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592953U - 换热器和具有该换热器的空调*** - Google Patents

换热器和具有该换热器的空调***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592953U
CN216592953U CN202122705755.XU CN202122705755U CN216592953U CN 216592953 U CN216592953 U CN 216592953U CN 202122705755 U CN202122705755 U CN 202122705755U CN 216592953 U CN216592953 U CN 21659295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exchanger
exchanger core
core
heat
head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705755.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雷雷
李艳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nfoss AS
Original Assignee
Danfoss AS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nfoss AS filed Critical Danfoss AS
Priority to CN202122705755.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59295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59295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59295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换热器和具有该换热器的空调***。该换热器包括第一换热器芯体、第二换热器芯体和第三换热器芯体和将第一换热器芯体、第二换热器芯体和第三换热器芯体相互连接的连接部。第一换热器芯体在平行于第二换热器芯体的平面上的第一正投影的至少一部分位于第二换热器芯体在该平面上的第二正投影之内且第三换热器芯体在该平面上的第三正投影的至少一部分位于第二正投影之内。第一换热器芯体的下边缘高于第二换热器芯体的下边缘且第三换热器芯体的上边缘低于第二换热器芯体的上边缘。第一换热器芯体的高度和第三换热器芯体的高度之和与第二换热器芯体的高度的比值在0.8至1.2之间。该换热器提高了风阻的一致性且减轻了吹水问题。

Description

换热器和具有该换热器的空调***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涉及一种换热器和具有该换热器的空调***。
背景技术
诸如微通道换热器的换热器通常包括多排换热器芯体。这种换热器可用作蒸发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换热器和具有该换热器的空调***,由此例如可以改进该换热器的性能。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换热器,包括:第一换热器芯体、第二换热器芯体和第三换热器芯体,所述第一换热器芯体、第二换热器芯体和第三换热器芯体中的每一个包括换热管;以及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第一换热器芯体的换热管与第二换热器芯体的换热管通过第一连接部连接并流体连通,并且第二换热器芯体的换热管与第三换热器芯体的换热管通过第二连接部连接并流体连通,使得第二换热器芯体的换热管连接在第一换热器芯体的换热管与第三换热器芯体的换热管之间,其中第一换热器芯体、第二换热器芯体和第三换热器芯体在换热器的厚度方向上排列,第一换热器芯体在平行于第二换热器芯体的平面上的第一正投影的至少一部分位于第二换热器芯体在该平面上的第二正投影之内,并且第三换热器芯体在该平面上的第三正投影的至少一部分位于第二换热器芯体在该平面上的第二正投影之内,第一换热器芯体的下边缘高于第二换热器芯体的下边缘,并且第三换热器芯体的上边缘低于第二换热器芯体的上边缘,第一换热器芯体的高度和第三换热器芯体的高度之和与第二换热器芯体的高度的比值在0.8至1.2之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第一换热器芯体的上边缘与第二换热器芯体的上边缘之间的高度差与第二换热器芯体的高度的比值小于20%,并且第三换热器芯体的下边缘与第二换热器芯体的下边缘之间的高度差与第二换热器芯体的高度的比值小于20%。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第一换热器芯体的上边缘与第二换热器芯体的上边缘之间的高度差与第二换热器芯体的高度的比值小于5%,并且第三换热器芯体的下边缘与第二换热器芯体的下边缘之间的高度差与第二换热器芯体的高度的比值小于5%。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第一换热器芯体的高度和第三换热器芯体的高度之和小于或等于第二换热器芯体的高度。