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734535U - 一种液力减振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液力减振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734535U
CN216734535U CN202220349396.0U CN202220349396U CN216734535U CN 216734535 U CN216734535 U CN 216734535U CN 202220349396 U CN202220349396 U CN 202220349396U CN 216734535 U CN216734535 U CN 21673453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vity
rotor
oil
communicated
check val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349396.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高山铁
莫香亮
罗芸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izhou Jonyang Kinet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izhou Jonyang Kinet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izhou Jonyang Kinet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izhou Jonyang Kinet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0349396.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73453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73453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73453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Vehicle Body Suspensions (AREA)
  • Fluid-Damping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液力减振装置,用于履带车辆,减振装置包括转子、油封、第一单向阀、定子、第一节流孔、管路、补油箱、第二单向阀、溢流阀、第三单向阀、第四单向阀、第二节流孔、减振器壳体、密封盖、摇臂、连接销、连杆和平衡肘。本实用新型采用杠杆关节式连接,将负重轮的上下运动转化为转子的回转运动,通过旋转转子,使减振器内部分隔的四个次级腔体容积发生相互间的交变,油液经节流阀、溢流阀等背压元件产生一定的阻力,将车体承受的来自外界的冲击机械能转化为热能,通过减振器壳体进行热量的散发,减振性能稳定,交互性强,提升了减振可靠性。

