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109880U - 全热交换器及空调*** - Google Patents

全热交换器及空调***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109880U
CN217109880U CN202220999733.0U CN202220999733U CN217109880U CN 217109880 U CN217109880 U CN 217109880U CN 202220999733 U CN202220999733 U CN 202220999733U CN 217109880 U CN217109880 U CN 21710988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cavity
dirty
fresh air
fres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999733.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福显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ngdao Hisense Hitachi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Qingdao Hisense Hitachi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ngdao Hisense Hitachi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Co Ltd filed Critical Qingdao Hisense Hitachi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0999733.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10988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10988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10988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entral Air Condition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全热交换器,包括:机壳,其内形成有混风腔以及新风进风腔、新风出风腔、污风进风腔、污风出风腔,混风腔包括与新风进风腔连通第一混风腔和与污风出风腔连通的第二混风腔;热交换芯体,其内形成有将新风进风腔和新风出风腔连通的第一风道以及将污风进风腔和污风出风腔连通的第二风道;新风进风口和新风出风口,新风进风口与第一混风腔连通且新风出风口与新风出风腔连通;污风进风口和污风出风口,污风进风口与污风进风腔连通且污风出风口与第二混风腔连通;混风风阀,将第一混风腔和第二混风风腔隔绝或连通;旁通风阀,将新风进风腔与新风出风腔隔绝或连通;具有混风模式和旁通模式,满足用户的多样化需求,还提出空调***。

Description

全热交换器及空调***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空调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全热交换器及空调***。
背景技术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室内的空气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各种不同功能的空气处理装置也随之出现。
目前市场上的空气处理装置主要包括新风净化***、室内空气净化器、电加热器、空调器等,新风净化***用于对室外新风进行净化过滤后送入室内,而室内空气净化器大多以在单个房间内直接使用为主,电加热器及空调器也是以单个房间内使用为主,其都不能集成到全屋新风***中,使用功能过于单一,无法满足不同使用空间及气候环境对于用户各种模式的需求,不能做到一机多用的目的,从而影响用户体验。此外,现有部分新风净化装置虽然具有热交换功能,但其依然不具备更多的功能需求,如内循环功能,极寒地区的混风功能,旁通功能,单送风及单排风等功能的整合,还有一些辅助性的软件控制的附加功能,即该部分新风净化装置的空气处理功能仍旧较单一,不能满足人们对于全屋新风***的众多功能的需求。
因此,提出一种具有多种功能的全热交换器及空调***。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一种全热交换器,包括:
机壳,其内形成有混风腔以及相互隔绝的新风进风腔、新风出风腔、污风进风腔、污风出风腔,所述混风腔包括相互隔绝且与所述新风进风腔连通第一混风腔和与所述污风出风腔连通的第二混风腔;
热交换芯体,设于所述机壳内且其内形成有将所述新风进风腔和新风出风腔连通的第一风道以及将所述污风进风腔和污风出风腔连通的第二风道;
新风进风口和新风出风口,形成于所述机壳上,所述新风进风口与第一混风腔连通且所述新风出风口与新风出风腔连通;
污风进风口和污风出风口,形成于所述机壳上,所述污风进风口与污风进风腔连通且所述污风出风口与第二混风腔连通;
混风风阀,设于所述混风腔内,关闭或打开所述混风阀将所述第一混风腔和第二混风风腔隔绝或连通;
旁通风阀,设于所述机壳内,关闭或打开所述旁通风阀将所述新风进风腔与新风出风腔隔绝或连通。
通过设置混风阀和旁通风阀,使得全热交换器还具有混风模式和旁通模式,可根据需求对混风阀和旁通风阀开闭,能够使得全热交换器具有多种工作模式,满足用户的多样化需求。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还包括:
混风口,位于所述混风腔内且将所述第一混风腔和所述第二混风腔连通,所述混风风阀设于所述混风口处;
旁通风道,形成于所述机壳内,所述旁通风道的一端与所述新风进风腔连通且其另一端与所述新风出风腔连通,所述旁通风阀设于所述旁通风道内。
设置混风口和旁通风道,便于安装混风风阀和旁通风阀且方便控制第一混风腔和第二混风腔以及新风进风腔和新风出风腔隔绝与连通。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还包括:
内循环风道,所述内循环风道的一端与所述污风进风腔连通且其另一端与所述新风出风腔连通;
内循环风阀,设于所述内循环风道内,关闭所述内循环风阀将所述污风进风风腔和所述新风出风腔隔绝,打开所述内循环风阀将所述污风进风腔和新风出风腔连通。
设置内循环风道和内循环风阀,使得全热交换器具有内循环模式,提高用户体验。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所述机壳包括外壳和第一隔板,所述外壳内形成有容纳腔,所述第一隔板设于所述容纳腔内且将所述容纳腔分隔为左右设置的放置空间和所述混风腔,所述新风进风腔、新风出风腔、污风进风腔、污风出风腔、热交换芯体和旁通风道位于所述放置空间内,设置第一隔板使得混风腔位于容纳腔的一侧,方便设计全热交换器的混风腔,使得混风功能更好的实现。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所述机壳还包括第二隔板,所述第二隔板设于所述放置空间内将所述放置空间分隔为前后设置的第一放置空间和第二放置空间,所述新风进风腔、污风进风腔和热交换芯***于所述第一放置空间内,所述新风出风腔、污风出风腔和旁通风道位于所述第二放置空间内,使得全热交换器结构布局紧凑,方便设计。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所述机壳还包括第三隔板,所述第三隔板设于所述第二放置空间内将所述第二放置空间分隔为左右设置的新风出风腔和第二子放置空间,所述新风出风腔位于所述第二子放置空间远离所述混风腔的一侧,所述污风出风腔和所述旁通风道位于所述第二子放置空间内,所述旁通风道的两端分别贯穿所述第三隔板和所述第二隔板将所述新风进风腔和新风出风腔连通,使得全热交换器结构布局紧凑,方便设计。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所述旁通风阀设于所述旁通风道连通所述新风出风腔的一端,使得旁通风阀设定位置靠近第三隔板处,方便固定旁通风阀。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所述热交换芯***于所述第一放置空间中部,所述新风进风腔和所述新风出风腔分别位于所述热交换芯体的左右两侧,所述第一混风腔和第二混风腔前后设置,所述第一混风腔位于所述第一放置空间的一侧,所述第二混风腔位于所述第二子放置空间的一侧,所述新风进风腔位于所述热交换芯体靠近所述第一混风腔的一侧,使得全热交换器结构布局紧凑,方便设计。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还包括:
新风空气质量传感器模组,位于所述机壳内且位于所述新风进风口和所述第一风道之间;
污风空气质量传感器模组,位于所述机壳内且位于所述污风进风口和所述第二风道之间。
设置新风空气质量传感器模组和污风空气质量传感器模组,能够对室内外空气质量参数实时监测,方便控制全热交换器的模式。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还提出一种空调***,包括如上任一所述的全热交换器、空调器和控制装置,所述空调器包括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室外机,所述空调器与所述全热交换器通过所述控制装置连接。
设置空调***中包括全热交换器,使得全热交换器可与空调器联动,可以更好的为用户提供空气品质处理方案,提升用户体验。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根据本公开实施方式全热交换器的立体图;