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在沿换热器的厚度方向观看时,第一换热器芯体的上边缘与第二换热器芯体的上边缘重合,并且第三换热器芯体的下边缘与第二换热器芯体的下边缘重合。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第一换热器芯体、所述第二换热器芯体和所述第三换热器芯体中的至少一个换热器芯体包括多个子换热器芯体。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多个子换热器芯体具有相同的尺寸。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换热器还包括:风阻板,所述风阻板在换热器的厚度方向上位于换热器的一侧,所述风阻板在平行于第二换热器芯体的平面上的正投影的至少一部分位于第二换热器芯体在该平面上的第二正投影之内,使得在相同进风风速下所述换热器的在高度方向上的各部分对通过换热器的空气的风阻的差值小于预定值。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第一换热器芯体、第二换热器芯体和第三换热器芯体中的每一个还包括多个翅片,在相同进风风速下,所述多个翅片中的至少一个翅片的至少一部分引起的风阻或压降与其它翅片的至少一部分引起的风阻或压降不同,使得在相同进风风速下所述换热器的在高度方向上的各部分对通过换热器的空气的风阻的差值小于预定值。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第一换热器芯体、所述第二换热器芯体和所述第三换热器芯体中的每一个还包括翅片,所述第三换热器芯体的翅片的密度大于所述第二换热器芯体的翅片的密度或所述第一换热器芯体的翅片的密度。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第一换热器芯体和第三换热器芯体分别在第二换热器芯体的相对的两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第一换热器芯体和第三换热器芯体在第二换热器芯体的同一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第一换热器芯体和第三换热器芯体中的至少一个相对于第二换热器芯体倾斜设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第一换热器芯体和第三换热器芯体中的所述至少一个与第二换热器芯体之间的夹角大于0度并且小于或等于45度。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第一换热器芯体、第二换热器芯体和第三换热器芯体通过一个换热器芯体折弯形成。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中的至少一个是集流管。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第一换热器芯体还包括与第一换热器芯体的换热管连接并流体连通的第一集流管,所述第三换热器芯体还包括与所述第三换热器芯体的换热管连接并流体连通的第二集流管;并且所述第一换热器芯体和所述第三换热器芯体中的在换热器的制冷剂出口侧的一个换热器芯体还包括与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中的在换热器的制冷剂出口侧的一个集流管通过连接管流体连通的出口侧集流管。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第二集流管在换热器的制冷剂出口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第一换热器芯体还包括与第一换热器芯体的换热管连接并流体连通的第一集流管,所述第三换热器芯体还包括与所述第三换热器芯体的换热管连接并流体连通的第二集流管,并且所述换热器还包括制冷剂分配装置,其中所述制冷剂分配装置设置在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中的在换热器的制冷剂进口侧的一个集流管中;或者所述制冷剂分配装置设置在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中的在换热器的制冷剂进口侧的一个集流管之外,并且通过多个连接管与所述一个集流管流体连通。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第一集流管在换热器的制冷剂进口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第一换热器芯体还包括与第一换热器芯体的换热管连接并流体连通的第一集流管,所述第三换热器芯体还包括与所述第二换热器芯体的换热管连接并流体连通的第二集流管,并且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中的在换热器的制冷剂进口侧的一个集流管的横截面面积小于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中的在换热器的制冷剂出口侧的另一个集流管的横截面面积。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第一集流管在换热器的制冷剂进口侧,并且所述第二集流管在换热器的制冷剂出口侧。