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624507U - 电芯及用电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电芯及用电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624507U
CN216624507U CN202123305680.2U CN202123305680U CN216624507U CN 216624507 U CN216624507 U CN 216624507U CN 202123305680 U CN202123305680 U CN 202123305680U CN 216624507 U CN216624507 U CN 21662450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aling
edge
sealing part
peripheral surface
electro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3305680.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杜晨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ongguan Nvt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Dongguan Nv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ongguan Nvt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Dongguan Nv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3305680.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62450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62450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62450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Sealing Battery Cases Or Jacket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电芯及用电装置,包括包装袋、电极组件、正极耳以及负极耳,正极耳与电极组件的一极电连接,负极耳与电极组件的另一极电连接。包装袋包括袋体与至少四个密封部,密封部与袋体的一端连接,且至少四个密封部均弯折设置,其中,电极组件收容于袋体内,正极耳与负极耳均自同一密封部伸出包装袋外。通过上述方式,减少了因其中任一密封部未弯折设置所造成的增大该电芯的装配尺寸的情形发生,进而改善了因电芯的装配尺寸较大而造成的电芯体积能量密度不高的问题。

Description

电芯及用电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池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电芯及用电装置。
背景技术
软包电芯是一种使用铝塑膜作为包装袋的电芯。相较于其他类型的电芯而言,在容量与体积相同的情况下,软包电芯的体积能量密度和质量能量密度最高。此外,由于在结构上采用铝塑膜包装,安全性较高,在发生安全性隐患的情况下软包电芯最多鼓气裂开,并不易发生***。因此越来越受到市场的青睐。
软包电芯通常由内部的电极组件与外部的包装袋构成。在软包电芯的制作过程中,将电极组件放入铝塑膜的坑内且对铝塑膜进行封装后,需对铝塑膜封装时形成的封边进行弯折设置,以减小软包电芯的整体宽度。然而,现有的软包电芯中仅包装袋的部分封边弯折设置,若直接对该软包电芯进行封装,将会增大该软包电芯的装配尺寸,降低该电芯的体积能量密度。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芯及用电装置,改善了因软包电芯的装配尺寸较大而造成的电芯体积能量密度不高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实施方式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电芯,包括包装袋、电极组件、正极耳以及负极耳,所述正极耳与所述电极组件的一极电连接,所述负极耳与所述电极组件的另一极电连接。所述包装袋包括袋体与至少四个密封部,所述密封部与所述袋体的一端连接,且至少四个所述密封部均弯折设置。其中,所述电极组件收容于所述袋体内,所述正极耳与所述负极耳均自同一所述密封部伸出所述包装袋外。由于多个密封部均弯折设置且正负极耳均自同一密封部伸出包装袋外,减少了因其中任一密封部未弯折设置所造成的增大该电芯的装配尺寸的情形发生。如此设置,进而减小电芯的整体宽度,实现提升体积能量密度的目的。
