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753600U - 送风装置及纤维制品 - Google Patents

送风装置及纤维制品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753600U
CN216753600U CN202122689170.3U CN202122689170U CN216753600U CN 216753600 U CN216753600 U CN 216753600U CN 202122689170 U CN202122689170 U CN 202122689170U CN 216753600 U CN216753600 U CN 21675360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conduction
conduction member
peltier element
air
fa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689170.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吉野慎吾
野村昌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de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de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dec Corp filed Critical Nidec Corp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75360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75360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Other Air-Conditioning Systems (AREA)
  • Professional, Industrial, Or Sporting Protective Garments (AREA)
  • Devices For Blowing Cold Air, Devices For Blowing Warm Air, And Means For Preventing Water Condensation In Air Conditioning Uni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送风装置及纤维制品。送风装置具有壳体。壳体具备吸入口、第一吹出口以及第二吹出口。壳体收纳具备风扇排气口的风扇、珀尔帖元件、配置在珀尔帖元件的一方侧的第一热传导部件、以及配置在珀尔帖元件的另一方侧的第二热传导部件。第一热传导部件配置在风扇排气口与第一吹出口之间。第二热传导部件配置在风扇排气口与第二吹出口之间。

Description

送风装置及纤维制品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包括珀尔帖元件的送风装置以及具备送风装置的纤维制品。
背景技术
有时在衣服上设置送风机。已知有一种功能性衣服,其包括:热电模块,其附着于衣物,且通过电流的流动而吸热以及发热;至少一个第一散热器,其配备于上述热电模块的一方;至少一个第二散热器,其以上述热电模块为基准而配备于上述第一散热器的相反侧;以及至少一个第一送风机,其以上述第一散热器为基准而配备于上述热电模块的相反侧,并向上述第一散热器吹送空气。上述第一送风机发挥使上述热电模块与上述第一散热片之间的热交换进一步顺畅地进行的功能(例如,日本公开公报特开2005-023506号)。
有时希望将调整了温度的空气送入特定的场所,但在上述送风机中难以实现。此外,如果考虑到要安装到衣服上,则输送空气的装置优选为薄且小。与现有技术文献所记载的散热器、送风机的组合装置相比,需要进一步变薄,并抑制尺寸。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送风装置以及具备该送风装置的纤维制品,该送风装置能够将调整了温度的空气送入所希望的场所,其薄且尺寸得到了抑制。
本实用新型的方案1是一种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壳体,该壳体具备吸入口、第一吹出口以及第二吹出口,
上述壳体收纳:具备风扇吸入口和风扇排气口的至少一个风扇;与上述风扇排气口相对配置的平板状的珀尔帖元件;在与上述珀尔帖元件的平板延伸的方向正交的方向上配置在上述珀尔帖元件的一方侧的第一热传导部件;以及在与上述珀尔帖元件的上述平板延伸的方向正交的方向上配置在上述珀尔帖元件的另一方侧的第二热传导部件,
上述第一热传导部件配置在上述风扇排气口与上述第一吹出口之间,上述第二热传导部件配置在上述风扇排气口与上述第二吹出口之间。
方案2根据方案1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热传导部件和上述第二热传导部件中的至少一方是蒸汽腔室。
方案3根据方案1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热传导部件以及上述第二热传导部件是蒸汽腔室。
方案4根据方案2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蒸汽腔室的与上述珀尔帖元件接触的面的相反侧的面具备至少一个凸部。
方案5根据方案4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蒸汽腔室的与上述珀尔帖元件接触的面的相反侧的面配置有多个上述凸部。
