空间,确保美容仪100形成一个整体结构,便于收纳、携带;另一方面,壳体1可起到保护上述组件的作用,在美容仪100使用的过程中,外部坚硬物体不会对上述组件造成损伤,延长上述组件的使用寿命,从而降低美容仪100的使用成本,提升用户体验。
如图1所示,脱毛组件5包括发光件51,发光件51发出的光自打光通道穿出。脱毛组件5中的发光件51适于发出特地波长的光,发光件51发出的光通过出光区域出光并作用在用户的皮肤上,以达到美容的目的。
制冷件3具有冷端和热端,冷端与脱毛组件5接触。制冷件3为一种冷却部件,运行时制冷件3将热量从冷端向热端转移,从而冷端可向外输送冷量,热端向外输送热量。有的方案里制冷件3为半导体制冷件,半导体制冷件通电后从冷端吸收热量从热端释放热量,例如半导体制冷件为由N型半导体材料和P型半导体材料联结成的热电偶结构。半导体制冷件的原理为现有技术,这里不作赘述。制冷件3的形状这里不作具体限制。还有的方案中,制冷件为液冷散热器,液体在循环中将热量进行转移。
散热组件2包括散热器21和散热风扇22。散热器21于脱毛组件5的背离出光方向的一侧,即散热器21在胶毛组件5的与出光方向相反的一侧。散热器21是将部件在工作过程中产生的热量及时转移以避免影响部件正常工作的装置,本申请方案中散热器21采用的是风冷散热器。散热器21利用其较高的导热性能吸收热量,再利用其与空气的接触将热量发散至空气中。
散热器21包括:第一散热件211、第二散热件212和传热连接件213,第一散热件211和第二散热件212沿第一方向排布,第一散热件211与制冷件3的热端接触,传热连接件213用于将第一散热件211与第二散热件212连接以形成热传递。
这样制冷件3将冷量释放给脱毛组件5,将热量转移至第一散热件211后,由第一散热件211散热。第一散热件211同时也会将热量通过传热连接件213传递至第二散热件212,并由第二散热件212和传热连接件213将热量向外发散。
散热风扇22用于驱动气流流动,且散热风扇22驱动的气流流经第一散热件211、第二散热件212中至少一个。这里,在两个散热件之间,散热风扇22驱动的气流可以仅流经第一散热件211,散热风扇22驱动的气流可以仅流经第二散热件212,散热风扇22驱动的气流可以流经第一散热件211和第二散热件212。无论流经第一散热件211还是第二散热件212,可以加强空气从散热器21吸收热量,提高散热器21的散热效率。需要说明的是,散热风扇22驱动的气流可以与壳体1外部气流流通,散热风扇22驱动的气流也可以仅在壳体1内流动,在内部循环中将热量慢慢向外散去。
第一散热件211、第二散热件212沿第一方向的投影重合区的面积为S1,第一散热件211的最大侧面的面积为S2,第二散热件212的最大侧面的面积为S3,S1占S2和S3的至少一个的一半以上。本文中沿第一方向的投影,指的是物体在第一方向的垂直面上的投影。这里以笛卡尔坐标系为例,假设第一方向是X方向,物体沿第一方向的投影,指的是物体在YOZ平面上的投影。也就是说,第一散热件211、第二散热件212在YOZ平面上投影重合区的面积为S1,S1可以占S2的一半以上,或者S1可以占S3的一半以上,或者S1既是S2的一半以上也是S3的一半以上。由此,可以使第一散热件211、第二散热件212中至少一个,朝向脱毛组件5和制冷件3的面积较大,无论是导热还是对流,都能吸收较多热量,提高对脱毛组件5和制冷件3的散热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美容仪100,脱毛组件5工作过程中会产生较多热量,通过制冷件3和散热组件2的设置,制冷件3的冷端向脱毛组件5传递冷量,以降低脱毛组件5在工作过程中的温度,一方面延长脱毛组件5的使用寿命,另一方面防止脱毛组件5将热量传递至其他部件而导致用户在使用美容仪100时有灼痛感。通过将散热器2与脱毛组件1沿第一方向排布,使美容仪100内部的主要功能部件集中沿第一方向排布,结构紧凑,有利于减少整体体积。
可选地,本申请的美容仪100可以是脱毛仪,也可以是其他在美容过程中会使用脱毛组件5的仪器。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壳体1包括壳座11和壳盖12,壳座11的一侧敞开,壳盖12配合在壳座11的敞开口上。壳座11和壳盖12为两个独立零件,在美容仪100装配的过程中,可先将制冷件3、脱毛组件5、散热组件2等组件装配在壳座11内,随后再将壳盖12连接在壳座11上,降低美容仪100装配的难度。
有的方案中,壳体1装配好后,会将壳座11和壳盖12固定住后,在其使用周期里不再打开,例如通过焊接或者铆接的方式固定住。有的方案中,壳盖12可拆卸地连接在壳座11上,当壳体1内的制冷件3、脱毛组件5、散热组件2等损坏或需要维护时,便于拆卸。这里所说的可拆卸连接可以采用螺栓连接或卡接等连接方式。
在本申请的方案中,壳体1的形状不作具体限制,例如可以是长方体形、圆柱形等,又例如壳体1可以包括多段,且不同段形状或者粗细不同。
在其他实施例中,壳体1也可以由左右两个半壳,拼接而成,两个半壳在朝向彼此的一侧是敞开的,两个半壳扣合成一个壳体1。
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壳体1包括机头部171和手柄部172,手柄部172连接机头部171。手柄部172的设置,可方便用户把持,方便使力以将机头部171对准需要美容的位置。手柄部172的形状要方便手持,具体形状不限。
例如在图2中,机头部171呈不规则的长方体形,手柄部172呈杆状。
具体地,脱毛组件5、制冷件3和散热组件2均设在机头部171内,这样可以将功能部件集中于机头部171中,手柄部172的尺寸不受限,有利于在内部部件紧凑的前提下,让整体外形尺寸减小。
具体地,如图1所示,传热连接件213具有弯折段2133,弯折段2133临近手柄部172设置,或者弯折段2133至少部分位于手柄部172内。弯折段2133的所在位置,说明传热连接件213在手柄部172所在的一侧弯折,使传热连接件213两端可以连接第一散热件211、第二散热件212,而且不妨碍第一散热件211和第二散热件212沿第一方向排布的。而且弯折段2133利用了手柄部172的空间,或者利用了邻近手柄部172的空间,这样使机头部171内部结构紧凑。
可选地,手柄部172和机头部171之间设有用于阻隔空气流动的隔风板173,这样可以有效阻止或降低热量向手柄部172传递,有效减缓或者避免手柄部172烫手的情况。
也有的方案中,传热连接件213不具有弯折段2133,传热连接件213可以是直杆状、或者层状等,例如传热连接件213为第一散热件211、第二散热件212之间的导热层等。
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壳体1由壳座11和壳盖12两个零件组装而成,壳座11的一侧敞开并由壳盖12盖住。壳座11的另一侧,部分段沿第一方向凸出,这样该凸出的部分其内部形成深腔,用来安装制冷件3、脱毛组件5、散热组件2等。凸出的部分对应壳体1的机头部171,未凸出的部分构成壳体1的手柄段172。壳座11内一体形成有隔风板173,隔风板173位于手柄段172内,这样隔风板173可以避让传热连接件213。