在一些可选地实施例中,所述电极组件、所述正极耳以及所述负极耳的数量均为至少两个。至少两个所述电极组件均收容于所述袋体内,且沿所述电极组件的厚度方向,相邻两个所述电极组件间隔设置。至少两个所述正极耳与至少两个所述负极耳均自同一所述密封部伸出所述袋体外。通过设置多个电极组件与多个正负极耳,在减小电芯的整体宽度的同时,也提高了该电芯的电池容量,以及提高了该电芯的最大过流能力,满足了用户对电芯容量与充电速度的需求。
在一些可选地实施例中,所述电芯还包括至少一个分隔件,一所述分隔件设置于相邻两个所述电极组件之间。其中,任一所述分隔件一端的端部均穿过所述袋体并延伸至所述密封部内,所述分隔件延伸至弯折设置的密封部的部分弯折设置。
在一些可选地实施例中,所述电极组件为卷绕式电极组件或叠片式电极组件。
在一些可选地实施例中,所述袋体包括第一外周面与第二外周面,所述第一外周面位于所述密封部的一侧,所述第二外周面位于所述密封部的另一侧。所述至少四个密封部中的一密封部定义为第一密封部,所述第一密封部包括第一封边与第一折边,所述第一折边与所述第一封边连接。与所述第一密封部相邻的密封部定义为第二密封部。所述第二密封部包括第二封边与第二折边,所述第二折边分别与所述第二封边以及所述第一折边连接。所述第一封边与所述第二封边均与所述第一外周面至少部分贴合,且所述第一折边与所述第二折边均未与所述第一外周面贴合,且所述第一折边与所述第二折边之间具有预设夹角。
通过将第一折边与第二折边呈夹角设置,减少了第一折边与第二折边的折叠次数,保证了第一密封部与第二密封部之间的连接部分的延展性,从而降低了因该连接部分破裂而出现电解液泄漏的风险。
在一些可选地实施例中,所述袋体包括第一外周面与第二外周面,所述第一外周面位于所述密封部的一侧,所述第二外周面位于所述密封部的另一侧。所述至少四个密封部中的一密封部定义为第一密封部,所述第一密封部包括第一封边与第一折边,所述第一折边与所述第一封边连接。与所述第一密封部相邻的密封部定义为第二密封部,所述第二密封部包括第二封边与第二折边,所述第二折边分别与所述第二封边以及所述第一折边连接。所述第一封边与所述第二封边均与所述第一外周面至少部分贴合,所述第一折边与所述第二折边中的一个与所述第一封边或所述第二封边贴合。如此设置,降低了因第一折边与第二折边共同伸出袋体外所占用的空间,进一步优化了电芯的结构设计,以实现提升体积能量密度的目的。
在一些可选地实施例中,所述袋体包括第一外周面与第二外周面,所述第一外周面位于所述密封部的一侧,所述第二外周面位于所述密封部的另一侧。所述至少四个密封部中的一密封部定义为第一密封部,所述第一密封部包括第一封边与第一折边,所述第一折边与所述第一封边连接。与所述第一密封部相邻的密封部定义为第二密封部,所述第二密封部包括第二封边与第二折边,所述第二折边分别与所述第二封边以及所述第一折边连接。所述第一封边与所述第一外周面至少部分贴合,所述第二封边与所述第二外周面至少部分贴合,且所述第一折边以及部分所述第二折边均与所述第一封边的外表面至少部分贴合,剩余部分所述第二折边与所述第二外周面至少部分贴合。如此设置,既可以减少电解液从包装袋内泄漏的风险,且进一步减少了电芯的整体宽度。
在一些可选地实施例中,所述电芯还包括电路板,所述电路板设置于所述正极耳与所述负极耳所在的所述密封部的外表面,所述电路板与所述正极耳以及所述负极耳电连接。
在一些可选地实施例中,所述正极耳与所述负极耳伸出同一所述密封部的部分反向弯折以与所述电路板电连接。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实施方式采用的另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用电装置,包括上述所述的电芯。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申请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所描述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的电芯应用于用电装置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其中一实施例提供的电芯的剖视图;
图3为图1所示的电芯未装配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所示的电芯未折叠密封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3所示的电芯折叠第一密封部与第二密封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4所示的电芯另一折叠方式折叠第一密封部与第二密封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所示的电芯的另一角度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4所示的电芯还一折叠方式折叠第一密封部与第二密封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电芯的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申请,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更详细的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表述“固定于”/“固接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其间可以存在一个或多个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表述“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其间可以存在一个或多个居中的元件。