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空调***,包括:上述的换热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第一换热器芯体还包括与第一换热器芯体的换热管连接并流体连通的第一集流管,所述第三换热器芯体还包括与所述第三换热器芯体的换热管连接并流体连通的第二集流管,并且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在使用中水平布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第一换热器芯体、第二换热器芯体和第三换热器芯体中的至少一个相对于水平面倾斜布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第一换热器芯体、第二换热器芯体和第三换热器芯体中的至少一个与水平面的夹角大于0度并且小于或等于90度。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在空气流过换热器的方向上,第三换热器芯***于第二换热器芯体的上游,并且第二换热器芯***于第一换热器芯体的上游。
采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换热器和具有该换热器的空调***,例如,可以改进该换热器的性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换热器的示意透视图;
图2为图1所示的换热器的示意主视图;
图3为图1所示的换热器的示意侧视图;
图4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一个变形例的换热器的示意侧视图;
图5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另一个变形例的换热器的示意侧视图;
图6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又一个变形例的换热器的示意侧视图;
图7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再一个变形例的换热器的示意侧视图;
图8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变形例的换热器的示意侧视图,其中第二换热器芯体和第三换热器芯体通过作为第二连接部的集流管连接;
图9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变形例的换热器的示意侧视图,其中第一换热器芯体和第三换热器芯体在第二换热器芯体的同一侧;
图10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变形例的换热器的示意侧视图,其中第一换热器芯体和第三换热器芯体中的每一个都包括多个子换热器芯体;
图1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变形例的换热器的示意侧视图,其中第一换热器芯体、第二换热器芯体和第三换热器芯体中的每一个都包括多个子换热器芯体;
图12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换热器的示意侧视图,其中换热器使用中倾斜放置;
图13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换热器的部分的示意透视图,其中集流管被剖开以示出一种制冷剂分配装置;
图14为图13所示的换热器的部分的示意主视图,其中集流管被剖开;
图15为图13所示的换热器的部分的示意侧视图;
图16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换热器的部分的示意透视图,其中示出了一种制冷剂分配装置;
图17为图16所示的换热器的部分的示意主视图;以及
图18为图16所示的换热器的部分的示意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空调***包括换热器。具体而言,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空调***包括压缩机、作为蒸发器的换热器、作为冷凝器的换热器、膨胀阀等。
参见图1至图18,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换热器100包括:第一换热器芯体1、第二换热器芯体2和第三换热器芯体3,所述第一换热器芯体1、第二换热器芯体2和第三换热器芯体3中的每一个包括换热管8;以及第一连接部51和第二连接部52,第一换热器芯体1的换热管8与第二换热器芯体2的换热管8通过第一连接部51连接并流体连通,并且第二换热器芯体2的换热管8与第三换热器芯体3的换热管8通过第二连接部52连接并流体连通,使得第二换热器芯体2的换热管8连接在第一换热器芯体1的换热管8与第三换热器芯体3的换热管8之间。第一换热器芯体1、第二换热器芯体2和第三换热器芯体3在换热器100的厚度方向(图3至图11的左右方向)上排列,第一换热器芯体1在平行于第二换热器芯体2的平面上的第一正投影的至少一部分(例如大致全部)位于第二换热器芯体2在该平面上的第二正投影之内,并且第三换热器芯体3在该平面上的第三正投影的至少一部分(例如大致全部)位于第二换热器芯体2在该平面上的第二正投影之内,第一换热器芯体1的下边缘1D高于第二换热器芯体2的下边缘2D,并且第三换热器芯体3的上边缘3U低于第二换热器芯体2的上边缘2U,第一换热器芯体1的高度和第三换热器芯体3的高度之和与第二换热器芯体2的高度的比值在0.8至1.2之间。