方案6根据方案5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蒸汽腔室的与上述珀尔帖元件接触的面的相反侧的面具备至少一个凹部。
方案7根据方案6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蒸汽腔室的与上述珀尔帖元件接触的面的相反侧的面配置有多个上述凹部。
方案8根据方案1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热传导部件的与上述珀尔帖元件接触的面的面积比上述珀尔帖元件的与上述第一热传导部件接触的面的面积大,上述第二热传导部件的与上述珀尔帖元件接触的面的面积比上述珀尔帖元件的与上述第二热传导部件接触的面的面积大。
方案9根据方案8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与上述第一热传导部件及上述第二热传导部件直接接触的绝热件。
方案10根据方案9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壳体的内表面中的与上述第一热传导部件相对的区域和与上述第二热传导部件相对的区域中的至少任一方配置有绝热片。
方案11根据方案10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吹出口和上述第二吹出口配置在不同的方向上。
方案12根据方案1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风扇是离心风扇,上述离心风扇的叶轮的旋转轴的方向与上述珀尔帖元件的厚度方向平行,在上述风扇排气口与上述第一吹出口之间配置有安装有上述第一热传导部件以及上述第二热传导部件的上述珀尔帖元件。
方案13根据方案1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将上述壳体的内表面与上述第一热传导部件连接的第一支承部;以及
将上述壳体的内表面与上述第二热传导部件连接的第二支承部,
上述第一支承部和上述第二支承部支承上述珀尔帖元件、上述第一热传导部件以及上述第二热传导部件,且热传导系数比上述珀尔帖元件、上述第一热传导部件以及上述第二热传导部件小。
方案14是一种纤维制品,其特征在于,
具有方案1~13任一项中所述的送风装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例示性的送风装置,能够将冷却后的空气或者加温后的空气送入所希望的场所。能够使送风装置变薄,且能够抑制送风装置的尺寸。
进而,由于纤维制品具有上述送风装置,因此能够使纤维制品变薄,且能够抑制其尺寸。
有以下的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说明,参照附图,可以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及其它特征、要素、步骤、特点和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送风装置的一例的图。
图2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送风装置的一例的图。
图3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送风装置的一例的图。
图4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蒸汽腔室的一例的图。
图5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蒸汽腔室的一例的图。
图6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蒸汽腔室的一例的图。
图7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送风装置的一例的图。
图8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纤维制品的一例的图。
图9是表示第一变形例所涉及的送风装置的一例的图。
图10是表示第二变形例所涉及的蒸汽腔室的一例的图。
图11是表示第三变形例所涉及的蒸汽腔室的一例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1至图11,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以及变形例所涉及的送风装置100进行说明。此外,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并不限定于以下的实施方式,能够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思想的范围内任意地变更。
以下,使用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例示性的送风装置100进行说明。另外,在附图中,适当地表示XYZ坐标系作为3维正交坐标系。在XYZ坐标系中,Z轴方向表示上下方向(铅垂方向)。Z轴方向是送风装置100的厚度方向。+Z方向是Z轴方向的一方侧,-Z方向是另一方侧。Z轴方向也是后述的第一热传导部件4与第二热传导部件5相对的方向,也是珀尔帖元件3的厚度方向。X轴方向是与Z轴方向正交的方向。此外,正交也包含大致正交,并非仅指严格的正交。在本说明中,X轴方向是送风装置100的长度方向。+X方向是X轴方向中的一方侧。-X方向是X轴方向中的另一方侧。Y轴方向是与Z轴方向以及X轴方向这两个方向正交的方向。另外,正交也包含大致正交,并非仅指严格的正交。在本说明中,Y轴方向是送风装置100的短边方向。+Y方向是Y轴方向中的一方侧。-Y方向是X轴方向中的另一方侧。但是,这些方向是为了便于说明而定义的方向。这些方向并不限定送风装置100的制造时及使用时的朝向。另外,在本申请中,“平行的方向”也包括大致平行的方向。