图2是根据本公开实施方式全热交换器另一视角的立体图;
图3是图2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4是根据本公开实施方式全热交换器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公开实施方式全热交换器另一视角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7是根据本公开实施方式全热交换器的局部结构正视图;
图8是根据本公开实施方式全热交换器另一视角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9是根据本公开实施方式全热交换器另一视角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根据本公开实施方式全热交换器局部结构的俯视剖视图;
图11是根据本公开实施方式全热交换器另一局部结构的俯视剖视图;
图12是根据本公开实施方式全热交换器另一局部结构的俯视剖视图;
图13是根据本公开实施方式全热交换器全热交换模式下风的轨迹示意图;
图14是根据本公开实施方式全热交换器单排风模式下风的轨迹示意图;
图15是根据本公开实施方式全热交换器单送风模式下风的轨迹示意图;
图16是根据本公开实施方式全热交换器旁通模式下风的轨迹示意图;
图17是根据本公开实施方式全热交换器内循环模式下风的轨迹示意图;
图18是根据本公开实施方式全热交换器混风模式下风的轨迹示意图。
以上各图中:机壳1;外壳101;上盖1011;底板1012;前板1013;后板1014;左板1015;右板1016;第一隔板1017;第一通孔10171;第二通孔10172;第二隔板1018;第三隔板1019;新风进风腔111;新风出风腔112;新风连通风腔113;污风进风腔121;污风出风腔122;污风连通风腔123;混风腔13;第一混风腔131;第二混风腔132;新风进风口141;新风出风口142;污风进风口151;污风出风口152;混风口16;旁通风道171;内循环风道172;容纳腔18;放置空间181;第一放置空间1811;第二放置空间1812;第二子放置空间18121;吊钩191;法兰192;法兰通道1921;热交换芯体2;新风风机31;中盘开孔311;污风风机32;旁通风阀33;混风风阀34;内循环风阀35;新风进风阀36;污风出风阀37;新风过滤模组41;新风初效滤网411;新风高效滤网412;污风过滤模组42;污风初效滤网421;污风活性炭滤网422;污风高效滤网423;新风空气质量传感器模组43;污风空气质量传感器模组44;离子发生器51;电器盒52。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示例性的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具体描述。然而应当理解,在没有进一步叙述的情况下,一个实施方式中的元件、结构和特征也可以有益地结合到其他实施方式中。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全热交换器,参考图1和图4,全热交换器包括机壳1、热交换芯体2、新风风机31和污风风机32。
参考图4,机壳1内形成有相互隔绝的新风进风腔111、新风出风腔112、污风进风腔121和污风出风腔122。
机壳1内还形成有混风腔13,其中,混风腔13与新风出风腔和污风进风腔均隔绝。混风风腔13包括相互隔绝的第一混风腔131和第二混风腔132,其中第一混风腔131与新风进风腔111连通,第二混风腔132与污风出风腔132连通。
热交换芯体2设于机壳1内,热交换芯体2内形成有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其中,第一风道将新风进风腔与新风出风腔连通,第二风道将污风进风腔与污风出风腔连通。
参考图4,全热交换器还具有新风进风口141、新风出风口142、污风进风口151和污风出风口152,新风进风口141、新风出风口142、污风进风口151和污风出风口152均形成于机壳上,新风进风口141与第一混风腔131连通,新风出风口与新风出风腔连通。污风进风口与污风进风腔连通,污风出风口与第二混风腔连通。
新风从新风进风口进入到第一混风腔内,然后穿过新风进风腔进入到第一风道内,污风从污风进风口进入到污风进风腔内,然后进入第二风道,新风在第一风道内与第二风道内的污风换热,换热后的新风进入到新风出风腔,然后从新风出风口排出,换热后的污风进入污风出风腔,然后穿过第二混风腔从污风出风口排出。
新风风机31位于新风出风腔112内,污风风机32位于污风出风腔122内。新风风机31为新风的流动提供动力,污风风机为污风的流动提供动力。
参考图4,全热交换器还包括混风口16,混风口16位于混风腔内将第一混风腔131和第二混风腔132连通。进入到第二混风腔132内的污风可穿过混风口16进入到第一混风腔131内与从新风进风口111进入到第一混风腔131内的新风进行混合。