参见图1至图12,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第一换热器芯体1的上边缘1U与第二换热器芯体2的上边缘2U之间的高度差与第二换热器芯体2的高度的比值小于20%,并且第三换热器芯体3的下边缘3D与第二换热器芯体2的下边缘2D之间的高度差与第二换热器芯体2的高度的比值小于20%。例如,第一换热器芯体1的上边缘1U与第二换热器芯体2的上边缘2U之间的高度差与第二换热器芯体2的高度的比值小于5%,并且第三换热器芯体3的下边缘3D与第二换热器芯体2的下边缘2D之间的高度差与第二换热器芯体2的高度的比值小于5%。在图示的示例中,在沿换热器的厚度方向观看时,第一换热器芯体1的上边缘1U与第二换热器芯体2的上边缘2U重合,并且第三换热器芯体3的下边缘3D与第二换热器芯体2的下边缘2D重合。
参见图10至图11,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换热器芯体1、所述第二换热器芯体2和所述第三换热器芯体3中的至少一个换热器芯体包括多个子换热器芯体7。所述多个子换热器芯体7可以具有相同的尺寸。在图10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换热器芯体1和第三换热器芯体3中的每一个都包括3个子换热器芯体7,而在图11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换热器芯体1、第二换热器芯体2和第三换热器芯体3中的每一个都包括3个子换热器芯体7。所述第一换热器芯体1、所述第二换热器芯体2和所述第三换热器芯体3中的至少一个换热器芯体可以包括任何数量的子换热器芯体7。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换热器100还包括:风阻板,所述风阻板在换热器100的厚度方向上位于换热器100的一侧,所述风阻板在平行于第二换热器芯体2的平面上的正投影的至少一部分位于第二换热器芯体2在该平面上的第二正投影之内,使得在相同进风风速下所述换热器100的在高度方向上的各部分对通过换热器100的空气的风阻的差值小于预定值。
参见图1、图2,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换热器芯体1、第二换热器芯体2和第三换热器芯体3中的每一个还包括多个翅片9。多个翅片9和多个换热管8可以交替排列。在第一换热器芯体1、第二换热器芯体2和第三换热器芯体3竖直设置的情况下,换热管8可以大致竖直延伸。在相同进风风速下,所述多个翅片9中的至少一个翅片9的至少一部分引起的风阻或压降与其它翅片9的至少一部分引起的风阻或压降不同,使得在相同进风风速下所述换热器100的在高度方向上的各部分对通过换热器100的空气的风阻的差值小于预定值,例如该差值基本上等于零。
需要说明的是“相同进风风速下”并不是指换热器在使用时换热器100的在高度方向上的各部分的进风风速必须一样,而是指换热器对通过换热器100的在高度方向上的各部分的风阻的差值需要在进风风速一样的情况下进行测量比较。
“预定值”可以是在第一换热器芯体1、第二换热器芯体2和第三换热器芯体3的换热管和翅片结构一致,且不安装风阻板时,在相同进风风速下,换热器对通过换热器100的在高度方向上的各部分的风阻的差值。
参见图1、图2,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三换热器芯体3的翅片9的密度可以大于所述第二换热器芯体2的翅片9的密度或所述第一换热器芯体1的翅片9的密度。对于图1和图2中所示的波浪状翅片,翅片的密度可以是波的单位长度下波峰或波谷的个数。如果翅片是换热管穿过其中的板状翅片,翅片密度指垂直于翅片延伸平面的单位长度上翅片的个数。
参见图1至图8、图10至图12,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第一换热器芯体1和第三换热器芯体3分别在第二换热器芯体2的相对的两侧。参见图9,第一换热器芯体1和第三换热器芯体3也可以在第二换热器芯体2的同一侧。
参见图1至图12,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第一换热器芯体1和第三换热器芯体3中的至少一个可以相对于第二换热器芯体2倾斜设置。第一换热器芯体1和第三换热器芯体3中的所述至少一个与第二换热器芯体2之间的夹角可以大于0度并且小于或等于45度。
参见图1至图12,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部51包括第一连接管510,第二连接部52包括第二连接管520。两个相连的换热器芯体的换热管可以一一对应地连接,也可以不是一一对应地连接。此外,第一换热器芯体1、第二换热器芯体2和第三换热器芯体3可以通过一个换热器芯体折弯形成。由此,换热管的弯曲部分构成第一连接部51和第二连接部52。再者,所述第一连接部51和第二连接部52中的至少一个是集流管。在图8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二连接部52是集流管。制冷剂在这个集流管腔里再次混合,然后被分配到第三换热器芯体3的换热管8中,由此制冷剂分配更加均匀,实现了换热面积的有效利用。