Description

一种液力减振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减振装置,特别是用于履带车辆的液力减振装置,属于车辆工程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车辆的减振是车辆在高速行驶时通过减振装置吸收车体的振动变成热能的转换特性。现有的履带车辆普遍采用筒式减振器,但是在重型履带车辆的悬挂***中由于负重轮行程的加大,在履带推进装置的现有外形尺寸条件下,要将筒式减振器布置在车体外面是件复杂的事情,此外,筒式减振器的防护性最差,减振器体容易受外物撞击后变形,存在很高的减振失效风险。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液力减振装置,用于履带车辆的减振,克服传统筒式减振器在履带车辆上存在的问题,简化减振装置的结构,优化减振装置在履带车辆上的空间布局,同时保证减振装置的散热性能,提高减振装置的减振性能和减振可靠性,降低减振装置在履带车辆上的失效风险。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液力减振装置,用于履带车辆,包括,
空腔体;
定子,所述定子包括两个凸起,两个凸起固定连接在空腔体内;
转子,所述转子转动连接在空腔体中,转子以及两个凸起将空腔体分隔为A腔、B腔、C腔和D腔共四个体积可变的次级腔体,A腔、B腔、C腔和D腔中填充有液压油;
第一节流孔和第二节流孔,所述第一节流孔和第二节流孔均设置在转子上,其中一个节流孔双向连通了A腔和C腔,第二节流孔双向连通了B腔和D腔;此处的双向连通是指液压油既能从A腔流入C腔,也能从C腔流入A腔,同理液压油可以从B腔流入D腔,也能从D腔流入B腔。
第一单向阀和第四单向阀,所述第一单向阀设置在一个凸起上并使得A腔和D腔单向连通,所述第四单向阀设置在另一个凸起上并使得B腔和C腔单向连通;这里的单向连通是指液压油只能从A腔流入D腔,以及B腔流入C腔,不能从D腔流入A腔,也不能从C腔流入B腔。
补油箱,所述补油箱通过第一管路与A腔、B腔连通,通过第二管路与C腔、D腔连通;
第二单向阀和第三单向阀,所述第二单向阀设置在补油箱与C腔、D腔之间的第二管路上,使得补油箱与C腔、D腔单向连通,所述第三单向阀设置在补油箱与A腔、B腔之间的第一管路上,使得补油箱与A腔、B腔单向连通;此处的单向连通是指液压油只能从补油箱中流入A腔、B腔,或者从补油箱中流入C腔、D腔,而不能从A腔、B腔或者C腔、D腔反向流入补油箱。
溢流阀,所述溢流阀连通第二单向阀的出油口和第三单向阀的出油口。
作为一种选择,液力减振装置还包括,
摇臂,所述摇臂的第一端与转子的转轴同轴连接;
连杆,所述连杆的第一端通过连接销与摇臂的第二端铰接;
平衡肘,所述平衡肘的第一端与连杆的第二端铰接,平衡肘的第二端与履带车辆的负重轮连接。
作为一种选择,所述转子与两个凸起的接触表面之间设置有油封。
作为一种选择,所述转子包括第一转叶和第二转叶,第一转叶上开有第一节流孔,第二转叶上开有第二节流孔。
进一步,所述第一转叶和第二转叶分别位于转子的一条径向线的两端。
作为一种选择,液力减振装置还包括,
减振器壳体,所述减振器壳体安装在履带车辆的车体上,减振器壳体的内部形成空腔体,定子固定连接在减振器壳体内部,转子转动(顺时针或逆时针)连接在减振器壳体内部;
密封盖,所述密封盖安装在减振器壳体的端面上,转子的转轴穿过密封盖与摇臂的第一端连接。
进一步,所述减振器壳体为圆盘式壳体,增大了减振装置的散热面积。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基于液力的减振装置,用于履带车辆,该减振装置采用了杠杆关节式的连接结构,将负重轮的上、下运动经导向装置及连杆机构的力传递后,转化为减振器的回转运动,使负重轮承受来至地面的冲击振动时,能够转化为减振器的液力能。通过旋转减振器中心的转子,使内部分隔的四个次级腔体容积发生相互间的交变,从而使充满次级腔体内的油液实现相互间的流动,油液经节流孔、溢流阀等背压元件产生一定的阻力,将车体承受的来自外界的冲击机械能转化为热能,通过减振器的壳体进行热量的散发,该过程减振性能稳定,交互性强,提升了履带车辆减振的可靠性。
本实用新型用于履带车辆的减振,采用液力减振形式,通过杠杆的关节式连接将负重轮的上下振动转化为减振器的回转运动,简化了结构,优化了布置空间;通过减振器壳体与车体的圆盘式连接,增大了接触面积,保证了良好的散热性能,安装更加牢靠;通过液力正行程阻力,保证了具有较高的能量,以防止车辆在高速行驶状态下克服不平整地面时发生悬挂装置的“击穿”现象,提高了减振器的工作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为用于履带车辆的液力减振装置的控制部分示意图;
图2为用于履带车辆的液力减振装置的机构工作部分示意图;
图中,1.转子;2.油封;3.第一单向阀;4.定子;5.第一节流孔;6.管路;7.补油箱;8.第二单向阀;9.溢流阀;10.第三单向阀;11.第四单向阀;12.第二节流孔;13.减振器壳体;14.密封盖;15.摇臂;16连接销;17.连杆;18.平衡肘。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但不应就此理解为本实用新型所述主题的范围仅限于以下的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上述技术思想情况下,凡根据本领域普通技术知识和惯用手段做出的各种修改、替换和变更,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
如图1和图2,为一种用于履带车辆的液力减振装置,减振装置主要由转子1、油封2、第一单向阀3、定子4、第一节流孔5、管路6、补油箱7、第二单向阀8、溢流阀9、第三单向阀10、第四单向阀11、第二节流孔12、减振器壳体13、密封盖14、摇臂15、连接销16、连杆17、平衡肘18等组成。减振装置通过将履带车辆的负重轮的导向装置与减振装置之间采用杠杆关节式连接,使负重轮的上、下运动转变为减振装置的回转运动,优化了布置空间。减振装置内部以圆周形式分布了四个体积可变的次级腔体,通过旋转转子1改变各次级腔体间的相对容积,使充满次级腔体内部的液压油进行相互间的被动流动,从而产生一定的阻力来吸收冲击能量,实现压缩行程与松开行程的循环交替,使减振性能更加稳定可靠。
参见图1,液力减振装置的液力控制部分主要由转子1、油封2、第一单向阀3、定子4、第一节流孔5、管路6、补油箱7、第二单向阀8、溢流阀9、第三单向阀10、第四单向阀11、第二节流孔12等组成。
液力减振装置中的液压油由补油箱7通过第二单向阀8与第三单向阀10进入减振装置中,然后充满减振装置中的四个次级腔体,即A腔、B腔、C腔和D腔。当车体受到振动带动转子1顺时针旋转时,C腔与D腔的空间受压缩,C腔中的液压油通过第一节流孔5进入A腔,D腔中的液压油通过第二节流孔12进入B腔,当车体受到的冲击较大,C腔与D腔中的液压油无法及时从第一节流孔5和第二节流孔12流入低压腔(A腔和B腔)时,C腔与D腔这两个腔体内的压力会持续升高,当达到一定压力值时,液压油通过溢流阀9流入低压腔(A腔和B腔),从而达到吸收能量的目的。当车辆的负重轮受冲击后回落时,机构会带动减振装置中的转子1逆时针旋转,此时A腔与B腔的空间受压缩,A腔里的液压油通过第一节流阀5进入C腔,同时第一单向阀3打开,液压油进入D腔;B腔里的液压油通过第二节流孔12进入D腔,同时第四单向阀11打开,液压油进入C腔,从而实现负重轮的快速回落。
参看图2,减振装置的机构工作部分主要由减振器壳体13、密封盖14、摇臂15、连接销16、连杆17和平衡肘18等组成,减振器壳体13内部的腔体中分别设置转子1和定子4。
负重轮的安装支座平衡肘18与减振器壳体13通过中间连杆17、摇臂15组合成关节式杠杆机构,活动关节处通过连接销16连接,摇臂15通过密封盖14固定在减振器壳体13内部的转子1的转轴上,减振器壳体13固定在履带车辆的车体上。当负重轮承受来至地面的冲击时,带动平衡肘18转动,通过连杆17与摇臂15组成的杠杆机构,带动减震装置中的转子1顺时针旋转,使减振器内的液力***工作吸收车体振动带来的冲击能量。
液力减振装置采用了杠杆关节式连接结构,将安装负重轮的平衡肘18与减振装置的摇臂15进行关联,将负重轮承受的上、下振动转变为减振装置中转子1的回转运动。通过减振装置内部的定子4与转子1的相互转动,压缩内部次级腔体,使内部液压油通过第一节流孔5和第二节流孔12产生节流阻力,达到吸收冲击能量的目的。当转子1反向转动时,液压油可通过第一单向阀3和第四单向返11分流,从而使减振装置具有了压缩行程和松开行程两种特性,达到了减振所需要的慢进快退的要求,提高了减振工作效率。