具体地,隔风板173为至少一层,起到阻隔空气流通的作用。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壳体1包括:机头部171和手柄部172,脱毛组件5、制冷件3和散热组件2均设在机头部171内。壳体1的出光区域,设置在机头部171上。其中,手柄部172由机头部171的远离出光区域的一部分,沿垂直于第一方向的方向延伸形成,以使美容仪100呈“7”字形。由此,美容仪100的较重部件主要集中在机头部171内,手柄部172相对要轻手持更省力,在对身体的不同部分进行美容时握持姿势更舒适。
而且机头部171质量重,用户手持手柄部172并将出光区域近肤或者贴肤后,机头部171的重量可让机头部171更易压紧皮肤。由此,可有效减少脱毛组件5的出光损伤周围皮肤的可能。美容仪100正常使用时不容易漏光,也可减少出光射进用户或者周围人眼睛的几率,安全性更高。
具体地,美容仪100的控制器可设置于手柄部172内,或者美容仪100的至少部分线路位于手柄部172内。这样可以充分利用手柄部172内空间,还不会过多增加手柄部172重量。将控制器或者线路置于手柄部172,可以让出机头部171空间,这样有利于减小机头部171的整体尺寸,使机头部171外形更加小巧。
可选地,控制器可为电路板或者电控盒等。
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机头部171的截面积在朝向出光区域的方向上逐渐减小,截面积指的是机头部171在垂直于第一方向的平面上的面积。例如出光区域位于机头部171的下端,则机头部171的横截面积在向下方向上逐渐减小。这样机头部171上端大,可以提供足够容纳空间,而机头部171下端小,可以减少机头部171与皮肤的接触面积,有利于增加压强,使机头部171在皮肤上压得更紧。
同样在另一些具体实施例中,机头部171的宽度在朝向出光区域的方向上逐渐减小,宽度指的是机头部171在垂直于第一方向且垂直于手柄部172的方向上的尺寸。例如出光区域位于机头部171的下端,则机头部171越向下越窄。这样也可以让机头部171与皮肤的接触面积较小,有利于增加压强,使机头部171在皮肤上压得更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壳体1内具有散热风道151,散热风扇22使散热风道151流通气流。散热风道151可为进入气流导向,使气流按照预设的流动方向流动,并流出美容仪100,提高散热效率。
具体地,壳体1上形成有与散热风道151连通的出风口1121和进风口1211。在散热风扇22工作的过程中,外界的常温空气经进风口1211进入壳体1中的散热风道151内,随后沿着散热风道151的延伸方向流动以带走热量,热量从出风口1121排出,保证热量通畅稳定的排出,提高散热效率。
可选地,结合图1和图4所示,制冷件3的热端表面311设置在散热风道151内,散热风扇22在工作时,经进风口1211进入的气流通过散热风道151吹向制冷件3的热端表面311,从而带走热端表面311的热量,再将热量从出风口1121排出,达到散热的目的。
在一些实施例中,散热风扇22驱动气流从进风口1211吸入,流经散热器21后从出风口1121排出。其中在气流的流动方向上,第一散热件211位于第二散热件212的上游或者下游。也就是说,散热风扇22驱动的气流,可以先流经第一散热件211后流经第二散热件212,也可以先流经第二散热件212后流经第一散热件211。虽然散热顺序不同,但是都可以达到散热目的。
具体地,进风口1211位于第二散热件212远离第一散热件211的一侧,这样使进风口1211正对第二散热件212吹风。可以理解的是,在进风口1211处与外部空气接触的几率最大,而且与外部距离近,因此如此设置可以让第二散热件212的空气过流量大。
进一步地,出风口1121的至少部分位于第一散热件211的远离第二散热件212的一侧。这样气流在壳体1内吹送路径远,气流吸热范围更大。
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进风口1211设在壳盖12上,进风口1211正对散热组件2设置,这样进风在温度最低时吹过散热组件2,换热效率较高。
具体地,出风口1121设在壳座11上,这样出风口1121邻近脱毛组件5附近的部件。
当然,本申请方案中进风口1211、出风口1121的位置可以根据需要调整,例如可以将图2中进风口1211、出风口1121位置互换,这样气流进入后先流经第一散热件211,最后在流经第二散热件212后排出。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散热件211与第二散热件212间隔开设置,二者之间形成中间腔,这样可以让两个散热件散开分布,使热量能向更大空间扩散。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用于区别描述特征,无顺序之分,无轻重之分。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散热件211、第二散热件212在第一方向上间隔开,二者之间为中间腔。这里,第一散热件211、第二散热件212沿第一方向的投影重合区,与中间腔沿第一方向的投影相同。也就是说,第一散热件211、第二散热件212之间隔开的空间是中间腔,该中间腔可以空置,让热量可以扩散到中间腔中。该中间腔也可以安装部件。
本文中之所以形成中间腔,中间腔两侧是第一散热件211、第二散热件212,在中间腔可以吸收足够的热量,使第一散热件211、第二散热件212降温,这样第一散热件211、第二散热件212又能从脱毛组件5吸收更多热量。
在本申请中,第一散热件211、第二散热件212在第一方向上间隔开,第一散热件211、第二散热件212是面对面设置的,这样二者之间形成的中间腔面积大,热量收容能力大。在本申请的方案中,当壳体1内设置了散热风扇22,壳体1内形成了散热风道151。散热风扇22驱动的气流沿散热风道151流动,散热风道151可为气流导向,使气流按照预设的流动方向流动。这样气流流动方向有序,不仅可以减少风阻能耗,而且可以使气流流经散热器21,甚至流经制冷件3,增加上述部件与空气的换热能力。
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散热风扇22驱动的气流流经中间腔,也就是说,中间腔是散热风道151的中间一环。由于中间腔两面受热,中间腔成了热量聚集区,因此散热风扇22驱动的气流流经中间腔,被集中的热量又被气流集中吹散,换热效率高。
被散热的散热件的温度下降,集中于中间腔的热量以及温度较高的散热件可以迅速的传递向温度较低的散热件,从而快速的降温,提升降温速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散热风扇22为轴流风扇,散热风扇22的转轴沿第一方向设置。散热风扇22的转轴延长线穿过制冷件3设置。这样可以让气流穿过第一散热件211、第二散热件212的气流量较大,空气流动性最强,散热性能较高。