使用图1至图5,对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例示性的送风装置100进行说明。送风装置100至少具备壳体1、风扇2、珀尔帖元件3、第一热传导部件4以及第二热传导部件5。图1~图3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送风装置100的一例的图。图1表示送风装置100的外观。图2是沿着图1所示的A-B线剖切了送风装置100的立体剖视图。图3是从图1的实线箭头方向观察沿着图1所示的A-B线剖切了送风装置100的送风装置100的剖视图。另外,A-B线与X轴方向平行。图4、图5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蒸汽腔室6的一例。
如图1所示,壳体1具备吸入口10、第一吹出口11以及第二吹出口12。壳体1收纳风扇2、珀尔帖元件3、第一热传导部件4以及第二热传导部件5。送风装置100从吸入口10吸入空气(外部空气)。送风装置100从第一吹出口11吹出冷却后的空气,从第二吹出口12吹出加温后的空气。或者,送风装置100从第一吹出口11吹出加温后的空气,从第二吹出口12吹出冷却后的空气。图3的空心箭头表示空气的流动。
第一吹出口11是用于向调整对象送入空气的吹出口。调整对象是指将调整了温度的空气送入的对象。例如,调整对象是衣服。从第一吹出口11吹出的空气被送入衣服内。能够调整衣服内的温度。第二吹出口12是用于向外部气体(调整对象的外侧)排出进行了热交换的空气的吹出口。此外,也可以是第二吹出口12是用于向温度的调整对象送入空气的吹出口,第一吹出口11是用于向外部空气排出进行了热交换的空气的吹出口。
图1表示将吸入口10设置在壳体1的最宽的面(XY平面、与Z轴垂直的面)的单面上的例子。需要说明的是,只要能够吸入空气即可,吸入口10也可以设置在壳体1的最宽的面以外的面上。例如,既可以设置在壳体1中的与X方向垂直的面上,也可以设置在与Y方向垂直的面上。按照风扇2的类型设置有吸入口10。图1表示将第一吹出口11设置在壳体1的X方向的端部(与吸入口10相反的一侧)的例子。图1表示在与吸入口10所在的面相同的面上设置第二吹出口12的例子。如图1所示,第一吹出口11和第二吹出口12配置在不同的方向上。也就是说,各吹出口的空气的吹出方向也可以不同。能够向调整对象高效地输送空气,并且能够高效地排出不需要的空气。由此,能够向不同的方向吹出温度不同的空气。冷空气和热空气不混合。图1表示空气的吹出方向相差90度的例子。另外,吹出方向的差不限于90度。
壳体1至少收纳(内置)一个风扇2。风扇2具备风扇吸入口20和风扇排气口21,风扇2从吸入口10吸入空气。风扇2使空气从第一吹出口11和第二吹出口12吹出。图2、图3所示的风扇2是所谓的离心风扇。风扇2包括叶轮23和使叶轮23旋转的马达(未图示)。在通过马达使叶轮旋转时,风扇2从吸入口10以及风扇吸入口20吸入空气。在图2、图3的例子中,在吸入口10中,空气沿Z轴方向流动(-Z→+Z)。风扇2包括风扇排气口21。风扇2从风扇排气口21吹出空气。风扇2沿X轴方向吹出空气(+X向-X)。
图2、图3表示送风装置100具备一个风扇2的例子。但是,送风装置100也可以具备多个风扇2。例如,也可以分别设置朝向第一吹出口11输送空气的风扇2和朝向第二吹出口12输送空气的风扇2(共计两个)。另外,送风装置100的风扇2不限于离心风扇。例如,风扇2也可以是轴流风扇。
壳体1收纳珀尔帖元件3。珀尔帖元件3与风扇排气口21相对配置。珀尔帖元件为平板状。珀尔帖元件3具有两个基板(平板)。基板的上下面是珀尔帖元件的最宽的面。基板与XY平面平行地延伸。珀尔帖元件3的两个平板与Z轴方向(风扇2和珀尔帖元件3的厚度方向)垂直。两个基板在施加电压时温度发生变化。将珀尔帖元件3的两个基板(平板)中的一方侧的面(图2中的下方的面)称为一面31,将另一方侧的面(图2中的上方的面)称为另一面32。在风扇2输送空气的方向上,珀尔帖元件3配置在风扇排气口21与第一吹出口11之间以及风扇排气口21与第二吹出口12之间。
珀尔帖元件3有时也被称为热源模块、热模块、珀尔帖元件。珀尔帖元件3是半导体元件。例如,珀尔帖元件3具备两个基板(平板)、多个p型半导体、以及多个n型半导体。例如,基板至少包括导电层和绝缘层。n型半导体和p型半导体排列配置在两个基板之间。各基板的导电层与各半导体接触,导电层与导电层夹住各半导体。绝缘层设为外侧。一方基板的外侧的面(绝缘层)为一面31。另一方基板的外侧的面(绝缘层)为另一面32。若对基板(导电层)施加直流电压,则一方基板(平板)吸热,另一方基板发热。通过切换电压的施加方向,能够切换吸热的面和发热的面。
如图2、图3所示,珀尔帖元件3配置在一面31及另一面32与X轴方向和Y轴方向平行的位置。另外,珀尔帖元件3的一面31及另一面32与送风装置100的厚度方向(Z轴方向)垂直。壳体1的最短的边的方向(厚度方向)与珀尔帖元件3的最短的边的方向一致。而且,一面31及另一面32发热或吸热。
第一热传导部件4和第二热传导部件5配置在壳体1内。壳体1收纳第一热传导部件4。第一热传导部件4在与珀尔帖元件3的平板延伸的方向正交的方向(珀尔帖元件3的厚度方向)上配置于珀尔帖元件3的一方侧。具体而言,第一热传导部件4安装在珀尔帖元件3的一面31上。另外,壳体1收纳第二热传导部件5。第二热传导部件5在与珀尔帖元件3的平板延伸的方向(珀尔帖元件3的厚度方向)正交的方向上配置于珀尔帖元件3的另一方侧。具体而言,第二热传导部件5安装在珀尔帖元件3的另一面32上。在第一热传导部件4与珀尔帖元件3的配置(安装)、以及第二热传导部件5与珀尔帖元件3的另一面32的配置(安装)中,能够使用热传导性良好的润滑脂、粘接剂或双面胶带。例如,能够使用通过使其含有金属的微粒而提高了热传导性的润滑脂或粘接剂。
