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765945U - 一种围堰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围堰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765945U
CN216765945U CN202220028207.XU CN202220028207U CN216765945U CN 216765945 U CN216765945 U CN 216765945U CN 202220028207 U CN202220028207 U CN 202220028207U CN 216765945 U CN216765945 U CN 21676594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ter
facing wall
cofferdam
wall
purli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028207.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袁文涛
刘雄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iu Yanwei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2220028207.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76594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76594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76594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Revetment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围堰结构,包括围堰本体、内围檩以及支撑板,所述围堰本体的其中一个侧壁定义为迎水壁,所述内围檩设置于所述围堰本体内,以用于支撑所述围堰本体,所述支撑板设置于所述内围檩靠近所述迎水壁的一端,所述支撑板与所述迎水壁相适配,并且所述支撑板的板面抵接所述迎水壁。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围堰结构,当围堰本体的迎水壁受到急流的冲击时,能够减少迎水壁受到损坏。

Description

一种围堰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水利工程结构,特别涉及一种围堰结构。
背景技术
围堰是指在水利工程建设中,为建造永久性水利设施,修建的临时性围护结构,其作用是防止水进入建筑物的修建位置,以便于开挖基坑以及修筑建筑物。围堰结构一般包括围堰本体以及设置于围堰本体内的内围檩,内围檩用于支撑围堰本体的侧壁。
现有的围堰结构虽然能够进行防水,但是存在以下弊端:在部分水流湍急的河流中,围堰本体面向水流的侧壁容易遭到急流的冲击而造成损坏,进而不仅延长了施工周期,而且容易造成安全事故。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围堰结构,当围堰本体的迎水壁受到急流的冲击时,能够减少迎水壁受到损坏。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围堰结构,包括:
围堰本体,所述围堰本体的其中一个侧壁定义为迎水壁;
内围檩,设置于所述围堰本体内,以用于支撑所述围堰本体;
支撑板,设置于所述内围檩靠近所述迎水壁的一端,所述支撑板与所述迎水壁相适配,并且所述支撑板的板面抵接所述迎水壁。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围堰结构,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
对围堰结构进行施工时,将围堰本体的底端***河床下,并使围堰本体的迎水壁面向水流,之后在围堰本体内设置内围檩,并在内围檩靠近迎水壁的一端设置支撑板。由于支撑板与迎水壁相适配,并且支撑板的板面抵接迎水壁,进而相比于内围檩直接抵接迎水壁,支撑板与迎水壁的接触面积更大,当迎水壁受到急流的冲击时,迎水壁的多个位置均能够被支撑板抵接和支撑,进而使得迎水壁受力更加均匀,支撑效果更好,从而能够减少迎水壁遭到损坏。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迎水壁水平方向的横截面呈外凸的尖角状结构。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迎水壁水平方向的横截面呈外凸的弧形结构。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围堰本体沿周向排布有多个钢板桩,所述钢板桩的两个侧边均弯折形成锁口结构,相邻的两个所述钢板桩相靠近的所述锁口结构相互扣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锁口结构的内表面粘接有止水条。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迎水壁的外侧贴设有与所述迎水壁相适配的导流板。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内围檩与所述迎水壁之间预留有安装间隙,所述支撑板配合插设于所述安装间隙内并能够从所述安装间隙的顶端取出。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内围檩设置有两个第一连接杆,所述围堰本体于所述迎水壁两端的侧壁与对应的所述第一连接杆平行并焊接,两个所述第一连接杆靠近所述迎水壁的一端之间设置有抵接杆,所述支撑板插设于所述抵接杆与所述迎水壁之间,两个所述第一连接杆之间设置有顶持杆,所述抵接杆与所述顶持杆之间设置有多个第一加强杆。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两个所述第一连接杆远离所述抵接杆的一端之间设置有第二连接杆,所述围堰本体远离所述迎水壁的一端的侧壁与所述第二连接杆平行并焊接,所述第二连接杆与两个所述第一连接杆之间均设置有第二加强杆。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内围檩设置有多个,并且多个所述内围檩沿竖向间隔排布。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支撑板包括多个相互平行的纵向支撑杆以及多个相互平行的横向支撑杆,所述纵向支撑杆与所述横向支撑杆交叉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局部放大图;
图3为图2的另外一个视角图;
图4为钢板桩的连接示意图;
图5为止水条的安装示意图;
附图标记:
围堰本体100、迎水壁101、钢板桩102、锁口结构103、止水条104;内围檩200、第一连接杆201、抵接杆202、顶持杆203、第一加强杆204、第二连接杆205、第二加强杆206;支撑板300、纵向支撑杆301、横向支撑杆302;导流板40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将参考图1至图5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围堰结构。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围堰结构,如图1至图5所示,包括:
围堰本体100,围堰本体100的其中一个侧壁定义为迎水壁101;