参考图4-图6,全热交换器还包括旁通风道171,旁通风道171形成于机壳1内将新风进风腔111和新风出风腔112连通。具体的,旁通风道的一端与新风进风腔连通且其另一端与新风出风腔连通。进入到新风进风腔内的风可通过旁通风道进入到新风出风腔内,然后从新风出风口排出,该部分新风未进入到热交换芯体内,所以也并未与污风进行换热。
全热交换器还包括旁通风阀33,旁通风阀33设于机壳内,具体的,旁通风阀33设于旁通风道171内,关闭旁通风阀将新风进风腔与新风出风腔隔绝,打开旁通风阀将新风进风腔与新风出风腔连通。
参考图4,全热交换器还包括混风风阀34,混风风阀设于混风腔内,具体的,混风风阀设于混风口处,关闭混风阀将第一混风腔和第二混风风腔隔绝,打开混风风阀将第一混风腔和第二混风腔连通。
通过设置混风阀和旁通风阀,使得全热交换器还具有混风模式和旁通模式,可根据需求对混风阀和旁通风阀开闭,能够使得全热交换器具有多种工作模式,满足用户的多样化需求。
设置混风口和旁通风道,便于安装混风风阀和旁通风阀且方便控制第一混风腔和第二混风腔以及新风进风腔和新风出风腔隔绝与连通。
参考图4和图8,全热交换器还包括内循环风道172,内循环风道的一端与污风进风腔连通且其另一端与新风出风腔连通。
全热交换器还包括内循环风阀35,内循环风阀设于内循环风道内,关闭内循环风阀将污风进风风腔和新风出风腔隔绝,打开内循环风阀将污风进风腔和新风出风腔连通。
设置内循环风道和内循环风阀,使得全热交换器具有内循环模式,提高用户体验。
全热交换器还包括新风进风阀36和污风出风阀37。新风进风阀36设于新风进风口处以打开或关闭新风出风口,打开新风进风阀以打开新风进风口,关闭新风进风阀以关闭新风进风口。污风出风阀37设于污风出风口处以打开或关闭污风出风口,打开污风出风阀以打开污风出风口,关闭污风出风阀以关闭污风出风口。
参考图8-图9,机壳1包括外壳101和设置在外壳内的隔板,外壳内形成有容纳腔18,隔板设于容纳腔18内。
其中,外壳101包括上盖1011、底板1012、连接在上盖和底板之间且分别位于外壳前侧和后侧的前板1013和后板1014以及连接在上盖和底板之间且粉笔位于外壳左侧和右侧的左板1015和右板1016。
隔板包括第一隔板1017、第二隔板1018和第三隔板1019,第一隔板1017、第二隔板1018和第三隔板1019均设于容纳腔内。
第一隔板1017将容纳腔18分隔为左右设置的放置空间181和混风腔13,新风进风腔、新风出风腔、污风进风腔、污风出风腔、热交换芯体和旁通风道位于放置空间内。
其中,第一隔板的上下两端可以分别与上盖和底板连接,且第一隔板的前后两端分别与前板和后板连接。第一隔板可竖向设置。
设置第一隔板使得混风腔位于容纳腔的一侧,方便设计全热交换器的混风腔,使得混风功能更好的实现。
第二隔板位于放置空间内,第二隔板将放置空间分隔为前后设置的第一放置空间1811和第二放置空间1812,新风进风腔、污风进风腔和热交换芯***于第一放置空间内,新风出风腔、污风出风腔和旁通风道位于第二放置空间内,使得全热交换器结构布局紧凑,方便设计。
其中,第二隔板的上下两端可以分别与上盖和底板连接,且第二隔板的左右两端分别与第一隔板以及左板或右板连接,第二隔板可竖向设置。
第三隔板位于第二放置空间内,第三隔板将第二放置空间分隔为左右设置的新风出风腔和第二子放置空间18121,新风出风腔位于第二子放置空间远离混风腔的一侧,污风出风腔和旁通风道位于第二子放置空间内,旁通风道的两端分别贯穿第三隔板和第二隔板将新风进风腔和新风出风腔连通,使得全热交换器结构布局紧凑,方便设计,旁通风阀可设于旁通风道连通新风出风腔的一端,使得旁通风阀设定位置靠近第三隔板处,方便固定旁通风阀。
其中,第三隔板的上下两端可以分别与上盖和底板连接,且第三隔板的前后两端分别与第二隔板以及前板或后板连接,第三隔板可竖向设置。
热交换芯***于第一放置空间中部,新风进风腔和新风出风腔分别位于热交换芯体的左右两侧。第一混风腔和第二混风腔前后设置,第一混风腔位于第一放置空间的一侧,第二混风腔位于第二子放置空间的一侧,新风进风腔位于热交换芯体靠近第一混风腔的一侧,使得全热交换器结构布局紧凑,方便设计。
内循环风阀可设于内循环风道连通污风进风口的一端。
参考图7,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可在热交换芯体内上下倾斜设置,第一风道连接新风进风腔的一端可设于热交换芯体侧部的上方,第一风道连接新风出风腔的一端可设于热交换芯体的另一侧部的下方,第二风道连接污风进风腔的一端可设于热交换芯体另一侧部的上方,第二风道连接污风出风腔的一端可设于热交换芯体的侧部的下方,或者,第一风道连接新风进风腔的一端可设于热交换芯体侧部的下方,第一风道连接新风出风腔的一端可设于热交换芯体的另一侧部的上方,第二风道连接污风进风腔的一端可设于热交换芯体另一侧部的下方,第二风道连接污风出风腔的一端可设于热交换芯体的侧部的上方;第一风道连接新风出风腔的一端还设有新风连通风腔113,第一风道通过新风连通风腔与新风出风腔连通,新风连通风腔位于热交换芯体的侧上部或者侧下部;第二风道连接污风出风腔的一端还设有污风连通风腔123,第二风道通过污风连通风腔与污风出风腔连通,污风连通风腔位于热交换芯体的侧上部或者侧下部。