而且,第一热传导部件4配置在风扇排气口21与第一吹出口11之间。其结果,在使风扇2动作时,第一热传导部件4与从风扇2朝向第一吹出口11流动的空气接触。配置在风扇排气口21与第一吹出口11之间包括将第一热传导部件4配置于从风扇排气口21向第一吹出口11流动的空气的流路中的情况。在送风装置100中,第一热传导部件4与第一吹出口11的距离比第一热传导部件4与第二吹出口12的距离近。
另外,第二热传导部件5配置在风扇排气口21与第二吹出口之间。其结果,在使风扇2动作时,第二热传导部件5与从风扇2向第二吹出口12流动的空气接触。配置在风扇排气口21与第二吹出口12之间包括将第二热传导部件5配置于从风扇排气口21向第二吹出口12流动的空气的流路中的情况。在送风装置100中,第二热传导部件5与第二吹出口12的距离比第二热传导部件5与第一吹出口11的距离近。由此,能够使用珀尔帖元件3吹出冷却后的空气。另外,也能够吹出加温后的空气。而且,能够将调整了温度的空气输送到所希望的场所。另外,由于使用珀尔帖元件3来调整空气的温度,因此能够使送风装置100变薄。与使用散热器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小厚度方向(Z轴方向)上的送风装置100的尺寸。
第一热传导部件4和第二热传导部件5中的至少一方是蒸汽腔室6。由于使用蒸汽腔室6,因此与使用散热器的情况相比,能够使送风装置100变薄。因此,能够提供薄且尺寸小的送风装置100。另外,也能够使用蒸汽腔室6吸收空气中的热量,且能够高效地排出从珀尔帖元件3产生的热量。以下,对第一热传导部件4和第二热传导部件5为蒸汽腔室6的例子进行说明。由此,能够使送风装置100尽可能地薄。另外,由于使用蒸汽腔室6,因此能够高效地扩散热源的热量。
如图3所示,也可以将送风装置100的风扇2设为离心风扇,离心风扇的叶轮的旋转轴方向可以与珀尔帖元件3的厚度方向(Z方向)平行。而且,也可以在离心风扇的风扇排气口21与第一吹出口11之间配置安装有第一热传导部件4以及第二热传导部件5的珀尔帖元件3。由此,能够在送风装置100最薄的位置配置离心风扇、珀尔帖元件3、第一热传导部件4、第二热传导部件5。因此,能够使送风装置100尽可能地薄。能够以使送风装置100变薄的方式配置离心风扇、珀尔帖元件3、第一热传导部件4、第二热传导部件5。
第一热传导部件4和第二热传导部件5能够使用相同尺寸、相同结构(规格)的蒸汽腔室6。作为第一热传导部件4和第二热传导部件5的蒸汽腔室6的厚度(Z轴方向的长度)例如为0.3mm以上且小于1cm。另外,在作为第一热传导部件4的蒸汽腔室6和作为第二热传导部件5的蒸汽腔室6中,尺寸、表面积、结构也可以不同。
在此,使用图4对蒸汽腔室6进行说明。图4是蒸汽腔室6的剖视图。例如,蒸汽腔室6具备第一金属板61、第二金属板62、柱部63、工作介质、第一芯构造体64、第二芯构造体65以及第三芯构造体66。另外,在图2、图3中,省略了第一金属板61、第二金属板62、柱部63、第一芯构造体64、第二芯构造体65、第三芯构造体66以及内部空间67的图示。
第一金属板61和第二金属板62例如是铜。第一金属板61和第二金属板62是热传导性高的金属。也可以使用不是铜的金属。第一金属板61在俯视观察时(从Z轴方向观察时)具有在水平方向上扩展的矩形的平面61a。第一金属板61具备从该平面61a的周缘向下方延伸的第一侧壁部61b。第二金属板62也在仰视观察时(从Z轴方向观察时)具有在水平方向上扩展的矩形的平面62a。第二金属板62具有从该平面的周缘向上方延伸的第二侧壁部62b。第一侧壁部61b的下表面与第二侧壁部62b的上表面接合。接合后的第一金属板61和第二金属板62成为蒸汽腔室6的框体。
在接合后的第一金属板61及第二金属板62的内侧形成有内部空间67。在内部空间67中设置有支承第一金属板61及第二金属板62的柱部63。内部空间67被第一金属板61和第二金属板62包围。内部空间67是密闭空间。内部空间67中收纳有工作介质。工作介质为水、醇或其它液体。
第一芯构造体64配置于第一金属板61的内表面,与内部空间67相对。第二芯构造体65配置于第二金属板62的内表面,与内部空间67相对。第三芯构造体66为柱状。第三芯构造体66配置在内部空间67内,支承第一芯构造体64及第二芯构造体65。第一芯构造体64、第二芯构造体65以及第三芯构造体66是多孔质的烧结体,是一体的。各芯构造体具有空隙部(未图示)。空隙部成为工作介质的流路。通过由空隙部引起的毛细管现象,工作介质浸透各芯构造体并移动。另外,工作介质从第一芯构造体64及第三芯构造体66朝向第二芯构造体65移动。第一芯构造体64以及第二芯构造体65也可以是织入金属线的网眼部件。另外,芯构造体也可以仅配置在热源侧。例如,有时不设置第一芯构造体64。另外,也可以没有烧结体的柱(第三芯构造体66)。也就是说,也可以使用没有配置第一芯构造体64和烧结体的柱(第三芯构造体66)中的一方或双方的蒸汽腔室6。
第二金属板62与珀尔帖元件3的一面31或另一面32接触。当珀尔帖元件3的发热的面与第二金属板62接触时,珀尔帖元件3的热量使第二芯构造体65的工作介质气化。气化后的工作介质在第一芯构造体64或第三芯构造体66中冷凝。从与第一芯构造体64接触的第一金属板61放出热量。冷凝后的工作介质沿着第三芯构造体66,或者基于毛细管现象而通过空隙部返回到第二芯构造体65。另一方面,当珀尔帖元件3的吸热的面与第二金属板62接触时,珀尔帖元件3冷却第二金属板62,与第二金属板62接触的第一金属板61的温度下降。其结果是,与蒸汽腔室6的第一金属板61接触的空气被冷却。