参见图1至图3、图6、图9、图12,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换热器芯体1还包括与第一换热器芯体1的换热管8连接并流体连通的第一集流管61;所述第三换热器芯体3还包括与所述第三换热器芯体3的换热管8连接并流体连通的第二集流管62,并且所述第一换热器芯体1和所述第三换热器芯体3中的在换热器100的制冷剂出口侧的一个换热器芯体还包括与第一集流管61和第二集流管62中的在换热器100的制冷剂出口侧的一个集流管通过连接管42流体连通的出口侧集流管63,例如,通过穿过出口侧集流管63的管壁的一个或多个开口和穿过该一个集流管的管壁的一个或多个开口,利用一个或多个连接管将出口侧集流管63与该一个集流管流体连通。出口侧集流管63可以与该一个集流管沿大致相同的方向延伸。在图示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三换热器芯体3在换热器100的制冷剂出口侧,并且所述第二集流管62在换热器100的制冷剂出口侧。例如,通过穿过出口侧集流管63的管壁的一个或多个开口和穿过第二集流管62的管壁的一个或多个开口,利用一个或多个连接管将出口侧集流管63与第二集流管62流体连通。出口侧集流管63与第二集流管62可以沿大致相同的方向延伸。
参见图13至图18,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换热器100还包括:制冷剂分配装置4,参见图13至图15,所述制冷剂分配装置4设置在第一集流管61和第二集流管62中的在换热器100的制冷剂进口侧的一个集流管中。参见图16至图18,所述制冷剂分配装置4也可以设置在第一集流管61和第二集流管62中的在换热器100的制冷剂进口侧的一个集流管之外,并且通过多个连接管41与所述一个集流管流体连通。例如通过穿过作为制冷剂分配装置4的分配管的管壁的一个或多个开口和穿过该一个集流管的管壁的一个或多个开口,利用一个或多个连接管将分配管与该一个集流管流体连通。分配管与该一个集流管可以沿大致相同的方向延伸。参见图13至图18,在图示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集流管61在换热器100的制冷剂进口侧。例如通过穿过作为制冷剂分配装置4的分配管的管壁的一个或多个开口和穿过第一集流管61的管壁的一个或多个开口,利用一个或多个连接管将分配管与第一集流管61流体连通。分配管与第一集流管61可以沿大致相同的方向延伸
参见图4至图9,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第一集流管61和第二集流管62中的在换热器100的制冷剂进口侧的一个集流管的横截面面积小于第一集流管61和第二集流管62中的在换热器100的制冷剂出口侧的另一个集流管的横截面面积。参见图4至图9,在图示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集流管61在换热器100的制冷剂进口侧,并且所述第二集流管62在换热器100的制冷剂出口侧。
参见图1至图12,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在空调***中,第一集流管61和第二集流管62在使用中水平布置。参见图12,第一换热器芯体1、第二换热器芯体2和第三换热器芯体3中的至少一个相对于水平面倾斜布置。例如,第一换热器芯体1、第二换热器芯体2和第三换热器芯体3中的每一个都相对于水平面倾斜布置。第一换热器芯体1、第二换热器芯体2和第三换热器芯体3中的至少一个与水平面的夹角可以大于0度并且小于或等于90度。来自换热器100的冷凝水滴落到接水盘38中。在空气流过换热器100的方向上,第三换热器芯体3位于第二换热器芯体2的上游,并且第二换热器芯体2位于第一换热器芯体1的上游。
在图4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换热器芯体1的高度和第三换热器芯体3的高度之和与第二换热器芯体2的高度一致。第一换热器芯体1和第三换热器芯体3分别在第二换热器芯体2的相对的两侧。在包括该换热器的空调***运行时,第一换热器芯体1为背风换热器芯体,第三换热器芯体3为迎风换热器芯体,制冷剂从第一换热器芯体1的集流管61进入换热器100,经过第二换热器芯体2从第三换热器芯体3的集流管62流出换热器100,空气从右侧开始与换热器100进行热交换,依次流过第三换热器芯体3、第二换热器芯体2和第一换热器芯体1。低温制冷剂首先进入第一换热器芯体1与空气进行热交换,随后进入第二换热器芯体2,最后进入第三换热器芯体3。在这个过程中,制冷剂温度逐渐增加,随后以过热气体状态从第三换热器芯体3的集流管62流出。由于第一换热器芯体1的制冷剂温度低,与空气热交换过程中,空气更容易结露产生冷凝水,因而第一换热器芯体1的冷凝水量会多于第三换热器芯体3。由于第三换热器芯体3的换热量较少,因此第三换热器芯体3产生的冷凝水量较少。此外,可将换热器100在高度方向上分为上部分和下部分,上部分为由第一换热器芯体1和第二换热器芯体2的对应的上部构成的双排结构,并且下部分为由第三换热器芯体3和第二换热器芯体2的对应的下部构成的双排结构。在换热器的换热管和翅片结构一致的情况下,上部分的风阻与下部分的风阻一致。因而能够有效地降低由于下部分的风阻较低引起的换热器的吹水问题。