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内”、“外”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除非另有定义,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在本申请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用于限制本申请。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申请不同实施例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
本申请实施例描述的电芯应用于使用该电芯的用电装置,例如,手机、便携式设备、智能穿戴设备、笔记本电脑、电瓶车、电动汽车、轮船、航天器、电动玩具和电动工具等。电芯不仅为所述用电装置提供电能,以维持用电装置的正常工作,还降低了用电装置安装电芯所需的空间。本申请实施例描述的用电装置不仅仅局限适用于上述所述的用电装置,还可以应用于所有使用该电芯的用电装置,但为描述简洁,下述实施例均以该电芯应用于手机为例进行说明,例如,图1示出一种手机的结构,电芯1为手机2提供电源,满足使用手机2时的用电需求。
请参阅图2与图3示出的示例,图2为本申请其中一实施例提供的电芯的剖视图,图3为图中示出的电芯的未装配的结构示意图。该电芯1包括包装袋10、电极组件20、正极耳30以及负极耳40,电极组件20收容于包装袋10内,正极耳30与电极组件20的一极电连接,正极耳30远离电极组件20的一端伸出包装袋10外,负极耳40与电极组件20的另一极电连接,负极耳40远离电极组件20的一端伸出包装袋10外。正极耳30伸出包装袋10外的部分与负极耳40伸出包装袋10外的部分用于与手机的其他电气元件电连接,以实现对电芯1的充放电。
下面结合附图3至图9,对上述包装袋10、电极组件20、正极耳30以及负极耳40的具体结构作出说明。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对于上述包装袋10,请一并参阅图3至图8示出的示例,包装袋10包括袋体11与分别设置于袋体11四周的四个密封部12,四个密封部12依次首尾连接,并且四个密封部12均弯折设置。通过将袋体11四周的密封部12均弯折设置,在不影响包装袋10密封电极组件20与电解液的前提下,减少了电芯1的整体宽度,进而提升了电芯1的体积能量密度。可以理解的是,密封部12的数量不限于为四个,密封部12的数量可根据电极组件20的结构设计需求调整,若电极组件20的形状为多面体,则密封部12的数量亦可为多个,多个密封部12均弯折设置以减少电芯1的整体宽度。其中,多个密封部12为至少四个密封部12。
请结合图3一并参阅图4示出的示例,袋体11为电极组件20的密封结构,用于将收容在袋体11内的电极组件20以及浸润电极组件20的电解液与外界环境隔绝。袋体11大致呈规则的六面体状,其包括第一袋体111与第二袋体112,第一袋体111与第二袋体112通过密封部12连接固定。具体地,一密封部12包括一第一片体121与一第二片体122,一第一片体121连接于第一袋体111的一端,一第二片体122连接于第二袋体112的一端。四个第一片体121与四个第二片体122对应连接,以使得第一袋体111与第二袋体112之间构成用于收容电极组件20的腔体。示例性地,一第一片体121与一第二片体122熔接连接。可以理解的是,本申请实施例对如何实现熔接连接不作具体限定,熔接连接可以为直接熔接,也可以为间接熔接,直接熔接与间接熔接的区别在于第一片体121与第二片体122在高温(一般在180°左右)的作用下,二者是否通过极耳胶融化然后黏结在一起。
请继续参阅图3示出的示例,第一袋体111与第二袋体112均为单张多层片材制成的。该多层片材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一绝缘材料层(未示出)、金属材料层(未示出)以及第二绝缘材料层(未示出)。一多层片材包括第一袋体111与环绕连接于第一袋体111的周缘的四个第一片体121,第一袋体111具有第一腔体111a。其中,第一袋体111为冲压该多层片体得到的部分,四个第一片体121为该多层片材未冲压的部分。另一多层片材包括第二袋体112与环绕连接于第二袋体112的周缘的四个第二片体122,第二袋体112具有第二腔体112a,第二腔体112a与第一腔体111a均为沿第一绝缘材料层至第二绝缘材料层的方向凹陷形成的。其中,第二袋体112为冲压该多层片材得到的部分,四个第二片体122为该多层片材未冲压的部分。可以理解的是,电极组件20仅需一腔体即可满足时,则第一袋体111与第二袋体112其中的一个具有腔体,第一袋体111与第二袋体112中的另一个为板状亦可。