Claims (7)

1.一种液力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用于履带车辆,包括,
空腔体;
定子(4),所述定子(4)包括两个凸起,两个凸起固定连接在空腔体内;
转子(1),所述转子(1)转动连接在空腔体中,转子(1)以及两个凸起将空腔体分隔为A腔、B腔、C腔和D腔共四个体积可变的次级腔体,A腔、B腔、C腔和D腔中填充有液压油;
第一节流孔(5)和第二节流孔(12),所述第一节流孔(5)和第二节流孔(12)均设置在转子(1)上,其中第一节流孔(5)双向连通了A腔和C腔,第二节流孔(12)双向连通了B腔和D腔;
第一单向阀(3)和第四单向阀(11),所述第一单向阀(3)设置在一个凸起上并使得A腔和D腔单向连通,所述第四单向阀(11)设置在另一个凸起上并使得B腔和C腔单向连通;
补油箱(7),所述补油箱(7)通过第一管路与A腔、B腔连通,通过第二管路与C腔、D腔连通;
第二单向阀(8)和第三单向阀(10),所述第二单向阀(8)设置在补油箱(7)与C腔、D腔之间的第二管路上,使得补油箱(7)与C腔、D腔单向连通,所述第三单向阀(10)设置在补油箱(7)与A腔、B腔之间的第一管路上,使得补油箱(7)与A腔、B腔单向连通;
溢流阀(9),所述溢流阀(9)连通第二单向阀(8)的出油口和第三单向阀(10)的出油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液力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摇臂(15),所述摇臂(15)的第一端与转子(1)的转轴同轴连接;
连杆(17),所述连杆(17)的第一端通过连接销(16)与摇臂(15)的第二端铰接;
平衡肘(18),所述平衡肘(18)的第一端与连杆(17)的第二端铰接,平衡肘(18)的第二端与履带车辆的负重轮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液力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子(1)与两个凸起的接触表面之间设置有油封(2)。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液力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子(1)包括第一转叶和第二转叶,第一转叶上开有第一节流孔(5),第二转叶上开有第二节流孔(12)。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液力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叶和第二转叶分别位于转子(1)的一条径向线的两端。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液力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减振器壳体(13),所述减振器壳体(13)安装在履带车辆的车体上,减振器壳体(13)的内部形成空腔体;
密封盖(14),所述密封盖(14)安装在减振器壳体(13)的端面上,转子(1)的转轴穿过密封盖(14)与摇臂(15)的第一端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液力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减振器壳体(13)为圆盘式壳体。
CN202220349396.0U 2022-02-21 2022-02-21 一种液力减振装置 Active CN21673453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349396.0U CN216734535U (zh) 2022-02-21 2022-02-21 一种液力减振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349396.0U CN216734535U (zh) 2022-02-21 2022-02-21 一种液力减振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734535U true CN216734535U (zh) 2022-06-14

Family

ID=8192040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349396.0U Active CN216734535U (zh) 2022-02-21 2022-02-21 一种液力减振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73453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2867681U (zh) 叶片式减震器
CN102644689A (zh) 一种叶轮式馈能减振器
CN109591533B (zh) 臂式扭转型主动悬架
CN102926956B (zh) 叶片式能量回收减振器
CN116221332A (zh) 一种汽车悬架用筒式减震器
CN103423360A (zh) 一种双叶轮式节能减振器
CN216734535U (zh) 一种液力减振装置
CN112659838B (zh) 一种具有自冷却功能的复合油气弹簧装置
CN103089837A (zh) 正负弹簧并联式半主动控制型联轴器
CN109532363B (zh) 一种集成式纵臂式独立悬架***
KR20240000544U (ko) 댐핑 완충 장치 구조
CN204704306U (zh) 内置叶片马达式能量回收减振器
CN114810905B (zh) 一种可回收振动能量的减振器
CN212775362U (zh) 一种扭矩缓冲机构
CN113775724B (zh) 一种商用车用增强液力缓速器
CN206175548U (zh) 一种双向作用缸体减震器
CN213117275U (zh) 一种风力发电机机座减震装置
CN104265823A (zh) 带底座发电的减振器
CN212775245U (zh) 液力缓震联动器
CN108757809B (zh) 车辆振动能量回收式减振器
CN111878529A (zh) 一种水介质双向动轮液力缓速器
CN204041827U (zh) 减振器缸体端部安装结构
KR100534998B1 (ko) 쇽 업소버 냉각장치
CN113944720B (zh) 一种高速履带车辆叶片减振器温衰改善装置
CN216659896U (zh) 一种新型多功能减振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