在图5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换热器芯体1的高度和第三换热器芯体3的高度之和小于第二换热器芯体2的高度。第一换热器芯体1和第三换热器芯体3分别在第二换热器芯体2的相对的两侧。在包括该换热器的空调***运行时,第一换热器芯体1为背风换热器芯体,第三换热器芯体3为迎风换热器芯体,制冷剂从第一换热器芯体1的集流管61进入换热器100,经过第二换热器芯体2从第三换热器芯体3的集流管62流出换热器100,空气从右侧开始与换热器100进行热交换,依次流过第三换热器芯体3、第二换热器芯体2和第一换热器芯体1。低温制冷剂首先进入第一换热器芯体1与空气进行热交换,随后进入第二换热器芯体2,最后进入第三换热器芯体3。在这个过程中,制冷剂温度逐渐增加,随后以过热气体状态从第三换热器芯体3的集流管62流出。由于第一换热器芯体1的制冷剂温度低,与空气热交换过程中,空气更容易结露产生冷凝水,因而第一换热器芯体1的冷凝水量会多于第三换热器芯体3。由于第三换热器芯体3的换热量较少,因此第三换热器芯体3产生的冷凝水量较少。此外,可将换热器100在高度方向上分为上部分、中间部分和下部分,上部分为由第一换热器芯体1和第二换热器芯体2的对应的上部构成的双排结构,中间部分为由第二换热器芯体2的对应的中间部构成的单排结构,并且下部分为由第三换热器芯体3和第二换热器芯体2的对应的下部构成的双排结构,在换热器的换热管和翅片结构一致的情况下,上部分的风阻与下部分的风阻一致,但是大于中间部分的风阻。这种情况下,中间部分的风速要大于上部分和下部分的风速,当中间部分的高度与整个换热器的高度的比例小于或等于20%时,从中间部分经过的空气的风速并没有明显增加,因而能够有效地降低由于下部分的风阻较低引起的换热器的吹水问题。为了使换热器的上部分、中间部分和下部分的风阻保持一致,可以在中间部分对应的区域采用高密度翅片或风阻板等手段增加风阻。
在图6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换热器芯体1的高度和第三换热器芯体3的高度之和大于第二换热器芯体2的高度。第一换热器芯体1和第三换热器芯体3分别在第二换热器芯体2的相对的两侧。在包括该换热器的空调***运行时,第一换热器芯体1为背风换热器芯体,第三换热器芯体3为迎风换热器芯体,制冷剂从第一换热器芯体1的集流管61进入换热器100,经过第二换热器芯体2从第三换热器芯体3的集流管62流出换热器100,空气从右侧开始与换热器100进行热交换,依次流过第三换热器芯体3、第二换热器芯体2和第一换热器芯体1。低温制冷剂首先进入第一换热器芯体1与空气进行热交换,随后进入第二换热器芯体2,最后进入第三换热器芯体3。在这个过程中,制冷剂温度逐渐增加,随后以过热气体状态从第三换热器芯体3的集流管62流出。由于第一换热器芯体1的制冷剂温度低,与空气热交换过程中,空气更容易结露产生冷凝水,因而第一换热器芯体1的冷凝水量会多于第三换热器芯体3。由于第三换热器芯体3的换热量较少,因此第三换热器芯体3产生的冷凝水量较少。此外,可将换热器100在高度方向上分为上部分、中间部分和下部分,上部分为由第一换热器芯体1的上部和第二换热器芯体2的上部构成的双排结构,中间部分为由第一换热器芯体1的下部、第二换热器芯体2的中间部和第三换热器芯体3的上部构成的三排结构,并且下部分为由第三换热器芯体3的下部和第二换热器芯体2的下部构成的双排结构,在换热器的换热管和翅片结构一致的情况下,上部分的风阻与下部分的风阻一致,但是小于中间部分的风阻。这种情况下,中间部分的风速要小于上部分和下部分的风速,当中间部分的高度与整个换热器的高度的比例小于或等于20%时,从下部分经过的空气的风速并没有明显增加,因而能够有效地降低由于下部分的风阻较低引起的换热器的吹水问题。为了使换热器的上部分、中间部分和下部分的风阻保持一致,可以在上部分和下部分对应的区域采用高密度翅片或风阻板等手段增加风阻。
本发明的换热器在解决空调***吹水问题的同时可以匹配空调***的能力要求。
尽管描述了上述实施例,但是上述实施例中的一些特征可以进行组合形成新的实施例。

Claims (27)

1.一种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换热器芯体、第二换热器芯体和第三换热器芯体,所述第一换热器芯体、第二换热器芯体和第三换热器芯体中的每一个包括换热管;以及
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第一换热器芯体的换热管与第二换热器芯体的换热管通过第一连接部连接并流体连通,并且第二换热器芯体的换热管与第三换热器芯体的换热管通过第二连接部连接并流体连通,使得第二换热器芯体的换热管连接在第一换热器芯体的换热管与第三换热器芯体的换热管之间,
其中第一换热器芯体、第二换热器芯体和第三换热器芯体在换热器的厚度方向上排列,第一换热器芯体在平行于第二换热器芯体的平面上的第一正投影的至少一部分位于第二换热器芯体在该平面上的第二正投影之内,并且第三换热器芯体在该平面上的第三正投影的至少一部分位于第二换热器芯体在该平面上的第二正投影之内,第一换热器芯体的下边缘高于第二换热器芯体的下边缘,并且第三换热器芯体的上边缘低于第二换热器芯体的上边缘,第一换热器芯体的高度和第三换热器芯体的高度之和与第二换热器芯体的高度的比值在0.8至1.2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
第一换热器芯体的上边缘与第二换热器芯体的上边缘之间的高度差与第二换热器芯体的高度的比值小于20%,并且第三换热器芯体的下边缘与第二换热器芯体的下边缘之间的高度差与第二换热器芯体的高度的比值小于20%。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