内围檩200,设置于围堰本体100内,以用于支撑围堰本体100的侧壁;
支撑板300,设置于内围檩200靠近迎水壁101的一端,支撑板300与迎水壁101相适配,并且支撑板300的板面抵接迎水壁101。
本实施例中,对围堰结构进行施工时,将围堰本体100的底端***河床下,并使围堰本体100的迎水壁101面向水流,之后在围堰本体100内设置内围檩200,并在内围檩200靠近迎水壁101的一端设置支撑板300,由于支撑板300与迎水壁101相适配,并且支撑板300的板面抵接迎水壁101,相比于内围檩200直接抵接迎水壁101,支撑板300与迎水壁101的接触面积更大,当迎水壁101受到急流的冲击时,迎水壁101的多个位置均能够被支撑板300抵接和支撑,进而使得迎水壁101受力更加均匀,支撑效果更好,从而能够减少迎水壁101遭到损坏。
需要说明的是,内围檩200主要用于对围堰本体100的侧壁进行支撑,具体的,内围檩200可以是环形结构,内围檩200靠近迎水壁101的一端通过设置支撑板300抵接迎水壁101,进而对迎水壁101进行支撑,内围檩200的其它位置可以与围堰本体100除迎水壁101的其它侧壁焊接,从而对围堰本体100的其它侧壁进行支撑。支撑板300与迎水壁101相适配,是指支撑板300整体轮廓的形状与迎水壁101整体轮廓的形状相适配,例如,当迎水壁101的整体轮廓呈外凸的尖角状时,支撑板300的整体轮廓同样呈外凸的尖角状,此外,支撑板300整体轮廓的尺寸与迎水壁101整体轮廓的尺寸同样相适配,安装支撑板300时,使支撑板300与迎水壁101接***行,进而支撑板300的板面刚好能够抵接迎水壁101的内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迎水壁101水平方向的横截面呈外凸的尖角状结构。进而使得迎水壁101的整体轮廓呈外凸的尖角状结构,进而能够减少水流对迎水壁101施加的冲击力,从而能够进一步减少迎水壁101遭到损坏。需要说明的是,由于迎水壁101并不一定是规则的平板状结构,因此,本实施例中提及的迎水壁101呈外凸的尖角状结构,是指迎水壁101的整体轮廓呈外凸的尖角状结构。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迎水壁101水平方向的横截面呈外凸的弧形结构。进而使得迎水壁101的整体轮廓呈外凸的弧形结构,进而能够减少水流对迎水壁101施加的冲击力,从而能够进一步减少迎水壁101遭到损坏。需要说明的是,由于迎水壁101并不一定是规则的平板状结构,因此,本实施例中提及的迎水壁101呈外凸的弧形结构,是指迎水壁101的整体轮廓呈外凸的弧形结构。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和图5所示,围堰本体100沿周向排布有多个钢板桩102,钢板桩102的两个侧边均弯折形成锁口结构103,相邻的两个钢板桩102相靠近的锁口结构103相互扣接。也就是围堰本体100由多个钢板桩102依次拼接而成,钢板桩102结构强度高,防水效果好,抗水流冲击的能力较强,而且***河床下时较为方便。当然,围堰本体100也可以是一体成型的环形板状结构。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锁口结构103的内表面粘接有止水条104。当两个锁口结构103相互扣接时,止水条104位于该两个锁口结构103之间的缝隙内,止水条104一般是由高分子无机吸水膨胀材料和橡胶混炼而成,遇水能够膨胀,进而能够填满两个锁口结构103之间的缝隙,从而能够起到密封效果,避免外界的水从相互扣接的两个锁口结构103之间的缝隙进入到围堰本体100内,从而使得围堰本体100的防水效果更好。而且当两个锁口结构103相互扣接时,止水条104即可位于两个锁口结构103之间的缝隙内,相比于在两个锁口结构103相互扣接后再填充止水材料,施工更加方便和省力。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迎水壁101的外侧贴设有与迎水壁101相适配的导流板400。当迎水壁101由多个钢板桩102拼接而成时,迎水壁101并不是规则的板状结构,而是凹凸不平,进而不能够有效地引导水流朝两侧流动。本实施例中,在迎水壁101的外侧,也就是朝向水流的一侧贴设有与迎水壁101相适配的导流板400,导流板400起到导流作用,能够有效地引导水流朝两侧流动,进而能够进一步减少迎水壁101受到水流的冲击力,从而能够进一步减少迎水壁101遭到损坏。需要说明的是,导流板400与迎水壁101相适配,是指导流板400整体轮廓的形状与迎水壁101整体轮廓的形状相适配,例如,当迎水壁101的整体轮廓呈外凸的尖角状时,导流板400的整体轮廓同样呈外凸的尖角状,此外,导流板400整体轮廓的尺寸与迎水壁101整体轮廓的尺寸同样相适配。导流板400可以通过焊接或者螺栓连接而贴设在迎水壁101的外侧,安装导流板400时,可以使导流板400与迎水壁101接***行,进而导流板400能够起到较好的导流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内围檩200与迎水壁101之间预留有安装间隙,支撑板300配合插设于安装间隙内并能够从安装间隙的顶端取出。需要安装支撑板300时,直接将支撑板300从安装间隙的顶端***安装间隙内,迎水壁101受到水流的冲击即可紧贴支撑板300,从而避免支撑板300随意移动。需要拆卸支撑板300时,将支撑板300从安装间隙的顶端抽出即可,拆装方便。当然,支撑板300也可以是焊接或者螺栓连接在内围檩200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内围檩200设置有两个第一连接杆201,两个第一连接杆201与围堰本体100于迎水壁101两端的侧壁一一对应,并且围堰本体100于迎水壁101两端的侧壁与对应的第一连接杆201平行并焊接,两个第一连接杆201靠近迎水壁101的一端之间设置有抵接杆202,支撑板300插设于抵接杆202与迎水壁101之间,抵接杆202与迎水壁101相适配,例如,当迎水壁101和支撑板300的整体轮廓呈外凸的尖角状时,抵接杆202呈尖角端朝外的弯折杆状结构,进而支撑板300的内壁刚好贴合抵接杆202,两个第一连接杆201之间设置有顶持杆203,抵接杆202与顶持杆203之间设置有多个第一加强杆204。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顶持杆203和第一加强杆204,能够对抵接杆202起到支撑作用,使得抵接杆202的结构强度更高,进而抵接杆202对支撑板300的支撑效果更好,从而使得支撑板300对迎水壁101的支撑效果更好。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两个第一连接杆201远离抵接杆202的一端之间设置有第二连接杆205,围堰本体100远离迎水壁101的一端的侧壁与第二连接杆205平行并焊接,第二连接杆205与两个第一连接杆201之间设置有第二加强杆206。内围檩200如此设置,不仅使得自身结构强度更高,而且对围堰本体100的侧壁的支撑效果更好。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内围檩200设置有多个,并且多个内围檩200沿竖向间隔排布。内围檩200如此设置,对围堰本体100的侧壁的支撑效果更好。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支撑板300包括多个相互平行的纵向支撑杆301以及多个相互平行的横向支撑杆302,纵向支撑杆301与横向支撑杆302交叉连接。本实施例中,支撑板300呈网格状结构,不仅结构强度高,而且能够节省材料,实用性好。需要说明的是,支撑板300也可以是其它的结构,例如,可以是一体成型的板状结构。此外,多个纵向支撑杆301可以并排设置,多个横向支撑杆302可以沿竖直方向间隔设置。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0)