在本说明中,有时将安装于珀尔帖元件3的一面31的蒸汽腔室6称为第一蒸汽腔室6a。即,有时将作为第一热传导部件4的蒸汽腔室6称为第一蒸汽腔室6a。另外,有时将安装于珀尔帖元件3的另一面32的蒸汽腔室6称为第二蒸汽腔室6b。有时将作为第二热传导部件5的蒸汽腔室6称为第二蒸汽腔室6b。在安装于珀尔帖元件3的情况下,第一蒸汽腔室6a的第二金属板62与珀尔帖元件3的一面31接触。第二蒸汽腔室6b的第二金属板62与珀尔帖元件3的另一面32接触。因此,在第一蒸汽腔室6a和第二蒸汽腔室6b中,Z轴方向上的表背相反。
在此,第一热传导部件4(第一蒸汽腔室6a)的与珀尔帖元件3接触的面(平面62a)的面积也可以比珀尔帖元件3的与第一热传导部件4接触的面(平板)的面积大。另外,第二热传导部件5(第二蒸汽腔室6b)的与珀尔帖元件3接触的面(平面62a)的面积也可以比珀尔帖元件3的与第二热传导部件5接触的面(平板)的面积大(参照图5)。由此,能够利用第一热传导部件4覆盖珀尔帖元件3的一面31。另外,能够利用第二热传导部件5覆盖珀尔帖元件3的另一面32。在珀尔帖元件3的通电时,第一热传导部件4和第二热传导部件5能够与珀尔帖元件3充分地交换热量。
更具体而言,在从正面观察(从Z轴方向观察)各蒸汽腔室的与珀尔帖元件3接触的面时,第二芯构造体65的面积也可以比珀尔帖元件3的与蒸汽腔室6接触的面的面积大。换言之,在从Z轴方向观察时,第二芯构造体65的外周缘包围珀尔帖元件3的一面31的外周或另一面32的外周缘。能够尽可能地减少珀尔帖元件3与蒸汽腔室6的热交换中的损失。
在壳体1内设置有使来自风扇2的空气向第一吹出口11流动的第一通路71和使来自风扇2的风向第二吹出口12流动的第二通路72。壳体1的内表面的一部分和第一热传导部件4成为第一通路71的壁面的一部分。壳体1的内表面的一部分和第二热传导部件5成为第二通路72的壁面的一部分。在图3的例子中,在第一热传导部件4和第二热传导部件5的端部(+X方向的端部、空气流动的上游侧)设置有分支部13。例如,分支部13是三棱柱的形状,沿Y轴方向延伸。分支部13将(使)来自风扇2的空气的一部分向第一通路71引导(流动)。分支部13将(使)来自风扇2的空气的剩余部分向第二通路72引导(流动)。此外,从分支部13至第一吹出口11的空间和从分支部13至第二吹出口12的空间被隔开。在壳体1内,从分支部13至下游侧,第一通路71的空气与第二通路72的空气不混合。能够将冷却后的空气与加温后的空气分离并排出。
为了高效地进行热量的传递、更换,如图3所示,送风装置具备与第一热传导部件4以及第二热传导部件5直接接触的绝热件8。换言之,也可以在第一热传导部件4与第二热传导部件5之间的间隙配置绝热件8。通过配置绝热件8,能够阻碍珀尔帖元件3的加热面、冷却面之间、热传导部件之间的热量的移动。绝热件8使用至少热传导系数比各热传导部件小的材料。例如,能够将热传导系数小的海绵用作绝热件8。由此,能够减少珀尔帖元件3从热传导部件以外吸取的热量。另外,能够减少从珀尔帖元件3产生的热量中的、向热传导部件以外的部分传递的热量。由此,能够减少空气的温度调整中的能量损失。
另外,为了防止冷却后的空气(第一通路71的空气或第二通路72的空气)被加温以及壳体1的温度上升,也可以在壳体1的内表面中的与第一热传导部件4相对的区域和与第二热传导部件5相对的区域中的至少任意一方配置绝热片80。另外,图3表示在两个区域均配置绝热片80的例子。由此,能够防止壳体1的热量传递到冷却后的空气中。或者,能够防止壳体1的外侧的温度上升。能够维持与各热传导部件接触的空气的温度。在绝热片80中,能够使用热传导系数比壳体1小的片。需要说明的是,绝热片80的设置范围也可以扩及到该区域外。
为了在确定了珀尔帖元件3、第一热传导部件4以及第二热传导部件5的组合的位置进行保持(支承),也可以设置支承部。具体而言,可以设置将壳体1的内表面与第一热传导部件4连接的第一支承部14a、以及将壳体1的内表面与第二热传导部件5连接的第二支承部14b。第一支承部14a和第二支承部14b支承珀尔帖元件3、第一热传导部件4以及第二热传导部件5。可以使第一支承部14a和第二支承部14b比珀尔帖元件3、第一热传导部件4以及第二热传导部件5热传导系数小。由此,来自支承部的热量难以传递到冷却后的空气中。另外,能够使冷却后的空气的温度难以上升。另外,能够防止加温后的空气的热量经由支承部释放到壳体1。
在图3的例子中,第一支撑部14a在Z轴方向上连接第一热传导部件4和与第一热传导部件4相对的壳体1的内表面。第二支撑部14b在Z轴方向上连接第二热传导部件5和与第二热传导部件5相对的壳体1的内表面。第一支撑部14a和第二支撑部14b为圆柱或多棱柱。例如,第一支承部14a设置于第一热传导部件4的与珀尔帖元件3接触的面的相反侧的面的四个角及中心。另外,第二支承部14b设置于第二热传导部件5的与珀尔帖元件3接触的面的相反侧的面的四个角及中心。第一支承部14a和第二支承部14b作为柱提高壳体1的Z轴方向的强度。
接着,使用图6对蒸汽腔室6的具体结构的一例进行说明。图6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蒸汽腔室6的一例的图。为了高效地对空气进行冷却或加温,蒸汽腔室6与空气的接触面积较宽比较好。因此,实施方式的送风装置100的蒸汽腔室6(第一蒸汽腔室6a和第二蒸汽腔室6b)的与珀尔帖元件3接触的面的相反侧的面具备至少一个凸部9a。也就是说,凸部9a也可以设置于第一金属板61。由此,能够增加蒸汽腔室6的表面积。由于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增加,因此能够高效地吸收空气中的热量,从而高效地冷却空气。另外,能够高效地排出从珀尔帖元件3产生的热量。
为了积极地增加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也可以在蒸汽腔室6的与珀尔帖元件3接触的面的相反侧的面上配置多个凸部9a。由此,能够提高蒸汽腔室6的强度,同时尽可能地增加表面积。而且,在一定的较宽范围内分布有凸部9a。能够在较宽的范围内增加表面积。蒸汽腔室6能够高效地与空气交换热量。