第一换热器芯体的上边缘与第二换热器芯体的上边缘之间的高度差与第二换热器芯体的高度的比值小于5%,并且第三换热器芯体的下边缘与第二换热器芯体的下边缘之间的高度差与第二换热器芯体的高度的比值小于5%。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
第一换热器芯体的高度和第三换热器芯体的高度之和小于或等于第二换热器芯体的高度。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
在沿换热器的厚度方向观看时,第一换热器芯体的上边缘与第二换热器芯体的上边缘重合,并且第三换热器芯体的下边缘与第二换热器芯体的下边缘重合。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换热器芯体、所述第二换热器芯体和所述第三换热器芯体中的至少一个换热器芯体包括多个子换热器芯体。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子换热器芯体具有相同的尺寸。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风阻板,所述风阻板在平行于第二换热器芯体的平面上的正投影的至少一部分位于第二换热器芯体在该平面上的第二正投影之内,使得在相同进风风速下所述换热器的在高度方向上的各部分对通过换热器的空气的风阻的差值小于预定值。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换热器芯体、第二换热器芯体和第三换热器芯体中的每一个还包括多个翅片,在相同进风风速下,所述多个翅片中的至少一个翅片的至少一部分引起的风阻或压降与其它翅片的至少一部分引起的风阻或压降不同,使得在相同进风风速下所述换热器的在高度方向上的各部分对通过换热器的空气的风阻的差值小于预定值。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换热器芯体、所述第二换热器芯体和所述第三换热器芯体中的每一个还包括翅片,所述第三换热器芯体的翅片的密度大于所述第二换热器芯体的翅片的密度或所述第一换热器芯体的翅片的密度。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
第一换热器芯体和第三换热器芯体分别在第二换热器芯体的相对的两侧。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
第一换热器芯体和第三换热器芯体在第二换热器芯体的同一侧。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
第一换热器芯体和第三换热器芯体中的至少一个相对于第二换热器芯体倾斜设置。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
第一换热器芯体和第三换热器芯体中的所述至少一个与第二换热器芯体之间的夹角大于0度并且小于或等于45度。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
第一换热器芯体、第二换热器芯体和第三换热器芯体通过一个换热器芯体折弯形成。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中的至少一个是集流管。
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换热器芯体还包括与第一换热器芯体的换热管连接并流体连通的第一集流管,
所述第三换热器芯体还包括与所述第三换热器芯体的换热管连接并流体连通的第二集流管,并且
所述第一换热器芯体和所述第三换热器芯体中的在换热器的制冷剂出口侧的一个换热器芯体还包括与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中的在换热器的制冷剂出口侧的一个集流管通过连接管流体连通的出口侧集流管。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集流管在换热器的制冷剂出口侧。
1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换热器芯体还包括与第一换热器芯体的换热管连接并流体连通的第一集流管,
所述第三换热器芯体还包括与所述第三换热器芯体的换热管连接并流体连通的第二集流管,并且
所述换热器还包括制冷剂分配装置,其中所述制冷剂分配装置设置在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中的在换热器的制冷剂进口侧的一个集流管中;或者所述制冷剂分配装置设置在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中的在换热器的制冷剂进口侧的一个集流管之外,并且通过多个连接管与所述一个集流管流体连通。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集流管在换热器的制冷剂进口侧。
2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换热器芯体还包括与第一换热器芯体的换热管连接并流体连通的第一集流管,
所述第三换热器芯体还包括与所述第二换热器芯体的换热管连接并流体连通的第二集流管,并且
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中的在换热器的制冷剂进口侧的一个集流管的横截面面积小于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中的在换热器的制冷剂出口侧的另一个集流管的横截面面积。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集流管在换热器的制冷剂进口侧,并且所述第二集流管在换热器的制冷剂出口侧。