在一些场景中,第一腔体111a与第二腔体112a的凹陷程度不一,可将第一腔体111a与第二腔体112a中的一个凹陷程度较深的定义为深坑,将深坑所在的第一袋体111的外周面定义为第一外周面11a,另一个凹陷程度较浅的定义为浅坑,将浅坑所在第二袋体112的外周面定义为第二外周面11b,其中,第一外周面11a位于密封部12的一侧,第二外周面11b位于密封部12的另一侧。通常来说,浅坑可以用于容纳电极组件20,而深坑不仅用于容置电极组件20,还用于容置电解液。因此,深坑的容积会大于浅坑的容积。反应在包装袋10的产品形态,则为深坑沿电极组件的高度方向Y两端之间的距离大于浅坑沿电极组件的高度方向Y两端之间的距离。
值得一提的是,多层片材的选择实则是多样的,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金属材料层包括铝箔或奥氏体-铁素体双相不锈钢箔,第一绝缘材料层包括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第二绝缘材料层包括聚乙烯;又例如,在一些其他的实施例中,金属材料层仍包括铝箔或奥氏体-铁素体双相不锈钢箔,第一绝缘材料层以及第二绝缘材料层均包括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还例如,在另一些其他的实施例中,金属材料层仍包括铝箔或奥氏体-铁素体双相不锈钢箔,第一绝缘材料层与第二绝缘材料层均包括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与聚乙烯的混合物;本申请实施例不对多层片材的结构作出具体限定。
请继续参阅图5至图8示出的示例,为便于读者理解,以均与袋体11连接的相邻两密封部12为例说明,将连接于袋体11任一端的密封部12定义为第一密封部12’,将与第一密封部12’相邻且与袋体11一端连接的密封部12定义为第二密封部12”。第一密封部12’包括第一封边121’与第一折边122’,第一折边122’与第一封边121’连接。第二密封部12”包括第二封边121”与第二折边122”,第二折边122”分别与第二封边121”以及第一折边122’连接。需要注意的是,本申请实施例并未对其他密封部12之间的连接部分的形态作出限定,因此,其他密封部12之间的连接部分的具体形状可根据实际使用需要进行调整即可,只需满足两相邻的密封部12存在上述形态即可。
为减少电解液从包装袋10内泄漏的风险,请继续参阅图5示出的示例,第一封边121’以及第二封边121”均与第一外周面11a至少部分贴合,且第一折边122’与第二折边122”均未与第一外周面11a贴合,且第一折边122’与第二折边122”之间具有预设夹角。应当说明的是,此处所指的贴合并非是指封边与第一外周面11a二者直接接触,而是指在生产工艺允许的条件下,弯折后的封边与第一外周面11a之间的间隙尽可能地小,近似于封边与第一外周面11a直接接触。
其中,第一封边121’为第一密封部12’朝第一外周面11a弯折延伸,并靠近第一外周面11a的部分。第一折边122’为第一密封部12’朝第一外周面11a弯折延伸,并相对于第一封边121’远离第一外周面11a的剩余部分。第二封边121”为第二密封部12”朝第一外周面11a弯折延伸,并靠近第一外周面11a的部分。第二折边122”为第二密封部12”朝第一外周面11a弯折延伸,并相对于第二封边121”远离第一外周面11a的剩余部分。其中,第一折边122’与第二折边122”之间具有预设夹角具体是指,第一折边122’与第二折边122”在垂直于第一外周面11a的虚拟平面上,以第一折边122’与第二折边122”的连接处为端点,以第一折边122’近似呈射线以及以第二折边122”近似呈射线所形成的夹角。
由于铝塑膜的延展性会随折叠次数的增多而降低,若对第一折边122’与第二折边122”折叠,则会影响第一密封部12’与第二密封部12”之间的重叠部分的延展性,易造成该重叠部分的厚度不均产生破裂的缺陷。通过将第一折边122’与第二折边122”呈夹角设置,减少了第一折边122’与第二折边122”的折叠次数,增强了第一密封部12’与第二密封部12”之间的重叠部分的延展性,从而降低了在该重叠部分因破裂而出现电解液泄漏的风险。
或者,为进一步减少电芯1的整体宽度,请继续参阅图6与图7示出的示例,第一封边121’与第二封边121”均与第一外周面11a至少部分贴合,且第一折边122’与第二折边122”中的一个与第一外周面11a贴合,第一折边122’与第二折边122”中的另一个与其所在封边贴合。应当说明的是,此处所指的贴合并非是指封边与第一外周面11a二者直接接触,而是指在生产工艺允许的条件下,弯折后的封边与第一外周面11a之间的间隙尽可能地小,近似于封边与第一外周面11a直接接触。
其中,第一封边121’为第一密封部12’朝第一外周面11a弯折延伸,并靠近第一外周面11a的部分,第一折边122’为第一密封部12’朝第一外周面11a弯折延伸,并靠近第一封边121’的内表面的剩余部分。第二封边121”为第二密封部12”朝第一外周面11a弯折延伸,并靠近第二外周面11b的部分,第二折边122”为第二密封部12”朝第二外周面11b弯折延伸,并分别靠近第二外周面11b以及第一封边121’的外表面的剩余部分。