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第一散热件211与第二散热件212间隔设置,第一散热件211与第二散热件212之间设置散热风扇22,一方面保证散热风扇22不会占用散热器21之外的空间,使得散热组件2的结构更加紧凑,从而确保美容仪100的整体体积会更小巧,方便使用、收纳和携带,提升用户体验;另一方面,散热组件2中第一散热件211、第二散热件212、散热风扇22的相对位置设置以及相互之间的配合散热关系,可提高散热效率。
当然,在其他的一些示例中,不限于将散热风扇22设置在第一散热件211与第二散热件212之间,散热风扇22也可设置在其他位置,例如:散热风扇22设置在第二散热件212远离第一散热件211的一侧,或者,散热风扇22设置在第二散热件212的侧面等。散热风扇22的具体设置位置不做限定,只要保证散热风扇22在工作的过程中能使散热风道151内流通气流即可。
可选地,散热风扇22设置在第一散热件211与第二散热件212之间并靠近第二散热件212设置。也就是说,散热风扇22相对第二散热件212远离第一散热件211设置,因第一散热件211靠近制冷件3的热端表面311设置,导致第一散热件211自身的温度较高,将散热风扇22远离第一散热件211设置可避免第一散热件211的热量传递至散热风扇22上,延长散热风扇22的使用寿命。
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传热连接件213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散热件211、第二散热件212相连,传热连接件213避开中间腔设置。具体来说,传热连接件213在第一散热件211、第二散热件212之间的部分,没有在中间腔内,可以从中间腔一侧设置。这样,传热连接件213可以减少对气流的流动阻碍,而且当中间腔安装部件时,与传热连接件213的干涉也小。
在一些实施例中,传热连接件213与制冷件3的热端接触。可以理解的是,传热连接件213的导热系数较高,将其与制冷件3的热端相接触,可以快速传导制热件3的热量,然后将热量快速向第一散热件211、第二散热件212散开。
在一些实施例中,传热连接件213为弯管,这样在连接第一散热件211与第二散热件212时,灵活布置传热连接件213的位置。
传热连接件213内设有导热介质,导热介质为流体,导热介质的传导率大于空气传导率。可选地,传热连接件213形成内部中空的结构,例如,传热连接件213形成为传热管,传热管内部设有冷却介质,冷却介质用于将第一散热件211中的热量传递至第二散热件212中,达到对热端表面311散热的目的。这里所说的冷却介质可以是冷却水、冷却液或冷却气体中的一种。
具体地,如图6和图7所示,传热连接件213的两端分别***至第一散热件211、第二散热件212内。这样一方面可以利用插接配合,传热连接件213的安装固定,可以省掉螺接、焊接的工序,另一方面可以增加传热连接件213与第一散热件211、第二散热件212的接触面积,提高连接处传热能力。
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传热连接件213包括:第一直管段2131、第二直管段2132和弯折段2133,第一直管段2131插进第一散热件211,第二直管段2132插进第二散热件212,弯折段2133连接第一直管段2131、第二直管段2132。直管段的设计,使插接省力、快速。
具体地,弯折段2133连接在第一直管段2131、第二直管段2132的同一端,传热连接件213呈U形。U形管的加工设备不仅成熟,而且合格率高。可选地,第二直管段2132的远离弯折段2133的一端为尖端,这样第二直管段2132可用尖端***第二散热件212,***阻力减小。
进一步地,传热连接件213为两根,两根的传热连接件213的第一直管段2131平行,两根的传热连接件213的第二直管段2132平行,两根的传热连接件213的弯折段2133存在夹角。夹角的设置使第一散热件211、第二散热件212被传热连接件213,相对角度、距离变得稳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散热件212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鳍片2121,鳍片2121沿第一方向延伸设置。鳍片2121的设计不仅可以让气流风阻小,气流量大,而且两个鳍片2121之间形成的风道,可以引导气流沿第一方向流动。气流流动的方向与热量传输的方向相反,对流可以进一步提高换热效率。
具体地,第一散热件211、第二散热件212沿第一方向的尺寸为厚度,第一散热件211的厚度小于第二散热件212的厚度。也就是说,第一散热件211相对薄一些。由于第一散热件211与制冷件3的热端接触,第一散热件211的温度相对要高一些,将第一散热件211设置得薄一些,使第一散热件211从热端吸收的热量沿第一方向的传递路径短一些,当第一散热件211的临近第二散热件212的一侧有空气吹来时,热量可以尽早被空气带走。如果第一散热件211靠第二散热件212散热,那第一散热件211的热量能尽早传递至第二散热件212。由于第二散热件212包括鳍片2121,空气流通量大,因此能借助第二散热件212尽快散热。
进一步地,第一散热件211沿第一方向的投影面积小于第二散热件212的投影面积,也就是说,第一散热件211的投影面积相对较小,第二散热件212的投影面积相对较大。如此设置,可以匹配第一散热件211、第二散热件212的散热方式,同时让第一散热件211面积相对较小,这样使壳体1内在第一散热件211周围能让更多空气流通,甚至壳体1在第一散热件211处尺寸缩小。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散热件211的传热系数高,第一散热件211的散热方式是利用较高导热能力,让脱毛组件5的热量快速导出。因此即使第一散热件211沿第一方向的投影面积较小,第一散热件211的导能能力仍很强,都能将热量快速导向第二散热件212。而第二散热件212包括多个鳍片2121,它的散热方式是利用鳍片2121与空气的接触面积,让流动的空气带走热量。因此需要第二散热件212的投影面积更大,使更多空气可以流过第二散热件212。
可选地,第一散热件211也可以是铝件、铜件或者其他传热效率较高的材料件。
可选地,第一散热件211为块体,这样第一散热件211在体积较小时传热量仍能保持较大。
可选地,第二散热件212为铝体或者铜件,或者其他传热效率较高的材料件。在本申请的其他实施例中,第二散热件212形状可以有其他形式,例如第二散热件212包括多个翅片或者螺旋片等,或者第二散热件212包括多个管体等。
具体地,如图4和图1所示,第一散热件211上设有第一插孔2115,第二散热件212上设有第二插孔2125,弯折段2133的第一直管段2131插接在第一散热件211的第一插孔2115内,弯折段2133的第二直管段2132插接在第二散热件212的第二插孔2125内。
可选地,第一插孔2115为与第一方向相垂直的圆柱孔。可选地,第二插孔2125为与第一方向相垂直的半圆柱孔,第二插孔2125在朝向制冷件3的一侧有敞开,这样传热连接件213的第二直管段2132与制冷件3的热端接触。