1.一种围堰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围堰本体(100),所述围堰本体(100)的其中一个侧壁定义为迎水壁(101);内围檩(200),设置于所述围堰本体(100)内,以用于支撑所述围堰本体(100);支撑板(300),设置于所述内围檩(200)靠近所述迎水壁(101)的一端,所述支撑板(300)与所述迎水壁(101)相适配,并且所述支撑板(300)的板面抵接所述迎水壁(10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围堰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迎水壁(101)水平方向的横截面呈外凸的尖角状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围堰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迎水壁(101)水平方向的横截面呈外凸的弧形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围堰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围堰本体(100)沿周向排布有多个钢板桩(102),所述钢板桩(102)的两个侧边均弯折形成锁口结构(103),相邻的两个所述钢板桩(102)相靠近的所述锁口结构(103)相互扣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围堰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锁口结构(103)的内表面粘接有止水条(104)。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围堰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迎水壁(101)的外侧贴设有与所述迎水壁(101)相适配的导流板(400)。
7.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围堰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围檩(200)与所述迎水壁(101)之间预留有安装间隙,所述支撑板(300)配合插设于所述安装间隙内并能够从所述安装间隙的顶端取出。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围堰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围檩(200)设置有两个第一连接杆(201),所述围堰本体(100)于所述迎水壁(101)两端的侧壁与对应的所述第一连接杆(201)平行并焊接,两个所述第一连接杆(201)靠近所述迎水壁(101)的一端之间设置有抵接杆(202),所述支撑板(300)插设于所述抵接杆(202)与所述迎水壁(101)之间,两个所述第一连接杆(201)之间设置有顶持杆(203),所述抵接杆(202)与所述顶持杆(203)之间设置有多个第一加强杆(204)。
9.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围堰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围檩(200)设置有多个,并且多个所述内围檩(200)沿竖向间隔排布。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围堰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板(300)包括多个相互平行的纵向支撑杆(301)以及多个相互平行的横向支撑杆(302),所述纵向支撑杆(301)与所述横向支撑杆(302)交叉连接。
CN202220028207.XU 2022-01-05 2022-01-05 一种围堰结构 Active CN21676594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028207.XU CN216765945U (zh) 2022-01-05 2022-01-05 一种围堰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028207.XU CN216765945U (zh) 2022-01-05 2022-01-05 一种围堰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765945U true CN216765945U (zh) 2022-06-17