将第一折边122’与第二折边122”之间的重叠部分收容于第一外周面11a与第一封边121’之间,减少了因第一折边122’与第二折边122”共同伸出袋体11外所占用的空间,进一步优化了电芯1的结构设计,以实现提升体积能量密度的目的。
又或者,为减少电解液从包装袋10内泄漏的风险,且进一步减少电芯1的整体宽度,请参阅图8示出的示例,第一封边121’与第一外周面11a至少部分贴合,第二封边121”与第二外周面11b至少部分贴合,且第一折边122’以及部分第二折边122”均与第二封边121”的外表面至少部分贴合,剩余部分第二折边122”与第二外周面11b至少部分贴合。应当说明的是,此处所指的贴合并非是指封边与第一外周面11a二者直接接触,而是指在生产工艺允许的条件下,弯折后的封边与第一外周面11a之间的间隙尽可能地小,近似于封边与第一外周面11a直接接触。
其中,第一封边121’为第一密封部12’朝第一外周面11a弯折延伸,并靠近第一外周面11a的部分,第一折边122’为第一密封部12’朝第一外周面11a弯折延伸,并靠近第一封边121’外表面的剩余部分。第二封边121”为第二密封部12”朝第二外周面11b弯折延伸,并靠近第二外周面11b的部分,部分第二折边122”为第二密封部12”朝第二外周面11b弯折延伸,并靠近第一封边121’的外表面的部分,剩余部分第二折边122”为第二密封部12”朝第二外周面11b弯折延伸,且靠近于第二外周面11b的部分。
相较于仅朝第一密封部12’与第二密封部12”均朝同一外周面弯折延伸而言,由于第一密封部12’的第一封边121’与第二密封部12”的第二封边121”分别朝第一外周面11a与第二外周面11b弯折延伸,使得第一密封部12’的第一折边122’与第二密封部12”的第二折边122”分别叠置于第一封边121’的外表面,如此设置,减少了第一折边122’与第二折边122”的折叠次数的同时,第一折边122’与第二折边122”均未伸出于袋体11外,因此,既可以减少电解液从包装袋10内泄漏的风险,且进一步减少电芯1的整体宽度。
对于上述电极组件20,电极组件20为电芯1实现充放电功能的核心构件,电极组件20收容于腔体。电极组件20包括正极极片、负极极片以及将正极极片和负极极片隔开的隔离膜。正极极片包括正极集流体和涂覆于正极集流体表面的正极活性物质层,正极集流体可为铝箔,正极活性物质层包括三元材料、锰酸锂或磷酸铁锂。负极极片包括负极集流体和涂覆于负极集流体表面的负极活性物质层,负极集流体可为铜箔,负极活性物质层包括石墨或硅。
其中,电极组件20为卷绕式结构。正极极片和负极极片均为一个,且正极极片和负极极片为带状结构。将正极极片、隔离膜和负极极片依次层叠并卷绕两圈以上以形成上述电极组件20。
可替代地,电极组件20亦可为叠片式结构。正极极片设置为多个,负极极片设置为多个,多个正极极片和负极极片沿电极组件的厚度方向X交替层叠,隔离膜将正极极片和负极极片隔开。
对于上述正极耳30与负极耳40,正极耳30的一端连接于正极极片的正极集流体,正极耳30的另一端穿过一密封部12伸出至包装袋10外。负极耳40的一端连接于负极片的负极集流体,负极耳40的另一端穿过前述密封部12伸出至包装袋10外。正极耳30与负极耳40将电极组件20与包装袋10外部的诸如电路板50的构件连接,进而调整电极组件20的充放电参数。示例性地,正极耳30的材质为铝、镍或铜镀镍,负极耳40的材质为铝、镍或铜镀镍。
为提升电芯的充放电倍率,请参阅图9示出的示例,电极组件20的数量、正极耳30的数量以及负极耳40的数量均为两个,两个电极组件20均收容于袋体11内,且两个电极组件20沿电芯的厚度方向X间隔设置。两个正极耳30与两个负极耳40均自同一密封部12伸出袋体11外,其中,至少一正极耳30与一电极组件20的一极电连接,至少一负极耳40与一电极组件20的另一极电连接。通过将至少两个电极组件20收容于同一袋体11内,改善了两个电极组件20在分别封装过程中由于四周圆角以及中间绝缘胶纸等原因,所造成的体积能量密度损失较大的问题。此外,电芯采用多极耳电连接,可增大电芯的极限过流能力,进一步地提高了电芯的充放电倍率。其中,两个电极组件20中的一电极组件20为卷绕式电极组件20,另一个电极组件20为叠片式电极组件20。
应当说明的是,多个电极组件20沿电极组件的厚度方向X间隔设置的同时,需保证各电极组件20之间不直接接触且各电极组件20之间的电解液互不流通,为此,电芯1还可包括分隔件60,分隔件60设置于两个电极组件20之间,分隔件60一端的端部均穿过袋体11并延伸至密封部12内,分隔件60延伸至弯折设置的密封部12的部分弯折设置。示例性地,分隔件60为能够隔绝电解液通过的隔离膜。
还应当说明的是,由于多个电极组件20是通过隔离膜分隔设置的,而隔离膜又需要固定,因此,隔离膜可随着第一袋体111与第二袋体112的封装而封装于第一片体121与第二片体122之间。即密封部12可包括隔离膜伸入第一片体121与第二片体122之间的部分、第一片体121以及第二片体122。
可以理解的是,电极组件20、正极耳30以及负极耳40的数量均为至少两个,相应地,分隔件60的数量亦有改变。至少两个电极组件20均收容于袋体11内,且沿电极组件的厚度方向X,相邻两个电极组件20在一分隔件60的分隔作用下间隔设置。至少两个正极耳30与至少两个负极耳40均自同一密封部12伸出袋体11外,其中,至少一正极耳30与一电极组件20的一极电连接,至少一负极耳40与一电极组件20的另一极电连接。