图6表示在从蒸汽腔室6的厚度方向(Z轴方向)观察时,设置圆形的凸部9a(突起)的例子。如果对各个凸部9a均标注引出线和附图标记的话,将会变得难以观察。因此,为了方便观察,在图6中,对包围所有凸部9a的集合标注一个附图标记9a。虚线内的圆形图形分别表示凸部9a。例如,在从X轴方向及Y轴方向观察时,凸部9a从第一金属板61的平面61a以半圆状突出(参照图3)。例如,通过使用具有突起的模具按压第一金属板61的内表面(内部空间67侧的面)的钣金加工,能够形成凸部9a。图6表示设置多列、多行的凸部9a的例子。也可以在与珀尔帖元件3接触的面的相反侧的面的整体上设置凸部9a。另外,在从Z轴方向观察时的凸部9a的形状不限于圆。在从Z轴方向观察时的凸部9a的形状可以是多边形,也可以是椭圆形,也可以是细长的形状。
接着,使用图7说明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送风装置100的动作控制的一例。图7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送风装置100的一例的图。图7的空心箭头表示电力的供给路径。
送风装置100具备控制部101。控制部101是包含多个电路、元件的基板。控制部101配置在壳体1内(参照图3)。控制部101包括控制电路102和通信电路103。另外,在送风装置100上连接有电池104。电池104可以独立于送风装置100。另外,电池104也可以安装于壳体1。从电池104向控制部101供给电力。
控制电路102控制风扇2和珀尔帖元件3的动作。通信电路103是用于进行无线通信的电路。例如,通信电路103包括天线、通信控制电路、存储器。通信电路103与送风装置100的操作装置进行无线通信。例如,操作装置是PC(计算机)、智能手机、平板计算机。例如,通信电路103进行符合操作装置和Bluetooth(注册商标)的标准的通信。通信电路103从操作装置接收送风装置100的动作的接通指示和断开指示。在通信电路103接收到接通指示时,控制电路102使风扇2及珀尔帖元件3动作。在通信电路103接收到断开指示时,控制电路102使风扇2及珀尔帖元件3停止。
在使风扇2旋转而输送空气时,控制电路102使风扇开关105接通。风扇开关105设置在壳体1内。例如,风扇开关105是半导体开关。由此,供给电池104的电力,风扇2旋转。在使风扇2停止时,控制电路102使风扇开关105断开。由此,来自电池104的电力供给被切断,风扇2停止。当使珀尔帖元件3动作时,控制电路102使电压控制开关106接通。电压控制开关106设置在壳体1内。例如,电压控制开关106是组合了多个半导体开关的电路。由此,供给电池104的电力,开始珀尔帖元件3的吸热和发热。当使珀尔帖元件3的动作停止时,控制电路102使电压控制开关106断开。由此,来自电池104的电力供给被切断,珀尔帖元件3停止。
电压控制开关106能够对是否对珀尔帖元件3的两个导电层中的任一个施加正电压进行切换。在对从第一吹出口11吹出的空气进行冷却时,电压控制开关106以珀尔帖元件3的一面31(与第一热传导部件4接触的面)吸热的方式施加电压。在该情况下,从第二吹出口12吹出被加温后的空气。相反地,在将从第一吹出口11吹出的空气加温时,电压控制开关106以珀尔帖元件3的一面31(与第一热传导部件4接触的面)发热的方式施加电压。在该情况下,从第二吹出口12吹出被冷却后的空气。通信电路103接收对从第一吹出口11吹出的空气进行冷却或加温的来自操作装置的指示。在接收到冷却指示时,控制电路102控制电压控制开关106,对从第一吹出口11吹出的空气进行冷却。在接收到加温指示时,控制电路102控制电压控制开关106,对从第一吹出口11吹出的空气进行加温。
使用图8,对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例示性的纤维制品200的一例进行说明。图8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纤维制品200的一例的图。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纤维制品200具备送风装置100。由此,能够向纤维制品200的内部送入冷空气或热空气。例如,能够防止中暑的发生。另外,根据季节、气温,能够以舒适的温度维持纤维制品200的内部的温度。因此,能够提高纤维制品200的价值。以下,作为纤维制品200,列举衣服为例。例如,能够在便服、工作服、作业服这样的衣服上安装送风装置100。在本说明中,以穿在上半身的衣服为例进行说明。但是,送风装置100也可以安装于裤子。
另外,纤维制品200也可以不是衣服。例如,也可以将送风装置100安装于婴幼儿用的婴儿背带(baby carrier)。利用从送风装置100吹出的风,能够使婴幼儿凉爽或为其加温。另外,纤维制品200也可以是旅行包那样的包。另外,纤维制品200也可以是被罩、床单。安装送风装置100的纤维制品200并不限定于穿在身上、随身携带的纤维制品。
图8表示安装有送风装置100的衣服的一例。图8表示将送风装置100安装于右胸的例子。此外,送风装置100也可以安装于后背等其它位置。例如,在衣服上设置有用于安装送风装置100的安装部201。安装部201保持送风装置100。能够防止送风装置100意外脱落。吸入口10以能够吸入空气的方式朝向与人体相反的一侧。另外,如图8所示,吸入口10可以不被衣服、布覆盖。在覆盖吸入口10的情况下,吸入口10被网眼材料这样的透气的材料覆盖。
在图8的例子中,从第一吹出口11吹出的空气被送入衣服内。为了使从第一吹出口11吹出的空气进入衣服的内部,第一吹出口11和衣服的内部可以通过管连接。另外,也可以在衣服中设置切口,使来自第一吹出口11的空气从切口进入衣服内。另外,也可以在衣服上设置用于将从第二吹出口12吹出的空气向外侧(与人体相反的一侧)吹出的排气口202。例如,第二吹出口12与排气口202连接。另外,第二吹出口12也可以从排气口202突出。