参考图9,第一隔板1017上设有将第一混风腔和新风进风腔连通的第一通孔10171,第一混风腔内的空气经第一通孔进入到新风进风腔内。第一隔板1017上还设有将第二混风腔和污风出风腔连通的第二通孔10172,污风出风腔内的空气经第二通孔进入到第二混风腔内。
新风进风口、新风出风口、污风进风口和污风出风口设于外壳上,新风进风口、新风出风口、污风进风口和污风出风口均可设于上盖1011、底板1012、前板1013、后板1014、左板1015和右板1016中的任一板上,具体的,新风进风口和污风出风口可设于外壳的同一侧,污风进风口和新风出风口可设于外壳设置新风进风口和污风出风口的对侧。
参考图2,机壳还包括设于外壳上且位于新风进风口、新风出风口、污风进风口和污风出风口处的法兰192,法兰具有法兰通道1921,新风进风阀和污风出风阀设于法兰通道内。
参考图10-图12,全热交换器还包括新风过滤模组41、污风过滤模组42、新风空气质量传感器模组43和污风空气质量传感器模组44。
新风过滤模组41设置在机壳内且位于新风进风口和第一风道之间,用于对进入到全热交换器内的新风进行过滤。具体的,新风过滤模组41设置在新风进风腔内且位于第一通孔处,新风过滤模组41可在新风进风腔侧将第一通孔遮盖,使得进入到新风进风腔内的风全部经过新风过滤模组41。
新风过滤模组41包括新风初效滤网411和新风高效滤网412,其中,新风初效滤网411位于新风高效滤网靠近第一混风腔的一侧。
污风过滤模组42设置在机壳内且位于污风进风口和第二风道之间,用于对进入到全热交换器内的污风进行过滤,污风过滤模组42设置在污风进风腔内且位于污风进风口处,污风过滤模组42可在污风进风腔侧将污风进风口遮盖,使得进入到污风进风腔内的风全部经过污风过滤模组42。
污风过滤模组42包括污风初效滤网421、污风活性炭滤网422和污风高效滤网423,其中,污风初效滤网421、污风活性炭滤网422和污风高效滤网423依次设置且污风初效滤网421位于活性炭滤网422远离热交换芯体的一侧。
设置新风过滤模组和污风过滤模组,能够对新风和污风进行过滤,提高空气质量。
新风空气质量传感器模组43和污风空气质量传感器模组44能够对室内外空气质量进行检测。
新风空气质量传感器模组43位于机壳内且位于新风进风口和第一风道之间,具体的,新风空气质量传感器模组43位于新风初效滤网411和新风高效滤网412之间,新风空气质量传感器模组43可为三合一空气质量传感器模组,三合一空气质量传感器模组包括PM2.5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和湿度传感器。
污风空气质量传感器模组44位于机壳内且位于污风进风口和第二风道之间,污风空气质量传感器模组44位于污风初效滤网421和污风活性炭滤网422之间,污风空气质量传感器模组44可为五合一空气质量传感器模组,五合一空气质量传感器模组包括PM2.5传感器、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CO2传感器和VOC(挥发性有机化合物)传感器。
设置新风空气质量传感器模组和污风空气质量传感器模组,能够对室内外空气质量参数实时监测,方便控制全热交换器的模式。
全热交换器的风机和风阀的组合使用可实现全热交换器的多种工作模式,具体包括:单送风模式,单排风模式、全热交换模式、混风模式、旁通模式和内循环模式。
参考图14,单送风模式的工作原理可以为:新风进风阀36打开,旁通风阀33打开,新风风机31运转,污风出风阀37、混风风阀34和内循环风阀35均关闭,污风风机32停止运转,可实现单送风。室外新风从新风进风口进入到第一混风腔内,经过新风初效滤网和新风高效滤网过滤进入到新风进风腔内,然后进入到旁通风道内,通过旁通风阀进入到新风出风腔,由新风风机经新风出风口送入室内。单送风模式适合室内外温差较小且室内急需提高新风量时使用。
参考图15,单排风模式的工作原理可以为:污风出风阀37打开,污风风机32转动,新风进风阀36、旁通风阀33、混风风阀34和内循环风阀35均关闭,新风风机31停止转动,可实现单排风模式。室内污风从污风进风口经过污风初效滤网421、污风活性炭滤网422和污风高效滤网423进入到污风进风腔内,然后经热交换芯体内的第二风道进入到污风出风腔内,然后进入到第二混风腔经过污风排风口排到室外。单排风模式适合室内空气质量较差时使用,需尽快将室内污浊空气排出。
参考图13,全热交换模式的工作原理可以为:新风进风阀36打开,新风风机31运转,污风出风阀37打开,污风风机32转动,旁通风阀33、混风风阀34和内循环风阀35均关闭,可实现全热交换模式。室外新风从新风进风口进入到第一混风腔内,经过新风初效滤网和新风高效滤网过滤进入到新风进风腔内,新风从新风进风腔进入到第一风道内,室内污风从污风进风口经过污风初效滤网421、污风活性炭滤网422和污风高效滤网423进入到污风进风腔内,污风从污风进风腔进入第二风道,新风在第一风道内与第二风道内的污风换热,换热后的新风进入到新风出风腔,由新风风机经新风出风口送入室内,换热后的污风进入污风出风腔,然后进入到第二混风腔经过污风排风口排到室外。全热交换模式适合于室内外温差较大时使用,可以进行能量回收实现节能降耗。