Family

ID=8197641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028207.XU Active CN216765945U (zh) 2022-01-05 2022-01-05 一种围堰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76594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200452946Y1 (ko) 용접 h형 강널말뚝 및 이를 이용한 일체형 합성 차수벽체
CN216765945U (zh) 一种围堰结构
JP3689835B2 (ja) 土木構造物
KR101827146B1 (ko) 외부보강 조립식 물탱크 및 그 시공방법
JP6714307B2 (ja) 既設鋼矢板壁の補強工法
JP6835138B2 (ja) 既設鋼矢板壁の補強構造
CN215105241U (zh) 一种拉森钢板桩围护连接结构
JP4109607B2 (ja) 壁体および壁体構造物
CN210684726U (zh) 丁字形排桩支护结构
JP2018154997A (ja) 中詰材を有する壁体構造
CN216586230U (zh) 一种防风雪棚洞
CN215925622U (zh) 一种大型渡槽伸缩缝结构
CN217870403U (zh) 一种塑钢板桩及其连接结构
KR101263661B1 (ko) 채널형 결합구조의 물막이용 강관널말뚝 및 이를 이용한 차수벽체
CN212896309U (zh) 复合钢板桩墙
CN218643344U (zh) 一种用于防洪抢险的新型挤塑板桩结构
CN220538669U (zh) 基坑支护结构
JP3518341B2 (ja) ハイブリッド鋼板セル構造物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220503935U (zh) 一种圆形钢制沉井止水栓接装置
CN218437087U (zh) 基坑支护结构
CN217536918U (zh) 一种连续墙止水接头
JP3840263B2 (ja) 補強土構造
CN219060011U (zh) 一种水中桩基钢板桩
CN214500393U (zh) 一种波纹板加强型防渗漏法兰结构
CN217683591U (zh) 一种建筑工程穿楼板混凝土泵管的固定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40122

Address after: 421000 group 5, Ningzhong village, Yanglin Town, Hengdong County, Hengyang City, Hunan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Liu Yanwei

Country or region after: China

Address before: 421400 No. 7, Jiaotong North Road, Chengguan Town, Hengdong County, Hengyang City, Hunan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Yuan Wentao

Country or region before: China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