请再次参阅图2,电芯1还包括电路板50,电路板50设置于正极耳30与负极耳40所在的密封部12的外表面,电路板50与正极耳30以及负极耳40电连接,可选地,正极耳30以及负极耳40均从第一密封部12’的第一封边121’伸出且可反向弯折以与电路板50连接。通过反向弯折极耳,以减少极耳占用沿电极组件的厚度方向X的空间,从而提高空间利用率。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实施方式,并非因此限制本申请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申请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申请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电芯,包括包装袋、电极组件、正极耳以及负极耳,所述正极耳与所述电极组件的一极电连接,所述负极耳与所述电极组件的另一极电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包装袋包括:
袋体;以及
至少四个密封部,所述密封部与所述袋体的一端连接,且至少四个所述密封部均弯折设置;
其中,所述电极组件收容于所述袋体内,所述正极耳与所述负极耳均自同一所述密封部伸出所述包装袋外。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芯,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极组件、所述正极耳以及所述负极耳的数量均为至少两个,至少两个所述电极组件均收容于所述袋体内,且沿所述电极组件的厚度方向,相邻两个所述电极组件间隔设置;
至少两个所述正极耳与至少两个所述负极耳均自同一所述密封部伸出所述袋体外。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芯,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芯还包括至少一个分隔件,一所述分隔件设置于相邻两个所述电极组件之间,其中,任一所述分隔件的端部均穿过所述袋体并延伸至所述密封部内,所述分隔件延伸至密封部的部分弯折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芯,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极组件为卷绕式电极组件或叠片式电极组件。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电芯,其特征在于,
所述袋体包括第一外周面与第二外周面,所述第一外周面位于所述密封部的一侧,所述第二外周面位于所述密封部的另一侧;
所述至少四个密封部中的一密封部定义为第一密封部,所述第一密封部包括第一封边与第一折边,所述第一折边与所述第一封边连接;
与所述第一密封部相邻的密封部定义为第二密封部,所述第二密封部包括第二封边与第二折边,所述第二折边分别与所述第二封边以及所述第一折边连接;
所述第一封边与所述第二封边均与所述第一外周面部分贴合,所述第一折边与所述第二折边均未与所述第一外周面贴合,且所述第一折边与所述第二折边之间具有预设夹角。
6.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电芯,其特征在于,
所述袋体包括第一外周面与第二外周面,所述第一外周面位于所述密封部的一侧,所述第二外周面位于所述密封部的另一侧;
所述至少四个密封部中的一密封部定义为第一密封部,所述第一密封部包括第一封边与第一折边,所述第一折边与所述第一封边连接;
与所述第一密封部相邻的密封部定义为第二密封部,所述第二密封部包括第二封边与第二折边,所述第二折边分别与所述第二封边以及所述第一折边连接;
所述第一封边与所述第二封边均与所述第一外周面至少部分贴合,所述第一折边与所述第二折边中的一个与所述第一封边或所述第二封边贴合。
7.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电芯,其特征在于,
所述袋体包括第一外周面与第二外周面,所述第一外周面位于所述密封部的一侧,所述第二外周面位于所述密封部的另一侧;
所述至少四个密封部中的一密封部定义为第一密封部,所述第一密封部包括第一封边与第一折边,所述第一折边与所述第一封边连接;
与所述第一密封部相邻的密封部定义为第二密封部,所述第二密封部包括第二封边与第二折边,所述第二折边分别与所述第二封边以及所述第一折边连接;
所述第一封边与所述第一外周面至少部分贴合,所述第二封边与所述第二外周面至少部分贴合,且所述第一折边以及部分所述第二折边均与所述第一封边的外表面至少部分贴合,剩余部分所述第二折边与所述第二外周面至少部分贴合。