可选地,传热连接件213的管体采用铜管,铜管的导热系数比一般材料都高,比铝也高。利用其与制冷件3的热端接触,可以更高效地将热量导出。
在一些实施例中,制冷件3的厚度两侧分别为冷端表面321和热端表面311。这里是指,制冷件3包括冷端表面321和热端表面311,且冷端表面321和热端表面311在制冷件3的厚度方向上相对设置,也就是说,在制冷件3的厚度方向,制冷件3的一侧具有冷端表面321,制冷件3的另一侧具有热端表面311。制冷件3的冷端表面321用于吸热,制冷件3的热端表面311用于散热。制冷件3的冷端表面321与脱毛组件5接触,制冷件3的热端表面311与散热组件2接触。具体地,制冷件3的厚度方向与第一方向相平行,制冷件3的厚度方向可以为图1中所示出的上下方向。
在一些示例中,发光件51可选用灯管,也可选用其他可发出特定波长光的发光件51,具体类型本申请不做限制。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美容仪100还包括:分隔件4,分隔件4设于壳体1内,壳体1的内腔包括有风腔15和无风腔16,有风腔15和无风腔16之间设有分隔件4,散热组件2位于有风腔15,脱毛组件5位于无风腔16。
具体地,分隔件4参与分隔的有风腔15和无风腔16,需要说明的是,“分隔件4参与分隔”的含义是,由分隔件4独自分隔、或者由分隔件4与其他部件配合一起分隔。
这里通过分隔件4将壳体1内部分隔成有风腔15和无风腔16,散热组件2在有风腔15里可以更好与空气换热。脱毛组件5在无风腔16里可以减少气流流经,一方面提高脱毛组件5的清洁度,另一方面可以减少风阻及噪音。而且没有风吹向脱毛组件5,空气中的水分不会流入无风腔16内对线路、器件造成影响,提高用电安全性。可以减少脱毛组件5内形成水、雾的几率,延长脱毛组件5的使用寿命。
需要说明的是,因本申请的壳体1内有两个独立的空间(有风腔15和无风腔16),制冷件3可设置在有风腔15内,也可设置在无风腔16内。例如在图4所示的示例中,将制冷件3的热端表面311设置在有风腔15内,将制冷件3的冷端表面321设置在无风腔16内,以此保证热端表面311可朝向散热组件2设置,提高散热效率,冷端表面321朝向脱毛组件5设置,提高制冷效果,且可保证热端表面311远离无风腔16设置,增加热端表面311与无风腔16之间的距离,尽量保证热端表面311产生的热量不会对无风腔16内的温度造成影响。
可以理解的是相比于相关技术,本申请的美容仪100的壳体1的内部设置有两个独立的空间,散热组件2和脱毛组件5分别位于不同的空间内,以保证散热和制冷的独立性,尽量确保散热组件2在对制冷件3散热时所附带的热量不会传递至脱毛组件5上,延长脱毛组件5的使用寿命。
具体地,分隔件4包括隔板部41,隔板部41为环形以围绕制冷件3设置,制冷件3参与有风腔15和无风腔16的分隔。如此设置,隔板部41不会阻拦制冷件3的冷量、热量的转移,而且还能帮助制冷件3将冷端、热端的空间隔开,减少周围空气在冷端、热端之间传热。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和图5所示,制冷件3包括连接在冷端表面321和热端表面311之间的周侧面,分隔件4包括隔板部41,隔板部41为环形以围绕制冷件3的周侧面设置,以使隔板部41与制冷件3共同将壳体1的内腔分隔为有风腔15和无风腔16。隔板部41和制冷件3配合,一方面,隔板部41可起到支撑、限位和避让制冷件3的冷端表面321的作用,提高制冷件3的位置稳定性,使得制冷件3能够稳定地向脱毛组件5传递冷量;另一方面,制冷件3起到填充隔板部41的作用,将分隔件4设置在壳体1的内腔,制冷件3和分隔件4配合以将壳体1的内腔分隔为有风腔15和无风腔16,且保证有风腔15和无风腔16相互独立,彼此之间不导通。
可选地,如图4所示,隔板部41相对热端表面311靠近冷端表面321设置。可充分利用制冷件3的冷端表面321的冷量,对隔板部41降温,降低隔板部41自身的温度,避免隔板部41将热量传递至无风腔16内,也可以理解为,分隔件4远离制冷件3的热端表面311设置,以增加分隔件4与热端表面311之间的距离,减少分隔件4从热端表面311的吸热量,尽可能地阻隔热端表面311向脱毛组件5传热的目的,进一步延长脱毛组件5的使用寿命,并提升用户体验。
可选地,隔板部41的外环面与壳体1密封配合。此处所说的外环面是指隔板部41远离制冷件3的一侧面,外环面与壳体1密封配合保证有风腔15和无风腔16内的空气不会通过隔板部41与壳体1的连接处流通,也就是保证将有风腔15和无风腔16形成两个独立的单元,由此确保有风腔15的热量不会传递至无风腔16内对脱毛组件5造成影响,使得散热和打光相互独立。
需要说明的是,隔板部41的外环面与壳体1密封配合:可以是直接密封配合、即隔板部41的外环面与壳体1直接接触以实现密封配合,也可以是间接密封配合、即隔板部41的外环面与壳体1通过中间密封件接触,以实现密封配合,
在一些示例中,当隔板部41的外环面与壳体1直接接触以实现密封配合时,例如,在一些示例中,隔板部41的外环面与壳体1可以过盈配合。或者,在另一些示例中,隔板部41的外环面与壳体1还可以通过粘接的方式实现连接,将隔板部41的外环面粘接在壳体1的内壁面上。可选地,隔板部41的外环面的形状与壳体1的内壁面的形状相匹配,在保证壳体1的内腔形成相互独立的有风腔15和无风腔16的同时,还可增加分隔件4与壳体1的连接强度,确保分隔件4在壳体1内位置稳定。
当然,在另一些示例中,不限于使用上述的粘接方式将分隔件4连接在壳体1上,也可选用螺栓连接、卡接等可拆卸的连接方式将分隔件4连接在壳体1上,以降低分隔件4在装拆过程中的难度。在本申请中,隔板部41与壳体1的具体连接方式不做限制,只要保证隔板部41的外环面与壳体1密封配合即可。
可选地,如图4所示,隔板部41的朝向有风腔15的一侧表面形成有导流面411。导流面411用于提高散热组件2的散热效率,当散热组件2对热端表面311散热时,导流面411会对气流的流动形成引导,降低对气流流动造成的阻隔,有利于通风散热,并且有风腔15内的一部分热量可通过导流面411快速传递至壳体1上,随后再通过壳体1传递至壳体1的外部,达到散热的目的,并提高散热效率。
结合图2和图4所示,壳体1上形成有出风口1121,导流面411沿着从隔板部41的内环面到外环面的方向,朝向出风口1121的边缘平滑延伸,以将散热风扇22引发流动的至少部分气流经由导流面411的导流从出风口1121出风。散热风扇22主要用于加快有风腔15内气流的流动,边缘平滑延伸的导流面411用于将气流导流至出风口1121处,且在导流的过程中导流面411不会阻隔气流的流动,提高气流流动效率,随后气流通过出风口1121传递至壳体1的外部,以达到散热的目的。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4所示,脱毛组件5还包括热传导件52,热传导件52设于无风腔16,热传导件52内形成有安装腔521,发光件51设于安装腔521内,制冷件3的冷端表面321向热传导件52传递冷量。安装腔521为发光件51的设置提供避让空间,将发光件51设置在安装腔521内,一方面,安装腔521用于限定光的传播方向,保证发光件51发出的光可沿着既定的方向发出并作用在用户的皮肤上,提高光的利用率;另一方面,制冷件3的冷端表面321向热传导件52传递冷量,热传导件52将冷量传递至安装腔521内,以对发光件51降温,在延长发光件51的使用寿命的用时,还改善了发光件51向其他组件传热的问题,例如,降低了发光件51向下文所述的透光冷敷件6传热,保证透光冷敷件6的温度不会过高,从而减少在美容时的刺痛感,提升用户体验。