参考图16,旁通模式的工作原理可以为:新风进风阀36打开,旁通风阀33打开,新风风机31运转,污风出风阀37打开,污风风机32转动,混风风阀34和内循环风阀35均关闭,可以实现旁通模式,室外新风从新风进风口进入到第一混风腔内,经过新风初效滤网和新风高效滤网过滤进入到新风进风腔内,然后进入到旁通风道内,通过旁通风阀进入到新风出风腔,由新风风机经新风出风口送入室内,室内污风从污风进风口经过污风初效滤网421、污风活性炭滤网422和污风高效滤网423进入到污风进风腔内,然后经热交换芯体内的第二风道进入到污风出风腔内,然后进入到第二混风腔经过污风排风口排到室外。旁通模式适合于室内外温差不大且不需要进行热量交换时开启,新风不通过热交换芯体,可以延长热交换芯体芯体的使用寿命,同时新风流动阻力减小,新风风机功耗下降,可以实现节能降耗。
参考图17,内循环模式的工作原理可以为:内循环风阀35打开,新风风机31运转,新风进风阀36、旁通风阀33、污风出风阀37和混风风阀34均关闭,可以实现内循环模式。室内污风从污风进风口经过污风初效滤网421、污风活性炭滤网422和污风高效滤网423进入到污风进风腔内,通过内循环风道进入新风出风腔,由新风风机经新风出风口送入室内,形成内循环。内循环模式适合室外空气质量较差或室外温度较低时运行,内循环模式可以对室内PM2.5及甲醛等有毒有害气体进行净化处理。
参考图18,混风模式的工作原理可以为:新风进风阀36打开,混风风阀34打开,内循环风阀35、旁通风阀33和污风出风阀37均关闭,可以实现混风模式。室外新风从新风进风口进入到第一混风腔内,经过新风初效滤网和新风高效滤网过滤进入到新风进风腔内,新风从新风进风腔进入到第一风道内,室内污风从污风进风口经过污风初效滤网421、污风活性炭滤网422和污风高效滤网423进入到污风进风腔内,污风从污风进风腔进入第二风道,新风在第一风道内与第二风道内的污风换热,换热后的新风进入到新风出风腔,由新风风机经新风出风口送入室内,换热后的污风进入污风出风腔,然后经第二混风腔进入到第一混风腔内与室外新风进行混合,混合后的风进入到新风进风腔内。混风模式适合室外温度低于-10℃以下时使用,经过混风后,新风温度提升到-10℃以上,对于三合一温度传感器及热交换芯体起到保护作用,避免三合一温度传感器损坏或影响寿命,防止热交换芯体冻结,影响整机正常运转。混风比例通过污风风机转速实现调整,确保混风后温度达到-10℃以上。
全热交换器还包括智慧自动模式,能够根据室内室外的空气质量自动选择最佳的运行模式。
参考图14,全热交换器还具有离子发生器51,离子发生器51设于新风风机出风口处,可以对送入室内的新风进行杀菌净化,同时对于新风管路进行杀菌处理,防止管道细菌滋生,确保送入室内的空气质量。
参考图2-图3,机壳1还包括连接在外壳外侧的吊钩191用于安装全热交换器,吊钩具有正反防脱落结构,即吊钩的外端设有正反折边,同时全热交换器内部零部件及结构布局满足全热交换器正反安装,适合镜像户型的安装场景。
全热交换器具有静压自适应模块,用户可以使用线控器选择静压自动适应,全热交换器运转会对应全屋管路长短自动适配设计静压对应转速,同风量下可有效降低整机转速,可以节能降噪,给用户更好的声品质,提升用户体验。静压自适应可以通过线控器选择机器自动适配,也可以选择人工设定,根据管路的长短计算需要静压,人工直接设定需要运转的对应静压。
全热交换器通过配置的线控器可以实现额定风量调整,根据房间大小,调整额定风量,实现节能降噪。同时进排风的比例可以调整,确保室内正压环境,将脏空气拒在室外。
全热交换器配置了五合一及三合一传感器模组,能够对室内外空气质量参数实时监测。为了确保全热交换器的正常运转及送入室内的空气质量,需定期对于过滤模块进行清洁或更换。全热交换器还具有滤网容尘检测模块,根据配置的滤网容尘能力,设置高效滤网初阻力的两倍阻力的容尘量为高效滤网的阀值,通过三合一及五合一传感器对于通过空气PM2.5的实时监测,可以计算出高效滤网过滤的容尘量,当达到高效滤网的阈值时,整机会通过线控器提示用户进行滤网的更换或清洁。
新风风机和污风风机均可为离心风机,离心风机具有离心风扇,离心风扇的中盘为开孔设计,即中盘上设有中盘开孔311,风扇上下进风,确保上下风场均衡,提升风机送风效率,实现整机的节能降噪。
全热交换器所配置线控器具有WIFI功能,用户可以通过云平台APP对于全热交换器进行远程控制,可以远程控制全屋新风,实时监控,确保室内空气品质。
全热交换器可具有在线升级模块,在线升级模块具有在线升级功能,可以对全热交换器进行远程在线升级,给用户带来产品的软件及功能的升级服务,提升用户体验。
参考图7,全热交换器还包括电器盒52,用于控制全热交换器工作。
全热交换器内的风的流道可采用EPP(高结晶型聚合物/气体复合材料)泡沫及塑料材质的结构形成,新风风机和污风风机的风机腔内粘贴了隔音降噪材料,对整机有很好的隔音降噪及保温效果,提升整机质量及性能,隔音降噪材料可为复合材料,隔音降噪材料在厚度上可依次为PUA(聚氨酯丙烯酸酯)、PVC(聚氯乙烯)和PUA(聚氨酯丙烯酸酯)。