8.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电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芯还包括电路板,所述电路板设置于所述正极耳与所述负极耳所在的所述密封部的外表面,所述电路板与所述正极耳以及所述负极耳电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芯,其特征在于,
所述正极耳与所述负极耳伸出同一所述密封部的部分反向弯折以与所述电路板电连接。
10.一种用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用电装置包括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电芯。
CN202123305680.2U 2021-12-24 2021-12-24 电芯及用电装置 Active CN21662450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305680.2U CN216624507U (zh) 2021-12-24 2021-12-24 电芯及用电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305680.2U CN216624507U (zh) 2021-12-24 2021-12-24 电芯及用电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624507U true CN216624507U (zh) 2022-05-27

Family

ID=8168397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3305680.2U Active CN216624507U (zh) 2021-12-24 2021-12-24 电芯及用电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624507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4001286A1 (zh) * 2022-06-29 2024-01-04 珠海冠宇电池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池及电子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4001286A1 (zh) * 2022-06-29 2024-01-04 珠海冠宇电池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池及电子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490030B2 (ja) 階段構造の電極組立体及び複合電極組立体
JP6240223B2 (ja) ラウンドコーナーを含む電池セル
JP5825436B2 (ja) 電極タブ接合性に優れた電極組立体、これを含む電池セル、デバイス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KR100870354B1 (ko) 전지외장재 및 그를 이용한 이차전지
EP2413398B1 (en) Prismatic secondary battery
KR101402657B1 (ko) 비정형 구조의 전지팩
KR20190084747A (ko) 히든형 가스 포켓부를 갖는 파우치형 전지 케이스, 이를 구비한 파우치형 이차전지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전지 모듈
KR101596269B1 (ko) 안전성이 향상된 신규한 구조의 전지셀
TWI747994B (zh) 蓄電裝置用外裝外殼及其製造方法
JP2015537338A (ja) 段差構造を含む電池セル
KR20080022915A (ko) 이차전지의 파우치
CN112510240B (zh) 二次电池和终端设备
CN212676424U (zh) 电池和使用电池的装置
CN112510242B (zh) 二次电池及终端设备
JP2016502742A (ja) ラウンドコーナーを含む電極組立体
KR20040054201A (ko) 고용량 파우치형 이차전지
EP3972011A1 (en) Secondary battery
WO2023185200A1 (zh) 电化学装置及其制备方法、电子装置
CN213520061U (zh) 一种异型层叠式电芯及其电池与组合电池
CN113363641A (zh) 软包电芯、软包电芯的壳体的制造方法及用电装置
US20220223918A1 (en) Secondary battery and battery module
CN108391453A (zh) 用于软包电池的穿墙集流体
CN216624507U (zh) 电芯及用电装置
US20140255757A1 (en) Rechargeable battery
KR100858807B1 (ko) 파우치형 케이스와, 이를 채용한 리튬이차전지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