可选地,如图7所示,出光区域形成为安装开口111,热传导件52上形成有与安装腔521连通的出光口522。将发光件51设置在安装腔521内发光件51发出的光可依次从出光口522和安装开口111处导出,以保证发光件51发出的光可作用在用户的皮肤上。
可选地,出光口522与制冷件3位于热传导件52的相对两侧。也就是说,出光口522开设在热传导件52上并远离制冷件3设置,以将发光件51发出的光朝向远离制冷件3的方向导向出光区域。制冷件3位于热传导件52的背离出光口522的一侧,具有较大的安装空间,可以尽量增大制冷件3的设置面积,从而提高制冷件3的冷却效果。
可选地,结合图4和图7所示,美容仪100还包括透光冷敷件6,透光冷敷件6设于出光口522处且由安装开口111显露,制冷件3的冷端表面321通过热传导件52向透光冷敷件6传递冷量。透光冷敷件6适于与用户皮肤直接接触,制冷件3的冷端表面321通过热传导件52对透光冷敷件6降温,避免透光冷敷件6烫伤用户,从而减缓透光冷敷件6与用户皮肤接触时的刺痛感,达到冷敷的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所说的冷敷并不是指温度达到0℃,只要保证透光冷敷件6的温度小于或等于用户体温,用户在使用的过程中不会感到透光冷敷件6发烫。
由此可知,本申请通过设置热传导件52,既能延长发光件51的使用寿命,又能对透光冷敷件6降温。
可选地,透光冷敷件6可选用蓝宝石制成,第一方面,蓝宝石具有优异的透光性,确保发光件51发出的光可通过透光冷敷件6作用在用户皮肤上,达到美容的目的;第二方面,蓝宝石具有较高的热传递系数,当热传导件52向透光冷敷件6传递冷量时,蓝宝石能够有效接收冷量并传递至用户皮肤上,缓解使用者美容时皮肤的疼痛感及灼热感;第三方面,蓝宝石的硬度极高,加工完成后不易划伤、变形,延长透光冷敷件6的使用寿命。
在其他实施例中,透光冷敷件3也可以为玻璃件(例如普通玻璃件)等。
可选地,如图4所示,安装开口111处形成有第一阶梯面1111,透光冷敷件6的边缘形成有第二阶梯面61,第二阶梯面61与第一阶梯面1111形状匹配以对应配合。第一阶梯面1111和第二阶梯面61配合可增加透光冷敷件6与壳体1的接触面积,使得透光冷敷件6相对于壳体1位置稳定,且第一阶梯面1111和第二阶梯面61对接密封性较好,外部的空气不易从透光冷敷件6与壳体1的连接处进入无风腔16内,保证无风腔16内不会因空气中的水分而凝聚形成液滴,提高用电安全性。
可选地,结合图4和图7所示,美容仪100还包括透光隔热件53,透光隔热件53设于安装腔521内,且将安装腔521划分为位于透光隔热件53厚度两侧的第一腔室5211和第二腔室5212,第一腔室5211和第二腔室5212沿着从制冷件3到出光口522的方向依次排列,发光件51设于第一腔室5211。也就是说,发光件51设置在第一腔室5211内,第二腔室5212设置在第一腔室5211和透光冷敷件6之间,将发光件51限定在第一腔室5211内,第一方面,确保发光件51靠近制冷件3设置,提高制冷效果;第二方面,第一腔室5211可起到保护发光件51的作用,延长发光件51的使用寿命;第三方面,可增加发光件51与透光冷敷件6之间的距离,减小发光件51自身的热量对透光冷敷件6的影响,进一步减缓透光冷敷件6与用户皮肤接触时的刺痛感。
可选地,透光隔热件53的导热系数小于热传导件52的导热系数,透光隔热件53可起到隔热的作用,将发光件51的热量隔离在第一腔室5211内,尽量避免发光件51自身的热量传递至透光冷敷件6上,使得透光冷敷件6具有良好的冷敷效果。
可选地,结合图4和图7所示,脱毛组件5还包括设于第一腔室5211内的第一反光件54。第一反光件54用于将发光件51发出的光汇聚在透光隔热件53处,降低光损失,提高美容效果。
可选地,结合图4和图7所示,脱毛组件5还包括设于第二腔室5212内的第二反光件55。第二反光件55用于将从透光隔热件53处导出的光线汇聚在出光口522处,并通过出光口522传递至用户皮肤上,进一步降低光损失,提高美容效果。
可选地,第一反光件54和第二反光件55可以为反光涂料涂刷在安装腔521的内壁上固化而成,或者可选地,第一反光件54和第二反光件55可以为反光材料件且设在安装腔521的内壁处。
在具体的一些示例中,在保证发光件51发出的光线能够通过透光冷敷件6发出的前提下,为了节约美容仪100的生产成本,上述的第一反光件54和第二反光件55可选择性地只设置其中一个。
有利地,结合图4和图7所示,本申请同时在第一腔室5211内设置第一反光件54,在第二腔室5212内设置第二反光件55,第一反光件54和第二反光件55配合对发光件51发出的光反射,提高光的利用率,使得更多的光线可以通过透光冷敷件6发出并作用在皮肤上,提高美容仪100的美容效果。
可选地,如图4所示,热传导件52与壳体1的内壁之间形成配合间隙。也就是热传导件52与壳体1间隔设置,一方面,因出风口1121形成在壳体1上,出风口1121在导出热量的过程中会增加壳体1的温度,因此,将热传导件52与壳体1间隔设置可避免壳体1上的热量传递至热传导件52上,也就是避免壳体1上的热量通过热传导件52传递至发光件51或透光冷敷件6上,进一步延长发光件51的使用寿命并达到冷敷的效果;另一方面,确保热传导件52在传递冷量的过程中不会将冷量传递至壳体1上,避免冷量损失,提高制冷效果,以有效延长发光件51的使用寿命并达到冰敷的效果。
可选地,结合图1和图4所示,制冷件3包括连接在冷端表面321和热端表面311之间的周侧面,分隔件4包括隔板部41,隔板部41为环形以围绕制冷件3的周侧面设置,隔板部41的外环面与壳体1密封配合。需要说明的是,周侧面不限于是一个完整的平面,即可以是一个完整的平面,也可以是由间隔开设置的多个小平面组合而成,周侧面的形态,需要取决于制冷件3的具体构成。将隔板部41围绕制冷件3的周侧面设置且隔板部41的外环面与壳体1密封配合,隔板部41和制冷件3配合以将壳体1的内腔分隔成有风腔15和无风腔16,并保证有风腔15和无风腔16相互独立,有风腔15和无风腔16之间的空气不会相互流通。
可选地,隔板部41与制冷件3、壳体1、透光冷敷件6之间形成无风腔16,热传导件52设于无风腔16且与壳体1间隙配合。热传导件52用于将制冷件3的冷端产生的冷量传递至透光冷敷件6上,且与壳体1具有配合间隙的热传导件52不会将冷量传递至壳体1上,以避免冷量损失,充分利用冷量对透光冷敷件6散热。
可选地,如图1所示,热传导件52包括第一导冷部523和两个第二导冷部524,第一导冷部523与制冷件3的冷端表面321传热配合。以便于制冷件3的冷端表面321所产生的冷量能够快速的传递至热传导件52上,提高制冷效果。