接着,使用图9对送风装置100的第一变形例进行说明。图9是表示第一变形例所涉及的送风装置100a的一例的图。第一变形例所涉及的送风装置100a将第一热传导部件4和第二热传导部件5中的任意一方设为蒸汽腔室6,将另一方设为其它热传导部件。其它方面与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送风装置100相同。图9表示将散热器6c用于第一热传导部件4、将蒸汽腔室6用于第二热传导部件5的例子。
接着,使用图10对送风装置100的第二变形例进行说明。图10是表示第二变形例所涉及的蒸汽腔室6C的一例的图。在第二变形例所涉及的送风装置100中,蒸汽腔室6C的与珀尔帖元件3接触的面的相反侧的面具备至少一个凹部9b。也就是说,可以在第一金属板61上设置凹部9b。由此,能够增加蒸汽腔室6C的表面积。由于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增加,因此能够高效地吸收空气中的热量,从而高效地冷却空气。另外,能够高效地排出从珀尔帖元件3产生的热量。
为了积极地增加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也可以在蒸汽腔室6C的与珀尔帖元件3接触的面的相反侧的面上配置多个凹部9b。由此,能够提高蒸汽腔室6C的强度,同时尽可能地增加表面积。而且,在一定的较宽范围内分布有凹部9b。能够在较宽的范围内增加表面积。蒸汽腔室6C能够高效地与空气交换热量。如果对各个凹部9b均标注引出线和附图标记的话,将会变得难以观察。因此,为了方便观察,在图10中,对包围所有凹部9b的集合标注一个附图标记9b。虚线内的各个四边形表示凹部9b(槽)。在图10所示的凹部9b中,XZ平面的截面形状为梯形。凹部9b从第一金属板61的内表面侧突出。例如,通过使用具有突起的模具按压第一金属板61的与空气接触的面(与珀尔帖元件3接触的面的相反侧的面)的钣金加工,能够形成凹部9b。另外,也可以通过切削或雕刻第一金属板61的钣金加工来形成凹部9b。而且,图10表示设置多列、多行的凹部9b的例子。也可以在与珀尔帖元件3接触的面的相反侧的面的整体上设置凹部9b。
接着,使用图11对送风装置100的第三变形例进行说明。图11是表示第三变形例所涉及的蒸汽腔室6D的一例的图。在第三变形例所涉及的送风装置100中,蒸汽腔室6D的与珀尔帖元件3接触的面的相反侧的面具备至少一个凹部9b和凸部9a。也就是说,可以在第一金属板61上设置凹部9b和凸部9a这两者。如果对各个凸部9a和凹部9b均标注引出线和附图标记的话,将会变得难以观察。因此,为了方便观察,在图11中,对包围一行凹部9b的集合标注一个附图标记9b。另外,对包围一行凸部9a的集合标注一个附图标记9a。具体而言,多个凹部9b和多个凸部9a也可以配置在蒸汽腔室6D的与珀尔帖元件3接触的面的相反侧的面上。由此,能够提高蒸汽腔室6D的强度,同时尽可能地增加表面积。而且,在一定的较宽范围内分布有凹部9b。能够在较宽的范围内增加表面积。蒸汽腔室6D能够高效地与空气交换热量。
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以及变形例进行了说明,但实施方式中的各结构以及它们的组合等是一个例子,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结构的附加、省略、置换以及其它变更。另外,本实用新型并不受实施方式的限定。
本实用新型能够用于输送空气并对对象进行冷却或加温的装置。

Claims (14)

1.一种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壳体,该壳体具备吸入口、第一吹出口以及第二吹出口,
上述壳体收纳:
具备风扇吸入口和风扇排气口的至少一个风扇;
与上述风扇排气口相对配置的平板状的珀尔帖元件;
在与上述珀尔帖元件的平板延伸的方向正交的方向上配置在上述珀尔帖元件的一方侧的第一热传导部件;以及
在与上述珀尔帖元件的上述平板延伸的方向正交的方向上配置在上述珀尔帖元件的另一方侧的第二热传导部件,
上述第一热传导部件配置在上述风扇排气口与上述第一吹出口之间,
上述第二热传导部件配置在上述风扇排气口与上述第二吹出口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热传导部件和上述第二热传导部件中的至少一方是蒸汽腔室。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热传导部件以及上述第二热传导部件是蒸汽腔室。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蒸汽腔室的与上述珀尔帖元件接触的面的相反侧的面具备至少一个凸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蒸汽腔室的与上述珀尔帖元件接触的面的相反侧的面配置有多个上述凸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蒸汽腔室的与上述珀尔帖元件接触的面的相反侧的面具备至少一个凹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蒸汽腔室的与上述珀尔帖元件接触的面的相反侧的面配置有多个上述凹部。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热传导部件的与上述珀尔帖元件接触的面的面积比上述珀尔帖元件的与上述第一热传导部件接触的面的面积大,