本实用新型还可提出一种空调***,该空调***包括如上所述全热交换器、空调器和控制装置,通过控制装置与空调器和全热交换器分别连接,实现空调器与全热交换器的联动功能,全热交换器确保室内新风量及负离子含量,空调器可以对全屋的新风温湿度进行调节,确保舒适度,提升用户体验。同时可以通过新风量的多少,预判室内空气温湿度变化趋势,空调器及时调整出风温度及转速。
设置空调***中包括全热交换器,使得全热交换器可与空调器联动,可以更好的为用户提供空气品质处理方案,提升用户体验。
空调器可包括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室外机,空调室内机包括空调室内机机壳、室内换热器和室内风机,空调室内机机壳上形成换热进风口和换热出风口且空调室内机机壳内形成有与所述换热进风口和换热出风口连通的换热风道。室内换热器设于换热风道内,用以与进入换热风道内的空气换热,室内风机设于换热风道内,室内风机设于室内换热器靠近换热进风口或换热出风口的一侧,用以为换热风道内的空气流动提供动力。
空调器通过使用压缩机、冷凝器、膨胀阀和蒸发器来执行空调器的制冷循环。制冷循环包括一系列过程,涉及压缩、冷凝、膨胀和蒸发,并向已被调节和热交换的空气供应制冷剂。
压缩机将低温低压状态的制冷剂气体进行压缩排出高温高压状态的制冷剂气体。所排出的制冷剂气体流入冷凝器。冷凝器将压缩后的制冷剂冷凝成液相,并且热量通过冷凝过程释放到周围环境。
膨胀阀使在冷凝器中冷凝的高温高压状态的液相制冷剂膨胀为低压的液相制冷剂。蒸发器蒸发在膨胀阀中膨胀的制冷剂,并使处于低温低压状态的制冷剂气体返回到压缩机。蒸发器可以通过利用制冷剂的蒸发的潜热与待冷却的材料进行热交换来实现制冷效果。在整个循环中,空调器可以调节室内空间的温度。
空调器包括空调室内机与空调室外机,空调室外机是指制冷循环的包括压缩机和室外换热器的部分,空调室内机包括室内换热器,并且膨胀阀可以提供在空调室内机或空调室外机中。
室内换热器和室外换热器用作冷凝器或蒸发器。当室内换热器用作冷凝器时,空调器用作制热模式的加热器,当室内换热器用作蒸发器时,空调器用作制冷模式的冷却器。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全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机壳,其内形成有混风腔以及相互隔绝的新风进风腔、新风出风腔、污风进风腔、污风出风腔,所述混风腔包括相互隔绝且与所述新风进风腔连通第一混风腔和与所述污风出风腔连通的第二混风腔;
热交换芯体,设于所述机壳内且其内形成有将所述新风进风腔和新风出风腔连通的第一风道以及将所述污风进风腔和污风出风腔连通的第二风道;
新风进风口和新风出风口,形成于所述机壳上,所述新风进风口与第一混风腔连通且所述新风出风口与新风出风腔连通;
污风进风口和污风出风口,形成于所述机壳上,所述污风进风口与污风进风腔连通且所述污风出风口与第二混风腔连通;
混风风阀,设于所述混风腔内,关闭或打开所述混风风阀将所述第一混风腔和第二混风风腔隔绝或连通;
旁通风阀,设于所述机壳内,关闭或打开所述旁通风阀将所述新风进风腔与新风出风腔隔绝或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混风口,位于所述混风腔内且将所述第一混风腔和所述第二混风腔连通,所述混风风阀设于所述混风口处;
旁通风道,形成于所述机壳内,所述旁通风道的一端与所述新风进风腔连通且其另一端与所述新风出风腔连通,所述旁通风阀设于所述旁通风道内。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内循环风道,所述内循环风道的一端与所述污风进风腔连通且其另一端与所述新风出风腔连通;
内循环风阀,设于所述内循环风道内,关闭所述内循环风阀将所述污风进风风腔和所述新风出风腔隔绝,打开所述内循环风阀将所述污风进风腔和新风出风腔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全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壳包括外壳和第一隔板,所述外壳内形成有容纳腔,所述第一隔板设于所述容纳腔内且将所述容纳腔分隔为左右设置的放置空间和所述混风腔,所述新风进风腔、新风出风腔、污风进风腔、污风出风腔、热交换芯体和旁通风道位于所述放置空间内。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全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壳还包括第二隔板,所述第二隔板设于所述放置空间内将所述放置空间分隔为前后设置的第一放置空间和第二放置空间,所述新风进风腔、污风进风腔和热交换芯***于所述第一放置空间内,所述新风出风腔、污风出风腔和旁通风道位于所述第二放置空间内。