可选地,如图1所示,两个第二导冷部524间隔开设置。便于在热传导件52中形成安装腔521,为发光件51的设置提供空间。
可选地,如图1所示,每个第二导冷部524的一端分别与第一导冷部523相连,每个第二导冷部524的另一端与透光冷敷件6传热配合。如此设置,传递至第一导冷部523上的冷量即可通过两个第二导冷部524传递至透光冷敷件6上,以对透光冷敷件6降温,将透光冷敷件6传热配合在用户皮肤上能够有冰敷的效果,从而减少用户在美容时的刺痛感,使传导至透光冷敷件6的冷量更加均匀,进而提升用户体验。
此外,由于第一导冷部523与制冷件3传热配合,第二导冷部524与透光冷敷件6传热配合,从而可以简化整体结构,提高传热效率,降低热量损失。
例如,可以将第一导冷部523的外表面与制冷件3的冷端表面321面对面设置且通过导热胶粘接,实现二者的牢靠贴合,从而保证热传导件52与制冷件3的冷端表面321热传导性能更好。
例如,可以将第二导冷部524的端面与透光冷敷件6的内表面,面对面设置且通过导热胶粘接,实现二者的牢靠贴合,从而保证热传导件52与透光冷敷件6的热传导性能更好。
可选地,如图1所示,安装腔521形成在第一导冷部523与两个第二导冷部524之间。将发光件51设置在安装腔521内,两个第二导冷部524和第一导冷部523配合在保护发光件51的同时还限定了光线的传播方向,避免光损失,提高美容效果,且两个第二导冷部524和第一导冷部523还可将冷量通过安装腔521传递至发光件51上,降低发光件51自身的温度,延长发光件51的使用寿命。
可选地,结合图1和图4所示,隔板部41还围绕第一导冷部523设置。由此可知,隔板部41同时围绕制冷件3和第一导冷部523设置,一方面用于限定制冷件3和第一导冷部523的相对位置,确保制冷件3的冷端表面321与第一导冷部523稳定配合;另一方面,制冷件3的冷端表面321传递至隔板部41上的冷量可通过隔板部41再传递至第一导冷部523上,避让冷量损失,提高制冷效果。
可选地,结合图1和图4所示,每个第二导冷部524的背离安装腔521的一侧表面均与壳体1间隙配合。实现热传导件52与壳体1的内壁之间形成配合间隙,提高制冷效果。
可选地,第一导冷部523与两个第二导冷部524为一体件,从而简化结构,且保证第一导冷部523与两个第二导冷部524之间的热传递效果可靠。当然,不限于此,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导冷部523与第二导冷部524还可以为分体件且装配相连。
可选地,如图5所示,分隔件4包括挡板部42,有风腔15包括由挡板部42参与分隔的走线空间和散热风道151,即走线空间和散热风道151可以仅由挡板部42单独分隔,走线空间和散热风道151可以仅由挡板部42与其他部件配合共同实现分隔,分隔件4上形成有过线孔43,脱毛组件5的接电线适于通过过线孔43向走线空间走线。也就是说,有风腔15由走线空间和散热风道151两部分组成,通过在分隔件4上设置挡板部42以独自或与其他部件配合,将走线空间和散热风道151分隔开,走线空间内适于布设连接脱毛组件5的接电线,散热风道151内适于散热气流的流通,确保走线和散热相互独立,保证散热风道151中的热量尽量不会传递至走线空间内对接电线造成影响,延长接电线的使用寿命,并确保美容仪100的用电安全性。
需要说明的是,因分隔件4上设有避让接电线的过线孔43,也就是说,在过线孔43处,有风腔15和无风腔16是连通的,本申请通过将走线空间和散热风道151分隔开也可尽量保证散热风道151内的热量不会通过过线孔43传递至无风腔16内对脱毛组件5造成影响,进一步延长脱毛组件5的使用寿命。
可选地,结合图4和图5所示,将分隔件4设置在壳体1内,散热风道151位于分隔件4上方的左右两端,走线空间位于分隔件4上方的前后两端,使得走线空间和散热风道151相互独立。
可选地,如图2和图4所示,壳体1包括与出光区域相对设置的端壁面121,以及连接在端壁面121与出光区域之间且相对设置的两个侧壁面112,有风腔15和无风腔16沿着从端壁面121到出光区域的方向依次排布。
可选地,两个侧壁面112相连围设成两端敞开的腔体,端壁面121盖设在侧壁面112上以遮盖该腔体的一端,该腔体的另一端设置出光区域,以保证光从端壁面121的相对面射出以作用在皮肤上。
在具体的示例中,两个侧壁面112配合形成壳座11,端壁面121形成壳盖12,端壁面121可拆卸地连接在两个侧壁面112上,端壁面121和两个侧壁面112配合还可起到保护制冷件3、脱毛组件5、散热组件2和分隔件4的作用,延长美容仪100使用寿命。
可选地,如图2和图3所示,进风口1211形成在端壁面121上,出风口1121形成在至少一个侧壁面112上。气流通过端壁面121流入壳体1内,并沿着散热风道151的延伸方向流通散热,随后通过侧壁面112上的出风口1121流出壳体1,达到散热的目的。
本申请通过将进风口1211设置在端壁面121上,出风口1121设置在侧壁面112上,还可增加进风口1211与出风口1121之间的距离,进而增加散热风道151的长度,以增加散热风道151与制冷件3的热端表面311的接触面积,散热风道151可将热端表面311处的热量导出,提高散热效率。
可选地,两个侧壁面112上均设置有出风口1121,使得本申请的美容仪100具有两个出风口1121,相应地,使得有风腔15内具有两条散热风道151,两条散热风道151从有风腔15的不同位置散热,使得设置在有风腔15内部的热端表面311上的热量能及时被导出,提升美容仪100的散热性能,使得美容仪100的耐用程度得以较大的提升,并且由于美容仪100的散热性能提高,美容仪100的工作温度降低,用户在使用美容仪100时不会因美容仪100发烫而影响用户体验。
下面根据说明书附图描述本实用新型一个具体示例中美容仪100的结构。
如图1所示,美容仪100包括:壳体1、散热组件2、制冷件3、分隔件4、脱毛组件5和透光冷敷件6。
其中,壳体1由端壁面121和两个侧壁面112组成,两个侧壁面112相对设置连接在端壁面121上,壳体1在与端壁面121相对的一侧形成出光区域,出光区域形成为安装开口111,安装开口111处形成有第一阶梯面1111,进风口1211形成在端壁面121上,两个侧壁面112上均形成有出风口1121。
制冷件3设于壳体1内,包括冷端表面321、热端表面311和连接在冷端表面321和热端表面311之间的周侧面,制冷件3的冷端表面321向脱毛组件5传递冷量。
分隔件4包括隔板部41和挡板部42,隔板部41为环形以围绕制冷件3的周侧面并靠近冷端表面321设置,且隔板部41的外环面与壳体1密封配合,以使壳体1的内腔包括由分隔件4参与分隔的有风腔15和无风腔16,散热组件2设于有风腔15,脱毛组件5设于无风腔16。
隔板部41的朝向有风腔15的一侧表面形成有导流面411。
挡板部42将有风腔15分隔成走线空间和散热风道151,分隔件4上形成有过线孔43,脱毛组件5的接电线适于通过过线孔43向走线空间走线。