上述第二热传导部件的与上述珀尔帖元件接触的面的面积比上述珀尔帖元件的与上述第二热传导部件接触的面的面积大。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与上述第一热传导部件及上述第二热传导部件直接接触的绝热件。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壳体的内表面中的与上述第一热传导部件相对的区域和与上述第二热传导部件相对的区域中的至少任一方配置有绝热片。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吹出口和上述第二吹出口配置在不同的方向上。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风扇是离心风扇,
上述离心风扇的叶轮的旋转轴的方向与上述珀尔帖元件的厚度方向平行,
在上述风扇排气口与上述第一吹出口之间配置有安装有上述第一热传导部件以及上述第二热传导部件的上述珀尔帖元件。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将上述壳体的内表面与上述第一热传导部件连接的第一支承部;以及
将上述壳体的内表面与上述第二热传导部件连接的第二支承部,
上述第一支承部和上述第二支承部支承上述珀尔帖元件、上述第一热传导部件以及上述第二热传导部件,且热传导系数比上述珀尔帖元件、上述第一热传导部件以及上述第二热传导部件小。
14.一种纤维制品,其特征在于,
具有权利要求1~13任一项中所述的送风装置。
CN202122689170.3U 2020-11-05 2021-11-04 送风装置及纤维制品 Active CN216753600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185394A JP2022074942A (ja) 2020-11-05 2020-11-05 送風装置及び繊維製品
JP2020-185394 2020-11-05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753600U true CN216753600U (zh) 2022-06-17

Family

ID=8160581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689170.3U Active CN216753600U (zh) 2020-11-05 2021-11-04 送风装置及纤维制品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22074942A (zh)
CN (1) CN216753600U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23128347A (ja) * 2022-03-03 2023-09-14 深セン市森米科技有限公司 冷房装置及び冷房装置を使用する冷房服
JP7290237B1 (ja) 2022-11-08 2023-06-13 株式会社リブレ 被服用冷却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2074942A (ja) 2022-05-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6753600U (zh) 送风装置及纤维制品
KR100519343B1 (ko) 기능성 의복
US6823678B1 (en) Air conditioner system for flexible material-based devices
TW595307B (en) Centralized diversion and heat dissipating device
US20070226890A1 (en) Spa including thermoelectric module for providing localized cooling
WO2010047382A1 (ja) 局所温度調節装置
KR101622777B1 (ko) 열전소자를 이용한 냉온 스위치 절환 마사지 팩
JP2020097799A (ja) 熱交換ユニット及びそれを備えた衣服
US20080041066A1 (en) Air cooling/heating device
CA2432860A1 (en) Distributed electronic personal heat management system
CN114828539A (zh) 散热背夹和电子设备组件
KR20100007295U (ko) 방냉방열 겸용 조끼
JP7525836B2 (ja) 空気調和ユニット及びそれを備えた衣服
JP2008106958A (ja) 熱交換器
US9895785B2 (en) Motor driving device of machine tool comprising plurality of switching elements
JP2004303536A (ja) 電子機器
JP2016154497A (ja) 小動物用冷暖房装置
TWI763588B (zh) 電子圍巾
JP2011096983A (ja) 冷却装置
KR100844201B1 (ko) 프레온가스를 사용하지 않는 자동차 및 산업용 친환경공조시스템
JP3590325B2 (ja) 電子部品等冷却装置
JP2008108781A (ja) 冷却システム
JP3245838U (ja) 冷却器及び前記冷却器を使用した冷却服
JPH0339447Y2 (zh)
KR102554684B1 (ko) 송풍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