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全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壳还包括第三隔板,所述第三隔板设于所述第二放置空间内将所述第二放置空间分隔为左右设置的新风出风腔和第二子放置空间,所述新风出风腔位于所述第二子放置空间远离所述混风腔的一侧,所述污风出风腔和所述旁通风道位于所述第二子放置空间内,所述旁通风道的两端分别贯穿所述第三隔板和所述第二隔板将所述新风进风腔和新风出风腔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全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旁通风阀设于所述旁通风道连通所述新风出风腔的一端。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全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热交换芯***于所述第一放置空间中部,所述新风进风腔和所述新风出风腔分别位于所述热交换芯体的左右两侧,所述第一混风腔和第二混风腔前后设置,所述第一混风腔位于所述第一放置空间的一侧,所述第二混风腔位于所述第二子放置空间的一侧,所述新风进风腔位于所述热交换芯体靠近所述第一混风腔的一侧。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新风空气质量传感器模组,位于所述机壳内且位于所述新风进风口和所述第一风道之间;
污风空气质量传感器模组,位于所述机壳内且位于所述污风进风口和所述第二风道之间。
10.一种空调***,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9任一所述的全热交换器、空调器和控制装置,所述空调器包括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室外机,所述空调器与所述全热交换器通过所述控制装置连接。
CN202220999733.0U 2022-04-27 2022-04-27 全热交换器及空调*** Active CN21710988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999733.0U CN217109880U (zh) 2022-04-27 2022-04-27 全热交换器及空调***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999733.0U CN217109880U (zh) 2022-04-27 2022-04-27 全热交换器及空调***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109880U true CN217109880U (zh) 2022-08-02

Family

ID=8258452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999733.0U Active CN217109880U (zh) 2022-04-27 2022-04-27 全热交换器及空调***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10988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3395604U (zh) 一种室内空调器
CN217109880U (zh) 全热交换器及空调***
CN107763737B (zh) 一种空调室内机及空调
CN217357164U (zh) 空调机组
CN202254005U (zh) 热泵式恒温恒湿智能空气置换器
CN214223328U (zh) 一种适应两种安装方式的新风净化换气装置
CN214370752U (zh) 多功能的新风机
JP2005114274A (ja) 空気調和機
CN213019935U (zh) 空调室内机
CN111237865B (zh) 一种多联式空调***
CN220958682U (zh) 一种立式空调机组室内机及空调机组
CN217357166U (zh) 空调机组
CN210861415U (zh) 室内空气处理装置
CN217685808U (zh) 用于空调机组的接水盘及空调机组
CN217785317U (zh) 室内空调机
CN214746093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7685362U (zh) 空调器
JPH04353327A (ja) 換気機能付空気調和装置
CN220958676U (zh) 一种空调室内机
CN214746094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6693741U (zh) 一种室内空调器
CN214791529U (zh) 新风空调环境一体机
CN210601981U (zh) 室内空气处理装置
CN218936531U (zh) 新风调湿机
CN219367793U (zh) 空调室内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