散热组件2包括散热器21和散热风扇22,散热器21包括第一散热件211、第二散热件212和传热连接件213,传热连接件213的一端连接第一散热件211,传热连接件213的另一端连接第二散热件212,第一散热件211与第二散热件212间隔开设置,散热风扇22设于第一散热件211与第二散热件212之间;散热风扇22引发流动的部分气流经由导流面411的导流从出风口1121出风,为制冷件3的热端表面311散热。
脱毛组件5包括发光件51、热传导件52、透光隔热件53、第一反光件54和第二反光件55,脱毛组件5设于无风腔16内并位于制冷件3的厚度方向上的背离热端表面311的一侧。
热传导件52包括第一导冷部523和两个第二导冷部524,第一导冷部523与制冷件3的冷端表面321传热配合,两个第二导冷部524间隔开设置,每个第二导冷部524的一端分别与第一导冷部523相连,每个第二导冷部524的另一端与透光冷敷件6传热配合,安装腔521形成在第一导冷部523与两个第二导冷部524之间,出光口522连通安装腔521设置。
透光隔热件53设于安装腔521内,且将安装腔521划分为位于透光隔热件53厚度两侧的第一腔室5211和第二腔室5212,第一腔室5211内设有第一反光件54,第二腔室5212内设有第二反光件55,第一腔室5211和第二腔室5212沿着从制冷件3到出光口522的方向依次排列,发光件51设于第一腔室5211内适于通过透光隔热件53向第二腔室5212出光,进入第二腔室5212的光线通过出光区域出光,制冷件3的冷端表面321向热传导件52传递冷量。
透光冷敷件6设于出光口522处且由安装开口111显露,并通过第二阶梯面61配合连接在第一阶梯面1111上,制冷件3的冷端表面321通过热传导件52向透光冷敷件6传递冷量,以达到冷敷的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美容仪100的其他构成例如制冷件3的制冷原理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都是已知的,这里不再详细描述。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实施例”、“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8)

1.一种美容仪,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
脱毛组件,所述脱毛组件设于所述壳体内,所述脱毛组件具有打光通道,所述打光通道沿第一方向延伸,所述脱毛组件包括发光件,所述发光件发出的光自所述打光通道穿出;
制冷件,所述制冷件具有冷端和热端,所述冷端与所述脱毛组件接触;
散热组件,其包括:
散热器,所述散热器设于所述脱毛组件的背离出光方向的一侧,且包括:第一散热件、第二散热件和传热连接件,所述第一散热件和所述第二散热件沿所述第一方向排布,所述第一散热件、所述第二散热件沿所述第一方向的投影重合区的面积为S1,所述第一散热件的最大侧面的面积为S2,所述第二散热件的最大侧面的面积为S3,S1占S2和S3的至少一个的一半以上,所述第一散热件与所述制冷件的所述热端接触,所述传热连接件用于将所述第一散热件和所述第二散热件连接以形成热传递;
散热风扇,所述散热风扇用于驱动气流流动,且所述散热风扇驱动的气流流经所述第一散热件、所述第二散热件中至少一个。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美容仪,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散热件、所述第二散热件在所述第一方向上间隔开,二者之间为中间腔,所述第一散热件、所述第二散热件沿所述第一方向的投影重合区,与所述中间腔沿所述第一方向的投影相同;
所述散热风扇驱动的气流流经所述中间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美容仪,其特征在于,所述传热连接件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散热件、所述第二散热件相连,所述传热连接件避开所述中间腔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美容仪,其特征在于,所述传热连接件与所述制冷件的所述热端接触。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美容仪,其特征在于,所述传热连接件为弯管,所述传热连接件内设有导热介质,所述导热介质为流体,所述导热介质的传导率大于空气传导率,所述传热连接件的两端分别***至所述第一散热件、所述第二散热件内。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美容仪,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上形成有进风口和出风口,所述散热风扇驱动气流从所述进风口吸入,流经所述散热器后从所述出风口排出;其中在所述气流的流动方向上,所述第一散热件位于所述第二散热件的上游或者下游。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美容仪,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口位于所述第二散热件的远离所述第一散热件的一侧。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美容仪,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口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一散热件的远离所述第二散热件的一侧。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美容仪,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风扇为轴流风扇,所述散热风扇的转轴沿所述第一方向设置,所述散热风扇位于所述第一散热件、所述第二散热件之间,或者所述散热风扇位于所述第二散热件的远离所述第一散热件的一侧。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美容仪,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散热件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鳍片,所述鳍片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设置。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美容仪,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散热件、所述第二散热件沿所述第一方向的尺寸为厚度,所述第一散热件的厚度小于所述第二散热件的厚度。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美容仪,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散热件沿所述第一方向的投影面积小于所述第二散热件的投影面积。