23.一种空调***,其特征在于包括: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空调***,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换热器芯体还包括与第一换热器芯体的换热管连接并流体连通的第一集流管,所述第三换热器芯体还包括与所述第三换热器芯体的换热管连接并流体连通的第二集流管,并且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在使用中水平布置。
25.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空调***,其特征在于:
第一换热器芯体、第二换热器芯体和第三换热器芯体中的至少一个相对于水平面倾斜布置。
26.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空调***,其特征在于:
第一换热器芯体、第二换热器芯体和第三换热器芯体中的至少一个与水平面的夹角大于0度并且小于或等于90度。
27.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空调***,其特征在于:
在空气流过换热器的方向上,第三换热器芯***于第二换热器芯体的上游,并且第二换热器芯***于第一换热器芯体的上游。
CN202122705755.XU 2021-11-05 2021-11-05 换热器和具有该换热器的空调*** Active CN21659295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705755.XU CN216592953U (zh) 2021-11-05 2021-11-05 换热器和具有该换热器的空调***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705755.XU CN216592953U (zh) 2021-11-05 2021-11-05 换热器和具有该换热器的空调***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592953U true CN216592953U (zh) 2022-05-24

Family

ID=816430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705755.XU Active CN216592953U (zh) 2021-11-05 2021-11-05 换热器和具有该换热器的空调***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59295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657996B2 (en) Flat tube heat exchanger and outdoor unit of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including the heat exchanger
AU2009301278B2 (en) Heat exchanger assembly and method for the operation thereof
WO2014181400A1 (ja) 熱交換器及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US11619453B2 (en) Microchannel flat tube and microchannel heat exchanger
CN216592953U (zh) 换热器和具有该换热器的空调***
CN111895840B (zh) 微通道扁管及微通道换热器
JP3632248B2 (ja) 冷媒蒸発器
CN214333108U (zh) 换热器和具有该换热器的空调***
CN215216776U (zh) 蒸发器
CN216694561U (zh) 换热器和具有该换热器的空调***
CN210688818U (zh) 换热器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CN112066601A (zh) 换热器及空调***
CN110094901B (zh) 一种微通道换热器
CN114646152A (zh) 换热器及空调
CN212299551U (zh) 换热器及空调***
CN215809462U (zh) 一种换热器及制冷设备
CN205736790U (zh) 一种用于轨道列车空调的冷凝器
CN221146787U (zh) 换热器和空调***
CN205678944U (zh) 一种用于大型客车空调的蒸发器
CN215808915U (zh) 集中式换热结构和空调室外机
WO2022095671A1 (zh) 换热器和具有该换热器的空调***
CN113266879B (zh) 一种空调器
CN220772012U (zh) 一种扁管、扁管换热器以及空调
CN216080086U (zh) 一种空调器
CN210602893U (zh) 一种板管换热器及蒸发式冷凝***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