13.根据权利要求1-12中任一项所述的美容仪,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
机头部,所述脱毛组件、所述制冷件和所述散热组件均设在所述机头部内;
手柄部,所述手柄部连接所述机头部,所述传热连接件具有弯折段,所述弯折段临近所述手柄部设置,或者所述弯折段至少部分位于所述手柄部内。
14.根据权利要求1-12中任一项所述的美容仪,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
机头部,所述脱毛组件、所述制冷件和所述散热组件均设在所述机头部内;
手柄部,所述手柄部连接所述机头部,所述手柄部和所述机头部之间设有用于阻隔空气流动的隔风板,所述隔风板为至少一层。
15.根据权利要求1-12中任一项所述的美容仪,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分隔件,所述分隔件设于所述壳体内,所述壳体的内腔包括有风腔和无风腔,所述有风腔和所述无风腔之间设有所述分隔件,所述散热组件位于所述有风腔,所述脱毛组件位于所述无风腔。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美容仪,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隔件包括隔板部,所述隔板部为环形以围绕所述制冷件设置,所述制冷件参与所述有风腔和无风腔的分隔。
17.根据权利要求1-12中任一项所述的美容仪,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
机头部,所述脱毛组件、所述制冷件和所述散热组件均设在所述机头部内,所述机头部具有出光区域以供所述脱毛组件出光;
手柄部,所述手柄部由所述机头部的远离所述出光区域的一部分,沿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的方向延伸形成,以使所述美容仪呈“7”字形;其中,所述美容仪的控制器或者至少部分线路位于所述手柄部内。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美容仪,其特征在于,
所述机头部的截面积在朝向所述出光区域的方向上逐渐减小,或者所述机头部的宽度在朝向所述出光区域的方向上逐渐减小,
所述截面积指的是所述机头部在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的平面上的面积,
所述宽度指的是所述机头部在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且垂直于所述手柄部的方向上的尺寸。
CN202122215520.2U 2021-09-13 2021-09-13 美容仪 Active CN21713824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215520.2U CN217138248U (zh) 2021-09-13 2021-09-13 美容仪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215520.2U CN217138248U (zh) 2021-09-13 2021-09-13 美容仪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138248U true CN217138248U (zh) 2022-08-09

Family

ID=826598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215520.2U Active CN217138248U (zh) 2021-09-13 2021-09-13 美容仪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138248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804641A (zh) * 2021-09-13 2023-03-17 广州星际悦动股份有限公司 美容仪
WO2024114706A1 (zh) * 2022-11-30 2024-06-06 上海飞科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脱毛仪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804641A (zh) * 2021-09-13 2023-03-17 广州星际悦动股份有限公司 美容仪
WO2024114706A1 (zh) * 2022-11-30 2024-06-06 上海飞科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脱毛仪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7138248U (zh) 美容仪
CN101865385B (zh) 液冷式led照明装置
KR200495286Y1 (ko) 휴대식 탈모 장치
CN112055799B (zh) 一种半导体制冷片及脱毛仪
CN213312973U (zh) 一种脱毛仪
WO2021196506A1 (zh) 一种脱毛仪以及半导体制冷片
CN211381746U (zh) 一种具有新型冷敷机构的便携式脱毛仪
CN216532299U (zh) 脱毛仪
CN214231502U (zh) 脱毛仪
WO2023035547A1 (zh) 美容仪
CN112533554B (zh) 一种脱毛仪以及半导体制冷片
CN112451087A (zh) 脱毛仪的冷敷组件及脱毛仪
CN111821019A (zh) 双冷却通道的脱毛仪
CN218552433U (zh) 脱毛仪
CN115804641A (zh) 美容仪
CN218960917U (zh) 脱毛仪
CN213190053U (zh) 脱毛仪
CN216962614U (zh) 美容仪
CN216253654U (zh) 美容仪
CN217138249U (zh) 美容仪
CN216933446U (zh) 美容仪
CN110505795B (zh) 一种具有过热保护功能的led驱动电源
CN112426223A (zh) 脱毛仪的冷敷组件及脱毛仪
CN217138250U (zh) 美容仪
CN113509261A (zh) 带制冷的手持式半导体激光脱毛仪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